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9 ,大小:440.85KB ,
资源ID:4774849      下载积分:14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47748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doc)为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doc

1、中国文学史第一卷总绪论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文学史史料学是撰写文学史的基础性工作。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外部因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内部因素: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 2、朝代的不平衡; 3、地域的不平衡; 4、相反相成的因素:俗与雅;各种文体;复古与革新;文与道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上古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 第七段:

2、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第一编 先秦文学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样混沌的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绪论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传说时期的文学:远古歌谣和神话。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先秦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或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先秦诗歌:宗教颂赞祷祝诗政治叙事诗言志抒情诗此外,先秦文学作品在传承过程中可能有所损益,一,这一时期作品写定需要很长时间,师说和后学之说可能混杂在一起;二,先秦典籍经秦火之后,大多为汉人重新编定,难免讹误。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夏商和西周初期:以

3、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作品:出于巫术祭祀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商周之际:随着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西周: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春秋战国之际:分封制度解体,导致了上层贵族地位的下降和下层庶民地位的上升。于是,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了一个士阶层。随着贵族阶级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了危机,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夏商:贯穿于制度背后的意识形态都是以原始宗教为主的,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

4、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学是与此时的原始宗教紧密联系的。周:随着周初分封制的推行,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礼乐文化成了主流,也就是说,从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神道设教,敬礼重德,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周代的历史意识空前发展起来,史官原来的宗教职责迅速淡化,他们以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职业信念自觉地肩负起对现实的责任,所谓“史官文化”也因此而成熟。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宛而多讽的特征,这一特点表现在各种文体中。战国: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首先,他们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很少提及春秋时流行

5、的“天命”等思想。 其次,由于士人成为文化甚至政治的中心,所以他们不再盲目认同某种既定的秩序,他们的自觉创作精神大为增强。第一章 上古神话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神话的形式内容: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1、为了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 2、由于生产力低下,个人必须把自己融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3、先民在神秘而悲喜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聚了相当多而强烈的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

6、的现实呈现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名词解释: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以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等方面的资料。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均保存在淮南子中。第二节 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1、 神话按内容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2、 神话的发展:黄帝之后,神话进入了一个英雄的时代,自然神

7、从而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它标志着人类自身的主体性突出了。3、 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一, 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二, 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三, 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一、神话思维特点1、 由于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2、 神话是一种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还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思维还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然而,在神话思维中也有对事物的综合,通过一定程度的概括,使某些神话形象脱离了具体事物。如龙。

8、3、 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二、神话思维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所谓象征、隐喻,就是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可以说,原始神话就是由这些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号系统构成的。文学创作中的象征和抒情更加主观化、个性化,而神话的情感和象征根植于集体意识之中,并带有更多神秘意味。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一、 神话散失的原因1、 没有受到文人的重视;2、 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其发展谱系。3、 神话历史化的途径:A、 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

9、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行为。古代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B、 神话历史化另一个方法就是改造。即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改造的结果是使神话大量消亡,历史向前延伸,各氏族的谱系更加严密。如孔子对“黄帝四面“神话的改造。C、 中国古代神话发展变化的另一条道路是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神话转变为仙话是有限的,它一般集中在特定的几个人物上,且有类似于修炼、服药、升天不死的情节。二、 神话对文学的影响1、 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2、 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

10、等3、 神话的原型意义: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第二章 诗经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名词解释: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首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关于其编集,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

11、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方的土乐。国风中,豳风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以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颂: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那,烈祖,玄鸟,长发,殷武)。三家诗:秦火以后,诗经以其

12、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毛诗: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一、 祭祀、歌颂祖先二、 农事诗三、 燕飨诗四、 怨刺诗五、 战争诗六、 情诗七、 反映结婚和夫妻生活的诗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名词解释: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

13、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 抒情传统。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二、 “风雅”精神。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三、 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诗经中仅作为诗歌起

