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班化教学研究综述 【摘要】我国的小班化教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通过八年左右的酝酿准备,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小班化教学的实验与推广,如今小班化教学研究正在进一步发展并不断进行理性反思。近三十年来,我国学者不仅关注实行小班化教学的意义,并且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小班化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策略。小班化教学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本土理论研究缺少、高度理论概括局限性、结合具体情境的行动研究较少等问题。此后我们应在构建本土小班化教学理论的同时,展开小班化教学的行动研究,积极探索小班化教学在我国推行的具体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理论基础;实行策略;行动研究 20世纪70年代
2、末,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进行小班化教学的实验研究,其中以美国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历经四十余载,欧美国家对于小班化教学尽管还存在诸多争议,然而研究取得的成绩却不容小视。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多个地区在借鉴国外小班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进行小班化教学实验,如今也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三十年来的小班化教学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不仅是进一步小班化教学研究的需要,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一、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的基本历程小班化教学研究的兴起一方面缘于人们对班级授课制的不断反思和批判,另一方面也是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不断进一步的结果。20世
3、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小班化教学研究从借鉴欧美国家的相关成果,到逐步进一步进行实验探索,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得到了发展。 (一)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的酝酿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 1987年,有学者针对班级授课制存在的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信息反馈、克制学生智力发展等问题,建议逐步实行个别化教学,并提出“目前作为过渡时期可逐步缩减每班学生的人数”的观点。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文献中初次出现的关于小班化教学的论述。之后,有学者介绍了苏联和美国缩小教学班规模的基本情况,指出小班化教学已成为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并针对我国广州市班级规模庞大的现状,分析了控制教学班规模及进行教
4、学组织形式改革的也许性,建议在广州市针对低、中、高三类水平的学校分别实行“补齐班”式的小班化教学,以期实现班级授课制前提下的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形式的最优化结合。有学者介绍了苏联、美国等发达国家班级授课制的发展情况,以及其分组教学的实行情况,指出国外教学组织形式已经向个别化方向发展。有学者重点对美国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中的分组教学和开放教育进行了述评。有学者介绍了国外班级规模的发展阶段和美国关于班级规模研究的一系列著名实验,如格拉斯和史密斯班级规模实验,并提出了改善我国班级规模的建议。有学者进一步明确指出,“缩小班级规模、趋向小班型”是班级授课制在不断自我完善和更新过程中的重要选择。有学者结合我国学
5、界关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各种争论,指出教学组织形式向个别化发展是我国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趋势之一。这一时期我国关于小班化教学的研究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以介绍国外特别是美国小班化教学研究和实践发展为主;二是提出缩小班额为我国小班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选择。总体而言,引进的研究多自己的研究少,呼吁性的多研究性的少,说明这一时期小班化教学研究尚处在酝酿阶段。 (二)我国小班化教学的实验研究和推广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 通过翻译介绍欧美国家小班化教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在我国少数沿海发达城市进行的小班化教学实验,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适合本土化的小班化教学模式。1996年,上海市由市教委
6、组织专家率先开展了“小班化教育”的可行性研究。本次研究先在10所小学进行试点,至2023年已初具规模,有280所小学推行了“小班化教育”。总体而言,这些有关小班化教学的实验研究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第一,富有组织性。如上海市的“小班化教育”实验是由上海市市委组织专家进行的,这也是初次由官方发起的关于小班化教学的实验研究。第二,重视对小班化教学实验的总结。如小班化教育实践研究初探一文,分析了上海市科教院实验小学在“小班化教育”实践中的实际操作(课程设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和取得的成就,对教学组织的改善、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等都具有重要价值。“小班化教学”分组教学中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一文,通
7、过考察上海市浦东新区昌兰小学和上海市其他试点学校的“小班化教育”实行情况,对小班化教学中分组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条针对性的改善建议。小学素质教育的新视角北京市小学小班化实验调研报告一文,介绍了北京市小班化教学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效果,并根据国内外小班化教学的最新研究对北京市的小班化教学提出了预测和建议。 第三,研究成果数量增多,并出版了相关学术著作。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指南一书,介绍了小班化教学的教学环境、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人员组合与教学流程管理、教学评价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在小班化教学中的运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我国的小班化教学研究侧重于对相关实践
