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我国商业银行的行业风险评级与信贷管理论我国商业银行的行业风险评级与信贷管理一、行业风险评级的基本框架所谓行业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范畴,是由具有共同特征的企业群体组成。由于同一行业内的企业成员在生产经营上存在着相同性或相似性,其产品或服务具有很强的替代性,行业内的企业成员彼此间处于一种更为紧密的联系态。行业兴衰决定了行业内部企业生存的条件的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因此,行业分析应作为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与信贷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商业银行需要的行业分析框架,包括5个分析模块:(1)行业环境特征评价: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运行环境两方面。其中,经济周期、财政政策和
2、货币政策是衡量宏观经济状况的主要变量,而从中观层面看,还需进一步考察国家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体制转轨、WTO因素和重大事件等因素。对上述要素作综合分析,可以判断行业所处环境的整体水平。(2)行业经营状况评价:主要从市场供求、产业成熟度、技术风险、行业垄断程度、产品替代和产业依赖度等评价行业自身经营状况,据以判断行业内部所有企业的整体运营状态、预测行业发展趋势。(3)行业财务数据分析:在行业动态数据库基础上,建立量化分析模型,对行业平均违约概率、预期损失率和外部影射评级进行一致性和系统性的分析评价。(4)行业信贷质量评价:通过分析该行业信贷结构、信贷资产质量和信贷风险成因等,以期更加深入地反映各
3、行业信贷资产在不同地区、信贷品种、担保方式、贷款期限的风险差异及变化趋势。(5)风险评级与组合分析:综合上述因素,对各行业进行统一的风险评级。银行依据行业风险评级结果,确定进入或退出基本策略,并依靠定量分析模型对所有行业做组合分析,借此确定各行业风险限额。随着我国进入WTO,各行业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国外同业的竞争压力,有时会对行业发展形成直接冲击,导致行业整体信用风险上升。由于开放的速度和顺序不同,各行业面临的风险也有较大差别。一些垄断程度较高的传统行业,如电力、铁路、建筑等,受WTO冲击较小;而那些开放程度较高、竞争较充分的行业,如电信、汽车、金融等,在中国入世后的较短时期内面临严峻挑战。如
4、汽车工业,长期以来发展水平与国外存在很大差距,在今后几年内,国内技术落后、规模不足的汽车生产企业将被大批淘汰,少数基础比较雄厚的国内集团在不可避免地面临兼并重组。总体上,我国汽车行业在外部冲击条件下运行,发展不确定性增大,信用风险呈上升趋势。在进行外部冲击分析时,要认真审视国家产业保护政策及其变动趋势,同时准确估计行业保护政策发挥作用的特定时期和实际效果。在此基础上,还要对行业内部的重点企业做深入研究,考察其综合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二、行业经营状况评价论我国商业银行的行业风险评级与信贷管理1. 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中决定产品价格的基本变量,也是决定行业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其中
5、,行业需求分析应考虑经济发展速度、居民收入和支出水平、社会心理预期、消费习惯、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供给则应考察行业内部主要竞争者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产品结构等因素。可采用回归模型对产品需求变化趋势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大量历史数据描述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路径;在此基础上,建立供求联立方程组,作动态的、组合式的分析与预测。2. 行业发展阶段行业发展包括四个了阶段:初创期、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通过行业销售量增长情况,可判断行业所处阶段。一般,行业销售量年增长大于1%为初创期行业,20%-1%为成长期行业;0%-20%为成熟期行业;销售量增幅小于0为衰退期行业。处于初创期的行业,技术上不够