14、头调音韵、唤起情绪的兴,在后代诗歌中仍有表现。而大量存在的兼有比意的兴,更为后代诗人广泛继承,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经中触景生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名词解释:尚书: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周书(主要分诰与誓两种文体)春秋:春秋时期经过孔子编定的春秋,记事系统,具有自觉地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它记

15、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按时间顺序编排事件。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一、左传进步的历史观: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以民为本。在人神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了;在君与民的关系中,民的地位提高了。二、左传的叙事:1、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2、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以后直接引入议论,更鲜明地表现出作

16、者的立场和感情。3、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4、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联系。最突出的叙事成就是战争。5、而对事物因果关系的叙述,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6、事件叙述富有戏剧性。三、人物描写:1、由于它是编年史,所以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2、人物个性鲜明;3、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四、记言文字1、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文典而美”“语博而奥”。2、叙述

17、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西周以来的敬天保民思想在书中得到了继承。在神人关系上,已经是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以记言为主。第四节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战国策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也可能有若干篇是秦汉间人所作。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战

18、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熊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表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一、 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二、 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三、 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1、 褒贬分明的倾向性;2、 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串联情节

19、,特别重视对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完整描写等;3、 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4、 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论语:语录体。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论语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具有抽象思维特质孟子:对话体的论辩文墨子庄子: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一、长于论辩二、长于譬喻

20、三、气势浩然名词解释:养气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四、 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庄子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寓言: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言: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诡谲的想象,深邃的哲学思想。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效果,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从形式逻辑上讲

21、,都近于诡辩。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第四节 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一、荀子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荀子在批评先秦各家时又吸取百家学术的精华,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现存32篇,大多说理散文。另有一篇成相辞和一篇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1、 性恶说2、 擅长论辩。以其说理的清晰,论辩的透辟,逻辑的周密,在先秦诸子说理文中别具一格3、 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4、 喜欢用大量排比句法。二、

22、韩非子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思想背景1、师承荀子,继承了荀子的哲学和政治学说,进一步发展成为刑名法术之学;2、推崇老子,借鉴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舍弃了老子的软弱无力,对“道”赋予法术的内涵,主张刚强有为3、他还继承了前期法家的法、术、势,并将三者融为一炉,形成了自己完整地思想体系特点: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的寓言故事。韩非寓言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第五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一、 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二、 先秦说理文不仅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完成,还灌注了浓烈的情感,运用了生动的感性形象。后代以描写抒情为主的文学散文也由此孕生。三、 先秦说理散文中的

23、大量寓言由于其自身的深厚意蕴和生动形象的艺术特征,所以能够脱离说理文字而独立成为一种文学样式。四、 先秦说理散文的不同风格直接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作风格。五、 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楚辞与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一、在社会制度和政治思想方面,楚国和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楚国虽然偏居南方,却有周之典籍,甚至周大史。二、在习俗文化和审美趣味上,楚国则明显地表现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信巫鬼,重淫祀”,巫文化对楚国审美风气的影响是明显的。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屈原除了在郢都任职外,

24、有两次在外漂泊的经历,一次是在汉北,一次是在江南。名词解释:楚辞: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明显区别。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楚辞的直接渊源应该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九歌原为祭祀时的巫歌,后经屈原加工保留下来,而离骚等其他作品则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楚辞: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第三节 离骚名词解释:离骚: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共有三百七十多句,近

25、二千五百字。“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离骚者,犹离忧也”。汉代班固也持此看法。王逸则解释为离别的忧愁。司马迁的说法较为可信。分析离骚1、 反映了屈原对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2、 对宗国命运的担忧,发而为一种严正的批判精神;3、 美政理想,和君臣“双美必合”的思想;4、 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5、 “香草美人”:是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香草作为一种象征意

26、象,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们又是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的。6、 相对于诗经,离骚在形式上也有新的特点。诗经的形式是整齐划一而典重的。而离骚则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新诗体。这种形式是建立在对民间文学学习的基础之上的。离骚中还有许多楚地方言。第四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名词解释:九歌:楚辞中重要的作品,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从现存的九歌看来,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而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的痕迹倒并不重,九歌主要是男方巫祭文化的产物。共11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

