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育科技2022 年(第 43 卷)第 6 期51引领与融合: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我国体育哲学的学科建设引领与融合: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我国体育哲学的学科建设王楚裕1刘诗卉1张亚文1谢璟雯1王艳琼1谭周荣2(1.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2.广西体育局江南训练基地文教科,广西 南宁 530031)1515Leading and Integrating: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hilosophy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WANG Chuy
2、u,etal.(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6,Guangxi,China)摘要:摘要:新文科是文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代体育哲学发展应借势新文科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挥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学科价值。文章系统回顾我国体育哲学研究的起源与发展,并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我国体育哲学的发展路径进行思考。研究认为,新文科建设对我国体育哲学发展具有价值引领、目标引领及路径引领的建构作用,据此进一步提出凸显学科发展的专业性与时代性、实现课程设置的融合性与交叉性、实现师资力量的跨界性等学科融合发展的建设路径。关键词:关键词:新文科建设;体育哲学;学科建设;融合
3、发展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2022 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YCSW2022184);2022 年广西研究生创新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JGY2022034)。作者简介:王楚裕(1997),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通讯作者:王艳琼(1974),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新文科建设是指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形成交叉学科、交叉融合学科及交叉专业等一系列建设工作,旨在促进学科发展的中国化。在新发展环境下,学界提出新时期我国体育哲学将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继续对体育本原问题进行思考,聚焦于体育价值论、身体哲学、体育伦理学等领域的研究1,
4、提升体育哲学的国际话语权2,进行当代中国体育哲学思维方式变迁地考察3,研究体育哲学理论体系建构4等。综上,既往研究思考了学科发展的中国化尝试,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与理论指引。但从整体上看,仍有如下问题值得深究:1)我国体育哲学学科建设的学理反思;2)新文科理念对我国体育哲学学科建设的引领性;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科建设路径。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我国体育哲学的发展,发挥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学科价值。1 我国体育哲学的起源与学科建设1 我国体育哲学的起源与学科建设关于体育运动中的哲学问题研究,最早可溯源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关于 Gymnastik(Gymnastik 意为裸体参加身体练习
5、,与现代体育相似的活动)的研究,其中亚里斯多德构建了身体伦理学,在伦理学中讨论的内容类似于现在思维意识领域的体育哲学5。真正的体育哲学研究始于 20世纪 20 年代的欧美国家,至 20 世纪 70 年代学科发展已步入正轨,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传入我国,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1.1 我国体育哲学研究的起源我国体育哲学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发展过程存在明显的扩张期和停滞期,基于对过去 40 年来发表作品(包括期刊和会议文章、书籍、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的分析,将我国体育哲学的发展阶段划分为 4 个阶段:开始阶段(1980 年1985 年)、发展阶段(19
6、86 年1996年)、停滞阶段(1997 年-2003 年)、扩展阶段(2004 年至今)。开始阶段(1980 年1985 年)。1981 年 6 月,沈阳体育学院举办第一届“全国体育辩证法研究会议”,标志着我国体育哲学研究的开始。1982 年 8 月,西安体育学院举办了“第二届体育辩证法研究会议”,学者们就其研究主题、研究范围、研究目的和方法进行讨论,并同意将“体育辩证法”重命名为“体育哲学”。1985 年 8 月,福建省永安市举办了一场题为“体育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哲学思考”专题讨论会,之后体育哲学研究得到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的正式认可。在这一阶段,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本体论,如体育哲学的性质和体
7、育的概念定义。发展阶段(1986 年1996 年)。该时期我国体育哲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基本每年都有相关会议举办,各大高校开始组织撰写体育哲学教材,开设体育哲学课程,如 1986 年7 月沈阳体育学院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体育哲学,1987年 5 月武汉体院出版了体育哲学概论,同年北京体院出版了体育哲学导论,1992 年惠蜀出版了体育哲学,此书被列为现代体育科学丛书之一6。这一时期研究涵盖伦理学和美学等多个主题领域,逐渐与国外接轨,并开始挖掘儒家、道家和佛教等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的体育哲学元素。停滞阶段(1997 年-2003 年)。这时期除了李力研的“野蛮文明”和周爱光的“竞技体育异化”外,出版的有影
