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x单位内部控制基本制度(试行)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机关,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有效防控廉政风险和业务风险,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按照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强化流程控制、依法合规运行的要求,结合我委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查找、梳理、评估xx业务工作中的各类风险,制定、完善并有效实施一系列制度、流程、程序和方法,对xx业务工作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及机制。第三条 本制度适用于市本级xx业务中政策法规管理、预算业务管理、收支
2、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会计业务管理、机关决策运转及信息系统管理和人事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内部控制活动.第四条 xx工作内部控制目标:(一)合法性。各项政策与规定制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各项xx业务活动遵循法定程序与工作纪律。(二)安全性.各项xx工作在预定流程中运行,确保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最大限度保障资金和干部安全。(三)效率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有效履行xx职能,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四)效益性.科学配置xx资源,提高xx资金的有效性,实现支出效益的最大化。第五条 内部
3、控制主要因素:(一)内部环境。包括管理结构、机构设置及职权分配、内部监督检查、干部队伍建设、机关文化等。(二)风险评估.及时识别分析工作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对风险进行评估、分级,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三)控制活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四)信息沟通.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及时准确全面地收集、处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委内以及我委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应用。(五)内部监督。对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缺陷并督促改进。第六条 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应遵
4、循以下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改进和反馈全过程,贯穿各项xx工作流程和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科室和岗位,并由全体干部职工参与。任何决策或业务均应做到过程留痕、责任可追溯。(二)制衡性原则.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制度限制权力,阳光使用权力,合力监督权力,在管理架构、机构设置及职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实现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三)权责对等原则。各岗位人员在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过程中行使的权力与承担的责任相一致。33086 813E 脾W30684 77DC 矜24156 5E5C 幜40507 9E3B 鸻40061 9C7D 鱽x(四)重要
5、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关键业务、环节、岗位和重大风险.(五)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与职责分工、业务范围、风险水平和人员构成等相适应,并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完善.(六)有效性原则。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纠正,有效管控各类风险。第七条 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内部控制基本制度、xx工作内部控制制度及各科室内部控制操作规程。(一)内部控制基本制度是指导各科室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规范,旨在明确内部控制职责分工、内部控制方法、内部控制内容、内部控制检查和报告等总体要求。(二)xx工作内部控制制度是根据有关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基本制度制定的政策法规管理等十个方面xx工作的
6、内部控制规范,旨在明确各项xx工作的整体层级内部控制要求与业务层级内部控制要求。整体层级内部控制是指xx工作的制度建设、岗位设置、人员管理、内控文化等控制要求;业务层级内部控制是指对各项xx业务工作进行风险评估后,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三)各科室内部控制操作规程是根据有关规章制度、内部控制基本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业务操作规程,旨在明确各处室内部各项管理业务的控制要求,明确每个管理业务流程的主要控制环节,梳理重大和一般风险,明确责任岗位,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第八条 各科室应牢固树立内控理念,将内控规范作为组织纪律的拓展和延伸,倡导和推进内控文化建设,使内控意识贯穿于干部
7、职工的日常工作中,并成为一种自觉和必然的行为准则。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主动作为,坚决杜绝庸、懒、散和消极应付等不作为现象。第二章 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和职责分工第九条 xx委内部控制组织体系:(一)内部控制工作领导组(以下简称内控组)。主任兼任内控组组长,相关委领导兼任副组长,办公室、xxx等科室(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内控组成员。(二)内部控制办公室(以下简称内控办)。内控组在办公室设立内控办,成员包括办公室、人事教育科、xxx等科室(事业单位)。内控办主任由分管办公室的领导兼任,副主任由办公室主任担任。(三)各科室(事业单位)。各科室(事业单位)设置内控管理岗和内控管理联络员。其中,内控管
