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9 ,大小:56.50KB ,
资源ID:4706690      下载积分:12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47066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doc)为本站上传会员【精***】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doc

1、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一、 简答题1哲学对科学和思想文化的作用有哪些? ( P33-42) 答: 哲学对科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确立科学的理论前提, 二是阐明科学的基本形式, 三是捍卫科学的独立性, 谋求全体科学的统一; 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也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对日常意识的反思, 二是对学科前提的批判, 三是对自由意识的促进。2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P57-58) 答: 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包括: ( 1) 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 ( 2)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 3) 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二、 论述题1、 如何理解哲学作为

2、一门人类思想探索性活动的特点? ( P30-32) 答: 抽象作为一种思维活动, 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宗教活动、 艺术活动、 道德活动都是抽象。哲学与哲学抽象活动不同的地方在于, 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基于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思维性探索活动。哲学的思想探索特征, 首先表现在它所涉及的对象, 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或假定。哲学原则或假定, 既有日常生活意义上的, 又有科学意义上的。哲学的思想探索特征, 还表现为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 连续的, 但哲学所研究的问题, 却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定的。从一般意义上来说, 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三种不同的表示方式, 即常识、 科学与哲学。相对于这三个不同的领

3、域, 存在着三类不同性质的问题, 即常识性问题、 科学性问题和哲学性问题。由于思想的探讨是永无止境的, 因而哲学性问题也不可能有所谓一劳永逸的证明或结局。2、 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特点是什么, 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P74-77) 答: 经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对康德哲学关于”科学与价值”二元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现代西方哲学形成了两大主要思潮或理论倾向: 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在科学主义思潮看来, 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就, 是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等一切重大问题的充分而有效的工具。不但如此, 现代科学理论更是人类知识得以真正确立的典范或摹本。因此,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及其广泛应

4、用,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应当相应地发生根本变化。与科学的实证性、 精确性相比, 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不但在方法上”思辨、 空洞”, 而且妄图”凌驾于科学”之上, 因而这种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必然遭到拒斥。这样, 哲学要想切实得到发展, 就必须用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 也就是说, 经过对科学方法的研究才能真正达到”科学的哲学”。在这个意义上, 科学主义思潮的各个主要流派的哲学, 诸如逻辑实证主义、 语言分析哲学、 批判理性、 逻辑实用主义、 科学实在论等, 大多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 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她们认为,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坚持和维护科学的理性传

5、统。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是哲学哲学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从总的方面看, 批判、 改造传统理性, 树立和发扬现代理性, 是科学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特征。与科学主义思潮发展的相对集中相比, 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更复杂。总的来说, 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主要包括现象学运动、 存在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 人格主义、 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哲学流派。这些流派在总体上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它们都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 把人以及人的发展、 完善、 尊严、 自由、 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的地位。它们普遍认为, 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 都不可能消除

6、以反思人的存在为基本宗旨的哲学的价值。它们强调, 现代哲学的任务就在于经过对科学或理性的反思, 来探讨人的存在、 人的价值、 人性、 人道主义及其”异化”等问题。现代人本主义的哲学家大都采取”非理性”或”反理性”的哲学立场。在上面分别对科学主义思潮及人本主义思潮的介绍过程中, 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区别, 那就是科学主义强调应该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中吸收经验, 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 注重精确性, 强调理性, 重视知识论的研究; 而人本主义则主张超越理性, 不但要注重理性, 而且更应该注重”非理性”, 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涵括人生价值的研究方法, 强调哲学必须超越”知识论”, 注重对人

7、类生存的状态、 价值进行研究。三、 分析题1、 亚里士多德说过: ”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 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她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现象, 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 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 例如日月星辰的运动以及宇宙之创生, 做出说明这样, 显然, 我们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寻求智慧; 只因人本自由, 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 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 因此我们认取哲学为唯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 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唯一学术。”请结合教材的学习,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P2-3, P29-42) 答: 这段文字, 说明了哲学这门知识的几个重要特点: 一是哲学是一种爱智的学问; 二是

