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复习单元复习【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与地方政治机构的演变中央与地方政治机构的演变】【选官制度选官制度】【监察与谏议制度监察与谏议制度】本单元的主要线索:本单元的主要线索:一是以血缘纽带维系的一是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分封制宗法分封制向以皇向以皇权为核心的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转变;转变;二是二是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的不断强化。时时 空空 坐坐 标标构建知识网络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秦朝皇帝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2、三公九卿郡县制郡县制形成形成严苛法律严苛法律汉至元汉至元地方地方中央中央汉郡国并行汉郡国并行汉刺史制度汉刺史制度宋文官分权宋文官分权元行省制元行省制西汉中外朝西汉中外朝唐三省六部唐三省六部宋二府三司宋二府三司元中书省制元中书省制 发展完善发展完善明清明清明废丞相明废丞相设内阁设内阁清军机处清军机处 成熟积弊成熟积弊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宗法制初具雏形初具雏形特点特点分封制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四个重点:四个重点:一: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一: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二: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汉武
3、帝的集权措施、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四: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要抓住五个关键人物,即秦始皇、汉武帝、宋太祖、要抓住五个关键人物,即秦始皇、汉武帝、宋太祖、明太祖和雍正帝明太祖和雍正帝。第第第第1 11 1课课课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 1、夏代的政治制度
4、及其特点、夏代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制度制度:出现公共权力出现公共权力 特点特点:保留氏族社会的特点保留氏族社会的特点2 2、商代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商代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成汤灭夏建商成汤灭夏建商 制度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特点特点: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二、西周的政治制度(一一)、西周的建立西周的建立(前前1046年;镐京年;镐京)(二)西周的政治制度(二)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分封封制制宗宗法法制制礼礼乐乐制制分封制分封制目的:对象:权利与义务:作用:、弊端:巩固周朝的统治同姓亲族、功臣、姻亲、殷商降族等权利诸侯建立诸侯国
5、(土地、人口和设官员、建武装、征赋役等 )义务诸侯要服从、要朝觐、要纳贡、要出征建立新国,疆域势力范围扩大统治加强,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层层分封,形成严格等级序列诸侯强大,威胁中央宗法制宗法制目的:核心:体系:特点:作用:维护:A 巩固 B 解决 嫡长子(即宗子)继承制度大宗和小宗(相对、双重)分封与宗法相结合,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对家族)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对政权)强化王权,保证“世卿世禄”礼乐制度含义含义: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礼仪规定。作用作用:维护宗法分封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防止僭越行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维护
6、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总结思考:总结思考:西周的政治制度由哪些部分组成?西周的政治制度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组成: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度;组成: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度;相互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相互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是血缘关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紧密结合。系与政治关系的紧密结合。礼乐制度是保证宗法分封制度稳定推行的工礼乐制度是保证宗法分封制度稳定推
7、行的工具。具。中中国国早早期期政政治治制制度度夏:出现公共权力,保留氏族特点夏:出现公共权力,保留氏族特点商商西周西周神权色彩神权色彩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分封制度分封制度(目的、含义、内容、影响、瓦解)(目的、含义、内容、影响、瓦解)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核心、内容、作用核心、内容、作用)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特点)(特点)内外服联盟内外服联盟天下共主天下共主禹禹启,启,王位世袭制确立王位世袭制确立逐渐解体逐渐解体逐渐解体逐渐解体夏朝:夏朝:商朝:商朝:西周:西周: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古古代代中中国国早早期期政政治治制制度度的的演演化化创始创始创始创始发展发展发展发展臻盛臻盛臻盛臻盛已有一套行
8、政管理制度已有一套行政管理制度宗法制宗法制宗法制宗法制:核心核心核心核心分封制分封制分封制分封制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古古代代中中国国早早期期政政治治制制度度的的特特点点总结总结互互互互为为为为表表表表里里里里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延续到延续到延续到延续到19121912年清朝灭亡年清朝灭亡年清朝灭亡年清朝灭亡分封制分封制分封制分封制西周末期逐渐瓦解,秦朝时消亡。西周末期逐渐瓦解,秦朝时消亡。西周末期逐渐瓦解,秦朝时消亡。西周末期逐渐瓦解,秦朝时消亡。宗法制宗法制宗法制宗法制是是是是核心核心核心核心;延续至今,仍有所体延续至今,仍有所体延续至今,仍有所体延续至今,仍