8、理岗由一位科级领导干部担任(内控办成员科室可兼任),内控管理联络员由科室指定人员担任.第十条 内控组负责确定xx委内部控制政策,审定重大风险和重要业务流程的管理制度及内控机制,部署内部控制的重大事项和管理措施,指导和督促各科室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和管理措施。第十一条 内控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xx委内部控制工作情况,审定xx业务内部控制规范,审议内部控制失效的调查情况、解决方案和责任追究建议,提出加强和改进的措施。第十二条 内控办承担内控委日常工作.主要职责包括:(一)牵头拟订内部控制基本制度,审核xx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操作规程,组织对xx业务内部控制规范和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检
9、查、考核和评价,对各科室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并向内控组报告.(二)组织开展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报告内部控制体系运行情况。36127 8D1F 负N38806 9796 鞖20499 5013 倓30322 7672 癲37551 92AF 銯25857 6501 攁(三)对内部控制失效情况进行调查,提出解决方案并督促落实。(四)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组织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制订解决方案。第十三条 xx工作内部控制制度的拟订和组织实施工作,分别由牵头科室负责,相关职能科室(事业单位)配合. (一)办公室牵头负责,会同相关科室(事业单位)等制定预算业务管理、
10、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会计业务管理、机关决策运转及信息系统管理等内部控制制度;(二)xx科牵头负责制定人事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三)由xx科与xx科牵头负责,相关职能科室配合,制定xx内部控制制度;(四)由xx科牵头负责,xx所配合,制定xx内部控制制度;(五)由xx科牵头负责,制定xx工作法律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在拟订和组织实施xx工作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各科室之间应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第十四条 监察室要将各科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作为内部监督的重点,结合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对各科室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出整改建议。第十五条 各科室(事业单位
11、)负责本科室职责范围内的内控管理工作。(一)各科室(事业单位)根据本制度和xx工作内部控制制度,制定本科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操作规程。(二)各科室(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科室职责范围内的内控管理负总责。(三)各科室(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岗负责本科室(事业单位)的具体内控管理工作,包括协助本科室(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流程建设;向主要负责人提出内控合规自查建议;向主要负责人报告本科室(事业单位)内控管理隐患和内控失效情况。(四)各科室(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联络员负责与内控办的工作联络,配合内控办的有关工作安排.第十六条 人事教育科、监察室按照内控组决定和相关规定,
12、负责对内控失效的科室和干部职工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责任追究方式主要包括记录在案、公开通报、取消一定时期内评优评先资格等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第三章 内部控制方法第十七条 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控制l20946 51D2 凒620137 4EA9 亩36573 8EDD 軝不相容岗位(职责),是指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岗位。(一)各科室应全面系统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岗位(职责),通过实施分离措施,明确细化责任,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横向与纵向互相制约监督的工作机制。(二)实行清晰的决策、执行、监督机构设置,并建立和实施相对独立
13、的报告制度,体现职责明确、相互制约的原则.各科室(事业单位)各岗位应有正式、书面的岗位职责说明和清晰的报告关系。(三)关键岗位应具备双保险机制,建立人员AB岗管理制度,不同职务层级之间形成传帮带的机制,建立人才梯队。关键岗位应实行定期轮换制度。第十八条 授权控制(一)建立与组织机构、xx工作相适应的内部授权管理体系,明确授权主体、范围与权限,规范授权管理与监督程序,科学分配权力,确保各科室(事业单位)及关键岗位人员在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二)制订内部授权制度,对授权内容和程序作出规范,对所有授权事项进行统一管理,并根据业务性质与特点、管理层级、职责分工和工作需要对被授权人分级授权.各科室(事业
14、单位)根据其职责制订具体授权方案,报分管委领导审核.(三)根据组织机构、xx业务工作发展变化、风险状况,审慎确定被授权人的权限,并对授权执行情况持续监控、定期评估和及时调整。第十九条 归口管理依法确定权力,科学配置权力,优化内设机构设置,合理划分内设机构职能,对有关xx业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构建权责一致、归口管理、协调配合、运转高效的职能体系,强化责任落实。第二十条 流程控制(一)通过流程再造使所有控制在流程中解决,形成顺向相互支撑、有效制衡,逆向真实反馈、有效监督的完整体系.(二)将内控要求嵌入业务流程,对流程执行进行持续的监督、评价和优化,构建业务过程控制的自我完善机制。(三)重点加强预算