8、哲学同其它具体科学相比, 其价值是深层次的, 其作用不是直接的; 第三是哲学探索是人类本性的一种自然追求, 它的最大特点是自由和独立。一哲学是一种爱智的学问。哲学一词, 从词源上考虑, 本意是”爱智慧”。因此, 哲学是一种智慧之学, 哲学以智慧为研究对象, 而不以实际的功利或功用知识为研究对象, 是一种为知识而知识、 为学问而学问、 纯粹穷理尽兴的知识和学问。从逻辑上说, 哲学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 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人生方面的那些根本性问题的好奇及沉思。二哲学不具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一般的具体科学都以研究某一具体领域的现象为任务, 经过研究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 寻求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办法,

9、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来说, 具有明显的价值和直接的用途。哲学则不是这样, 因为哲学是研究智慧的, 是为知识而知识, 为学问而学问的, 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要满足人们解决具体生活问题或生产问题而进行的。另外, 哲学所探讨的问题, 都是具体科学的理论前提或生活信念问题, 不提供具体发*作方法或技巧。因此哲学不具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可是不具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并不就表明哲学毫无用处。哲学的用处, 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自然和人生问题的好奇心, 另一方面, 哲学探究有助于确立科学理论前提、 阐明科学基本性质、 维持科学的独立和统一, 同时也有利于促使对日常意识进行反思和对学科前提进行批判, 并能促进自由意识。

10、哲学本质上不是一种理论, 而是一种实际的改造世界的活动。三哲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和独立。从起源上看, 哲学并不是因为人们为要解决某一具体实用问题而产生, 它起源于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好奇。它是人类本性的一种自然追求。因为哲学产生的非功利性, 决定了它从一开始就具有比较鲜明的自由和独立性, 再加上哲学是一种思维探索性活动, 它主要是一种意识的内在过程。它经过思辨、 反思、 分析等各种形式的思维活动, 对现实问题的基本前提和信念进行剖析和检验, 它具有非常鲜明的批判性, 任何事物都能够成为哲学批判分析的对象。它作为一门爱智的学问, 具有突出的自由性和独立性。2苏格拉底曾经说过, ”未经检验的生活是毫

11、无价值的生活。”你同意她的这一观点吗? 什么叫”已经检验过的生活”或”未经检验过的生活”? 请概括它们之间的区别, 并举例说明之。( 第1章、 第2章相关章节) 答: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她相信如果我们真地要过美好而幸福的生活, 就应该对人生中的各种选择和决定进行诘问、 检查和批判。我们大部分人即使在做重大决定时, 几乎很少问自己基于什么原则而如此决定, 或者那些原则是否值得我们的重视与承诺。她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批判分析与质问来审视自己的生活, 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活, 换句话说, 未经审视的生活昏昏噩噩, 既没有尊严, 也不光荣, 只是日复一日。苏格拉底认为, 要做个真挚完整的

12、人, 每个人就应该把自己的生活与信念交付给自我检视来探测。进一步而言, 只有经过自我检视的过程, 人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按照苏格拉底的想法, 事情真相并不像表面所显现的, 我们都知道事物表面的样子与其真实面貌可能存在差异。比如: 一半插在水中一半露在水面的筷子看起来弯曲, 但其实它是笔直的; 太阳在接近地平线时, 看起来远大于日正当中之时, 其实它并未改变大小; 魔术师似乎从你的耳朵里取出一枚硬币, 其实那是从它手里拿出来的。诸如此类, 不胜枚举。因此, 某些在我们看来是正确的道理, 可能实际上是错误的。如果我们依据那些仅仅是看起来正确的道理安排自己的行为, 那就有可能做出错误的行为。另外,

13、苏格拉底还认为, 真理不在我们之外的某个地方, 而在我们自己的心里。真正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就在我们内心深处, 惟有无情而批判的自我审视才能将它揭露。因此, 苏格拉底认为, 一个人要想获得生活的幸福, 就必须按照正确的行为准则或真理去行动, 而这些正确的行为准则或真理, 需要我们在行动中经过批判分析和审视, 才能发现。因此, 只有经过检验的生活才是正确的有价值的生活。当然, 苏格拉底还采用一种发现真理的方法俗称”苏格拉底的辩证法”, 用于帮助我们从事舞的表面现象中去发现真理。这不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此处从略。从上面的介绍能够知道, 在苏格拉底的意见中, 所谓”已经检验的生活”, 就是经过我们自己