8、响力的著作很少。体育哲学的会议或座谈会越少,导致学术交流减少、资源分散,学科理论体系难以健全。另外由于市场经济改革,应用研究胜于理论研究,我国体育哲学研究由于内外环境的纠葛而陷入困境。扩展阶段(2004 年至今)。北京奥运会为体育哲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其又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显著特征是有影响力的学者、学术论文和专著的问世,以及研究范畴不断扩散,如张再林从中国传统哲学与体育论之间的互窥来呈现体育哲学的历史逻辑7,刘一民通过对体育的本体探源来呈现体育哲学的历史逻辑8,刘欣然通过寻找存在于身体、游戏等因素中的体育哲学线索与体育思想溯源呈现其历史逻辑9,10等,从起始的概念研究到目前的身体
9、、游戏、伦理、体育知识、运动经验等研究。研究方法也呈现多元化(本体论、认识论、阐释学、现象学、哲学人类学)。1.2 我国体育哲学的学科建构考辩学科建构是为了促进知识的集中、生成,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将知识体系向学术制度转化11。20 世纪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43,NO.6.2022DOI:10.14038/ki.tykj.2022.06.026体育科技2022 年(第 43 卷)第 6 期5280 年代以来,我国体育哲学研究经历了学科体系构建发展的历时态演变,但从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的对比来看,我国体育哲学在学科基础理论、研究范畴、人才培养与
10、课程设置、学会建设、期刊制度、学术共同体、学科带头人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1.2.1 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范畴与方法方面在学科建构的过程中,国外体育哲学研究范畴包括了形上学、知识论和价值论,且研究动态呈现出从形上学到价值论转移的趋势12,13。形上学是体育哲学传统的研究主题,从学科萌芽到 20 世纪 80 年代,学科的立足点在形上学,学术研究领域中对于“游戏、玩耍、体育的形而上学式概念界定是体育哲学研究的主流任务”,随着研究的具体深入,有学者试图通过卓越性的概念解读游戏、玩耍和体育的本质,对其内涵和概念进行深度的哲学分析、具体界定,力图将体育研究正式纳入哲学研究的范畴。80 年代以后,形上学衰
11、弱,价值论研究崛起。随着现代体育的普及与推广,尤其是在竞技体育领域,日益突出的价值问题和价值危机倒逼对其进行道德判断,有学者提出以往对游戏、玩耍和体育的形而上学式概念界定中存在着伦理方面的局限性14,并开始从伦理视角解构体育活动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存在的“二律背反”性质,体育哲学的价值论研究日益成为研究热点。知识论是体育哲学另一个研究范畴,研究主题包括了体育的知识结构问题、体育哲学的研究方法、体育哲学学科属性的反思等。反思和总结我国体育哲学发展的历程,揭示其内在的“历史逻辑”。在 1980 年-1985 年间主要集中于本体论问题,例如体育哲学的本质和“体育”的概念定义;1986-1996年
12、间体育哲学领域的研究和出版物不断扩展,涵盖了伦理学和美学等多个主题领域,学者们也开始将外国作品引入自己的研究中,并深入阐述儒家、道家和佛教等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的体育哲学问题15;1996 年2003 年间,我国体育哲学发展进入滞缓期;2004 年至今,我国体育哲学研究从起始的概念研究扩散到目前的身体、游戏、伦理、体育知识、运动经验以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体育哲学元素阐释等研究。1.2.2 学科的社会建制方面在学科的社会建制方面,以最具标志性的学会和期刊为例。1972 年,时任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美国天主教大学)的 PaulWeiss(保罗维斯)教授创立
13、ThePhilosophic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Sport(体育哲学研究会),1999 年后更名为国际体育哲学学会(IAP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Philosophy of Sport)。1974 年创刊 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即国际体育哲学。从 1974 年第一卷的每年一卷到 2001 年第28 卷开始增至一卷两期,即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一期的半年刊,再到 2014 年由一卷两期增至一卷三期。至今已成为国际体育哲学探讨的舆论阵地,该学会(IAPS)每年都会举行两次国际体
14、育哲学会议。此外,日本于 1978 年也成立体育哲学协会,创建体育哲学杂志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port andPhysical Education,每年两期。2002 年在格洛斯特郡大学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创建一个新的组织英国体育哲学协会(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British Philosophyof Sport Association,BPSA),随之Sport,Ethics andPhilosophy(体育,伦理与哲学)杂志诞生,每年发行 3期,该协会一直在努力推进欧洲体育哲学协会的建立,提供相关学术交流的平台。在我
15、国,还没有专门的体育哲学学会和体育哲学杂志,仅有的体育科技社会团体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Sport Science Society,CSSS),成立于 1980 年。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下设有体育社会学分会、运动训练学分会、运动医学分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运动心理学分会等 20 个分会,也并没有设体育哲学分会。在期刊方面,体育类核心期刊 16 种、普刊数十种,并没有体育哲学专刊,体育哲学相关论文分布在各个期刊中。1.2.3 学科的社会外化与标志方面学科的社会外化与标致是包括学派和研究团体(学术共同体)的诞生、代表人物、学科带头人、大学课程设置、著作出版。在上述学科史的梳理过程中不难发现,