15、编制、执行、监督流程分级和模块化管理,制订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制度,对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流程进行规范管理。(四)制订涵盖xx业务活动的书面流程,xx政策的研究、制定、实施,以及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流程应讲求实效性和风险可控.第二十一条 集体决策控制涉及重大收支预算调整、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制定等决策活动,应当通过党组会议或主任办公会议等形式,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第二十二条 信息系统管理控制36658 8F32 輲&39337 99A9 馩21030 5226 刦27728 6C50 汐30854 7886 碆22732 58CC 壌G通过xx工作信息化加强内部控制,将内控理念、控制活动、控
16、制措施等嵌入信息系统,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操纵因素。第四章 内部控制内容第一节 政策法规 第二十三条 按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决定、命令,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组织起草上报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审核其他涉及xx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审查xx规范性文件,健全xx法规制度体系,切实推进xx部门依法行政,将依法理财理念内化为日常工作制度和流程。 第二十四条 建立xx法律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完善立法后评估制度,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改完善、清理废止。 第二十五条 建立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内部公开性、科学性,重大政策制
17、定与调整实行集体决策,并由内部法制机构进行法律风险评估,进行前置性审查.需要公开征求意见的应采取适当形式公开征求意见。 第二十六条 建立法律顾问制度,以内部法制机构工作人员为主,可以聘请法律专家、律师,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意见,处理xx法律事务。 第二十七条 加强xx行政许可管理制度建设,严格依法设立xx行政许可事项,优化工作流程,规范工作程序,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最大限度减少行政自由裁量权。 第二十八条 全面落实xx执法责任制,进一步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确定执法责任,规范执法流程和行为,审核xx行政执法处理处罚程序,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xx行
18、政执法机制。 第二十九条 完善xx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的协商机制,依法及时化解行政争议。行政诉讼涉及的单位应派人作为代理人参加应诉。加强复议诉讼结果执行的监督,有效控制复议诉讼引起的赔偿事项.第二节 预算编制 第三十条 强化全口径预算管理,将各项政府性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厘清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政府采购预算、社保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功能定位,明确收支范围,加强统筹协调,避免资金安排交叉重复.第三十一条 进一步完善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支出标准在预算编制和管理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加强人员编制管理和资产管理,完善人员编制、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机制。第三十二条 健全项目支
19、出预算管理制度,改进项目库管理,规范预算项目设置,完善重大项目事前评审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第三十三条 推进中长期xx规划管理,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强化中长期xx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第三十四条 预算编制应根据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以及跨年度预算平衡的需要,参考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有关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和本年度收支预测,并按照规定程序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第三十五条 加强预算编制审核,完善预算编制规程,加强委内预算管理相关科室之间的沟通协调.推进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和部门决算的有机结合,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第三十六条 结合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建
20、立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科学设置均衡性转移支付测算因素、权重。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严格控制新设专项,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改进和完善专项转移支付分配制度,推进专项项目审批权下放。v#/20222 4EFE 仾37105 90F1 郱第三十七条 及时批复部门预算,提高提前下达转移支付的比例,加快转移支付预算下达进度.第三十八条 扩大xx预算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对预算公开过程中社会关切的问题应规范整改、完善制度。第三节 预算执行第三十九条 严格按照xx预算、用款计划、项目进度、有关合同和规定程序及时办理资金支付,硬化预算约束。严禁超预算和无预算安排支出,减少和规范预算