9、有所体现。现。现。现。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 1我国早期政治制度以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我国早期政治制度以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为主体,以宗法制为核心。为主体,以宗法制为核心。2 2血缘关系与政治制度紧密结合血缘关系与政治制度紧密结合3 3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4 4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5 5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6 6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个核心: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一个核心: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两对矛盾:皇权和相权
10、的矛盾两对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两个发展趋势:两个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取消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取消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三项内容:皇帝制度、中央制度演变、地方制度演变三项内容:皇帝制度、中央制度演变、地方制度演变 秦朝确立秦朝确立-汉代发展汉代发展-隋唐完善隋唐完善-宋代进一步宋代进一步加强加强-明清发展到顶峰明清发展到顶峰第第2 2课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知道知道“始皇帝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
11、国古代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影响。了解中国古代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影响。一、条件:一、条件:1.1.秦灭六国,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秦灭六国,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2.2.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小农经济的分散性;3.3.法家思想提供理论基础。法家思想提供理论基础。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1)皇权至上、皇权至上、(2)“家天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的皇位继承制2、内容:、内容:(1)皇帝制度)皇帝制度嬴政统一全国后,嬴政统一全国后,“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对王号已不满。他提出:,对王号已不满。他提出:“今名号不更,无以
12、称成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功、传后世。”嬴政为何要在皇帝前面加个嬴政为何要在皇帝前面加个“始始”字?字?“朕为朕为朕为朕为始皇帝始皇帝始皇帝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无穷。无穷。无穷。”三公九卿奉奉常常郎郎中中令令卫卫尉尉廷廷尉尉典典客客宗宗正正治治粟粟内内史史少少府府太太仆仆皇帝皇帝御史御史大夫大夫丞丞相相太太尉尉(2 2)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3 3)废分封,置郡县)废分封,置郡县 官吏任免官吏任免财赋收入财赋收入军队指挥
13、军队指挥郡县制郡县制分封制分封制皇帝任免皇帝任免有任期有任期周王分封周王分封后世袭后世袭凭借才能凭借才能凭借血缘凭借血缘收归中央收归中央诸侯自用诸侯自用少量上贡少量上贡皇帝指挥皇帝指挥诸侯指挥诸侯指挥(政治)(政治)(经济)(经济)(军事)(军事)皇帝中央机构三公九卿郡郡守、郡丞、郡尉 县县令、县丞、县尉 乡三老、啬夫、游徼 里里典地方机构选拔资格:选拔资格:家中有一定财产;家中有一定财产;会书写懂法律;会书写懂法律;年龄限制。年龄限制。考察制度:考察制度:中央派员进行监督、视察中央派员进行监督、视察 官员自报政绩。官员自报政绩。(4 4)选拔考察官吏制度)选拔考察官吏制度(5 5)制定法律)
14、制定法律特点:严苛、细密、轻罪重刑特点:严苛、细密、轻罪重刑作用:加强皇权、作用: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云梦睡虎地秦简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1 1)秦秦朝朝中中央央集集权权制制度度彻彻底底打打破破了了传传统统的的贵贵族族分分封封制制,奠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2)2)中中央央与与地地方方官官制制提提高高了了行行政政效效率率,强强化化了了对对地地方方的的控控制制;对此后对此后2000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 3)有有利利于于大大
15、型型工工程程和和水水利利建建设设的的兴兴修修;有有利利于于多多民民族族国国家家统统一一;有有利利于于社社会会经经济济发发展展;有有利利于于加加强强民民族族文文化化交交流。流。弊端:专制权威容易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弊端:专制权威容易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导致秦的灭亡。导致秦的灭亡。1、考点:、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课标:、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第第3课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官制(机构)
