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一简历中国现存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中国四大名园( 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 苏州拙政园、 苏州留园) 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 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 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 万寿山为基址, 以杭州HYPERLINK 西湖风景为蓝本, 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 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 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二背景颐和园( Summer Palace) 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 前身清漪园, 为三山五园( 三山是指万寿山、 香山和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静明
2、园、 静宜园、 颐和园, 另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 统称五园) 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 始建于1750年, 1764年建成, 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十五年( 1750年) , 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 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 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 1860年) , 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 1888年) , 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银两( 据专家考证, 应为500至600万两白银) , 由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重建, 改称颐和园, 其名为”颐养冲和”之义。,
3、 作消夏游乐地。到光绪二十六年( 19 ) , 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 许多珍宝被劫掠一空。光绪二十九年( 19 ) 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 国民党统治时期, 又遭破坏, 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 1961年3月4日, 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5月8日, 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拥有多项世界之最、 中国之最。三建筑特点1具有皇家园林特色为了显示皇家的威严和权势,北方宫苑在不同程度上都采取对称的布局,宫苑内建筑群的安排有一定的主轴线,具有
4、严整对称的秩序美。受皇家事严整和皇宫尚严整的思想影响,颐和园的某些部分是轴线布局。另外,颐和园还具有皇家园林的两大特色:巨,丽。北方宫苑风格之”巨”,表现为园里山大,水大,建筑物数量多、 体量大。颐和园囊括了整个万寿山、 昆明湖,拥有3 000余间的宫殿园林建筑,可见其规模之”巨”。北方宫苑之”丽”,集中体现在建筑物外观的色相、 装修以及内部的敷彩、 陈设上,给人一种金铺交映、 雕龙画凤、 富丽堂皇之感。颐和园的主要建筑群堪称富丽美的典范之作。例如沿湖长廊,长700多m,共273间,碧柱朱栏,绚丽夺目,宛如一道彩虹。长廊梁、 枋上共绘有8 000多幅山水人物、 花鸟苏式彩画,体现了皇家的气派,
5、是北方宫苑中少见的宏构。2实用性和艺术性并存的建筑之美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品既有受重力规律支配的物质性,又有受审美规律支配的精神性;既有符合目的性的实用价值,又有可供欣赏的艺术价值;既是科学史的产物,又是艺术史的成果。颐和园现存的著名建筑宝云阁,又称铜亭。该建筑为重檐歇山顶,其全部构件均以生铁铸成,重207t;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稳重坚固,令人不但赞叹其外观的轮廓及材料效果之美,而且惊异于其内在结构形式的崇高。园内的十七孔桥也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的建筑代表。广阔的昆明湖,桥面呈长长的曲线横跨其上,桥如虹,水如空,既宜远观,又宜近赏。另外,它对于周围环境的构景功能也十分显著。十七孔桥一端通向南湖岛,
6、另一端通向东堤。长桥卧波,连贯东西,有机地结合着岛和堤的景色。还有无梁殿,其内部结构以纵横交错的拱券支撑顶部,不用柱梁承重,堪称绝活。除此之外,尚有沿湖长廊、 知春亭以及一些精致的小亭榭等,均不同程度的体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并存的建筑之美。3 真山似假便奇、 水因桥而幻的山水之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石是园之”骨”,也是山之”骨”,不但是山的组成部分,还能够是山的表征。颐和园乐寿堂前现有大石如屏,色青而润,体量巨大。颐和园的青芝岫垒块层叠,覆压重深,虽无清秀瘦拔、 玲珑透漏之巧,却有雄伟浑厚、 盘礴粗豪之态,颇能给人以壮美之感。颐和园的万寿山是”真山似假便奇”的典范之作。依山而建的建筑群形成了丰富的
