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364.50KB ,
资源ID:4849112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484911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上传会员【人****来】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论文.doc

1、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题 目:散尾葵叶枯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专 业: 制药工程 摘 要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lutescens H.Wendl)叶枯病是散尾葵上的一种重要病害,该病严重影响了散尾葵的生长发育及其观赏价值。目前,国内对该病的防治报道较多,但还未查到对其病原物相关研究的报道,为了进一步做好防治工作,本文对该病害病原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基础性研究。散尾葵叶枯病病原主要危害散尾葵叶部,尤其是幼嫩叶尖,轻者使整片叶片干枯,重者会导致植株整株死亡。通过试验及相关资料显示,该病原菌为真菌门半知菌类,丝孢纲,丛梗孢目,丛梗孢科,帚梗柱孢属,帚梗柱枝菌

2、(Cylindrocladium quinqueseptatu Figueredo)。该属真菌常引起植物焦枯病害(如桉树焦枯病Eucaly puts dicback)和根、茎腐败病(如水稻叶鞘腐败病Rice sheath rot)等,对种植农业、园艺行业等有较大影响。关键词:散尾葵;叶枯病;鉴定;生物学特性Abstract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 (Chrysalidocarpuslutescens H.Wendl)leaf blight is an important disease on the 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 Chrys

3、alidocarpus lutescens the disease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ornamental value. At present, there is no report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but has not yet found its coverage of pathogen research,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releva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

4、rk, this pathogen in the disease an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ic research .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 leaf blight pathogen primarily affecting San 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 leaves, especially the young tip,the light so that the entire piece dry leaves, weight of whole plant could ca

5、use death. By testing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the pathogen fungus is Fungi Imperfect, Hyphomycetes, Moniliales, moniliaceae, Cylindrocladium,Cylindrocladium quinqueseptatu Figueredo . The fungi cause plant scorch diseases and more (such as Eucaly puts dicback) and the root and stem rot disease (suc

6、h as Rice sheath rot) and so on for agricultural, horticultural industries have a greater impact. Keywords 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 leaf blight;Identificati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目 录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来源 41.2 病原菌的分离及菌种的纯化 41.3 分离菌株致病性测定 5 1.4 生物学特性测定 51.4.1 不同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51.4.2 不同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51

7、.4.3 不同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51.4.4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61.4.5 不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61.4.6 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测定 61.4.7 病原菌产孢诱导及病原菌鉴定 62 结果与分析 72.1 症状描述 72.2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82.3 不同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92.4 不同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 102.5 不同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102.6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112.7 不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122.8 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测定 142.9病原菌产孢诱导及病原菌鉴定 143 结论与讨论 15致谢 17参考文

8、献 18散尾葵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 H.Wendl),又名黄椰子,为丛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棕榈科 Palmaceae,散尾葵属 Chrysalidocarpus H. Wendl.植物1。散尾葵原产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世界各热带地区多有栽培,我国引种栽培广泛,常栽种于草地、树荫、宅旁,也用于盆栽,是布置客厅、餐厅、会议室、家庭居室、书房、卧室或阳台的高档盆栽观叶植物。散尾葵易发生叶枯病、根腐病和介壳虫类危害等,尤以叶枯病为害较重。散尾葵叶枯病是一种常见病害,其植株发病率高达36%,其中病株单株叶片发病率平均约为23%,对散尾

9、葵生长影响很大,轻者使叶片干枯,重者会导致植株整株死亡。病菌最先侵染叶尖和叶缘,发病初期染病处呈褐色斑点或条块状斑块,中期斑点或斑块逐渐扩大并相互连接,后期叶片呈现灰白状干枯,严重影响到了散尾葵的观赏性2。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该病害病原菌及其病害特点,笔者对该病害病原进行了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来源散尾葵病叶于2009年10月采自儋州两院。1.2 病原菌的分离及菌种的纯化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34分离病原菌。采集田间自然发病典型的散尾葵叶片,剪取病健交界处组织,大小约为5mm5mm;用70%乙醇消毒10s,0.1%HgCl2(g/V)表面消毒30s;灭菌水冲洗34次,无