16、演变一、中央官制(机构)演变(反映皇权加强)(反映皇权加强)秦:秦:汉:汉:唐:唐:北宋北宋:元:元:明明:清:清:三公九卿三公九卿中外朝中外朝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二府三司”中书省中书省(废丞相)设内阁六部制(废丞相)设内阁六部制军机处军机处基基 础础 落落 实实、汉:建中朝,形成中外朝制度、汉:建中朝,形成中外朝制度(中朝(中朝,外朝,外朝)调整原因: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调整原因: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汉武帝时设立中外朝汉武帝时设立中外朝中朝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
17、外朝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执行。: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执行。结果:相权一分为二结果: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权。决策决策执行执行、唐朝:三省六部制、唐朝:三省六部制源流:源流:正式确立,正式确立,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完善。职责:职责:中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3)运作程序运作程序:皇帝的诏令经皇帝的诏令经草拟后,送草拟后,送交交审核,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审核通过后,转达审核,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审核通过后,转达,由其各部具体执行。,由其各部具体执行。(4)目的:)目的:分散相权加
18、强君权;分散相权加强君权;(5)三省运行原则:)三省运行原则:(或权力制约与平衡)(或权力制约与平衡)(形式上与美国三权分立相似);(形式上与美国三权分立相似);(6)决策方式:)决策方式:(美国、雅典是民主决策);(美国、雅典是民主决策);(7)实质(本质):)实质(本质):(美国三权分立是资(美国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民主)产阶级民主)隋朝隋朝唐朝唐朝决策决策审核审核执行执行中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分权制衡分权制衡专制决策专制决策封建专制封建专制(5)特点:)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分权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分权制衡(相互牵制和监督);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19、(即用分衡(相互牵制和监督);分工明确,相互协调。(即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6)影响:)影响:对当时:对当时:A、有利于加强皇权;、有利于加强皇权;B、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C、(议政)减少决策失误、(议政)减少决策失误D、(分工明确,相互协调,)提高了行政效率;、(分工明确,相互协调,)提高了行政效率;对后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对后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重大创造;以后历;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标志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标志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标志中央官制的成熟标志中央官制的成熟。
20、消极:三省分权,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消极:三省分权,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政效率。为为什什么么说说三三省省六六部部制制是是中中国国古古代代政政治治制制度度的的重重大创造?大创造?理解升华理解升华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中央,实现了中央部门之间部门之间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发挥了群臣在,发挥了群臣在国家管理上的作用。这既国家管理上的作用。这既减少了决策失误减少了决策失误,又有,又有利于中央利于中央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既有利于;既有利于提高行提高行政效率政效率,又能,又能避免丞相专权避免丞相专权
21、。A、相同:、相同:B、不同:、不同:目的:目的:本质:本质:都是分权制衡,防止专权都是分权制衡,防止专权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是为了防止任何机构或个人专制,保证是为了防止任何机构或个人专制,保证权利属于人民。权利属于人民。三省六部制是封建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是封建君主专制;美国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民主。美国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民主。三省六部与三权分立三省六部与三权分立(补充)(补充)隋唐时期确立的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确立的三省六部制是种专制主义是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
22、体现民主政治制度的体现,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3 3、北宋:、北宋:“二府三司二府三司”:(1)职权:中央:设)职权:中央:设(为最高行政机关)、(为最高行政机关)、_(掌军政)合称(掌军政)合称“二府二府”;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是行政权;三司是,掌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掌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权(2)目的: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目的: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中书门下中书门下枢密院枢密院度支度支.盐铁盐铁.户部户部4、元朝:废三省,设、元朝:废三省,设省省(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
