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系解期末复习,木子犬次郎独家整理骨学1.骨的分类: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2.骨的构造:骨质(骨松质,骨密质)、骨膜、骨髓(红骨髓,黄骨髓)、骨的血管、淋巴管、神经。3.椎骨由椎体和椎弓组成,椎弓发出七个突起:棘突一个、横突一对、关节突两对。4.颈椎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横突有孔,寰椎呈环状,枢椎椎体伸出齿突,第二至六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腰椎棘突短而宽,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各棘突的间隙较宽。5.骶管裂孔:骶管上端连椎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6.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7.脑颅骨由八块骨组成,其中不成对的有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成对的有颞骨和顶骨。8.面颅骨
2、有十五块,成对的骨有上颌骨、颚骨、颧骨、鼻骨、泪骨和下鼻甲,不成对的有犁骨、下颌骨和舌骨。9.颅底内面呈阶梯状的三个窝:颅前窝(颅前窝上有筛板、鸡冠,筛板上有筛孔)、颅中窝(颅中窝上有破裂孔,圆孔,卵圆孔,棘孔,眶上裂,垂体窝,视神经管,颈动脉沟,颈动脉管内口,三叉神经压迹)、颅后窝(颅后窝上有枕骨大孔,舌下神经管内口,颈静脉孔,内耳门,斜坡,枕内隆凸,横窦沟,乙状窦沟)。10.翼点:在额骨、顶骨、颞骨、蝶骨汇合处最为薄弱,此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为翼点。12.腕骨分为八块: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关节学一、概述1.骨与骨之间连结
3、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两种。2.直接连结纤维连结的两种形式:韧带连结和缝。软骨连结的两种形式:透明软骨结合和纤维软骨结合。骨性连结:两骨之间借骨组织相连,一般由纤维连结(缝)或透明软骨结合骨化成。3.间接连结关节的基本结构: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关节囊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层,内层为滑膜层。关节腔由关节软骨和关节囊滑膜层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特点:密闭腔隙;内有少量滑液;关节腔内呈负压状态。4.关节的辅助结构:韧带、关节盘和关节唇、滑膜襞和滑膜囊。囊外韧带位于关节囊外,如髋关节的髂股韧带,腓侧副韧带、胫侧副韧带、髌韧带。囊内韧带位于关节囊内,如膝关节的交叉韧带。5.关节的运动:可作屈、伸、收
4、、展、旋转和环转运动。二、中轴骨连接1. 躯干骨连结包括脊柱和胸廓。(1)脊柱椎骨间的连结包括椎体间的连接(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和椎弓间的连接(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横突间韧带、关节突关节)。椎间盘(椎间纤维软骨)由髓核和纤维环构成。人体负重过重或负重时突然转体,易导致纤维环破裂时髓核容易向后外侧脱出,临床上称为椎间盘脱出症。前纵韧带功能:防止脊柱过度后伸和椎间盘向前脱出。后纵韧带功能:限制脊柱过度前屈。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颈曲、胸曲、腰曲、骶曲。(2)胸廓胸廓由十二块胸椎、十二对肋、一块胸骨借骨连结共同构成。胸廓的整体观胸廓上口由胸骨柄上缘、第一肋和第一胸椎体构成。胸廓下口由第
5、十二胸椎、第十一第十二肋前端、肋弓和剑突共同围成。胸廓的运动:肋骨上提助吸气,肋骨下降助呼气。2.颅骨的连结颞下颌关节由下颌头、颞骨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构成,关节囊内有纤维软骨构成的关节盘,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两个腔。颞下颌关节的运动:使下颌骨上提、下降、前进、后退和左右磨动。三、附肢骨连结1.肩关节组成:肱骨头和肩胛骨关节盂。全身最灵活关节:肱骨头大,关节盂浅,两关节面面积差大,关节运动幅度大,灵活性大于稳定性。易发生向下脱位。运动:可作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2.肘关节组成: 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韧带:桡骨环状韧带,桡侧副韧带和尺侧副韧带。易发生向后脱位。3.骨盆组成
6、:左、右髋骨,骶骨和尾骨。界线:由骶岬向两侧经骶骨侧部上缘、弓状线、耻骨疏、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小骨盆:上口为界线,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下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4.髋关节组成:髋臼和股骨头。全身最稳固关节:稳固性大于灵活性。易发生股骨颈骨折(囊内骨折、囊外骨折),易发生向后下方脱位。运动:可作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5.膝关节组成: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全身最大,最负责的关节。囊内韧带:膝交叉韧带(前/后交叉韧带:限制胫骨向前/后移位)和斜韧带。囊外韧带:髌韧带,腓侧副韧带和胫侧副韧带。半月板:内C(大),外O(小)。肌学一、概述
