1、SPC统计过程控制手册2102020年5月29日文档仅供参考 统 计 过 程 控 制 SPC中国汽车公司技术研究中心 译1997年6月第一次印刷 5月第二次1992,1995版权由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所有本手册所描述控制图的选用程序确定要制定控制图的特性是计量型数据吗?性质上是否是均匀或不能按子组取样一例如:化学槽液批量油漆等?使用单值图XMR是是关心的是不合格品率一即”坏”零件的百分比吗?关心的是不合格品数即单位零件不合格数吗?样本容量是否恒定?样本容量是否恒定?子组均值是否能很方便地计算?是否能方便地计算每个子组的S值?子组容量是否大于或等于9?使用c或u图使用u图使用p图使用中位
2、数值使用XR图使用XR图使用Xs图否是是否是否否是是否是是否否使用np或p图注:本图假设测量系统已经过评价而且是适用的 目录第I章 持续改进及统计过程的控制概述 第1节 预防与检测5第2节过程控制系统7第3节变差:普通及特殊原因9第4节局部措施和对系统采取措施11第5节过程控制手过程能力13第6节过程改进循环及过程控制17第7节控制图:过程控制的工具21第8节控制图的益处25第II章计量型数据控制图27第1节均值和极差图(XR图)29A 收集数据31B计算控制限37C过程控制解释39D过程能力解释57第2节均值和标准差图(Xs图)65A 收集数据65B计算控制限67C过程控制解释67D过程能力
3、解释67第3节中位数图(xR图)69A 收集数据69B计算控制限71C过程控制解释71D过程能力解释71E中位数图的替代方法72第4节单值和移动极差图(XMR图)75A 收集数据75B计算控制限75C过程控制解释77D过程能力解释77第5节计量型数据的过程能力和过程性能的理解79A 过程术语的定义79B过程量度的定义80C条件和假设的描述81D使用过程量度的建议83第II章计数型数据控制图89第1节不合格品率的P图91A 收集数据93B计算控制限95C过程控制解释99D过程能力解释107第2节不合格品数的np图111A 收集数据111B计算控制限111C过程控制解释111D过程能力解释111第
4、3节不合格数的c图113A 收集数据113B计算控制限113C过程控制解释113D过程能力解释113第4节单位产品不合格数据的u图115A 收集数据115B计算控制限115C过程控制解释117D过程能力解释117第IV章过程测量系统分析119第1节引言119第2节均值和极差法121A进行研究121B计算122C结果分析123D示例127附 录A关于分组的一些评述131附 录B过度调整137附 录C本手册所描述控制图的选用程序139附 录DCpm与其它指数(USLT)=(TLSL)的关系141附 录E控制图的常数和公式表143附 录F标准正态分布147附 录H参考文献及建议的读物159附 录I可
5、复制的控制图表161插图目录图名称页次1 过程控制系统62 变差:普通及特殊原因83 过程控制及过程能力124 过程改进循规蹈矩环165 控制图206 计量型数据测量中间或最终过程输出的结果267 XR图308 XR图建立数据329 X的图”初始研究”3410 有控制限的XR图3611 R图有超出控制限的点存在3812 R图链(极差)4013 R图非随机模式4214 XR图重新计算控制限(极差)4415 X图超出控制限的点4616 X图链4817 X图非随模式5018 XR图重新计算控制限5219 XR图延长控制限5420 相对无规范限界的过程变差5621 计算过程能力5822 评价过程能力6
6、023 数据收集6424 X和s图6625 中位数控制图6826 中位数控制图解释7027 单值移动极差图7428 单值和移动极差图的解释7629 ”目标柱”与损失函数的比较8230 调整过程与要求一致8431 计数型数据8832 不合格品率p图数据收集9233 不合格品率p图计算控制限制表19433 不合格品率p图计算控制限制表29634 不合格品率p图超出控制限制的点9835 不合格品率p图链10036 不合格品率p图非随机图形10237 不合格品率p图重新计算控制限10438 不合格品数的np图11039 不合格品数的c图11240 交易会产品不合格数的u图11441 u图重新计算控制限