8、的经验总结,不仅有大规模的实践探索,并且重视理论总结;不仅引进国外相关研究成果,更注重与本土相结合。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小班化教学研究视野相称开阔,不再停留于教学组织形式自身的争论,进而从课程设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师资水平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三)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理性反思阶段(21世纪初至今) 21世纪初,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事实上意味着一场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变革的到来。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多角度、进一步地反思小班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在小班化教学实行过程中,教师应有更强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和灵敏的应变能力,学生要有自学、思考以
9、及动手操作能力,学校要提供配套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并且强调目前我国小班化教学不是在所有的地方、所有的学校都可施行,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有学者指出,小班化教学是我国教育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转向“小康”目的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然而,班级人数少了并不等于实现了小班化教学,还应当注意成本效益问题、师资问题以及形式与内容问题。有学者在反思国内外小班化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批判了当前充斥于小班化教学各个领域的“物的逻辑”。有学者从人是多维关系的存在的角度出发,指出在大班教学中,多维关系的人被片面化、单一化和实体化了,要从主线上克服这些危害,小班化教学应当遵循关系性原则、批判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
10、强烈的反思意识是这一时期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最为明显的特点:一方面对小班化教学实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检讨;另一方面也指出实行小班化教学所面临的客观困难。 二、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20世纪以来,人们为突破班级授课制的局限,从未放弃过有关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努力,提出小班化教学后,人们对其意义、理论基础及实践策略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一)小班化教学意义研究小班化教学是适应新的教育发展规定而出现的,其中既有先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负载着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新理念。这自然激发了人们对小班化教学意义的研究。总体而言,我国学者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肯定了小班化教学的意义。第一,小班化教学有
11、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发明性的培养。有学者指出,小班化教学缩小了生师人数比例,综合了群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的优势,使学生的个性意识和个性能力得到更好的哺育和发展。有学者认为,小班化教学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学生最大的受益点是发明性思维不再被压抑和泯灭。第二,小班化教学有助于促进师生交往。有学者指出,小班化教学是实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由于班级人数少,增长了师生之间交往的频率,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怀和辅导,有效保证了在教育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目的的实现。第三,小班化教学有助于促进教学公平。有学者认为,小班化教学为实现课堂教学机会均等提供了也许,为有效教学提供了也许。 笔者认为,小班化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
12、于它代表着当今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要选择,更在于它是促进教育理念革新的一条重要途径。随着着小班化教学的推动,本来合用于班级授课制的那种工厂化、产品加工式的教学将受到挑战,教学情境的变化促使教师必然关注作为个体的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因材施教的观念更加进一步人心。 (二)小班化教学理论基础研究 关于小班化教学的理论基础,我国学者重要是从哲学、心理学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的。就小班化教学的哲学基础研究而言,学者们一方面结合小班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误区,从小班化教学的价值取向出发,批评小班化教学实践领域的唯成绩决定论以及研究领域的唯经济决定论,指出人的发展应是小班化教学的终极追求;另一方面从人性的多维关系出发,
13、分析了小班化教学实践中人被片面化、单一化和实体化的倾向,提出应遵循关系性原则、批判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以从主线上克服这些危害。 就小班化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而言,有学者从人际交往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弊端,认为小班化教学由于强调师与生之间、教与学之间、书本与方法之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和谐互动,关注每个受教育者,从而使学生平均得到的教育与关爱的时间和精力增长。有学者从学生智力发展的角度,结合加德纳(H.Cardller)的多元智力的理论,认为大班教学侧重的是培养学生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很难兼顾其他智力的培养;小班化教学为学生多方面智力的发展发明了条件,使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加以引