10、菌操作接种到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5上,培养34d。在平板上标记上面PDA长出的不同类型的菌落,编号1号、2号,无菌操作分别将1号、2号菌种接种到PDA平板上,培养45d。采用单菌丝分离纯化(由于未观察到孢子,所以选择使用菌丝段纯化)4,用分别用灭菌水将1号、2号菌株配置成菌丝悬浮液(注意打散菌丝,使菌丝成为单个菌丝段,不互相缠绕),用接种环取1环菌丝悬浮液与10mL已融化的PDA培养基(约40)充分混合,倒入灭菌的培养皿中,置于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d后,从培养皿中挑取单个分散的菌落移植到PDA培养基上进行纯化培养,然后转入PDA试管斜面保存5。1.3 分离菌株致病性测定根据柯赫

11、氏法则6进行寄主活体接种测定。在田间选取健康的散尾葵叶片18片,用无菌水清洗叶片表面,在每其中9片叶面用消毒过的针轻轻刺伤叶片表皮,将纯培养在PDA上的1号、2号菌打菌饼(菌饼大小约为3mm)然后接种到叶片的伤口处,以无菌的PDA培养基块做对照并进行分组为A(1号)、B(2号)、C(CK),每组三个重复,剩余9片叶片按上述方法进行无伤接种处理(不刺伤叶片表皮),分别依次编号为D(1号)、E(2号)、F(CK),保温保湿,5d后观察。如果该病原菌能使散尾葵发病,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相比较,若存在相同症状则将长出的病斑采用1.2所述方法分离得到病原菌,并将两次获得的病原菌作比较,判断两次提取的病原

12、菌是否相同,以确定该菌为致病菌。1.4 生物学特性测定1.4.1 不同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直径5mm菌龄相同的菌饼移到PDA培养基平板中央,分别置于15、20、25、28、30和37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观察菌丝生长情况,每天测量菌落直径,比较在不同温度下菌丝生长速率。5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每处理三个重复。1.4.2 不同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将直径为5mm的菌龄相同(培养4d)的菌饼接种到PDA培养基平板中央,分别置于24h完全光照,12小时光照和黑暗交替,24小时完全黑暗3中环境中,在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6d后测量菌落直径。每处理三个重复。1.4.3 不同pH值

13、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制作PDA培养基,用0.1mol/L的HCl和NaOH将其pH值分别调节到4、5、6、7、8、9、10这7个梯度,湿热灭菌(121,20min),再用无菌的0.1mol/L的HCl和NaOH重新调节pH值后倒入已灭菌的培养皿中制成平板7;用直径为5mm的打孔器,取菌落边缘的菌饼(在PDA平板上培养4d),接种到不同pH值的培养基平板中央,置于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6d后观察菌落状况。每处理值三个重复。1.4.4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使用Czapek固体培养基8为基础培养基:MgSO47H2O 0.5g, KH2PO4 1g,KCl 0.5g,FeSO47H2O 0.01g,

14、NaNO3 2g(纯氮约0.3294g),琼脂 20g,蒸馏水定容至1000mL。另外,分别以等当量的葡萄糖、乳糖、麦芽糖、蔗糖、D-果糖、D-甘露糖、D-木糖作为碳源(以20g葡萄糖含碳量为标准),配置成不同碳源7的培养基,湿热灭菌(121,20min),然后制成平板,在平板中央接入直径为5mm菌龄相同的菌饼;置于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d后观察菌落状况。每处理三个重复。1.4.5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使用Czapek固体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MgSO47H2O 0.5g, KH2PO4 1g,KCl 0.5g,FeSO47H2O 0.01g,葡萄糖 20g,琼脂 20g,蒸馏水定容至10

15、00mL。另外,分别以等当量硝铵酸2.00g、硫氨酸1.53g、色氨酸2.40g、肌氨酸1.00g、蛋白胨4.00g、L-苯丙氨酸4.00g、磷酸二氢铵2.70g为氮源,配置成不同氮源的培养基,湿热灭菌(121,20min),然后制成平板,在平板中央接入直径为5mm菌龄相同的菌饼;置于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d后观察菌落状况。每处理三个重复。1.4.6菌丝致死温度测定将病原菌菌饼(5mm)移入已灭菌的试管内,塞上橡皮塞,分别45、50、55、60、65和70恒温水浴处理10min,然后再分别接种到PDA培养基平板中央,以未处理菌饼接种到PDA培养基平板中央为对照,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d后观

