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xx标xx站附属基坑监测方案编制单位: xx 编 写: 校 对: 审 核: 编制日期: xx年 xx月 目 录第1章工程概况11.1工程简介11.2周边环境11.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21.4监测等级3第2章监测目的、范围及编制依据42.1监测目的42.2监测范围42.3监测方案编制依据4第3章监测工作内容63.1监测重点63.2监测项目63.3监测对象73.4监测精度及误差73.5巡视内容8第4章监测点布置及埋设方法94.1监测点布设原则94.2地下管线监测点的布设94.3桩顶水平位移、沉降点的布设104.4支撑轴力监测点的布设114.5围护桩测斜监测点的布设1
2、24.6坑外水位监测点的布设144.7周边地表监测点的布设144.8周边房屋监测点的布设154.9监测点数量统计表164.10监测点埋设时间顺序16第5章控制网的建立175.1水准网的布设175.2平面控制网的布设175.3工作基点引测185.4工作基点保护19第6章监测作业方法206.1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206.2围护桩顶垂直位移监测216.3围护桩水平位移监测226.4支撑轴力监测246.5地下水位监测266.6结构沉降监测276.7其他监测项目27第7章监测频率、报警值及现场巡检287.1监测频率287.2监测参考报警值287.3现场巡检29第8章监测仪器设备31第9章项目组织管理32
3、9.1施工组织329.2监测人员及分工329.3现场监测分中心329.4规章制度349.5特殊环境管理349.6环境因素与职业健康35第10章质量及安全保障措施3610.1质量控制3610.2安全保障措施3610.3监测文明施工要求3810.4测点保护责任落实38第11章监测成果汇报及信息反馈4011.1监测成果汇报4011.2监测数据相关责任人名单4011.3信息反馈41第12章应急措施4312.1紧急情况下应急响应4312.2监测单位应急人员4312.3应急人员安全保障4312.4应急设备4412.5应急管理流程4412.6防台防汛工作45第13章附表及附图47第1章 工程概况1.1 工程
4、简介xx站是xx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的中间站,为2号线一期工程最后一座地下车站。xx站位于现状xx与xx叉口,车站沿现状环城北路东西走向,靠环城北路南侧设置。车站共设2个风道和4个出入口,其中1号出入口预留,2号出入口与2号风亭组合建,3号出入口与xx相结合,4号出入口与1号风亭组合建。本次实施监测的仅为2号出入口及2号风亭组和4号出入口及1号风亭组。车站附属结构底板埋深约10.5m,围护结构采用800950钻孔灌注桩外设水泥土搅拌桩止水帷幕+内支撑,止水帷幕2号出入口采用850600,4号出入口采用双排650450。附属结构均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2号出入口基坑共设置三道支撑(局部为四道)
5、加一道换撑(斜抛撑),内支撑第一道采用C30砼支撑(700800),换撑采用H型钢(4004082121),其余采用钢支撑(直径609mm,壁厚16mm的钢管)。4号出入口基坑共设置三道支撑,根据情况第二道支撑部分采用换撑,第一道采用C30砼支撑(800700),其余采用钢支撑(直径609mm,壁厚16mm的钢管)。1.2 周边环境2号出入口及2号风亭组北侧邻近DN800的给水管(砼,埋深1.4m,最近与围护结构净距2.1m)、DN1500的污水管(砼,埋深8m,最近与围护结构净距5.8m),西侧邻近瑞祥汽车展厅(条形基础,与围护结构净距13.5m);4号出入口及1号风亭组南侧邻近xx村委会(
6、条形基础,与围护结构净距2.4m)。表 11 周边建筑物统计表序号建筑名称基础型式最小距离(m)结构形式1Xx条形基础13.5框架2xx村委会条形基础2.4混2 图1-1 瑞祥汽车展厅 图1-2 xx村委会表12 周边重要管线统计表序号管线种类(材质)埋深最小平距1DN800给水管(砼)1.4m2.1m2DN1500污水管(砼)8m5.8m1.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1.3.1 工程地质根据地质勘察报告,与本工程相关主要地层为1-1层填土、1-2层粘土、1-3层淤泥质粘土、1-4层泥炭质土、2-1层粘土、2-3层淤泥质粉质粘土、2-4层淤泥质粘土、3-1层粉土夹粉砂、3-2层粉质粘土、4-2
