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部分1、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P10-11) 大纲是胡适在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和课堂讲义的基础上完成的,于1919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现在学界公认胡适的大纲是第一部中国哲学史方面的著作。胡适在对先秦诸子进行精密考证的基础上引入了西方的逻辑分析方法,按照宇宙论、知识论、伦理论、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等西方哲学的方法来梳理先秦诸子的学说,令当时的学界感到耳目一新。此外,此书以老子作为中国哲学的开山,将三皇五帝都拿掉了,给人一种单刀直入、简洁明了的感觉,避免了以往拖沓冗长的弊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哲学史大纲前半部竟成了绝响,后半部一直也没有出来。2、 梁启超的“新民”(P61) 梁
2、启超将中国传统伦理与西方伦理加以比较,指出中国传统伦理存在着“重私德,轻公德”的缺憾,仅仅在家族伦理方面比较完善,而在社会伦理、国家伦理方面则非常欠缺,朋友和君臣不足以涵盖复杂的社会和政治关系。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培养“公德”、塑造“新民”“道德革命”等主张。中国需要进行变革,不但要进行器物制度的变革,还要进行道德伦理的变革即“道德革命”,通过“道德革命”来培养民众的“公德”,以建立起适应时代需要的新道德,从而塑造出具有社会公德和国家意识的现代国民,即“新民”,这样才能使中国人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 梁漱溟的文化发展三路向(P145-147) 梁漱溟基于普遍而多元的文化观和“三量说”的方
3、法论,提出了文化发展的“三路向说”。就是意欲向前的西方文化,意欲持中的中国文化,意欲向后的印度文化。这三种文化发展路向又是建立在人生三路向的基础之上,即向前面要求,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转身向后去要求。梁漱溟认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西方文化征服自然、科学方法、得摸克拉西的三大异彩都是源自向前的意欲。而“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中国人的意欲具体表现为安分、知足、寡欲、养生,由此缺乏征服自然的魄力、奋斗抗争的勇气、解析自然的兴趣。对于印度人,他认为,“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人的意欲是努力解脱、翻转向后,所以只有宗
4、教畸形发达,哲学、文学、科学、艺术都是宗教的附属品。4、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 1923年冯友兰毕业回国,在国内大学讲授中国哲学,1929年完成了上卷,1933年完成了下卷。他的中国哲学史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把孔子作为中国哲学的开端,与胡适产生了争执,可能不仅是学术之争,怕更多是“俞亮情节”;第二,突出了哲学性原则,着重以西方哲学作为普遍的哲学标准,把中国历史上大致与其相当的部分选择出来,运用一定的逻辑分析方法加以系统阐述;第三,建立起系统,他认为虽然中国哲学家的哲学并无形式上的系统,但有实质上的系统。从看似松散的中国古代思想中寻找出其暗含的理论结构,并为其建立系统,这可以说是哲学史家的基本任务
5、。但是以此思路进行中国哲学研究,可能远离了原本中国思想的实质。5、 康有为的“三世进化”(P71-72) 康有为以进化论为依据并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对春秋公羊学的“衰世、升平、太平”三世之说和礼记礼运的“大同”、“小康”之世进行了新的阐释,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三世进化说”。所谓“三世进化说”就是说由“据乱世”进化为“升平世”,再由“升平世”进化为“太平世”。人类社会所有的进化有遵循这个循序渐进的基本次序。具体而言,“据乱世”要建立君主专制,“升平世”要建立君主立宪制而实现小康,“太平世”要建立民主共和而实现大同。他强调这个次序绝对不能跳跃的,如果跳跃就违反了进化论的原则,必定引起天下大乱。中国正
6、处于“据乱世”到“升平世”的过渡阶段,只能从君主专制逐步过渡到君主立宪而实现小康,绝不能跳跃到民主共和而实现大同。“三世进化说”是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干,为他的君主立宪政治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6、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P177-180)关于人生境界,冯友兰在新原人中做了详细论述,提出了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种境界。首先,他认为人具有觉解,觉解就是了解认识和自觉意识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的能力,“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生之所以异于别底动物的生活者”。由于人对于宇宙人生觉解程度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境界,他将人生境界划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就是顺应人道德自然本能或个人习惯、社会习俗
