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舟山市定海区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612020年5月29日文档仅供参考舟山市定海区”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舟山市定海区人民政府二一二年五月目 录前 言1一、发展基础和机遇1(一)发展成就2(二)发展机遇3(三)主要问题5二、总体思路和目标6(一)总体思路6(二)战略定位8(三)发展目标9三、依托岸线资源,打造国际港航物流基地100(一)加快开发开放,建设物流基地及交易平台100(二)促进海陆联动,提升发展海陆运输业122(三)完善综合配套,培育现代港航服务业133四、提升商业环境,打造舟山特色商贸服务中心14(一)强化商贸功能,发展城市商业综合体14(二)强化特色经营,发展商业街区14(三
2、)加快整合改造,发展大型专业市场15(四)优化便民服务,健全城乡商贸流通网络16五、经营优美海岛,打造海洋休闲胜地17(一)开发海洋资源,多元拓展海洋休闲产业17(二)强化配套服务,着力完善滨海度假设施19(三)彰显海岛风情,打造海洋文化旅游精品20六、强化临港产业,打造生产服务业平台21(一)着力创新提升,大力发展创意产业21(二)大力培育引进,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22(三)注重引导扶持,培育壮大科技信息服务业24七、促进海岛民生,打造生活服务业平台25(一)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多元房地产业25(二)完善服务体系,着力发展社区服务业26(三)强化统筹保障,全面提升公共服务28八、推进特色布局,
3、优化服务业空间结构29(一)构建”一核两带”空间格局30(二)多元发展组合城区现代服务业31(三)重点打造以大桥为龙头的南部服务业带33(四)优化开发以西码头为重要节点的北部服务业带35九、加强科学决策,推进项目实施36(一)坚持科学的投资原则36(二)明确五个方面投资重点37十、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38(一)创新要素保障机制39(二)创新招商引资机制41(三)创新生态开发机制42(四)创新组织管理制度43附件:舟山市定海区”十二五”服务业重大建设项目表45前 言舟山市定海区,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经济强省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定海区战略定位、区位条件
4、、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组合优势,加快提升发展以港航物流、特色商贸、海洋旅游、文化创意、金融、房地产等为重点的服务业,抢占海洋经济制高点,促进海洋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推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部署,着力集聚提升、特色布局、强化开放、创新机制、互补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商贸业、港航物流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五大领域,优化”一核两带”空间格局,大力推进服务业百亿重点项目,努力成为面向舟山、接轨长三角的海上特色服务中心。依据和编制,与舟山海洋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
5、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相衔接,是指导”十二五”时期定海区服务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基期年为 ,规划期为 。一、发展基础和机遇”十一五”时期,我区服务业总量提升、结构优化、项目推进加快,取得较大成就。”十二五”时期,把握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战略契机,努力推进海洋服务经济规模与海洋资源优势相适应,抢占海洋现代服务业发展制高点和区域竞争制高点,着力将我区打造成面向舟山、接轨长三角的海洋特色服务中心。(一)发展成就总量较快攀升。”十一五”期间,我区服务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总量持续攀升。 ,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9%,比”十五”期间提高3.5个百分点。 ,服
6、务业增加值134.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3.8%,总量和占比均居全市四县区首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5%,拉动全区生产总值增长3.2个百分点,已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结构趋于优化。”十一五”期间,我区服务业内部结构趋于优化,新兴行业不断涌现。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商贸服务业发展稳中有升,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商贸流通模式和形态逐步普及和多样化。现代服务业加快兴起,港航物流、海洋休闲旅游、金融等涉海服务业培育成效显现,实现增量提质目标,成为我区服务业新增长点。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布局更加合理。”十一五”期间