7、层粘土、5-1层粘土、5-2层粉质粘土、5-3粉土等。本站附属结构底板位于2-4层,围护桩位于3-1层。本场地内主要地基土的工程特性如下:1-1层杂填土,灰黄色,由碎石、砖块、混凝土块、生活垃圾混粘性土组成,填龄1-7年;1-2层粘土,褐黄色,可塑往下逐渐变为软塑,岩性以粘土为主;1-3层淤泥质粘土,灰色,流塑含腐植物及贝壳碎屑,无振动反应,高韧性,高干强度;1-4层炭质土,灰色,流塑,土面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中等韧性,中干强度;2-1层粘土,灰色,软塑,含腐植物及贝壳碎屑,土面光滑有光泽,无振动反应,高韧性,高干强度;2-3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流塑,土面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中等韧性,
8、中等干强度,岩性以淤泥质粉质粘土为主,局部相变为淤泥质粘土,流塑;2-4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流塑,无摇振反应,高韧性,高干强度;3-1层粉土夹粉砂,灰色,含腐植物及贝壳碎屑,局部成粉质粘土,粉土互层,低韧性,低干强度,摇振反应迅速;3-2层粉质粘土,灰色,中压缩性,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粉粒含量高,夹粉土;4-2层粘土,灰色,软可塑,鳞片状构造,絮状结构夹粉砂团块或薄层,无振动反应,高韧性,高干强度;5-1层粘土,褐色,可塑,含铁锰质结核及氧化铁条纹,无摇振反应,中等韧性,中干强度;5-2层粉质粘土,黄褐色,软塑,含铁锰质结核及氧化铁条纹,具层理构造,摇振反应缓慢,中等韧性
9、,中等干强度;5-3层粉土,黄褐色,局部流塑,夹氧化铁条纹,具层理构造,单层厚度2-6m,局部夹粉砂,低韧性,低干强度,摇振反应迅速;详细地质情况见:附表 03:xx站地基土的描述及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表1.3.2 水文地质根据详细勘察资料,车站范围存在孔隙承压水有三层,主要为浅部孔隙承压水,深部第-1孔隙承压水和第-2孔隙承压水。浅层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3-1层粉土夹粉砂层中,已被止水帷幕隔断,须要通过加深疏干井进行泄压处理。第-1层孔隙承压水5-3粉土层和第-2层孔隙承压水8-1粉砂、粉土层、8-3细砂层,层顶埋深分别在35m和50m以上,对附属基坑施工无影响。1.4 监测等级附属基坑环境保护
10、等级为一级。根据基坑设计环境安全控制等级、基坑周边环境以及地质复杂程度,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要求综合考虑,基坑按变形监测级的技术要求进行监测。第2章 监测目的、范围及编制依据2.1 监测目的基坑开挖过程导致周围土体应力状态产生较大变化,在深基坑开挖的动态过程中,与之有关的土体稳定和周边环境状态也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围护结构、周围土体以及周边建筑物各种破坏形式产生之前,通常有大的位移、变形或受力变化等异常情况发生,因此加强在施工过程中的监测,有助于快速反馈施工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改进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减小地表和土体变形,以达到信息化施工目的,保证工
11、程安全。本工程的监测意义在于:(1) 监测开挖过程中基坑的状态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预防工程破坏事故和环境事故的发生。(2) 将现场监测结果与工程计算预测值相比较,判别前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预期要求,以确定和优化下一步施工参数,从而指导现场施工,做到信息化施工。(3) 量测结果用于信息化反馈优化设计,使设计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4) 为确保基坑安全及周边地下管线的安全提供实测数据,是设计和施工的重要补充手段。(5) 检查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和对建(构)筑物的影响是否超过允许范围,并在发生环境事故时提供仲裁依据。(6) 积累资料,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2.2 监测范围以本工程
