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甲骨文又称龟甲文字,卜辞,殷墟书契。甲骨文是研究商代文学,历史,文化最重要的资料,也是最早书法的代表。2 商代的金文与甲骨文同样具有书法意义。在青铜器上铸铭文,从商代中后期开始流行,在周代达到高峰。秦称铜为金,因而把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商,周时期,钟为礼乐之器,鼎为权利象征,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中占有重要地位,故后人又称金文为钟鼎文,青铜器又称彝器,其铸刻文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凹入的阴文,称为款。一种是凸出的阳文,称为识。故青铜器铭文又称彝器款识,钟鼎款识。3 可以把秦篆文字由籀文发展到小篆的大致脉络概括为:虢季子白盘秦公钟,秦公镈 秦公簋石鼓文秦公大墓石磬刻石新郪虎符泰
2、山刻石。4 什么是隶变?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说:“隶变者,篆之捷也。”由篆而隶的书体演变过程中,依靠快写,省略,假借,合并部首等篆书快写手法,破坏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法,并在变换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当这种变化的规律逐渐成熟和普遍运用时,早期隶书(古隶)便形成了。我们把这种隶书书体的发展演变现象及其内在的规律称之为“隶变”。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隶变过程,正是中国文字由古文字系统走向今文字系统的演变过程。从青川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之间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秦篆至古隶的演变过程。5 王羲之书法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他的书风对后世书法产生哪些重要影响?楷书方面:王羲之在卫夫人和王 的基础
3、上对钟繇楷书进行了变革,将其结体易扁为方,横画改平势为斜势,其晚年所书的黄庭经东方朔画赞,更可以看到其楷书对于前代的改造,结字更加紧凑,变化更生动,经过王羲之的变革,楷书完全“楷化”,脱去钟氏楷书中的隶书遗意。王羲之在楷书技法完善的基础上,表达了情感和意境。王羲之的楷书由技入情,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草书方面:王羲之的草书是书法史上草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王羲之早期的草书从张芝入手,多有吸收,并自称可以与张雁行。王羲之作品如寒切帖冬至帖八日帖多日帖浮想清和帖,在今草体势中使用了许多章草用笔,字形趋横式,转折多用翻笔,中锋侧锋并用,质朴与妍美并存。另一路作品如初月帖上虞帖远宦帖等,结体开和自由,牵
4、丝连贯,俯仰相应,不少字连成一组,笔画流畅,有强烈的节奏感,突破了篆隶和章草的直线性布局,通篇称飞动之势,在书法史上开创草书风格的新局面。行书方面:王羲之书法中,对后世文人流派影响最大的是其行书。姨母帖是王羲之新体书风尚未形成前的代表作,帖中留有隶书遗意,洋溢出古拙气息。王羲之成熟时期的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等,这些作品中,点画之间的顾盼,使转翻折,牵丝应带等都十分丰富,因而大大的拓展了书法的笔法内涵,。在章法上,王羲之的这些作品也有新的贡献,突破了隶书体系的横式而吸收草书章法,以连贯的气势形成纵式,表现出行书的节奏美。王羲之书法对于后世的影响:王羲之的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自觉化
5、的产物。他的书法表现出东晋文人的精神风貌,完成了魏晋时期书法史上最重大的变革,将书法艺术推向历史的高峰,成为能够为后世文人书法取之不尽的源泉,王羲之因此被后世尊称为“书圣”。王羲之成为影响南朝书法的主角之一,并逐渐侵染北方,唐初,太宗以帝王之业推崇王羲之。楷书一脉,初唐欧,虞,褚,薛均从羲之的真书走出。行书一脉,王羲之行草书原就蕴涵着“平正”和“欹侧”的两个方面,以后成为帖学两大派系的策源地。6 王献之书风与王羲之有何不同?王献之与其父王羲之的书体不同,新妍过其父,正和世上审美,“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王献之的行草书情驰神纵,超逸优游,被称为“笔法体势中,最为风流者”,可见其打破传统束缚,突
6、出人生情感,正所谓“情之所钟,正是吾辈”。王献之的楷书如洛神赋,此为晋人小楷的精品,与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比较,明显变内 为外拓,变蕴藉为外放,字法端敬,有鲜明的个人特征。草书如中秋帖奉别帖相彼帖先夜帖集聚帖等,气势开张,上下映带,连绵不绝。行书 九日帖体势偏扁,草行楷间杂,用笔精到,沉着而开阔。这些作品,在继承其父的基础上,更显献之个人风格,其用笔劲挺,体势瘦长而外展,行气紧密,飞扬峭拔,作品充满气势,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丰神潇洒,韵致卓绝的新书风。王献之在其父的基础上对行草进行创造,完成了自钟繇,王羲之以来的又一阶段的变革,是文人流派书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书法是王羲之书风的延伸和发展,