16、国外体育哲学在学科演进的过程中荟聚群英、凝结成果,具体体现在:在学科初始阶段,由于伍德、郝斯林顿、威廉姆斯、那许和麦克乐等学者的出现,造就了一个现代体育史上思想论述引导制度建立的黄金时段;在学科的形成或过渡阶段,齐格勒、帕尔维斯、戴维斯等学者广泛介绍哲学宗师、哲学主张,论述各学派观点在体育上的各种见解和启示,深深吸引了一批体育学术圈内的爱好者,正是他们承担了推进体育哲学发展的学术责任;在学科的发展阶段,奥斯特霍茨、莱恩克、托马斯、摩根、梅尔、德鲁海兰德等学者扩展了体育哲学研究领域,推动体育哲学从“教育”思维方式,逐渐转向哲学思维,从而建立了一门学术学科。另外,关于体育哲学课程的开设,涉及高校如
17、 AarhusUniversity,AarhusUniversity,CaliforniaStateUniversityFullerton,UniversityofManitoba,The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等,一般提供的是博士和硕士课程,也有相关的学位点,学生在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后会授予相关学位。从中国知网文献数量、作者分布以及研究体育哲学的学术环境来看,我国体育哲学学者并没有出现类似国外的学术共同体、学派代际更替,从而去推动一个学科的发展。在学科演进的过程中,我国大多数学习体育哲学的学者是体育教育者,这意味着当前我国体育哲学研究相当大一部分只是反思性
18、分析体育现象,很少采用哲学范式的研究。在课程开设方面,多以体育理论、体育文史等方式出现,很少涉及体育哲学的内容。基于上述考量,我国体育哲学学科还是一门有待建构和发展的学科,要推动体育哲学学科的内涵建设与地位提升,学界应在更大程度上探索新知和凝结成果。2 新文科理念对新时代体育哲学学科建设的引领性2 新文科理念对新时代体育哲学学科建设的引领性2.1 新文科建设的精神内涵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有关高等教育发展的精神指示,教育部在 2020 年 11 月 3 日颁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宣言指出“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16。宣言进一步
19、指明了新文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推动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21”纵观宣言的精神内涵,我国新文科建设可以概括为“应势而变、交叉融合、创新发展、中国话语”四个内涵。应势而变是指我国站在了新百年的起点,新时代高等教育建设要“识变与求变”,积极应对全球新思想到来。交叉融合是指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是新文科实施的路径。创新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本质、中国话语是新文科建设的总目标。2.2 新文科建设对体育哲学的引领建构体育哲学作为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属类的新兴交叉学科,近年来在西方哲学的中国化解读、中国古代哲学的当代解读与重释背景下有了较大发展
20、,但与思想承载脉络清晰、研究对象明确的体育史和体育社会学等学科相比却存有诸多疑惑和分歧。为进一步推进体育哲学的发展,应借势新文科建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43,NO.6.2022体育科技2022 年(第 43 卷)第 6 期53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挥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学科价值。首先,价值引领重塑新时代体育哲学的学科价值。宣言中明确提出“新文科建设的任务必须要加强价值引领.坚持立德树人。”依据宣言的精神内涵:(1)新时代我国体育哲学建设应注重体育“立德树人”思想内涵的阐释;(2)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文化自信”贯穿当代中国体育哲学研究中;(3)
21、体育哲学要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提供论证、辨析与反思的思想支援。第二,目标引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哲学。新文科建设旨在促进学科发展的中国化。基于新文科建设背景,探究体育哲学的本土化发展。挖掘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的体育哲学元素、借鉴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理念与方法、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体育哲学的深度融合,使我国体育哲学发展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第三,路径引领实现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路径。交叉融合是新文科实施的路径,同样也能为体育哲学的发展提供路径参考。对于体育哲学而言,应正视目前学科发展的困境,立足习近平新时代,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中国
22、发展、西方哲学的中国化解读、中国古代哲学的当代解读与重释所提供的思想理论作为立论依据,多理论维度促进体育学与哲学、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融合。3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我国体育哲学的融合发展3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我国体育哲学的融合发展新文科是文科发展的必然趋势17,体育哲学作为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属类的新兴交叉学科,在新时代应借势新文科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挥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学科价值。3.1 凸显学科发展的专业性与时代性体育哲学作为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属类的新兴交叉学科,近年来在西方哲学的中国化解读、中国古代哲学的当代解读与重释背景下有了较大发展,但与思想承载脉络清晰、研究对象明确的体育史和体育社会学等