27、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多对人神情感的摹写,如王世贞推许的“千古情语之祖”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胡应麟“千古言秋之语”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具有明显的表演性,1、它是诗乐舞三者合一的;2、其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九章: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加上的。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遇。九章较之离骚具有更多的纪实性。艺术上主要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所表现的感情较为直接、奔放。天问:列举出172个问题,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大致次序是先

28、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简短的一问到底的句式,节奏明快而强烈,能有效地宣泄积蓄已久的激情。招魂: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全诗由引言、正文、乱辞三部分组成。内容主要是以宏美的屋宇、奢华的服饰、艳丽的姬妾、精致的饮食以及繁盛的舞乐,以招徕楚王的亡魂。第五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一、 宋玉九辩:内容主要是抒发他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其中最动人的是对秋景的描写,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此发端。它继承了离骚的抒情传统,把个人的身世之悲和对国家的关怀联系在一起,形成悲愤深沉的风格特征。宋玉的其它作品有:高唐

29、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二、 屈原1、 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等处世原则,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2、 屈原的艺术成就A、 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为汉代赋体文学产生创造了条件;B、 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30、,想象的奇幻等。楚辞中另一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C、 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第二编 秦汉文学绪论第一节 汉代作家群体的形成形成条件:1、 汉代官学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师生诵读五经时,自然受到文学方面的熏陶。此外,汉代有诵读辞赋的社会风尚。2、 汉代采取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机遇。A、 诸侯王:如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等B、 天子:西汉武帝,宣帝,元帝,成帝等都是文学爱好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形成了向天子进献辞赋的制度C、 外戚:东汉政权长期被外戚把持,东汉许多作家都当过他们的幕僚3

31、、 两汉某些文化机构的建立:A、 乐府:西汉长期设置的机关,它的职能是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同时也组织文人创作诗歌,司马相如等几十名作家曾经为乐府写过诗赋;B、 洛阳东观:后汉机构,是文人荟萃之处,许多著名作家曾在那里供职。东观任职人员的主要工作是校雠经书,不过也少不了诗文唱和之类的活动;C、 鸿都门学:灵帝光和元年在洛阳设立的皇家学校,专门学习辞赋书画。学生由州郡选送,一度多达千人。4、 汉代时断时续的游宦风气,也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注入了活力。第二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一、 囊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二、 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的理想三、 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四、 批判与赞颂的更

32、迭批判秦朝的暴政,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对历史进行高屋建瓴的反思,是汉初文学的重要内容。从武帝开始,思想界由对历史的批判转入本朝理论体系的构筑。与此相应,文学也由对历史的批判转入对现实的关注,歌功颂德,润色鸿业成为西汉盛世文学的主要使命,大赋诗这种使命的得力承担者。从东汉开始,文学界的批判潮流再度涌动。批判的对象包括神学目的论,谶纬宿命论,鬼神迷信,社会的黑暗腐朽,以及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五、 文人的独立和依附汉初的枚乘、庄忌、邹阳等人游食诸侯间,为大国上宾,他们来去自由,具有独立的人格,兼有文人和纵横家的品性。从武帝开始,朝廷对文人以倡畜之,侍从文人很大程度上为迎合天子口味而创作。东汉时

33、被外戚招纳的幕僚文人也是不自由的。这些依附于天子、外戚的作家,多数是文人兼学者的类型,如王褒、扬雄、刘向父子、班彪父子。从西汉末年起,向慕人格独立的精神又在文人队伍中萌生,扬雄、班固、张衡等人自觉不自觉的,程度不同的摆脱侍从文人、幕僚文人的依附性。东汉后期的赵壹等耿介孤傲,有党人的影子。六、 从浪漫到现实汉代文学和先秦时期的楚地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汉代文学从一开始就有浓郁的浪漫色彩。进入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浪漫色彩逐渐减弱,而理性精神日益增强,作品的现实性得到进一步强化。七、 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两汉的采诗制度充实乐府的乐章,有时也用来考察政治得失及民风民俗。五言歌谣大量采入乐府

