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92.51KB ,
资源ID:4716679      下载积分:8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47166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快乐****生活】。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世界史、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为本站上传会员【快乐****生活】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世界史、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

1、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律的总称。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于528年下令编纂,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主持。巩固帝位、突出君权是这部法学文献的基本宗旨,宣扬皇帝意志、承认阶级差别、保护私有财产。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陆法系的基石,对欧洲各国法律产生巨大影响。普洛尼亚制拜占庭帝国的监领地制度,又称“恩准制”,与法兰克的采邑制相似。科穆宁(10811185)王朝时期确立。即政府将国家的和农村公社的土地分给公职贵族监领。监领主必须为国家服役,并按监领地的大小提供相应的兵员为国家服役。监领主同时也拥有对监领地上的农民的支配权。农民必须向监领主缴

2、纳租税,并服劳役。因此,在监领地制形成的同时,自由农民也成为了依附农,拜占庭的封建化也宣告完成。后来监领主又取得领地的行政和司法权。监领地变成封闭型的封建大地产。普洛尼亚制的实施暂时加强了国家和军队的实力,但也潜伏着离心的倾向,导致分裂割据的加剧。圣像破坏运动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7世纪以后,正统教会和修道院则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成为社会各阶层怨恨的目标。利奥三世于726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

3、破坏运动之始。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813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 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东正教又自称“正教”,意思是正宗教会,是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部教会。正教否认罗马教皇有高出其他主教的地位和权力,主张除主教以外的其他教士均可婚娶,在教义上与天主教略有分歧。515世纪时,东正教直接受拜占建帝国控制,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因为宗教仪上都用希腊语,故东正教也称希腊正教。十六世纪末,东正教在莫斯科设立大主教后,又逐渐形成使用斯拉夫语的

4、俄罗斯正教,受沙皇政府控制。至十八世纪,东欧有些国家的东正教教徒宣告在行政上对君士坦丁堡独立。东正教流行范围主要是东欧,即东欧的希腊语和斯拉夫语地区。8.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阿拉伯帝国穆罕默德(约573632年)伊斯兰教创始人。出生于麦加城古莱西部落哈希姆族的一个没落商人贵族家庭。610年开始在麦加传教,622年开始“徒志”迁往雅特里布城(麦地纳),并组建起穆斯林公社。624年他成功组织了伯得尔战役,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和扩大了伊斯兰教的影响。627年,他以掘壕坚守之策,挫败了麦加万人大军对麦地那城的围攻。630年率大军兵临麦加城下,迫使倭马亚贵族归顺投降。通过多方努力,最终使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

5、民众在伊斯兰教旗帜的引导下走上了建立统一国家的历程。古兰经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和社会政策都反映其中。共114章,6236节,记载了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所颁布的经文。其中内容包括: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同阿拉伯半岛的多神教和犹太教进行斗争的记述;以信仰一神安拉、反对多神崇拜为中心的宗教信条;针对阿拉伯社会情况所提出的宗教制度和社会主张;为了传教需要而引用的一些流行于阿拉伯社会的故事和传说。因此,它不仅是宗教经典,而且是政治文献,是阿拉伯国家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既是伊斯兰教精神的神圣源泉,也是阿拉伯社会是政治、经济、司法、军事体制的理论基石。穆斯林公社穆斯林公社是阿拉伯语“乌马”

6、的意译,公元622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的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原初形态。622年9月,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教因遭受倭马亚家族苏非扬一派的反对,率领一批亲信出走麦地那。这批迁来的穆斯林称为“迁土”,麦地那原地的穆斯林称为“辅土”。穆罕默德将他们组织起来,建立一个称为“乌马”的穆斯林公社,制定“麦地那宪章”,打破各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公社成员以兄弟姐妹相称。穆斯林公社既是宗教组织,又是军事和行政组织,穆罕默德以安拉使者的身份集宗教、行政、军事大权于一身,为公社最高首脑。穆斯林公社奠定了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体制的基础。哈里发国家哈里发政权体制的阿拉伯封建神权国家。632年,伊斯兰教创始人

7、穆罕默德死后,其继任者称“哈里发”,意为安拉使者的继承人。哈里发作为安拉使者的继承者,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权威,他集宗教、行政、军事大权于一身,是封建神权的专制君主。这种哈里发政权体制,史称哈里发国家。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控制了阿拉伯帝国实权,哈里发的军政大权为素丹取代,只保留宗教首领的地位,此后哈里发政权体制基本消失。什叶派与逊尼派并列为伊斯兰教两大教派之一。穆罕默德死后,该派认为只有出身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后裔才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者即伊玛目(永无错误的“超人”),并认为末代伊玛目隐遁,将来以救世主身份再现。经典除古兰经外另有“圣训”,崇拜圣徒和圣墓,允许临时婚姻,重视阿术拉节。曾在一些

