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区域性和国际性摘要:文章首先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区域性和合作性的内涵和定义,然后以浙江为例总结了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和国际性的现状,阐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和国际性的挑战以及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了有所借鉴,论述了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和国际性的建议以及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性;合作性;现状;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什么是高职教育的区域性?可以将其界定为:基于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宗旨,高职教育所具有的地方特色。这是该概念的本质属性,即内涵。而所谓地方特色,体现在诸如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培训方略、生源、就业出路、办
2、学体制、投入机制、学校管理等方面,这些内容构成了高职教育区域性的外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区域性、应用性及岗位性等方面,高等职业院校一般为地方院校,其投入、生源和就业均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以本地区的重点或支柱产业为依托,紧紧围绕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原则,在专业设置、教学组织、培养目标上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为地方服务的直接性和有效性。中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开放、开拓的品质。国际交流与合作一直是中国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拓展与深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社会经济文
3、化日益融入全球化经济格局,高职教育不但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迎来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极好机遇。一、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和国际性的现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特征在中国一些地区已经显现。据统计,浙江省2007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3%,报到率也在90%以上,均高于全国水平三四十个百分点。高职院校的异军突起是近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最大的亮点之一。过去几年,浙江省通过对成人高校的改制、改革、改组以及将部分条件较好的中专学校升格,采取政府投入、老校区土地置换、社会企业参与以及银行贷款等方式,先后筹建了40多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招生数连年增长。现在全省高职院校数量已占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总数的
4、%,在校生数达到万人,占全省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3。专业设置贴近地方经济,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是浙江高职教育的特色。浙江高职院校除了设置计算机、外语、会计等社会通用专业外,特别注重设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服装城”宁波是享誉海内外的“红帮”裁缝的发源地,2000家服装企业中,高级技工和技师严重短缺,极大地制约了服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应运而生的宁波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就是依托宁波特色产业背景创立的。浙江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已经于上个世纪开始。20世纪90年代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形式有:第一种形式是聘请外籍教师到国内的高职院校任课或讲学,或者选派教师到国外的高等院校去考察、进修
5、,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合作,形式灵活、内容多样、期限不一、费用较低,而且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是目前国内多数高职院校采取的方式。第二种形式是中外高职院校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框架之下的系统合作。典型项目如中国与加拿大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第三种形式是中外高职院校自主合作,按照产业经营模式,实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益共享。高职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沿着纵深的方向不断推进,可谓精彩叠出,硕果累累,展示了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广阔前景,体现了中国高职教育的生机与活力。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和国际性的挑战高职教育中外合作迅速发展是中国入世后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
6、要。由于入世后市场进一步的开放,中国的高职教育直接与其他各国正面竞争的态势已日益尖锐地显示出来。问题在于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国外的同类教育并非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特别是欧美市场发达,其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和地位,以及在发达市场环境中的运作成熟程度,在招收国际生源、科技成果转化、教育产品开发和贸易等方面远远高出中国。这样,中国不仅在现代经济的市场化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职业教育融入世界高职发展和竞争中时,也已远远落在后面。在加入WTO条件下,中国高职教育要迅速达到国际水平并为中国经济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就只能与国际教育市场接轨,迅速提升自己,利用国际市场的开放与便利,在更大范围和更
7、高层次上,寻求友好交流与国际合作伙伴合作办学,来提高高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持自己的特色,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走国际合作之路。中外合作办学,可引进外资,迅速解决高职院校资金短缺的困难,创办先进的实习、见习、实训工厂等,将使学校面貌一新;而先进的教育理念、原版教材与外教的引入,将使教学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而双轨制的运行,双语教学的普及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学质量的迅速提升将起到重要作用。当然中国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学生学习用功等方面的优势,也将得到更好的发挥。合作办学运行得当,可以融中外教育优势于一体,取得“1+1大于2”的效应。因为外资的不断引进,先进的教育实训基地的
