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2月目 录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7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7第一节 发展环境7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2第三节 发展目标13第二篇 推进创新发展16第二章 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16第一节 适度扩大总需求16第二节 提升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18第三章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8第一节 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19第二节 强化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创新引领带动作用19第三节 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20第四节 极大激发创新活力20第四章 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21第一节 建设通信信息枢纽21第二节 建设互联网经济高地22第三节 提
2、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23第五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23第一节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4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25第六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26第一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27第二节 优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28第三节 培育战略性新兴服务业30第七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31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31第二节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33第三节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保障33第八章 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发展34第一节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34第二节 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34第三节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35第九章 加快建设人才强市35第一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35第二节 改善人才发展环境36
3、第三篇 推进协调发展36第十章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36第一节 促进区域特色发展36第二节 大力拓展发展空间37第三节 高标准做好三峡后续工作38第四节 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39第十一章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39第一节 建设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39第二节 完善城市交通系统42第三节 健全能源保障体系45第四节 强化水资源保障能力47第十二章 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48第一节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48第二节 促进人口合理分布49第三节 提升城市品质49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51第五节 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制51第十三章 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52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4、52第二节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53第三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53第十四章 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54第一节 构建军民融合产业体系54第二节 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55第三节 深化国防动员军民融合55第四篇 推进绿色发展55第十五章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55第一节 发展循环经济56第二节 推动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绿色化56第三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56第十六章 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能源57第一节 全面推进能源节约57第二节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57第三节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57第四节 加强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58第十七章 着力改善环境质量58第一节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58第二节 加强水环境保护58第三节
5、 加强农村和土壤环境保护59第四节 加强噪声污染防治59第五节 加强环境安全风险防范59第十八章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60第一节 优化生态空间格局60第二节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60第三节 保障生态安全60第十九章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61第一节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61第二节 完善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和市场化机制62第三节 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62第五篇 推进开放发展63第二十章 全面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格局63第一节 充分发挥在国家战略格局中的功能作用63第二节 积极扩大国际合作交流64第三节 构建区域合作新机制64第二十一章 优化完善对外开放功能65第一节 构建
6、便捷畅通开放通道65第二节 完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66第三节 加快建设口岸高地66第二十二章 加快两江新区开发开放67第一节 加快集聚高端产业高端要素67第二节 发挥改革开放创新示范功能68第三节 建设现代都市风貌展示区68第二十三章 高标准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68第一节 创新合作机制68第二节 推进重点领域合作69第二十四章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70第一节 加快贸易转型升级70第二节 全面提升利用外资水平71第三节 积极推进“走出去”71第六篇 推进共享发展72第二十五章 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72第一节 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72第二节 扎实抓好精准扶贫重点任务72第三节 创新
7、扶贫开发机制73第二十六章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74第一节 提高基础教育水平74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74第三节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75第四节 提高继续教育发展水平75第五节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75第二十七章 着力促进就业创业76第一节 大力开发就业岗位76第二节 推动重点群体就业76第三节 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77第四节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77第二十八章 稳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77第一节 拓展收入渠道77第二节 完善分配制度78第三节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78第二十九章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78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78第二节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79第三节 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79第四节 完善住
8、房保障制度79第三十章 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79第一节 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80第二节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80第三节 增强人民体质80第四节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81第三十一章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81第一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82第二节 保障妇女儿童等群体权益82第七篇 推进地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83第三十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83第一节 强化改革的统筹协调83第二节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改革突破84第三十三章 全面依法治市84第一节 全面提高地方立法质量84第二节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85第三节 切实提高司法公信力85第四节 大力推进全民普法守法85第三十四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85