23、设枢密院掌军事;另设宣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设枢密院掌军事;另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后期相权扩大威胁皇权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后期相权扩大威胁皇权中书中书5、明朝:、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六部制废丞相,设内阁六部制使君主专制达新高度使君主专制达新高度6、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顶峰。使君主专制达顶峰。(二)发展趋势:(二)发展趋势:皇权逐步强化,中央主要机构和官员皇权逐步强化,中央主要机构和官员的权力逐步被分割。的权力逐步被分割。(三)成熟标志:(三)成熟标志: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四)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四)皇帝集权的两种方
24、式及其作用: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皇皇 帝帝尚书令侍 中常 侍丞 相御史大夫太 尉 九 卿 中朝外朝有事上报决策机构执行机构1 1、判断下列图示是哪一时期的政治机构、判断下列图示是哪一时期的政治机构?汉时的汉时的中央集中央集权体制权体制皇帝皇帝殿阁厂卫厂卫五军都督府吏 户 礼 兵 刑工全国军队明朝时期的明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中央集权体制 内阁中书省中书省吏吏户户礼礼兵兵刑刑工工皇帝皇帝元朝时的中央集权体制元朝时的中央集权体制 中中书书门门下下枢枢密密
25、院院皇帝皇帝财政财政行政行政军事军事(三司)(三司)度度支支盐盐铁铁户户部部参参政政知知事事(二府二府)北宋时的中央集权体制北宋时的中央集权体制 魏晋至隋唐时的中央集权体制魏晋至隋唐时的中央集权体制 :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六部制度皇帝皇帝 中书省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草拟、颁发诏令)尚书省尚书省(执行命令)(执行命令)门下省门下省(审核政令)(审核政令)吏吏吏吏部部部部户户户户部部部部礼礼礼礼部部部部兵兵兵兵部部部部刑刑刑刑部部部部工工工工部部部部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一)发展历程(演变):(一)发展历程(演变):先秦:先秦:战国、秦:战国、秦:两汉:两汉:魏晋南北
26、朝: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隋唐至明清: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可以表现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可以表现出“世官制世官制”“察举制察举制”“科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世官制或世袭制世官制或世袭制军功爵制军功爵制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制和征辟制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科举制(二)目的:(二)目的:补充官僚队伍,保证官僚队伍素质补充官僚队伍,保证官僚队伍素质和水平和水平1、先秦:(、先秦:(世官制世官制或世袭制或世袭制)2、秦(、秦(军功爵制军功爵制):):提高军队战斗力,贵族政治的演变为官僚政治提高军队战斗力,贵族政治的演变为官僚政治(世袭到任免世袭到任免)3、汉朝实行、汉朝实行
27、察举制度察举制度目的:目的:创立、依据:创立、依据:影响:影响:4、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九品中正制度依据:依据:影响:影响:(三)概况:(三)概况:搜罗人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搜罗人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汉武帝;品德和才能汉武帝;品德和才能选拔了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西选拔了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西汉的强盛汉的强盛门第门第世家大族控制了选拔途径,不利于加世家大族控制了选拔途径,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强中央集权(1)含义:)含义:(2)依据:)依据:(2)背景:)背景:(3)概况:)概况:隋代隋炀帝时形成,唐代逐渐完善科举制隋代隋炀帝时形成,唐代逐渐完善
28、科举制(北宋)科举制的发展(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三级;实行糊名制实行糊名制(明清)八股取士(明清)八股取士(内容专取四书五经,文体内容专取四书五经,文体采用八股文采用八股文)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儒家学说儒家学说(四书五经)。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教育为统治阶级(四书五经)。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培养统治人才)5 5、隋唐至明清(、隋唐至明清(科举制)科举制)科举制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是考试选官的制度考试成绩考试成绩世家大族衰落世家大族衰落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影响(
29、补充补充)1、前期积极:、前期积极:(1)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结合,提高了官)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结合,提高了官员素质。员素质。(2)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中央集权。)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中央集权。(3)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稳定。(4)促进文学繁荣。)促进文学繁荣。2、后期消极:、后期消极:(1)忽视自然科学,影响科技进步。)忽视自然科学,影响科技进步。(2)八股取士,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八股取士,钳制思想,摧残文化。1 1、选官标准:、选官标准:2 2、选官权、选官权:3 3、选官方式:、选官方式:发展规律:发展规律:由家世、门第为主到以学识才能由家世、门第为主到
