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计划物联网分册(-)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度集成和综合利用,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连续发展含相关键意义。“十二五”时期,中国物联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和发达国家保持同时,成为全球物联网发展最为活跃地域之一。“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促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广泛应用,培育壮大新动能成为国家战略。目前,物联网正进入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新阶段,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为推进物联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制订信息通信业“十三五”计划物联网分册。本计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及国务院相关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
2、发展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编制而成,是指导物联网产业未来五年发展指导性文件。一、发展回顾及面临形势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十二五”期间中国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推广、产业协调发展和政策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政策环境不停完善。加强顶层设计,公布国务院相关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指导意见,成立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和教授咨询委员会,统筹协调和指导物联网产业发展。相关部门制订和实施10个物联网发展专题行动计划,加强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应用示范等工作,主动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示范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中央财政连续四年安排物联网发展专题资金,物联网被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支持范围。各
3、地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置专题资金,多层次、全方位推进地方物联网发展。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已形成包含芯片、元器件、设备、软件、系统集成、运行、应用服务在内较为完整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产业规模达成7500亿元,“十二五”年复合增加率为25%。公众网络机器到机器(M2M)连接数突破1亿,占全球总量31%,成为全球最大市场。物联网产业已形成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域四大区域聚集发展格局,无锡、重庆、杭州、福州等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涌现出一大批含有较强实力物联网领军企业,互联网龙头企业成为物联网发展关键新兴力量。物联网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日渐完善,初步建成一批共性技术研发、检验检测
4、、投融资、标识解析、结果转化、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创新结果不停涌现。在芯片、传感器、智能终端、中间件、架构、标准制订等领域取得一大批研究结果。光纤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技术达成国际优异水平,超高频智能卡、微波无源无线射频识别(RFID)、北斗芯片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实现批量生产,物联网中间件平台、多功效便捷式智能终端研发取得突破。一批试验室、工程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载体已经建成并发挥良好支撑作用。物联网标准体系加紧建立,已完成200多项物联网基础共性和关键应用国家标准立项。中国主导完成多项物联网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制订话语权显著提升。应用示范连续深化。在工业
5、、农业、能源、物流等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中作用显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融合推进家居、健康、养老、娱乐等民生应用创新空前活跃,在公共安全、城市交通、设施管理、管网监测等智慧城市领域应用显著提升了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物联网应用规模和水平不停提升,在智能交通、车联网、物流追溯、安全生产、医疗健康、能源管理等领域已形成一批成熟运行服务平台和商业模式,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实现全国联网,部分物联网应用达成了千万级用户规模。中国物联网产业已拥有一定规模,设备制造、网络和应用服务含有较高水平,技术研发和标准制订取得突破,物联网和行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但仍要看到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瓶颈和深层
6、次问题仍然突出。一是产业生态竞争力不强,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等关键基础能力仍然微弱,高端产品研发能力不强,原始创新能力和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二是产业链协同性不强,缺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引领产业协调发展龙头企业;三是标准体系仍不完善,部分关键标准研制进度较慢,跨行业应用标准制订难度较大;四是物联网和行业融合发展有待深入深化,成熟商业模式仍然缺乏,部分行业存在管理分散、推进力度不够问题,发展新技术新业态面临跨行业体制机制障碍;五是网络和信息安全形势仍然严峻,设施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等问题亟待处理。 (二)“十三五”面临形势“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物联网加速进入“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