16、察菌落状况。每处理三个重复。1.4.7 病原菌产孢诱导及病原菌鉴定由于未在培养基上获得病原菌孢子,设计了以下促使孢子产生的方法(表1);观察菌落及分生孢子颜色、形态、以及分生孢子梗形态并测量孢子大小。表1 促使孢子产生的方法培养基处理方式散尾葵葡糖糖琼脂培养基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8d。散尾葵琼脂培养基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8d。燕麦片琼脂培养基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8d。马铃薯琼脂培养基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8d。散尾葵叶组织PDA培养基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8d。散尾葵植株活体嫩叶保温保湿直到叶病部灰白干枯,长出小黑点PDA28正常培养4d,紫外灯(200275nm)照射20min,28恒温培养4d

17、。PDA28正常培养4d, 12小时光暗交替,28恒温培养4d。PDA28,正常培养5d后,将培养皿置于5低温条件下2天,再转入28恒温培养3d。PDA28正常培养5d后,将菌丝挑出接种于无菌蒸馏水上,28恒温培养5d。注:1、散尾葵葡糖糖琼脂培养基配制营养为:新鲜散尾葵叶组织20g,葡糖糖2g,琼脂2g,蒸馏水100mL。2、散尾葵叶组织PDA培养基制作方法:将新鲜健康的散尾葵叶片表面消毒,剪成小块(约3mm3mm)散置于PDA培养基平板上。2 结果与分析2.1 症状描述该病原菌主要危害叶部,尤其是上部嫩叶。病菌最先侵染叶尖和叶缘,发病初期染病处呈褐色斑点或条块状斑块,中期斑点或斑块逐渐扩大

18、并相互连接,渐扩展为条斑,并可汇合成不规则的坏死块,后期叶片呈现灰白状干枯,边缘有深色线条围绕;温湿条件下病部散生一些小黑点,轻者使叶片干枯,重者会导致植株整株死亡。(如图1AD)2.2 分离菌株致病性测定用田间自然发病的散尾葵病株分离获得纯菌种,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接种,结果表明:刺伤接种A处理组3d后病原菌接种部位开始发病,出现水渍状小斑点,5d后染病处呈褐色斑点或条块状斑块,约10d后斑点或斑块逐渐扩大并相互连接,渐扩展为条斑,并可汇合成不规则的坏死块,最后叶片呈现灰白状干枯,边缘有深色线条围绕,温湿条件下病部散生一些小黑点,其发病率达100%;B处理组和C无发病现象。无伤接种D处理组5d

19、后病原菌接种部位开始发病,其发病过程与刺伤接种A处理大体相似,发病率为66%,无伤接种E、F处理组无发病现象。用获得的菌种接种后出现的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相同,从接种发病的植株分离获得的病原菌与田间自然发病获得的病原菌相同;对照植株生长良好,同样进行组织分离,无病原菌存在,证实分离菌是散尾葵叶枯病的致病菌。A: 叶尖易受害;B:渐扩展为条斑,并可汇合成不规则的坏死块;C:病斑中心灰白色,边缘有深色线条围绕;D:叶片有一半以上干枯卷缩图1 散尾葵叶枯病发病症状 图2 病原菌在PDA上的菌落 图3 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2.3 不同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原菌在2037均能生长;温度

20、在1528,菌落直径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温度在2837范围内,菌落直径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试验中最适宜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8,培养5d菌落平均直径达到41.5mm;15条件下菌丝生长受阻止或不能生长。所以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在2530,而菌丝能否生长的低温临界温度在为1520之间。(表2)表2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温度Temperature菌落直径(5d/mm)Diameter of colony(5d/mm)菌落特征(5d)Colony character(5d)150.0aA菌丝不生长,未有任何菌丝特征2026.1bB菌落圆形、边缘较整齐、浅褐色、棉絮状,边缘菌丝稀疏,未产孢。

21、2535.0cC菌落圆形、边缘较整齐、褐色,菌丝生长旺盛,棉絮状,菌落平整,背面有褐色色素,未产孢。2841.5dD菌落圆形、边缘较整齐、红褐色,菌丝生长旺盛,棉絮状,菌落平整,背面有黑褐色色素,未产孢3030.3eB菌落圆形、边缘较整齐、褐色,菌丝生长旺盛,棉絮状,菌落平整,背面有深褐色色素,未产孢。3711.0fF菌落不规则形、灰白至浅褐色,菌丝稀疏,棉絮状,未产孢。注:差异显著性使用LSR法计算,小写字母代表=0.05水平差异显著性;大写字母代表=0.01水平差异显著性。2.4 不同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同光照下,菌丝生长有所不同(图3),从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颜色上来看:24h光照处理组的