14、认真思考核分析过的生活, 而”未经检验的生活”, 就是未经我们自己认真思考和审视的生活。譬如, 当我们择业的时候, 我们如果在做出决定之前, 认真研究过诸如”我为什么应该做出这种选择? ”、 ”这种选择能够使我觉得更加幸福吗? ”、 ”幸福是什么? ”、 ”这份工作有利于促进我的幸福吗? ”、 ”我这种选择符合我作为一个自由的人的本性吗? ”等问题, 那么, 我们依据思考结论所作的选择, 就属于”已经检验过的生活”( 之一件事) ; 如果我们只是根据社会的风气, 或者只是一具别人的建议, 作出择业选择, 那么, 我们的选择就属于”未经检验过的生活”( 之一件事) 。( 说明: 这道题的内容,

15、在教材中没有整块内容集中介绍。可是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以及她对真理进行追问的精神, 在哲学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同学们要想回答这道问题, 必须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可是, 从我所接触的同学的情况来看, 绝大多数同学不具备西方哲学史的理论基础。因此, 我在这里给大家提供这道题的答案, 暂共大家参考。如果个别同学对这一问题感兴趣, 建议选读相关哲学史著作。譬如: ( 1) 哲学概论 罗伯特保罗沃尔夫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月第1版; ( 2) 柏拉图全集4卷本第1卷, 人民出版社。第1本书形式灵活, 通俗易懂, 非常适合同学们阅读。作业二。一如何区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这两对范畴( P1

16、22, P126) 答: 所谓决定论, 意味着承认普遍的因果联系, 承认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能够免予被决定的; 非决定论认为并非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有所谓原因的。所谓强决定论, 就是主张自由与决定论的不相容性, 认为人既不可能超脱她的环境, 也不可能控制她的遗传结构, 而只能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和程度来行动、 来活动, 因而从根本上来说, 人是不自由的, 或者说自由不过是一种幻觉; 所谓弱决定论, 则是承认自由与决定论的相容性, 承认事物的因果联系, 同时也承认自由的可能性。二什么是经验? 什么是理性? 二者在认识中各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作用? ( P146-151) 答: 所谓经验, 在直观的

17、意义上, 就是借助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作为认识对象的事物的感觉和知觉。所谓理性, 在直观的意义上, 主要是指人的理智经过抽象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性和一般性的能力。人所知道的东西, 至少就其作为常识的部分来说, 绝大部分是来自感觉经验的。经验大致能够分为感知、 内省和直观等几种形式。人的感官是人用来感知外部世界的最重要的窗口, 离开了感知, 我们将无法了解世界; 如果说感知是对外部对象的体验, 那么内省则是对内部情感、 思想、 信念等的体验; 直觉作为一种体验性认识, 既不象逻辑那样复杂, 也不象累积经验那样简单, 直觉能够发挥理性或感觉经验所不具备的认识作用, 它能够突破感知和内省的限制形式形

18、成对对象的直接的、 即时的、 敏捷的认识。理性的作用非常重要。只有经过抽象或推理的认识活动, 人们才能达到对真理的认识。理性使认识活动在经验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而且经过逻辑等思维规则构建知识体系。理性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二、 论述题1试比较”是”、 ”在”、 ”无”这三个概念的异同? ( P103-117) 答: ( 1) ”是”、 ”在”、 ”无”这三个概念, 都是哲学本体论的重要概念。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存在优先于非存在, 因此西方哲学对”是”和”在”都比较重视; 而比较而言, 中国哲学特别重视非存在, 因而对”无”有充分的研究。( 2) ”是”本是一个系词, 在判

19、断中充当逻辑连接词, 经过”是”这个词的运用, 人们能够在日常语言中进行顺利地表示和理解, 并建立起纯形式的逻辑系统。语言和思想之因此有逻辑, 正是因为有”是”作为连接词。也就是说, ”是”是思想和语言的逻辑界限。经过”是”, 人们能够运用思维, 并建立起一套知识系统。( 3) ”在”强调事物的自身同一性, 与人的思维判断和认知无关, 不在人们的认识范围之内。事物之在是事物本身的事情, 不待人的判断, 即使人类思维不对之进行思维, 事物依然在那里。因此”在”与思维无关, 与逻辑无关, 不在逻辑范围之内。虽然如此, 人们依然能够谈论事物之”在”, 因为事物之”在”虽然不依赖人类的判断而本然存在,