7、11642 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记录表12443 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12544 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笥数据表示例12845 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示例129第I章持续改进及统计过程控制概述在今天的经济气候下,为了事业昌盛,我们汽车制造商,供方及销售商必须致力于不断改进。我们必须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来提供 产品及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必须不断地在价值上得以改进。我们必须重视内部以及外部的顾客,并将顾客满意作为企业的主要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确保不断改进及使用有效的方法。本手册涉及到第二领域的某些要求。它描述了能使我们致力于的改进更有效的几种基本的统计方法。为了完成
8、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程度的理解。本手册的对象是见习生以及刚开始从事统计法应用的管理人员。对于现在正在应用更先进技术的人员,本手册也可作为她们学习这些基本方法的参考文献。本手册并没有包括所有的基本方法。附录H所列的参考文献或手册中阐述了其它的基本方法(例如:检查清单、流程图、排列图、因果分析图等)及一些先进的方法(如其它控制图、试验设计、质量功能展开等)。本书所述的基本统计方法包括与统计过程控制及过程能力分析有关的方法。本手册的第I章阐述了过程控制和背景知识,解释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如变差的特殊及普通原因,并介绍了控制图,这个用来分析及监控过程非常有效的工具。第II章描述了构造和使用计量型数据控制图
9、表(定量的数据,或测量)的XR,Xs图,中位数图以XMR(单值及移动极差)图。这一章还介绍了过程能力的概念并讨论了广泛应用的指数及比值。第III章介绍了用于计数型数据(定性数据或计数值)的几种控制图:p图、np图、c图及u图。第IV章介绍了测量系统分析的内容并列举了适当的例子。附录包括分组及过度调整的例子,如何使用控制图的流程图、常数及公式表、标准正态分布以及可复制的空白表等。术语索引给出了本手册所使用的术语及符号的解释,参考文献一节向读者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材料。在开始讨论之前,需进行六点说明:1. 收集数据并用统计方法来解释它们并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应是对读者的过程不断加深理解。当一个没有
10、任何改进的技术专家是很容易的。增加知识应成为行动的基础;2. 研究变差和应用统计知识来改进性能的基本概念适用于任何领域,能够是在车间中或办公室里。例子有:机器(性能特性)、记帐(差错率)、总销售额、浪费分析(废品率)、计算机系统(性能特性)及材料管理(运送时间)。本手册重点放在车间应用中。鼓励读者参考附录H中的参考文献应用于行政管理及服务中;3. SPC代表统计过程控制,不幸的是在北美统计方法常见于零件而不是过程。应用统计技术来控制输出(例如零件)应仅仅是第一步。只有当生产输出的过程成为我们努力的重点。这些方法才能在改进质量,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上发挥作用;4. 尽管本书的每一点是经过已完成的
11、例子来说明,要真正理解这些知识需要进一步与过程实际相联系。研究读者自己的工作场所或相似的部门中的实际例子是对本书的重要补充。然而,现有过程信息不能代替实际工作经验;5. 本书可看成应用统计方法的第一步。它提供从经验中得到的法则,这些法则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应用。然而,还是存在不能盲目使用这些法则的例外。本手册不能满足初学者对统计方法和理论知识的进一步需要,我们鼓励读者寻求正规的统计教育。在读者的过程和统计方法的应用已经比本手册所述的内容更先进的地方我们也鼓励读者向具有一定的统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人员请教。以便了解其它技术;6. 测量系统对合适的数据分析来说很重要,而且在收集过程数据之间就应很好地了解