8、国家掌握政权,如也门的栽德王朝、埃及的法蒂玛王朝。1502年被伊朗定为国教,延续至今。由于对伊玛目认识的不同,分裂为栽德派、七伊玛目派和十二伊玛目派等支派。逊尼派伊斯兰教的正统派,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在宗教上,该派除了尊奉古兰经外,还按六部“圣训集”建立自己的学说。在政治上,它承认最初四代哈里发皆为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者。在倭马亚王朝时,逊尼派拥护当权派的统治,代表了叙利亚的阿拉伯贵族的利益。其后又反映了各个时期封建地主阶级当权集团的利益和愿望,得到历代哈里发及其政府的支持,发展较快。世界上的穆斯林多为逊尼派。倭马亚王朝661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夺取了哈里发的权位,开始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661

9、750年),定都大马士革。此后哈里发不再由选举产生,而由倭马亚家族世袭。倭马亚王朝旗帜尚白,中国史籍称为“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初年,主要致力于镇压反对派,巩固统治。而后在“圣战”的口号下继续大规模的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疆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750年被国内人民起义所灭。阿拔斯王朝阿拉伯帝国王朝。750年伊拉克大贵族阿拔斯夺取国内起义军的胜利果实建立了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762年迁都巴格达。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籍称“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时期,帝国中心东移。最初的百余年内,由于对外停止征服,社会比较安定,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政治也日益稳定,文化繁荣昌盛,是

10、阿拉伯帝国的黄金时代。1258年,蒙古军攻陷巴格达,杀了哈里发,阿拉伯帝国最后灭亡。伊克塔阿拉伯语“Iqta”的音译,意为“分割”。系指阿拉伯帝国赐予行政和军事官员作为俸禄收入来源的土地。泛指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封建土地制度。伊克塔制始于四大哈里发时期,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前期日益盛行。伊克塔制与同时代的西欧的采邑制不同,虽然也以服役为条件,但不是封建等级的世袭领地。伊克塔由哈里发或苏丹直接封授,伊克塔封建主有权向所领农民征收赋税,但无土地所有权,并须向国家缴纳什叶税。伊克塔封建主一般不住在封地,而是委托代理人管理土地。伊克塔的规模大小不等,哈里发家族和行省总督拥有很多伊克塔。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

11、,伊克塔逐渐变为世袭,转为私有。伊克塔制亦流行于中亚、印度等地的伊斯兰国家。徙志公元613年,穆罕默德开始公开传教。麦加的部落贵族把他视一种威胁,因此多方迫害伊斯兰教徒。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及其门徒被迫出走到麦加以北200公里的麦地那,并考虑在那里建立神权国家。伊斯兰教将这一历史事件称为“徙志”,这是穆罕默德一生中的转折点。他在麦加只有少数的信徒,但在麦地那,伊斯兰教的力量得到迅速发展。穆罕默德依靠这支力量,与麦加贵族进行斗争。630年,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麦加贵族被接受伊斯兰教,并承认穆罕默德的权威。五功是伊斯兰教的宗教义务内容之一,包括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念功,即背诵“除安拉

12、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拜功,每天朝麦加方向拜5次(破晓,中午,下午,日落,晚上);斋功,每年回历9月斋戒一个月,斋戒期间只能每天日落的时候进食;课功,每个穆斯林每年缴纳财产的2.5为捐税;朝功,每个穆斯林一生中至少要到麦加朝拜一次。帝制不可避免,但憎恨阴险暴虐的专制君主,厌恶元老们的奴颜婢膝。9欧洲基督教文明墨洛温王朝法兰克王国的王朝。481年,萨利克部落首领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因其出身于墨洛温家族,故称墨洛温王朝(481751)。建国后,克洛维率领部众,不断扩张。克洛维死后,法兰克即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751年被加洛林王朝取代。萨利克法典5世纪时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墨洛温王