21、调整事项,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预算级次或者项目间的预算资金的调剂,确需调剂使用的,按照有关程序和规定办理。第四十条 健全资金支付规章制度,完善内部岗位职责,建立各岗位间协调制约机制。建立贯穿资金支付全流程的动态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资金支付中的疑点问题.第四十一条 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收支运行效率。第四十二条 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建立结转结余资金定期清理机制,加大结转结余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建立健全预算编制与结转资金管理相衔接的约束机制。第四十三条 健全预算支出责任制度和执行通报制度,加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第四十四条
22、 细化xx决算公开内容,扩大xx决算公开范围。除涉密信息外,公开xx决算。第四节 会计管理第四十五条 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施会计从业资格信息化管理,记载更新会计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变更、调转、后续教育、补换证、奖惩记录等信息,健全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第四十六条 会计管理控制的总体目标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财产安全完整和确保法律法规规章的贯彻执行等。第四十七条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会计主管职责:负责组织、管理、监督会计业务工作。负责制定本委会计业务管理制度和会计业务流程,负责授权的法人章保管,审核支付单据,稽核记账凭证,复核会计报表等。会计职责:
23、复核原始凭证并编制记账凭证,期末对账无误后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档案装订、保管。出纳职责:审核报销凭据,办理收付手续,登记现金银行日记账。第四十八条 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原始记录管理:原始记录的内容和填制方法、格式、审核;填制人的责任;原始记录签署、传递、汇集要求。稽核: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具体分工、职责、权限;审核会计凭证和复核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方法;稽核结果的处理和使用等。账务处理程序:会计科目及其明细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会计凭证的格式、审核要求和传递程序;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账簿的设置;编制会计报表的种类和要求.会计档案管理: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
24、等.第五节 政府采购管理 第四十九条 严格遵循“先预算、后计划、再采购”的原则,坚持预算控制计划,计划控制采购,采购控制支付。政府采购预算要做到应编尽编,应采尽采。采购项目预算应纳入部门预算. 第五十条 根据年度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政府采购分为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集中采购必须委托市采购中心实施,分散采购可委托市采购中心或有资质的社会代理机构实施,也可由单位自行采购。 第五十一条 根据采购实施机构的不同,政府采购可以分为由集中采购机构实施的采购(由市采购中心采购)、由社会代理机构实施的采购和单位自行采购三种类型.39252 9954 饔C21562 543A 吺33810 8412 萒3
25、6935 9047 遇32470 7ED6 绖 第五十二条 政府采购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xx市财政局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管理制度以及各项政府采购制度规定等. 第五十三条 市采管办(设在市财政局)是依法设立的全市政府采购日常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编审、采购类型和方式变更审批、过程监管、投诉处理和考评等职责。 第五十四条 本单位作为采购主体(即“采购人”),除依法履行单位集中采购各项职责外,还承担本单位分散采购政策制定、组织实施和质疑处理等职责。 第五十五条 应根据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统筹负责和监督指导本部门下属各单位的政府采购工作,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可以实施
26、部门集中采购或批量采购.第六节 资产管理 第五十六条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一般分为:房屋、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图书、档案、家具和用具等. 第五十七条 办公室是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办公室财务是固定资产价值管理部门.各科室(事业单位)为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负责保管本科室(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并对其安全性与完整性负责。 第五十八条 构建和完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管理之间有机衔接、有效制
27、衡的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 第五十九条 本委通用资产配置应当遵守xx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通用资产配置标准。没有规定配置条件和标准的,应当从严控制,合理配置,提高效益。 第六十条 加强产权界定、产权纠纷处理、资产评估、资产清查等工作,并对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监管。规范资产处置和产权变动事项的管理程序。资产处置应当与资产配置、使用和回收利用相结合,逐步建立资产共享、循环利用机制。 第六十一条 规范出租、出借国有资产的管理程序,并加强对国有资产收益的监管。第七节 建设项目管理 第六十二条 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项目建议和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