12、基坑施工区域周围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周边建筑、地下管线、周边土体和基坑围护结构作为本工程监测及保护的对象。2.3 监测方案编制依据国家相关规范(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2)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3)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4) 国定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5)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程GB50497-2009地方相关规范(1) xx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2010)(2) xx地铁基坑工程施工规程(SZ-08-2000)(3) xx市工程建设规范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
13、2001-2006)参考技术资料(1) xx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xx站附属结构施工图设计,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2) xx市轨道交通二号线一期地下土建工程施工TJ2109标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3) xx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地下土建工程TJ2109标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4) xx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xx站管线迁移图,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5) xx轨道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TJ2109标施工监测合同(6) xx市地铁建设指挥部相关管理规定第3章 监测工作内容3.1 监测重点3.1.1 重点对象统计表 31 周边建筑物统计表序号建筑名称基础型式最小距
14、离(m)结构形式1瑞祥汽车展厅条形基础13.5框架2xx村委会条形基础2.4混2表32 周边重要管线统计表序号管线种类(材质)埋深最小平距1DN800给水管(砼)1.4m2.1m2DN1500污水管(砼)8m5.8m3.1.2 建筑物监测措施(1) 对建筑物做好施工前的取证工作(基础形式、建设年代、建筑物裂缝、建筑物原始倾斜率等进行调查取证),并报业主等相关单位备案;(2) 监测初始值采集完毕后,报相关部门检核确认,监测过程及监测数据接收有关部门的监督;(3) 当施工到关键阶段时,加密监测频率;(4) 数据异常,第一时间电话通知各方,及时采取相应措施。3.1.3 管线监测措施(1) 对有压管线
15、尽量布置直接点;(2) 重点保护管线适当调整监测点间距;(3) 开挖期间,重点管线必须加密监测频率;(4) 监测点要进行加盖保护,防止破坏,造成监测数据的不连续;(5) 数据异常,第一时间电话通知各方,及时采取相应措施。3.2 监测项目本工程以基坑围护施工和开挖施工为监测工作的重点阶段,并根据施工工况,适当加密监测频率。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程GB50497-2009及设计的要求。本次施工监测包括如下内容:(监测手段分为仪器监测和现场巡视)3.2.1 基坑围护结构和支撑体系监测(1) 围护桩顶水平位移及沉降监测;(2) 围护桩测斜监测;(3) 砼支撑轴力监测;(4) 钢支撑轴力监测;(5)