20、 但人依然能够对”在”有一种理解。”在”是理解的对象。既然有对”在”的理解, 当然也能够谈论”在”, 因此, ”在”还没有完全脱离语言。因此, 能够说, ”在”是语言的语言界限。”在”和”是”在词源上, 原来都是”being”这一个词, 如果从人类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来看, 那么事物的”being”就是”是”; 如果从事物本然的状态来看, 那么事物的”being”就是”在”。”是”和”在”是事物的两个方面: 前者是事物作为认识对象进入人的思维逻辑系统的”being”, 后者是事物作为自身本然存在的”being”。( 4) ”无”强调非存在。中国哲学对”无”有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老子的”道”, 就是

21、”无”的一种别名。在老子哲学里, ”无( 或者”道”) ” 是一种绝正确本体, 是万物之母, 既是存在的基础, 也是存在的根据。总之, ”是”和”在”强调存在, ”是”是存在的判断本体, ”在”是存在的价值本体; ”无”强调非存在, 是存在的根据和基础。( 说明: 这道题涉及的三个概念, 对于哲学基础比较弱的同学来说,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里的答案, 基本交待清楚了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对此问题有兴趣的同学, 不妨认真阅读教材”本体论”部分, 那里介绍得比较详细。) 2比较分析理想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的异同? ( P176-178) 答: 理想语言学派强调, 所谓语言分析实际上就是逻辑分析

22、。这不但是因为哲学研究要自觉地以现代逻辑为基础, 而且也是因为哲学只有以现代数理逻辑为工具, 从形式方面分析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中的命题, 才能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理想语言学派哲学家普遍认为, 日常语言是很不完善的, 是造成哲学混乱的一个重要根源。要彻底消除哲学研究的这个隐忧, 就必须以现代逻辑为基础建立理想的人工语言, 从而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如果说理想语言学派试图经过改造语言来实现其”语言批判”的任务的话, 日常语言学派则是希望经过”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我们的日常语言”来达到”语言批判”的根本目的。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认为, 语言的丰富性、 深刻性是社会现实所赋予的, 这表明日常生活本身就蕴含真理

23、, 日常语言应该受到重视, 这是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意见的尊重。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普遍反对理想语言学派试图改造日常语言的做法, 认为不但是多此一举, 而且由于理想语言学派制定的经验实证的意义标准过于苛刻, 还造成了认识论上的诸多困难。因此, 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强调经过对日常语言的分析建立新的意义理论。三、 分析题1、 我们知道, 西方语言属于拼音文字, 汉语属于象形文字, 试从这个角度, 分析一下”是论”、 ”在论”和”道论”的区别, 以及这三种本体论对于科学、 宗教和艺术的不同作用? ( P103-117) 答: 1( 1) ”Ontology”( 本体论) 是研究希腊文”On”的学问, 作为名

24、次的”On”是从动词”to On”( 英文to be) 而来的, 西文中”to be”主要有”系词、 存在、 断真”三种用法, 因而名词”being”只能从”to be”中索解, 能够有”是”、 ”在”、 ”等于”以及表示真理等多种意思, 其中”是”是其原始含义。因此, 所谓本体论, 既能够是”是论”, 也能够是”在论”。( 2) 人类思想是随语言而诞生的, 思想没有逻辑, 就不能进行, 而”是”则是语言中的连接词, 为逻辑判断提供了逻辑连接中介, 因而思想逻辑的发展, 从一开始就离不开”是”的作用。这可能正是西方哲学本体论从希腊哲学开始就十分重视”是论”的原因。”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任何事

25、物, 一旦进入人类的认识范围, 成为认识的对象, 就必然要经过概念得到表述, 各概念之间, 首先需要”是”来连接, 然后才能进行判断。因此, 西方哲学在本体论研究中, 不知不觉迈上这样一条道路: 即把原来是对事物本身的研究, 变成了对事物概念的研究, 也就是变成了思想逻辑的研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是论”作为逻辑判断的基本内容, 成为本体论的持久话题。而正是在”是论”的长期探讨中, 西方逻辑系统得到空前发展。逻辑系统的发展, 必然导致逻辑方法和科学方法的进步, 从而导致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这是”是论”在哲学之外的重大成果。我们知道, ”being”一词除了有”是”之意外, 还含有”在”的意思