7、1.骨骼肌的构造:由肌腹和肌腱构成。2.骨骼肌的形态:分为长肌、短肌、扁肌和轮匝肌。3.肌的辅助装置:筋膜(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滑膜囊和腱鞘(由纤维层和滑膜层【分为壁层和脏层】构成)。4.拮抗肌:在一个运动轴的相对侧配布有两组作用相反的肌或肌群,这两组作用相反的肌或肌群互称为拮抗肌。二、头肌1.面肌:颅顶肌,眼轮匝肌和口周围肌(口轮匝肌,颊肌)。2.咀嚼肌: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三、颈肌1.胸锁乳突肌: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面转向对侧并向上仰;两侧收缩使头后仰。2.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腔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四、躯干肌1.背肌:浅肌(斜方肌
8、,背阔肌,肩胛提肌,菱形肌)和深肌(竖脊肌,夹肌)。斜方肌: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可使肩胛骨下降。肩胛骨固定时,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损伤后形成塌肩。背阔肌: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伸。上肢固定时,可上提躯干。竖脊肌:使脊柱后伸和仰头,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2.胸肌:胸上肢肌(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和 胸固有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肋间胸横肌)。胸大肌: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屈。上肢固定时,可上提躯干,也可提肋助吸气。胸小肌:拉肩胛骨向前下方。上肢固定时,可提肋助吸气。前锯肌:拉肩胛骨向前并使其紧贴胸廓,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角旋外,助臂上举,肩胛骨固定时,可提
9、肋助吸气。损伤后形成翼状肩(胸长神经)。肋间外肌:提肋助吸气。肋间内肌:降肋助呼气。3.膈主动脉裂孔:有降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食管裂孔: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腔静脉空:有下腔静脉通过。4.腹肌:前群(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和后群(腰方肌)。腹股沟管(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两口四壁:内口:腹股沟管深(腹)环;外口:腹股沟管浅(皮下)环。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线下缘;下壁:腹股沟韧带;后壁: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腹股沟三角:是腹股沟韧带内侧半、腹直肌外侧缘与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形区域。五、上肢肌1.上肢带肌: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
10、、大圆肌、肩胛下肌。三角肌:使肩关节外展,前部肌束收缩可使肩关节屈和旋内,后部肌束收缩则可使肩关节伸和旋外。2.臂肌:前群(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和后群(肱三头肌)。肱二头肌:屈肘关节,使前臂旋后,协助屈肩关节。肱三头肌:伸肘关节,使肩关节伸和内收。六、下肢肌1.髋肌(下肢带肌):前群(髂腰肌,阔筋膜张肌)和后群(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髂腰肌:使髋关节屈和旋外,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前屈。臀大肌:使髋关节伸和旋外,下肢固定时能伸直躯干,防止躯干前倾,是维持人体直立的重要肌。臀中肌:后部肌束可使髋关节旋外。臀小肌:两肌共同使髋关节外展,臀中肌的前部肌束和臀小肌还可使髋关节旋内。2.大腿
11、肌:前群(缝匠肌,股四头肌)、内群(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股薄肌)和后群(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四头肌:伸膝关节,屈髋关节。屈大腿,伸小腿。后群的三块肌可屈膝关节、伸髋关节;当膝关节屈曲时,股二头肌可以使小腿旋外,半腱肌和半膜肌可使小腿旋内。内脏学一、消化系统1.消化管:指从口腔到肛门的形态各异的管道,依次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2. 消化腺:分为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肝和胰)和小消化腺(唇腺、舌腺、胃腺和肠腺)。3. 上消化道:口腔至十二指肠。下消化道:空肠及以下。4.口腔:借上、下颌骨的牙弓(牙槽突和牙列)及