6、成熟、创办成本较高、行业利润和风险都相对较高;处于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的行业,产品和服务都比较标准化,企业经营比较规范,市场状况较好,行业的系统风险相对较小;衰退期行业面临萎缩,行业系统风险较高,银行在对这类企业的信贷把握上,应在全系统限制新增信贷资金的进入,研究存量贷款的尽量退出策略,规避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信贷投入一般应侧重于那些处于成长阶段后期和成熟阶段前期的行业,处于这一时期的行业收益水平较高,而信贷风险相对较低。3. 行业技术水平毫无疑问,先进技术是保证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技术发展速度过快或重大技术更新过于频繁,容易给行业内现有企业带来巨大生存压力,相应行业运行的稳定性降低,如果
7、技术发展前景不确定还可能酿成重大风险。例如,一段时期以来被传的沸沸扬扬的3G技术曾令许多企业动心,纷纷投入巨资进人该领域,银行贷款也趋之若鹫,但结果3G技术并不很适合当前移动电话发展需要,随着该技术逐步淡出,世界电信行业一度陷入窘境。4. 行业垄断程度根据行业垄断程度,市场结构可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是资源完全由市场配置,经济效率最高,但行业内竞争最为激烈,行业内企业只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而完全垄断行业则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但却能获得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垄断利润。通常,垄断行业掌握特殊资源,因而经营风险较小,如石化行业,电力行业历采是
8、国内银行贷款追捧的对象,但也要看到,具垄断程度正在降低,随着我国加速开放进程,以及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传统的垄断格局将被逐步打破,该行业面临转轨过程中的特有风险。5. 产业依赖度产业依赖度指行业经营状况受其上下游产业的影响程度,主要表现在行业原料供应商和产品客户群的集中度,分为对上游产业的依赖性和对下游产业的依赖性。上、下游行业的集中度越高,该行业对其依赖性越强。根据波特模型,该行业讨价还价能力相对较弱,行业风险相应较高。正因如此,近年来,产业依赖度成为行业风险评级与分析的重要因素,长期积累的行业数据资料可以支持这方面更为深入的数量研究。6. 行业替代性论我国商业银行的行业风险评级与信贷
9、管理产品替代性是指其他行业的产品或服务具有相同功能或满足近似需求。来自其他行业的产品替代性越高,目标行业风险越大,反之则风险越小。例如,公路、铁路、民航之间,煤炭和石油之间都存在行业替代关系,在行业风险评级时应重点考察它们之间此消彼长的风险关联。三、行业财务数据分析财务数据分析能够从微观层面客观地反映行业风险状况。行业风险评级所使用的财务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等政府职能部门。根据Moodys评级指南,行业初选财务指标为46个,经主成分分析模型过滤,进入风险评级主模型的指标共8项,分别为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增长率,资本增长率,企业亏损面,企业亏损度,利息保障倍数,应收
10、账款增长率。其中,净资产收益率指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是衡量行业整体赢利能力,尤其是自有资本获益水平的关键指标。销售利润率是一定时期内销售利润与销售收入净额的比值,旨在显示单位销售收入能带来的利润总额,反映了行业营销效率和基本获利能力。资本积累率是评价行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在行业评级模型中该指标显著性较大,表明行业积累速度在行业评价中具有重要价值。利息保障倍数是行业经营业务收益与利息支出的比率,用于衡量行业整体偿付银行借款利息的能力。应收账款增长率着重衡量行业运营效率,它还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下游企业的运状态。尽管该指标在解释单个企业违约时可能并不显著,但就行业整体而言,应收账
11、款总额大幅度增加,意味着其运营状况可能发生了恶化。值得注意的是,行业亏损面和亏损度这两个观测指标也进入了主模型,在西方国家几乎所有行业都不会出现如此大规模利润亏损,而中国该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反映亏损广度和深度的指标具有更强解释力。在上述指标基础上建立综合分析模型,计算财务压力值,以此判断行业偿债能力和经营风险风险状况。四、行业信贷质量评价银行进行行业风险评级的最终目的是判断各行业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盈性利,因此信贷质量评价就成为该项评价的主要内容。通常,可从行业信贷规模、信贷结构、信贷资产分类等三个角度反映行业信贷质量。(一)信贷规模分析信贷规模是考察行业信贷风险的基础指标,主要包括:信贷余额