26、。由于思想对语言的依赖, 西方哲学在本体论中, 对”being”的研究走上”是论”一端, 而忽视了”在论”的理路。长期以来, 由于过分重视”是”的研究, 而造成了”在的遗忘”。直到20世纪前期, 海德格尔写作了存在与时间等著作, 指明本体论的”在”的方面, 西方哲学才开始发生了存在论的转向。存在论抛开”是论”的一贯观点, 强调对事物本身的研究。事物存在既能够作为认识的对象( 是者) , 也能够作为理解的对象( 在者) 。从”在者”的角度研究事物, 就是”在论”。”在论”强调把事物当作物自身来研究。我们能够对事物的存在进行理解。”在论”的这种研究指向, 一方面能够强调了经验体验的重要, 另一方面

27、强调了事物的价值世界。它有两个实际作用: 一是重新清理存在的地基, 以”在者”超越”是者”, 这对于建立更加完整的经验性知识体系具有某种间接的范导作用; 二是面对当前科技异化的严酷现实, 重新强调精神价值和艺术的作用, 以”在者之在”超越”是者之是”, 为心灵的精神家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 3) ”道论”从中国哲学来看, 主要突出了对”非存在”的强调和重视。”道”也叫做”无”。老子哲学强调”无”对于”有”的本体作用, 赋予”道”宇宙本体和规律两重意义, 并由此衍生出人的社会生存规则和精神境界。”道论”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推演出生态哲学, 二是养成了中国人达观逍遥的心态, 三是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28、。特别是在培育中国人超越纷争和是非的达观境界方面有深远意义。2、 中庸说: ”自诚明, 谓之性; 自明诚, 谓之教。诚则明矣, 明则诚矣。”请你分析一下这段话的意思, 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 P185-189) 答: 中国哲学强调对大道的认识, 认识的途径是”穷理尽性”。穷理尽性实际上包含两种认识途径: 穷理侧重于认识大道的自然方面, 而尽性侧重于认识大道的道德方面。穷理就是”自明诚”, 尽性就是”自诚明”。”诚”是所谓尽性之学所得到的道德, ”明”是穷理之学得到的知识。按照中庸的说法, 认识大道有两种途径, 一是经过道德修养”尽性”而知天( 理) , 一是经过穷尽物理而知天( 理) , 前者

29、强调道德修养以获得对终极天理( 道) 的认识, 后者强调经过知识积累达到对天理( 道) 的认识。一是顿悟的途径, 一是渐修的途径。不过, 路经虽然有异, 而结果却是一样的。”诚则明矣, 明则诚矣”, 是说, 道德修为达到最高境界, 就自然会获得对真理的认识( 明) ; 同样, 穷尽物理最后也必然达到道德圣境( 诚) 。儒家这种将道德修养和认知合二为一的主张, 在西方哲学标准看来, 是无法理解的。因为西方哲学强调知识论和伦理学的区分。可是, 从中国哲学系统内部来看, 实际上并不存在困难。因为, 在儒家哲学看来, ”道”也好, ”理”也好, 作为最高的本体, 既是认知对象, 又是道德境界。就是说,

30、 既是大智慧, 又是至善, 既是德性之天, 又是自然之天, 既是道德实践的准则, 又是理性认知的对象, 是一而二、 二而一的。把握了道德实践的准则, 自然也就对它有了理性认识; 从理智上把握了它, 自然也就能够从实践上践履。中庸关于”诚”和”明”的界定, 为后来哲学家”知行合一”说埋下了伏笔。( 本题要求”谈谈自己的想法”, 因此这里只是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简单地谈了谈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同学们能够有自己的理解。答案不必求同”哲学引论”课程作业三一、 简答题1如何理解”是”与”应当”二者之间的关系? ( P198-199) 答: 在伦理学涉及的各种问题中, 最为复杂的一个问题, 就是”是”与”应当

31、”的关系问题。”因为别人是这样做的, 因此我也能够这样做。”这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用来为自己行为辩解的一种常见方式。其实, ”别人是如何做的”与”我应当怎样做”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这就是”是”与”应当”的关系问题。”是”和”应当”之间, 并没有什么直接或必然的联系, 从事实性的”是”中, 无论如何也推不出规范性的”应当”来。人们实际做什么和她们应当做什么这二者之间, 并没有一种直接的或必然的联系。在有关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问题的判断上, 重要的不是看人们实际做了什么, 而是看人们究竟应当做些什么。2义务论和圣谕论的共同点( P217) 与不同点( P221) 表现在哪里? 答: 共同点: 二者都