12、牙龈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1)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为口腔和咽的分界。(2)牙牙的种类:乳牙(20: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第1乳磨牙,第2乳磨牙)、恒牙(32: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次:用罗马数字-表示乳牙,用阿拉伯数字1-8表示恒牙。牙的外形:分为牙冠,牙根和牙颈3部分。(3)舌舌的形态:分为舌体和舌根两部分。舌乳头有四种:轮廓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和丝状乳头。丝状乳头中无味蕾,轮廓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及软腭,会厌等处均有味蕾。颏舌肌(舌外肌):两侧肌同时收缩,使舍伸向前下方;单侧肌收缩
13、使舌尖伸向对侧。一侧颏舌肌瘫痪,当患者伸舌时,舌尖偏向瘫痪侧。(4)唾液腺:大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小唾液腺。腮导管开口:平对上颌第2磨牙牙冠颊粘膜上的腮腺管乳头。5.咽借腭帆游离缘和会厌上缘平面将咽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咽的5个交通:通过鼻后孔与鼻腔相通;通过咽峡与口腔相通;通过喉与喉腔相通;通过咽鼓管与中耳相通;向下与食道相通。6.食管(三个生理性狭窄)第一狭窄位于食管起始处,距中切牙15cm;第二狭窄位于食管与其前方的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25cm;第三狭窄为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40cm。7.胃(1)胃的形态:前后两壁,大小两弯和上(贲门)下(幽门)两口。(2)
14、胃的4个部分: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右侧幽门管,左侧幽门窦)。(3)胃的位置:胃在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位于第11胸椎体左侧,幽门在第1腰椎右侧。(4)幽门瓣:幽门瓣的形成:胃的外侧为纵行肌,中间为环行肌,内层为斜行肌,中层环行肌在胃的幽门部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表面覆盖粘膜,形成幽门瓣。幽门瓣的意义:延缓胃内容物排空,防止肠内容物逆流至胃。8. 十二指肠(1)十二指肠的4部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2)十二指肠球:十二指肠上部近幽门的一段长约2.5cm的肠管,其肠壁厚,管径大,粘膜面光滑,无环状襞,称十二指肠球,易发生溃疡。(3)十二指肠大乳头开口
15、于十二指肠降部。(4)十二指肠悬韧带:十二指肠空肠曲的后上壁借十二指肠旋肌固定于右膈脚上,该肌及包绕其下段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9.大肠(1)盲肠,结肠的3种特征结构: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2)回盲瓣:回肠末端突向盲肠的开口称回盲口,此处肠壁内的环形肌增厚,并覆盖黏膜,形成上下两片半月形的皱襞称回盲瓣。(3)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4)结肠: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5)直肠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骶曲,会阴曲。(6)齿状线:各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所连接成的锯齿状环行线称齿状线。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的痔称内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下
16、的痔称外痔。(7)肛门括约肌:分为肛门内括约肌(平滑肌)和肛门外括约肌(骨骼肌)。肛门外括约肌分为皮下部,浅部和深部。10.肝被链状韧带分为左右两个叶,没有覆膜覆盖的部分为肝裸区,(1)肝的下面有一个“H”形的沟(左纵沟,右纵沟和横沟),其中横沟称为肝门(有肝动脉,肝静脉,肝左右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左纵沟的前部有肝圆韧带,后部有静脉韧带,右纵沟的前部有胆囊,后部有下腔静脉。(2)肝的位置: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11.肝外胆道:由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和胆总管组成。(1)肝胰壶腹:胆总管与胰管在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回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
