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修订版小学科学六下第修订版小学科学六下第1 1、2 2单元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v一点说明:本单元的“微小世界”和科学上所指的“微观世界”有所不同。1.“微观世界”所研究的对象指的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及以下的粒子。换句话说“微观世界”一般指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实际上用我们的肉眼无法观察到)v2.微小世界就本单元指的是用放大镜和简易的显微镜能观察到细节的现象。如: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纸和布类的纤维,小昆虫、昆虫的口器、触角等器官,还有一些藻类、菌类植物,植物的细胞,细菌菌落(还是属于直观世界范围,有一些是用肉眼能观察
2、的到,只是分辨不出细节)v是否可以这么说:“微观世界”是已经进入物质内部进行研究;而“微小世界”的研究没有真正进入物质内部。v3、放大镜和显微镜v微小世界虽属直观世界范围,有的用肉眼也能观察的到,却很难观察到物质的细节部分。这是因为人的眼睛在观察物质的细节部分时,分辨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东西(单元首页的概述)。所以教材就借机安排了放大镜和显微镜内容。其目的有两个:vA、借助工具延伸人的感官。用放大镜、显微镜等来扩大人眼观察事物的视角,以便观察更细小的东西,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vB、完善一部分以前所学内容的缺失。如:三上的运用感官一课的教学内容v眼睛能看到很小的东西,
3、但更小的东西就看不见了。v眼睛能看到很远的东西,但更远的东西就看不见了。v又如:放大镜学生已经用过很多次(七个学期约20次左右);显微镜也提到了不少的次数。但它们为什么能放大是怎样放大的?还有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它们都一样吗?等等,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留下许许多多的疑团,那么教材借机安排了放大镜和显微镜内容就是为了减少学生脑海中留下的疑团,弥补所学内容的缺失。单元设计目标单元设计目标:v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单元结构
4、示意图单元结构示意图:放大镜下的发现放大镜下的发现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放大镜下的晶体放大镜下的晶体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放大镜显微镜怎样放得更大怎样放得更大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科科 学学 概概 念念 .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直接有关。.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微生物是生物,具有
5、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运用手执透镜及显微镜观察生物及非生物标本。.学习使用适当的器材及技术观察细胞和微生物。.通过文字、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通过观察实验及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以多种方式交流及汇报。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对人类的探
6、索精神和发明成果表示敬佩。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本单元的核心概念:v1、科技发展促进观测工具的发明和改进,观测工具的改进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从放大镜到显微镜,人类观察到微小世界越来越多的秘密。v2、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不断认识,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单元教学重点单元教学重点:拓展学生的认识视野,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独立研究和发现的能力。学习用工具观察,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理解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在知识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是开放性的,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希望有较多的发现。单元课文目录单元课文目录:1.放大镜;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放大镜下的晶
7、体;4.怎样放得更大;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8.微小世界和我们。新旧教材的比较:1.放大镜;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放大镜下的晶体;4.怎样放得更大;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 生命世界;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 生命世界;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 生命世界;8.微小世界和我们。1.放大镜;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3.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4.放大镜下的晶体;5.怎样放得更大;6.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 边的生命世界;7.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 了什么;8.微小世界和我们。新版教材课文目录旧版教材课文目录新旧教材的比较:1.放大镜;2.
