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8 ,大小:1.45MB ,
资源ID:468935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4689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支柱式前起落架系统刚度与摆振稳定性研究_冯广.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支柱式前起落架系统刚度与摆振稳定性研究_冯广.pdf

1、第 14 卷 第 1 期2023 年 2 月Vol.14 No.1Feb.2023航空工程进展ADVANCES IN AERONAUT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支柱式前起落架系统刚度与摆振稳定性研究冯广1,2,向宗威1,姜义尧1,金军2,余好文2,蒋炳炎1(1.中南大学 高性能复杂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83)(2.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长沙 410200)摘要:系统刚度(航向、侧向和扭转刚度)是支柱式前起落架设计的重要指标,探明系统刚度对摆振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对起落架的防摆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改变缓冲器初始气体压力的方式,分析缓冲器行程对系统刚

2、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系统刚度对支柱式前起落架摆振的初始扭转角、收敛时间、收敛比例和稳定区域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支柱式前起落架系统刚度,可提升防摆性能,但同时会造成初始扭转角和摆振收敛时间的增加,这会降低起落架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因此,不能过度增加支柱式前起落架系统刚度。关键词:支柱式前起落架;系统刚度;缓冲器行程;摆振稳定性;防摆设计中图分类号:V226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5/ki.1674-8190.2023.01.07Study on stiffness and shimmy stability of strut-type nose landing gear system

3、FENG Guang1,2,XIANG Zongwei1,JIANG Yiyao1,JIN Jun2,YU Haowen2,JIANG Bingyan1(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igh-performance Complex Manufacturing,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China)(2.Landing-gear Advanced Manufacturing Corp.,Changsha 410200,China)Abstract:System stiffness(longitudinal,later

4、al,and torsional stiffness)is a meaningful index for strut nose landing gear design.It arises from profound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law of system stiffness on shimmy stability for the anti-shimmy design of landing gear.By changing the initial gas pressure of the buffer,the influence of

5、 buffer stroke on the system stiffness is analyzed,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system stiffness on the initial torsion angle,convergence time,convergence ratio,and stability area of the strut nose landing gear shimmy is studied.Results show that increasing the stiffness of the strut-type nose gear syst

6、em can improve the anti-shimmy performance,but will increase the initial torsional angle and shimmy convergence time,and reduce the ability of the landing gear to resist external disturbances.Therefore,the stiffness of the strut-type nose landing gear system cannot be excessively increased.Key words

7、:strut-type nose landing gear;system stiffness;buffer stroke;shimmy stability;anti-shimmy design文章编号:1674-8190(2023)01-065-08收稿日期:20220314;修回日期:20220610基金项目:工信部民机专项(JZ025-XY-003);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CX20210221)通信作者:蒋炳炎,引用格式:冯广,向宗威,姜义尧,等.支柱式前起落架系统刚度与摆振稳定性研究J.航空工程进展,2023,14(1):65-72.FENG Guang,XIANG Zongwe

8、i,JIANG Yiyao,et al.Study on stiffness and shimmy stability of strut-type nose landing gear systemJ.Advances in Aeronaut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23,14(1):65-72.(in Chinese)第 14 卷航空工程进展0引 言起落架按结构可分为支柱式、摇臂式和构架式等,支柱式起落架是目前最为常用的起落架形式,广泛应用于大型民用客机、教练机和舰载机的前起落架。摆振是飞机在起飞或着陆的滑跑过程中,受到地面激励后,由前轮引起的飞机偏离航向的

9、摆动。若起落架防摆性能不足,会发生剧烈的摆振,严重的将引发飞机安全事故。自 19 世纪 40 年代以来,飞机起落架摆振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影响摆振的因素主要有稳定距1、结构间隙2、库伦摩擦3、路面粗糙度4、起落架刚度5、机轮充气压力6、减摆阻尼7、油液压缩性8等,其中起落架刚度为主要因素。P.Thota 等9构建了包含扭转自由度、侧向自由度和航向自由度的起落架摆振模型,研究发现航向自由度对摆振无明显影响。现大多的数学模型都是考虑了扭转自由度和侧向自由度的起落架摆振模型,利用扭转刚度和侧向弯曲刚度这两个参数表征起落架刚度10-11。寇明龙5发现支柱刚度不足会发生“结构型摆振”;陈大伟12

10、发现扭转刚度增大会增大两参数(速度和机轮垂直载荷)分岔图中的稳定区域。上述研究基于数学模型,探明了单独变化扭转刚度系数对摆振稳定性产生的影响,但实际起落架的扭转刚度较难实现单独调节。陈勇等13利用 ABAQUS 软件,构建支柱式前起落架有限元计算模型,通过改变垂向载荷调节缓冲器行程,发现侧向刚度和扭转刚度均发生变化;张健等14针对某型飞机前起落架,通过调节五种地面载荷的工况,发现载荷增大会减小最小临界阻尼、增大摆振频率,但该种方法会造成其系统刚度和轮胎刚度的共同变化,未能单独探明前起落架缓冲器行程造成的系统刚度变化对飞机摆振稳定性的影响。综上所述,采用起落架摆振数学模型对起落架刚度参数的研究中