12、它们,如果这样的一个系统缺少统计控制或她们的变差占过程数据总变差中很大比例,就可能作出不适当的决定。在手册中,假设该系统处于受控状态而且对数据的总变差没有大影响。为了更详细的了解这些内容读者可参考AIAG出版的测量系统分析(MSA)手册。过程控制的需要检测容忍浪费预防避免浪费第1节预防与检测过去,制造商经常经过生产来制造产品,经过质量控制来检查最终产品并剔除不符合规范的产品,在管理部门则经常靠检查或重新检查工作来找出错误,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使用检测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浪费的,因为它允许将时间和材料投入到生产不一定有用的产品或服务中。一种在第一步就能够避免生产无用的输出,从而避免浪费的更有效的方法
13、是预防。对许多人来说预防和策略听起来很明智,甚至显然的。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口号”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好。”但光在口号是不够的。所要求的是理解统计过程控制系统和各个要素。下述七节介绍了这些要素。并能够看成是下列问题的答案: 什么是过程控制系统?(第2节) 变差是如何影响过程输出的?(第3节) 统计技术是如何区分一个问题实质是局部的还是涉及到整个系统的?(第4节) 什么是统计受控过程?什么是有能力的过程?(第5节) 什么是持续改进循环?过程控制对哪一部分起作用(第6节) 什么是控制图:如何使用(第7节) 使用控制图有什么好处?(第8节)学习以上材料时,读者能够查阅附录G的术语索引对关键术语和符号的定义。
14、有反馈的过程控制系统模型过程的呼声 人 设备 产品 材料 或 方法 服务 环境 输出 过程/系统 输出 顾客的呼声 图1 过程控制系统统计方法我们工作的方式/资源的融合识别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望顾客第2节过程控制系统一个过程控制系统能够称为一个反馈系统。统计过程控制(SPC)是一类反馈系统,但也存在不是统计性的反馈系统。下面讨论这个系统的四个重要的基本原理。1. 过 程所谓过程指地是共同工作以产生输出的供方、生产者、人、设备、输入材料、方法和环境以及使用输出的顾客之集合(见图1)。过程的性能取决于供方和顾客之间的沟通,过程设计及实施的方式,以及动作和管理的方式等。过程控制系统的其它部分只有它们在
15、帮助整个系统保持良好的水平或提高整个过程的性能时才有用。2. 有关性能的信息经过分析过程输出能够获得许多与过程实际性能有关的信息。可是与性能有关的最有用的信息还是以研究过程本质以及其内在的变化性中得到的。过程特性(如温度、循环时间、进给速率、缺勤、周转时间、延迟以中止的次数等)然后我们关心的重点。我们要确定这些特性的目标值,从而使过程操作的生产率最高,然后我们要监测我们与目标值的距离是远还是近,如果得到信息而且正确地解释,就能够确定过程是在正常或非正常的方式下运行。若有必要可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校正过程或刚产生的输出。若需要采取措施,就必须及时和准确,否则收集信息的努力就白费了。3. 对过程采取措
16、施一般,对重要的特性(过程或输出)采取措施从而避免它们偏离目标值太远是很经济的。这样能保持过程的稳定性并保持过程输出的变差在可接受的界限之内。采取的措施包括变化操作(例如:操作员培训、变换输入材料等),或者改变过程本身更基本的因素(例如:设备需要修复、人的交流和关系如何,或整个过程的设计可能应改变车间的温度或湿度)。应监测采取措施后的效果,如有必要还应进一步分析并采取措施。4. 对输出采取措施如果仅限于对输出检测并纠正不符合规范的产品,而没有分析过程中的根本原因,常常是不经济的。不幸的是如果当前的输出不能满足顾客的要求,可能有必要将所有的产品进行分类报废不合格品或返工。这种状态必然持续到对过程
17、采取必要的校正措施并验证,或持续到产品更改为止。很显然,仅对输出进行检验并随之采取措施不是一种有效的过程管理方法。仅对输出采取措施只可作为不稳定或没有能力的过程的临时措施(见第5节)。因此,下面的讨论的重点将放在过程信息收集和分析上,以便对过程本身采取纠正措施。每件产品的尺寸与别的都不同图2 变差:普通及特殊原因第3节变差的普通及特殊原因为了有效地使用过程控制测量数据,理解变差的概念是很重要的,见图2所示。没有两件产品或特性是完全相同的,因为任何过程都存在许多引起变差的原因。产品间的差距可能很大,可能小得无法测量,但这些差距总是存在。例如一个机加式轴的直径易于受生由于机器(间隙、轴承磨损)、刀