32、是非结果论道德理论。都认为一种行为的道德与否是取决于实事而非取决于结果, 都把道德看作是一种先天的、 绝正确东西, 即一种不受任何经验性结果影响的、 与人的欲望或功利无关的、 预先规定者人的行为的一般规则。不同点: 圣谕论把道德的根据移于人以外的精神存在, 把道德看作是由某种超自然的至善之物决定的东西; 而义务论则与此相反, 它把道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 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 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 即是不计功利、 不讲结果的, 纯粹由一种义务感或说是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二论述题1如何区分利己主义与功利主义? ( P211) 功利主义是以怎样的论证最终在理论上取代了利己主义而

33、成为广泛被接受的结果论道德哲学理论的? ( P212-213) 功利主义自身又存在哪些基本的理论弱点? ( P215-216) 答: ( 1) 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区别在于: 前者相信, 如果人们想要达到道德, 她们就必须假定自己的行为结果是能够给自己带来益处的; 后者则主张, 如果我们想要达到道德, 我们就应当假定自己的行为是能够为这种行为有关的各方带来益处的。(2) 功利主义取代利己主义, 首先是因为利己主义具有三个弱点: 首先, 从直接方面看, 利己主义势必引起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其次, 从间接方面看, 利己主义容易引起道德建议方面的混乱; 最后, 也是利己主义的最大弱点, 它会从

34、深层侵蚀多数人认可的、 生活所依赖的共同道德观。利己主义的这三个弱点, 使得它不可能成为主流道德价值观, 它不得不让位于其它类型的道德论。正是在这种条件下, 具有根本优势的功利主义就取而代之。( 3) 功利主义具有三个理论弱点: 一是功利主义原则在实践中难以贯彻到底; 二是功利主义对幸福、 快乐、 愉快等功利进行量化理解难以做出准确说明; 三是功利主义在逻辑上缺乏清晰性。( 说明: 本题是分析题, 我这里给大家提供参考答案要点, 请大家根据要点进行发挥) 2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看待行为道德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里? 你支持义务论的道德主张还是功利主义的理论观点? 试用逻辑和论据说明之。( P210-

35、225) 答: 义务论强调道德内在于人的理性观念之中, 认为道德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 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 即是不记功利、 不讲结果的, 纯粹由一种义务感或说是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所谓义务论, 指的就是康德的”义务伦理学”。义务论看待行为的道德性, 主要根据行为动机的善或恶来判断: 动机是善的, 行为就是善的; 动机是恶的, 行为就是恶的。功利主义坚持: 一种行为如果在道德上是正确的, 只有当, 且仅当这种行为能够为所有那些受这种行为影响的人带来最好的结果时才是可能的; 而且, 这种结果在任何其它以这种方式来行为的人那里表现出来也是如此。功利主义看待行为道德性的主要依据是行为的结果,

36、 根据功利主义的标准, 一种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多数人有益时, 该行为才是善的, 否则就是恶的。我觉得这两种主张都有其合理性, 也有其弱点。义务论的合理性在于它有助于形成一种社会正义和良心, 有利于社会风俗的改进, 而且, 在很多情况下, 动机与行为的效果并不矛盾, 多数情况下, 善的动机会导致好的行为后果, 不良动机会造成不好的后果, 特别是在人们对行为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以及对事情发展趋向有较准确的估计时更是如此。当然, 义务伦也有其困难, 首先是究竟哪些原则是善的, 哪些原则是恶的, 在不同的社群众还难以取得一致意见; 其次是在不少的情况下, 动机与行为结果可能发生矛盾。功利主义的合理性在于,

37、一是避免了善恶标准的无休止讨论, 直接根据行为效果对行为的道德性进行判断; 二是根据行为的结果判断行为道德善恶, 认定*作比较简单。可是功利主义也有其弱点, 首先是因为人们在做出一个行为时, 并不是总能提前知道结果好坏的; 其次是, 仅仅根据结果判断善恶, 会在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要求利益大小的精确计量问题, 而对行为结果的利益大小进行计量, 很难精确; 三是功利主义容易导致利益争执, 有可能会走向利己主义。三、 分析题1、 一位男子有很长时间的家庭暴力史。在一次她于酒后滥施暴力的过程中, 她的妻子为了保护自己和两个孩子不受到伤害, 用随手抄起的一根擀面杖打击她的头部, 导致她休克死亡。这位女