34、,成为乐府歌辞。这种新的诗歌样式对文人有很大吸引力,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有意加以模仿,于是出现了文人五言诗。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1、 汉代多数作家都受过经学教育,他们成为沟通文学和经学的重要媒介,汉代文学和经学得互渗互动,主要是通过他们得以实现的;2、 汉代文学以铺张扬厉著称,从而形成汉代文学的唯美之潮。和汉代文学铺张扬厉风气相映成趣的是汉代经学的繁琐解读习尚。汉代文学和经学在语言文字运用上都不厌其烦、铺天盖地。3、 汉代文学经常出现神仙世界的画面,具有浪漫性。汉代经学也有很大的虚幻性。汉代经学以阴阳灾异解说时事政治,后来又一度兴起谶纬之学。汉代文学和经学都以想象沟通天人,架起现实生

35、活和彼岸神灵世界的桥梁。汉代神秘化的经学为浪漫文学提供素材和动力,而神秘化的经学也借鉴了浪漫文学的精神和表现手法。4、 汉代文学重摹拟,缺少创造性。这种摹拟有题材方面的,也有文体方面的。汉代文人在模拟他人作品过程中也有创新,但在整体格局上因循守旧是显而易见的。汉代经学前汉重师法,后汉重家法。汉代文学的摹拟风气和经学注重师法家法的习气互为表里。5、 从总体上看,汉代文学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大赋到抒情小赋,正统的史传文学作品也出现由繁到简,短小精炼的五言诗从附庸变为大国。从东汉初期开始,经学界悄然兴起删繁就简之风。6、 汉代经学对汉代文学思潮也有很深的影响,两汉文学思潮很少超越经学藩篱。文学

36、思潮很大程度上时经学的延伸和具体化,许多作家兼有经师和文人的双重身份。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一、 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枚乘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作品代表新体赋得最高成就。张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二、 楚辞体许多楚辞类作品都依傍于屈原,和新体赋形成了大体明确的分工:新体赋主要用于正面的赞颂讽喻,而楚辞类作品重在咏物抒情,而且抒发的多是抑郁之情,格调与离骚相近。

37、在发展过程中,楚辞类作品逐渐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楚辞类作品称为骚体赋,有时也以赋命名。三、 两汉叙事散文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汉书继承史记的先例,并且使之更加完善。吴越春秋则进一步强化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东汉时期出现大量碑文是品核人物风气下走向成熟的新文体。四、 诗歌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分期:高祖景帝:初创期。武帝宣帝:全盛期。新体赋定型、成熟。史传文学发展到高峰。乐府强化。元帝东汉和帝:中兴期。辞赋创作第二次高潮。汉书问世。摹拟风气日趋严重。安帝灵帝:由盛转衰,也是转变期。预示一个文学自觉时代即将到来。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第

38、一节 吕氏春秋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杂家。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谏逐客书峄山刻石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文陆贾新语贾谊新书:作品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一是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是杂论。贾谊政论文的特点:1、 贾谊带着浓郁的战国策士遗风,善于把秦王朝大起大落的历史情势内化为作品的气势,其具体做法就是通过鲜明的对比,造成巨大的情感落差;2、 以古鉴今,密切联系现实政治,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现实的积极

39、参与精神;3、 浩荡的气势: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以数量取胜,二是以感情相驱动。晁错:论贵粟疏第四节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名词解释:淮南子:汉代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成,共21篇。原称淮南鸿烈,“鸿”是广大之意,“烈”是光明之意。作者自认为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可出于诸子百家之上,为汉代治国法典。实际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它的特点:1、 有一套完整地思想体系,但并非一部抽象论道之书,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来明事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2、 许多篇章采用的是辞赋写法,是以描写和叙述的方式论说事理。3、 带有纵横家说辞的特点,铺张扬厉,滔滔不绝,造成波澜壮阔的气势

