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5 ,大小:205.74KB ,
资源ID:480538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4805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与东南亚饮食文化“传播-生成”的双向性_张继焦.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中国与东南亚饮食文化“传播-生成”的双向性_张继焦.pdf

1、收稿日期:202209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研究项目“历史经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研究”(20VMZ001);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问题研究”(2019ZDGH017);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背景下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体系改革与完善研究”(2022MZSCX006)。作者简介:张继焦,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孙梦华,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2023 年 3 月第 45 卷第 2 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2、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Mar.2023Vol.45No2DOI:1013393/jcnki16726219202302016引用格式:张继焦,孙梦华中国与东南亚饮食文化“传播生成”的双向性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5(2):100104中国与东南亚饮食文化“传播生成”的双向性张继焦1,2,孙梦华2(1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102;2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社会学院,北京100102)摘要: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文化交流由来已久,以往研

3、究者较多地关注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和影响。本文拟以海南鸡饭、客家酿豆腐、海南老爸茶、海南咖啡、千层糕等饮食文化事项为主线,探讨中国与东南亚之间饮食文化“传播生成”的双向性。一是饮食文化并非只是中国向东南亚的单向传播,也有东南亚向中国的传播,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饮食文化传播具有双向性。二是某种饮食文化由中国传播到东南亚或者由东南亚传播到中国之后,被传播地并非全盘照搬、一点都不做变动,而是会因地制宜、落地生根,具有一定的本地生成性。因此,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饮食文化,不但在传播方面具有双向性,而且在生成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双向性。关键词:饮食文化;中国;东南亚;传播生成;海南鸡饭;海南老爸茶;千层糕;客

4、家酿豆腐中图分类号:TS 9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6219(2023)02010005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决定了二者的交流密切。饮食作为具有平民化特征的一种生存方式,最能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在中国南部地区可以看到东南亚饮食的一些元素,在东南亚地区也可以看到中国饮食的一些影子。这些饮食文化对于生活于此区域的人民来说已习以为常,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有很多地方值得思考。如饮食作为一种文化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是如何传播的?其传播方向如何,单向传播还是双向传播?在落地生根后,饮食文化是否会在传入地发生变化?基于以上问题,笔者选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几种典型饮食:

5、海南鸡饭、客家酿豆腐、海南老爸茶、海南咖啡、千层糕来分析饮食文化的传播及其生成,通过梳理其传播脉络来分析饮食文化“传播生成”的双向性。一、“传播生成”理论文化传播论是文化人类学中继进化论以来的第二大重要理论,其历史背景是西方学者在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基础上,为资本主义辩护所提出的,伴随着文化人类学及相关学科的不断完善,文化传播论的内容不断丰富,研究范围也不断深入。文化传播理论的核心要点是传播,即文化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非物质体,具有流动性,产生于某一区域的文化会伴随人类活动向世界其他以另一种文化为中心的区域传播,并对传入地的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形成新的文化。文化传播论与进化论的区别在于其

6、方向不同,进化论注重文化的演进,以纵向的视角来看待文化,认为文化的演进方向都是随着时间由简单到复杂;文化传播论则置于横向的地域背景下来分析文化的变化,关注文化在同一时期向不同地域的移动。在文化传播论的研究中,不同学派之间侧重方向略有差别,但文化传播的中心思想基本一致。德国传播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格雷布尔内、施密特、弗罗贝纽斯,该学派阐释了“文化圈”“文化层”等概念,认为文化交界或交叉地区易于产生相同的文化。英国传001播学派以格史密斯、威廉里弗斯为主要代表,通过对迁徙进行研究,论证由文化传播所形成的相似文化现象。美国历史学派在文化传播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区域研究,C维勒斯将文化分层为文化特质、文