7、,我区立足”南生活、北生产”的总体框架,全面推进产业和城镇空间优化。大力实施金塘集装箱物流岛、西部油品中转储运基地、舟山汽车商贸城、舟山跨海大桥海洋风景旅游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基本构建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大力实施城市空间”东拓西扩”战略,培育打造盐仓新区和白泉副中心,提升中心镇、中心村集聚辐射功能。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我区从政策扶持、组织管理、项目推进、责任考核等多方面着手,促进服务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区设立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奖励资金,陆续出台了支持海陆运输业发展,推进产业服务中心、文化创意中心等建设的专项政策。举办服务业项目融资对接会议,实行区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并
8、将服务业纳入乡镇(街道)年度责任制考核体系,形成全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良好格局。”十一五”期间,我区服务业投资额年均增长17%, 达到104.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5.4%。(二)发展机遇1.国家新一轮沿海发展布局,营造政策强化机遇。近年来,向海洋进军,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要财富成为沿海地区新一轮发展重点,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海横琴岛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相继纳入国家战略。浙江海洋资源丰富,拥有海域2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域面积的2.6倍,港口深水岸线、海洋旅游、海洋能等资源拥有量也都居全国前
9、列。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深化海洋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迎来战略机遇期。舟山市是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区是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的主体区。国家和省市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将有力推动我区超越传统模式,增强内生动力,再创区域竞争新优势。2.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凸显多元接轨机遇。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合计国土面积占全国的2.2%,人口占全国的11%,经济总量占全国的21%。明确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
10、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规划到 核心区人均GDP达到10万元,服务业比重达到50%,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左右。长三角一体化的加快推进,促使我区成为长三角南部,环杭州湾经济网络的重要节点,有利于我区发挥海洋和港口资源优势,加快融入大区域分工协作,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的多元接轨,加快发展以港航服务和海洋旅游为特色的服务业。3.跨海大桥贯通,造就市场拓展机遇。大陆连岛工程建成进一步强化定海的区位优势。大桥贯通后,我区将融入到宁波1小时生活圈和沪杭3小时经济圈,定海门户地位更加显著。交通环境的改进,将
11、促使我区与长三角地区和广大内陆的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形成生产要素的集聚辐射效应,有利于我区提升本土资源价值,加快吸引高端要素流入,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全面迎来大桥时代。4.发展水平提高,催生产业结构升级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区人均GDP有望步入2万美元以上发展阶段,住宅、汽车、娱乐等高端消费需求逐步提升。长三角和省内居民带来的外部需求潜力巨大,海洋旅游、休闲产业、文化创意、房地产等服务业面临较大发展空间。临港工业和制造业发展加快,给港口物流、港航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带来机遇,从而推进我区服务业由传统商贸加快向高端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转移。5.城市化发展加快,激发需求提升机遇。”十二五”时期
12、,我区着力构建”一体两翼、一市八镇”空间格局,进一步拓展城镇发展空间,盐仓和白泉将融入主城区统筹发展,将形成我区新的人口集聚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旧城改造加快实施,主城区集聚辐射功能进一步强化。同时,以金塘小城市建设和小沙、干石览、岑港、马岙、双桥、北蝉、长白、册子等八个特色乡镇建设协调推进,全区城镇化进程加快,激发大量生产生活需求,有利于形成服务业发展新空间。(三)主要问题1.区域同质竞争。由于资源禀赋同质,我区服务业发展面临较多的竞争。一方面表现为同宁波、温台等地在港航产业、现代物流业、信息、市场、旅游以及金融保险等行业的竞争,另一方面表现为同普陀、岱山等区县的竞争。由此造成重复建设,低水平
