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 月第 卷第 期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作者简介:李翔(),男,河南襄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问题;赵虹波(),男,河南淮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文章编号:()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追源溯流、逻辑转向与实践路径李 翔,赵虹波(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从建党之初的发蒙启蔽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探索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后的破旧立新到党的十八大以后的强化提升,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从未止步,共同富裕的内涵也在这种赓续接力中不断得到丰富
2、和发展。步入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思维和理念也在与时俱进,面临着深刻的调整与转向。在新时代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要充分发挥三次分配的作用,完善共同富裕“布局”;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汇聚共同富裕“合力”;坚持协调发展,加固共同富裕“支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补齐共同富裕“短板”;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增强共同富裕“动力”。通过多维措施的构建,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增进民生福祉,彰显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共同富裕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汔可小康盼大同”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摆脱贫困境遇
3、、实现富裕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的追求。早在春秋时期,管子 治国第四十八一文中就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洞悉了西方国家贫富两极对立、社会矛盾激化的沉疴积弊,得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下有不同的内涵。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中国稳步实施了全面建成小康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
4、前推进。面对新的历史方位,对共同富裕进行追源溯流,明晰其逻辑转向,找出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行稳致远。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追源溯流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其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生涯中,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对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恰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重要彰显。在筚路蓝缕的求索过程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的发蒙启蔽 近代中国外遭帝国主义列强野蛮侵略
5、,内受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残酷压榨,山河凋零、民不聊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沉沉黑夜之中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勾画社会主义发展远景时就曾提出:“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在中共二大召开之时,中国共产党就将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纲领,而实现共同富裕正是共产主义的显著特征和重要标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 以上,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如何使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尽快摆脱贫困落后,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DOI:10.16433/41-1379.2023.01.001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的迫切任务,而且关系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败
6、。早在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就曾指出:“农民就把负有推翻资产阶级制度使命的城市无产阶级看作自己的天然同盟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不仅分析了农民在阶级斗争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而且对农民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在物质极为贫乏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几乎是农民唯一的生产资料,解决土地问题是促成农民脱离贫困、投入革命洪流的关键所在。毛泽东同志及时抓住了这个基本问题,为切实改善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早日取得革命胜利,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等一系列政策,并将其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几千年来,中国农村个体经济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经济形式在维
7、护封建王朝统治的同时,也让农民饱受贫困之苦。为摆脱这一桎梏,毛泽东同志做出了走集体互助道路的大胆设想,提出在边区政府和抗日根据地建立合作社的思想主张,并在组织起来一文中强调:“这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的朴素而又宝贵的一步。.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在论及共同富裕时,毛泽东同志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之上,然而,彼时的中国刚刚脱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
8、社会,正处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根据当时国情,党中央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一化三改”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大力发展生产力,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求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希冀通过“三大改造”凝聚全社会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借助社会主义工业化改变当时中国贫困落后的面貌。“三大改造”的完成,不仅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然而,在社会主义改造取得显著成效后,党内也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上的偏差,主要表现为在所有制形式上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在经济手段上过度依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分配原则上采取平均主义。一言蔽
9、之,以这样的方式探索的富裕之路是“同步富裕”而非“共同富裕”。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共同贫穷”。这种错误思潮不仅使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了曲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时期的破旧立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以“平均主义”为指导思想去探索富裕道路,只能带来“共同贫穷”。为此,邓小平同志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面对进一步探索共同富裕道路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尽快提高人
10、民生活水平,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提出建设“小康社会”,以此来诠释中国人民未来生活的目标,展现了共同富裕的宏伟愿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延续了共同富裕的战略擘画,为实现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思想主张。在谈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江泽民同志指出:“从根本上说,高效率、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决定的。”为促使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早日脱离贫困、过上富裕生活,年,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通过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力争 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一举措代表着中国在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目标更加具体化。进入
11、新世纪,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继续探索,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多关注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与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些宝贵的探索,不仅有序推进了共同富裕,也使共同富裕的思想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强化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共同富裕”从较为重视效率到更加关注公平,从期盼经济上的富足到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其内涵在不断丰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