7、景观效果:万寿山麓绚丽如虹的长廊,山腰雄伟高耸的佛香阁,金光璀璨的排云殿,山颠异彩纷呈的”智慧海”。所有这些引得游人如云、 纷至沓来。颐和园水体景观的最大特色在于那些大大小小的桥,这些桥极大地丰富了水体景观。十七孔桥犹如长虹卧波,”细腰如带,弯环如许”的玉带桥倒映入水,桥和倒影一虚一实,又能逗人萌生”一道长虹上下圆”的烂漫遐想。还有荇桥、 镜桥等梁式桥,由于桥的体量较大,桥身高而平坦,上面均建有亭榭,这里不可是凭空凌波欣赏水体景观的最佳处所,而且如果变换方位和视角,则又可见多姿多彩的亭榭和桥梁一起,倒影荡漾于碧波,令人真幻莫辨。颐和园主体山)万寿山,是在其原型瓮山的基础上人力加工而成的;其主体
8、水系昆明湖是仿杭州西湖所作,加之其总体上的反轴线布局,突出了它天然山水园的特色。4方方胜景、 区区殊致的空间分割任何园林,其实际空间总是有限的,古典园林要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丰富多样、 各具特色的景观和层出不穷、 含蓄无尽的意境,首先就得在宏观上加以把握,将整个园林进行空间分割,达到方方胜景,区区殊致的艺术效果。颐和园的空间分割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它除了宫殿区外,还划分了以南湖岛为中心的昆明湖大景区、 万寿山前山大景区和后山大景区。这3个景区也是各有其主要特征的,而且能够看出是别具匠心。例如,昆明湖岛屿零落、 建筑稀疏,露出辽阔的湖面,以天然生成为主;万寿山前山则建筑密集,覆盖了大部分山麓,
9、以人工建筑为主。一疏一密,相得益彰。而介于山水间的长廊有着分割空间,界定景区的良好功能,它把坦荡的湖和高耸的山这两大景区,极富对比性地分割开来。再看万寿山的两大景区,前山山坡以平直开阔的大路为主,后山山坳以曲折的小道为主;前山多建筑组群,富丽瑰玮,格局严整,后山多山林野致,幽静恬美,构图自由。万寿山前后山截然不同的设计风格,体现了”山分两麓,半寂半喧”的造园章法。5统一与变化 颐和园闻名于世的一个景点是颐和园的长廊, 长728米, 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虽然我们实习的时候长廊仍在修缮, 可是作为颐和园导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自身的突出特点, 我凭借以往的印象和感受, 就着个问题在这里探讨一下。
10、在长廊中有象征”春、 夏、 秋、 冬”的四座亭子。整个长廊以排云门为中心, 分为了东西两段。值得一提的是长廊中的彩绘。长廊的彩绘一是规模很大, 另一个是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 包括三国演义西厢记等众多的历史典籍。整个彩绘随着长廊的高低起伏和曲折变化而在大小和形制上发生变化。长廊内的建筑形式是非常有韵律的, 这体现了统一的特点。可是, 在长廊中行走, 由于长廊的高低欺负和曲折变化, 你会看到非常丰富的景观, 这正是其变化的体现。这种统一与变化既体现了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的威严和庄重, 同时也打破了过于整齐所带来的死板和单一, 使全园整齐而生动, 多样而不杂乱。这也是极为巧妙的一种处理方式, 很
11、值的我们学习和借鉴。 6效法自然的布局 颐和园中布置的许多风景点, 处处景色都不相同。这些风影点, 用楼、 台、 亭、 阁、 斋、 堂、 轩、 馆以及曲槛回廊等建筑物和假山花木等分别不同的地位组合而成, 类似自然的布局。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 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 经过精心设计, 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 水、 植物、 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有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 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 从而做到虽由人作, 宛若天成。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 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 使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7诗情画意的构思 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 画境和意境。
12、生境就是自然美, 园林的叠山理水, 要达到虽由人作, 宛若天成的境界, 模山范水, 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 水贵有源, 脉源相通, 全园生动。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中国自唐宋以来, 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 明清时代尤甚。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 使山、 池、 房屋、 假山的设置排布, 有开有合, 互相穿插, 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 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 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意境即理想美它是指园林主人经过园林所表示出的某种意思或理想。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 命名、 楹联、 题额和花木等来表示。8园中有园的手法 ”园中有园”, 是颐和园设计布置园里风景时继承传统
13、 利用自然地形的很好例子。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 原来就有一处地势较低、 聚水成池的地方。造园工匠就利用了这一地形, 布置了一处自成格局的小园”谐趣园”。当人们从万寿山东麓的密集宫殿区或是从后山的弯曲山路来到这里的时候, 进入园门, 仿佛又来到一处新的园林中, 建筑气氛、 风景面貌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这种”园中有园”的设计布局增加了园林的变化, 丰富了园林的内容。这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一突出的特点。9建筑为主的组景 由颐和园可发现, 虽然古代园林里的自然风景不少, 但建筑更多, 建筑为主。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 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最主要的方法是各种建筑的运用。如漏窗的运用, 让