13、竞争,弱化了我区海洋资源和产业方面的发展优势。2.行政体制不顺。由于市权、区权长期交叉混杂,弱化了区委区政府在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方面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发展谋划与自主开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序性。同时临城新区作为市级政治、文化和服务中心,其商业布局、城市功能都对定海主城区服务业、特别是商贸业发展形成一定的不利影响。3.要素集聚水平不高。由于海岛交通制约,以及信息资源和设施相对滞后,我区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水平不高。高层次技术、管理以及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设施条件较为落后,对加快文化创意、金融、科技、中介咨询等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较大制约。同时,服务业重大项目招商
14、引资、土地等要素的集约节约利用等有待进一步强化。二、总体思路和目标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我区”十二五”时期提升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海洋经济强区的关键所在,也是我省海洋经济强省、港航强省、海上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站在转型升级的转折关头,进一步明确服务业发展总体思路、战略定位和主要目标,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市委市政府”以港兴市、全面跨越”的战略部署,抓住舟山群岛新区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战略契机,充分把握大桥时代和经济社会转型机遇,按照建设海洋经济强区,构建海岛和谐社会,打造海洋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要求,集聚提升、特色布
15、局、强化开放、创新机制、互补发展,着力打造国际物流基地、优美海岛城市、临港服务平台,优化形成”一核两带”空间格局,大力推进服务业百亿重点项目,努力成为面向舟山、接轨长三角的海上特色服务中心。集聚提升。以强化辐射带动为要求,重塑和提升我区在全市的特色商贸中心和舟山门户地位。抓住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契机,提升城区商贸服务功能,鼓励支持传统服务业转型提升,培育文化创意、金融商务、科技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再造服务业集聚发展新优势。特色布局。以优化空间布局为手段,促进服务业多元定位、特色发展。围绕”南生活、北生产、中生态”的市域空间架构,依托大桥和岸线航道资源,布局港航物流业;依托优美海岛和宜人气候,布局海
16、洋休闲度假产业;依托临港特色产业集群,布局生产性服务业,构建”一核两带”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强化开放。以引进高端要素为方向,加快服务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承接沪杭甬地区经济辐射和国际服务业产业转移,加速融入国际产业体系。加大服务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服务业知名企业入驻,强化人才、资金、信息集聚,打造舟山服务业发展新高地。创新机制。以推进制度建设为保障,着力优化发展软环境。抓住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建立健全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服务业发展的土地、财税、公共平台、投融资等要素保障,推动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互补发展。强化与舟山其它区、县、岛
17、屿,以及与长三角区域的分工协作。以发展特色优势服务业为重点,形成以集装箱、液体化工、粮食和水产品为重点领域的物流体系;以个性化休闲、高端化商务会展、海洋特色房产为特色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以文化创意、金融保险、科技研发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型服务体系;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二)战略定位1.海洋物流基地。发挥接轨大陆第一桥头堡区位优势,依托沿港深水岸线和航道资源,加强陆海联动,参与以上海为中心的国际航运体系建设,以及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建设,推进国际港航物流和大宗商品贸易发展,着力打造面向长三角、辐射东南亚,以集装箱、液体化工、粮食和水产品为主的国际枢纽港、大宗散货战略储备基地、港口物流基地和
18、大宗商品交易基地,力争成为更加开放自由的国际贸易区。2.优美海岛城市。发挥群岛和半岛结合的地形优势、海洋生态环境优势,优化”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城市形态,加强港城联动、山海联动,推进城乡一体,着力商贸、休闲旅游和人居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形成长三角群岛特色鲜明、山海秀美、生态和谐的港口宜居城市,成为以城市休闲服务为主要支撑的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以及全市特色商贸服务中心。3.临港服务平台。围绕全区船舶修造、临港石化、水产加工等海洋制造业的共性需求,进一步引导要素集聚,加快专业化的文化创意、金融保险、科技研发、信息、中介等服务业发展,逐步构建现代化的临港服务业体系,力争成为全市乃至长三角临港产业转型
19、升级促进平台。(三)发展目标”十二五”期末,全区服务业争取实现总量、结构、布局以及机制体制方面的新突破,形成高增长、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1.总量规模持续扩大。”十二五”期间,我区服务业年均增长13%左右。服务业规模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建设相匹配,至 ,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54%左右,服务业规模和比重均居于四县(区)首位,服务经济成为我区平稳较快发展的主力军。2.特色优势更加鲜明。”十二五”时期,基本形成传统优势服务业和新兴高端服务业并驾齐驱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国际港口物流和大宗商品贸易、海洋休闲旅游和城市商贸服务优势进一步提升,现代服