12、占比、信贷扩张系数和行业信贷集中系数等,反映银行对目标行业的资金投入规模、增长速度及规模适合度。信贷余额占比是一个定位功能指标,单纯由该指标无法准确判断行业风险状况,必须与期他指标配合,才能发挥风险评估作用。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各行业最佳信贷余额占比,这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技术问题,须借助运筹学非线性规划模型,在对所有行业风险指数做通盘分析基础上作一体化运算。信贷余额占比超过一定限度时,行业风险将会因信贷过于集中而趋于上升。行业风险集中系数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评价指标,其基本方法是将行业信贷投放占比与全国行业投资额占比进行对照。当信贷集中系数等于1时,说明行业信贷占比与国家产业结构的发展取向基本
13、一致;当比值大于1时,说论我国商业银行的行业风险评级与信贷管理明银行信贷资金相对集中于目标行业;当集中系数超过2时,信贷资金因过于集中在目标行业而使整体风险上升。(二)信贷结构分析可从贷款期限、发放方式、信贷品种、客户评级以及信贷区域分布等角度入手,对银行在各行业中的信贷投放情况进行全面考察。行业信贷结构不仅可作为深入考察结构性资产质量的基本步骤,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变动速度和波动特点体现出行业信贷经营活动中的潜在风险。有些信贷结构指标本身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行业信贷结构中的潜在风险。如贷款发放方式主要分为:信用、保证、抵押和质押,各发放方式对应不同的风险水平。按照一般概念,信用方式没有第二还款来
14、源做保证,其潜在风险而抵押和质押有较为确定的还款来源,贷款风险相对较低。事后统计数字往往不支持这一观点,其中一个因素是当前信贷经营的外部环境差,抵押或质押资产的变现力低,造成有担保方式贷款的实际风险依然很高。此外,行业信贷的期限结构、区域结构等都可设置类似指标进行深层剖析。对于信贷结构变动幅度,可通过各时点间差异系数加以反映。如果在目标行业中某种信贷结构发生突变,就应深入分析原因,及时发现风险隐患。(三)信贷资产质量首先要考察相对不良资产比率。相对不良率表示为行业不良率与全行平均不良率的比值,该指标大于1%,说明行业信贷质量低于各行业平均值;指标越大表明行业风险越高,反之则相反。当该指标超过一
15、定界限时,应在信贷政策上应予以必要限制。其次,考察行业不良信贷增长率,目的在于监控行业不良贷款的上升趋势。该指标大幅度上升意味着行业发展中出现某些突变因素,导致许多贷款无法按期回收;而当该指标在连续两个季度呈上升走势,则可判断行业信贷质量下降并非由偶发因素引起;如目标行业不良资产增长率高于全行平均不良资产增长率,则认为该行业风险处于较高水平,应考虑控制信贷投放。第三,信贷平均损失率。该指标是建立在五级分类基础上,是各等级信贷资产事后损失率的加权平均值。日前,许多国内银行单纯依靠信贷不良率评价行业质量,实践证明这种分析方法过于粗糙,难以准确反映信贷资产组合的真实状态,在许多情况下还可能产生严重偏
16、差。通过考察行业平均损失率,可以建立时间序列方程,用以动态分析所有行业的信贷质量状况。上述三项指标是分析行业信贷质量的主要工具,除了对指标本身做统计研究外,还要进行针对各行业中不同的信贷品种、贷款期限、发放方式及地区分布等方面做结构性分析。五、行业风险评级模型的建立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建立行业风险评级模型,对银行业务所涉及的全部行业进行完整的系统性评价。模型分析流程如图所示。首先,应用层次分析法对环境特征评价”和经营状况评价”两个模块中的所有变量进行权重计算层次分析法通常每年举行一次,参加人员包括信贷业务专家和行业技术专家,预先设计的二元比较矩阵应简明易懂,所得分析结果须通过一致性检验;如进行多
17、重层次分析,还须保证计算结果具有一致论我国商业银行的行业风险评级与信贷管理收敛特征。实践中,可采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的AHP-12. 0应用分析软件,参加分析评价的技术人员应接受专业化培训。其次,针对财务数据分析”和信贷质量评价”两模块的特点,建立时间序列方程,数据年限应大于5年,尽量使用季度数据,并作季节调整。应确保导人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特点,例如,在对1999-20年间信贷质量价时应剥离和债转股因素,从而使前后各年度具有可比性。第三,在违约概率模型下,将上述四个模块进行系统整合,根据国外经验,行业风险评级涉及到风险粒度(Granularity,因此所建模型应属于非线性回归范畴,其被解释对