7、化丛、文化区域、文化模式,提出文化层会向外扩散,与其他文化丛产生交集,进而对文化造成影响1。20 世纪以来,随着其他相关理论的发展,学者们逐渐反思文化传播论,文化传播是一种客观现象,没有必要再对其进行论证或强行用该理论去解释文化现象,而应针对文化传播的方向、路径、规律展开研究。文化传播论尽管已在进化论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如果只看到文化传播论的直接传播是不足的。文化的传播并不像物体的直接移动,而是像种子一样在新的地域落地生根,在时代的演进中逐渐变化发展。文化传播并不局限于一个时期,也不是简单地由一个地区传入另一个地区,而是有一个“文化适应”或是文化本土化的过程。同时不管地域间的经济文化差异

8、如何,文化一定是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的。对文化传播的双向性,目前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中西方史学方面,通过文化传播的双向性的实例来说明东西方文化是相互交流的,而不是单纯的西学东渐的过程。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饮食文化的传播上是双向传播与相互影响的,同时传入的饮食文化要经历一个本土化的适应并且生成一种与传入文化并不完全相同的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传统现代”转型的过程,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会存在联结、并存等状态,而不是二者相互对立的状态,文化融合是大势所趋。二、中国与东南亚饮食文化双向“传播生成”的例证自 16 世纪起,西方国家不断对东南亚地区实行殖民统治,几百年的殖民统治使得不同的文化传入东

9、南亚地区。至 20 世纪初,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均沦为西方殖民地,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多由外国人把控,在这种背景下,东南亚的文化自然变得混杂。原住民、西方殖民者、华人以及其他群体的文化在这里传播与交流,共同构成了多元交融的南洋文化。南洋不同群体间文化的传播比比皆是,以几种具体的饮食文化为例,来说明中国与东南亚文化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东南亚国家饮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1海南鸡饭海南鸡饭是流行于东南亚国家的一种饮食,甚至登上了新加坡国菜的宝座。海南鸡饭将鸡的烹饪与米饭的制作完美结合,利用饱含精华的鸡汤煮出的米饭不再生涩。吃的过程中配合黄瓜片和酱汁,再来上一碗鸡肉汤,各种食材得到了完美融合。关于海南鸡饭

10、的渊源,笔者曾与陈梦针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对海南鸡饭的不同说法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海南鸡饭与其前身 海南本土鸡饭的渊源2。在东南亚国家中,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一直有着海南鸡饭的版权之争,特别是在新加坡为其申请世界非遗时,两国反应激烈。新加坡关于海南鸡饭的说法,一种认为去新加坡打拼的王义元是新加坡海南鸡饭的创始人,王义元是海南琼海人,到新加坡后以制作鸡饭为生,由于其鸡饭美味和为人大方,海南鸡饭逐渐得到流传。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莫履瑞曾跟随王义元学徒,并创办“瑞记鸡饭店”将海南鸡饭发扬光大,该说法站在海南鸡饭传播的角度分析了海南鸡饭的渊源。在马来西亚关于海南鸡饭的说法中,有些美食家如林金城,推翻了新加坡关

11、于海南鸡饭的说法,也有人认为梁居清早于王义元在马来西亚推广了海南鸡饭。无论海南鸡饭的创始源于哪个国家,海南鸡饭的前身来自海南是毋庸置疑的。文昌鸡是海南地方良种鸡,具有四五百年的养殖史,文昌鸡通常是在山林中散养,再经过阉割和育肥,皮薄肉嫩,香甜爽滑,适宜白切,口味俱佳。同时,整只煮熟的文昌鸡也是祭祀的主要贡品之一,人们祭祀时会用以浸过鸡肉的水来制作米饭团当作贡品。祭祀过的文昌鸡与米饭成了海南人民的美食,将煮熟的整只鸡斩成块,配合蘸料,米饭团作为主食,海南鸡饭的雏形就出现了。正是文昌鸡在海南的普遍分布以及祭祀时的特殊做法使得海南人创造出了海南本土鸡饭。从明末至民国,中国沿海地区出现了“下南洋”的洪