20、务业逐渐成为服务经济的生力军和新增长点。至 ,现代商贸、休闲旅游、港航物流和国际贸易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研发创意、金融商务、科技信息等新兴服务业规模和占比显著提高。3.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十二五”时期,形成”一核两带”的服务业特色布局。组合城区的服务业集聚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以大桥为依托的南部服务业带和以西码头为节点的北部服务业带,国际港口物流储运和大宗商品集散贸易、海岛休闲旅游等服务业布局合理,功能趋于完善。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实现更高层次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业集聚平台和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至 ,全区服务业集聚区实现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20%以上。4.机制体制进一步健全。
21、逐步加大服务业开放范围和力度,着力吸引服务业重大项目入驻。深化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统分结合的区、乡(镇、街道)两级服务业管理体制,成为全省领先的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平台,成为临港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全面落实全国、省级政府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定完善有较强针对性的用地、人才、资金等扶持政策,形成较强引导集聚发展的功能。三、依托岸线资源,打造国际物流基地按照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的要求,围绕建设大港口,培育大物流,发展大航运的目标,科学开发沿港岸线资源,以金塘国际物流岛等平台建设为抓手,以集装箱、液体化工、粮食和水产品物流及加工贸易为重点领域,以涉港服务为产业提升拓展
22、方向,全面加快综合性港航物流业发展。(一)加快开发开放,建设物流基地及交易平台加快构建现代港口物流的主体运作平台,推进集装箱、油品、粮食、水产品、木材等一批实体或虚拟专业市场建设,积极发展大宗物资加工贸易,争取建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提升我区整体物流量和物流增值水平。至 ,全区港口吞吐量达到1.7亿吨以上,港口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到15%以上。建设集装箱中转运输基地。扎实推进金塘大浦口港区集装箱码头二期和穆岙港区集装箱码头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150万标箱,形成与集装箱港口相配套、与集装箱吞吐规模相适应的物流服务和大宗物资加工功能。加快发展上下游产业,发挥集装箱物流
23、对区域港航经济的拉动作用。建设油品和液体化工储运、贸易基地。以岑港烟墩、外钓区块为核心区,大力推进中石化册子原油码头二期、国家原油储备基地二三期、浙江天禄能源有限公司成品油储运、光汇外钓油品、建桥能源西蟹峙油库、大猫岛油品仓储、马岙海洋石化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合理布局和控制大型油品泊位,拓展油品中转、贸易等业务。建设粮食中转加工配送基地。利用老塘山港口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集大宗粮油加工配送、中转物流、保税仓储、交易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化、国际化粮油加工储运基地。建设现代远洋渔业基地和舟山水产品交易中心。依托鱿鱼等水产品生产加工基础优势,以发展冷链物流为方向,着力完善物流储运、冷藏保存
24、、加工、研发、保税、信息服务、渔船维护等功能,打造以鱿鱼为重点的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至 ,全区以国际水产品交易市场为龙头的水产品交易量超过3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鱿鱼输入口岸和定价中心。建设船舶修造及贸易基地。依托定海工业园区、长白、册子、环南盘峙等的修造(拆)船及船舶配件产业集群,整合船舶船用商品物流园区,打造北部船舶用品交易市场。积极与上海航运交易所等中介机构合作,拓展船舶交易签证、拍卖、评估等业务,以及船舶经纪、船舶设备货物代理等服务。建设浙江船舶交易专业市场,加强船舶贸易信息交流,积极承办舟山国际船舶博览会,以承接国有企业船舶交易业务为突破口,逐步吸引更多航运企业在我区开展船舶交易,做
25、大船舶交易规模。建立保税物流港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争取获得国家和省口岸建设支持,设立金塘港保税物流中心。强化港区经营、管理、贸易、税收等政策与国际接轨,吸引国际物流和资金。在此基础上,围绕建设船舶国际交易、国际水产品交易、国际油品交易三个保税市场,积极开展工作。(二)促进海陆联动,提升发展海陆运输业进一步壮大航运业,鼓励开展海陆联运。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构建一体化海陆运输通道,推进集疏运网络建设。加快发展航运业。鼓励航运企业发展大型化船舶和特种船舶,稳步扩大集装箱运输和大宗散货运输规模,加快发展沿海、江海联运和国际航运三大运力。争取开辟定海西北向出海新航道,破解大型船舶、重装设备通航制约。