40、。4、 具有明显地道家倾向,淮南王刘安曾为离骚作传,加上淮南又是先秦道家和楚文化影响很深的地区,因此,淮南子一书带有鲜明的浪漫色彩。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刘向:西汉后期一位重要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散文家。新序10卷和说苑20卷是刘向说理散文的代表作,二书都是采集群书中的逸闻轶事按照以类相从的原则编纂而成,寓含劝诫训教之意。上承韩非子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之体,下开六朝世说新语类小说的先河。西汉政论散文的特点:1、 汉代散文家处于大一统的新政治格局下,如何巩固政权和建立新时代的意识就成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这使他们的文章比先秦诸子散文缺少了思想表达的自由度,但严谨质实。2、 汉初思想文化方面尚有先秦

41、余绪,武帝以后政论散文向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向发展,由越世高谈转为本经立义。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两汉辞赋第一节 骚体赋及九体汉初以骚体赋为主。代表作: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司马相如大人赋哀秦二世赋长门赋、扬雄太玄赋名词解释:九体:在贾谊之后,出现了一系列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虽然规模未大,却具备了独有的格局,与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代表作有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王逸九思等。第二节 枚乘和“七体”名词解释:梁园唱和:文景时代形成了多个以诸侯王为中心的文学团体,其中梁孝王最

42、为突出。梁孝王筑有梁园,因其名望既高,又有意招揽文人,当时才俊,除枚乘、庄忌、邹阳自吴王处转投其门下外,公孙诡、羊胜等人也均聚梁园,形成彬彬之盛。梁园文学群体盛极一时。七体:枚乘的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自其问世以后,后世仿作,并以“七”名篇的代不乏人。仅以汉代而言,就有傅毅七激、崔骃七依、马融七厉、张衡七辩等。所以萧统文选和刘勰文心雕龙杂文于赋体外,别立七体。评价七发1、 对先秦文学的借鉴。2、 逐步盘升手法的运用。作者在赋中费大量笔墨去精心描绘的内容,正是作者要否定的东西。这种超越和盘升手法是汉大赋惯用的技巧。3、 移步换形和铺夸手法的运用。赋写七事,一事一转。4、 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A

43、、 它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B、 它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创作中心的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第三节 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子虚赋上林赋评价上林赋1、 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2、 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融通。3、 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作者用大量的三言排比句式描绘天子的狩猎活动,这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首开风气之先。第四节 扬雄四赋前期:蜀都赋:后世京都大赋之先声四大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艺术成就最高,分析:1、 采用主体向关照对象逐步趋靠的方式进行铺陈;2、 铺陈空间的多向维度,展示的是三维六合空间。既有平面拓展又有立体延伸;3、 对骚体赋赋

44、予新的功能。扬雄之前骚体赋主要用于言志抒情,而且多是以抑郁为基调。扬雄的甘泉赋用骚体,用它表现汉代盛世及天子声威,这在历史上时首创,扩大了骚体的选材范围,也使这种文体正式融入主流文化晚期:解嘲逐贫赋第五节 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东方朔答客难现存汉代最早以遇与不遇为主题的设辞类作品。东方朔从几个方面剖析士人在太平盛世却怀才不遇的状况,后来文人对此赋竞相仿效。枚皋王褒:王褒时期,宣帝发表了对辞赋社会意义及文学价值的评述,将赋分为两类,一是与古诗同义的大者,一是辩丽可喜的小者。前者强调讽喻功能,后者强调娱乐功能。王褒洞箫赋是辩丽可喜类的代表作品。名词解释:箫声咽:王褒的洞箫赋是汉代独立成篇的乐器赋得奠基

45、之作,在他之后出现的汉代乐器基本都是以悲为美,并且也是用生命一体化观念灌注于作品。箫声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原型,洞箫赋有生成开创之功。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史记是西汉散文由前期向后期转变时出现的,其风格兼有前期的气势磅礴、感情激烈和后期深广宏富,醇厚典雅的特点。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成书转益多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从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修史动机: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经历李陵之祸以后,司马迁的修史动机有所调整充实。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颂赞,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第二节 史记的叙事艺术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1、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叙事范围广阔,在体例上冲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2、 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