18、具(强度、磨损率)、材料(直径、硬度)、操作人员(进给速率、对中准确度)、维修(润滑、易损零件的更换)及环境(温度、动力供应是否完成(项目)不同的阶段,她们所用设备的可靠性,票据本身的准确性及易读性,所遵守的规程及办公室中其它工作量的不同而不同。过程中有些变差造成短期的、零件间的差异例如机器及其固定装置间的游隙和间隙,或记帐人员工作的准确性等。另外一些变差的原因仅经常较长的时期后对输出造成影响,例如随差刀具或机器的逐渐磨损,或是规程发生有规则的变化,或是诸如动力不稳定等不规则的环境变化。这样,测量的周期以及测量是时的条件将会影响存在的变差的总量。从最低要求的角度来看,总是将变差问题简单化。位于
19、规定的公差的范围的零件是可接受的,超出规定公差范围之外的零件是不可接受的;按时完成报告是可接受的,迟缓的报告是不能接受的。然而,在管理任何一个过程减少变差时,都必须追究造成的原因。首先是区分普通原因和特殊原因。虽然单个的测量值可能全都不同,但形成一组后它们趋于形成一个能够描述成一个分布的图形(见图2),这个分布按下列特性区别:位置(典型值);分布宽度(从最小值至最大值之间的距离);形状(变压器差的模式是否对称、偏斜等)。普通原因指的是造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稳定的且可重复的分布过程中的许多变差的原因,我们称之为:”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受统计控制”,或有时简称”受控”。普通原因表现为一个稳定系统
20、的偶然原因。只有变差的普通原因存在且不改变时,过程的输出才是能够预测的。特殊原因(一般也叫查明原因)指的是造成不是始终作用于过程的变差的原因,即当它们出现时将造成(整个)过程的分布改变。除非所有的特殊原因都被查出来而且采取了措施,否则它们将继续用不可预测的方式来影响过程的输出。如果系统内存在变差的特殊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过程的输出将不稳定。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过程分布的改变有些有害,有些有利。有害时应识别出来并消除它。有利时可识别出来并使其成为过程恒定的一部分。对于一些成熟的过程(例如经过几次不断改进的循环后的过程),顾客可能给予特许让一贯出现特殊原因的过程进行下去,这样的特许一般要求过程控制
21、计划能确保答顾客的要求而且保证过程不受别的特殊原因的影响。(见第5节)局部措施和对系统采取措施局部措施 一般见来消除变差的特殊原因 一般由与过程直接相关的人员实施 一般可纠正大约15%的过程问题对系统采取措施 一般见来消除变差的普通原因 几乎总是要求管理措施,以便纠正 大约可纠正85%的过程问题第4节局部措施和对系统采取措施在上面讨论的两种变差以及可能采取的减少它们的措施*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简单的统计过程控制技术能检查变差的特殊原因。发现变差的特殊原因并采取适当措施一般是与该过程操作直接有关人员的责任。尽管有时纠正时要求管理人员介入,介解决变差的特殊原因一般要求采取局部措施。这一点在早期的过
22、程改进中尤为重要。当某人对特殊原因成功持采取适当的措施后,其余的问题一般要求采取管理行动而不是局部措施来解决。相同的简单的统计过程控制技术也能指明变差的普通原因的范围,但分离这些原因需要更详细的分析。纠正变差的普通原因的责任在于管理谷。有时与操作直接相关人员的处于较有利的位置发现它们并将它们报告给管理人员来采取措施的。总的来说,解决变差普通原因一般需要采取系统措施。过量过程变差中较小的部分工业经验建议为15%是经过与操作直接有关的人员局部纠正的。采取的措施类型如不正确将给机构带来大的损失,不但劳而无功,而且会延误问题解决甚至使问题恶化。例如:如果需要管理人员对系统采取措施(如选择提供一致输入材
23、料的供方)时却采取的是局部措施(如调整机器)就不对”。无论如何,为了更好地减少过程变差的变通原因需要管理人员和与操作直接相关的人员的密切合作。 *W.E.戴明博士在”日本发生了什么?”和其它一些文章中讨论这一问题。该方为1967年8月NO.3,24卷第3部第8993页。*码这些发现首先由J.M.朱兰博士提出,并已在戴明博士的经验中得到证实。图3 过程控制及过程能力第5节过程控制和过程能力过程控制系统的目标是对影响过程的措施作出经济合理的决定。也就是说,平衡不需控制时采取了措施(过度控制或擅自改变)和需要控制时未采取措施(控制不足)的后果。必须前面提到的变差的两种原因特殊原因和普通原因的关系下处