26、鼓励开展海陆联运,建立港航联动机制,推进已建、在建港口货源本地化运输。构建一体化集疏运网络。争取将重要海岛海陆集疏运体系建设纳入国家交通和港口规划,加大对桥隧、航道、锚地建设支持力度。完善对外交通设施,启动富翅跨海桥梁工程,完成定马复线扩建工程,打通南部沿海大通道,实现北、中、南与舟山跨海大桥全方位衔接。优化内部交通布局,强化港航物流大岛之间交通联系。加快公路枢纽场站建设,形成与港航物流相配套的公路枢纽布局。至 ,道路货运量达2350万吨,货物周转量15亿吨公里,集装箱车辆2500辆,运载能力约达7.5万载重吨。(三)完善综合配套,培育现代港航服务业完善港航物流和大宗商品交易的配套服务,大力发
27、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中介咨询、教育培训等涉港服务业,着力培育涉港服务业集聚区。至 ,涉港金融、信息、中介等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等企业进行功能整合和业务延伸,引导和支持航运企业经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现规模化发展,培育和引进一批航运龙头企业,提升航运服务本地化率。鼓励开展海陆联运,大力扶持陆运企业发展。发展港航金融服务。创新涉港金融产品,积极发展船舶融资、航运融资、物流金融、海上保险、航运保险与再保险、航运资金汇兑与结算、离岸金融业务等航运金融服务,深化与金融机构与港航企业的战略合作,鼓励港航企业运用多种渠道融资。设立港口产业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扶
28、持港航物流及相关建设。发展港航信息服务。参与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电子口岸建设,加强信息收集、发布、EDI信息交换等应用,提升口岸信息化水平。完善港口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功能,加强港口、公路、货运市场等信息集成,完善车辆、船舶、货物跟踪服务。加强大宗商品交易信息化服务,构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发展即期现货、远期现货、竞买竞卖等多种交易模式。发展港航商务服务。以主城区港务大楼和盐仓新区海运大厦为载体,吸引国内外航运、物流、仓储、船舶交易企业总部和管理部门入驻,争取建成集航运交易、海事会展、海事法律、航运咨询、船员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涉港商务服务区。四、提升商业环境,打造舟山特色商贸服务中心依托新型城市化
29、进程,结合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新市镇培育,大力发展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现代商贸业。发挥我区历史文化、海港风情、交通枢纽三大优势,积极培育城市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区、大型专业市场、中小型便民商业网点等商业形态,完善多层次流通网络,进一步增强以主城区为重点的商贸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经济综合拉动效应,强化我区在全市的特色商贸服务中心地位。(一)强化商贸功能,发展城市商业综合体着力在定海主城区、城东拓展区和盐仓新区,开展针对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的定向招商,加快引进中高端商贸业态,引进国际国内有经验的机构参与管理运营,培育建设以商业为核心,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休闲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建筑群体和新型
30、业态。”十二五”时期,加快实施城东东瀛路电信地块、盐仓中心区块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启动东海东路地块、皮革厂地块改造及综合体建设,至 ,争取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力城市商业综合体2家以上。(二)强化特色经营,发展商业街区加快城区、城郊传统商业街区特色化提升,以及历史街区和工业区块商业化改造,针对不同所有制结构店铺,经过”腾笼换鸟”、 ”以小集大”等方式,淘汰低档次商业形态,提升整体商业环境。科学规划布局现代化商业街区,积极引导同类商贸业态集聚,大力引进精品项目,着力打造业态齐全、功能完备、设施先进、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区。”十二五”时期,加快推进总府路、芙蓉洲路、东西大街、中大街、海鲜美食广场等街区改造
31、,形成服饰服装、餐饮娱乐、文化休闲等功能定位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区;逐步优化解放路和人民路商业环境,提升旧城核心商业圈商业附加值;有序实施盐仓餐饮娱乐街、白泉大道等特色街区建设,强化商业服务的促进作用。(三)加快整合改造,发展大型专业市场加快现有规模较小、布局分散的传统市场整合搬迁,规划新建新型专业市场,积极发展多元产品、综合服务。大力发展特许经营、连锁经营、总代理、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应用信息化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改造提升专业市场,推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商业企业入驻,提升市场环境。”十二五”时期,切实推进城区家居建材、建筑装饰、农副产品等专业市场整合和提升。白泉