9、第一节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86第二节 健全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机制86第三节 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86第三十五章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87第一节 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87第二节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87第三节 推进政府管理创新87第四节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88第八篇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88第三十六章 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88第三十七章 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89第三十八章 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89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
10、真贯彻执行。重庆市人民政府2016年2月25日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渝委发201524号)编制,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
11、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制定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节 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是很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市发展势头好、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实惠多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务实进取,开拓创新,奋发有为,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8%,总量突破1.5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改革开放取得重要突破,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
12、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紧密结合重庆实际,科学谋划和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民生第一目标、稳定第一责任,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换发展动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全社会固
13、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5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000亿元,进出口总值增长5倍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汽车、电子、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6%,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服务贸易五大专项年均增长35%以上;稳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城乡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显著增强,累计429万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6:1;大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影响力、竞争力大幅提升,美丽山水城市建设成效明显;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突破,户籍制度改革、地票制度改革等领域创造了新经验,经济社会
14、发展动力活力持续释放;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外开放广度、深度进一步拓展,构建起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开放体系,形成内陆地区独有的“三个三合一”开放平台,“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成为中欧陆上贸易主通道,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成功落地;确立民生工作“五个坚持”原则,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滚动实施重点民生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加强平安建设,大力创新社会治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坚持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守住“五个决不能”的底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空气
15、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坚定不移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经济社会发展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些为“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专栏1 “十二五”规划主要发展指标进展情况表序号指 标 名 称2010年2015年“十二五”年均(%)指标属性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79261572012.8预期性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275965233011.8预期性3工业总产值(亿元)103322440018.8预期性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21911】【56975】17.4预期性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3051642416.1预期性6进出口总值(亿美元)12475043.3预期性7
16、实际利用内资(亿元)【5677】【32619】26.5预期性8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155】【532】11.1预期性9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360.9五年提高7.9个百分点预期性#非农户籍人口比重(%)33.5(旧口径)44.56(新口径)预期性10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91.492.7五年提高1.3个百分点预期性11金融业增加值比重(%)6.89五年提高2.2个百分点预期性1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11(旧口径)18.5(新口径)预期性1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亿元)0.230.08五年下降65%约束性14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
17、值比重(%)1.271.53五年提高0.26个百分点预期性1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1.14.3五年提高3.2件预期性16人口自然增长率()3.793.86约束性17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类)(旧标准)(新标准)约束性18主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满足级天数(天)311(旧标准)292(新标准)约束性1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3】提前1年完成约束性2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5】提前1年完成约束性21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3】提前3年完成约束性2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化学需氧量(%)【10.66】提前2年完成约束性#二氧化硫(%)【15.21】提前3年完
18、成约束性#氨氮(%)【10.02】约束性#氮氧化物(%)【9.37】提前1年完成约束性23耕地保有量(万公顷)244.29245在规划控制目标内约束性#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公顷)190.9185.1在规划控制目标内约束性2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80.483五年提高2.6个百分点约束性25森林覆盖率(%)3745五年提高8个百分点约束性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7532(旧口径)27239(新口径)11.2预期性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5277(旧口径)10505(新口径)14.3预期性28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10.3五年提高0.3年预期性29九年义务教
19、育巩固率(%)88.193.4五年提高5.3个百分点约束性30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75.776.7五年提高1岁预期性31公租房面积(万平方米)【4146】约束性32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5895五年提高37个百分点约束性33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9096五年提高6个百分点约束性34城镇登记失业率(%)3.93.6预期性备注:1经济指标绝对数为当年价;2【 】为“十一五”或“十二五”规划期累计数;3非农户籍人口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主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满足级天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因国家调整了统计口径,2015年数为新口径;4公租房指标
20、为“十二五”时期累计开工建设面积;5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市统计局口径;6. 2015年最终数据以市统计局发布为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市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将保持良好势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国家层面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新的飞跃,为做好我市各方面工作提供了总遵循、总抓手、总方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增添了发展新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各项工作法治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经济发展进
21、入新常态,发展动力转换步伐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力度加大,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和国内新一轮产业结构深刻调整,有利于我市乘势而上、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有利于我市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新格局,在更大范围扩大开放、深化协作、配置资源;信息化快速发展并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内陆地区的发展条件大为改善,有利于我市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从我市自身层面看,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各功能区域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联动发展的巨大潜力不断释放;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进一步破解;开放功能更加完善,开放环境更加优