8、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放大镜下的晶体;4.怎样放得更大;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 生命世界;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 生命世界;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 生命世界;8.微小世界和我们。1.放大镜;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3.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4.放大镜下的晶体;5.怎样放得更大;6.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 边的生命世界;7.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 了什么;8.微小世界和我们。新版教材课文目录旧版教材课文目录单元课文目录单元课文目录:1.放大镜;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放大镜下的晶体;4.怎样放得更大;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 生命世界;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 生命世界;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 生命世界;
9、8.微小世界和我们。第一层次第一层次:初步感知:初步感知 (运用放大镜)第二层次第二层次:进一步感知:进一步感知 (运用显微镜)第三层次第三层次:单元总结:单元总结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学生对于放大镜比较熟悉,他们常用放大镜,但对于放大镜的特点及功能又不完全明白。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编写了这个部分。通过活动要让学生明白使用观察工具的重要性,使用工具观察比只用肉眼观察优越。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学生经常用放大镜,但是不一定知道正确的使用方法。课文资料中,提示了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活动目的是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为
10、什么要安排这个活动呢?因为许多学生只知道放大镜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让学生再次用肉眼和放大镜对比观察科学课本上的照片以及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学生会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教学建议:材料和内容都是开放的,可灵活取舍。由于学生对放大镜比较熟悉,可能会没有兴趣。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增加一些观察对象,比如织物的纤维、同样的钢笔或毛笔在不同的纸上留下的笔迹有什么不同、颜色水在不同的纸上浸润的情况、观察钢笔的墨水从哪里来,等等。注意点:电视机和电脑的屏幕用低倍放大镜观察不明显。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探究两个问题:“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
11、物体的图像?”“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教学建议 层次一:组织学生观察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并比较它的镜片和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有什么不同,发现其中的秘密。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教师要准备放大镜、玻璃片、玻璃镜片。同时至少准备两种不同倍数的放大镜。第一个活动重点是观察镜片的特点。第二个活动重点是比较不同放大镜镜片边缘和中央的厚度差异,即镜片中央凸起的程度。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教学建议 可能有学生会认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有关系,因此教师给学生准备的最好是直径相同而凸度不同的两种放大镜。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教师自己要准备几对直径相同而放大
12、倍数不同的放大镜作为备用。比如直径大的,而放大倍数有大有小的放大镜;直径小的而放大倍数有大有小的放大镜。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教学建议 层次二:判断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器具有没有放大的作用?这需要一种推理性的假设:放大镜镜片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它具有放大图像的功能;那么只要有和放大镜片同样的结构,就应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教学建议 用圆柱体透明容器灌水做成的放大镜进行观察时,请指点学生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这样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放大镜特征:“中中部厚、边缘薄部厚、边缘薄的透明体透明体都具有放大功能”。另外,放大镜的放大原理和小学生比较难以解释,能讲多少算多少。第三部分:
13、放大镜的特点。教学建议 层次三:让学生思考分析“人们为什么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是因为镜片的中央凸起,且又是透明的。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一步一步加深学生对放大镜特点的理解。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教学建议 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碗等,这些圆柱形和球形的无色、无纹路和花纹的透明器皿装上水有放大的功能;塑料袋装水后也能起放大作用;凸透镜状或碗状的冰块、水滴有放大作用;透明玻璃球也能放大。放大镜的焦距,是光心到焦点的距离。可把放大镜放在阳光或强烈的灯光下,光线要垂直于镜面中心,上下移动放大镜,直到放大镜下出现一个最小最明亮的点,这就是放大镜的焦点。测量光心到焦点的距离,就得出焦距。放大镜的
14、焦距放大镜的焦距放大镜的焦距放大镜的焦距知识补充:放大镜的原理知识补充:放大镜的原理知识补充:放大镜的原理知识补充:放大镜的原理小于1倍焦距:正立放大的像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倒立放大的像大于2倍焦距:倒立缩小的像知识补充: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知识补充: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知识补充: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知识补充: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已取消)(已取消)(已取消)(已取消)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有两种,一种是指某个放大镜固有的放大率。另一种是指物像的放大率,即放大镜下物体的像是实物的的多少倍,这是根据物体和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而变化的。一般要求计算的放大倍数是前者,即放大镜固有的放大率。有两种估算方法-数数、量量数数
15、:数数和放大镜镜框同大小的圆圈内能看到的最长一排的字数/字被放得最大而没有模糊时放大镜下一排的字数=此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比如和放大镜镜框相同的圆圈内一排最多有10个字。拿起放大镜再对着这些字,调整距离,直到字被放得最大时,一排只有3个字,这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估计在3倍左右)。量量量量 放大后的格宽的尺寸/原来格宽的尺寸数=此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放大镜的特性?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放大镜的特性?近视镜:是凹透镜凹透镜,成的是缩小的虚像,像的距离小于物距(像变近了),近视眼就能看清楚了。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放大镜的特性?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放大镜的特性?老花镜:是凸透镜,
16、成的是放大的虚像,像的距离大于物距(像变远了),老花眼就能看清楚了。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放大镜的特性?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放大镜的特性?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放大镜的特性?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放大镜的特性?投影仪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放大镜的特性?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放大镜的特性?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放大镜的特性?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放大镜的特性?光源 电影胶片 镜头电影放映机门镜(“猫眼”):门镜的光学系统由三个同轴透镜所组成。其中两个是相同的平凹透镜,它们凹面相对密接在一起,相当于是一个凹透镜,面向门外,称作物镜。第三个透镜是平凸透镜,面向门内,称作目镜。透镜的直径一般小于1
17、cm,分别固定在一个金属管的两端,构成门镜。物镜的后焦点和目镜的前焦点重合,重合点在物镜的外侧。从室内向外看时,门镜相当于是一个反向使用的伽里略望远镜,它对门外物成虚象,像的视角小于物的视角。它有较大的视场,其视场角约为1200。这样,通过它可看到室外较大范围内得人和物,从而可辨认来访者。从室外向内看时,门镜相当于是一个伽里略望远镜,对室内物成虚象,像的视角大于物的视角。它的视场范围很小,于是只能看到室内人或物很小的局部,无法由此辨认室内的人或物。而且,由于室内光照度小,物镜和目镜之间的距离又是固定不变的,加之像差的存在,因此对大部分的物而言,像还是模糊不清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放大镜的特
18、性?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放大镜的特性?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放大镜的特性?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放大镜的特性?电影放映机便携相机单反相机 这是因为电视摄像机的镜头摄入人或景物的影像后,利用折光镜将光线分成3路,由3个摄像管分别感受光线中红、绿、蓝三种原色光,然后将感受的光线转变为电信号。这些信号被彩色电视机收到后便控制彩色显像管里的3个电子束(电子枪)。显像管管底的内壁涂有一层光敏材料-荧光粉,构成荧光屏。荧光屏在向外的一面含有40万组荧光点,每组有三个荧光点,它们受到电子束激发后就产生对应的红、绿、蓝色光。这些荧光点很小,平时肉眼无法看见,而用放大镜就能看见它是由红、绿、蓝组成。用放大镜用