22、菌落直径最大,其次是12h光暗交替处理组,24h黑暗处理组的菌落直径相对较小;24h光照处理组的菌落深褐色、表面有大量白色菌丝,12h光暗交替处理组菌落深褐色、表面有少量白色菌丝,24h黑暗处理组菌落深黄褐色。(表3)表3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处理菌落直径(6d/mm)菌落特征(6d)24h全光照57.3aA菌落较规则圆形、深红褐色,表面有大量白色菌丝,周围菌丝灰白色,未产孢。12h光暗交替53.5bB菌落不规则形、深红褐色,表面有少量白色菌丝,周围菌丝灰白色,未产孢。24h全黑暗52.0bB菌落不规则形、深黄褐色,周围菌丝灰白色,未产孢。注:差异显著性使用LSR法计算,小写字母代表=0.05水平

23、差异显著性;大写字母代表=0.01水平差异显著性。2.5 不同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pH值在410的范围内,菌丝均能良好生长,除pH=4处理组外,其他组生长速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各pH值对菌丝疏密程度及颜色有明显影响。其中,pH=6、7、8三处理组无显著差异但对pH=4处理组生长速率有极显著差异,pH=5、9处理组对pH=4处理组生长速率有显著差异,所以菌丝生长最适pH值是在pH=68。(表4)表4 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pH值菌落直径(6d/mm)菌落特征(6d)443.7aA菌落形状规则、边缘整齐,菌丝较密、较长、浅红褐色,未产孢。551.0bAB菌落形状规则、边缘整齐,

24、菌丝较密、较长、红褐色略带紫色,未产孢。655.0bB菌落形状规则、边缘整齐、中部隆起,菌丝较密、较长、红褐色,未产孢。753.3bB菌落形状规则、边缘整齐、中部隆起,菌丝较密、较长、红褐色,未产孢。855.3bB菌落形状规则、边缘整齐、中部隆起,菌丝较密、较长、浅褐色,未产孢。950.7bAB菌落形状规则、边缘整齐,菌丝较密、较长、浅褐至灰白色,未产孢。1048.3abAB菌落形状规则、边缘整齐,菌丝较密、较长、灰白色,未产孢。注:差异显著性使用LSR法计算,小写字母代表=0.05水平差异显著性;大写字母代表=0.01水平差异显著性。2.6 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从菌落5d生长直径来看(图

25、4),在供试的含有不同碳源的Czapek固体培养基上,该菌在只含有葡萄糖或麦芽糖做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状况最好,显著优于在只含有乳糖、蔗糖、D-果糖、D-甘露糖或D-木糖的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而在只含有D-甘露糖做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状况最差,显著差于在只含有其他六种糖类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表5)表5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碳源菌落直径(5d)菌落特征(5d)葡萄糖29.3aA菌丝致密,红褐色,平铺,菌落不规则形,底部黑褐色,周围菌丝灰白色,未产孢。乳糖25.7bAB菌丝疏松,浅褐色,平铺,菌落圆形,周围辐射状菌丝灰白色,未产孢。麦芽糖29.7aA菌丝致密,浅褐色至褐色,平铺,菌落不规则

26、形,底部褐色,周围菌丝灰白色,未产孢。蔗糖23.0bB菌丝致密,红褐色,平铺,菌落不规则形,底部黑褐色,周围菌丝致密、灰白色,未产孢。D-果糖23.0bB菌丝致密,浅褐色至褐色,平铺,菌落近圆形形,底部褐色,周围菌丝灰白色,未产孢。D-甘露糖18.7cCB菌丝致密,褐色,平铺,菌落近圆形,底部褐色,周围菌丝灰白色,未产孢。D-木糖23.0bB菌丝致密,褐色,平铺,菌落近圆形,底部褐色,周围菌丝灰白色,未产孢。注:差异显著性使用LSR法计算,小写字母代表=0.05水平差异显著性;大写字母代表=0.01水平差异显著性。图4 不同氮源的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2.7 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从图5可以