22、化,开放型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日益完善,直辖市体制优势和国家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增强;推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城镇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且具有比较优势,人口聚集能力和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升;全面依法治市深入推进,法治保障更加有力等。“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从国家层面看,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但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减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要素成本快速提高等,将对我国发展带来诸多影响。从我市自身看,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
23、区、大库区于一体,总体上仍处于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经济总量不够大、结构不够优、支柱产业比较单一,创新要素聚集不足、创新驱动能力较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保障和改善民生压力较大,社会治理创新需要加快推进等。谋划我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关键是把握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势。要坚持科学思维、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辩证看待经济运行的波动,更加注重看整体、看主流;辩证看待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档,更加注重看质量、看内涵;辩证看待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取舍,更加注重看潜力、
24、看可持续性;辩证看待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更加注重看后劲、看协同性;辩证看待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更加注重看苗头、看规律性;辩证看待经济发展环境中的利弊,更加注重看大局、看长远;辩证看待城乡区域发展的差距,更加注重看统筹性、协调性;辩证看待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更加注重看关联性、互动性。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
25、是第一要务,顺应发展大势、遵循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加快转换发展动力,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统筹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深入贯彻“六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解一切不
26、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坚持扩大开放,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统筹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全面依法治市,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深入落实“五大发展”的基本理念。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全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协调发展,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绿色发展,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
27、求的重要体现,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开放发展,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全面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新格局,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推动城乡区域共同繁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准确把握四个重大问题。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这个重要部署,坚持把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作为我市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作为推动我市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和路径选择。抓住发展动力转换这个关键,统筹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
28、和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四化”深度融合、协调互动,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整合各方面有利因素,培育形成经济发展的“混合动力”。强化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这个基本保障,充分运用改革的办法、法治的思维,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确保全市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紧扣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个目的,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第三节 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要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城乡统筹发展
29、的国家中心城市,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经济保持年均增长9%左右,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到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5万亿元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万元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同步提升并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加快建设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金融结算、金融交易、资金融通、保险保障、金融普惠等功能更加凸显。加快建设西部创新中心,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与国际接轨的内陆开放
30、型经济新体制更加健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充分发挥西部开发开放战略支撑功能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功能,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民主制度更加健全,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群众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科学民主决策制度更加健全。全面依法治市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显著进展,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城乡居民科学文化素养和健康文明素质普遍增强,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水平显
31、著提高,城市整体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左右,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文化强市建设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明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长江干流水质总体稳定在类,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2%,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至46%。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建成生态文明城市。社会治理创新取得新成效。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优化社会治理格局,充分释放社会组织活力,构建起高效便捷的网格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畅通有序的
32、社会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工作体系、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和法治化,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就业比较充分,累计新增就业300万人左右。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建成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文明素质,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到2017年,基本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区县(自治县)全部“摘帽”,基本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专栏2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序号指 标 名 称指标属性2015年20
33、20年1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预期性92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预期性9.5一创新发展3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预期性44.1504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期性47.750左右5创新效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期性1.532.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预期性4.36#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预期性9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预期性2830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预期性18.5257互联网普及率(%)预期性5580二协调发展8大都市区与大生态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值预期性1