19、放大镜用放大镜用放大镜观察观察观察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为什么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为什么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为什么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为什么看到的一个个的小点由红、绿、蓝三色组成?看到的一个个的小点由红、绿、蓝三色组成?看到的一个个的小点由红、绿、蓝三色组成?看到的一个个的小点由红、绿、蓝三色组成?昆虫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有着十分丰富的观察内容;学生对昆虫很感兴趣,但对昆虫知识掌握得不多,有必要近一步观察、学习;许多昆虫由于身体较小,要用放大镜观察。选择“昆虫世界”的意义:选择“昆虫世界”的意义:第一部分:奇特的身体构造 学生重点观察昆虫的身体和部分器官:蝴蝶的翅、苍蝇的复眼、蟋蟀
20、的耳、昆虫的触角、昆虫的口器等,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课前布置捕捉或标本)录像:放大的蝴蝶翅膀第二部分: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这一个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昆虫的行为特征和生活习性的兴趣。但是在课堂上较难操作,因为“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是对蚜虫和草蛉的行为进行比较深入的跟踪观察。因为要跟踪观察,活动需要较长时间,活动可以调整为其他形式。(课后选择一至两中昆虫进行深入细致的跟踪观察)活动中,教师必须加强环保、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活动的重点还是观察、描述,但不能停留在原来三、四年级的水平上。蚜虫和草蛉的替代品 用小乌龟代替:1、买着便宜;2、饲养方便;3、动作缓慢,观察容易。俗称巴西龟、巴西彩龟
21、、红耳龟,学名是秀丽锦龟。过去在中、南美洲各地普遍饲养。许多晶体用肉眼是看不见的,我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才能看到。自然界中很多物质都是晶体结构。过去学生观察物质,很少从结构上去观察,晶体是他们第一次从物质的细微结构角度进行观察。从结构的角度去观察物质,会使他们对身边的物质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这对拓展学生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是有意义的。选择“晶体”内容的意义 人们是按照物质内部的结构来区别区分晶体还是非晶体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或离子具有规律、周期性的排列,这样的物质就是晶体。晶体一般是固体形态。什么是晶体?什么是晶体?什么是晶体?什么是晶体?小球代表Na+,大球代表Cl-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
22、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透明的固体都是晶体,如玻璃、松香、琥珀、珍珠就不是晶体。因为组成玻璃的微观粒子只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作有规则的排列,而从大范围来看,它们的排列是不规则的。准晶体是最近发现的一类新物质,其内部排列既不同于晶体,也不同于非晶体。通常,晶体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在一定的气压条件下,它有一个固定的熔点。第一部分:观察美丽的晶体 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食盐、碱面、味精等。看看放大镜下的食盐、碱面、味精和我们平常肉眼看见的是否一样。在放大镜下,学生将看到的是各种物质的颗粒都是晶莹、剔透有着各自一致的几何形体
23、的微粒,比如食盐、白糖的晶体都是立方体的,味精的晶体是柱状等。第一部分:观察美丽的晶体 最好课前教师搜集、制作好一些晶体,或收集相关图片,供学生们课上进行观察和描述。教师还可以进行补充,比如装水的容器中的水垢等。并告诉学生在自然界很多固体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美丽的雪花美丽的雪花美丽的雪花美丽的雪花第二部分:制作晶体 制造晶体的方法可以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减少水分法,也就是把某种溶液风干即使其水分蒸发,使物质重新析出;降低温度,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课本上介绍的制作的方法是蒸发法,即先制作物质
24、的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片上,让其自然蒸发。第二部分:制作晶体 制造大晶体的除了用食盐外,还可用“硫酸铜”来制作晶体。方法是:取一容器,将硫酸铜和(8595)的热水制作成饱和(或超饱和)溶液,溶液中放一段棉 线(稍长一点),一头外垂(挂),让其自然冷 却至常温后,抓牢线头慢慢上提,即可拉出一串硫酸铜晶体珠串。本课的科学概念:本课的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需要说明的话:需要说明的话:概念的认知是穿插于实际的观察活动之中的,是对学生观察所得的一种概括与抽象,不要拘泥于文字的表述,学生“意会”即可。不要对