24、理好这些风险。(见图3)过程在统控制下运行指的是仅存在造成变差的普通原因。这样,过程控制系统的一个作用是当出现变差的特殊原因时提供统计信号,而且当不存在特殊原因时避免错误信息。从而对这些特殊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或是消除它们,或是如果有用,永久地保留它们)。讨论过程能力时,需考虑两个在一定程度上相正确概念:过程能力由造成变差的普通原因来确定,一般代表过程本身的最佳性能(例如分布宽度最小),在处于统计控制状态下的运行过程,数据收集到后就能证明过程能力,而不考虑规范相对于过程分布的位置和/或宽度的状况如何;然而,内外部的顾客更关注过程的输出以及与她们的要求(定义为规范)的关系如何,而不考虑过程的变差
25、如何。一般说来,由于受统计控制的过程服从可预测的分布,从该分布中便能够估计出符合规范的产品的比例。只要过程保持受统计控制状态而且其中分布的位置、分布宽度及形状不变化,就能够继续生产相同分布的符合规范的产品。对过程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将过程定位在其目标值上。如果过程的分布宽度是不可接受的,该策略则允许生产最小量不符合规范的产品。一般要求用对系统采取措施从而减少产生变差的变通原因的方法来改进过程的能力(以及其输出),从而始终符合规范。为了进一步具体了解过程能力、过程性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假设,参见第2章第5节。简言之,首先应经过检查并消除变差的特殊原因使用权过程处于受统计控制状态,那么性能是可预测的,
26、变可评定其满足顾客期望的能力。这是持续改进的基础。每个过程能够根据其能力是否受控进行分类,过程可分成4类,如下表所示: 控制满足要求受控不受控可接受1类3类不可接受2类4类一个可接受的过程必须是处于受控统计控制状态的且其固有变差(能力)必须小于图纸的公差。理想的情况是具有1类过程,该过程受统计控制且有能力满足要求,是可接受的。2类过程是受控过程但存在因普通原因造成的过大的必须减少的变差。3类过程符合要求,可接受,但不是受控过程,需要识别变差的特殊原因并消除它。4类过程即不是受控过程又不可接受,必须减少变差的特殊原因和变通原因。在有些情况下,顾客可能允许制造商运行一个3类过程,这些情况包括:顾客
27、对规范要求之内的变差不敏感(见第2章第5节所讨论的损失函数;对特殊原因采取措施所发生的成本比任何所有顾客得到的利益大,因成本原因可允许存在的特殊原因包括刀具磨损、刀具重磨、周期的(季节的)变化等;特殊原因已被识别,其记录表明具有一致性和可预见性。在这些情况下,顾客可能会有以下要求:该过程是成熟的,例如,该过程已经过几个循环的持续改进;允许存在的特殊原因在已知一段时间内表现出产生稳定的后果;过程控制计划有效运行。可确保所有的过程输出符合规范并能防止出现别的特殊原因或与允许存在的特殊原因不稳定的其它原因。在汽车工业中可接受的作法是一个过程被证明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后才计算其过程能力。过程能力是作为利用
28、从过程中得到的统计数据来进行过程性能预测的基础。利用从过程中得到的一定时间的不稳定或不重复的数据来进行预测是没有什么价值的。特殊原因是造成分布的形态、分布宽度或位置改变的原因,因此会很快使过程能力预测失效。用来计算不同的能力指数或比值所要求的数据是从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的过程获得的。能力指数可分成两类:长期的和短期的。短期能力的研究是以从一个操作循环中获取的测量为基础的。这些数据用控制图分析后作为判定该过程是否在统计控制状态下运行的依据。如果没有发现特殊原因,能够计算短期能力指数。如果过程不是处于受控状态,就要求采取解决变差的特殊原因的措施。这种研究一般见于验证由顾客提出的过程中生产出来的首批产品
29、。另一个用途,有时也叫机器能力研究,是用来验证一个新的或经过修改的过程实际性能是否符合工程参数。如果一个过程是稳定的而且能符合短期的要求。紧接应进行另一种型式的研究。长期能力研究包括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内所进行的测量应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收集数据,同时这些数据应能包括所有能预计到的变差的原因,很多变差原因可能在短期研究时还没有观察到。当收集到足够的数据后,将这些数据画在控制图上,如果没有发现变差的特殊原因,便能够计算长期的能力和性能指数。这种研究的一个用途是用来描述一个过程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包括很多可能变差原因出现后能否满足顾客的要求的能力例如:量化过程性能。几个不同的指数已被提出。因为1)没有一个单