17、乳头。(2)胆汁的分泌途径肝细胞分泌胆汁肝左右管肝总管胆总管(进食前,肝胰壶腹括约肌处于收缩状态)胆囊管胆囊(进食后,胆囊收缩,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胆囊管胆总管十二指肠二、呼吸系统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上呼吸道:鼻、咽、喉;下呼吸道:气管、各级支气管。2.鼻旁窦(4对):额窦(窦口向后下,开口于中鼻道前部)、筛窦(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向前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颌窦(向内借上颌窦裂孔开口于中鼻道,开口部位远高于窦底,分泌物最不易引流排出)。3.喉(1)喉软骨:不成对的甲状软骨、会厌软骨、环状软骨和成对的杓状软骨、小角软骨、楔状软骨。(2)环甲正中韧带:甲状软
18、骨前脚下缘与环状软骨弓上缘之间。(3)声带:声带肌和声韧带表面覆盖的一层黏膜为声带。气流通过声门裂时震动声带产生声音。(4)喉腔中部有上下两对有由喉腔侧壁突入腔内的黏膜皱襞,上方的一对称前庭襞,下方的一对称声襞。喉腔借前庭襞和声襞分为喉前庭、喉中间腔和声门下腔。急性喉炎发生于声门下腔。环甲正中韧带穿刺在声门下腔。 (5)声门裂:位于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称为声门裂。前3/5位于左右声襞游离缘之间,称膜间部;后2/5位于杓状软骨之间,称软骨间部。4.气管气管杈:气管于胸骨角平面(平第4胸椎体下缘)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称气管杈。气管杈内面有一向上突出的半月形纵嵴称气管隆嵴,多偏向左
19、侧。问:左右主支气管有何不同,异物为何多坠入右主支气管。答:左主支气管细而长,长度为4-5cm,走行较为水平,与气管中线的延长线间的夹角约为35-36;右主支气管粗而短,长度为2-3cm,走行较为陡直,与气管中线的延长线间的夹角约为22-25。气管隆嵴偏向左侧,故异物多坠入于右主支气管。5.肺(1)肺的形态:一尖(肺尖),一底(肺底,又称膈面),二面(肋面,内侧面),三缘(前缘,后缘,下缘)(2)肺叶:左肺被斜裂分为上叶和下叶,右肺被水平裂和斜裂分为上叶、中叶和下叶。(3)肺门: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管和神经进出肺之处。6.胸膜:分为脏胸膜和壁胸膜(肋胸膜,隔胸膜,纵膈胸膜和胸膜顶)。(
20、1)胸膜腔:脏胸膜与壁胸膜围成一个封闭腔隙,称胸膜腔,左右各一,互不相同,正常情况下腔内为负压,含有少量浆液。(2)胸膜隐窝:肋膈隐窝(胸膜腔的最低点)和肋纵膈隐窝。(3)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肺下界:第6肋第8肋第10肋胸膜下界:第8肋第10肋第11肋7.纵隔: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两部分。(1)境界: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是纵膈胸膜;上达胸廓上口;下至膈。(2)下纵隔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纵隔:前纵隔:位于胸骨与心包前壁之间,内有胸腺的下部、部分纵隔前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中纵隔:位于心包前、后壁之间,内有心包、心和
21、大血管根部、奇静脉弓、膈神经、心包膈血管及淋巴结等。后纵隔:位于心包后壁与脊柱之间,内有主支气管、食管、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迷走神经、胸交感干和淋巴结等。三、泌尿系统1.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输尿管,膀胱,尿道。2.肾(1)肾的位置:位于腹后壁,腰部脊柱的两旁,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中部和右肾后面的上部。(2)肾门: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肾盂出入之处。(3)肾区: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称肾区,也是肾门的体表投影。(4)肾的三层被膜(由内向外):纤维囊、脂肪囊和肾筋膜。3.输尿管(三处生理性狭窄)上狭窄: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中狭窄:跨越髂血管处;下狭窄:穿过膀胱壁
22、处(最窄)。4.膀胱(1)膀胱的形态:分为尖、底、体、颈四部分。(2)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内面,位于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膀胱三角。5.尿道问:女性尿道为什么易引起逆行性的感染。答:短宽直,开口在阴道前庭。问:男性肾盂结石排出体外时需要经过哪几个狭窄。答:6处,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跨越髂血管处,穿过膀胱壁处,男性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尿道外口。(3)尿液的产生和排除途径。答:肾肾乳头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四、男性生殖系统1.内生殖器:生殖腺(睾丸,分泌雄性激素,产生精细胞),输精管道(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男性尿道),附属腺(精囊,前列腺,尿道球腺)。2.外生殖器