18、象应定为行业平均违约概率(APD),违约损失率(LGD)可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21年版)中规定的参数列表确定,回归分析中应注意将方程系数转化为标准化权重。第四,在得到各行业风险评级结果后,进行风险组合(Portfol访分析。应用奥特曼(Altman)最优化模型,确定各行业最佳信贷额度占比和风险限额,使全行平均风险调整收益率(RAROC )达到最大化,由此确保各行业经济资本达到最佳配置。六、建立行业风险管理体系根据行业风险评级和组合分析结果,制定和建立一套系统化、动态化、具体化的信贷政策体系,实现行业风险评级的管理目标。1. 建立行业风险评级制度应积极推进行业风险评级体系的建立,使之制度化、规
19、范化、程序化。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1)建立规章制度,明确行业风险评级的目标、范围、功能、方法、技术标准等,银行指定专门机构负责行业风险评级工作;(2)定期收集内外部数据,通过风险评级系统讲行统一的风险评价和分析,并向全行发布有关行业的风险分析报告(3)建立一套有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使行业风险评级结果直接作用于信贷业务决策过程,同时广泛应用于信贷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以有效发挥风险指引作用。2. 深化对重点风险行业的研究工作目前,各银行正在加快信贷结构调整,逐步从传统弱势行业退出,并涉足许多新兴优势行业,而新兴优势行业一般技术复杂、发展不确定性大,行业风险研究工作急需加强和深化。应明确分析重点,
20、集中研究力量,尽可能提高投入产出比率。可根据行业风险价值(VAR),确定重点监测的行业范围。对那些风险大、余额多、损失敏感度高的行业加强风险预警和专业化分析,并组织专门人员,深入调查和了解该类行业的内部结构、技术特点、产业政策等,制定更为明确和具体的信贷政策,为基层行经营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指导意见。3. 制定系统化的行业信贷政策目前,国内许多银行只对行业风险做单独的静态研究,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无法形成矩阵式风险评级体系,也就形不成行业信贷政策组合。应建立量化的行业风险评级模型,对所有行业的信用风险进行全景式连续监测,不仅要确定各行业风险等级,还应对行业风险变化趋势、风险预警状态、信贷余额最佳占
21、比、信贷扩张力度、行业风险限额、行业授信额度、区域差异系数等进行完整的计量分论我国商业银行的行业风险评级与信贷管理析。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综合指标的风险判别作用,建立系统化、动态化、数量化、差别化的行业信贷政策体系。4. 建立以行业风险为依据的弹性授权体系集约化的信贷授权体制是控制行业信贷风险、优化投向结构的重要手段。应建立以行业风险为主要依据的差别化授权体系。对于风险评级为D级和E级的高风险行业,可考虑在基本授权额度基础上分别下浮10%和20%,以达到上收审批权限,加大信贷审查力度,控制投放规模或逐步退出的目标而对风险低、前景好、评级为A级和B级的低风险行业,可在基本授权额度上分别上浮20
22、%和10%,以实现扩大审批授权,提高信贷经营效率的目标;对于中等风险的C级行业一般不调整基本授权额度。5. 在行业评级基础上,开展风险限额管理在行业风险评级基础上,确定行业授信的最高风险限额,是强化系统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所有行业都应设立相应的风险限额,并建立风险快速反应机制,一旦行业信贷余额突破额度上限,应立即上收信贷审批权,并在行业内部通过回收移位再贷”方式调整和优化客户结构。风险限额每年调整一次,当行业风险进入蓝色预警状态时,应加强跟踪监测;一旦发生红色预警,则应立即重新进行行业风险评级,调整行业授信的风险限额。6. 依据行业风险评级,制定差别化行业利率。根据行业风险状况,合理制定差别化利率政策,是积极防范信贷风险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利率完全尚未实现市场化,因此可以考虑在充分利用法定利率浮动空间的条件下,增加内部利率的调节力度。对于评级为A、B级的低风险行业,在基准利率基础允许给予一定的优惠而对风险为D、E级的较高风险行业,应制定惩罚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加以上浮;D级风险的行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不得低于5%; E级风险的行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不得低于10%.同时要求经办行将上浮利率所获得的利息按一定比例上缴上级行。通过资金价格方式,实现对行业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