38、士的行为是道德的吗? 请说明你认为这种行为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理由。(P210-225, P233-235) 答: 事例中女士的行为的道德性, 不能一概而论。这里能够分为几种情况。一是根据义务论的标准来衡量。义务论要求从行为人的动机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善恶。在以上事件中, 该女士的动机有三种可能: ( 1) 完全是为了自卫和保护孩子。如果真是这样, 那么, 根据义务论的主张, 该女士的行为当然是善的。因为她的动机是善的。( 2) 出于报复。鉴于丈夫施暴不是偶然的, 妻子长时间遭受暴虐, 难以排除她情急之中借机报复。如果真是如此, 那么根据动机论主张, 她的行为是恶的, 因为她的动机是恶的。( 3)

39、既是为了自卫和保护孩子, 也有借机报复的因素。这种情况就很复杂了。此时, 仅仅根据义务论的主张, 很难对该女士的行为做出道德判断。当然, 一种行为, 既有可能是纯善的, 也有可能是纯恶的, 至于是否有这样一种行为, 既包含善又包含恶? 这种问题还需探讨。因为如果一种行为在道德上能够善恶兼备的话, 那么这种行为就是善恶兼备的。可是”善恶兼备”这种说法恐怕在逻辑上难以立足, 因为根据排中律, 一种行为不可能既是善的, 又是恶的。如果真是这样, 那么我们就只好求助于功利主义的道德主张来对这种行为进行判断了。二是根据功利主义的标准来衡量。功利主义要求从人的行为结果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善恶。在以上事件中,

40、该女士的行为有两方面的结果: ( 1) 保护了自己和孩子; ( 2) 打死了丈夫。如果单纯从使孩子和自己得到保护来看, 其行为自然是善的; 如果单纯从其导致丈夫死亡来看, 其行为自然是恶的。可是, 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因为她的行为是既保护了自己和孩子, 又打死了人。根据功利主义, 我们就应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关键的问题是应该回答: 如果她不打死丈夫, 她自己和孩子是否就会遭受到这样一种伤害她和孩子所受的伤害要比丈夫之死要大? 这在事实没有发生的情况下, 谁都无法预计这种关系: ”女士和孩子遭受的伤害总量”与”丈夫之死”而这究竟哪一个更多。如果能够预测这种关系, 我们似乎就能比较容易判断她

41、的行为的道德性了。可是, 实际上, 在以上事件中, 是很难进行准确计量的。这也就是教材上所介绍的功利主义的弱点之一。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能够知道, 对以上事件中女士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 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过, 虽然我们没有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 可是, 经过这番分析, 我们能够说我们对这类事件的道德性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就是伦理学意义的一种表现。( 说明: ( 1) 本题答案根据个人自己的价值取向可能会有根本的不同, 这个答案只是个人的一种分析, 仅供参考; ( 2) 哲学提出问题而不一定解决问题, 可是提出问题本身仍有重要的意义, 本处提供的答案就鲜明体现了这一特色) 2动物权利在当代

42、越来越被认真地看待。真的有动物权利这种东西吗? 你支持还是反对把动物权利与人的权利相提并论? 请详细说明你的理由。(伦理学整章内容)答: 说到”动物权利”, 首先得讨论”权利”这个词。我们经过学习哲学这门课程知道, ”权利”一词在西方哲学史中被广泛提到, 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在反对宗教神权过程中提出”天赋人权”概念, 从而有了”人的权利”的概念。这表明”人的权利”这个词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 它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 人们意识到自己的生存处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而提出来的。现在有人提出”动物权利”这个概念, 也是因为自然环境遭到人类的破坏, 使得动物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提出

43、来的。近代史上”人的权利”这个概念反映了人对自身的尊重, 而现在”动物的权利”这个概念的提出则反映了人类对环境恶化的深刻忧虑。只有站在这样一个角度, 我们才能对”动物权利”这个概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理解。根据这种理解, ”动物权利”这个概念, 不是有没有的问题, 而是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该不该有的问题。生活中有些人对动物权利持有极端的理解, 认为动物权利与人的权力是平等的。这是一种及其肤浅的理解。我们知道, 在中国哲学史上, 从来都把人当作万物之灵。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太极图说曾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 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一动一静, 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 两仪立焉。五