28、、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竣工审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六十三条 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议事决策机制,严禁任何个人单独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决策过程及各方面意见应当形成书面文件,与相关资料一同妥善归档保管. 第六十四条 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审核机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概预算、竣工决算报告等应当由单位内部的规划、技术、财会、法律等相关工作人员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核,出具评审意见. 第六十五条 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建设项目招标工作,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应当采取签订保密协议、限制接触等必要措施,确保标底编制、评标等工作在严
29、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第六十六条 按照审批单位下达的投资计划和预算对建设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和超批复内容使用资金。财务部门应当加强与建设项目承建单位的沟通,准确掌握建设进度,加强价款支付审核,按照规定办理价款结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建设项目,单位应当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相关规定支付资金。 第六十七条 加强对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40230 9D26 鴦t22008 55F8 嗸37828 93C4 鏄31300 7A44 穄26750 687E 桾26304 66C0 曀22285 570D 圍 第六十八条 经批准的投资概算是工程投
30、资的最高限额,如有调整,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建设项目工程洽商和设计变更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 第六十九条 建设项目竣工后,按照规定的时限及时办理竣工决算,组织竣工决算审计,并根据批复的竣工决算和有关规定办理建设项目档案和资产移交等工作。建设项目已实际投入使用但超时限未办理竣工决算的,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实际投资暂估入账,转作相关资产管理。第八节 合同管理 第七十条 本制度所称合同指与单位经济活动和资金收付有关的合同。根据金额和风险大小,分为一般合同和重大合同,凡合同金额为30万元以上的为重大合同。其中,对原合同有重大更改应视为新签合同处理. 第七十一条 严禁未经授权擅自以单
31、位名义对外签订合同,严禁违规签订担保、投资和借贷合同. 第七十二条 单位领导层是合同管理的决策机构,对涉及重大事项的合同或金额较大的合同应根据有关制度和单位实际情况,提交单位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策。 第七十三条 合同应实行归口管理,办公室统一负责本单位合同的管理以及合同专用章的保管等工作.所有经济性合同必须交由办公室统一盖章、登记、备案和管理。办公室同时负责合同订立的法律性审核工作。在必要时可以聘请法律顾问共同参与合同管理和合同起草,对合同进行法律性审核并出具专业意见。 第七十四条 业务部门是本单位合同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具体负责与本部门相关业务合同订立的策划、调查、谈判、文本拟定、初审以及后续
32、监督合同履行等工作。 第七十五条 财务部门应加强对合同订定的经济性审核,重点审核合同订立是否有年度预算保障、是否设定付款条件以及约定的付款方式是否合理等。 第九节 机关运转管理及信息系统管理 第七十六条 完善收文批分制度,提高收文批分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严格按照批分意见承办公文,严禁推诿扯皮。严格执行xx市xx委机关公文处理制度等有关规定,按时传递、办理、办结公文。 第七十七条 公文办理中,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未形成一致意见的,不得行文,必要时可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文起草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提措施和意见建议切实可行.对会签、征求意见公文回复意见或表态要统筹考
33、虑,充分说明理由,公文审核、签发、印制、分发、存档要严格执行现行的相关规定. 第七十八条 规范会议通知安排和落实工作,健全重大外部会议的报告、审批和通知程序。参加市委、市政府研究重大问题的会议前,加强委内统筹协调,认真、全面准备意见材料。参加市直部门的会议,全面了解情况和有关业务,表态要有理有据.参加会议后,及时报告会议情况,涉及其他科室的事项向相关科室书面通报,重大事项向分管委领导或主要委领导书面报告. 第七十九条 强化内部财务管理,规范日常经费、重大资金支出审批的权限设置,健全机关财务管理制度,强化预算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控制、资产控制程序,加强委属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做好委属单位财
34、务工作的指导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第八十条 强化档案分类管理,完善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制度和流程,实现档案管理的电子化、规范化,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确保业务和管理活动有案可查. 第八十一条 完善保密规章制度,构建单位主要负责人、科室负责人和承办责任人“三位一体”的保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各类保密设备的使用管理.加强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保密检查,及时通报发现的问题,督促被查单位整改. 第八十二条 制定安全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健全重要部位、重点环节的防控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强化和落实责任。健全群访事件处置协调机制,做好突发事件预防与相关单位的联系工作。 第