12、第 卷 第 期 李 翔,等: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追源溯流、逻辑转向与实践路径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进一步拓展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带领人民群众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到:“一个社会的分配总是同这个社会的物质生存条件相联系。”立足新时代,人民对物质文化方面的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党中央从国家战略高度和当下现实需要出发,将共同富裕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重要抓手、以高质量发展为总体要求、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三者并驾齐驱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面对众多贫困人口依然存在的现实状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
13、的基本方略,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避免了大水漫灌式的资源浪费。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提出“既富口袋也富脑袋”的重要论断,在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之后,朝着人民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继续迈进。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由“量”到“质”转变,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共享发展理念则为共同富裕提供了价值遵循,只有共享发展才能有效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价值旨归。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和共享发展理念统一于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
14、实践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对共同富裕思想的赓续传承和创新发展。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逻辑转向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讲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主张从物质生活的角度出发去考察社会状况,即唯物史观所强调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卓越成就,社会物质财富不断积累,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从未止步。步入新时代,共同富裕也与时俱进,面临着自身的逻辑转向。.从物质文化需求到美好生
15、活需要 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是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曾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成效显著。世纪末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这种小康还是不平衡的、不充分的小康,由此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稳步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着力推动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转变,共同富裕向纵深方向发展,人民群众的追求更加多元。基于此,
16、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成为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和重要标志。然而,尽管我国人民在物质文化需求方面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但人民对生活的需要绝不会停留在同一水准,人民对生活的向往也绝不会一成不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人民在物质生活方面已经达到了不虞匮乏的水平,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还有待提升,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基础之上,对政治参与、社会和谐、生态美好等领域的需求日益增长。党中央在此基础上审时度势,对共同富裕战略做出相应调整,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
17、美丽乡村,致力于建设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营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以确保人民对公平的期盼等,这些举措不断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富裕思想。.从目标的局部性到目标的广泛性 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赓续接力。第一,在区域协调发展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提出了“先富带后富”的思想主张,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步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从先富带后富到全面建成小康,共同富裕的内涵进一步深化了。第
18、二,在城乡统筹发展上,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党中央提出了脱贫攻坚战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略,聚焦于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而绝对贫困的人口多集中于农村贫困地区,主要表现为物质生活匮乏、贫困人群难以维持生计,所覆盖的人口基数相对较小。而相对贫困并非简单的经济现象,具有不同于绝对贫困的显著特征。消除相对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反贫困战略转型的客观要求,所涵盖维度包括能力贫困、代际贫困、文化贫困等。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可见相对贫困已不再局限于农村贫困地区,而是延伸到包括城市在内的非贫困区域;共同富裕所面临
19、的目标群体,远大于以往时期所覆盖的范围,共同富裕也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目标更具广域性和包容性。.从外源政策帮扶到内生动力发展 对“共同富裕”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更多的是从制度的“破”与“立”来为共同富裕提供外部的政治保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贯彻“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主张,中共中央设立经济特区,以此来架起经济发展的“桥梁”,从而带动其他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成立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顺利实施,为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帮助人民消除贫困、实现富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撑。新
20、世纪伊始,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前提下,党和国家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实施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在此过程中,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建树颇丰。步入新时代,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亟需结合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新历史方位的时代背景对国家政策做出调整。并且,在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时,我们一直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理念,即“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在帮助人民脱离贫困、实现富裕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还是要发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
21、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号召广大人民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对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至关重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这些重要论述指引着我国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人民的内生动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探究和实践。.从对贫穷的否定到对富裕的肯定 在改革开放之初,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研究了过去探索共产主义道路中所出现的曲折,认识到过于追求“平均主义”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重要论断。在
22、此之前,忽视生产力发展,局限于生产关系中的分配范畴,挫伤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共同”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两个方面,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的必要基础。因此,国家在提出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时,将生产力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力求在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过程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彻底摒弃过去那种追求“平均主义”的分配理念和“一大二公”的分配方式,其目的是通过协调社会主义分配关系,从而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进入新时代后,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经济发展一日千里,社会物质财富更加丰富充足,民生领域改善成效显著。此后,我国更是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习近平
23、总书记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一论述充分肯定了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耦合相通,阐明了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共同富裕既不止步于发展生产力,又不局限于生产关系的分配,而是两者之间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概而言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好诠释。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共同富裕道路探索取得的重大成果,但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重任绝不仅限于此。“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将具有理论属性的思想主张转化为具体可行的实践路径,才是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所在。.