7、去从事活动,但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的性质、意义缺乏清楚的了解认识,这是最低层次的境界。功利境界就是为谋取个人的利益入财产、事业、荣誉去从事活动,并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有清楚的了解认识。道德境界就是为谋取社会的利益去从事活动,并对于个人蕴涵于社会有清楚的了解认识,社会制度、道德原则、政治原则并不是压制个人的,而是个人必须在社会制度、道德原则、政治原则之中才能得到完全的发展。天地境界就是对于自己在社会和宇宙中的意义有完全的了解认识,充分实现了人的本性,人不但是社会全体的一部分,而且还是宇宙全体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和宇宙中才能充分发展自己,最终实现对人的本性的体认,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论
8、述部分1、 孙中山的“人民有权,政府有能”(P99-103)关于“民权革命”取得成功后民权具体如何实施,孙中山的基本理念是“权与能要分别”,即权能分离,也就是政权与治权分离,概括起来说就是“人民有权,政府有能”。首先,他把政治权力分为政权与治权,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政权就是人民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的总和,是人民所拥有的管理政府的能力,所以称为民权;治权就是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的总格,是政府自身所拥有的权力。政权与治权的分离就是权与能的分离。在将来的新国家中,要把政权与治权加以区分,把政权完全交给人民由其直接行使权力,把治权完全交给政府由其充分履行职能,这样就不怕政府的权力太大以至于难以控制。关于
9、政权,他提出共有四种即选举权、罢官权、创制权、复决权。选举权是当时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民权,但仅有选举权还不够,还必须有罢官权、创制权、复决权。罢官权与选举权相对,如果光有选举权就失去了对官员的监督控制。创制权是人民根据共同意愿创设一种法律。复决权是人民根据共同意愿废止议院已经通过的法律或通过在议院难以通过的法律。这四种权力要互相配合,这样人民不但具有政治任免权,还有法律决定权,从而使民权更加完整。人民有了这四种民权就可以实现直接民权。关于治权,他提出共有五种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主张这五种治权应该分别行使,互相制约,即“五权分离”。他在与俄国社会革命领导人谈话中
10、初步阐述了“五权分立”思想,后在对欧美国家考察中发现弊端,于是提出在欧美“三权分立”基础上再加上中国传统政治中的考试权、监察权,这样就形成一个中西合璧、五权分立的政府。他虽然主张政权与治权分立,但政权与治权并非平行并立的关系,而是节制与被节制的关系。政权属于人民所有并由其行使,治权由政府代表人民行使,但治权并不能取代政权,治权来自政权,要受政权的节制。正因为政权可以对治权进行有效的节制,所以权力较大的万能政府才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2、 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P65-71)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非常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由是个人与群体的界限之内所行使的不受限制的权利。“学者必明乎己与群
11、之权界,而后自繇之说乃可用耳”。每个人在没有与他人发生关联的个人领域可以不受限制地实施行为,但进入群体之后就得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界限。民众的行为只要是在与群体无关联的个人领域就可以不受限制地实施,即便是不符合善的原则也不能予以禁止,法律所禁止的是超过了个人与群体的界限而妨碍了社会其他人的行为。自由是个人和国家崇高的最高原则。“身贵自由,国贵自主”。他认为自由能使事物顺应自然的合理法则而各自获得充分的发展,太平盛世就会自然降临,民众各自能够自治、自由、自利,国家就会实现富强。个人自由是国家自由的前提。关于此点,他曾引用西方人的天赋自由思想,民众的自由是每个人生而具有的天赋的权力。国家是由民众组
12、成的,国家的富强也是建立在民众的财力的基础之上,民众没有自由和权利,国家也就没有自由和权利。并批判清朝不进行民主自由基本制度的改革而只进行具体制度政策改革的片面做法。但是为了应对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为了维持社会稳定不得不限制自由,是可以暂时将国家自由置于个人自由之前。这是紧急情况下的不得已的特例,不代表自由主义通常所具有的普遍意义。自由是民主的基础。民众有了自由,为了保护自由,就要建立制度来约束统治者的权力来使自由不受到侵害,这就是民权即民主权利的运用。保障民众自由的民主制度的具体表现就是议院。民众的自由权利通过议院这一民主体制而得到了保障。自由是不断发展演进的。起初严复也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
13、但是接受了进化论之后认为,自由不是人生而具有的,是有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他认为,人类是介于上帝和禽兽之间的存在,由于受到自身需求和外部条件的影响,作为个体的自由很少,群体所拥有的自由就更少。就如同刚出生的婴儿一样缺乏自主能力必须完全依赖他人。所以自由是随着人类的自主能力的逐步提高而不断发展演进。民众教育是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严复认识到自由是西方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也是中西差异的根本所在,但自由能否顺利展开还要取决于民众的智力素养。他寄希望于圣贤君主对民众进行教育使其具有自治能力,从而行使自由权利,方法就是通过君主立宪来逐步落实教育、开启民智。3、 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主要内容(P123-131
