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摘要: 本文介绍了CT机的定义、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并对其在医学、工业以及新兴产业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同时指出CT在当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CT X射线 计算机 CT-- Electronic Computer Tomography Abstract: CT of the definition, composition and basic working principle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and then it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d de
2、tailed description of its application in medical, industrial and emerging industries. At the same time ,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CT problems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re pointed out in this paper. Keywords: CT; X-ray; Computer. 目录 摘要 2 关键字 2 1 CT简介 4 1.1 CT技术简介 4 1.2 CT
3、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5 2 CT成像原理 5 2.1 原理概述 5 3 CT技术的应用 6 3.1 CT 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6 3.1.1 CT 灌注成像 6 3.1.2 CT 心脏成像 7 3.1.3 外伤或急重症病人 7 3.2 CT 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及发展 7 3.2.1 尺寸测量及装配结构分析 8 3.2.2 密度分布表征 8 3.3 CT成像技术的新发展 8 3.3.1 双源 CT 技术 8 3.3.2 移动 CT 9 4 前景及展望 9 参考文献 10 1 CT简介 CT(Computed T
4、omography),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γ射线、超声波等,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根据所采用的射线不同可分为:X射线CT(X-CT)、超声CT(UCT)以及γ射线CT(γ-CT)等【1】。 1.1 CT技术简介 CT 设备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扫描部分,由 X 射线源、探测器和扫描架组成;② 计算机系统,将扫描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贮存运算;③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将经计算机处理、重建的图像显示在电视屏上或用多幅照相机或激光照相机将图像摄下。CT 工作原理流程如图 1
5、1.1 所示。 CT 是用 X 线束对被检测对象具体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 X 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图像形成的处理有如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之为体素。扫描所得信息经计算而获得每个体素的 X 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数字矩阵。数字矩阵可存储于磁盘或光盘中。经数字/模拟转换器把数字矩阵钟的每个数 位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像素,并按矩阵排列,即构成 CT 图像【2】。 图1.1.1 CT 工作原理流程图 1.2 CT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C
6、T 引人注目的应用是在医学诊断领域,其理论研究及设备制造技术在相当程度上与医学科学有关。从1971年 Hounsfielld 发明头颅 CT 到 20 世纪 80 年代,CT 技术的发展主要在于扫描部位的延伸,即从单一的头部检查拓展到体部检查;从 80 年代到 90 年代,主 要是扫描速度的角逐,突破了亚秒的扫描速度;20 世纪 90 年代到 2000 年代,螺旋 CT 技术使横断 CT 向可以连续扫描的螺旋 CT 过渡,多层螺旋 CT 从 4/16/32/40 层到 64 层 CT 广泛 的临床应用,大大拓展了 CT 的临床价值【3】。 2 CT成像原理 2.1 原理概述 利用高度准直
7、X线束环绕人体某一部位,并以一定层厚的层面进行断层扫描,未被吸收的X线光子穿透人体后,由探测器接收,将其转变为可见光后,经放大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进行运算处理。 2.1.1 CT成像原理 数学上可以证明,通过对物体进行多次投影就可得到该物体的几何形状。CT的基本思想是:让一束γ射线投射在物体上,通过物体对γ射线的吸收(多次投影)便可获得物体内部的物质分布信息。 当强度为I0的一个窄束γ射线穿过吸收系数为μ的物体时,其强度满足指数衰减关系