25、上述概念死记硬背。v知识补充:白糖是晶体吗?食糖一般有三种:白糖、红糖、冰糖,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白糖中的蔗糖含量约为95%,蔗糖是一种晶体熔点约为185摄氏度。白糖当中含有其他杂质,导致熔点的范围扩大,一般是150190摄氏度之间。白糖当中含有转化糖,能抑制结晶的形成,所以用一般蒸发水分的方法,很难得到教科书上的结晶(冰糖也不行)。在学生的层面上,可以说白糖就是晶体。录像:明矾晶体的生成录像:硫代硫酸钠晶体的生成v知识补充:碱面是什么?也叫苏打、纯碱,分子式是Na2CO3。学名:碳酸钠。质地较食盐盐粗糙。其作用是在传统面粉发面中中和多余的酸性。碱的用量要适当,过少称之为“碱小”,则面死而
26、发酸,过多称之为“碱大”,则开花而色黄。用市售活性酵母发面则基本不用碱中和。过量摄入碳酸钠,会不断的中和胃酸而生成二氧化碳,会出现不停的打嗝,并使消化道产生膨胀性发应。石墨石墨 灰黑色不透明晶体,有金属光泽,密度为2.25克/厘米3。质软,莫氏硬度1.5;有润滑性,手摸有滑腻感;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常温时与化学试剂不反应,加热时能被浓硝酸、浓硫酸、高氯酸、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氧化。石墨有很多重要用途:石墨粉可制作黑色颜料和耐高温的固体润滑剂,和粘土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制成不同硬度的铅笔芯;根据其导电性和耐高温性,还大量用于制造电极、电刷、坩埚、高温炉发热体、密封圈、冶金模具等;石墨还用于原子反应堆
27、的慢化剂和反射层材料;以一定方法制成的纤维状石墨叫碳纤维,强度极大,可用于飞机、火箭、导弹和人造卫星的零部件。金刚石和石墨同是碳的同素异形体,由于石墨晶体中,碳原子以六角形环状平面形成层状结构,使得其物理性质和金刚石有极大的差别。金刚石金刚石 无色透明的晶体,密度为3.51克/厘米3。对光折射率高,透明度好,对光的色散作用特别强,经过琢磨后可制成极高贵的装饰品钻石。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在莫氏硬度标度法中规定硬度最大的金刚石为10。天然金刚石很难得到,工业上使用的金刚石大多是人造的,做切割金属或玻璃的工具。将石墨加热到2000,在1106千帕压强下,可以得到人造金刚石的微小晶体。金刚
28、石晶体中,每个碳原子最外层的4个电子以四面体的顶角方向直接与另外的4个碳原子以共用电子对的方式结合,晶体内没有自由电子。金刚石不导电,在室温下与所有的化学试剂都不反应,但在空气或氧气中加热到780左右会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到1000会转变成石墨。第一部分:做个简易显微镜 教师可以选用合适的纸筒(和放大镜的镜片直径相当,又达到一定的长度),在一侧纵切一条缝,缝的宽窄和放大镜镜柄的粗细差不多。然后把放大镜从纸筒的一端放人,柄从缝中伸出,这样放大镜既被纸筒卡住也可以上下移动。其中的物镜最好在纸筒的底端上边几厘米的地方固定,只移动日镜。纸筒的长度最好根据凸透镜的焦距来粗略地估算一下
29、。(要有较强的光源)(要有较强的光源)第一部分:做个简易显微镜 组织学生对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进行探讨,学习其伟大的科学探索精神。录像:自制显微镜1录像:自制显微镜2录像:自制显微镜3第二部分:显微镜的发展 了解显微镜的发展过程。教师可以补充大量的资料,丰富教学。录像:列文虎克的显微镜时间 1673年190419321983人物 列文虎克德国德国科学家瑞士:罗雷尔过程 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倍数300倍(血液流动)1500倍1万倍千万倍(观察原子)显微镜的发展历史隧道扫描显微:原子级的分辨率,促使纳米科学技术已经应运而生。录像:隧道扫描显微镜 显微镜是由两个凸
30、透镜组成的。其中一个对着物体的叫做物镜,对着人眼的叫做目镜。物镜的焦距短而目镜的焦距较长一些。把物体放在物镜的焦点附近,使物距稍大于焦距,就会在目镜的焦距内生成一个放大的倒立的实像,这个放大的像通过目镜的折射后进入人眼,人们就会在目镜中看到一个放得更大的正立的虚像。即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物体的入射光线通过物镜成像后再经目镜放大。显微镜原理显微镜原理物镜物镜目镜目镜 教材介绍了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发现软木细胞的故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发现过程,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录像:细胞的发现第一部分:制作洋葱表皮装片 具体方法如下: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2.用镊子把取下
31、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5.然后将做好的洋葱表皮装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第二部分: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简单说来可以概括为这样几步:安放一对光一上片一调焦一观察。注意:应先降低物镜至载玻片上,再向上旋升镜筒;移动载玻片时方向应相反;有良好的光源很重要。第三部分: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 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对其结果进行对比记录。建议:洋葱表皮的装片可以每组制作三份,便于学
32、生的对比观察。洋葱表皮完整的细胞构造(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液泡等),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不要求学生掌握,也不要求他们在观察活动中都能观察到,更不需要他们能描述。但是教师应鼓励学生仔细观察,以求有更多的发现。本课继续指导学生观察生物的细胞。细胞学说是在很多科学家对各种生物做大量的观察,获得了许多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的。要让学生建立“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一概念,也需要观察较多的生物细胞,仅仅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是不够的。所以本课继续指导学生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第一部分:生物细胞的观察 这部分教学是要指导学生观察其他几种生物细胞,包括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和人体的细胞。观察的生物细胞最好种类多一些