30、以学识才能为主,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为主,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从地方收归中央从地方收归中央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作为主要依据,趋向严密、科学。作为主要依据,趋向严密、科学。特别提醒特别提醒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整体趋势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整体趋势是:选官的基础日益庞大,扩大了统治基础;选官的基础日益庞大,扩大了统治基础;选官手段和方式日益科学;选官手段和方式日益科学;官员素质不断提高。官员素质不断提高。四、监察谏议制度四、监察谏议制度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兼管监察兼管监察秦朝秦朝秦朝秦朝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专管监察专管监察刺史监察刺史监察地方地方汉朝汉朝汉朝汉朝中央:中
31、央:都察都察院;六科给院;六科给事中。事中。地方:地方:提刑提刑按察使监督按察使监督地方地方明清明清明清明清1.监察监察门下省负门下省负责谏议和责谏议和封驳封驳 隋唐隋唐隋唐隋唐设独立的设独立的谏官机构谏官机构谏院谏院宋朝宋朝宋朝宋朝取消了专取消了专门的谏议门的谏议机构机构明清明清明清明清2.谏议谏议特别提示特别提示 中中国国封封建建社社会会的的监监察察谏谏议议制制度度,对对加加强强政政府府对对官官吏吏的的监监督督、调调整整统统治治阶阶级级内内部部的的矛矛盾盾,起起了了一一定定的的积积极极作作用用,也也是是中中央央加加强强对对地地方方控控制制、强强化化皇皇权权、巩巩固固封封建建统统治治的的重重
32、要要手手段段。但但并并不不能能从从根根本本上上约约束束皇皇帝帝的的无无上上权权力力,也也不不能能杜杜绝绝官官僚僚队队伍伍中中的的腐腐败败和和低效现象。低效现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制度的核心部分。2.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3.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4.皇帝有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皇帝有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皇权至高无上
33、和不可分割。力,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5.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牢牢控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牢牢控制地方官吏。制地方官吏。第第4 4课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皇权和相权矛盾斗争过程皇权和相权矛盾斗争过程)1、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 2)、认识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标志着封建)、认识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标志着封建制度的衰落,中国社会的
34、发展步伐由此开始大大落后制度的衰落,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由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于西方国家。2、重点:、重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央集权制度原因、趋势、中央集权制度原因、趋势、影响影响1 1、周(、周()2 2、秦(、秦()3 3、汉初(、汉初(),汉中后期(),汉中后期()4 4、元(、元()5 5、明朝(、明朝()一、地方制度(地方机构)演变一、地方制度(地方机构)演变分封制分封制郡县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州郡县州郡县行省行省废行省设三司废行省设三司基基 础础 落落 实实 1 1、汉初,郡国并行制度、汉初,郡国并行制度 “汉承秦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
35、制、三公诸卿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有所损益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郡郡(郡县制郡县制)国国(王国王国-诸侯王诸侯王)并立并立(一)、汉朝:(一)、汉朝:(1)、背景:)、背景:地方割据地方割据“七国之乱七国之乱”。2 2、汉武帝的集权:、汉武帝的集权:汉初(汉初(郡国制郡国制),汉中后期(),汉中后期(州郡县州郡县)原因:原因:a.a.根本:汉初郡国并行,中央和封国矛盾激化根本:汉初郡国并行,中央和封国矛盾激化 b.b.直接:汉景帝削藩直接:汉景帝削藩概况:前概况:前154154年,吴王刘濞年,吴王刘濞(2)、)、汉武帝汉武帝措施:措施:A、中央:、中央:建立建立制度(削弱相
36、权,加强皇权;)制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地方:、地方:汉武帝设置汉武帝设置,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加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的控制;实行实行“”,王国力量削弱,进一步加,王国力量削弱,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强中央集权。酎金夺爵。酎金夺爵。中外朝中外朝刺史刺史推恩令推恩令(3)、作用:)、作用:积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加积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权力过于集中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消极:权力过于集中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政局长期动荡。外戚和宦官专
37、权,导致政局长期动荡。唐朝唐朝在地方设节度使在地方设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严重削弱中央集权中央集权2 2、唐朝:设置节度使、唐朝:设置节度使知识归纳知识归纳汉武帝集权主要措施:汉武帝集权主要措施:政上政上:。思想上思想上:。设置设置刺史刺史、实行、实行“推恩令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 3、北宋:宋初强化中央集权、北宋:宋初强化中央集权(1)、背景:)、背景:唐末藩镇割据发展为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唐末藩镇割据发展为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削弱了中央集权。(实质是中央集权