16、 基坑外地下水水位监测。3.2.2 周边环境监测(影响范围内)(1) 周边地表垂直位移监测;(2) 地下管线垂直位移监测;(3) 周边建筑物沉降、倾斜裂缝监测。3.3 监测对象表 33 监测对象序号监测对象备注1围护桩桩体水平位移重点监测项目桩顶沉降桩顶水平位移2支撑支撑力重点监测项目3土体地表沉降重点监测项目地表裂缝4水位水位观测5管线沉降重点监测项目6建筑物沉降重点监测项目倾斜裂缝3.4 监测精度及误差(1) 水准测量每站观测高程中误差 M00.5mm;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2) 水准闭合(附合)路线,闭合(附合)差fw=0.3(N为测站数);依据城市轨道交
17、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3) 平面位移监测精度(最弱点观测中误差)m弱1.0mm;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4) 围护桩侧向位移或深层土体位移监测精度:2mm/15m;依据xx市工程建设规范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06)(5) 水位监测精度3mm;依据xx市工程建设规范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06)(6) 钢筋计精度0.25%FS;依据xx市工程建设规范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06)3.5 巡视内容现场巡视内容如下表所示:表 34 巡视内容一览表现场巡视围护结构和支撑
18、1、成型质量;2、有无渗漏现象;3、混凝土支撑有无裂缝、破损现象;4、钢支撑有无倾斜失稳现象;5、钢支撑安装是否及时。土方开挖1、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和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2、土体稳定性情况,边坡土体有无沉陷裂缝及滑移;3、基坑开挖暴露时间是否正常。基坑降水排水1、基坑降水设施是否正常运转;2、地下水控制效果;3、坑内、坑外排水是否通畅;4、坑外是否有水流入基坑。周边环境1、周边道路是否有沉陷、裂缝现象;2、对周边建筑物进行巡视,有无新的裂缝,做好巡视记录;3、基坑周边堆载情况,有无超荷载堆载;4、车辆行驶是否按照规定路线,对基坑是否存在安全威胁,特别是一些重型车辆,如:吊车、挖掘机等。监测
19、设施1、监测设施、监测点是否完好。注:现场巡视与仪器检测相结合,若监测数据出现较大波动,可通过现场巡视查找原因,并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解决,以确保基坑和周边建筑安全。第4章 监测点布置及埋设方法测点布置应根据施工阶段,如交通导改、管线迁移、围护结构施工、基坑开挖及回筑等情况布置,遇到障碍物可适当做调整,并且时刻保持布点图的更新,与实际保持一致。4.1 监测点布设原则(1) 监测点布置必须以设计文件为依据,参考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布设;(2) 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变化趋势,监测点应布置在内力及变形关键特征点上,并应满足监控要求;(3) 基坑工程监测点设置应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并应减少对施工作
20、业不不利影响;(4) 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5) 在满足监控要求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在材料运输、堆放、作业密集区布设监测点,避免监测点破坏,提高监测点成活率。4.2 地下管线监测点的布设监测点布设:基坑周边的同一根管线,约20米布设一个监测点,在有接头的位置应加密布设,2号出入口共计布设13个地下管线监测点,4号出入口共计布设2个地下管线监测点。埋设方法:因本工程现场环境及政府有关部门规定限制,地下管线监测点的埋设除能利用原有管线地面设备标志外采用直接点法或间接点法。直接点法:直接将钢筋埋置在管线上面,钢筋底部焊接分叉,安放在管线上。间接点法:在
