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期(总第 期)成人教育 :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职业教育融合模式构建王棒(天津大学 教育学院,天津)【摘 要】信息技术可以赋能退役军人职业教育。然而,退役军人教育的割裂状态阻碍退役军人教育安置。以退役军人为中心,在包容性发展理念、因材施教思想与技术赋能理论支撑下,构建体现军事与民事系统融合、产业与教育系统融合、教育系统内诸要素融合等三重理论逻辑的退役军人职业教育融合模式。通过画像技术指导项目选择、信息教学支持技能培训、技术支持供需沟通、智能监测技术跟踪监测等环节的运行机制,帮助退役军人了解就业政策,适应社会生活;改变“等靠要”思想,树立自主择业观念;提升技术技能,谋得合适职业;培养数字素养
2、,适应终身学习要求。【关键词】退役军人;职业教育;融合模式;教育安置【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年度天津市教委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新时代新工科建设的实践逻辑模式研究”,项目编号为【作者简介】王棒(),男,河南洛阳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退役军人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退役军人安置是军人从军队退役、融入社会的过程。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前,政府主要通过指令性安排,将退役军人指派到企业等单位任职;市场经济建立之后,就业资源开始由市场配置,政府无权以行政命令直接要求企业接收退役军人。这意味着指令性安排逐渐不再适用,退役军人安置需要寻求新的方式。在地
3、方实践探索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等部门于 年 月发布了关于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开始实行退役军人(主要包括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复员干部)教育安置;年,退役军人事务部等部门又印发了关于促进新时代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退役军人教育安置是指通过专门针对退役军人的技术技能培训,帮助退役军人习得就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使其顺利完成从军队到企业的过渡,重新融入社会。智能技术的引入可以释放教育培训在推动退役军人安置方面的巨大潜力,有助于退役军人教育取得更大的成就。智能技术在缓解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保障疫情防控期间退役军人教育培训正常进行的同时也存在诸多
4、问题。例如,军事系统和民事系统各自运行,形成了“军民二元分离体制结构”;学校和企业因“壁炉现象”的存在而合作程度不足;培训机构、网络学习平台与职业学校等教育资源整合不足,处于碎片化状态。这种割裂状态的存在阻碍了智能技术赋能我国退役军人教育,也阻碍了释放职业教育安置退役军人的巨大潜力。为此,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教育的变革,需要立足实然样态与应然愿景,整体推进各系统要素的重组。一、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职业教育融合模式的主要理念 .教育理念我国退役军人教育在发展初期较为粗放,以教育机会扩张为主要目标。教育内容同质化严重,培训项目种类单一且以理论内容为主;教学方式主要是大规模教学或者让学生自学,缺乏个
5、性化指导。这种大规模的教育培训虽然为退役军人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但其本质上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规模化教学,而非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教育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为退役军人提供适合的个性化教育。为此,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应作为退役军人自由发展的肯定性存在,“以人为尺度”,在教育理念上应坚持“以退役军人为本”的价值核心,致力于为退役军人融入社会服务。在教育目标上,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要从以教育机会扩张为主要目标的“粗放”阶段迈向以帮助每个退役军人实现职业过渡为最高追求的“精准”阶段,充分考虑退役军人的个性特征、先前经验等,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培训项目,不
6、断开发其内在潜能,使其先前经验能为“民”所用,帮助退役军人学习行业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顺利就业,最终实现退役军人从军队到社会的过渡。.学理支撑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的框架构建,应将有针对性的教育理论作为学理支撑。一是包容性发展思想。军人在服役过程中做出了一定的自我牺牲,退役后往往在就业方面存在困难。包容性发展理念基于公平正义思想,以实现所有人“机会平等、成果共享的发展”为其理论的核心价值取向,为退役军人教育坚持“以退役军人为本”的价值核心提供了合法性基础。二是因材施教理论。“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从孔子对“因材施教”的诠释不难看出,“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通过对学生身心特点、认知规律