12、流,大量沿海居民为谋生或是经商,大量涌入东南亚国家。正是在这种契机下,下南洋的海南人将本土鸡饭带到了东南亚国家,并逐渐将其发扬光大。笔者研究海南鸡饭时曾用“蜂窝式社会”理论分析过海南鸡饭由海南人带到东南亚国家后,经历了以家庭、价值链和群体为中心的“蜂窝”3 而将海南鸡饭做大、做强,并在东南亚国家的饮食中占据一席之地。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海南鸡饭是一种典型的由中国传入东南亚国家的饮食文化,该文化的传播可以印证文化传播论学者们的观点。一是海南鸡饭之所以能够传入东南亚国家是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地理位置上是相邻的,具备文化传播的条件。二是从文化圈的角度来看,海南鸡饭处于中国文化圈与东101南亚文化

13、圈的交界地带,人口的迁徙导致了文化的交流,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饮食文化。2客家酿豆腐客家酿豆腐是福建客家人在物质匮乏条件下的一种生存智慧。传说,因其生存之地缺乏面粉,而黄豆的种植非常普及,客家先祖便想出以豆腐塞肉代替饺子的食用方式4。“酿”在一些中国菜中通常指“塞”“填”馅料之义。客家酿豆腐逐渐成为其日常生活、招待亲友及逢年过节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与海南鸡饭相似,客家酿豆腐也是随着下南洋的客家人被带到了东南亚国家,如今,在一些东南亚国家,客家酿豆腐已经成了连锁小吃店,深受当地人喜爱。在新加坡的餐馆中,经常可见“Tong Tau Foo”的档口;泰国前总理他信西那瓦亦对客家酿豆腐情有独钟

14、,曾在访问中国时特意提出吃酿豆腐的请求。客家酿豆腐本是客家人迁徙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当客家人迁徙到国外时,这种带有家乡情怀的美食又跟随客家人的脚步在新地方落地扎根,并逐渐发展壮大。(二)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东南亚元素1海南老爸茶在海南的海口、文昌等地,老爸茶是民间随处可见的一种饮食习惯,路边相隔不远即可见老爸茶馆。这些茶馆通常铺面不大,位于街巷之中,即便是相对偏远的镇子也有老爸茶馆的身影。老爸茶馆陈设简单,塑料椅子是其标配,每逢下午,老爸茶馆门口停满密密麻麻的电瓶车与摩托车,“老爸们”三五成群围坐在桌前,一些中老年人是老爸茶馆的常客,点上一壶便宜的茶水,几碟小点心,悠闲地聊天,从国家大事到邻里琐事都

15、是其日常谈资。在近百年的历史中,海南老爸茶由饮食习惯成了一种特色文化。2019 年在笔者推动下海口老爸茶成为海口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老爸茶的历史来看,不算长远,其形成也并不单纯是海南本土文化的影响。对于海南本地人来说,老爸茶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一种饮食,在他们潜意识中,老爸茶就是海南本土的东西,但客观来看,老爸茶的形成却是文化传播的结果。海南老爸茶的起源也与下南洋的浪潮有关,根据海南岛志 记载,老爸茶是华侨从东南亚带回。刘仕刚在对海南老爸茶的分析中将老爸茶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20世纪初,归国的华侨将饮茶习惯带回海南,但这时的茶馆以西式茶点为主,消费人群仅限于贵族。第二阶段是计划经济时

16、期,这一阶段的西式茶店收归国有,其消费人群也由贵族扩展到普通消费者。第三阶段则是改革开放后,由于前期喝茶习惯的逐渐养成再加上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奇迹,个体经营的茶馆越来越多,老爸茶进一步平民化,由于其消费群体多为悠闲的中老年人,老爸茶因此而得名5。海口老爸茶的形成与南洋饮茶文化的传入密切相关,当然,这种文化传入后并没有保持其原真性,而是在海南的特殊经济与文化环境以及时代背景下,与海南的资源与文化背景相结合,经历一段时期生成了特有的海南老爸茶文化。现在的海南老爸茶不仅仅是海南人饮食的一部分,也是海南人精神寄托的一部分,该文化在海南人身上印上了深深的痕迹,是海南人娱乐休闲的重要部分,具有重要的内在价值