27、看出,在供试的含不同氮源的Czapek固体培养基上,该菌在只含有肌氨酸做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状况最好,极显著优于在只含有其它六种氮源的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在只含有色氨酸或蛋白胨做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状况较好,极显著优于只含有硝铵酸、磷酸二氢钾、L-苯丙氨酸或磷酸二氢铵的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表6)图5 不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表6 不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氮源菌落直径(5d)菌落特征(5d)硝酸铵24.7aA菌丝致密,浅褐色,平铺,菌落圆形,底部褐色,周围整齐、菌丝灰白色,未产孢。硫酸铵22.3aA菌丝致密,浅褐色,平铺,菌落圆形,底部褐色,周围整齐、菌丝灰白色,未产孢。色氨酸

28、35.7bB菌丝致密,褐色,平铺,菌落圆形,底部褐色,周围整齐、菌丝灰白色,未产孢。肌氨酸45.7cC菌丝较疏松,褐色至黄褐色,平铺,菌落圆形,底部褐色,周围菌丝辐射状、黄褐色,未产孢。蛋白胨36.0bB菌丝致密,褐色,平铺,菌落圆形,底部褐色,周围整齐、菌丝灰白色,未产孢。L-苯丙氨酸27.7aA菌丝致密,褐色,平铺,菌落圆形,底部褐色,周围整齐、菌丝灰白色,未产孢。磷酸二氢铵28.0aA菌丝致密,褐色,平铺,菌落圆形,底部褐色,周围整齐、菌丝灰白色,未产孢。注:差异显著性使用LSR法计算,小写字母代表=0.05水平差异显著性;大写字母代表=0.01水平差异显著性。2.8 菌丝致死温度测定经

29、过45恒温水浴10min处理的病原菌菌丝生长状态良好,5d菌落平均直径达到41mm,且生长过程及菌落平均直径均与CK组并无明显差异(CK组菌丝1d后开始生长,5d菌落平均直径为42mm);经过50恒温水浴10min处理的病原菌生长较差,5d菌丝生长直径仅为14mm,约为CK的1/3,且在培养第4d才开始生长,较CK晚两天,说明50恒温水浴10min处理对菌丝生长产生了较大影响;55、60、65和70恒温水浴10min处理组菌丝5d不生长,说明该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应该是55。2.9 病原菌产孢诱导及病原菌鉴定 图6 分生孢子梗 图7 细而伸长的分枝端生球形膨大物 图8 分生孢子长圆柱形、3隔4细

30、胞 图9 分生孢子由粘液保持在一起成束病原菌在PDA培养基平板上的菌落形态为:菌丝生长速度为55mm(6d);菌落形态为较规则圆形、红褐色、边缘为灰白色,较整齐;菌丝生长旺盛,较密、棉絮状、中部稍微隆起,菌落背面有黑褐色色素,菌丝稠密或疏松呈放射状;未产孢。(如图2)诱导产孢显示:病原菌在散尾葵叶组织PDA培养基上能少量产生孢子,在散尾葵植株活体嫩叶接种处的病斑上能刮下大量分生孢子;而其他处理组均未观察到孢子产生。可能原因为:1、该病原菌只能在寄主上通过孢子繁殖;2、当前使用的培养基缺少某些营养元素或者某些营养元素比例不能提供该病原菌产生孢子的条件。在显微镜下观察散尾葵叶枯病病原菌孢子梗及分生

31、孢子的特征是:分生孢子梗直立,无色,规则和重复二叉或三叉分枝(图6),每端有2到3个小梗,部分有细而伸长的分枝端生球形膨大物(图7);分生孢子无色至微绿色,长圆柱形(图8),单个着生但通常由粘液保持在一起成束(图9),每个分生孢子3隔4细胞(图8),大小为24.148.5(42.6)m2.33.6(3.1)m。结合对病原菌菌落及菌丝的观察结果,通过真菌形态学的比对,鉴定出该病原菌为帚梗柱枝菌(Cylindrocladium quinqueseptatu Figueredo)9。3 结论与讨论该病原菌在PDA固体培养基上菌丝生长状态良好,但未能观察到孢子产生。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对pH值适应范围广,