38、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实质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2 2)目的:)目的:解决地方割据问题解决地方割据问题加强皇权,巩固统治加强皇权,巩固统治3 3)措施)措施收精兵收精兵削实权削实权在中央: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把相权一分为三在地在地方上:方上:规定州郡直属中央。规定州郡直属中央。派文官出任派文官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察。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察。州郡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或其他州郡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作用:使地方失作用: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基础(去割据的物质基础(根本措施)根本措施)解除大将兵权;解除大将兵权;强禁军弱地方军
39、,强禁军弱地方军,实行实行“守内虚外守内虚外”的置兵原则;的置兵原则;实现统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制钱谷制钱谷(3)、特点:从)、特点:从入手,重入手,重轻轻,文人治,文人治国。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守国。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内虚外。(4)影响:)影响:利: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弊弊:导致三冗两积形成导致三冗两积形成“三冗三
40、冗”局面,为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造成北宋中期统治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造成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危机军权军权文文武武手段手段:通过打击诸侯王实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通过打击诸侯王实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中央集权日益加强。权力,中央集权日益加强。结果结果:中央处于绝对上风,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中央处于绝对上风,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5 5)认识:认识:4 4、元朝: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制度(1 1)实行原因:)实行原因:历史原因:吸取北宋过分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历史原因:吸取北宋过分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现实原因:疆域空前辽阔现实原因:疆域空
41、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民族因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民族因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 2)、概况:)、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中书省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简称行省)和和宣政院辖区宣政院辖区.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但行省并非全国但行省并非全国实行,因为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实行,因为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西藏、青海由宣政院直辖。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西藏、青海由宣政院直辖。(3 3)影响:)影响:对当时:加强了中央
42、集权,巩固了统一。对当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对后世: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对后世: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5 5、明: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明: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三司”(布政司、都指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检察行政、军政和检察,分别隶属,分别隶属于于中央中央有关部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关部门,)加强了中央集权。补充补充仅参考仅参考阶段阶段朝代朝代地方制度地方制度 对中央集权影响对中央集权影响形成形成秦秦巩巩固固汉初汉初武帝武帝完善完善唐唐 加
43、强加强宋宋新新发展发展元元郡县制郡县制加强加强郡国并行郡国并行削弱削弱推恩令推恩令、刺史制、刺史制加强加强节度使,发展为藩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镇割据削弱削弱设州郡、置通设州郡、置通判、转运使判、转运使加强加强;但三冗但三冗;积贫积弱积贫积弱行省制行省制,宣慰司宣慰司,宣政院辖地宣政院辖地加强,重大变革,加强,重大变革,省制开端省制开端小结小结地方制度(地方机构)演变地方制度(地方机构)演变中央权力中央权力不断加强不断加强;地方权力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不断削弱发展发展趋势:趋势:课本自我测评课本自我测评 1.1.导致汉初导致汉初“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和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和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原因是