7、、已有经验等进行全面了解,创设个性化的教育资源,使学生接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应关注退役军人的个性特征与先前经验,为其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教育机会。三是技术赋能思想。技术赋能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形成一种新的方法或手段,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等的变革。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在数量上解决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还可以在质量上为退役军人教育的个性化、精准化提供技术支撑。二、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职业教育融合模式的理论逻辑 .宏观层面的军民融合 年 月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8、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在军民融合中,“军”是指国防和军队建设;“民”是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军民融合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将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军事和民事两个领域内的人才、技术、资源等互相流动、彼此共享,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政府职能聚焦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职能更多由军队代行,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彼此独立推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由民口和军口各自运行,军事系统与民事系统处于二元分离体制。在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的理论设计中,宏观层面的理论逻辑体现为军与民的融合,即在退役军人安
9、置过程中,军事系统与民事系统(包括学校、企业、政府等)通过资源共享和利益驱动的制度安排等,彼此之间加强交流、积极互动、高效合作,实现两大体系的需求统合、资源聚合、能力融合,共同服务于退役军人军事人力资源的转化与使用,使退役军人可以在“军”与“民”的转化中实现无缝衔接、自由流动。.中观层面的产教融合退役军人由军队过渡到社会的关键在于接受职业教育、习得行业急需的技术技能。理论上,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将学校的普通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理论教学与在企业里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操作相结合。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我国产教融合尚不成熟,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隔阂,退役军人教育仍以基于网络课程
10、的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基于工作过程的企业培训。可以想象,这种理论化的教育模式很难使退役军人真正习得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教育安置效果自然大大降低。在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的理论设计中,中观层面的理论逻辑体现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企业与学校之间的隔阂得以消除、壁垒得以打破,双方资源共享、协同合作,可以极大地提高退役军人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产教融合,一方面,企业作为人才需求主体,与学校密切合作,可以实现退役军人技能学习的供需对接,从而使退役军人所学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企业作为人才供给主体,与学校密切合作,可以在基于网络课程
11、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开发信息化教学平台,增加虚拟仿真实验室学习等实践学习机会,进而提升退役军人教育质量。.微观层面的教育融合退役军人由军队士兵到社会人员的角色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政策、心理、技能、求职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相应地,针对退役军人的教育培训也应该是一个经过设计的、系统化的、结构化的有机整体。在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中,微观层面的理论逻辑体现为内部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即通过职业院校、广播电视大学、培训机构等教育资源要素的优化整合,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来说,微观层面的教育融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课程的融合,也就是将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的内容与就业创业技能培训
12、的课程进行统筹优化、整体设计,消除其中的重复性内容,使教育培训的课程结构更加合理。二是线上线下学习的融合。在线教育虽然可以解决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但同时也有临场感不强、缺乏实践教学等弊端。比较而言,线下教学一般在面对面的环境中开展,真实情境下的体验与交互,契合了人的社会参与和情感交流的需求,能够弥补线上教学的缺点。三、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职业教育融合模式的运行机制 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在运行机制上,力求体现上述三大理论逻辑的协同与优化,使该模式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实现系统功能的最优化与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为此,该模式需涉及“智能指导”“智能培训”“智能沟通”“智能监测”四个关键环节。融合模式
13、的运行需要在四大关键环节上体现出动态性、一体化的“联动”机制。.智能指导:利用画像技术进行项目选择指导项目选择指导是引导退役军人正确认识自身个性特征、先前经验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等,合理定位其职业角色,促使其选择到合适培训项目的过程。其中,退役军人的先前经验能否得到科学识别与有效利用是关系军事人力资源能否转化为民事人力资源、为“民”所用的关键。为此,要充分利用军队与教育机构之间搭建的沟通“桥梁”,建立起共建共享的退役军人军事人力资源数据库。退役前,军队可以将军人平时训练的各项技能考核情况及时上传数据库,形成军人军事人力资源个人档案;退役后,军事人力资源数据库就成为项目选择指导的重要数据来源。具体来