7、展”新阶段,和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深度交汇,面临宽广发展前景。其次,中国物联网发展又面临国际竞争巨大压力,关键产品全球化、应用需求当地化趋势愈加凸显,机遇和挑战并存。万物互联时代开启。物联网将进入万物互联发展新阶段,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数以万亿计新设备将接入网络,形成海量数据,应用展现爆发性增加,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法深入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愈加智能、高效。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窄带物联网(NB-IoT)等新技术为万物互联提供了强大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万物互联泛在接入、高效传输、海量异构信息处理和设备智
8、能控制,和由此引发安全问题等,全部对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用需求全方面升级。物联网万亿级垂直行业市场正在不停兴起。制造业成为物联网关键应用领域,相关国家纷纷提出发展“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中国提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信息物理系统(CPS)为代表物联网智能信息技术将在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等转型升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车联网、健康、家居、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等消费市场需求愈加活跃,驱动物联网和其它前沿技术不停融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技术不停取得新突破。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全球热点,物联网是智慧城市构架中基础要素和模块单元
9、,已成为实现智慧城市“自动感知、快速反应、科学决议”关键基础设施和关键支撑。产业生态竞争日趋猛烈。物联网成为互联网以后又一个产业竞争制高点,生态构建和产业布局正在全球加速展开。国际企业利用本身优势加紧互联网服务、整机设备、关键芯片、操作系统、传感器件等产业链布局,操作系统和云平台一体化成为掌控生态主导权关键手段,工业制造、车联网和智能家居成为产业竞争关键领域。中国电信、互联网和制造企业也加大力度整合平台服务和产品制造等资源,主动构建产业生态体系。二、发展思绪和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形成发展新动能关键时期,必需牢牢把握物联网新一轮生态布局战略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
10、加紧构建含有国际竞争力产业体系,深化物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一)发展思绪 落实落实国务院相关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相关主动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和相关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指导意见,以促进物联网规模化应用为根本,以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链开放协作为关键,以保障安全为前提,加紧建设物联网泛在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连续优化发展环境,突破关键关键技术,健全标准体系,创新服务模式,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物联网产业生态,为经济增加方法转变、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和经济社会可连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坚持创新驱动。强化创新能力建
11、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加强面向智能信息服务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和新业态,加紧打造智慧产业和智能化信息服务。坚持应用牵引。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以重大应用示范为先导,统筹布署,聚焦关键领域和关键步骤,大力推进物联网规模应用,带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规模化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管理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协调发展。充足发挥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政策方法协同,促进物联网和相关行业之间深度融合。加强资源整合,突出区域特色,完善产业布局,避免反复建设,形成协调发展格局。坚持安全可控
12、。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关键安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增强物联网基础设施、重大系统、关键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强化个人信息安全,构建泛在安全物联网。 (二)发展目标到,含有国际竞争力物联网产业体系基础形成,包含感知制造、网络传输、智能信息服务在内总体产业规模突破1.5万亿元,智能信息服务比重大幅提升。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计划布局,公众网络M2M连接数突破17亿。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适应产业发展标准体系初步形成,物联网规模应用不停拓展,泛在安全物联网体系基础成型。技术创新。产学研用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基础形成,企业研发投入不停加大,物联网架构、感知技术、操作系统和安全技术取得显著突