33、。通过观察生物细胞,使学生看到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或动物,其身体各个器官的细胞形态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种器官的细胞,也由于不同的组织其形态功能也会不同。比如叶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第二部分:细胞的作用 这个部分的教学活动主要通过学生阅读资料填写网状图和教师的补充讲解来完成,日的是使学生对细胞的作用有所了解。介绍两种人体细胞的制作方法: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方法:先用凉开水漱口,然后用牙签在口腔的腮壁处轻轻刮一下,牙签上会附着一些上皮细胞。然后把它轻轻涂在放有一滴清水的载玻片上,搅拌一下,使细胞分散开,再盖上盖玻片。最后从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酒染色,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就做成了
34、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人血涂片的制作方法是:用蘸有酒精的脱脂棉,对将要取血的部位(手指尖)进行消毒,再用消毒的针尖刺破指尖的皮肤,挤出一滴血,滴在已消毒的载玻片上;另取一块载玻片作推片,将推片自血滴左侧向右移动,当血滴均匀地附着在两片之间后,再将推片向左平稳地推移(两片成30-45度夹角),推出均匀的血膜,待血膜晾干后即可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能给血膜染色观察效果更佳。本课的重点是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难点是追踪观察活的微生物,并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第一部分:采集、培养微生物 教师事先要在学校或学校附近的沟渠
35、或池塘里(这些水不太流动、含有较多有机质适合微生物的生长),取一些水亲自调查一下,看看水中是否能看见微生物。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微生物生活在养料比较丰富的水中,而且常常聚集在水的上层?通过这些活动,为下面判断它们是不是生物提供一些依据。第二部分:识别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识别微生物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了降低难度,在大家汇总展示所观察到的微生物的画图后,可对照图片资料进行集体识别。录像:在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录像: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培养菌落的方法是:准备好无菌培养皿和培养基(微生物的食物和生长的场所),然后用没有洗过的手指在培养基上轻轻按一秒钟,盖上盖子。再用肥皂和水把手洗干净,在另一无菌培养皿和培养
36、基上重复刚才的过程。用胶带纸把两个培养皿密封好放在37度的恒温箱或室内温暖的场所。几天以后观察培养皿上的情况,在没有洗过的手指按过的培养基就可以看见手上细菌的菌落。培养菌落培养菌落培养菌落培养菌落 先将干草切成小段,放入瓶中,然后注入池塘水,干草要完全浸没水中。大约两星期左右,干草中就有大量微小生物出现。为避免水中活着的微小生物跑来跑去不好观察,应先取一小撮玉米棒上的毛,或干净毛笔上的毛,放在载玻片上,再滴一滴池塘里的水在玉米毛上,盖上盖波片,就可以观察了。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的方法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的方法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的方法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的方法 本课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和汇报交流,
37、使他们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对观察工具的改进和观察范围的拓展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对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建议:1、课前师生要共同收集有关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方面的资料,为了收集的资料比较全面,教师可事前拟订一些专题,把学生分成几个专题小组,从不同的方面去收集资料。2、本课内容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教学可以对调,先汇报交流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的成果,然后再回顾总结观察工具发展的历史和人类观察范围的拓展及成果,以及相互关系。综合性强:所涉及的内容有光学、生物学、物质 结构、科学发展史等。内容相对开放:师生自主选择的余地很大。学生很感兴趣:趣味性强。建议在目标