11、,区分了扭转刚度和侧向弯 曲刚度,并探明了扭转刚度单独变化对摆振稳定性的影响,但未考虑起落架三维结构,真实情况下,起落架的扭转刚度并不能实现单独调节。而采用起落架摆振多体动力学模型对起落架刚度参数的研究中,分析了起落架刚度随缓冲器行程的变化情况,探明了轮胎刚度和起落架刚度同时变化对摆振稳定性的影响,但并未研究单独起落架刚度变化对摆振稳定性的影响。本文针对支柱式前起落架,利用 Hypermesh软件绘制网格,导入 LMS Virtual.Lab 中,建立前起落架刚度表征模型和摆振模型,分析缓冲器行程与支柱式前起落架侧向刚度和扭转刚度的关系,采用改变缓冲器初始气体压力的方式,调节缓冲器行程,进而调

12、节系统刚度,研究系统刚度对摆振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支柱式起落架设计阶段的防摆措施设计提供参考。1支 柱 式 前 起 落 架 系 统 刚 度 仿 真研究1.1刚度表征模型起落架航向刚度为航向载荷与航向载荷下产生的航向位移的比值,起落架侧向刚度为侧向载荷与侧向载荷下产生的侧向位移的比值,起落架扭转刚度为扭转载荷与扭转载荷下产生的扭转角的比值13,15。本文前起落架航向刚度、侧向刚度和扭转刚度定义如下:前起落架结构形式简图如图 1所示,图中 O1点、O2点为左右机轮中心,O 点为轮轴中心点,A点为轮轴与活塞杆交点。航向刚度 KH:KH=PXXA(1)式中:PX为在机轮中心点 O1、O2施加 x 方向

13、总载荷;XA为 A点的 x方向变形。图 1 支柱式前起落架结构简图Fig.1Structural sketch of strut-type nose landing gear66第 1 期冯广等:支柱式前起落架系统刚度与摆振稳定性研究侧向刚度 KS:KS=PYY(2)式中:PY为在机轮中心点 O1、O2施加 y 方向总载荷;Y为 A点的 y方向变形。扭转刚度 KT:KT=M=PXLarcsin()2XOL(3)式中:M 为在机轮中心点 O1、O2施加的力矩;为扭转角度;L 为机轮中心 O1点和 O2点之间的距离;XO为 O1点和 O2点的 x方向变形。在刚度试验时,通过倒置起落架,放空油气式缓

14、冲器内部的气体,填充不同计量的油液,调节缓冲器行程,先加相应预载,再逐级增加至 100%,保压 30 s后卸载,测量刚度。因此仿真中,将重力方向反向,去除空气弹簧力,施加较大的油液阻尼系数(3106 N s/m),对左右轮轴中心 O1、O2施加简单表达式力(Scalar Expression Force),施加相应载荷 在 05 s 匀 速 增 加 至 10 kN,530 s 恒 定 为 10 kN。从而构建相应刚度表征模型,如图 2所示,在轮轴中心点建立一个位移传感器坐标系,读取其 x 向和 y 向位移,用于计算航向、侧向和扭转刚度。1.2对航向刚度的影响对左右轮轴中心 O1、O2施加 10

15、 kN 航向变载荷,油液阻尼系数设置为 3106 N s/m,调节缓冲器行程至 0、50、100、150、200、250、300、340 mm,航向刚度位移云图如图 3 所示,航向刚度曲线如图 4所示。(a)0 mm(c)100 mm(e)200 mm(g)300 mm(b)50 mm(d)150 mm(f)250 mm(h)340 mm图 3 不同缓冲器行程下航向刚度位移云图Fig.3Cloud diagram of heading stiffness displac-ement under different buffer compression (a)航向刚度 (b)侧向刚度 (c)扭转

16、刚度图 2 起落架刚度表征模型Fig.2Nose landing gear stiffness characterization model图 4 航向刚度曲线Fig.4Course stiffness curve67第 14 卷航空工程进展从图 3 可以看出:在 10 kN 变载荷下,随缓冲器行程增加,起落架航向位移量逐渐减小。从图 4可以看出:航向刚度随行程增加呈现非线性递增趋势。通过读取数值可得,全伸长状态(0 mm 缓冲器行程)时,存在最大位移 18.89 mm,全压缩状态(340 mm 缓冲器行程)时,存在最大航向刚度 2.95103 N/mm。1.3对侧向刚度的影响对左右轮轴中心