35、八十三条 制定印鉴管理制度,加强对单位公章、法人名章等重要印鉴使用授权和审批控制。m39784 9B68 魨25049 61D9 懙v37466 925A 鉚33001 80E9 胩 第八十四条 建立健全对外信息发布审核机制,强化对门户网站信息发布的审批,按照规定内容、时限和程序公开公示有关信息,保证对外信息发布同一口径、一个声音。 第八十五条 提高目标责任制安排考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统筹考虑市委、市政府等部门分配的工作任务,逐项细化分解落实明确.健全工作调整和目标责任制考核机制,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评机制。 第八十六条 信息系统建设坚持归口管理,实行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从改革发展出发,协
36、调配合、分工合作、整合资源、实现一体化,发挥信息化建设对xx业务管理和辅助决策的支撑与促进作用。 第八十七条 强化流程控制,将业务流程固化在业务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建设xx综合监控平台,健全信息系统预警机制,提升信息系统防控风险能力和自动控制水平. 第八十八条 建立xx数据应用与管理机制,促进信息对称和数据公开,实现委机关各科室信息共享;加强信息搜集,强化数据中心建设,实现xx委与市直单位、市级xx与县(市、区)xx间的数据贯通.第八十九条 加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做好信息系统安全分级和等级保护工作,强化系统运行维护安全和灾备管理,加强系统权限配置管理,实现信息及系统操作留痕、存取可控、存储
37、有效和数据完整。第九节 人事管理 第九十条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规定,完善岗位设置,依法确定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健全干部轮岗交流、回避等制度,落实休假制度,建立防止岗位利益冲突的制度体系。 第九十一条 明确各科室主要职责,核定各单位人员编制.各科室按照职责分工确定岗位,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确保不相容岗位(职责)相互分离,对资金分配和政策制定等高风险岗位的权力进行规范、限制,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第九十二条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确定不同职务层级的交流对象,采取平职交流和提拔交流相结合、集中交流与个别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的
38、素质和能力。 第九十三条 采取查阅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多种方式,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促使领导干部公正履行职责.对存在需要回避情况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相关部门及时提出回避建议。对有需要回避的情况不及时报告或有意隐瞒的,应予以批评,情节严重的进行组织处理。 第九十四条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公务员招录、遴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以及干部培训交流、锻炼等制度,规范相关干部人事管理工作。 第九十五条 完善工资管理制度,保障工资发放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按时调整工资级别。第五章 内部控制检查和报告 第九十六条 各科室(事业单位)每年应至少对本科室(事业单位)业务存在的风险进行一次全面、系统和客观评
39、估。当本科室(事业单位)的外部环境、管理模式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及时对各项业务风险进行重新评估. 第九十七条 建立各科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情况报告制度。各科室应根据机关各项制度要求,结合本科室(事业单位)内部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本科室(事业单位)内控日常检查,针对发现的各种内控失效情况或内控薄弱环节,及时提出解决措施或建议并向内控办报告。每年3月底前,各科室(事业单位)要向内控办报告上一年度内部控制情况。 第九十八条 xx工作内部控制制度牵头科室应及时发现xx工作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示有关科室,向内控办报告发生的内控失效情况。内控办对内控失效情况提出处理建议并向内控组报告. 第九十九条 内
40、控办组织开展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内控薄弱环节、查找原因、堵塞漏洞。定期检查一年一次,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科室(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执行、内控失效应对及处理等情况。不定期检查的内容由内控办根据内控管理需要确定. 第一百条 各科室(事业单位)日常检查情况、内控办检查情况,由内控办向内控组报告。内控组根据需要将相关情况向委党组报告,内控办督促落实有关处理意见. 第一百零一条 建立内部控制检查情况定期披露制度,对内控工作做得好的科室(事业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对内控工作不力的科室(事业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强化结果运用,将科室(事业单位)和个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全委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指标体系。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百零二条 委属事业单位根据本制度、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有关规定,制定本单位的内部控制操作规程。 第一百零三条 本制度由内控组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一百零四条 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实施。22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