8、建立,高水平外教的直接教授以及双轨制运行,双语教学等等,使学生可以不出国门就能拿到国外名牌大学的学位和毕业证。三、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国际经历三位一体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十分强调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他们又增加了国际交流、海外实习这一条,强调全球化人员的密切合作,与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大型企业跨国经营的趋势相适应。这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也有借鉴意义。以适应岗位为培养目标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德国大学相比的一个明显的优点是淘汰率极低。由于实行的是学期制,学生不可以推迟毕业。学生在申请入学时就有一个明确的岗位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又以培养学生适应企业所设定的
9、工作岗位为目标。学生甚至在实习中做出了成绩,申请了专利等。真正做到了“零距离上岗”。处理好技术更新周期与人才培养周期之间的矛盾当今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学生毕业时发现所学的知识已经过时的现象经常发生。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基层或部门的管理人员,除了职业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协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甚至国外实习的经历。实现学生、职业学院、企业三赢的局面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生、职业学院、企业三者之间密切合作、相互支持,实现了共赢。有生产经验的、经过认真培养的专业人员对维持和提高企业自身的效率及竞争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和国际性的建议彻底更新
10、观念,逐步建立区域性高职教育体系通过舆论宣传、典型引路、政策导向等,逐步确立高职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使区域高职教育逐步形成体系,其中,学历高职教育子系统要体现层次结构,二年制专科层次、三年制副学士学位和四年制本科、硕士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并存,并建立同普通高等教育相协调的学位制度,有选择、有计划地把原有三年制专科职业技术学院高移至四年制本科。改革高考录取制度招生、就业政策向高职教育适当倾斜取,以提高当前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要通过舆论导向、政策导向和就业导向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建立区域性高职教育投入网络针对当前中国高职院校建设的最大困难是经费不足
11、的现状,迅速建立“政府保障、企业支持、民间赞助”的三结合投入网络。地方政府在保证预算内教育经费到位的基础上,力争划拨专项建设费用;企业和行业要以“长周期、迟效益”的投入视角,支持学校或同学校合作建设好实习、实训基地;制定政策,鼓励民间团体联合举办私立高职院校,按市场机制运行;以省、市、自治区为元单位,计划协调高职教育建设投入,避免没有意义的简单、重复投入和浪费。统筹规划区域性高职院校的布局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合作牵头,劳动部门和行业协会参与共同统筹规划布局,形成面向地方经济、覆盖全部职业、多层次、多规格、灵活多样的高职教育网络。五、对国际交流与合作问题的思考经济全球化把世界范围内的所有行业和
12、领域都纳入一个国际通行的模式之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既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要求,又要按照相关行业的国际标准,来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知识、能力、素质所应达到的要求,印度国家信息学院于1993年通过IT教育培训、多媒体产品开发和软体开发三方面业务的ISO9001认证,1999年获得软件开发业务的SEICMM5级水平,在与微软、SUN等IT巨头结盟的基础上,其课程设计取得国际认证并推行国际通行的技术证书,确保所培养的软件人才能够在国际上通用。关于高职教育的国际合作与竞争国外教育机构来华办学对国内的高职教育是挑战大于机遇,因此,国内的高职院校将面临着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形势逼人,时不我待。不
13、但高职教育领域的人士要有强烈的国际竞争意识,各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更应正视这一现实,站在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高度,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高职教育相应的支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构建中国的高职教育体系从高职教育的内部分析,学历教育和知识教育仍然是高职院校的主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学历教育与岗位资格培训相结合的高职教育格局尚待建立和完善。国外高职教育同样有社区学院的CBE/DACUM能力本位课程设计模式,澳大利亚TAFE能力本位与国家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德国高等专科学校以政府投资为主,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体制等等,都可以成为中国高职教育某些方面的范式。详细了解国外技术学院开发新专业以适应市场
14、的作法及时掌握国外技术学院专业设置的最新信息,并在教学资料上得到对方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专业设置逐步呈现“新、特、活”的特点,并较好地处理面向市场所需的灵活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超前性、保证教学质量所需的稳定性和提高办学效益所需的规模性等四大关系。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大了中国对外向型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同时面对国际和国内两个人才劳动力市场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既要苦练“内功”,又要眼光“向外”,通过借鉴、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使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能较快地与国际教育水平接轨,使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尽快适应国际和国内人才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参考文献:1、张
15、建荣.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黄亚妮.论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2.3、李文波.论高职教育的区域性特征J.云南高教研究,20014、彭秀芳.高等职业教育与国际教育水平接轨若干问题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闵光泰,王国苹,颜逊.走国际合作之路强高职教育特色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1.6、张博,陈育林.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国际合作之路J.辽宁高职学报,2002.7、郝拉柱,李畅游.浅谈利用国际技术合作项目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1.8、李星.国内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比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9、朱懿心.在国际比照与国际合作中推动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4.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区域性和国际性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