13、朝的创始人克洛维统治后期(约507511)颁布的。它在克洛维的后继人统治时期曾两度被重新颁布,而在加洛林王朝统治时期又经反复修改和系统化。萨利克法典主要是一部刑法典和程序法典,列举了各种违法犯罪应科处的赔偿金。但它也包括一些民法的法令,其中有一章宣布女儿不得继承土地。16世纪时,这一章被错误地引来作为妇女不能继承王位这一现行法律推定的权威依据。加洛林王朝法兰克王国的王朝。751年,法兰克王国的宫相矮子丕平在贵族、尤其是教皇的支持下,废黜墨洛温国王,自己登上了王位,建立加洛林王朝。754年,教皇又为其加冕。为了报答教皇,他征服了伦巴第人,并把意大利中部的部分地区赠与教皇,从而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14、查理曼统治时期(768814),加洛林王朝的势力达到鼎盛。在此期间,法兰克封建化完成。814年,查理曼死后,加洛林帝国即告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签定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丕平献土加洛林王朝的创建者矮子丕平献纳给教皇的土地。751年,法兰克王国的宫相矮子丕平在贵族、尤其是教皇的支持下,废黜墨洛温国王,自己登上了王位,建立加洛林王朝。754年,教皇又为其加冕。为了报答教皇,他征服了伦巴第人,并把意大利中部的部分地区赠与教皇,从而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这一事件史称“丕平献土”。凡尔登条约分割法兰克人的加洛林帝国的条约。这一条约是加洛林帝国瓦解的第一阶段,预示近代西欧国家的形成。840年路易死后,

15、爆发了公开的战争。路易的第三子日耳曼人路易联合查理攻击长兄皇帝罗退尔一世。罗退尔在丰特努瓦败北求和。843年8月,在凡尔登达成协议,罗退尔仍保持帝号,获得中法兰西亚,即包括今比利时、尼德兰、德国西部、法国东部、瑞士和意大利大部的一个狭长地带。日耳曼人路易获得东法兰西亚,即莱茵河以东的地区。查理获得西法兰西亚,即今法国的剩余部分。凡尔登条约奠定了日后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3个国家疆域的基础。查理帝国法兰克王国查理曼统治时期。加洛林王朝的第二代君主查理在位时期,率领封建主四处征伐,建立起一个与昔日罗马帝国疆域相当的帝国。800年圣诞节,罗马教皇立奥三世在罗马的圣彼得堡教堂为查理加冕,称其为“罗马人

16、的皇帝”。从此西方史书称查理为查理曼(查理大帝之意),把法兰克王国称为“查理帝国”或加洛林帝国。814年,查理曼死后,帝国即告分裂。特恩权查里曼死后,恩地、委身更加普遍,王权衰落,国王不得不承认既定事实,颁布特恩权,规定封建主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行政、司法等大权,国王的官员不得随意进入封建主的庄园。这样,封建主的庄园成为独立的王国,采邑主成了封建主,自由农民丧失人身自由成为佃农,法兰克国家封建制度最终形成。采邑制查理马特时期改革土地制度,分给贵族、骑士、教会的土地称采邑;领地不能世袭,死后归还国家;受封采邑者要为国王服兵役。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

17、小封建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以后大封建主纷纷效仿国王,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促进了自由农民农奴化,加速了封建等级制度形成。封建庄园制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

18、,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封君封臣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内容。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为缔结这种关系有了教以前更为规范的仪式,即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封臣对封君承担许多义务,一为“效忠”、二为“帮助”、三为“劝告”。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主要是“保护”和“维持”封臣,不得伤害后者的荣誉、财产和生命。封君封臣关系与重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相联系,一经缔结无论封臣还是封君都不能随意解除。封君封臣任何一方若不履行其义务

19、,就可能导致封君封臣关系的破裂,酿成武装冲突。在西欧封建社会国家行政管理体系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封臣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办法。但封君在向封臣赐地并赋予其一定的义务的同时,也将土地上的统治权一并下放给了封臣,它使土地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浑然一体,构成西欧社会的领主权。封君封臣所奉行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和培养后代的制度,构成了“骑士制度”的主要内容。君士坦丁恩赐8世纪天主教会伪造的文件。内称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身患麻风病,由教皇希尔维斯特一世行神迹治愈,并劝化他皈依基督教。君士坦丁大帝出于感激,于324年将包括意大利在内的整个帝国西部的宗教和行政统治权授予希尔维斯特及其以后历代教皇,准其地位凌驾于其他大