13、破,网络通信领域和信息处理领域关键技术达成国际优异水平,关键专利授权数量显著增加。标准完善。研究制订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满足物联网规模应用和产业化需求标准体系逐步完善,物联网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关键应用标准基础确立,中国在物联网国际标准领域话语权逐步提升。应用推广。在工业制造和现代农业等行业领域、智能家居和健康服务等消费领域推广一批集成应用处理方案,形成一批规模化特色应用。在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形成跨领域数据开放和共享机制,发展物联网开环应用。产业升级。打造10个含有特色产业集聚区,培育和发展200家左右产值超出10亿元骨干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载体,建设一批
14、覆盖面广、支撑力强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含有国际竞争力产业体系。安全保障。在物联网关键安全技术、专用安全产品研发方面取得关键突破,制订一批国家和行业标准。物联网安全测评、风险评定、安全防范、应急响应等机制基础建立,物联网基础设施、重大系统、关键信息安保能力大大增强。 三、关键任务 (一)强化产业生态布局加紧构建含相关键竞争力产业生态体系。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集中力量,构建基础设施泛在安全、关键关键技术可控、产品服务优异、大中小企业梯次协同发展、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业态融合创新生态体系,提升中国物联网产业关键竞争力。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计划布局,加紧升级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主动
15、推进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商用布署,支持5G技术研发和商用试验,促进5G和物联网垂直行业应用深度融合。建立安全可控标识解析体系,构建泛在安全物联网。突破操作系统、关键芯片、智能传感器、低功耗广域网、大数据等关键关键技术。在感知识别和网络通信设备制造、运行服务和信息处理等关键领域,发展优异产品和服务,打造一批优势品牌。激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探索,推广成熟物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业态融合创新。支持互联网、电信运行、芯片制造、设备制造等领域龙头企业以互联网平台化服务模式整合感知制造、应用服务等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完整处理方案并开展服务运行,推进相关技术、标准和产品加速迭代、处
16、理方案不停成熟,成本不停下降,促进应用实现规模化发展。培育200家左右技术研发能力较强、产值超10亿元骨干企业,大力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构筑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产业生态体系,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加紧物联网产业集聚。继续支持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提升示范区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发展水平和应用示范作用,充足发挥无锡作为国家示范区先行先试引领带动作用,打造含有全球影响力物联网示范区。加紧推进重庆、杭州、福州等物联网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提升和规范发展,增强产业实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结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加强统筹计划,支持各地域立足本身优势,推
17、进差异化发展,加强物联网特色园区建设,加紧形成物联网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含有鲜明特色物联网产业集聚区。优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环境,完善对产业集聚区科学、规范管理,推进产业集聚区向规模化、专业化、协作化方向发展,促进集聚区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进物联网产业有序健康发展。推进物联网创业创新。完善物联网创业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协同和模式创新结合,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环境。总结复制推广优异物联网商业模式和处理方案,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依靠各类孵化器、创业创新基地、科技园区等建设物联网创客空间,提升物联网创业创新孵化、支撑服务能力。激励和支持有条件大型企业发展第三方创业创新平台,
18、建立基于开源软硬件开发小区,设置产业创投基金,经过开放平台、共享资源和投融资等方法,推进各类线上、线下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提供创业指导、团体建设、技术交流、项目融资等服务,带动产业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协同创新。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创业创新,推进各类金融机构和物联网企业进行对接和合作,搭建产业新型融资平台,不停加大对创业创新企业融资支持,促进创新结果产业化。激励开展物联网创客大赛,激发创新活力,拓宽创业渠道。引导各创业主体在设计、制造、检测、集成、服务等步骤开展创意和创新实践,促进形成创新结果并加强推广,培养一批创新活力型企业快速发展。 (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紧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加紧