14、空间既不是一望无垠, 又不妨碍视觉流畅。在漏窗里看, 玲珑剔透的花饰, 丰富多彩的图案, 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 透过漏窗, 青竹迷离摇曳, 亭台楼阁时隐时现, 远空白云飞游, 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园林建筑往往有堂有廊, 有亭有榭, 有楼有台。人工的石洞, 石阶, 都显示自然的美色。所有建筑, 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大地等自然环境吻合, 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相接, 以使园林体现自然, 淡泊, 恬静, 含蓄的艺术特色, 并收到移步换景, 渐入佳境, 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师法自然, 融于自然, 顺应自然, 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 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
15、 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10、 与环境相协调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 就是把建筑与地形、 地势、 地貌相结合, 做到天人合一。有时为配合自然界中的各种环境, 还创造出了各种不同的造型的建筑类型, 而每一种类型又富于变化。做到总体布局依形就势,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 地貌。颐和园的园林建筑就利用了这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建筑布局、 景点的安排多是依山之势、 依水之形。依山多是高山崇阁, 依次排列, 层层向上, 形成了高耸突兀之势。而临水为长廊小榭, 给人以幽远纵深的感觉。11、 风格含蓄, 精巧雅致”含蓄”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 含蓄莫测。中国园林
16、建筑的”巧”主要是木构架的灵活性, 同时在布局上又很注意以”巧”取胜。欲扬先抑是常见的一种造园手法, 也是表现含蓄的一种体现。整个园林的建筑从整体到部分不但注意总体造型上的美, 而且注意装修、 装饰的美, 注意陈设的美。万寿山南麓陡坡直抵昆明湖边山水之间的狭长地带, 一般就是修一条环湖路。然而园林艺术讲究含蓄, 现在有一条雕梁画栋的长廊横贯于山水之间, 犹如山之彩屏, 水之锦帐, 巧夺天工, 妙不可言。12、 强调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意境”, 意境是人们对园林建筑形象、 色彩、 气氛的一种感受。一般来说, 园林要突出”幽雅”, 以人工的巧奇, 创造”宛自天开”的景色, 然后将精巧的建筑融化在
17、自然的怀抱之中, 便营造出幽雅的意境。颐和园的北部万寿山耸立如翠屏, 各种建筑物和风景点布满其间, 而南部却是碧波粼粼的昆明湖。湖中有几处岛屿浮现水面, 又以长堤、 石桥加以联系。西堤六桥是仿照杭州西湖中的苏堤修筑的, 垂杨拂水, 碧柳含烟, 人们漫步堤上, 胸襟倍觉轻松舒畅。四装饰特点色彩明快, 装饰精巧在中国古典园林中, 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的私园以及其它风格的建筑, 其色彩都极鲜明。颐和园建筑色彩多鲜艳华丽。琉璃瓦、 红柱、 彩绘, 放映出皇家园林的大气。从颐和园的建筑发展过程, 我们能够看到, 表现在皇家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 绝不但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
18、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 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圆明园园林建筑融入民族文化元素, 形成了独特风韵。颐和园, 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 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 是中国现存最完整, 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五文化内涵北京颐和园, 始建于1750年, 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 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 长廊、 殿堂、 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 艺术地融为一体, 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多年以来, 颐和园管理处以”文化建园 ”为宗旨,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 管理和研究工作, 以借景环境、 山形水系、 文物古建、 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 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1961年3月4日, 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2日, 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 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