20、牧首之上。以此为根据,教皇与拜占庭皇帝和拜占庭大牧首进行了有力的斗争,导致西部天主教会的独立和教皇权的强大。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瓦拉证实这一文件系伪造。什一税一种宗教捐税。(1)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向居民征收的一种宗教捐税。6世纪时,基督教会利用圣经所载农牧产品十分之一“属于上帝”的说法,向居民征收什一税。9世纪查理大帝规定,缴纳什一税是法兰克王国每个居民的义务。10世纪中叶,西欧各国普遍实行什一税。什一税分为大什一税(粮食)、小什一税(蔬菜)和血什一税(牲畜)三种,税额往往超过十分之一,是民众的一项沉重的负担。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陆续废除。(2)中世纪伊斯兰国家对穆斯林规定缴纳的农业税

21、、商业税和对非穆斯林的入境税,也称什一税。税率一般为百分之五到十。克吕尼运动10世纪末11世纪天主教会内部的一次重大改革运动,因以法国克吕尼修道院为中心,故名。10至11世纪,罗马教廷势力衰微,教会私有化,教士堕落腐化。克吕尼修道院倡导改革,主张实行严格的禁欲主义,教士须过集体生活,教士不得婚娶,以防止教产私有化;禁止买卖圣职;要求独立,反对世俗统治者任命主教和修道院的叙任权等。该运动得到西欧各国修道院的响应并接受克吕尼修道院的领导。克吕尼运动得到罗马教廷的积极支持,教皇格利高利七世并亲自指导运动。该运动加强了教会,尤其是教皇的势力,从而引起神圣罗马帝国和教皇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主教叙任权之争。

22、阿维农之囚13081377年,法国国王强制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14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王权日益加强,开展了反对罗马教廷世界霸权的斗争。法王腓力四世因捐税问题同罗马教廷发生严重冲突。1303年教皇卜尼法八世死后,在法国的压力下,选举法国波尔多大主教为教皇,称克力门五世。1308年,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阿维农,以后七任教皇均为法国人,并受法王控制。1377年教廷迁回罗马,但阿维农教皇继续存在并和罗马教廷对立。从此开始了西方天主教会的大分裂时期。拉丁帝国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在其侵占的拜占庭帝国的土地上建立的封建国家。希腊人称西欧人为拉丁人,故名。

23、拉丁帝国都君士坦丁堡,版图包括拜占庭帝国领土的大部分地区。其帝国的统治极不牢固,人民反对封建剥削和反对异民族的统治的斗争接连不断,帝国内部矛盾重重。1261年,被拜占庭残余势力建立的尼西亚帝国推翻,拜占庭帝国恢复独立。但复国后的拜占庭帝国今非昔比,国势已大为削弱。教父哲学西欧基督教哲学思想。45世纪期间,以奥古斯丁、安布罗斯和杰罗姆3位杰出的神学家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形成,它改变了原始基督教在教义方面的混乱状况。在只有通过信仰才能认识上帝的原则下,教父哲学用新的柏拉图主义哲学来论证基督教教义,从而把神学和哲学结合起来,使之更加理论化、系统化;以“三位一体”的神学观念来为教权至上论提供理论依据。11

24、世纪后,被经院哲学取代。经院哲学中世纪西欧基督教哲学思想的总称,因产生于教会学院(经院),故名。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经院哲学以圣经、教父著作和古代哲学为依据来论证神学,用形式逻辑和烦琐推理方法演绎出空洞的结论。将基督教神学的理论化、思辩化推向新的高度,建构起一个庞大而繁复的哲学化神学唯心论体系。被誉为“神学之王”的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著有神学大全,是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经院哲学轻视经验,反对实践,但有利于思辨思维的发展。经院哲学内部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反映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14世纪以后,经院哲学趋于衰落。教皇赦令教会文件。1073年,克吕尼派的高级教士希

25、尔德布兰当选为教皇,是为格利哥里七世。他于1075年颁布了教皇赦令,这是教皇建立世界统治的纲领性文件。诺曼征服以诺曼底公爵威廉为首的法国封建主对英国的征服。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丹麦一带的诺曼人的一支,10世纪时定居法国北部,形成诺曼底公国。1066年初,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诺曼底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英国王位,遭拒绝。威廉在教皇支持下,以武力进攻英国。10月14日,哈斯丁一役,威廉大败英军,进驻伦敦。12月25日,威廉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国国王,即威廉一世(征服者),建立诺曼王朝(10661135),史称诺曼征服。诺曼征服是英国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它使英国政治、经济、阶级结构、