19、构建政产学研用结合创新体系。统筹衔接物联网技术研发、结果转化、产品制造、应用布署等步骤工作,充足调动各类创新资源,打造一批面向行业创新中心、关键试验室等融合创新载体,加强研公布局和协同创新。继续支持各类物联网产业和技术联盟发展,引导联盟加强合作和资源共享,加强以技术转移和扩散为目标知识产权管理处理,推进产需对接,有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支持企业建设一批物联网研发机构和试验室,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激励企业和高校、科技机构对接合作,通畅科研结果转化渠道。整合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支持和激励企业开展跨国吞并重组,和国外企业成立合资企业进行联合开发,引进高端人才,实现高水平高起点上创新。突破关键关键
20、技术。研究低功耗处理器技术和面向物联网应用集成电路设计工艺,开展面向关键领域高性能、低成本、集成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传感器技术和产品研发,提升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封装和集成、多传感器集成和数据融合及可靠性领域技术水平。研究面向服务物联网网络体系架构、通信技术及组网等智能传输技术,加紧发展NB-IoT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和网络虚拟化技术。研究物联网感知数据和知识表示、智能决议、跨平台和能力开放处理、开放式公共数据服务等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支持物联网操作系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研发和产业化,深入完善基础功效组件、应用开发环境和外围模块。发展支持多应用、安全可控标识管理体系。加强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云
21、计算、大数据等领域集成创新,关键研发满足物联网服务需求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强化各类知识产权积累和布局。专栏1:关键技术突破工程1、传感器技术关键敏感元件:试验生物材料、石墨烯、特种功效陶瓷等敏感材料,抢占前沿敏感材料领域先发优势;强化硅基类传感器敏感机理、结构、封装工艺研究,加紧各类敏感元器件研发和产业化。传感器集成化、微型化、低功耗:开展同类和不一样类传感器、配套电路和敏感元件集成等技术和工艺研究。支持基于 MEMS 工艺、薄膜工艺技术形成不一样类型敏感芯片,开展多种不一样结构形式封装和封装工艺创新。支持含有外部能量自搜集、掉电休眠自开启等能量贮存和功率控制模块化器件研发。 关键应
22、用领域:支持研发高性能惯性、压力、磁力、加速度、光线、图像、温湿度、距离等传感器产品和应用技术,主动攻关新型传感器产品。2、体系架构共性技术连续跟踪研究物联网体系架构演进趋势,主动推进现有不一样物联网网络架构之间互联互通和标准化,关键支持可信任体系架构、体系架构在网络通信、数据共享等方面互操作技术研究,加强资源抽象、资源访问、语义技术和物联网关键实体、接口协议、通用能力组件技术研究。3、操作系统用户交互型操作系统:推进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向物联网终端移植,关键支持面向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关键领域物联网操作系统研发。实时操作系统:关键支持面向工业控制、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物联网操作系统研发,开展各类
23、适应物联网特点文件系统、网络协议栈等外围模块和各类开发接口和工具研发,支持企业推出开源操作系统并开放内核开发文档,激励用户对操作系统二次开发。4、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融合关键技术面向移动终端,关键支持适适用于移动终端人机交互、微型智能传感器、MEMS传感器集成、超高频或微波RFID、融合通信模组等技术研究。面向物联网融合应用,关键支持操作系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等技术研究。突破数据采集交换关键技术,突破海量高频数据压缩、索引、存放和多维查询关键技术,研发大数据流计算、实时内存计算等分布式基础软件平台。结合工业、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经典应用场景,突破物联网数据分析挖掘和可视化关键技术,形成专
24、业化应用软件产品和服务。 (三)构建完善标准体系完善标准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物联网标准体系,公布物联网标准化建设指南。深入促进物联网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协调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标准制订,主动将创新结果纳入国际标准,加紧建设技术标准试验验证环境,完善标准化信息服务。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标准制订。加紧制订传感器、仪器仪表、射频识别、多媒体采集、地理坐标定位等感知技术和设备标准。组织制订无线传感器网络、低功耗广域网、网络虚拟化和异构网络融合等网络技术标准。制订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管理和交换、数据分析和挖掘、服务支撑等信息处理标准。制订物联网标识和解析、网络和信息安全、参考模型和评定测试等基础
25、共性标准。推进行业应用标准研制。大力开展车联网、健康服务、智能家居等产业急需应用标准制订,连续推进工业、农业、公共安全、交通、环境保护等应用领域标准化工作。加强组织协调,建立标准制订、试验验证和应用推广联合工作机制,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推进标准化组织联合制订跨行业标准,激励发展团体标准。支持联盟和龙头企业牵头制订行业应用标准。 (四)推进物联网规模应用大力发展物联网和制造业融合应用。围绕关键行业制造单元、生产线、车间、工厂建设等关键步骤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进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深度感知、动态监控、数据汇聚和智能决议。经过对现场级工业数据实时感知和高级建模分析,
26、形成智能决议和控制。完善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提升工业大数据开发利用水平,实现工业体系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化转型,加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开展信息物理系统、工业互联网在离散和步骤制造行业广泛布署应用,初步形成跨界融合制造业新生态。加紧物联网和行业领域深度融合。面向农业、物流、能源、环境保护、医疗等关键领域,组织实施行业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物联网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支持物联网和行业深度融合。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提升农业智能化和正确化水平。深化物联网在仓储、运输、配送、港口等物流领域规模应用,支撑多式联运,构建智能高效物流体系。加大物联网在污染源监