17、。海南老爸茶经历了数十年的演化过程,已经成为相对稳固的一种文化,在未来,尽管该文化也会随时代变迁,但其仍具有强烈的稳固性。2海南咖啡咖啡是海南人民饮食文化的主要构成之一,咖啡与老爸茶有着极深的渊源。下南洋不仅使得海南人在东南亚国家创业开咖啡馆,同时归琼华侨还推动了海南咖啡的发展。咖啡与海南人的联系,其发展路线如下。海南本地最初没有咖啡这一物种,也没有饮用咖啡的习惯。在 19 世纪初海南“下南洋”热潮的背景下,大量海南人涌入新加坡或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谋取生路,除部分有资本的人从事商业活动外,大部分海南人在东南亚国家只能出卖劳动力或从事低等服务业,在西餐馆打工便是其中一项活动。这些打工者在西餐馆

18、的工作过程中,耳濡目染,对西餐及咖啡的做法逐渐掌握,并开始从事该行业。因此,在蜂窝式社会的背景下,海南人依靠裙带关系及同乡之情互帮互助,在东南亚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从事小型餐饮业就成为他们谋生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等国家从事咖啡馆等餐饮行业的琼籍人仍占不小比例。将海南人与咖啡联系起来的另一条主线是海南当地咖啡馆的兴起与海南咖啡种植业的发展。与老爸茶的源头相似,或者说老爸茶第一阶段的发展中就包含了咖啡这种西式饮品,饮用咖啡的习惯是由归国华侨带回海南的。20 世纪初期至中期,大量华侨回琼投资,于是西式餐饮文化被带到了海南,同时供这些投资者休闲、谈生意的餐厅与茶室不断开设。经历近百年

19、的发展,咖啡在海南逐渐平民化,并且被大众接受,咖啡馆因此遍布海南。在海南老爸茶馆有一种被称为“歌碧欧”的海南特色咖啡,是在西式咖啡基础上改良而来的一种喝法。“歌碧欧”咖啡的烘焙需要加入牛油与糖,冲泡前用炼乳与糖铺底,喝的过程中用201小勺挖起底部的炼乳与咖啡一同服下,炼乳的香甜一定程度上可以掩盖咖啡的苦涩,当上层的咖啡喝完后还可继续加咖啡6。从“歌碧欧”可以佐证,南洋传入的西式咖啡并不能完全适应海南人的口味,因此智慧的海南人将其加以改进,形成独特的海南咖啡喝法。在这种饮食文化的带动下,海南咖啡种植业也由此飞速发展。据地方志记载,海南最早引种咖啡是在1898 年,由于海南气候湿热,与咖啡原产地气

20、候相似,海南咖啡品质上乘,并逐渐形成了品牌。其中福山咖啡作为海南咖啡的代表之一,不仅历史悠久,其口味浓郁芳香,回味绵长,被誉为“琼州一绝”,并于 2009年获批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咖啡及其饮用习惯由东南亚国家传入海南后不仅在海南落地生根、广泛传播,还衍生出与此相关的咖啡文化。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澄迈县福山镇以咖啡文化为主题,建设了特色风情小镇,推动咖啡产业深度发展,带动旅游、电商等相关领域协同发展,深入发掘和利用咖啡资源,将咖啡文化推向全国。3千层糕千层糕,顾名思义,即多层的糕点。千层糕的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千层糕有着不同的出处。笔者所说的千层糕特指印尼千层糕(亦称“九层糕”)。印尼千