21、地下管线相应上方将开孔打开硬地面,把钢筋(不短于50cm)尽量足够长打入管顶部位。 直接点法 间接点法图 41 管线沉降监测点埋设示意图监测点保护:城市地下管线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避免布设在行车、行人道内,否则给测点保护、日常观测带来较大的难度,如必须布设时应把测点加工到路面以下并加盖保护。受损修复:管线点破坏后,应立即在原来位置上补打沉降监测点。修复后取得初始高程,累计变量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累加,保证数据的连续性。 图 42 管线点保护盖4.3 桩顶水平位移、沉降点的布设监测点布设:每隔10米左右布设一点,2号出入口布置9个桩顶监测点,4号出入口布置7个桩顶监测点。小于要求布设间距的短边,必须
22、保证有一个监测点。按照设计要求水平位移与沉降监测点使用同一点,不再另行埋设。埋设方法:在测斜孔旁植入钢筋或则用钻机在设计位置处钻孔后埋入带“+”的钢筋或带有“+”导线钉,在水泥冠梁有一定的强度后可以在点位的边上用油漆编上号码。监测点保护:基准点及工作基点应按规范要求埋设于基坑影响范围之外,稳定可靠的地方,必要时须加盖保护,并设立明显标志;变形监测点的布设须避开基坑护栏、防水矮墙等存在观测障碍的地方,并设立明显标志。受损修复:应及时补设测点,一般在损坏点的边上用冲击钻成孔后用植筋胶埋入带“+”标的钢筋,重新取得初始值,累计变量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累加。4.4 支撑轴力监测点的布设测试元件选择:本站
23、支撑轴力监测采用振弦式钢筋应力计和反力计。钢筋计埋设应与钢筋规格相匹配,反力计量程选择应大于设计极限值的2倍。监测点布设:2号出入口布设4个监测断面,间距约为20m,布设钢筋计16只,反力计8只;4号出入口布设3个监测断面,间距约为20m,布设钢筋计8只,反力计6只。考虑到监测点的相互验证和综合分析,轴力监测点位置选在靠近测斜孔的位置。埋设方法:砼支撑钢筋计:在绑扎支撑钢筋的同时将支撑上下两边中间位置处的主筋切断,并将钢筋应力计焊接在切断部位,在浇筑支撑砼的同时将应力计上的电线引出至合适位置以便今后测试时使用。图 43 砼支撑轴力布设示意图钢支撑反力计:支撑轴力反力计在安装前,要进行各项技术指
24、标及标定系数的检验。反力计有一套安装配件:两块400*400*20mm的钢板,一只直径为15cm的圆形钢筒,钢筒外翼状对称焊接有4片与钢筒等长的钢板。安装时,一块钢板与圆钢筒一端焊接,并焊接在钢支撑一端的固定端头上;反力计一端安放在钢筒中,并随钢支撑的安装一起撑在围檩上。图 44 反力计安装示意图监测点保护:轴力计安装好后,须注意传感线的保护,禁止乱牵,并分股做好标志;钢筋计焊接过程中须用湿布包裹钢筋计,避免高温导致内部元件失灵,安装完毕后应注意日常监测过程中的传感线的保护,并分股做好标志。受损修复:混凝土支撑轴力中的钢筋计坏了可以在混凝土支撑梁的外侧粘上应变片测量混凝土的应变量来计算支撑的轴
25、力;钢支撑轴力监测计的损坏一般不在施工中更换,本工程中可以在所测钢支撑上焊接钢管表面应变计测量钢支撑的应变量来计算钢支撑的受力。4.5 围护桩测斜监测点的布设监测点布设:每20米左右布设一孔,位置与支撑轴力位置相对应,2号出入口布设6个测斜孔,4号出入口布设5个测斜孔。埋设方法:在灌注桩施工时,将外径70mm、内径59mm的PVC测斜管绑扎在设计位置的钢筋骨架迎土面一侧,顶底密封,接头处用套管衔接并用自攻螺丝拧紧,同时用胶布封闭,随钢筋骨架下在钻孔内,顶部用配套的塑料盖保护。测斜管长度底部及顶部略短于钢筋骨架长度20cm。需要注意的是,在放置第一节测斜管时要把管底用盖子盖好并拧上螺钉,防止测斜
26、管内进入泥浆水和其他杂物。测斜管的管口用封盖盖好并做好保护箱,避免测斜管被损坏。埋设过程中要避免管子的纵向旋转,在管节连接时必须将上、下管节的滑槽严格对准,以免导槽不畅通。埋设就位时必须注意测斜管的一对凹槽与欲测量的位移方向一致(通常为与基坑边缘相垂直的方向)。测斜管固定完毕后,用清水将测斜管内冲洗干净。由于测斜仪的探头是贵重仪器,在未确认导槽畅通可用时,先用探头模型放入测斜管内,沿导槽上下滑行一遍,待检查导槽是正常可用时,放可用实际探头进行测试。埋设好测斜管后,需测量测斜管导槽的方位、管口坐标及高程,要及时做好保护工作,如测斜管管口处砌筑窨井,并加盖。图4-5 围护桩内测斜管绑扎的位置钢筋测
27、斜管围护桩基坑开挖线测斜孔的保护:由于施工的工期较长,为确保测斜孔不被破坏,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措施如下:(1) 对施工单位作业人员进行专门交底,在桩顶破除及冠梁施工时要进行现场旁站。(2) 由于测斜管破坏恢复困难,埋设过程中,在围护结构关键部位埋设备用管。(3) 为防止异物落入孔内,测试前清除孔口周围杂物,测量完毕封堵孔口。 图 45 测斜管钢板保护盖(4) 基坑开挖过程中,应避免测斜孔被损、被堵等情况的发生。(5) 专人看管,防止拆断。受损修复:测斜孔破坏后,及时补打坑外土体测斜孔,重新取得初始值。根据土体变化情况推断围护桩变化趋势,并充分考虑测斜管破坏前桩体变形情况。图 47 水位孔