14、导。 小班化教学研究的进一步进一步,必然规定重视其理论基础研究。目前的理论基础研究仅限于哲学与心理学方面,此后需积极拓展小班化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不仅要重视哲学反思,并且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从其他相关学科中汲取养分,促进小班化教学理论研究的进一步,为小班化教学实践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三)小班化教学实行策略研究 自小班化教学研究在我国兴起以来,如何来组织、如何实行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总体而言,有关小班化教学实行策略的研究可归纳如下。 一是宏观研究。有学者认为,小班化教学的实行要与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以及中小学内部管理改革相结合。 有学者提醒,小班化教学不能以节
15、省教育成本为目的,而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旨归。由于小班化教学需要较大的成本投入,对于我国而言应综合考虑教学对象、班级规模以及地方政策的灵活性和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二是中观研究。有学者总结了小班化教学实行的成功经验,指出小班化教学应按学生限度分组,根据对各类学生提出的不同教学目的进行分层,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有学者从课程设立方面提出小班化教学要提供具有较大选择性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的选修制度。此外,一些学者认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限度或需要来改变教材,使其浅化、简化,易于学习;也可以补充内容,以加深、拓展教材,提高学生的能力。三是微观研究。有学者指出,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课程实行的
16、规定,采用不同的课桌编排方式,如讲述教学型、问题讨论型、个别教学型等。有的实践工作者总结了多种可供参考的小班化教学的评价方法,涉及小组评价法、活动评价法、鼓励评价法、形象评价法、模糊评价法、参与评价法、反馈评价法、个案评价法等。 小班化教学在我国的实行,既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学校积极努力探索实践模式,更需要教师结合平常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益的尝试,惟其如此,小班化教学才有也许在我国得到真正的发展。 三、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反思20世纪80年代,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开始小班化教学实践探索,随之小班化教学相关研究成果也逐渐丰富起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入21世纪,小班化教学已成为
17、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小班化教学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重要涉及以下几点。第一,本土化理论研究较少。就小班化教学理论研究而言,我国原创研究较少,介绍国外的较多。欧美国家的小班化教学研究远远走在我们的前面,学习借鉴别人的研究方法与成果,有助于找出差距与局限性,增强研究的紧迫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小班化教学研究当中。但国外的研究针对的是他们实践中的问题,其研究成果只能在有限的方面为我们所借鉴,而不能直接指导我国的小班化教学实践,更不能代替我们的研究。因此,应当从我国实际以及具体问题出发,进行认真、进一步地研究。只有这样,小班化教学研究才会真正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18、。第二,高度的理论概括局限性。总体来讲,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中,经验介绍居多,理论探讨较少。科学发展的历史表白,科学研究的理论水平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其相关的实践水平。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也更加依靠相对超前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假如小班化教学研究只停留于经验描述,不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细致艰苦的思维活动,不重视经验上升到理论的意义,必然导致小班化教学研究缺少高度理论思维,因而就无法为解决具体的问题提供一般规律性的知识。但这也不是说小班化教学研究可以无视相关的实践活动,恰恰相反,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研究必然是重视教育实践的,因此,只有重视实践的小班化教学研究才干影响教育教学实践。第三
19、,结合具体情境的行动研究较少。从我国有关小班化教学研究的文献中可以看到,相称一部分研究是对小班化教学实验的经验总结。实验研究试图通过实验总结某一地区小班化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以求为更广范围的小班化教学实践提供一般的、普遍的参照模式。事实上,教育问题往往具有情境性,很少存在所谓普适性的理论模式,解决策略与实践模式也因此具有特殊性。相比之下,行动研究则具有更大的优势。小班化教学的行动研究就是研究者在一定理论的启示下,通过对小班化教学实践的反思,在与相关人员进行协作的过程中探索改善小班化教学的有效策略,与此同时生成新的小班化教学理论。有效的小班化教学行动研究既能改善实践,又能促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能很好地解决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行动研究可以瞄准小班化教学的具体问题,大大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 对于我国而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不同地区间的差异也较大,小班化教学实践客观上面临许多特殊的困难。从目前教育改革趋势来看,教育的价值取向从重视书本知识的传递逐渐转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必然规定教学组织形式从先前批量生产式的大班教学向适应个性发展的个别化教学转化,小班化教学符合其发展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应当结合实际,在构建本土小班化教学理论的同时,展开小班化教学的行动研究,积极探索小班化教学在我国推行的具体方法与策略。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