21、层糕其来源可以追溯到荷兰统治时期,对植物香精情有独钟的荷兰人在印尼发明了千层糕,在荷兰人结束统治后,这种美食却被留了下来,并且其种类与制作工艺逐渐完善。目前,在中国南部的一些地区也随处可见千层糕的身影。在海南的老爸茶馆,千层糕、椰子糕是茶客们常点的风味小吃。千层糕不仅层次分明,均匀美观,其香甜柔韧的口感也备受食客欢迎。海南的千层糕传入后也有了自己的发展,例如以咖啡为原料制成的咖啡千层糕,以一种热带植物斑兰的叶子为原料制成的斑兰糕等。智慧的海南人民根据当地资源将千层糕的技艺在海南不断传承与发扬。在海南的兴隆华侨农场与福建厦门的同安竹坝农场,都可以看到千层糕的身影,尽管其制作技艺与原料稍有不同,但

22、究其渊源,均相承一脉。不言而喻,兴隆华侨农场与同安竹坝农场均是 20 世纪因历史原因用来安置东南亚华侨的场所,这些华侨不仅带来了南洋的风俗习惯,同时也带来了南洋饮食,并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发展。三、对新古典“传播生成论”的思考中国与东南亚饮食文化交流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娘惹菜等,笔者以五种饮食或现象客观阐述了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相互传播与饮食文化的演进,旨在说明文化传播并不仅仅是单一方向的,且文化从传播到生成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一)文化传播的双向性笔者梳理了有关文化传播论的学派,整体来看,早期的文化传播论学者大多停留在对文化传播的客观描述。在文化传播论发展初期,学者的主要任务是对理论的阐释,即以不

23、同文明之间的文化传播为例子说明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会扩散到周边文化或是在一些契机(如殖民活动)下对其他区域的文化造成影响。但文化传播论早期学者的观点在解释当今社会现象时会显得略微不足,需要继续对文化传播论进行探讨。通过对中国与东南亚饮食文化交流的研究,笔者得出一个结论:文化的传播并不是单方向的,无论文化与经济实力的强弱,不同主体之间的文化交流都会对各自的文化产生影响,即文化传播的双向性。在早期的研究中,有学者站在“文化优越论”的视角看待文化传播,认为文化的传播通常是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传播,即文化传播的中心论。至今,西方一些学者的研究中仍存在这种基调,以俯视的眼光看待其他文化。这种论调的不足

24、之处就在于没有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不同的文化都有其不同的背景,在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两种文化只要产生交集,双方必然都会受到影响,文化是双向的。(二)从“传播”到“生成”无论是从中国传到东南亚国家的海南鸡饭、客家酿豆腐还是从东南亚国家传到中国的咖啡、千层糕以及由东南亚华侨饮食习惯所逐渐形成的老爸茶,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它们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都发生着变化,即有一个适应或是本土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在饮食文化中尤为突出,因为饮食文化离不开食材,而食材的有无或质量取决于当地资源。同时,传入地的风俗习惯及口味也决定了新传入饮食的未来发展走向。不仅仅是饮食文化,在其他领域亦是如此,任何

25、文化传播到一个新的地方都必然经历从适应到生成新的文化过程,即文化的“传播生成”。对于文化的发展来说,这是一种主动适应的策略,是文化融合的过程。在文化的“传播生成”中,笔者尝试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去分析。在横向上,文化传播到另一个区域后经历着逐渐扩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如同物体落入水中,会激起一圈圈的波纹,波纹的每一圈的范围都比前一圈大。海南鸡饭与客家酿豆腐在东南亚国家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最初,它们是随着下南洋的人群被带301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家,这时它们的流通范围仅限于此群体,即华人华侨聚集区,仅仅被此群体认可或接受,即使是一些人制作了用来出售,其消费主体也只是生活于此的华人华侨。由于群体的

26、同质性及不同群体之间的交往变得密切,同属于华人的不同群体开始尝试并逐渐接受这种饮食,于是这种饮食文化由本群体逐渐扩展到了更大的群体,即华人群体与原住民群体及西方殖民者等其他群体。在前两个传播过程中,当然也会存在一些南洋本地人去尝试这种食物,当这种食物的口感逐渐被接受,售卖范围也遍及华人生活区时,尝试这种食物的南洋本地人也会逐渐增加,经历十数年或是数十年,这种饮食文化最终扩展到南洋群体。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在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中,东南亚华侨起到了桥梁作用。曾有学者在研究中国与东南亚饮食文化交流时提出,南洋华侨在中外饮食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7。在中国,这种横向传播亦是如此,华侨所带来的饮食文