28、埋设示意图回填泥球透水段PVC管回填黄砂4.6 坑外水位监测点的布设监测点布设:坑外水位观测孔每隔30m左右布设一孔,距基坑边3m,孔深10m。2号出入口布设3孔,4号出入口布设2孔。埋设方法:水位管选用直径50mm左右的钢管或硬质塑料管,管底加盖密封,防止泥砂进入管中。下部留出0.51m的沉淀段(不打孔),用来沉积滤水段带入的少量泥砂。中部管壁周围钻出68列直径为6mm左右的滤水孔,纵向孔距50100mm。相邻两列的孔交错排列,呈梅花状布置。管壁外部包扎过滤层,过滤层可选用土工织物或网纱。上部管口段不打孔,以保证封口质量。水位孔一般用小型钻机成孔,孔径略大于水位管的直径,孔径过小会导致下管困
29、难,孔径过大会使观测产生一定的滞后效应。成孔至设计标高后,放入裹有滤网的水位管,管壁与孔壁之间用净砂回填过滤头,再用粘土进行封填,以防地表水流入。 图 46 水位孔保护监测点保护:水位孔埋设后应注意施工期间的保护,必要时加工对硬化地表下,并加盖保护,日常监测后应及时盖好顶盖,防止地表水的进入。受损修复:水位孔堵塞,及时冲洗;被破坏后,及时补打,数据继续累加。4.7 周边地表监测点的布设监测点布设:地表点每隔20米左右布设一个断面,断面第一点与围护桩距离为3m,断面点与点之间的间距为5m、5m、5m、10m。2号出入口布置6个断面,共计28个地表沉降监测点;4号出入口布置4个断面,共计20个地表
30、沉降监测点。埋设方法:在相应的位置打破硬地面埋入不小于100cm的钢筋,并加以保护设施。具体布设方法参照管线监测点的方法。布设按照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黄沙钻机钻孔土体土体钢筋测点 图47地表沉降点埋设示意图监测点保护:地表监测点须埋设在相对稳定区域,受破坏、震动等影响因素较小,必要时须加盖保护,并设立明显标志;硬化面地表沉降点须加工到硬化面之下,避免过往辎重车辆、建材的压覆,必要时加盖保护,并设立明显标志。受损修复:地表点受损后,应立即在原来位置上补打沉降监测点。修复后取得初始高程,累计变量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累加,保证数据的连续性。4.8 周边房屋监测点的布设监测点布设:每幢建筑物上一般至少在四
31、个角部布置4个观测点,特别重要的建筑物布置6个或更多测点,比较长的建筑物每20m左右一个监测点。2号出入口共布设11个房屋沉降监测点,2号出入口共布设19个房屋沉降监测点。埋设方法:(1) 利用建筑物原有沉降监测点。(2) 与建筑物物业、建设单位相关单位沟通协商同意后,在建筑物的基础或墙上钻孔,然后将预埋件放入,孔与测点四周空隙用水泥砂浆填实。测点基本布设在被测建筑物的角点上,测点的埋设高度应方便观测,同时测点应采取保护措施,作好明显标志,并进行编号,避免在施工和使用期间受到破坏。图 48建筑物测点布置示意图监测点保护:建筑物变形的测点应尽量布置在不易受碰撞、且易于观测的地方。受损修复:建筑物
32、沉降点受损后,应立即在原来位置上埋设测点。修复后取得初始高程,累计变量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累加,保证数据的连续性。4.9 监测点数量统计表本次监测方案的监测点(孔)统计如下表所示:表 41 xx站附属结构监测点(孔)统计表序号监测项目监测点编号点(孔)数2号出入口4号出入口1地下管线变形监测Gc,Wc13点(2个直接点)2点2桩顶沉降、水平位移监测Qw/Qc9点7点3围护桩测斜监测CX6孔5孔4地表点监测D28点20点5轴力监测Zh1-1表示第一道砼支撑Zg1-2/3表示第二/三道钢支撑16只钢筋计8只轴力计8只钢筋计6只轴力计6坑外水位监测Sw3孔2孔7周边房屋点监测Jc11点19点4.10
33、监测点埋设时间顺序表 42 监测点埋设时间顺序安排一览表序号施工阶段埋设项目时间要求备注1管线改迁布设管线直接点跟踪布设2灌注桩施工埋设测斜管跟踪布设重要管线和建筑物监测点灌注桩施工前一周3桩顶破除拼接测斜管桩顶凿除全过程4圈梁施工桩顶位移监测点埋设混凝土凝固前预埋补充地表点、管线沉降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圈梁施工期间,应考虑钻孔机进场,基坑开挖前12周完成。钻机进场前应检查测斜管成活情况,以便同时补打土体测斜孔坑外水位孔5混凝土支撑施工钢筋计埋设钢筋扎完成后,混凝土浇筑前6基坑开挖过程中钢支撑架设反力计安装安装位置钢支撑安装完成前注:以上所有项目,在基坑开挖前一周必须完成,并取得初值报审。个别