32、重点布局小商品市场,双桥重点布局汽车4S店、二手车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盐仓区块重点布局建设大型建材综合市场等。(四)优化便民服务,健全城乡商贸流通网络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形成与之相配套的商业布局和功能配置,完善便民商业设施。”十二五”时期,全面实现乡镇、社区综合性超市全覆盖,争取实现食品配送率达到100%,商品配送率达到75%。强化三层次城镇商贸服务格局。以城区(含盐仓)和白泉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商贸流通集聚和辐射带动力,建立面向不同消费群体的多元商贸体系。以金塘小城市为次重点,强化其统筹城乡战略节点地位,提升商贸服务功能,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以小沙、干石览 、岑港、马岙、双桥、北蝉
33、、长白、册子等八个集镇为拓展,推进特色商贸业发展,形成城、市、镇三层次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健全社区便民商业网点。全面推进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商业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主城区11个社区服装、家电、图书和音像制品等专业商店、再生资源回收点、综合超市等。继续实施”菜篮子”工程,鼓励支持”农加超”和”农改超”模式发展。完善农村商贸服务网络。围绕农村现代消费品流通网络、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进一步深入开展”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程,进一步完善农资配送、种子种苗等销售配送网络。新增长白、册子、岑港和盐仓中型农贸市场,改造和撤销部分设施陈旧的农贸网点。加强
34、与邮政运输网络、客运站点结合,优化布局乡镇配送站点,提高乡镇超市和村级便利店配送率。五、经营优美海岛,打造海洋休闲胜地结合舟山市海洋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充分借助”海天佛国、渔都港城”特色旅游品牌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重点项目开发、完善市场营销体系,优化综合服务功能,努力实现我区从旅游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变,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提升,打响海岛休闲胜地品牌。(一)开发海洋资源,多元拓展海洋休闲产业加快整合全区优势旅游资源,有序推进景区和综合体开发建设,着力加快观光游览、康体休闲、商务会展、海岛乡村旅游等多元休闲产业发展。至 ,一批重大休闲产业项目投入营业,我区休闲产业竞争力和知名度大幅提升。精品化发
35、展观光游览业。依托”海洋、岛屿、古城、大桥”等特色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精品游览线路。一是加快建设舟山跨海大桥海洋风景旅游区,深化南部诸岛景区开发,形成海景风光游览带。二是推进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开发建设,形成以海岛古城、名人故居等为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游览线路。”十二五”时期,重点推进中国戏剧谷、鸦片战争古战场、土墩遗址公园、中大街海洋文化一条街、西堠门大桥风景区、海岛第一村、茶人谷生态旅游区、金塘大鹏岛等景区建设。多样化发展康体休闲业。加快建设凤凰岛游艇俱乐部,加强与桃花、朱家尖西岙等游艇项目联动发展,打造定海区成为绿色游艇俱乐部。扎实推进册子F3赛车项目建设,发展自行车越野等体育运动。根据南部诸
36、岛不同特点,发展登山、攀岩、探险、蹦极、帆船、冲浪、野营等项目。定期组织开展环岛自行车、游泳、赛艇等竞技比赛,争取举办全国性和省级户外运动盛会,积极承办各地企业员工拓展活动等。高端化发展商务会展业。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着力在城区滨海区块等区域构筑滨海休闲商务带,形成城区高端商务休闲集聚区。着力在南部诸岛选择合适岛群,合理布局游艇会所、高尔夫会所、会议中心等设施,形成海上特色休闲旅游集聚区。积极承办高档次、区域性的大型会议和展览展销活动,争取成为有关商务会议、学术会议、国内外论坛等的常设会址。特色化发展生态乡村旅游产业。着力创新生态产业衍生体系,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开发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37、。着力完善乡村旅游服务网络,建立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着力乡村特色商品开发,大力开拓老年人乡村旅游市场,丰富乡村旅游的度假休闲模式。着力乡村旅游文化品牌建设,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集聚区。至 ,新增乡村旅游特色村23个,农渔家乐年均接待游客100万人以上。完善旅游营销宣传体系。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加强同长三角地区大型旅游项目的营销合作,积极运用网络等现代技术创新营销方式,努力拓展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客源市场。将文化元素渗透于旅游商品开发、设计和包装中,形成一批富有海岛特色的旅游商品。大力引进知名旅游企业和高端旅游人才,提升休闲旅游服务业水平。(二)
38、强化配套服务,着力完善滨海度假设施结合全区景观和气候特点,科学布局发展度假产业,围绕高、中、低档不同层次度假需求,多元构建旅游度假酒店及其它配套设施,完善接待服务。加快省级旅游度假区申报开发。着力实施白泉、城东、环南、解放、盐仓生态山地,及竹山、南部岛屿会所度假综合体开发。生态山地要加快整合沿线自然人文景观,有步骤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南部岛屿度假项目开发方面,当前要加快实施凤凰岛休闲度假岛建设,打造主题鲜明的经典高端度假会所,并以此为引领,推进周边岛屿规划开发,争取”十二五”期间能再启动1-2个主题度假岛屿建设。构建多层次度假酒店体系。在南部诸岛度假区重点引进星级度假酒店、商务会所等,满足高层次