27、控和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推广应用,提升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水平。深化物联网在电力、油气、公共建筑节能等能源生产、传输、存放、消费等步骤应用,提升能源管理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进物联网技术在药品流通和使用、病患看护、电子病历管理等领域中应用,主动推进远程医疗、临床数据应用示范等医疗应用。推进物联网在消费领域应用创新。激励物联网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和模式创新,主动培育新模式新业态,促进车联网、智能家居、健康服务等消费领域应用快速增加。加强车联网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发展车联网自动驾驶、安全节能、地理位置服务等应用。推进家庭安防、家电智能控制、家居环境管理等智能家居应用规模化发展,打造繁荣
28、智能家居生态系统。发展小区健康服务物联网应用,开展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远程健康管理、老人看护等健康服务,推进健康大数据创新应用和服务发展。深化物联网在智慧城市领域应用。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计划布局,结合市政设施、通信网络设施和行业设施建设,同时布署视频采集终端、RFID标签、多类条码、复合传感器节点等多个物联网感知设施,深化物联网在地下管网监测、消防设施管理、城市用电平衡管理、水资源管理、城市交通管理、电子政务、危化品管理和节能环境保护等关键领域应用。建立城市级物联网接入管理和数据汇聚平台,推进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利用。建立数据开放机制,制订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目录,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
29、开放,激励和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等开放和交易数据资源,深化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利用。支持建立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提供面向公众、行业和城市管理智能信息服务。专栏2:关键领域应用示范工程1、智能制造面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发展信息物理系统和工业互联网,推进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转变。经过RFID等技术对相关生产资料进行电子化标识,实现生产过程及供给链智能化管理,利用传感器等技术加强生产状态信息实时采集和数据分析,提升效率和质量,促进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经过在产品中预置传感、定位、标识等能力,实现产品远程维护,促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2、智慧农业面向农业生产智能
30、化和农产品流通管理精细化需求,广泛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实施基于物联网技术设施农业和大田作物耕种正确化、园艺种植智能化、畜禽养殖高效化、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粮食和经济作物储运监管、农资服务等应用示范工程,促进形成现代农业经营方法和组织形态,提升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3、智能家居面向公众对家居安全性、舒适性、功效多样性等需求,开展智能养老、远程医疗和健康管理、儿童看护、家庭安防、水、电、气智能计量、家庭空气净化、家电智能控制、家务机器人等应用,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经过示范对底层通信技术、设备互联及应用交互等方面进行规范,促进不一样厂家产品互通性,带动智能家居技术和产品整体突破。4、智能交通和车联
31、网推进交通管理和服务智能化应用,开展智能航运服务、城市智能交通、汽车电子标识、电动自行车智能管理、客运交通和智能公交系统等应用示范,提升指挥调度、交通控制和信息服务能力。开展车联网新技术应用示范,包含自动驾驶、安全节能、紧抢救援、防碰撞、非法车辆查缉、打击涉车犯罪等应用。5、智慧医疗和健康养老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和现代医疗管理服务结合,开展物联网在药品流通和使用、病患看护、电子病历管理、远程诊疗、远程医学教育、远程手术指导、电子健康档案等步骤应用示范。主动推广小区医疗+三甲医院医疗模式。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医疗废物追溯,对问题药品快速跟踪和定位,降低监管成本。建立临床数据应用中心,开展基
32、于物联网智能感知和大数据分析正确医疗应用。开展智能可穿戴设备远程健康管理、老人看护等健康服务应用,推进健康大数据创新应用和服务发展。6、智慧节能环境保护推进物联网在污染源监控和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应用,开展废物监管、综合性环境保护治理、水质监测、空气质量监测、污染源治污设施工况监控、进境废物原料监控、林业资源安全监控等应用。推进物联网在电力、油气等能源生产、传输、存放、消费等步骤应用,提升能源管理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建立城市级建筑能耗监测和服务平台,对公共建筑和大型楼宇进行能耗监测,实现建筑用能智能控制和精细管理。激励建立能源管理平台,针对大型产业园区开展协议能源管理服务。 (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33、打造物联网综合公共服务平台。针对物联网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充足利用和整合各区域、各行业已经有物联网相关产业公共服务资源,引导多个投资参与物联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依靠现有试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各类创新载体,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开源小区建设,促进资源流动和开放共享,提供物联网技术研发、标识解析、标准测试、检验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充足发挥物联网各类联盟作用,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促进产需对接和结果转化。激励龙头企业强化产业生态布局,提供第三方开发能力和处理方案,带动物联网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继续推进科技金融、投融资担保、政策咨询