14、说,在项目选择指导环节,项目选择指导人员可以依据退役军人的军事人力资源档案等数据信息对退役军人进行画像。画像技术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大数据应用技术,指的是主动或被动地收集用户的各种数据,用于对用户进行精准刻画。对退役军人进行学习者画像,可以详细了解到退役军人的年龄、教育背景、先前经验等一般特征,为其选择合适的培训项目提供精准指导。.智能教学:信息化教学平台支持的技能培训技能培训需要以真实的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换言之,技能培训中连接退役军人(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媒介变得更加复杂,凡是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如与工作相关的物品和过程等都属于学习的媒介,它承载着创造这些媒体的“实践专家”的意
15、图、知识、经验和技能。在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中,通过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借助信息技术,将教学系统设计成一个指导性的工作系统,帮助退役军人习得相应技术技能。例如,德国支持实施了题为“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学习”的典型试验项目,建立工学结合的学习平台并开展教学。为此,在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中,还应该利用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教育资源为退役军人提供学术支持,帮助其完成理论学习课程。例如,美国利伯缇大学()就为退役军人提供了完善的学术提升支持服务,并取得了较好的反响。.智能沟通:等技术支持下的供需双方沟通学校与工作岗位之间还存在着需要跨越的鸿沟。倘若在由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过程中,学校
16、与工作场所之间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退役军人安置效果也将“大打折扣”。现实中,我国退役军人安置效果欠佳就与校企之间存在的隔阂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在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中,要利用学校教育系统与企业工作系统之间的沟通渠道,借助、区块链等核心技术,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沟通机制,有效加强人力资源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的对话与沟通。第一,在线沟通。的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借助 技术,退役军人可以与企业人力资源代表实现在线实时沟通交流。第二,借助校企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企业人力资源代表可以到退役军人实训现场,直接在技能学习过程中了解退役军人的技能
17、学习成果。第三,借助与企业建立的联系,退役军人可以直接到企业内部,在实际工作中展示自己的技能水平。.智能监测:借助智能监测机制持续跟踪监测实现就业并不意味着退役军人教育安置过程的结束,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已经宣告“一次性”学习时代的终结。退役军人需要及时更新技术技能,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然而,我国退役军人教育基本止步于退役军人实现就业,缺乏对退役军人就业状况的持续跟踪监测。按照“以退役军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关部门应该持续跟踪监测退役军人的就业状况,为其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为此,在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中,要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的联系,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对退
18、役军人就业状况进行评估,收集有关退役军人工作的数据,监测其就业状态。这样,既能及时了解退役军人的工作状态和对在职技能培训的需求,又能实时发现培训项目本身存在的问题,优化退役军人的培训项目。例如,在美国社区学院为退役军人提供的教育培训中就包括持续跟踪监测机制,社区学院利用与企业建立的联系会定期对退役军人就业状况进行调查,以及时改进培训项目,使培训项目更好地为退役军人职业过渡服务。四、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职业教育融合模式的目标框架 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应该立足于当今退役军人教育安置的应然愿景与实然样态,着眼于为退役军人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教育培训,力求构建“适应性培训”“观念改变”“技
19、能提升”“数字素养”四位一体的目标框架,助力我国更好地实现退役军人教育安置。.适应性培训:了解安置政策和就业形势,适应社会生活军人长期在封闭的军事环境中进行训练,刚刚退役时完全不能适应军队外的社会生活。这使得军人在退役初期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需要通过适应性培训逐渐熟悉社会生活的特点、社会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具体内容、安置工作的具体过程等。当前,我国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时间较短,一般在 天左右。如此短暂的培训时间既不能让退役军人充分了解有关退役安置的政策内容、确定自身对未来职业的规划,也难以使其从心理上真正适应社会生活。因此,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重在借助军民之间的联系,利用信息共