17、O1、O2施加 10 kN 侧向变载荷,油液阻尼系数为 3106 N s/m,手动调节缓冲器行程至 0、50、100、150、200、250、300、340 mm,侧向刚度位移云图如图 5 所示,侧向刚度曲线如图 6所示。从图 5 可以看出:在 10 kN 变载荷下,随缓冲器行程增加,起落架侧向位移量逐渐减小。从图 6可以看出:侧向刚度随行程增加呈现非线性递增趋势。通过读取数值可得,全伸长状态(0 mm 缓冲器行程)时,存在最大位移 17.39 mm,全压缩状态(340 mm 缓冲器行程)时,存在最大侧向刚度 3.14103 N/mm。1.4对扭转刚度的影响对左右轮轴中心 O1、O2施加 10

18、 kN 航向顺时针方向变载荷,油液阻尼系数为 3106 N s/m,手动 调 节 缓 冲 器 行 程 至 0、50、100、150、200、250、300、340 mm,扭转刚度位移云图如图 7所示,扭转刚度曲线如图 8所示。(a)0 mm(c)100 mm(e)200 mm(b)50 mm(d)150 mm(f)250 mm(a)0 mm(c)100 mm(e)200 mm(g)300 mm(b)50 mm(d)150 mm(f)250 mm(h)340 mm图 5 不同缓冲器行程下侧向刚度位移云图Fig.5Cloud diagram of lateral stiffness displac

19、ement under different buffer compression图 6 侧向刚度曲线Fig.6Lateral stiffness curve68第 1 期冯广等:支柱式前起落架系统刚度与摆振稳定性研究(g)300 mm(h)340 mm图 7 不同缓冲器行程下扭转刚度位移云图Fig.7Cloud diagram of torsional stiffness displacement under different buffer compression从图 7 可以看出:在 10 kN 变载荷下,随缓冲器行程增加,起落架扭转位移量逐渐减小。从图 8可以看出:扭转刚度随行程增加呈现

20、近似线性递增趋势。通过读取数值可得,全伸长状态(0 mm 缓冲器行程)时,存在最大位移 8.08 mm,全压缩状态(340 mm 缓冲器行程)时,存在最大扭转刚度 4.45108 N mm/rad。本文所得侧向刚度和扭转刚度随缓冲器行程的变化趋势和两者间两级关系与文献 13 的变化趋势相似,侧向刚度随缓冲器行程增加,呈非线性关系,扭转刚度随缓冲器行程增加,呈近似线性关系。通过调节缓冲器初始气体压力方式调节缓冲器行程,不能单独控制起落架的侧向刚度或扭转刚 度,但 相 对 数 学 模 型,更 加 符 合 起 落 架 真 实情况。2支柱式前起落架柔性摆振模型2.1柔性摆振模型建立基于某型飞机支柱式前

21、起落架模型,忽略对摆振及刚度影响较小零件,如灯罩、油路管道等,得到仅含支柱外筒、转弯套筒、活塞杆、上扭力臂、下扭力臂、上阻力杆、下阻力杆、上锁撑杆、下锁撑杆及机轮的几何模型,分析各零件间的装配关系,除活塞杆和支柱外筒间采用圆柱副,上锁撑杆和下锁撑杆间采用固定副,其他均采用转动副连接。基于起落架真实受力情况,施加空气弹簧力、油液阻尼力、结构限制力、轮胎力及当量质量。相关参数取值如表 1所示。利用 Hypermesh 软件,划分支柱外筒、转弯套筒、活塞杆、上扭力臂、下扭力臂、上阻力杆、下阻力杆、上锁撑杆、下锁撑杆的网格。基于子结构模态综合法,将网格文件导入 LMS Virtual.lab软件,利用

22、软件中 make flexible with existing date 命令,自动关联相应节点,实现前起落架的柔性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参考摆振试验,采用 LMS 中 one body driver 命令,施加恒定滑跑速度,并在 3 s时,当滑跑速度恒定时,对左轮轮轴中心点施加一个激励力,使之产生初始扭转角在 35之间。从而构建支柱式前起落架摆振模型,如图 9所示。图 8 扭转刚度曲线Fig.8Torsional stiffness curve表 1支柱式前起落架载荷参数Table 1Strut-type nose landing gear load parameters参数当量质量/kg缓冲

23、器初始气体压力/(N m-2)缓冲器初始气体体积/m3缓冲器压气面积/m2空气指数正行程油液阻尼系数/(kg m-1)回行程油液阻尼系数/(kg m-1)轮胎垂向刚度/(N m-1)轮胎侧向刚度/(N m-1)机轮扭转刚度/(N m rad-1)最大缓冲器行程/mm数值8 549.43.181060.0030.0071.1310531041.271063.921058.89340图 9 支柱式前起落架柔性摆振模型Fig.9Flexible shimmy model of strut-type nose landing gear69第 14 卷航空工程进展2.2模型验证参考起落架模态试验,将起落