14、)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基础。自由主义一般都带有个人主义色彩,胡适的自由主义就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上。个人主义的意思比较模糊,他特别对此进行了澄清。个人主义不是自私自利的为我主义,而是独立思考、敢于担当的个性主义。“这种思想有两个中见解:第一是充分发展个人的才能;第二是要造成自由独立的人格。”要坚持自己的思想信仰,追求真理,不盲目信从别人,敢于排除一切权威及外在的压制。个人自由先于国家自由。从个人主义出发,胡适建立起了自由主义,并进而提出把社会和国家建立在个人自由的基础之上。只有当每个人都具有了自由,思想转变、社会进步乃至革命才有成功的可能,现代意义的社会和国家才有可能建立起来。在他看来,牺
15、牲个人自由为代价去争取国家自由的这条路是行不通的,个人自由是国家自由的基本前提。容忍是实现自由的根本。胡适后期特别重视容忍,认为容忍是实现自由主义的根本。容忍就是自己要争取自由的权利,同时也要承认别人也享有同等自由的权利。胡适的“容忍”实际上就是宽容精神,要容忍反对力量的存在,没有容忍精神,信仰自由、民主政治都无法建立起来,现代社会也无法形成。民主是政治自由主义。胡适继承和发展了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主张民主就是政治自由主义。只有民主政治才能保障人们的基本自由,所以自由主义的政治意义就是拥护民主。国家权力必须由大多数人来掌握,从而保障人们的自由。但是民主虽然是多数人的统治,也要尊重
16、少数人的基本权利,这才是自由主义的精髓所在。基于此,他进一步提出要容忍反对党,保障少数人的权利,这都是自由主义在政治意义上的表现。自由主义应走和平改革之路。现代自由主义含有和平改革的意思,也就是通过和平的方式转移政权。当然这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政府要容忍反对党的存在和尊重少数人的权利,人民也具有了选择的机会,和平换政变为可能。当然他不否认历史存在流血革命。自由主义在历史上具有冲破宗教和政治束缚的作用,也曾出现流血革命,但是近百年,在民主政治已开启的国家里,依靠自由和容忍就能推进和平改革,没必要进行暴力革命了。而且,他总结近一百多年的历史,凡是进行彻底改革的人,清除一切反对势力,不容忍自由思想,最
17、后都会走上绝对专制的道路。所以暴力革命必然会导致绝对的专制,和自由主义是截然相反的,因此他坚决反对暴力革命。而关于落实宪政的问题上,胡适认为民主制度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和训练方法。宪政随时随地的可以开始。他对宪政做了清晰的阐释,宪政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理想,只是一种政治生活习惯,政府和人民都遵守既定的规则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人民参政不需要多少专门知识,需要的只是参政经验,而通过民主制度参与选举就是不断经验的过程。以上是胡适的自由主义的主要内容,他对自由民主有着极高的信仰。但是胡适的自由主义的实现必须依赖一个愿意向民众开放政治的政府,这在但是是难以实现的。4、 熊十力的“体不二用”的主要内容(P155
18、-166) 文义解释部分1、 形而上者谓之道.(P29) 2、 体用者,即以一物而言之.(P38) 3、 国何者?积民而成也.(P57) 4、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P25) 在清末“经世思潮”向“改革思潮”过渡时期,王韬对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明确的认识,由此引用易中“穷则变,变则通”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四千年来未有之创局”表明中国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地球东西朔九万里之遥,.”、“六合为一国、四海为一家”表明中国处于全球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挑战机遇面前,中国应该积极变革以适应全球化时代。他举例从上古的巢氏、随人氏、伏羲氏、轩辕氏皇帝开辟洪荒、创建国家到中古的唐尧、虞舜继承
19、正统、建立礼乐、开启三代,再到秦始皇兼并天下、废除封建、建立郡县、毁灭礼乐,又到今天西方各国纷纷前来立约通商、天下几成一家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中。他由易传引出了变革的理论,为以后中国的近代人士倡导变革提供了依据。5、 网罗重重,与虚空而无极.(P56) 这段话出自仁学自叙,谭嗣同。受庄子影响,他的“自由”指身心的自在,由此引出仁通平等和民主大同,而“冲决网罗”是自由的最高境界,他认为所谓“网罗”不但是现实社会的各种束缚羁绊,更是内心世界的各种束缚羁绊,“冲决网罗”就是打破现实社会乃至内心世界的各种束缚羁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以往学界往往吧“冲决网罗”理解为“冲破封建主义网罗”恐怕有失偏颇。6、 国家譬如一只船.(P95) 孟子的“革命”思想存在直接承认“革命”的正当性和间接承认“革命”的正当性两个层面,后世儒学家也从这两个方面对其提出质疑和批判。这段话是陈天华根据“民先国后说”、“国民一体说”及“君主职能说”直接肯定了“革命”的正当性的论述。他初步具有了主权在民的思想,认为原本只有民众并无国家、君主及官员,君主和官员是由民众选聘来管理国家的,如果他们不履行只能甚至反而危害国家的话,民众当然可以将他们加以撤换而重新组建新的政府;如果民众对他们姑息纵容的话,就是一种失职。也就是说,“革命”不但是民众的一种权利,而且还是一种义务。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