23、学科相比却存有诸多疑惑和分歧。为此新时代体育哲学学科建设要强化价值引领,把握中国立场,凸显学科发展的专业性与时代性。这必然要求要立足我国的实情来考察体育哲学发展的根基。首先,学科发展的专业性体现在我国体育哲学的发展要关注体育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以体育思想与实践为基础。作为一门学科的体育哲学要发挥它的学科优势和育人价值。具体而言,在基础理论、研究范畴与方法方面,新时代体育哲学要注重阐述体育立德树人的思想内涵,重点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以及中西体育哲学思想与理论在体育领域的诠释、应用与发展;在学科的社会建制方面,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
24、力的专业期刊、创办一流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方向、国情观念及其大局意识。其次,学科发展的时代性体现在把握中国立场。新时代我国的体育哲学学科建设要立足中国国情,强调学科发展的思想引领作用,保持正确的价值判断方向,肩负起弘扬中国体育精神、传播中华体育文化的伟大使命,使体育哲学的思想理论成为当代中国体育发展的时代先声。3.2 实现课程设置的融合性与交叉性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由此可知,宣言精神内涵更加注重跨学科、跨专业、实践教学以及学生融通能力的培养。在此背景下,新时代体育哲
25、学学科课程设置要突破传统课程设置,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开设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另外,现行的学科体系把体育学与教育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割裂开来,往往限制学生在知识层面上的广度,这就要求新时代体育哲学课程设置交叉融合的必要性和现实性。3.3 实现师资力量的跨界性纵观国外体育哲学的发展,在学科的社会外化与标致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术共同体的诞生,如在学科初始阶段,由于杜威、伍德、郝斯林顿、那许和麦克乐等学者的出现,造就了一个现代体育史上思想论述引导制度建立的黄金时段。在这些学者中,他们并不是单纯的体育学者,而是在众多领域(如教育哲学、历史学、哲学等)有着独特的学术
26、贡献,正是他们的联合,才推动体育哲学的国际传播。新文科建设要求融通思维的培养、多元知识体系的建立,而这些必须以教师为先导18。对于体育哲学学科建设而言,跨学科、跨专业、跨院校形成教师团体,不仅能够形成阵容强大的学术共同体,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度,而且还会形成强大的教学团队,培养复合性的、实践能力强的、符合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建设的专门人才。4 结语4 结语体育哲学与新文科本质属性之间有着极强的耦合互动关系,同时学科发展的边缘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的紧迫性都助推体育哲学与新文科有效结合。在此背景下,通过分析回顾我国体育哲学 40 年的发展历程,指出学科发展的倾向与忽略,并依据新文科建设理念,提出学科融合
27、发展的建设路径,发挥新时代学科育人价值。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杨桦,仇军,陈琦,等.新时代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国家“十四五”体育学发展规划调研分析J.体育科学,2020,40(8):3-26.2刘云龙,赵聪.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研究:基于 SSCI、A&HCI 的文献计量分析J.体育学刊,2020,27(6):20-26.3高强,许浩南,程一帆.体育哲学的思维方式境迁:始于“体育本质”当代中国发问的思想史考察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3):60-71.4凌华,张亚文,王艳琼.体育哲学理论体系建构探析:理论前设、理论基础与理论前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
28、021,47(4):49-54.5刘涛,金春光.西方体育哲学的发展历程回顾J.体育文化导刊,2015(5):195-198.6惠蜀.体育哲学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9-10.7张再林.身体哲学范式与体育论旨间的互窥:以中国古代射艺为例J.体育学刊,2016,23(5):13-20.8刘一民,刘翔.现代本体论视界中的体育本体探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5):18-23.9刘欣然,李亮.游戏的体育:胡伊青加文化游戏论的体育哲学线索J.体育科学,2010,30(4):69-76.(下转第 57 页)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43,NO
29、.6.2022体育科技2022 年(第 43 卷)第 6 期57区映射出的地缘精神烙印和体育项目渗透出的奋进精神品质,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各类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和创造活力。3.4 宜居彰显革命老区振兴人民福祉是老区振兴的最终落位。革命老区大多面临着体育场地不足、体育人才短缺、体育业态不全等问题,补齐公共体育服务短板、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也自然成为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行动中赋予体育的重要任务。为实现这一愿景,在场地方面,应根据革命老区老龄化凸出问题,对体育场地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同时为延缓青壮年流失和巩固新乡贤回流,应建设一处富有城市特色的综合性单体建筑,由点推面,分步发展。在