44、什么?战的原因是什么?七国之乱七国之乱诸侯王国势力膨胀和反叛中央诸侯王国势力膨胀和反叛中央五代十国混战五代十国混战地方藩镇割据和中央权力缺失地方藩镇割据和中央权力缺失地地方方的的分分权权势势力力膨膨胀胀课本自我测评课本自我测评 2.2.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相同点相同点目的目的内容内容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都用分权来削弱相权,都是用和平方式都用分权来削弱相权,都是用和平方式解决地方对中央的威胁。解决地方对中央的威胁。不同点不同点宋太祖宋太祖汉武帝汉武帝用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置刺史
45、加强对用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负面影响较少。地方的监督,负面影响较少。宋太祖则将地方精兵、财权、行政宋太祖则将地方精兵、财权、行政权收权收归归中央。中央。但在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也使宋朝但在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也使宋朝官僚机构庞大,造成官僚机构庞大,造成“冗兵、冗官、冗费冗兵、冗官、冗费”局面。局面。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央中央:。1、废宰相:、废宰相:A、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B、概况:明太祖废中书省和、概况: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以,以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负责。负责。C、影响:、影响:利
46、:加强皇权,利:加强皇权,标志标志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发展到新高度。专制发展到新高度。弊:易造成皇权过分集中;皇帝政务繁多,身弊:易造成皇权过分集中;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也易造成太监乱政。心疲惫;也易造成太监乱政。废宰相,设内阁,权分六部废宰相,设内阁,权分六部丞相丞相六部六部皇帝皇帝明朝:明朝: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度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度 、形成的过程:、形成的过程:2、内阁的出现内阁的出现: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地位与职权:地位与职权:皇帝侍从顾问,不能制约皇权皇帝侍从顾问,不能制约皇权、机构性质:机构性质:非法定的内侍机构。本质是君主非法定的
47、内侍机构。本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专制强化的产物、影响:影响:君权进一步权加强但封建政治更加黑君权进一步权加强但封建政治更加黑暗暗 、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目的:加强皇权专制、目的:加强皇权专制1 1、奠定基础:、奠定基础:明太祖置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明太祖置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2 2、内阁制正式确立、内阁制正式确立:明成祖置文渊阁大学士:明成祖置文渊阁大学士 (参与机务)(参与机务)3、此后阁臣权力越来越大,有此后阁臣权力越来越大,有“票拟票拟”权。权。明内阁与西方近代内阁有着本质的区别。明内阁与西方近代内阁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内阁西方内阁是国家最
48、高行政机关,是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是法定法定的中央政的中央政府机构,有独立的行政大权,对议会负责;是民选府机构,有独立的行政大权,对议会负责;是民选议会中的多数党组织,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成果。议会中的多数党组织,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成果。而明内阁而明内阁本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始终不是本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无决策权。补充补充中西内阁比较:中西内阁比较:、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雍正帝设军机处雍正帝设军机处 1 1、原因:、原因:办理西北军务办理西北军务(
49、直接原因直接原因)为了加强专制皇权为了加强专制皇权,解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对解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限制皇权的限制(根本原因根本原因)2 2、性质:、性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3 3、职能:、职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承旨下达,不能决策跪受笔录,承旨下达,不能决策)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4、影响:、影响:积极: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积极: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消极: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消极: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积极作用:、积极作用:有利于
50、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消极作用、消极作用:(:(世界潮流、政治、思想文化、经济世界潮流、政治、思想文化、经济)、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世界潮流世界潮流);、皇权专制,容易形成暴政,出现政治腐败、皇权专制,容易形成暴政,出现政治腐败(政治政治);、文化专制,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文化专制,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思想文化思想文化);、极大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极大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