34、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第5章 控制网的建立为保证所有监测工作的统一,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使监测工作有效的指导整个车站主体结构施工,本次监测工作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利用xx轨道交通测量控制网作为首级控制点,按照轨道交通变形监测级的技术要求进行引测工作基点,加密控制网,控制网分为平面控制网和水平控制网。5.1 水准网的布设基准点选择:(1) 监测单位利用xx轨道交通控制点作为监测基准点,监测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及第三方监测统一高程系统,以便可以进行复测。(2) 监测工作基点须在车站施工控制网的基础上加密水准基点,其数目不少于三个,每月对其检核一次。(3) 当工程中出现意外情
35、况,需对突发的急剧沉降的目标进行监测时,若设置上述水准点已来不及,可在已有房屋或构筑物上设置标志作为临时基准点,但这些房屋或构筑物的沉降必须已趋于稳定。水准点埋设技术要求:(1) 水准点应布设在监测对象的沉降影响范围(包括埋深)以外,保证其坚固稳定,本次监测方案基准点选择在四倍基坑深度范围以外;(2) 尽量远离道路、铁路、空压机房等,以防受到碾压和振动的影响;(3) 力求通视良好,与观测点接近,其距离不宜超过l00m,以保证监测精度;(4) 避免将水准点埋设在低洼易积水处。本站水准控制点计划布设3个,编号为SZ17=2.6242m、SZ17-1=2.6849m、SZ17-2=2.7350m。建
36、立闭合环与施工高程控制点联测,联测周期至少1次/月,具体布设个数将根据现场条件确定。5.2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水平位移监测网采用xx轨道交通施工坐标系统,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并根据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定期进行联测,联测时间间隔亦为1次/月。本站水平位移控制点计划布设3个,编号为G0219-1:(X=109240.6993,Y=608181.4611)、G0220:(X=109962.1480,Y=608982.4750)、G0220-1:(X=109823.8669,Y=608655.4241)。控制区域为整个监测区,为使测距、测角误差在横、纵坐标上均匀分布,网形为闭合导线网,引测外
37、方向为施工用平面控制网。点位设在稳定、安全的地方,有条件可采用固定观测墩;通常在地面埋设钢钉点,顶上刻划“+”字。控制点具体布设情况将在施工前根据现场条件进行布设,控制点联测周期至少为1次/月。5.3 工作基点引测图 51工作基点引测示意图图 52 工作基点布置示意图本站水准工作基点计划布设3个,编号为:A1、A2、A3;平面坐标工作基点计划布设2个,编号为:KP1、KP2,如图5-1、图5-2所示。工作基点引测方法和技术要求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中变形监测级控制网布设标准执行。相关技术要求如下:(1) 水准控制网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38、垂直位移监测控制网二级要求进行,各项技术指标如下:表 51 水准控制网技术指标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测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闭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之较差(mm)0.30.070.15n0.2n0.50.150.30n0.4n注:n为测站数(2) 平面控制网采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二级技术要求导线,其各项技术指标如下:表 52 平面控制网技术指标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全站仪标称精度水平角观测测回数距离观测测回数往测返测1.51501.01/1200001,944(1mm+110-6