38、把握上做到情感态度第一,过程方法第二,知识技能第三。有一定的困难:操作的精巧性。本单元的特点:本单元的特点: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这是一个新设立的单元这是一个新设立的单元v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v充实了课程标准的内容;v组合了原来的米饭和淀粉和混合单元的一些内容。1.我们身边的物质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铁生锈了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物质变化和我们单元课文目录单元课文目录: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变化物质是变化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2.物质的外形和状态发生了改变。1.定义: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2.伴
39、随现象: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发生。(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考考你v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化学变化的特征是()vA、有发光、发热现象vB、物质的状态或颜色发生变化vC、有气体放出或沉淀生成vD、有其它物质生成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nA、火药爆炸 B、煤的燃烧nC、矿石粉碎 D、钢铁生锈nA、冰融化成水 B、钢铁生锈nC、钢锭轧成钢条 D、蜡烛熔化 3、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vA、从矿山上开采矿石,再将
40、矿石粉碎B、酒精挥发成酒精蒸气,酒精蒸气在空气中燃烧C、钢锭轧成钢条,钢条又拉成钢丝D、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4、下列变化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下列变化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变化的是()第一部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本课具有前测性质和铺垫性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成的,需要我们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一部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空气、火、电和声音是否是物质?学生对感官容易观察到的、特别
41、是可以触摸到的实在物体,很容易接受为物质,如空气和火。对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难度。怎样解决声音、电、光也是物质?如果学生难以理解,教科书最后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物质构成”的概念。第二部分:物质在变化 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编排的。有些物质变化快,有些物质变化慢。讨论岩石、房屋、马路的变化速度,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的观念。这个观念非常重要,它同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观点。第二部分:物质在变化 疑惑:这两个问题该怎么答?疑惑:这两个问题该怎么答?“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两种物质的变化又有什么相同之处?”老师看了教参,能答到点子上,学生怎
42、么办?建议:不要拘泥于这两个问题!建议:不要拘泥于这两个问题!分清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整个单元的事,一节课无法完成。只凭回忆,不做检验,能确定是否产生新的物质了?这样的前测毫无意义,删掉。第三部分:让物质发生变化 这里可以重点对蜡烛燃烧的观察做点文章。因为燃烧的内容,在五年级教材中删除了,只有在这个单元出现。所以对燃烧是怎么回事,可以插入到这里进行教学,这也是对教材的补充。第三部分:让物质发生变化 同样的困难:同样的困难:前一个问题好答,后一个问题很难答。燃烧的蜡烛的确产生了新物质,但这新物质有一部分却“消失”了,学生不可见。学生见到的是随着燃烧,蜡烛变短了,变“没”了。难道变“没”了就
43、是产生新物质了吗?那上图中水的蒸发呢?建议:把燃烧实验做深做透!建议:把燃烧实验做深做透!教材给一线教师出了个难题,同时也给大家一个机会!本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混合沙和豆子是铺垫。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有时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从这点意义上来看,观察到“没有变化”或“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趣味录像:水的故事第二部分:观察白糖的变化 (1)观
44、察白糖的特点,记录在表格中。(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写在记录表中。(3)讲解给白糖加热的方法和注意点。(4)提供器材和物品,学生进行加热白糖的活动,并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5)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辨别白糖还是白糖吗?蜡烛燃烧后还是蜡烛吗?录像:葡萄糖的炭化第二部分:观察白糖的变化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一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一白糖的炭化,在白糖炭化的过程中,物理变化是伴随着化学变化进行的。注意点:实验有一定危险性。要求学生用长柄的金属汤匙,如果有木柄的金属汤匙就更理想了。白糖的数量不能太多,大约1克左右。在加热的过程中,会产生气泡,如果白糖的量过多,产生