32、在pH=410范围均能生长,在pH=68时生长最好;菌丝在2037均能生长,最适温度范围在2530之间,温度低于15菌丝不生长,其致死温度在5055之间。该菌对葡萄糖或麦芽糖的利用率较好,其次是乳糖、蔗糖、D-果糖、D-木糖和D-甘露糖;其对肌氨酸的利用率明显优于色氨酸、蛋白胨、硝铵酸、磷酸二氢钾、L-苯丙氨酸和磷酸二氢铵。通过试验及相关资料显示,该病原菌为真菌门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丝孢科,帚梗柱孢属中的帚梗柱枝菌(Hughes-Tubaki-Barron分类系统)101112。该属真菌还常引起水稻叶鞘腐败病(Rice sheath rot)等,水稻叶鞘腐败病(Rice sheath r

33、ot)的病原为稻帚枝霉(Sarocladium oryzae (Sawada) W. Gams. et Webster)。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梗圆柱状,有1-2回分枝,每次分枝3-4根,在分枝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圆柱形至椭圆形,大小3-201.5-4(m)。病菌生长温限10-35,菌丝生长和产生孢子适温为25-30,适宜pH值为3-9,其中pH5.5最适。与本试验的获取病原菌有较大差异。据邓玉森13等报道,帚梗柱枝菌(Cylindrocladium quinqueseptatu Figueredo)在华南地区除危害散尾葵外,还能引起桉树焦枯病(Eucaly puts dicbac

34、k),本试验菌株能否引起桉树焦枯病(Eucaly puts dicback)仍有待做进一步研究。致谢大学本科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在此,我要感谢所有教授我知识的老师,学院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领导,以及几年来共同学习的同学们,是你们在我的成长中给了我鼓励和帮助。本文能够顺利完成,首先需要感谢张老师在我试验期间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让我在试验操作技能上得到很大进步,在此我向张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同时也感谢一直帮助我的吕师姐、黄师姐和刘师兄的全力帮助。参考文献1欧文军,龚康达,王祝年.巴西铁散尾葵等切叶花卉市场调研报告J.热带林业,2003,31(03):45-46.2赵小萍,岳红霞.盆栽散尾葵J.山西

35、农业,2007,07:67-68.3张荣意.热带园艺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7.4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第三版.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122-140.5周德庆.微生物学实验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91-287.6谢联辉.普通植物病理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268.7许耀文.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61-162.8J.H.柏内特.真菌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227-237.9郑美珠.桉树焦枯病发病规律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26(04):339-343.10邵力,沈瑞

36、祥,张素轩等.真菌分类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303-307.11H.L.巴尼特,B.B.亨特.半知菌图解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64-167.12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487-520.13邓玉森,岑炳沾.桉树焦枯病病原菌特性的观察J.广东林业科技,1997,13(01):30-35.1. 基于C8051F单片机直流电动机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2. 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Web服务器的研究 3. MOTOROLA单片机MC68HC(8)05PV8/A内嵌EEPROM的工艺和制程方法及对良率的影响研究 4. 基于模糊控制的电阻钎焊单片机温

37、度控制系统的研制 5. 基于MCS-51系列单片机的通用控制模块的研究 6. 基于单片机实现的供暖系统最佳启停自校正(STR)调节器7. 单片机控制的二级倒立摆系统的研究8. 基于增强型51系列单片机的TCP/IP协议栈的实现 9. 基于单片机的蓄电池自动监测系统 10. 基于32位嵌入式单片机系统的图像采集与处理技术的研究11. 基于单片机的作物营养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 12. 基于单片机的交流伺服电机运动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 13. 基于单片机的泵管内壁硬度测试仪的研制 14. 基于单片机的自动找平控制系统研究 15. 基于C8051F040单片机的嵌入式系统开发 16. 基于单片机的液压动力

38、系统状态监测仪开发 17. 模糊Smith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及其单片机实现 18. 一种基于单片机的轴快流CO,2激光器的手持控制面板的研制 19. 基于双单片机冲床数控系统的研究 20. 基于CYGNAL单片机的在线间歇式浊度仪的研制 21. 基于单片机的喷油泵试验台控制器的研制 22. 基于单片机的软起动器的研究和设计 23.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高速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短循环走丝方式研究 24. 基于单片机的机电产品控制系统开发 25. 基于PIC单片机的智能手机充电器 26. 基于单片机的实时内核设计及其应用研究 27. 基于单片机的远程抄表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28. 基于单片机的烟气二氧