20、享机制,帮助退役军人适应角色转变。具体来说,要增加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的时间,可将适应性培训由退役后提前至退役前、由军队之外改为军营之中,在军人退役前的三个月或半年之内就开始进行职业过渡的准备工作,让其及早了解退役军人安置政策、社会就业形势,进行职业规划,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心理调适以适应社会生活,在军营与社会之间实现“无缝衔接”、顺利过渡。.改变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树立自主择业的观念文化资本是指在文化生产场域中积累的劳动成果。退役军人在军队中形成的文化资本也是影响其职业过渡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安置过程中,由于退役军人原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会与社会场域发生冲突,这就可能造成退役军人
21、在过渡过程中产生自卑心理,职业过渡积极性消退,甚至产生“等靠要”思想。在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中,要积极引导退役军人改变依靠政府直接安置工作的价值观念,树立自主择业的观念。第一,军人在军队中形成了意志坚定、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等优秀品质,可通过引导帮助退役军人将这些品质转化为在就业过程中敢想敢干、创先争优的意识;第二,通过心理疏导,强化退役军人个体的主观意识,让其具有通过习得技术技能实现自我就业的主体意识,以自己的努力与实力来实现职业过渡。第三,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退役军人教育,使广大退役军人具有“匠心”“匠艺”“匠魂”的崇高劳动境界,充分激发其追求劳动“真、善、美”的思想
22、信念与精神品质。.技能提升:提升技术技能,谋得合适职业职业是基于市场化交换,以人的生计需求为目的的、连续的、制度化的社会活动。对退役军人来说,职业有着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双重意义,不仅是满足退役军人物质需求的来源,也是给退役军人带来情感满足,使其获得自信与尊重,实现自身理想与自我价值的重要渠道。为此,在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中,要帮助退役军人掌握劳动力市场所需的相关技能。新技术浪潮以强势力量倒逼退役军人的技能学习要实现“双向对接”:一方面要与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相适应,与知识的需求方相对接;另一方面要与人才培养主体占有的知识、技能等教育资料相适应,与知识的供给方相对接。唯有如此,才能使退
23、役军人习得胜任其职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实现生存与发展。如果说技能学习体现的是退役军人教育的工具理性,致力于培养退役军人的技术技能,提高其专业劳动的有效性,那么破除退役军人“等靠要”的思想,唤醒其主体意识,助其树立自主择业的观念,培养其对专业劳动的认同,则体现了退役军人教育的价值理性。可以说,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体现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融合,使退役军人在“成事”与“成人”上实现统一。.数字素养:培养数字素养,适应终身学习要求快速的技术变革要求教育和就业机构重新审视技术的发展和就业环境的变化,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为此,退役军人不仅需要习得特定领域的技术技能,还要具备数字素养。数字素养是
24、人们在访问或创建数字资源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了解、理解、诠释和使用数字资源的能力,对退役军人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保持未来学习动机和职业适应能力、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为此,在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中,要融入数字素养的学习内容,鼓励退役军人通过制作数字作品,学习数字作品的创作方法;参与数字技能和知识应用的实践,具备数字素养的意识、能力与责任感;从事数字研究与探索,发展应用数字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通过培养数字素养,退役军人可以解释大量信息的含义,了解如何使用在线资源,这将使退役军人教育由“他教”变为“自学”,使退役军人安置由“被动等待安置”变为“主动自我安置”
25、,可以极大地提升退役军人的教育效果和退役安置的效率。【参考文献】罗济 我国退役士兵安置制度面临的矛盾及其对策社会主义研究,():国务院,中央军委 国务院 中央军委关于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 ():退役军人事务部等部门 关于促进新时代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 ():钟新 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光明日报,()任保平,王新建 论包容性发展理念的生成 马克思主义研究,():梁秋英,孙刚成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教育研究,():万昆,任友群 技术赋能:教育信息化 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方向 电化教育研究,():中国政府网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
26、议 :肖凤城 军民融合的概念和原则 中国社会科学报,()张建卫,乔红,陆云泉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现实挑战与突破路径 黑龙江高教研究,():祝智庭,胡姣 技术赋能后疫情教育创变: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样态 开放教育研究,():肖凤翔,马钰 对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项目选择指导的思考 教育与职业,():余明华,张治,祝智庭 基于可视化学习分析的研究性学习学生画像构建研究 中国电化教育,():赵志群,黄方慧 德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特点及其启示 中国电化教育,():赵志群,陈玉琪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电化教育研究,():童莉莉,周伟,张鹏 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理论模型与实现路径研究 中国电化教育,():,():张弛 职业能力的意蕴阐释:基于职业与职业人的发展之视域 教育理论与实践,():(,)【】,;“”;【】;(编辑 冀 盈)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