34、.9511.851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预期性44.5650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预期性2.612.411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期性3.44三绿色发展12森林增长#森林覆盖率(%)约束性4546#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约束性22.413长江干流水质(类)约束性IIIIII14空气质量#主城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约束性【12.3】#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约束性80821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化学需氧量(%)约束性【7.2】#二氧化硫(%)约束性【7.1】#氨氮(%)约束性【8.8】#氮氧化物(%)约束性【6.9】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
35、低(%)约束性【15】1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约束性【16】1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约束性【29】19净增建设用地总量(公顷)约束性【75000】四开放发展20进出口总额(亿元)预期性46441000021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亿美元)预期性17050022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预期性【500】23市外货物占重庆货物周转量比重#市外货物占重庆港口货物周转量比重(%)预期性4350#市外货物占江北机场货物周转量比重(%)预期性530#“渝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市外货量占比(%)预期性4045五共享发展24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约束性【70.6】25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36、)预期性【300】26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约束性10.31127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预期性76.77828城镇常住人口住房保障覆盖率(%)约束性2023备注:1带【】为五年累计数;2大都市区包括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大生态区包括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3长江干流水质采用新标准统计,增加了总磷等指标;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等约束性指标为预计数,最终以国家下达数为准;5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市统计局口径;62015年最终数据以市统计局发布为准。第二篇
37、推进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带动作用,构建产业新体系,培育发展新动力,完善发展新机制,厚植人力资源新优势,推动全方位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西部创新中心。第二章 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第一节 适度扩大总需求围绕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巩固提升出口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均衡性、协同性和持续性。着力优化投资。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
38、率,改革投资方式,扩大有效投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万亿元,产业结构调整投资比重提升至50%左右。完善促进投资的制度安排,以规划确定项目,加强项目储备和要素保障。坚持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推动经营性、有收益的领域全面向市场放开,优化企业投资服务。强化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坚持以项目平衡资源、以效益吸引投资,以信用体系支撑投融资模式创新,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和社会投资的支撑作用。改革政府投资管理方式,原则上不直接投入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竞争性领域。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完善科学民主、审批透明、监
39、督问效的政府投资机制。专栏3 “十三五”投资情况表重点领域建 设 内 容“十三五”投资(亿元)储备重大项目投资(亿元)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实施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六大支柱产业工程以及农林水利、商贸物流、旅游等生产发展项目。4500030000基础设施投资实施“五通”(铁路、高速公路、水运、航空、信息及口岸)、“八联”(城市轨道、市内铁路、通用机场、城市通道、普通公路、物流体系、电源及输电网、油气管网)、“三保障”(水资源、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工程。2250018000房地产开发及其他房屋投资围绕主要商务集聚区等重点开发区域,合理有序推进房地产健康发展(各类住房、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及农户建房等房屋建
40、设)。2250012000积极培育消费。适应新常态下需求结构升级趋势,优化供给结构,增加有效供给,促进消费升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万亿元左右。发展多层次、多样性的新兴消费业态,培育形成消费新增长点。优化消费环境,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消费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着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释放消费潜力,扩大消费需求。持续扩大出口。优化出口结构,创新出口方式,保持进出口规模中西部地区领先地位。发挥内陆口岸高地优势,巩固电子、汽车等产品出口优势,促进装备制造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推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对外贸易新
41、业态,培育壮大进出口新增长点。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在境外布局展示展销和物流分拨中心,推动更多“重庆造”产品“走出去”。第二节 提升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着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要素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积极稳妥化解无效低效产能。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因地制宜、分类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妥善处置“僵尸企业”和空壳公司,促进生产要素从供给老化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减少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供给抑制。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产能过剩。以满足新
42、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加快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化解房地产库存。创新增加有效供给。准确定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积极适应需求变化,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短板,加大对脱贫攻坚、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新产业培育、创新驱动发展、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等方面的投入,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加大企业减税降费力度,降低企业在要素保障、劳动用工等方面的成本,探索建立低费基、全覆盖的参保缴费机制,降低企业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缴费比例,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大力推进流通体制改革,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各种物流成本。优化融资方式,促进实体经济去杠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
43、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畅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切实降低企业财务成本。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围绕消费升级需求,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鼓励市场主体提高产品质量、扩大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和日用消费品进口。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多渠道增加有效供给,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高效耦合和精准对接。支持刚性需求和改善型换房需求,引导符合条件的开发项目向众创空间和楼宇工业转型。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有效防控政府债务风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第三章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准确把握创新规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创新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更加注重开放式创新,聚集创新要素,整合创新资源,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提升价值链,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到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