23、:阴囊,阴茎,阴阜。3.精子的产生及排出途径:睾丸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尿道(详:精曲小管精直小管睾丸网睾丸输出小管附睾头输精管射精管尿道)4.附睾:分为头、体、尾三部分,主要由附睾管盘曲所形成。能够暂时储存精子,并分泌弱碱性液体共给精子营养和能量,使精子在附睾里进一步成熟和分化。5.输精管和射精管(1)输精管分为四个部分:睾丸部,精索部(结扎的部位),腹股沟管部,盆部。(2)射精管:由输精管的末端和精囊的排泄管汇合而成。6.阴茎的构造:由皮肤,浅筋膜,肾筋膜,阴茎海绵体(2个),尿道海绵体构成。7.男性尿道(1)三个部分:前列腺部,膜部,海绵体部。(2)三个狭窄: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尿道外口。(3
24、)两个弯曲:耻骨下弯,耻骨前弯(可矫正)。五、女性生殖系统1.内生殖器:生殖腺(卵巢:分泌雌性激素,产生卵细胞),输送管道(输卵管,子宫,阴道)、附属腺(前庭大腺)2.外生殖器: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前庭球。3.输卵管分为(1)四部分:输卵管子宫部,输卵管峡部(结扎部位),输卵管壶腹部(受精部位),输卵管漏斗部。(2)两个口:输卵管子宫口,输卵管腹腔口。4.子宫(1)子宫的三部分:底,体,颈(子宫颈阴道部,子宫颈阴道上部)。(2)子宫内腔两部分:分为子宫腔和子宫颈管。(3)子宫的位置:成年未孕的女性,在站立时,子宫呈前倾前屈位。(4)子宫的固定装置:子宫阔韧带(限制子宫向两侧移
25、位),子宫圆韧带(维持子宫前倾),子宫主韧带(防止子宫向下垂),子宫骶韧带(维持子宫前屈)。(5)直肠子宫陷凹:女性腹膜腔在在直立位时最低的部位,也叫道格拉斯腔。(6)子宫阴道后穹和直肠子宫陷凹之间仅隔一个阴道后壁和薄的腹膜。阴道后穹临床上的意义:诊断和治疗。5.阴道前庭:两侧小阴唇间的裂隙称阴道前庭。6.乳房:(1)乳房手术时应采取放射性切口。(2)“橘皮样变”为乳腺癌的一种体征。六、腹膜:分为壁腹膜和脏腹膜。(1)腹膜腔:壁腹膜和脏腹膜在某些部位互相延续、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称为腹膜腔。男性的腹膜腔是密闭的,女性的腹膜腔经输卵管、子宫和阴道与外界相通。(2)腹膜内位器官:胃,
26、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输卵管,卵巢和脾。(3)腹膜外位器官:肾,肾上腺,输尿管,空虚的膀胱,十二指肠降部,直肠中下段和胰。脉管系统一、心血管系统1.概述(1)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组成。(2)血液循环:各级路径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大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动脉及分支毛细血管小静脉各级静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冠状窦右心房右心室肺循环(小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动脉的各级分支肺泡壁的毛细血管小静脉肺的各级静脉左右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2.心:分为一尖(心尖),一底(心底),两面(胸肋面,膈面),三缘(上缘,左缘,右缘),四条沟(界沟,冠状沟,前室间沟
27、,后室间沟)。(1)心的位置:中纵隔内,1/3在正中线右侧,2/3在正中线的左侧。(2)心尖的位置:左侧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可看到或触摸到心尖的波动。(3)右心房入口(3个):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出口:右房室口。固有心房:腔静脉窦。卵圆窝:胎儿时期右心房通向左心房的卵圆孔的遗迹,出生后若没有闭合则成为先天性心脏病。(4)右心室:被室上嵴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入口:右房室口;出口:肺动脉口。右房室口周围有纤维环,环上附有三片三角形瓣膜(前尖瓣,后尖瓣,膈侧瓣)。右心室内壁排列有肌性隆嵴,称肉柱。有几束特别发达,称乳头肌(按照位置分为前乳头肌,后乳头肌,膈侧乳头肌)。前
28、乳头肌基底部与室间隔之间有1条肌束相连,称隔缘肉柱(节制索)。乳头肌上发有腱锁,连在三尖瓣2个瓣膜的游离缘上。三尖瓣复合体:纤维环,三尖瓣,乳头肌,腱索。作用:右心室收缩时,防止血液倒流。动脉圆锥:室上嵴与肺动脉入口间有一个上窄下宽的隆起,称动脉圆锥。肺动脉瓣:肺动脉口周缘有3个半月形瓣膜,称肺动脉瓣。作用:右心室舒张时,防止血液倒流。(5)左心房入口(4个):四个肺静脉口;出口:左房室口。(6)左心室:被二尖瓣的前尖瓣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入口:左房室口;出口:主动脉口。二尖瓣复合体:纤维环,三尖瓣,乳头肌,腱索。作用:左心室收缩时,防止血液倒流。流出道:二尖瓣和左心室室间隔之间的区域。主动脉
29、瓣:主动脉口周缘有3个半月形瓣膜,称主动脉瓣。作用:左心室舒张时,防止血液倒流。问:当心脏舒张时,哪个瓣膜关闭,哪个瓣膜开启。答:左右心室舒张时,二尖瓣和三尖瓣打开,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血液从左右心房分别流入到左右心室;左右心室收缩时,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打开,血液从左心室和右心室分别流入主动脉和肺动脉。(7)心的传导系统:窦房结(位置: 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心外膜深面),结间束,房室结,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网。(8)心的主要两个动脉:左、右冠状动脉。(9)心包:包括纤维性心包和浆性心包。浆膜心包:脏壁两层间的腔隙称心包腔,内含少量浆液。3.动脉(