30、独的指数能够万能地适用于所有过程;且2)没有一个给定的过程可能经过一个单独的指数完整地来描述。例如:推荐同时使用Cp和Cpk(见第II章第5节),并与图表技术一起使用,能够更好地理解估计的分岂有此理和规范界限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比较(而且努力使两者一致)”过程的呼声”和”顾客的呼声”(参见参考文献22)。所有的指数都有不足之处且可能产生误导。任何从计算的指数中得到的推断,能够从计算这些指数的数据中找到合适的解释。有关汽车公司已经确定了对过程能力固定的要求。读者有责任与她们的顾客联系从而确定使用哪些指数。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最好是什么指数都不合适,或不是基于顾客的要求,努力使过程来符合这些规
31、范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第II章第5节描述的是能力和性能指数的选择以及在使用这些指数时的注意事项。持续改进过程循环的各个阶段1 分析过程 2. 维护过程 本过程应做些什么? 监控过程性能 会出现什么错误? 查找变差的特殊 本过程正在做什么? 原因并采取措施 达到什么控制状态?实施 计划研究 措施计划 实施 确定能力 计划 实施 措施 研究 3 改进过程 措施 研究 改变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 普通原因变差 减少普通原因变差图14 过程改进循环第6节过程改进循环及过程控制在应用持续改进过程这一概念时,能够使用3阶段的循环(见图4),每一个经历改进的过程都能够在这个循环中找到位置。1 分析过程当考虑进行
32、过程改进时必须对该过程有基本的了解,为了对过程很好的理解应回答以下问题:本过程应做什么?会出现什么问题?本过程会有哪些变化?我们已经知道本过程的什么变差?哪些参数受变差的影响大?本过程正在做些什么?本过程是否在生产废品或需要返工的产品?本过程的生产的产品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下?本过程是否有能力?本过程是否可靠?为了较好地理解过程可能应用许多技术,如小组会议,与开发或操作过程的人员(主管专家)商讨,审阅过程的历史或进行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MEA)。本手册所述的控制图也是应使用的工具。这些简单的统计方法用来帮助大家区别变差的普通及特殊原因。变差的特殊原因应注明。当达到了统计控制状态后,便能够计算
33、能力指数从而帮助评定本过程长期能力的当前水平。2 维护(控制)过程一旦对过程有了较好的理解,就必须使过程维持在一定的能力水平上。过程是动态的而且会变化。必须监控过程的性能,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过程发生不希望的变化。同时必须了解所希望的变化并使之保持稳定。本手册介绍的简单的统计方法在这方面能够帮助你。制作及使用控制图或其它的工具,能够对过程进行有效地监控。当所使用的工具表明过程已改变,就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隔离变差原因并对它们采取措施。很容易就会停止在本循环中的第二阶段。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任何一个公司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一些,或是许多过程应处于这一阶段。然而,如果不能进展到本循环的下一阶段将导
34、致一具明显的竞争上的劣势。要达到”世界级”水平要求用稳定的有计划的努力来进行过程改进循环的下一阶段。3 改进过程到达这一点,已设法使过程稳定并已维持。可是,对于有些过程,顾客甚至会对工程规范内的变差表示敏感。在这些情况下,持续改进的价值只有在变差减小后才能实现。为上要使用额外的过程分析工具,包括更先进的统计方法,例如:试验设计及先进的控制图等。附录H列出一些有用的参考文献做为进一步的研究。经过减小变差业改进过程主要包括有目的向过程中引入变化并测量其效果。目的是更好地理解过程,使变差的普通原因能够进一步减小,其意图是以更低的成本改进质量。当新的过程参数确定后,这种循一举理回转到分析过程。由于进行