8、 (1) 式中t为γ射线所穿过物质层厚度。在实际情况中,所研究的物体往往不是由单一成分组成的,当物体由若干个不同成分组成时,物体内部各处的也将可能不同。在这样的物质中,γ束穿过整个物件后的强度为 (2) 式中为处的吸收率。CT系统通过改变一组射线路径L,记录下对应出射强度I(L)的变化来分析物体内部的分布。 在实际操作中,总是假定物体中的吸收系数是一个连续函数,通过射线测量方法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学物理方程通过计算机解出函数。在计算机屏幕上,可用颜色或灰度来表示的大小,
9、从而被扫描的物体的切面图像即可显示出来。实际的扫描装置通常是由排列成一定角度的多组探测器构成的,这样在每一个位置就可以获得多组数据,从而节省了测量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共有三种信息收集方式:透射式CT(TCT)、放射式CT(ECT)、反射式CT。我们主要考虑前两种CT的成像原理。 3 CT 技术的应用 3.1 CT 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3.1.1 CT 灌注成像 CT 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是新近开展的项目之一,它不同于以往的 CT 形态学成像,属于功能成像(function imaging)的范畴【4】。它充分利用了多层螺旋 CT 可以显示毛细血
10、管染色情况这一功能,通过在静脉中注射造影剂后,对特定的组织或器官进行连续多层扫描,以获得该组平面内的时间密度曲线(TDC),以便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得出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等参数,并用这些参数对该层面的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进行评价。 在常规扫描和增强扫描上不易鉴别的肿瘤、感染、炎症、梗塞等,其灌注参数均有所表现;并可对痴呆、精神疾病、偏头痛等作出评价。有研究表明【5-6】CT 灌注成像灌注参数值的测定对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以及对邻近的肝组织受累情况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1.2 CT 心脏成像 运动器官一直是
11、常规轴向扫描 CT 机临床应用的盲区,多层螺旋 CT 的出现突破了这一盲区。新的 64 层螺旋 CT 只用 5s 就可完成全心脏扫描,可看清软、硬斑块及支架等。每幅图像的时间分辨率也已缩短至0.4~0.25s。而且随着多层螺旋 CT 所谓扇形或斑状扫查,可使一层面的数据重建由多列探测器分担采集,时间分辨率已进一步缩短至百余毫秒甚至数十毫秒【7】。64 层螺旋 CT 做心脏冠状动脉成像成功率接近100%【8】。 3.1.3 外伤或急重症病人 外伤或急重症病人需要及时并且准确的诊断,才能正确及时地抢救。新 64 层螺旋 CT 全身高分辨率各向同性采集只要10s,真正实现全身大范围的扫描,可
12、迅速查出内脏受损伤的情况,以便及时进行抢救,是外伤急诊 CT 临床应用的巨大突破【9-10】。 3.2 CT 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及发展 将 CT 技术应用于工业无损检测大致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初的研究工作是用医用CT进行的,检测的对象为石油岩芯、碳复合材料及轻合金结构等低密度工件。由于医用CT所用的射线源能量较低、穿透能力有限,而机械扫描系统又是专门为人体设计,因此,在检测高密度及大体积物体方面存在着明显局限性。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由美国 军方首先提出若干专门的研究计划,制造检测大型火箭发动机或小型精密铸件的CT设备。 经过大约20年的发展,工业CT研究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分支
13、并在以后的十多年内取得了飞速发展【11】。工业CT具有图像清晰直观、密度分辨率高、探测信号动态范围广、图像数字 化等特点因此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中有着独特的优越性【12】。 3.2.1 尺寸测量及装配结构分析 通过工业 CT 得到的三维空间信息同样可用于复杂结构件内部尺寸的测量及关键件装配 结构的分析,以验证产品尺寸或装配情况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孙明太等人【13】利用工业 CT 对航空深弹进行结构分析,精确测量其零部件位置及尺寸变化,并据此绘制图纸、制定拆卸方案,从而保证了深弹拆卸和研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工业 CT 的发展为我国引进的高尖端武器的研究以及延寿提供了充足的资料。 3.2
14、2 密度分布表征 工业 CT 图像提供的密度信息,可直接用于均匀材料物理密度的测定,以验证产品密度 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当然,将CT值和物理密度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需要特定的标定技术。现代武器工业的发展对弹药装药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各种大口径炮弹要求对各种装药缺陷(气泡、缩孔、裂纹、底隙等)进行严格的限制,而这些缺陷通常又与炮弹 的装药密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炮弹的装药密度不仅直接影响武器的杀伤能力,而且炮弹装药密度的均匀性还对武器的发射安全性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实践证明,高能工业 CT 技术在装药质量的检测中体现了其独特的优势【14】。 3.3 CT成像技术的新发展 3.3.1 双