27、化最初只属于该群体,但由于群体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文化也在逐渐扩张,并在特定区域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文化。在纵向上,文化传播关注的是文化由传播到生成的过程。前面提到,文化传入一个地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经历一个“适应”或是“本土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笔者尝试将其概括为“传播生成”,即文化传入另一个地方,再经历演化和适应后,最终会形成相对稳定、被广为接受的文化,这种文化来源于传入文化,但一定程度上又有着本土特色。例如海南鸡饭、海南老爸茶、海南咖啡以及印尼千层糕、客家酿豆腐都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饮食文化交流的例子,这些饮食文化由中国传入东南亚或是由东南亚传入中国后会受到传入地风俗习惯、原材料以及消费

28、者口味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向着传入地大众所接受的方向演化,在经历几十年的演化后,形成固定的饮食文化。笔者提出的文化“传播生成”论是基于文化传播的方向与时空两个维度来阐释的,一定程度上是对文化传播论的系统概括。一些学者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也能够支撑文化“传播生成”论。例如,杨念群在对与西学东渐史相关的议题进行反思与现代性分析时转变了传统的“文化传播单向论”,从知识类型转变的角度论证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后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中国的特殊环境下衍生出一些新的形态8。王晓朝通过希腊文化的传播、基督教与罗马文化的交流以及天主教在中国的传入等史实来证明文化传播是双向的,文化的输入会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9。四、结

29、语唐宋时期就有华人移居南洋的记载,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的风俗文化进一步被传播到南洋。从 19世纪初到 20 世纪末,中国人不断向东南亚国家移民,东南亚的华人众多,特别是新加坡,甚至成为以华人为主的多元民族国家。在这种背景下,大部分人会逐渐形成一种观点,认为是中国的文化影响了东南亚地区的文化,特别是在饮食方面。但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自 19 世纪六十年代起,一些华人华侨开始回乡投资办厂,改革开放后华人华侨的投资形成热潮,在这种背景下,久居国外的华人华侨亦将其他国家的风俗习惯与文化带入中国,并由他们所在的圈子逐渐扩展,在与本土文化的冲击中生成新的文化。有些学者,如海南的蔡葩等人就十分关注海南的南洋

30、文化,对南洋往事与海南记忆进行了相关的整理,对海南华侨文化的研究也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更多的证据。文化的“传播生成”论突破了对文化传播研究的时间与地域限制,其特点在于关注到不同时期的文化传播对于传入地与传出地之间的变化。饮食文化的“传播生成”也可以视为一种文化交流或是融合的过程,这种交流和融合是双向或是多向的。这也印证了文化发展的规律,文化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和包容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文化中心论的观点必将被推翻。文化的“传播生成”不仅仅在饮食文化方面,也不仅仅存在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对于文化“传播生成”论的探索还有很多的研究领域与研究空间,如经济、文化等方面。未来,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够对

31、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参考文献:1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张继焦,陈梦海南鸡饭的“版权之争”:源自海南岛,还是新加坡、马来西亚 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3张继焦“蜂窝式社会”观察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另一个新概念 J思想战线,2015(3)4周玉芳客家酿豆腐探源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刘仕刚市井文化的延续 从海南“老爸茶”谈起J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2018(2)6陈桂权海南岛的咖啡文化 J 金融博览,2018(11)7陈伟明,侯波20 世纪以前的南洋华侨在中外饮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J东南亚研究,2006(1)8杨念群反思西学东渐史的若干议题 从“单向文化传播论”到知识类型转变的现代性分析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9王晓朝文化传播的双向性与外来文化的本土化J江海学刊,1999(2)责任编辑:赵秀丽401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