24、充分发挥三次分配作用,完善共同富裕“布局”世纪 年代,经济学界就出现了“第三次第 卷 第 期 李 翔,等: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追源溯流、逻辑转向与实践路径分配”的声音,主张依靠道德力量对社会财富实现再一次分配。初次分配被称为“无形的手”,以市场竞争促进经济发展;再分配被称为“有形的手”,以政府分配稳定社会秩序;第三次分配被称为“慈善的手”,以道德力量追求公平正义。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在加强慈善事业管理的同时,鼓励更多高收入群体回报社会,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措施。进入新时代后,第三次分配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我国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5、。“十四五”规划中强调:“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第一,要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补充作用。第三次分配具有弥补初次分配过程中“市场失灵”、再分配过程中“政府失灵”的作用,完善第三次分配体系,有利于健全实现共同富裕的收入分配制度。第二,依靠第三次分配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借助第三次分配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鼓励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群对尚未过上富裕生活的群体进行帮扶,深入落实“先富带后富”的思想主张,促进全社会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第三,推动第三次分配促进社会和谐。第三次分配主要依靠社会力量,通过经济富裕的阶层将自身财产捐赠于弱势群体,一方面捐献者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
26、值,另一方面这一举措也有助于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汇聚共同富裕“合力”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相契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伟大创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要继续夯实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引导作用,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民营经济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增加税
27、收、扩大就业、优化布局、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可以看出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并不具有对抗性,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也并非现阶段的权宜之策。因此,一是要支持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促使其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借助互联网大势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从而培育出具有中国本土优势的企业。二是要依靠民营经济培育中等收入群体。“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充分保障,中等收入群体是推进共同富裕的中坚力量,而民营经济正是将低收入者提高到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这一优势。三是民营经济需加强风险防控。市场风险具有明显的非系统性
28、特征,民营经济要加强自身防范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自身健康发展,守好人民群众健康和安全的底线,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之中。.坚持协调发展,加固共同富裕“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破解社会主要矛盾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所在。“十四五”规划中,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进行了全面阐述,特别强调要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等。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十四五”规划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虽然改革开放使得我国一些地区借助发展机遇积累了一定程度的物质财富,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受“虹吸效应”
29、的影响,导致区域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协调严重阻碍了共同富裕的推进,如不加以解决,一些城市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因“破窗效应”而逐渐走向没落,导致区域之间出现新的发展落差。因此,为帮助欠发达地区早日走出困境,一方面,要增强城市群对周边欠发达地区的引领作用,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联动、相互支撑,逐渐形成互相补充、特色发展的格局,发挥梯度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必须将城乡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督促地方政府有效配置资源,优化农村地区产业结构,激发农村人口内生动力,逐步破除城乡二元壁垒,在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补齐共同富裕“短板”土地是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
30、民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如果在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基础之上拔高农民收入,土地的边际效用将逐渐递减。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在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农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的不断延伸,导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大批流入城市,使得本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农村地区失去了劳动力的支持,很难在此基础之上实现长远发展。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面对实际国情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力求补齐共同富裕的“短板”。因此,一是要弘扬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艰苦创业,乡村振兴的实施绕不开人民群众的自力更生,以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调
31、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中,将达到助力共同富裕的效果。二是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是使多数人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加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尤其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关系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进程。三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当地发展经济产业作为支撑,打造特色农贸产品、建立城乡统一市场可使得当地农贸产品实现快速流通,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推进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增强共同富裕“动力”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而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绝不仅限于物质
32、生活富足,也包括了精神生活富裕。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精神生活富裕也随之成为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物质生活上不再追求,而是要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第一,要通过发展教育事业为精神富裕奠定坚实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根本,实现人民精神富裕离不开全民教育水平的提升,对人民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是迈出人民精神生活富裕的第一步。第二,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精神富裕的良好氛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人民的精神支柱、价值向导,才能科学引导广大
33、公民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绵延不绝的动力。第三,通过高质量文化成果满足人民精神富裕的迫切需求。全体人民的富裕生活离不开文化成果的充裕,以提高精神文化成果质量为前提,将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做大做强,不断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保障,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之中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为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如今,我国已经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为适应这一时代背景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必须赓续接力、与时俱进、传承创新。要牢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现中
34、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增进民生福祉。参考文献:(唐)房玄龄注,刘晓艺校点,(明)刘绩补注,管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李军军,李建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科学内涵、制度保障和分配改革当代经济研究,():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日报,()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江泽民
35、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罗健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探析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 卷 第 期 李 翔,等: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追源溯流、逻辑转向与实践路径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查雅雯,曹立缩小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主要挑战、现实基础与实现路径理论视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