30、体育推广方面,进一步加强群众性体育项目的推广力度,有意识地推动适老项目、红色运动以及冬季项目的开展;深层次推动“冠军乡村行”,引导新乡贤参与行动铺成、行动接续和主体行动的子行动,以更健全的行动体系扩大推广效果。在赛事和节事活动组织方面,一方面要引入生态品牌、红色主题、村落特色赛事,吸引外地游客参与旅游消费;另一方面要将群众性体育活动融入其中,实现红色主题运动、地区特色运动与生态休闲运动的互动。此外,“红古绿”作为大多数革命老区的主题场景,应先行生态修复、村落修缮、文化修补工作,奠定节点基础后再以健身步道为串联,实现体育与生活场景的交融。4 结语4 结语助力革命老区振兴行动既是时代赋予体育的重大
31、任务,也是时代赋予体育的重要机遇。站在历史新时期、新高度上,作为美好生活标致之一的体育理应在百年交汇的重要节点上,将其创造的精神、文化和经济价值反哺于革命老区。结合社会行动理论与政治运行系统理论,体育助力革命老区的行动中应始终把握体育助力革命老区经济振兴和助力革命老区体育振兴两大主题,确立可供实现的地区目标和阶段目标,在体育旅游助力革命老区振兴的基础上,整合“体教医农商养会展培”等多种业态资源,并通过沉底式的制度保障加以维持。因此,体育助力革命老区振兴行动的未来面向应是通过多边合作机制,赋予体育更多出场镜头;深度延伸产业结构,扩展革命老区体育产业的非旅游经济价值;给予可达理想信念的实践机会,吸
32、引有志向的体育人才前来耕耘;塑造宜居的品质生活场景,达成增强人民福祉的最终落位。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傅钢强,耿文光,夏成前,等.我国农村体育助力农村社会发展的历程回顾、使命延续和未来展望:基于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本分析J.体育科学,2020,40(8):27-34.2王增明,党挺,李颖,等.中国红色体育的发展进程与历史经验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3):257-262.3王进文.农民主体性在场的乡村振兴事业:经验局限与拓展进路J.理论月刊,2020(11):51-60.4傅钢强,耿文光,夏成前,等.我国农村体育助力农村社会发展的历程回顾、使命延续和未来展望:基于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典型
33、样本分析J.体育科学,2020,40(8):27-34.5赵歌.作为“身体化”审美活动的体育健身的文化哲学研究:基于莫里斯 梅洛-庞蒂和理查德 舒斯特曼身体思想J.体育科学,2019,39(1):85-97.6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2016-10-23(001).7徐仁立.老区精神的内涵特点及现代价值新探J.百色学院学报,2017,30(1):98-104.8苟仲文.新中国体育 70 年N.中国体育报,2019-09-24(001).9孙刚,罗昊.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与政策路径J.江汉论坛,2021(7):85-90.10任海.乡村振兴战
34、略与中国特色城乡体育融合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1):1-8.11谢劲,金晓芳.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体育时代价值和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0,4(8):62-67.12李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精准扶贫制度模式探究:基于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2):116-126.13高宣扬.鲁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8-10.14戴维伊斯顿.王浦劬,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5韩宏宇,郑家鲲.公共体育服务精准化供给的内涵、困境及实现策略J.体育学研究,2021,35(
35、3):75-82.16徐亚东,张应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制度供给研究:以重庆 S 乡农村“三变”改革为例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1,20(2):256-266.17杨建利,阎丽娜,谢丹.我国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9):9-18.18陈友华,苗国.乡村振兴:认识误区、比较优势与制度变革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0(2):62-68.19仇叶.乡村旅游产业的过密化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对乡村产业振兴路径的反思J.贵州社会科学,2020(12):155-162.(上接第 53 页)10刘欣然,蒲娟.文明的选择:古罗马角斗竞技的体育思想溯源J.
36、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0):30-34.11陈波,何文华,谢旭,等.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36-37.12刘一民.运动哲学新论:实践知识的想象痕迹M.台北:师大书苑,2005:14.13车旭升,律海涛.欧美体育哲学和体育伦理学的研究历程及动向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8,32(2):28-34.14McNamee M.Sports,ethics and philosophy:Context,history,prospectsJ.Sports,ethics and philosophy,2007,1(1):1-6.15Xiaolin Zhang,Aiguang Zhou&EmilyRyall.Philosophy of sports in china:an overview ofits history and academic researchJ.Sport,ethics andphilosophy,2020(8):1-17.16中国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EB/OL.(2020-11-03)2020-06-29htt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43,NO.6.2022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