30、1)肺循环动脉:肺动脉干,右肺动脉(走静脉血),左肺动脉(走动脉血)。动脉韧带:肺动脉干分为左、右肺动脉的分叉处稍左侧,有一结缔组织,向上连于主动脉弓的下缘,称动脉韧带,为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若出生6个月后未闭合,则称动脉导管未闭,为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2)体循环动脉主动脉(体循环动脉主干)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左右髂总动脉)。颈动脉窦:为颈内动脉起始处膨大的部分,动脉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高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心跳减慢,末梢血管舒张,血压下降。颈动脉小球:是一扁椭圆形小体,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均为化学感受器,能
31、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变化。掌浅弓:桡动脉掌浅支和尺动脉掌深支;掌深弓:桡动脉掌深支和尺动脉掌浅支。问:分布到胃周围的动脉有哪些答:(5个)胃左动脉,胃右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胃短动脉问:右心房到左心室的血流通路答: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肺泡壁毛细血管网左右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问:左心室到阑尾的血流通路答: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回结肠动脉阑尾动脉问:左心室到右脚趾的血流通路答:左心室主动脉右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足背动脉第一趾背动脉4.静脉(1)危险三角:两侧口角至鼻根部间的三角区。感染后用手挤压:面静脉内眦静脉眼上静脉,眼下静脉与颅
32、内海绵窦交通,引起颅内海绵窦感染;面深静脉翼静脉丛与颅内海绵窦交通,引起颅内海绵窦感染。(2)下颌静脉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中合成。(3)静脉角: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左右头臂静脉,汇合处形成的角称静脉角。左静脉角有胸导管通过,右静脉角有右淋巴导管通过。(4)颈外静脉由下颌后静脉的后支耳后静脉合成。(5)上肢的浅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前臂正中静脉。(6)胸部的静脉:左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7)肝门静脉:由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合成。有分支。有7个属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起末端均为毛细血
33、管,无瓣膜。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肝门静脉胃左静脉食管静脉丛食管静脉奇静脉上腔静脉肝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直肠上静脉直肠静脉丛直肠下静脉髂内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肝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直肠上静脉直肠静脉丛肛静脉阴部内静脉髂内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8)下腔静脉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下肢浅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大隐静脉:经内踝前方上行,经小腿内侧,膝关节内侧注入股静脉。有5个属支: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侧静脉。二、淋巴系统1.淋巴干(9条):左右颈干,左右锁骨下干,左右支气管纵隔干,左右腰干,一条肠干。2.淋巴导管:胸导管(收纳人体3/4淋巴回流)和右淋巴导管
34、(1/4)。三、视器1眼球由眼球壁(外膜,中膜,内膜)和眼球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构成。外膜(眼球纤维膜):包括角膜(无色透明,不含血管,有丰富感觉神经末梢,有屈光作用),巩膜。巩膜静脉窦:在巩膜与角膜交界处深面有一环形管道,称巩膜静脉窦。是房水流出通道。中膜(眼球血管膜):包括虹膜,睫状体(调节晶状体曲度),脉络膜。虹膜内有两种平滑肌:瞳孔括约肌(缩小瞳孔,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和瞳孔开大肌(放大瞳孔,受交感神经支配)。睫状肌:环形肌,放射状肌。睫状肌收缩时使睫状突伸向内侧,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变厚,适合看近距离物体;睫状肌放松时使睫状小带被拉紧,晶状体被拉扁,曲度变小,适合看远距离物体