26、民族关系和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封建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步入了中世纪西欧的最前列,并对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自由大宪章英国限制王权的封建文件。1215年6月,英王约翰在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签署,共63条。主旨是限制王权,保障教会和领主的特权以及骑士和市民的某些利益。主要内容有:承认教会自由不受侵犯;保障领主和骑士的采邑继承权,不再征收额外继承税或其他贡金、代役税;归还原侵占的领主土地、抵押物和契据;尊重领主法庭的管辖权,国王、官吏不任意受理诉讼,不任意逮捕、监禁自由民;承认伦敦和其他自治城市原有的自由和风俗习惯;统一国内度量衡,保障商贾自由。同时,

27、规定由领主推举25人负责监督宪章的实施。大宪章是规定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并未保障广大农奴的利益,不久即被英王约翰撕毁。到17世纪,资产阶级对大宪章内容作了新的解释,作为要求公民权利、商业自由和法治的法律依据。末日审判书英王威廉一世(征服者)下令进行的全国土地调查情况的汇编。目的在于了解王田及国王的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以便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并确定封臣的封建义务。1086年由国王指定的教俗封建主在全境进行广泛的土地调查。把全国划分为78个区,每个区包括若干郡。按郡、百户区、村的系统了解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当地地产归属情况,每个庄园的面积、工具和牲畜数量,各类农民人数,以及草地、牧场、

28、森林、鱼塘的面积,该地产的价值等。调查结果汇总整理,编定成册,称末日审判书(意指它所记录的情况不容否认,犹如末日审判一样)英法百年战争英法两国于13371453年间断续进行的百余年战争。 12世纪中,英国金雀花王朝在法国占有广阔领地,1213世纪,法国国王逐渐夺回部分被英王占领的土地。14世纪初,英国仍占据法国南部阿基坦地区,成为法国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双方还争夺富庶的佛兰德地区。佛兰德毛纺业主要依赖英国的原料,英国则从羊毛贸易中获取巨利。1328年,法国占领佛兰德,英王爱德华三世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兰德因失去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百年战争中战场上的法军反法政策。战争的导火线主要是王位继承问

29、题。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瓦卢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资格,与腓力六世争夺王位,触发战争。红白玫瑰战争英国因1453年的英法战争失败加之国内赋税徭役的不断加重,以及旧贵族(诸侯)的互相倾轧和对人民的掠夺,使得新贵族和城市资产阶级对兰加斯特王朝的政策不满,约克公爵理查于1455年宣布摄政,但兰加斯特族依靠西北部大封建贵族的支持,废除摄政,双方的长期混战从此开始。兰族和约族的族徽分别是红、白玫瑰,所以此封建混战称红白玫瑰战争。内战结果导至:旧的封建诸侯自相残杀殆尽,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作用日益增长,都铎王朝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支持下日益

30、巩固。金雀花王朝(11541485年),1154年,法国安茹伯爵以亨利一世的外孙的身份承袭了英国王位,是为亨利二世,开始了金雀花王朝的统治。亨利二世在位时进行了司法和兵役改革,强化了王权。亨利二世死后,英国强化王权的趋势中断。爱德华一世统治时期,英国国会制度正式确立。13371453年,同法国进行了“百年战争”。百年战争结束后,国内陷入了“红白玫瑰战争”,最后都铎家族的亨利取胜,夺得了英国王位,开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扎克雷起义法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发生在英法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起义的原因是兵祸和黑死病的流行,大量人口死亡,农民陷入了绝望境地;战争加重了人民负担;封建领主的盘剥引起人民的不满。1

31、358年5月,法国北部博韦地区的农民首先举行起义。之所以被称为“扎克雷起义”,是因为法国封建主一直蔑视农民为“扎可雷”,意为“乡下佬”。起义很快席卷了法国北部及巴黎附近地区。在农民吉约姆卡尔的领导下,起义者提出“消灭一切贵族”的战斗口号。后国王恶人查理通过欺骗手段俘虏了起义领袖,失去领袖和指挥的起义军被贵族军队击败。黄金诏书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于1356年颁布的帝国基本法。规定:皇帝由当时权势最大的7个选帝侯,在法兰克福城选举产生。选举会议由美因茨大主教召集并主持;帝位加冕礼在亚琛举行;德意志国王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再需要罗马教皇的承认。还规定选帝侯在其领地内政治独立,拥有征税、铸币、

