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江干堤二百二险段管涌群抢险 一、基本情况 长江干堤二百二险段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风波港下游4km,桩号35+15035+470,是险中之险。这一带在明代是屯军的牿牛洲滩,清同治年间修建江堤。1931年,在35+750处溃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堤身矮小。1954年,因内湖渍水与外江水位齐平,未曾抗洪,经30余年岁修整险,堤面标高达26.9m,宽8m,内外坡1:3,为沙壤土结构。 1988年和1990年地质勘探揭示:堤基覆盖层为沙壤土,厚1.32.6m,渗透系数为3.6510-4cm/s;约在15m高程下有淤泥质壤土透镜体,整个强透水层是粉砂和粗砂,渗透系数分别为8.410-3cm/s和1.0
2、2310-2cm/s,基岩顶板高程为-13.6m。 1983年6月19日7月7日,连续降雨19天,降雨量400多mm,堤身表面土壤饱和,加之江水猛涨。7月3日,二百二长江水位为22.63m,超过警戒水位0.13m。7月1121日,连续10天,长江水位一直在24.5324.78m之间,整个堤背水坡22.5m以下,基本上都处于浸润线以下的饱和状态。7月11日6时25分,在35+277处,距堤脚80m处,发现孔径0.01m,射程2m的浑水射流,在水港水面以下水平射出。7时许孔径扩大为0.3m,7点30分扩大为0.8m,8时,孔径最后扩至1.4m,射程随之缩短,出水量约为0.01m3/s。7时,在35
3、+310处距堤脚约50m稻田中,出现两个陷坑,向外翻泥水浆液,坑深1.5m和2.1m,坑面积分别为1.3m2和3.5m2。8时至次日5时,附近陆续出现6个陷坑,面积分别为1.133.14m2,坑深1.32.1m不等。 7月11日,大冶县防汛指挥部组织706人组成的突击队赶到现场投入抢险。下午6时,又组织企业职工300人增援抢险,奋战12h。12日,又组织了400多突击队员参加抢险,至下午3时,基本上控制了险情的发展。 对出现射流管涌处,采取抛石压浸方法,将碎石袋抛入港里填平港底,在此基础上,修筑直径为5m的袋土围堰,内填砂石滤料。接着对2号、3号陷坑,分小区填筑反滤台井,加压平衡,导水滤砂。为
4、了降低内外水头差,利用地形,在35+270470处小港和水田内筑上、下两道草袋装土围堰,堰高1m,升高堰内水位至20.66m,形成一个19260m2的围堰。 7月17日,市防汛指挥部检查了二百二险区,发现大围堰内多处鼓泡翻花,特别是9号管涌翻花冒水出水面,决定用粘土袋围堰出水面,堰内投砂石滤料,即2号围堰。2号围堰面积378m2,堰内陷孔共有7个,有的陷孔沉陷12次,遂决定用粘土草包加高加固成2号围堰,向内填砂石料,按小、中、大、中、小系列级配,填厚1.2m以上,使出水变清,沉陷趋于稳定。 7月20日13时50分,在桩号35+170,距堤脚70m的稻田中,发生了7处管涌,面积达30多m2,其中
5、最大孔径为0.08m,出水面高度达0.15m,总出水量为O.013m3/s,这是第二个管涌群。18时许,35+15035+270的堤脚附近,土壤严重饱和,在100多m长的排水沟里出现20多个翻沙冒水孔,并在36+200周围出现两个大鼓泡,面积约20m2,高0.40.5m。20时30分在35+200处,向上游扩展为直径约2m的鼓泡,高度0.3m。21时,又在35+194下游向外扩展直径为1.5m的鼓泡,高度0.2m,呈现大面积流土。此时,长江水位为24.73m。 对于管涌群,抢险方法与前面相似,即用粘土草袋筑起了5号围堰,按黄砂、瓜米石、寸口石、瓜米石、黄砂的顺序向堰内投滤料,当围堰筑至1.2m
6、高时,堰内出水由浑变清。用四根竹管导出。对在长120m、宽10m的堤脚出现的鼓泡,采取了自上至下用寸口石、分口石、瓜米石、黄砂四级配滤料铺筑反滤平台,平台背水边缘用袋土围堰,但不封口。处理后可使出水变清,险情趋于稳定。 经过10多个日日夜夜拼搏,二百二堤段流土管涌群的抢险,共投入1.34万劳力,汽车600台班,砂石料2500m3,草袋1.01万个,填土3000m3,战胜了仅比1954年最高洪水位低0.46m的大洪水,使大冶、阳新两县33万亩农田、30万人避免了一场毁灭性的洪涝灾害。 二、出险原因 (1)二百二流土管涌群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是该堤沙壤土覆盖层过薄(仅1.32.6m厚),而覆盖层下
7、的强透水粉砂、粗砂层太厚(24.628.7m)造成,在长江水位超过警戒水位2.03m的情况下,产生严重渗流变形的结果。 (2)历年堤防岁修就近在内堤脚取土,形成不少坑塘,覆盖层破坏殆尽,堤脚村民挖土填屋基,70年代的旱改水,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减薄了自然覆盖层,故巨型管涌群都出现在稻田里、水塘里,稻田标高愈低,险情愈严重。 三、可能造成的危害 如果二百二堤失守,风波港至韦源口,2万亩农田、近2万人口首当其冲;继而洪水将冲垮当时还单薄矮小的二道防线石龙头堤或王家山堤,使大冶、阳新33万亩农田村庄沦为泽国,30万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极其巨大的损失。 四、抢险措施与效果 (1)对分散孤立的管涌采取单独围堰
8、减压导滤,个个击破,如1号、3号、4号围堰,堰面积在1536m2。 (2)相对集中的管涌群,采取统一围堰减压导滤,聚而歼之,如2号、5号围堰各解决了一个7孔的管涌群,围堰面积为378m2和95m2。 (3)对于成片的大鼓泡,呈流土特征。与管涌同属渗流变形现象,不同的是出口的土质结构,颗粒组成。对此,采取筑透水反滤平台进行压导。 上述三种措施都取得了控制险情的良好效果,无论是围堰,还是反滤平台滤料,均按大、中、小级配,填厚1.21.6m,都能使浑水变清,险情趋于稳定。 至于35+27035+470的大围堰,面积1.92万m2,虽然可大面积降低内、外水头差,但江水上升,升高围堰工程量大,堰中出现新
9、的管涌,被迫在水下作业,增加施工难度,多费工料,效果不佳。 五、效益 保证了33万亩农田丰收,避免了约3万城镇人口转移,估计直接经济效益1.33亿元。 六、经验教训 (1)市、县各级党政军领导、干部,亲临一线坐镇指挥,及时的人力物力调度,市县密切配合,军民团结抗洪,是二百二险段管涌群特大险工抢护成功的保证。 (2)依靠水利科技人员,迅速正确制定抢险方案,采用传统的围堰(俗称燕子窝)和反滤平台解决严重的渗流变形管涌和流土险情,是这次捡险成功的基本经验。 (3)管涌出现在吹填平台下游,未吹填的堤脚,发生大面积鼓泡、翻浆现象,证明吹填平台是治理大面积渗漏的有效方法之一。 (4)1981年在堤外抽槽筑粘土截渗墙,因无地质资料,缺乏科学计算,厚度、高度均不符合规范要求,丧失了防渗功能。 (5)往年堤防岁修在堤脚取土以及靠堤脚的旱地改水田,对这次管涌群的产生起了提前暴发和加剧险情的作用,对二百二这样的险段的堤防管理应较一般堤段更严格,以利安全度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