39、消费需求,提升景观品位。在生态山地度假区着重培育独具海岛特色的农渔居民宿,汽车旅馆、青年旅社等。在全区大力引进连锁型酒店等经济型酒店,发展商务会所、婚庆、疗休养等主题酒店。至 ,基本形成与度假游客数量相匹配的酒店服务体系,满足度假旅游加快增长的市场需求。开辟休闲度假商贸新空间。结合舟山跨海大桥海洋风景旅游区、马岙”海岛第一村”、紫微茶人谷、干石览南洞等休闲区块开发和盐仓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以及主城区古城旅游和滨海旅游项目建设,集聚住宿、餐饮、购物、休闲等经营主体,根据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创新发展商贸服务,打造融观光、科普、农事体验、体育运动等功能的休闲商贸服务综合体和集聚区,为游客提供一
40、站式服务。构建完善的度假基础设施。完善海上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构建本岛南部滨海通道,形成与舟山跨海大桥连贯的滨海景观带。构建定海本岛与各主要岛屿之间的海上通道,实现海陆交通无缝对接。完善医院、安保、投诉中心等保障性旅游服务。加强推广使用信用卡、旅行支票等各类旅游信贷。加大对舟山地区旅游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完善包括信息网站、咨询点、公共信息标识在内的度假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三)彰显海岛风情,打造海洋文化旅游精品着力发挥特色文化优势,促进海洋文化和海洋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系列海洋文化旅游精品,实施重点公共文化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至 ,全区文化基础设施更加健全,文化产业增加值显著提高。海
41、洋文化特色进一步凸显,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精炼海洋文化要素。充分挖掘和弘扬以鸦片战争古战场、”三总兵”等为代表的海防文化、以马岙古文化遗址为代表的海上河姆渡文化、以翁洲走书为代表的海派戏曲文化、以定海商人为代表的海商文化、以海鲜和渔家菜为代表的海洋饮食文化等,加强对历史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一步提升文化要素内涵。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将我区特有的历史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市场相结合,着力打造系列文化旅游精品。开展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发展以中国戏剧谷为载体的民间戏剧节,以金塘李子节、白泉杨梅节为代表的农产品节庆盛典等。大力发展海岛历史文化游,加快建设海岛历史博
42、物馆,推进古建筑、遗址等的修缮保护和综合开发。深入挖掘海商文化,发展论坛、探亲、商务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海商文化体验游。六、强化临港产业,打造生产服务业平台”十二五”时期,围绕我区资源和产业特点,大力发展创意产业、金融和科技信息服务业,打造独具海岛特色,服务临港产业的生产服务平台,形成我区服务业发展新增长点。(一)着力创新提升,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加快推进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吸引集聚一批创意企业和人才,加强创意产业与旅游、制造、商贸等多领域融合发展,打造创意产业精品。至 ,创意产业成为全区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加强创意产业基地建设。鼓励盘活存量房地产资源,有效利用老厂房、农居等兴
43、办创意产业,促进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园区和基地规划论证、村庄拆迁和道路修整,完善生活工作基础设施配套。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信息咨询和成果推广等服务。”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城西文化科技创意中心、主题文化公园广场等创意基地。多领域拓展创意产业。充分发掘我区独特海洋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近代历史遗存的文化内涵,传承舟山锣鼓、木偶戏和跳蚤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开发富有定海特色的工艺美术品、音像制品和创意商标。大力发展文化博览、教育培训等多元创意产业,打造成长三角区域知名的海岛文化博览和教育培训基地。推进创意产业集团化发展。高起点规划和引进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引导
44、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创意领域,重点做好伍玖文化创意中心等创意基地的招商工作,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创意企业和分支机构入驻。扶持和壮大本区重点创意企业,发展一批设计标准、制作规范、规模经营、效益显著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企业。加强与周边发达城市、高校机构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大力引进优秀文化创意人才和创业团队。(二)大力培育引进,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培育引进金融机构,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优化金融信用环境,切实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着力创立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引进培育金融及其服务外包机构。努力办好定海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引进和创立中小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小额贷款