32、盐、铁矿开采等国家主权,以及独立的、不准臣民上诉的最高司法裁判权,拥有监督帝国的职权。金玺诏书从法律上确定了德意志侯国的分立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圣女贞德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法国女英雄。1428年英国围攻奥尔良。奥尔良是卢瓦河上的要冲,是通往南方的门户,保卫奥尔良是关法国命运的决战。法国农村姑娘贞德于1429年晋见国王,获准率领军队解救奥尔良。5月间,经过艰苦奋战,大败英军,奥尔良之围解除,贞德威名远扬,荣获“奥尔良姑娘”的尊号。1430年,在康边附近的战役中贞德为勃艮第党人所俘,并以4万法郎的价格卖给英国人。1413年5月24日,贞德在卢昂被宗教法庭判以女巫的罪名并处以

33、火刑,骨灰被仍进塞纳河。三级会议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参加者有僧侣、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通常是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集会议,因此会议是不定期的。它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批准国王征收新税。在会议期间,三个等级各自讨论议案,只有在拟定对国王的回答时才举行联席会议。三个等级,不分代表多少,各有一票表决权。僧侣骑士团是一种宗教性的军事组织,直属教皇,不受当地统治者指挥。第一次十军东征后,教会为了巩固十字军国家的地位,先后组织几个僧侣骑士团,派往东方,第一个“神庙骑士团”主要由法国骑士组成;第二个是“医院骑士团”,主要由意大利骑士组成;后来在13世纪又成立了德国的“条顿骑士团”。南特敕令

34、1598年4月13日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为结束胡格诺战争在南特城颁布的敕令。敕令保证不追究胡格诺战争中的一切行为,胡格诺派获得信仰自由,有权建造教堂和召集教务会议;在法律上享有公民的一切权利;在审讯新教徒时组成新旧教法官混合法庭;在政治上与天主教徒一样,新教徒有权担任各种官职和向国王进谏;在军事上允许胡格诺教徒保留100多座城堡,拥有军队和武器。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保证宗教宽容的文献。但天主教会和高等法院立即提出抗议。亨利四世去世后,敕令并未得到认真执行。清教运动16世纪中期英国圣公会内部的改革运动。因主张清除英国国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文缛节,提倡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故名。清教运动的发动者为

35、卡特赖特。运动后分为温和派与激进派。前者提倡从国教会内部改革,以实现净化教会为目的,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后者主张采用长老制,甚至脱离国教会,简化仪式,放弃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在政治上提倡共和制。运动对英国革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行会几乎与中世纪城市同时产生,分手工业行会和商人行会。为了反对贵族剥削、保证自身利益、防止内部竞争,同一城市的手工业者结成联盟,称为“手工业行会”。手工业行会成立初期,对维护手工业者的利益、团结手工业者与封建主斗争,起了重要租用,但是由于它的宗旨在于维护小生产者利益,反对竞争甚至拒绝改进生产工具,日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14世纪以后,手工业行会逐渐衰落。在手工业行会建

36、立的同时,一些城市的大商人为了保障自身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在一些地区的贸易独占权,结成商人贸易行会,也成商人行会。随经济贸易的发展,许多城市的商人行会又结盟,形成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商人行会。汉萨同盟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其贸易利益而结成的商业同盟。汉萨一词日耳曼语原意为集团。同盟形成于1356年,中心在吕贝克。从12世纪起,北德意志商人为了同英国、佛兰德进行贸易,曾组织“科隆汉萨”和“汉堡汉萨”。约12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德意志莱茵河流域的贸易活跃,对外贸易重心逐渐扩大到波罗的海地区。13世纪80年代,莱茵地区各商人组织互相合作以维护共同的利益,并与吕贝克及其他控制波罗的海贸易的北德城市结成同

37、盟,防御劫匪和海盗,确保贸易安全。恢复失地运动西班牙文“雷康吉斯达”(Reconquista,意为“再征服”)的意译,815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驱逐阿拉伯人,收复失地的斗争。711年,阿拉伯人从北非渡过直布罗陀海峡侵入伊比利亚半岛,714年灭西哥特王国。西哥特人退居到北部山区,先后建立了一些小王国,如那瓦尔王国、亚拉冈王国和卡斯提尔王国等,同占领者阿拉伯人展开收复失地的斗争。到13世纪中叶,半岛大部分地区光复。12491251年,葡萄牙实现了领土统一。1479年卡斯提尔与亚拉冈合并,建立西班牙王国。1492年西班牙人攻占阿拉伯人在半岛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拉纳达,收复失地运动胜利结束。10.中世纪东欧