39、D)3.01501.81/700002,933(2mm+210-6D)(3) 在测量过程中固定观测人员和仪器,测量成果必须严密平差。(4) 对监测基准点每个月要进行联测。5.4 工作基点保护工作基点须埋设在相对稳定区域,受破坏、震动等影响因素较小,必要时须加盖保护,并设立明显标志;硬化面地表沉降点须加工到硬化面之下,避免过往辎重车辆、建材的压覆,必要时加盖保护,并设立明显标志。第6章 监测作业方法6.1 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6.1.1 监测仪器及参数拓普康GTS-332N型号全站仪仪器参数距离测量精度:2+1DPPm;角度测量精度2仪器重量:4.5Kg;使用环境温度:-40+60C。6.1.2
40、 测量方法实测坐标法:在一个基准点上架设全站仪,另一个作为后视点,还有一个点作为备用和检查点(在前面有控制点被破坏时再使用)。然后用全站仪测出各要监测点的平面坐标(全站仪测量各点坐标或测量距离进行计算)。第一次是初值,相对位移为零,以后每次测出的坐标与第一次坐标值相比较,计算出各点的水平位移。水平位移的监测方法是常规的测量工作具体的测量要求在这里就不多提了,重点注意选点和日常的操作要符合测量规范要求,提高观测精度和随时进行各点位移分析。本次水平位移值:X=Xn-Xn-1 Y=Yn-Yn-1累计水平位移值:X=Xn-X1 Y=Yn-Y1X:在X方向本次水平位移量Y:在Y方向本次水平位移量Xn:第
41、n次测量的X坐标Xn-1:第n-1次测量的X坐标Yn:第n次测量的Y坐标Yn-1:第n-1次测量的Y坐标X:累计的X方向水平位移Y:累计的Y方向水平位移小角度法:在离基坑2倍开挖深度距离的地方,选设测站A,若测站至观测点T的距离为S,则在不小于2S的范围之外,选设后方向点A。用全站仪观测角,一般测24测回,并测量测站点A到观测点T的距离。为保证角初始值的正确性,要2次测定。以后每次测定角的变化量,按下式计算观测点T的位移量:T=(S)式中:角的变化量(); 换算常数,=3600180/=206265; S测站至观测点的距离(mm)。如按角测定中误差为2,S为100m,则位移中误差约为1mm。图
42、 61 小角度法观测示意图测试要求:测站点A与A的方向必须平行于基坑方向,垂直于测点位移方向。由于基坑是规则的长方体,小角度法能满足该要求,且不产生其他方向的矢量。初始值采集:桩顶水平位移在基坑开挖前一周取定,要求独立测试23次,确认无误后取平均值。6.2 围护桩顶垂直位移监测测量仪器:沉降监测采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及相应的铟瓦水准标尺。测试方法:沉降监测采用与xx市轨道交通施工统一的高程系统,每次观测宜形成闭合或附合观测路线。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较差不宜超过 0.5mm,如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
43、对。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1.0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数据处理:桩顶沉降测量采用精密水准仪,以附合或闭合路线在水准路线上联测各监测点,以水准控制点为基准,测算出各监测点标高。同一测点相邻两次标高差即为本次该测点沉降量,本次高程与初始高程的差异量即为该点的累计沉降量。计算公式如下: dhi = Hi-Hi-1 Dh = Hi Ho式中 dhi 本次沉降量 Ho 初始高程 Hi 本次标高 Hi-1 上次标高 Dh 本次累计沉降量误差处理:常见的水准路线一般分闭合水准路线和附合水准路线两种。附合水准路线中,理论上两已知高程点间所测得各段高差的代数和等于两已知高程点高差。由于实测过程中存在误差,使两者不完全相等,两者之差称为高差闭合差。fh=h(HBHA)闭合路线中由于起止点为同一点,因此理论上各段高差代数和等于零,但实测高差不一定为零,从而产生了闭合差。fh=h当闭合差在允许的范围内,则可将闭合差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段高差上。初始值观测:桩顶垂直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