35、某些改变,应重新确定过程稳定性。过程便不断围绕过程改进循环运转。控制图上控制限中线下控制限1收集 收集数据并画在图上2控制 根据过程数据计算试验控制限 识别变差的特殊原因并采取措施3分析及改进 确定普通原因变差的大小并采取减小它的措施 重复这三个阶段从而不断改进过程图5 控制图第7节控制图过程控制的工具贝尔试验室的Walter休哈特博士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研究过程时,首先区分了可控制和和不可控制的变差,就是由于我们所说的普通及特殊原因产生的。她创造了一个简单有力的工具来区分它们控制图。从那时起,在美国和其它国家,特别是日本,成功地把控制图应用于各种过程控制场合。经验表明当出现变差的特殊原因时,
36、控制图能有效地引起人们注意,它们在系统或过程改进要求减少普通原因变差时控制图能反映其大小。使用控制图来改进过程是一个重复的程序,多次重复收集、控制及分析几个基本的步骤(见图5)。首先。按计划收集数据(附录A提供了这样一个数据收庥计划的输入);然后,利用这些数据计算控制限,控制限是解释用于统计控制数据的基础;当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控制限可用来解释过程能力。为了使过程在受控和能力上得以改进,就必须识别普差的普通及特殊原因并据此改进过程;然后该循环又重新开始,更多的数据被收集、解释而且作为采取措施的基础。1 收集被研究的特性(过程或产品)的数据收集后将之转换成可心画到控制图上的形式。这些数据可能是
37、一个机加工零件的尺寸的实测值、一匹维尼布上的缺陷数、轨道车的经过时间、记账的错误数目等。2 控制利用数据计算试验控制限,将它们画在图上作为分析的指南。控制限并不是规范限值或目标,而是基于过程的自然变化性和抽样计划。然后,将数据与控制限相比来确定变差是否稳定而且是否仅是由普通原因引起的。如果明显存在变差的特殊原因,应对过程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确定影响它的是什么。在采取措施(一般是局部措施)的后,再进一步收集数据,如有必要可重新计算控制限,若还出现任何另外的特殊原因,则继续采取措施。3 分析及改进当所有的特殊原因被消除之后,过程在统计控制状态下运行,楞继续使用控制图作为监控工具,也可计算过程能力。如
38、果由于普通原因造成的误差过大,则过程不能生产出始终如一的符合顾客要求的产品。必须调查过程本身而且一般来说必须采取管理措施来改进系统。一般能够发现尽管在过程刚建立时已经对准了目标值,过程的实际位置(X)可能与该值不一致。对于那些实际值偏离目标值而且重新给过程定位很经济的过程应考虑重新调整以便使其与目标值更加一致。以上调整是假设该调整不会影响过程的变差。但情况不可能总是这样,应了解由于重新调整过程的位置可能啬过程的变差,则应在顾客满意和经济性两方面进行权衡。必须不断地对过程的长期性能进行分析,经过对现行的控制图进行周期的、系统的评审能够很容易地完成这一工作。一般会有特殊原因出现的新证据,一些特殊原
39、因经理解后可能能对减少整个过程的变差有利。其它的对过程有害的特殊原因需要被了解、修改或消除。对于”受控”的过程,改进工作的重点将经常放在减少过程中的普通原因变差上。要减小这种变差就要”缩小”控制衅上的控制限即经重新计算的控制限要相互靠近。许多不熟悉控制图的人觉得这样做对过程的改进是一种”惩罚”。她们没有意识到如果一个过程处于稳态且控制限计算正确,过程错误地产生超出控制限的点的机会是相同的,与控制限间的距离无关(参见第5节)。还没有谈到的一点是控制限的重新计算问题。一旦经过程合适的计算,而且如果过程中普通原因变差不发生改变,则控制限就是合理的,出现偏差的特殊原因的信号不需要重新计算控制限。用于长期分析的控制图,最好是尽可能少重新计算控制限,但需要根据过程本身情况来决定。为了不断地改进过程,重复以上三个阶段适当地多收集数据。经过操作受统计控制的过程来减少过程变差,而且不断分析过程的变化。控制图的益处合理使用控制图能: 供正在进行过程控制的操作者使用 权有助于过程在质量上和成本上能持续地,可预测地保持下去 使过程达到: 更高的质量 更低的单件成本 更高的有效能力 为讨论过程的性能提供共同的语言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