34、、知识产权服务、结果转化、人才培养等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认定一批物联网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探索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多方参与、合作共赢商业模式,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市场化、专业化运行,实现平台自我造血,促进公共服务健康可连续发展。加强物联网统计监测和发展评定。建立物联网统计监测平台,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加强产业运行分析,把握产业发展规律,优化产业相关政策,指导和统筹全国物联网发展。建立物联网发展评定体系,对各地域物联网产业发展进行分析评定,为推进物联网产业有序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六)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关键安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引导信息安全企业和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加强物联网架
35、构安全、异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强化安全标准研制、验证和实施,促进安全技术结果转化和产业化,满足公共安全体系中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治安防控、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对物联网技术和产品服务保障要求。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物联网安全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安全评定和保障服务。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防护制度,开展物联网产品和系统安全测评和评定。对工业、能源、电力、交通等包含公共安全和基础设施物联网应用,强化对其系统处理方案、关键设备和运行服务测试和评定,研究制订“早发觉、能防御、快恢复”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关键系统安全可控。对医疗、健康、养老、家居等物联网应
36、用,加强相关产品和服务评定测评和监督管理,强化个人信息保护。 四、保障方法 (一)加强统筹协调充足发挥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做好部门、行业、区域、军民之间统筹协调,和技术研发、标准制订、产业发展、应用推广、安全保障统筹协调,形成产业链配套和区域分工合作和资源共享、协同推进工作格局。充足发挥物联网发展教授咨询委员会智库作用, 加强对重大政策和重大问题研究。 (二)加强财税和投融资政策扶持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支持物联网关键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激励物联网企业和银行、保险企业三方合作,探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融资担保模式。激励对重大项目和工程优先给信贷支
37、持。加强产业和金融资本对接,激励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加大投入和融资担保力度支持物联网企业发展,支持有条件企业在创业板、新三板等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激励地方设置物联网专题资金和制订优惠政策,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 (三)健全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政策制订和统筹协调,破解物联网和行业深度融合体制机制障碍,支持车联网、健康服务等物联网应用创新发展。推进跨部门物联网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协同,发展物联网开环应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开展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政策法规研究。合理计划和分配频率、标识、码号等资源,促进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物联网标准宣贯、实施和推广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 (四)加强国际合作 主动
38、推进物联网技术交流和合作。依靠政府间对话机制,深化物联网标准、公共服务平台和应用示范合作。支持中国企业和国际优势企业加强物联网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合作,联合建立国际产业技术联盟。支持中国物联网企业走出去,激励企业在境外设置研发机构,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订,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五)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物联网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加强跨学科交叉整合,加强物联网学科建设,培养物联网复合型专业人才。支持物联网实训基地建设,激励高校和企业合作,发挥学会和协会作用,加强物联网技能和业务培训。依靠国家科技计划、示范工程和国际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加紧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建立高端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打造专业化企业管理团体。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