45、气泡时会溢出来。加热时,用蜡烛火焰的外焰,这样在汤匙底部产生的烟会少一些。加热结束,一定要把汤匙放在盘子上,不要跟桌面直接接触。一定要提醒学生,千万不能用手直接去摸加热的部分。本课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淀粉与碘酒产生包(络)合反应,这是有机化学反应的一种类型。我们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包(络)合反应的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利用这种变化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去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观察,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本课的重点应该是什么?会变味的米饭。当口腔中的米饭出现
46、甜味的时候,它变成了什么物质?米饭、淀粉和碘酒。蓝色物质是一种新物质。至于是什么新物质,教科书没有要求学生掌握。本课有三部分,分别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气体”。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用字母表示:ABCD=ADCB。第三部分:产生了什么气体?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教科书设计了2个实验,来检验产生的气体。怎样理解“我们的实验证据还不足以判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和“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确定了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资料库的运用,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答案。“苏打苏打”释疑释疑1.苏打:苏打的
47、化学式为Na2CO3。它的名字颇多,学名叫碳酸钠,俗名除叫苏打外,又称纯碱或苏打粉。带有结晶水的叫水合碳酸钠。无水碳酸钠是白色粉末或细粒,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它有很强的吸湿性,在空气中能吸收水分而结成硬块。碳酸钠很稳定,受热不易分解。遇酸能放出二氧化碳。它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化工产品,是玻璃、肥皂、纺织、造纸、制革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在日常生活中,苏打也有很多用途,比如它可以直接作为洗涤剂使用,在蒸馒头时加一些苏打,可以中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2.小苏打:小苏打的化学式是NaHCO3。它的名字也有很多,学名碳酸氢钠,又称重碳酸钠或酸式碳酸钠。俗名除小苏打外,还有焙烧苏打、发酵苏打和重碱等。
48、小苏打是白色晶体,溶于水,水溶液呈弱碱性。在热空气中,它能缓慢分解,放出一部分二氧化碳。小苏打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的用途。在灭火器里,它是产生二氧化碳的原料之一;在食品工业上,它是发酵粉的一种主要原料;在制造清凉饮料时,它也是常用的一种原料;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3.大苏打:大苏打是硫代硫酸钠的俗名,又叫海波,带有五个结晶水(Na2S2O35H2O),故也叫做五水硫代硫酸钠。大苏打是无色透明的晶体,易溶于水,水溶液显弱碱性。它在33以上的干燥空气中风化而失去结晶水。大苏打具有很强的络合能力,能跟溴化银形成络合物。根据这一性质,它可以作定影剂,使显影部分固定下来。大苏打还具有
49、较强的还原性,能将氯气等物质还原。所以,它可以作为绵织物漂白后的脱氯剂。类似的道理,织物上的碘渍也可用它除去。另外,大苏打还用于鞣制皮革、电镀以及由矿石中提取银等。本课有三部分,分别是生活中的铁生锈现象,观察铁锈,探索铁生锈的秘密。重点在通过观察比较铁与铁锈的区别,寻找证据确定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对铁生锈的原因的探索,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自己观察记录进行的。这个实验还可以与铁生锈的快慢实验结合起来,一次性完成。录像:生活中的铁生锈关于铁锈能否被磁铁吸引 理论上铁片能被磁铁吸引,纯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纯铁锈比较难找,大部分生锈的铁片中铁的含量还是很多的,如果用磁铁吸引生锈的铁片,照样
50、能够吸住。怎么办?建议做演示实验。用与铁锈相似的材料(硫化铁)代替铁锈做实验,也是可以的。录像:铁生锈的条件探究1录像:铁生锈的条件探究2录像:铁生锈的条件探究3录像:铁生锈的条件探究4录像:铁生锈的条件探究5 本课有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二是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是一种置换反应。因为铁的化学性质比铜活跃,所以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后,会把单质铜置换出来,附着在铁钉上,同时一部分铁质溶解到溶液中,生成硫酸亚铁。录像: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其反应的现象是: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这是从硫酸铜溶液中被置换出来的单质铜,浅蓝色的溶液颜色逐渐变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