45、公司、农村金融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大力引进和培育金融机构的后台服务机构,争取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区开展金融培训、设立研发等配套机构。大力引进台资金融机构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参股各类金融企业,支持设立双方合资的投资基金。引导金融服务创新。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专门针对海洋经济、三农、中小企业等的贷款专营机构,引导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中心镇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争取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推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支持其参股省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或跨区域发展。探索建立网上投融资信息传输平台和实体”金融超市”,加
46、快整合区域投融资信息,提高投融资服务效率。引导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仓单等质押贷款,以及出口预退税保函业务。推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以及农房、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贷款,扩大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海域范围和行业覆盖面。支持中小企业集合信托融资创新,扩大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扩大直接融资方式创新,支持县域企业在发行股票、债券基础上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创新保险产品与服务。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合理放宽对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参与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拓宽权益性融资通
47、道,支持股权投资载体建设,扩大民间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通道。适当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涉农业务实行与村镇银行同等的财政补贴政策。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信用担保公司,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优化金融业发展环境。建立完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金融生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完善金融生态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应急互助基金”,防范和化解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引发金融风险。深入开展信用镇(乡)、村创立活动,完善企业、个人征信体系,推动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税费减免、土地供给、人才吸引等方面优惠政策,引导银行、担保等机构进一步加大融资规模。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三)注重引导扶持,培育壮大科技信息服务业强化关键领域技术研发和引进,优化科技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全面提升科技综合服务能力。至 ,基本建成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全区科技发展综合实力达到省内同类城市的较高水平,为打造海洋经济强区和海岛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加强海洋经济科技创新。围绕船舶工业、临港重化工、海产品深加工等临港工业,重点加强高性能船舶制造、水产品安全生产检测、高标准石油化工工艺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快临港物流、海洋旅游等行业运行和管理体系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应用,提高海洋服务业科技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加强适宜海岛成长的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节能环保等高新技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