35、。内膜(视网膜):盲部(虹膜部,睫状体部),视部(脉络膜部)。视部组织结构可分为两层:(从外到内)色素上皮层和神经层(3层神经元: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节细胞的轴突形成视神经,视觉传导路,第一级神经元为双极细胞,第二级神经元为节细胞,第三季神经元为外侧膝状体细胞。节细胞轴突沿视网膜内面向视神经盘集中,形成视神经盘,传出巩膜后形成视神经。视神经盘处无感光细胞,为生理盲点。视神经盘颞侧的稍下方约3.5mm处有一淡黄的区域称黄斑。其中央有一凹陷称中央凹,此处有单层大量视觉细胞,为感光,辨色最敏锐的部位。白昼时起作用。虹膜角膜角:眼前房内,虹膜和角膜的交界处的环形腔隙称虹膜角膜角。房水:有睫状体
36、产生,进入眼球后房,通过瞳孔进入眼球前房,然后由虹膜角膜角进入巩膜静脉窦,再经睫前静脉汇入眼静脉。白内障:晶状体浑浊形成。青光眼:房水循环受阻。屈光装置: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2.眼球外肌上睑提肌:上提上睑上斜肌:瞳孔转向下外下斜肌:瞳孔转向上外上直肌:瞳孔转向上内下直肌:瞳孔转向下内内直肌:瞳孔转向内侧外直肌:瞳孔转向外侧四、前庭蜗器1.外耳:耳廓,外耳道,鼓膜。(1)成年人检查外耳道将耳垂向后上方牵拉;幼儿向后下方。(2)鼓膜:紧张部(下3/4,呈灰白色)和松弛部(上1/4,呈淡红色)。(3)光锥:紧张部的前下方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2.中耳:鼓室,咽鼓管,乳突窦,乳突小房。鼓
37、室的六个壁:上壁(鼓室盖壁),下壁(颈静脉壁),前壁(颈动脉壁),后壁(乳突壁),外侧壁(鼓膜壁),内侧壁(迷路壁)。3.内耳:骨迷路(耳蜗,前庭,骨半规管),膜迷路(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蜗管)。骨半规管: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外骨半规管。椭圆囊斑,球囊斑:位置觉感受器,感受头部静止时的位置,和直线变速运动的刺激。壶腹脊:感受旋转运动的刺激。螺旋器:感受听觉刺激。空气传导:神经系统一、神经系统总论1.灰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集聚处,在新鲜标本中呈暗灰色。2.白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集聚处,在新鲜标本中呈亮白色。3.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中,脑内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
38、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成一团,称神经核。4.纤维束:中枢神经系统白质中,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称纤维束。5.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元胞体多聚集于神经节。6.神经:神经纤维在周围神经系统中聚合成为粗细不等的神经。7.反射弧:感受器,感觉神经,中枢,运动神经,效应器。二、中枢神经系统1.脊髓(1)脊髓的外形:位于椎管内。2个膨大:颈膨大,腰骶膨大。脊髓末端变细,称脊髓圆锥。表面6条沟裂: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2个,脊神经前根,运动性),后外侧沟(2个,脊神经后根,感觉性)。前后根在椎间口合成脊神经(混合性)。(2)脊髓节段(31个:颈8,胸12,腰5,骶5,尾1)。已知脊髓
39、节段求对应椎骨C1-C4 (=)C5-C8,T1-T4(-1)T5-T8 (-2)T9-T12 (-3)L1-L5 (第10-12胸椎)骶髓,尾髓 (第1腰椎)(3)脊髓灰质板层与核团的对应关系板层、相关核团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后角颈后角基底中间带:背核前角内侧核中间外侧核前角基底前角内侧核前角外侧核中央灰质2.脑干:由延髓(9.髓延神经10.迷走神经11.副神经12.舌下神经),脑桥(5.三叉神经6.展神经7.面神经8.前庭蜗神经),中脑(腹侧面:动眼神经,背侧面:滑车神经)组成。(1)脑神经核躯体感觉三三三,内脏感觉孤束单,躯体运动记四点,动眼滑车舌下展,内脏运动又四点,缩瞳迷背上下
40、涎,特内运,也不难,三叉运动副疑面,特躯感,只两点,前庭蜗核最外边。(2)非脑神经核延髓:薄束核,楔束核,下橄榄核,楔束副核。脑桥:脑桥核,上橄榄核,蓝斑核。中脑:上丘核,下丘核,顶盖前区,红核(大细胞部和小细胞部),黑质(网状部和致密部)。致密部细胞主要为多巴胺能神经元。(3)脑干网状结构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特异性感觉传导通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时,先进入脑干网状结构外侧核内侧核古丘脑发出纤维,广泛投入大脑皮质,使大脑皮质保持清醒。(由特异性变成非特异性)3.小脑(1)分区:蚓部,中间部,外侧部。原小脑:绒球小结叶旧小脑:蚓部,中间部新小脑:外侧部(2)小脑核团:顶核(属原小脑),球状核,栓状核