7、所谓“父子之间又为今古”,在王羲之的“灵和”之外又显“神骏”,他们共同构成了二王体系为文人流派树立了楷模。7 东晋时期的著名石刻爨宝子碑与南朝刘宋的爨龙颜碑被后人称为“二爨”。爨宝子碑楷隶相参。8 北魏在迁都洛阳后,书风为之一变,一改平城时代的质朴书风,而代之以一拓直下斜画紧结的北魏新体楷书,这种楷书出现的时间,可以龙门二十品中牛橛造像为起点,此后在邙山墓志中蔚然成风,标志着北魏体楷书的高度成熟。9 北朝大量的刻石主要以实用为目的,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实用书法之美。而南方文人书法家自觉追求个性解放,表现为雅玩的纯艺术化倾向,南北朝前期,南北士人往来不多,而南方梁朝书家王褒入长安后,其二王一脉的书
8、风大受欢迎,入北南人将南方书风带到了北方,促进了北方书法的发展。10 北朝刻石书法发展的三个阶段:北朝书法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北朝刻石上,其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十六国到北魏孝文帝迁都之前,北朝的刻石沿用魏晋旧习,此时隶楷二体交叉,属于不自觉的发展时期,这类作品,或形构上为楷书,章法,体势,用笔为隶,或形构上为隶而笔法为楷。这既是石刻追求正体和装饰趣味所致,也是北方楷书落后的表现。第二阶段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到北魏后期。此时以洛阳龙门石窟像题记和北魏皇族墓地邙山墓志为主体,形成风格鲜明的魏体楷书,因受到南方楷书的影响,开始使用一拓直下法写横画,改平画宽结为斜画紧结,同时还保留少量隶书时
9、代的用笔,如掠笔(撇)仍旧多为上轻下重,此期作品表现出新的风范,以雄奇角出,熊肆刚健为审美特征,迎来了北魏楷书的鼎盛时期。第三阶段是东魏,西魏至北齐,北周时期。东魏石刻渐染南朝风气,文效齐梁,书参王谢。甚至出现了夹入古文的作品,就连楷书作品此时也出现了隶楷混合的复古回潮。北魏刻石种类较多,包括碑刻,造像题记,墓志,摩崖刻石等。11. 在龙门诸刻石中,以牛橛造像为最早,既体现了一种新妍之风起笔一拓直下,结字属斜画紧结,又体现出北魏楷书走向成熟,并代表了北魏楷书的新发展方向。就这一时期的风格而言,最具有代表性的是:498年始平公造像元详造像,景明时期的杨大眼造像和郑长猷造像。12董美人墓志点画清劲
10、,呈现出端妍古雅的风范。龙藏寺碑用笔轻健,结体疏朗,有文人雅士的冲和婉丽之气质。13智永,人称“永禅师”。智永积学年久,退笔头装满了容积为一石的五个大竹箱,故称为“退笔冢”。又因求其书法的人甚多,踏破门限,故用铁叶裹之,人称“铁门限”,传世作品有真草千字文。14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15孙过庭在学书的过程中,明确指出学书的三个阶段的关键所在:“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勿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孙过庭的草书堪称承继右军草书的优秀代表,对草书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16唐玄宗时期,隶书的代表人物有:史惟则,韩择木,蔡有邻。楷书:徐浩,颜真卿。行书:李邕,颜真卿。草书有贺
11、知章,张旭,怀素。张旭是“狂草”的开山祖师。篆书则推李阳冰。17张旭,世称“张长史”,存世作品有肚痛帖古诗四帖。18试述颜真卿楷书的特质,列举颜真卿的行书代表作以及风格特征,并阐述颜真卿在唐代书法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楷书特质:早期:颜真卿的楷书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郭虚己墓志铭,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碑是其40多岁时所作,为早期作品,前两碑用笔清俊遒美,结体方正均匀,端庄谨密,而东方朔画赞碑用笔圆劲清雄,肥度适中,结体展促方正,四面撑满,字里行间无处不焕发出神明的光彩和中年奋发献上的勃勃生机。苏轼称此碑“清雄”这一时期的作品已露出颜氏楷书笔势雄浑,体势宽博的最初迹象。中期:大唐中兴颂麻姑仙
12、坛记是颜真卿60多岁时所作,为中晚期的代表作。其用笔质朴厚重,苍劲端稳,起收笔处少有华饰,结体内疏外密,重心下移,体势宽绰,与前代内敛外放,上紧下松的字法迥异。他就是在这平淡的气氛中营造了雄浑,博大,伟岸的独特风格。晚期: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则是颜真卿晚岁时的作品,此时风格稍呈回归之势,且由继承,变革,趋于更加完备。其笔画横细而竖粗,圆劲而刚毅,朴中有华,拙中寓巧,结体仍具有中宫疏朗,外部收敛的特征,框形结构的字既有环包之势,又有左直右抱之态,通篇读来,气势磅礴中还散发着雍容华滋的韵味。由于颜真卿的崛起,使唐楷形成了一种崭新的风貌,是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的又一里程碑。地位:苏东坡曾高度总结了颜真卿
13、在唐代的地位,称“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今古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赞誉颜真卿和其他唐代的艺术大师所作出的创造性贡献。通观中国书法发展史,以颜真卿为代表的中唐楷书一系,庙堂气最重,而离自然的气息则远。正因为如此,颜,柳楷书在用笔上与行书的衔接多有障碍,改变了自晋楷成熟以来,与行书笔法相互贯通的用笔规律。颜真卿的行书最具代表性的是“鲁公三稿”,即祭侄文稿告伯父稿争座位稿。祭侄文稿用笔乎浓乎淡,乎枯乎润,把颜鲁公当时悲痛欲绝,血泪交融,痛恨危难之际无人相助,致使亲人为国捐躯,身不能还得感情宣泄殆尽。告伯父稿心情略显平和舒缓。争座位稿是颜真卿为了维护大唐王朝严谨的