44、行一阴阳也, 阴阳一太极也, 太极本无权也。五行之生也, 各一其性。无极之真, 二五之精, 妙合而凝。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认为万物之中, 只有人汇集了大自然的精华, 成为最优秀的种类( 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 。不但如此, 还十分强调禽兽的区别。我们日常生活中骂人的时候, 常见”畜牲”、 ”禽兽不如”等对对方进行苛责, 就说明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从来都认为人是天下最可贵的。即使是在西方基督教的圣典圣经中, 也强调了人畜的区别, 圣经借上帝之口, 告诉人们: 所有的植物和动物, 都是人的衣食。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 提出”动

45、物的权利”, 实际上是表示了对自然环境的关心, 而关心自然, 实际上就是对人类生存条件的关心, 最终还是对人类生存的关心, 是对人本身的尊重。并不真的就是提倡”动物权利”与人的权力平等。( 说明: 本题实际上是考察同学们学习哲学引论这门课程之后的分析能力。如果一定要扣教材, 是难以找到答案的。可是从哲学课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看, 应该说是没有超纲的。本处答案纯粹是个人的想法, 各位同学斟酌参阅) 作业四一、 简答题1、 什么是客观论( P246) 和主观论( P247) ? 请说明美与主观的关系( P248) 。答: 1所谓客观论是指这样一种观点, 即它相信, 从根本上说, 事物的美是由客

46、体自身的属性决定的, 是一种与主体意识无关的东西。( 按照这种观点, 一朵花是美的, 在于它原来就是美的, 而后我们才感觉到美。美与我们的感觉无关。审美体验乃是在人的感官获得关于对象属性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美的性质的理解问题上, 与客观论对立的另外一种看法是主观论。它坚持, 美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概念, 美不是起源于事物的属性而是起源于人的心灵。只有人对对象或客体的感觉和经验才有所谓美的问题。按照这种观点, 美的性质并不是内在地包含在客体自身之中的。对一个客体来说, 如果说它有某种美的性质的话, 那也只是针对它能够在主体那里引起某种美的反应这一点来说而已。美并不存在于被欣

47、赏对象的身上, 而只存在于欣赏者的眼里。2主观论在美的主观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证, 这些论证能够说明美与主观之间的关系。主观论关于美的主观性论证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 1) 主观性论证: 所谓美具有主观性, 是指美并不取决于物而取决于心, 是人的知觉使一事物成为美。这是主观论美学的一个根本立场和观点。( 2) 相对性论证: 强调美具有相对性, 否认存在普遍一致的审美判断, 是主观论美学的又一个重要特点。所谓美的相对性, 是指审美判断从根本上说, 是一个属于个人审美情趣和情感偏好的范畴, 不可能在具有不同历史、 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个人之间建立起共同的判断标准。( 3) 非认知性论证: 这种观

48、点坚持, 审美活动从根本上说, 是一种主体感受性的体验活动, 不能把它等同于人类追求真理的认知活动。认知的目的是与外部实在取得一致, 而审美的目的则是为了满足主体的情感需要, 二者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2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什么( P317) ? 答: 现代主义在哲学领域主要是指西方现代哲学。西方现代哲学是指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解体之后, 西方哲学所处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 哲学表现出比较鲜明的理性主义、 科学主义特征, 强调主体性、 确定性。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国家出现。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影响重大的文化思潮, 涉及文学、 艺术、 语言、 历史、 伦理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诸多领域, 其影响正在逐渐扩展。后现代主义尽管影响巨大, 但其内部各流派之间从未有一致的主张。虽然如此, 从其对现代主义的态度来看, 后现代主义各流派之间却有着比较明显的共同性。在某种意义上, 后现代主义哲学主要是作为所谓”现代性哲学”的对立面出现的,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 肇始于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的所谓”现代性哲学”, 普遍具有”对基础、 权威、 统一的迷恋”, ”视主体性为基础的中心”, ”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等特点。而这一切, 在后现代主义哲学看来, 都是应当受到彻底质疑的。因此, 后现代主义哲学, 一般采取以”否定性、 非中心、 不确定性、 非连续性和多元化等”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