41、(属旧小脑),齿状核(新小脑)。(3)功能前庭小脑: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外肌运动旧小脑:调节肌张力新小脑:调节骨骼肌运动的协调4.间脑(5个部分):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下丘脑。(1)背侧丘脑(丘脑前核,丘脑内侧核,丘脑外侧核)丘脑外侧核:分为背侧组和腹侧组(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腹后核: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孤束核纤维),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和脊髓丘系的纤维)。古丘脑(非特异性核团):中线核,板内核,网状核。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新丘脑:丘脑前核,丘脑内侧核,丘脑外侧核的背侧组。(2)后丘脑:内侧膝状体(听觉),外侧膝状体(视觉)。(3)下丘脑视上核:分泌抗
42、利尿激素,通过视上垂体束输送到垂体后叶。室旁核:分泌催产素,通过室旁垂体素输送到垂体后叶。漏斗核: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或抑制激素,通过结节垂体束,到垂体门脉,输送到垂体前叶。5.端脑:三面,三沟(外侧沟,顶枕沟,中央沟),五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1)功能定位听觉中枢:颞横回。视觉中枢:枕叶距状沟两侧。第一躯体运动中枢: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第一躯体感觉中枢: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说话中枢:额下回后部。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听话中枢:颞上回后部。阅读中枢:角回。(2)侧脑室(四部分):前角,中央部,后角,下角。(3)基底核:尾状核(头,体,尾),豆状核(苍白球,壳),屏状核
43、,杏仁体。纹状体:尾状核头部与豆状核前部相连,并有纤维穿过,在水平切面上呈灰白相间的纹理,故二核合称纹状体。新纹状体:尾状核,壳旧纹状体:苍白球(4)内囊:前肢,膝,后肢(丘脑豆状核部,豆状核后部,豆状核下部)。内囊膝:皮质核束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下行运动),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上行感觉)。一侧内囊损伤产生三偏: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对侧偏瘫(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受损),对侧偏盲(视辐射受损)6.脑和脊髓表面被膜: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1)硬膜外隙:硬脊膜和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窄隙。(2)蛛网膜下隙:脊髓蛛网膜与硬脊膜之间有潜在的硬膜下隙,与软脊膜之间有较宽阔的
44、蛛网膜下隙。(3)穿刺位置:第3、4或第4、5腰椎之间进行穿刺。(4)海绵窦外侧壁:(从上往下)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穿过。窦内有展神经,颈内动脉穿过。(5)硬脑膜窦: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6)脑蛛网膜:蛛网膜下隙在某些部位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其中最大的是小脑延髓池,临床上在此处进行蛛网膜下隙穿刺抽取脑脊液。7.脑和脊髓的血管(1)脑的动脉来源: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前2/3和间脑前部),椎动脉(供应大脑后1/3,间脑后部,小脑和脑干)。其分支可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2)大脑动脉环:前交通动脉,成对的大脑前动脉,成对的颈内动脉,成对的后交
45、通动脉,成对的大脑后动脉。8.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三、周围神经系统1.脊神经(1)颈丛膈神经分布:运动纤维支配膈肌;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膜、心包、膈下面的部分腹膜。损伤后:无自主呼吸,临床表现为腹式呼吸。(2)臂丛(5大分支):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肱骨外科颈骨折,导致腋神经损伤,三角肌损伤导致方形肩。肱骨内上髁骨折,导致尺神经损伤,爪形手。肱骨中对中段骨折,导致桡神经损伤,垂腕。肱骨下段骨折,导致正中神经损伤,猿手。(3)胸长神经损伤,翼状肩。(4)腰丛股神经分布:(肌支)耻骨肌,股四头肌,缝匠肌;(皮支)大腿和膝关节前的皮肤,(隐神经)膑下,小腿内侧面和足内侧缘的皮肤。损伤后:(运动)大腿屈曲障碍,不能伸小腿和跳跃,(感觉)大腿前面和小腿内侧面。闭孔神经分布:大腿内侧面皮肤,支配大腿内收肌群和闭孔外肌。损伤后:患侧腿不能伸到健侧腿上。(5)骶丛坐骨神经:胫神经(钩状足),腓总神经(马蹄内翻足)。2.脑神经(1)12对脑神经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走,十一副,十二舌下全。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一侧损伤,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外斜视滑车神经眼不能转向外下方,出现复视三叉神经(眼神经)患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