15、源 CT 技术 双源 CT 技术在 2005 年北美放射学会(RSNA)年会上推出,展示了 CT 在技术与临床应用领域的革命性创新,重新定义和诠释了 CT 的概念,全面拓展了 CT 的临床应用,将影像诊断领域推向了一个令人惊喜的高度。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系统是全球首台双源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它通过两个X射线源和两套探测器来采集数据。另外,通过双源在不同能量下的数据采集,即两个X射线源以不同的能量设置来工作。DSCT拓展了新型临床应用的范围。该技术可应用于大量的临床实践,如肿瘤、神经系统疾病、
16、心血管疾病和各类急症的诊疗等。 3.3.2 移动 CT NeuroLogica 公司推出的可移动的无线传输图像的头部专用8层CT机,该机安装在4个轮子上,可推到抢救患者床边进行头部 CT 检查,可用于急诊室/ICU/导管室/手术室等场所。该机没有检查床,由电池驱动,通过其设计的专利蜈蚣脚系统移动主机来扫描,扫描图像可通过网络传输到工作站。 4 前景及展望 CT 作为一种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在医学、工业、地球物理、农业、工程检测和探测 等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CT技术将向着多源、多排、多层方向发展,以求得扫描速度、覆盖范围、图像质量的同时改善。同时便
17、携化的 CT 技术也将成为今后CT发展的方向。同时,近年来出现了分子成像【15】、µ 子成像【16】等先进的成像技术。分子成像技术可以对疾病进行早期探测和跟踪,在致病因素尚未在患者体内成为疾病时或在患者尚未出 现临床症状之前即作出明确的诊断。µ子成像检测技术具有穿透力强、对高原子序数材料敏感、消耗能源少等特点,特别适合检测特殊核材料,是监控核材料走私的有效方式之一。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相信在将来 CT 技术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珍照. 国外大坝监测几项新技术[J]. 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 1997, 21(1): 16-18. 【2】 Kale
18、nder W A. 计算机体层成像[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高丽娜等:CT 技术的应用发展及前景[J].北京:CT理论,2009,21(3):99-109 【4】牟文斌, 张伟宏. 医用 CT 新进展[J]. 现代仪器, 2002, (5): 1-3. 【5】杨林. CT 灌注成像的原理及其在原发性肝癌的应用[J].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8, 23(3): 215-218. 【6】薛敏娜, 白人驹, 李丰坦, 等. CT 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J]. 国际医学放射杂志, 2008, 31(3): 152-155.
19、 【7】李世国. 螺旋 CT 心脏成像[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1, 17(12): 1228-1229. 【8】童双立. 多层螺旋 CT 的新进展[J]. CT 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5, 14(4): 50-53. 【9】李晓光. 多层螺旋 CT 的原理及临床应用[J]. 当代医学, 2001, 7(2): 61-63. 【10】蒲智, 阿旺益西. 高原地区脑肿瘤急性脑疝11例分析[J].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06, 4(3): 219-221. 【11】倪培君, 李旭东, 彭建中. 工业 CT 技术[J]. 无损检测, 1996, 18(6): 173-1
20、76. 【12】王爱华, 李华. CT 技术在航天产品检测中的应用[J]. 航天控制, 2001, (2): 11-13. 【13】孙明太, 梁跃旋, 胡柱喜, 等. CT在航空深弹结构分析和拆卸中的应用研究[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8, 17(1): 50-55. 【14】丁国富. 大型高能工业 CT 在固体火箭发动机检测方面的应用[J]. CT 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5, 14(3): 35-39. 【15】涂超, 赵自然, 张丽. 天然宇宙射线 µ 子成像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06, 11(4): 284-287. 【16】刘圆圆, 赵自然, 陈志强, 等. 用于宇宙射线µ子成像的 MLS-EM 重建算法加速研究[J]. CT 理论与应 用研究, 2007, 16(3):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