14、政治制度所写的一篇批评文章,故字里行间到处充溢着忠义之士光明磊落的凛然正气。米芾评颜鲁公的行书天下第一。他的行书对于晚唐诸家,五代杨凝式以及宋四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19杨凝式,人称“杨少师”,又因佯狂自放。亦称“杨风子”。创世作品韭花帖夏热帖神仙起居法。他的书法对后世,尤其是宋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宋四家:蔡襄,米芾,苏轼,黄庭坚21苏轼崇尚己意的思想实质是什么?以及苏轼的审美思想? 苏轼在书法上“出新意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努力挣脱唐人重法观念的束缚,注重自我精神的体现和情感的宣泄,追求一种高度自由的创作心态,开创了宋代“尚意”的新书风。他曾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实
15、质在于说明书家所抒发的“己意”是在“无法”的状态下“信手”而成,他的“无法”和“信手”,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法度为我所用,而不可以法禁锁天性,即“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二是在“有法”的基础上的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是通过积学来完成的。他十分强调以“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与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鋌,不做张芝做所索靖”的执着精神来追求“法”的自由,因而,辩证的处理好“法”和“意”之间的关系,找准振衰继绝的途径,才是真正“自出新意”获得成功的关纽。 苏轼的书法始终透露出他那独特的审美思想,即“淡”和“静”。所谓“淡”,就是清淡自然,神妙天成。他对“淡”作出这样的解释:“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
16、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所谓“静”,则是“欲令诗妙语,无厌空切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他的书法是在这样的审美思想指导下,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受到平淡和静谧,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其实不是静谧,动荡之极也。22元代书法由于其社会的特征性,特别是赵孟頫的出现,使书法在元代发展成为一种全面回归的潮流,呈现出一种典雅秀逸的风格姿态,形成书法史上的一次转折。23赵孟頫担忧当时的书坛状况,力图振兴书坛,由此元代书坛有了一位领袖。他举起了复兴书法的旗帜。他反对学书从颜真卿入手,提出直溯东晋二王,并在实践中全面复古。23元初三杰: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24吴门四家,又
17、称吴中四名家,是指活动在苏州的文人书家祝允明,文征明,陈淳,王宠,他们是吴门书派中的核心人物。25云间,古代又称松江,华亭,云间书派又称华亭书派,“云间派”一词最早由王世贞提出。“云间派”的核心人物是董其昌。26“以禅喻书”论是董其昌书学思想的核心,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淡说”,“淡”是其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淡”是一种人格精神的表现,一种性情的反映,其二是“熟后求生说”。其三是“顿悟说”。27清代书法的三个时期: 清代前期:(顺治到康熙)的书法,基本传承晚明书法大势,同时预示着碑学的滥觞,傅山和郑簠是最初具有打破帖学传统意识的,可视为清代碑学的先驱者。清代前期的书坛呈三系向前发展,
18、表现为晚明浪漫书风的馀绪,崇董书风和隶书热潮。 清代中期(从雍正到嘉庆)的书法,是书法史上由帖派为主转到以碑派为主流的过渡时期。一方面,前碑派的兴盛,从审美观念的确立到艺术表现手法都为碑派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并导致碑学理论的正式形成。一方面,帖学一派也继续向前发展。 清代后期(从道光到宣统)的书法,帖派一脉急剧衰微,而碑派一统天下,成为书坛主流。继阮元“二论”,对碑学的发生,发展,流派,审美,风格等提出了一套更为完整,也更为偏激的理论,将清代碑学推向高潮。28傅山提出“四宁四毋”,他说:“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29清代碑学:清代中期是中国书法史上帖学和碑学的转换期,邓石如可视为最早全面师碑学并体现碑学主张的典型书家,并具有开派意义,扬州人阮元以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两篇文章,给施法汉碑提供了理论依据,并给予了北碑以重要地位,揭开了清代碑学的序幕,我们称阮元的“二论”是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30碑学的发生和发展,可谓郑簠,金农发其机,邓石如,阮元导其流,包世臣扬其波,康有为助其澜,碑派遂一统一天下,于是碑派兴盛而帖派衰微,成为清代晚期书坛的总体特征。31吴昌硕,晚清大写意花卉的一代宗师,以其大写意特征的印风,创办“吴派”。为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长。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