39、化硫浓度检测仪的研制 29. 基于微型光谱仪的单片机系统 30. 单片机系统软件构件开发的技术研究 31. 基于单片机的液体点滴速度自动检测仪的研制32. 基于单片机系统的多功能温度测量仪的研制 33. 基于PIC单片机的电能采集终端的设计和应用 34. 基于单片机的光纤光栅解调仪的研制 35. 气压式线性摩擦焊机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研制 36. 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磁通门传感器 37. 基于单片机的旋转变压器-数字转换器的研究 38. 基于单片机的光纤Bragg光栅解调系统的研究 39. 单片机控制的便携式多功能乳腺治疗仪的研制 40. 基于C8051F020单片机的多生理信号检测仪 41. 基于单

40、片机的电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42. Pico专用单片机核的可测性设计研究 43. 基于MCS-51单片机的热量计 44. 基于双单片机的智能遥测微型气象站 45. MCS-51单片机构建机器人的实践研究 46. 基于单片机的轮轨力检测 47. 基于单片机的GPS定位仪的研究与实现 48. 基于单片机的电液伺服控制系统 49. 用于单片机系统的MMC卡文件系统研制 50. 基于单片机的时控和计数系统性能优化的研究 51. 基于单片机和CPLD的粗光栅位移测量系统研究 52. 单片机控制的后备式方波UPS 53. 提升高职学生单片机应用能力的探究 54.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自动低频减载装置研究 55

41、.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水下焊接电源的研究 56. 基于单片机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 57. 基于uPSD3234单片机的氚表面污染测量仪的研制 58. 基于单片机的红外测油仪的研究 59. 96系列单片机仿真器研究与设计 60. 基于单片机的单晶金刚石刀具刃磨设备的数控改造 61.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2. 基于MSP430单片机的电梯门机控制器的研制 63. 基于单片机的气体测漏仪的研究 64. 基于三菱M16C/6N系列单片机的CAN/USB协议转换器 65. 基于单片机和DSP的变压器油色谱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66. 基于单片机的膛壁温度报警系统设计 67. 基于AVR

42、单片机的低压无功补偿控制器的设计 68. 基于单片机船舶电力推进电机监测系统 69. 基于单片机网络的振动信号的采集系统 70. 基于单片机的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的应用研究 71. 基于单片机的叠图机研究与教学方法实践 72. 基于单片机嵌入式Web服务器技术的研究及实现 73. 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通用数据采集系统 74. 基于单片机的多道脉冲幅度分析仪研究 75. 机器人旋转电弧传感角焊缝跟踪单片机控制系统 76. 基于单片机的控制系统在PLC虚拟教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77. 基于单片机系统的网络通信研究与应用 78. 基于PIC16F877单片机的莫尔斯码自动译码系统设计与研究79.

43、基于单片机的模糊控制器在工业电阻炉上的应用研究 80. 基于双单片机冲床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81. 基于Cygnal单片机的C/OS-的研究82. 基于单片机的一体化智能差示扫描量热仪系统研究 83. 基于TCP/IP协议的单片机与Internet互联的研究与实现 84. 变频调速液压电梯单片机控制器的研究 85. 基于单片机-免疫计数器自动换样功能的研究与实现 86. 基于单片机的倒立摆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87. 单片机嵌入式以太网防盗报警系统 88. 基于51单片机的嵌入式Internet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89. 单片机监测系统在挤压机上的应用 90. MSP430单片机在智能水表系统上

44、的研究与应用 91. 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系统中TCP/IP协议栈的实现与应用92. 单片机在高楼恒压供水系统中的应用 93. 基于ATmega16单片机的流量控制器的开发 94. 基于MSP430单片机的远程抄表系统及智能网络水表的设计95. 基于MSP430单片机具有数据存储与回放功能的嵌入式电子血压计的设计 96. 基于单片机的氨分解率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97. 锅炉的单片机控制系统 98.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电磁振动式播种控制系统的设计 99. 基于单片机技术的WDR-01型聚氨酯导热系数测试仪的研制 100. 一种RISC结构8位单片机的设计与实现 101. 基于单片机的公寓用电智能管理系统设计 102.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控系统在温室大棚中的设计与实现103. 基于MSP430单片机的数字化超声电源的研制 104. 基于ADC841单片机的防爆软起动综合控制器的研究105.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井下低爆综合保护系统的设计 106. 基于单片机的空调器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研究 107. 单片机实现的寻呼机编码器 108. 单片机实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