38、与亚洲的历史基辅罗斯国家基辅为中心的古代罗斯国家。公元862年,诺曼人的一支瓦兰吉亚人在其首领留里克的率领下,占领东斯拉夫人的重镇诺夫哥罗德。882年,其后继者奥列格征服基辅及其附近地区,将统治中心由诺夫哥罗德迁至基辅,是为基辅罗斯,即东斯拉夫人的早期封建国家。987年皈依基督教(东正教)。12世纪分裂为若干封建公国,互相混战。13世纪初,臣服于蒙古钦察汗国。15世纪末,莫斯科公国摆脱蒙古统治,恢复独立。古罗斯的政治中心由基辅转移到东北部的莫斯科。莫斯科大公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后来形成沙皇俄罗斯帝国。留里克王朝古罗斯国的第一个王朝(862年1598年)。9世纪中叶,由瓦里亚格人留里克建立,故名。

39、据往年纪事记载,东斯拉夫人各部落内部矛盾激化,内讧不已,社会混乱。为了维持秩序,特邀请势力强大的瓦离亚格人军事首领作王公,于是留里克应邀来到诺夫哥罗德,于862年做了罗斯国的第一任王公,从此开始了留里克王朝的统治。882年迁都基辅,开始基辅罗斯的统治。往年纪事罗斯最早的编年史。索贡巡行基辅罗斯国对居民征收贡物的方法。罗斯大公以武力征服邻近地区。除了掠夺财物和奴隶外,还强迫被征服的部落称臣纳贡。每至秋末冬初,罗斯大公便率大队亲兵到各地征收贡物,收取毛皮、蜂蜜、蜂蜡及粮食和奴隶,史称“索贡巡行”。这实际上是带有掠夺性质,所到之处往往是洗劫一空。征收和掠夺所得,一部分分配给亲兵,用来维系主从关系;大

40、部分则运到拜占庭和东方市场出卖,以换取各种必需品和奢侈品。这种制度构成罗斯国家早期对内统治的主要特征。罗斯法典基辅罗斯及封建割据时期古罗斯的法令汇编。反映了罗斯封建关系的形成过程,是研究基辅罗斯历史的珍贵资料。来源于东斯拉夫人习惯法、罗斯王公法令和法院判例,约在1112世纪编成。法典明文规定:破坏田界、偷盗牲畜、纵火焚烧庄园或打谷场、杀害王公贵族及官员者,都要处以重罚;将债农、奴仆、斯美尔德(农民),置于封建依附地位,农民死后无嗣,其财产归主人所有;废除血族复仇习俗,代之以罚付“血款”,即杀人者偿付被害者家属40格里夫那,杀死领主等显贵,加倍偿付,封建主杀死一个农民则只付5个格里夫那的偿金。它

41、们是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具特点的法律文献。库里克沃战役莫斯科摆脱蒙古统治的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战役。1380年在沃查河战役失败后的金帐汗马麦汗并不甘心,他集结军队,并与立陶宛结盟,商定于1380年9月1日会师奥卡河,联合进攻莫斯科。是年夏,马麦汗沿顿河北上,等待与立陶宛会师。莫斯科得知情报后一面集结军队迎击,一面打破蒙立联盟,于9月8日渡过顿河后与蒙古军在库里克沃平原交战。马麦汗被迫应战。经过一整天的激战,马麦汗被彻底打败,只身逃走。库里克沃战役是莫斯科摆脱蒙古统治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战役。奥斯曼土尔其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伊斯兰军事封建神权帝国。土耳其人原是中亚游牧的突厥部落之一,13世纪初因受

42、蒙古人西征的压力,渐次西迁,臣服于小亚细亚的罗姆素丹国,并接受伊斯兰教。罗姆素丹国解体后,土耳其人在首领奥斯曼(12821326)的领导下独立,建立奥斯曼土耳其国家。随后进行扩张,逐步强大。乌尔汗时期(13261359)打着反异教徒的旗号占领小亚细亚,驱逐东正教的拜占庭势力,并向巴尔干半岛扩张。1453年,素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掉千余年的拜占庭帝国,并迁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苏里曼一世(15201566)继续扩张,版图地跨亚欧非三洲,帝国极盛。16世纪末以后,国势渐衰。米勒特制奥斯曼的宗教宽容政策。这是土耳其人从阿拉伯人那里继承下来并赋予新的内容的宗教自治制度。主要内容是:

43、非穆斯林宗教团体或氏族(即“米勒特”)在不损害帝国利益并承担规定的捐税义务的基础上,保持本民族语言文字、拥有专门宗教文化和教育机构,享受充分的内部自治权。它创始于穆罕默德二世占领君士坦丁堡后,任命真纳狄奥为希腊正教大主教之时。苏里曼一世批准成立了希腊正教、犹太教、亚美尼亚格利高利教等米勒特。1536年,苏里曼一世同法国法兰西斯一世签定的条约中,又形成了天主教的米勒特,这个米勒特的监管人是法国驻奥斯曼帝国的使节。这个制度造成了这样的后果:当15和16世纪西欧残酷迫害异教徒之际,奥斯曼帝国却成为犹太人的避难所。这个制度有助于多民族、多宗教的稳定,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德里苏丹国印度历史上第一个较为顽

44、稳固的伊斯兰教政权,共存在320年(12061526),先后经历了5个王朝:奴隶王朝、卡尔基王朝、图拉格王朝、赛义德王朝和罗第王朝。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大部分地区被纳入伊斯兰教政权的统治范围。图拉格王朝苏丹穆罕默德图拉格在位时,德里苏丹国的疆域达到顶峰。德里苏丹国采用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神权政体;中央政府由若干个部门组成,分别掌管税收、司法、军事、驿政和文书;对全国实行划省统治;拥有较大规模的常备军;实行国家土地所有制。1526年被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所灭。德里苏丹国是印度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德里苏丹国采取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并将军事采邑制度传入印度,深刻地影响了印度封建社会的发展。德里苏丹国时期

45、,印度的穆斯林人数剧增,伊斯兰教上升为与印度教并列的主要宗教。两大宗教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对印度社会影响极大。另外,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波斯、突厥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大量传进印度并且渗入土著的古老文化之中,奠定了现代南亚文化的基础。曼萨布达尔制莫卧尔帝国的一项政治制度。阿克巴的政治特点是化行政为军事组织,官吏多授予军级,称为“曼萨布达尔制”。曼萨布达尔分33级,最高者可拥有1万士兵。拥有5000名士兵以上的曼萨布达尔,只能由皇室王子担任。各级曼萨布达尔主要履行军务,也同赋税与司法有关。军队的来源是由各省长及军事采邑的封建主提供。部民制日本大和国时期的奴隶制。产生于4世纪末。

46、部民是皇室和贵族占有的奴隶集体,一般冠以主人名、职业名,种类有田部、部曲、品部等。大和国统治集团的奴隶人数众多,按分工分别编成不同的部。部曲往往以其所属贵族的氏姓作为部名,部民组织一般由下级氏族贵族统帅,称为伴造,职位可以世袭。部民制是日本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部民地位略高于奴婢。大化改新后被废除.大化改新7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开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故名。7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一部分贵族和皇室成员在留学生的影响下,主张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发动政变,推翻苏我氏控制的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兼摄

47、政。646年元月,颁发新诏书,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实行租庸调法;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封建社会的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班田制646年正月,孝德天皇宣布大化改新诏书,正式宣布实行“班田收授法”即班田制。班田制仿照唐朝的均田制而制定,是律令制土地制度的根本法。班田制实行班田收授,首先须编定全国的户籍。班田的具体作法是:凡六岁以上公民,由政府班给口分田,男子二段,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官户奴婢与公民相同,家人、私奴婢则给公民的三分之一。有位、有职、有功者,按位的高低,功的

48、大小,班给相应的位田、职分田、功田等。除口分田之外,还相应给以若干宅地和园田,为世业田,若绝户还公。班田每六年一次。所受之田不准买卖,若受田者死亡,由国家收回。壬申之乱公元672年日本的一次争夺皇位的战乱,是年为壬申年,故名。天智天皇先立其弟、改新派首领之一的大海人皇子为皇储;但671年又改变初衷,另立大友皇子为皇太子兼太政大臣。大海人不满,赴吉野出家为僧。是年底天智天皇死,大友继位为弘文天皇,并预谋进攻吉野,消灭大海人。大海人闻讯先发制人,672年(壬申)6月从吉野出发,调集东国之军,从美浓逼近近江朝廷。7月于濑田大胜近江朝廷军队,弘文天皇自杀,大海人继位为天武天皇(672686)。天武天皇严厉镇压了近江朝廷的保守派势力,深入改革,万事独裁,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完成了大化改新的政治目标。大宝律令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701年(文武天皇大宝元年),日本参照中国律令制编成第一部律令法典大宝律令。有律6卷,令11卷(今已散佚)。大宝律令总结了大化改新以来50多年实施新政和中国历代编纂律令的经验、教训,将改革的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奈良时代710年,天皇迁都平京,开始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奈良时代”(710794年)。此期间,历代天皇注重农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