24、架处于悬空状态,调节不同缓冲器行程,施加外激励后,获得起落架各阶模态数据。仿真中将机身固定,删除轮胎力,运用 LMS Virtual Lab 软件的 Eigen Vector Player 功能,获得 200 mm 缓冲器压缩量时支柱式起落架系统的一阶航向弯曲、二阶侧向弯曲和三阶扭转模态的频率,并与文献 16 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如表 2所示。从表 2 可以看出:本文模型的一阶航向弯曲、二阶侧向弯曲和三阶扭转模态频率与试验误差均低于 20%,表明本文所建支柱式起落架摆振模型较为准确,可用于摆振研究。3系统刚度对支柱式前起落架摆振稳定性的仿真研究3.1起落架摆振稳定性判据参 照 国 军

25、标 GJB5097200217对 防 摆 的 规定,所提供减摆阻尼应能在起落架受地面激励的三周期后扭转角幅值降低至初始幅值的四分之一及以下,如图 10 所示。本文以起落架受地面激励的三周期后扭转角幅值降低至初始幅值的收敛比例作为评价摆振收敛性的指标,收敛比例小于0.25判断为摆振稳定,收敛比例越小则越稳定,反之则为不稳定。将收敛比例达到 0.25时的减摆阻尼系数定义为最小临界减摆阻尼系数,以此评估支 柱 式 前 起 落 架 系 统 刚 度 对 摆 振 稳 定 区 域 的影响。3.2对摆振收敛性的影响为实现仅调节支柱式起落架刚度,不引入稳定距、轮胎刚度等其他因素,本文采用修改缓冲器初始气体压力为

26、 8.86、5.95、3.18 MPa 的方式,调节缓冲器行程为 100、200、300 mm,滑跑速度为 40 m/s,减摆阻尼系数为 105 N m s/rad 时,得到支柱式起落架的三个侧向和扭转刚度的组合,如表 3所示。从表 3可以看出:采用减小缓冲器初始气体压力的方式,将缓冲器行程从 100增大至 300 mm,所得起落架侧向和扭转刚度均增大,起落架系统刚度增加。读取支柱式起落架的外筒与转弯套筒之间相对旋转角度,即为扭转角,分析缓冲器行程对摆振稳定性的影响,时域结果如图 11 所示。记录所对应的初始扭转角、第四周期扭转角幅值和消耗时表 2仿真与文献 16 的模态结果对比Table 2

27、Comparison of simulation and literature 16 modal results序号123缓冲器行程/mm200200200模态类型一阶航向弯曲模态二阶侧向弯曲模态三阶扭转模态本文仿真结果/Hz29.0230.7548.55文献 16 试验结果/Hz26.7637.6049.28误差/%8.4518.22 1.48图 10 摆振稳定的判断依据Fig.10Judgment basis of shimmy stability表 3支柱式前起落架系统刚度组合Table 3Strut-type nose landing gear system stiffness com

28、bination组合123初始气体压力/MPa8.865.953.18缓冲器行程/mm100200300航向刚度/(103 N mm-1)2.02.63.6侧向刚度/(103 N mm-1)2.12.83.8扭转刚度/(108 N mm rad-1)3.85.16.170第 1 期冯广等:支柱式前起落架系统刚度与摆振稳定性研究长,并计算其第四周期扭转角幅值相对于初始扭转角的收敛比例,结果如表 4所示。从图 11 和表 4 可以看出:支柱式前起落架系统刚度从较小组合 1 逐渐增加至较大组合 3,初始扭转角增大了 0.123,消耗时间多了 0.008 s,在高速滑跑状态时,这些增加的初始扭转角和消

29、耗时间也不容忽视。初始扭转角增大,表明支柱式前起落架系统对外界激励的敏感性增加;摆振收敛消耗时间的增加,表明收敛频率下降,减缓了收敛速度。因此支柱式前起落架系统刚度增加,提升了摆振收敛性,但同时也会增大对外界激励的敏感性,减缓收敛速度。3.3对摆振稳定区域的影响基于前起落架摆振模型,获得不同滑跑速度下的最小临界减摆阻尼系数,并绘制临界减摆阻尼曲线,如图 12所示,可以看出:所有刚度组合下,随滑跑速度增大,所需临界减摆阻尼系数减小,且当滑跑速度大于 60 m/s 时,所需最小临界减摆阻尼系数为零,这是由于刚柔耦合后,引入的起落架阻尼对起落架摆振的影响,以及起落架自身稳定距的作用,无需减摆阻尼也能

30、符合防摆要求。而刚度组合越大,即系统刚度越大时,在速度为 1060 m/s时,随着支柱式前起落架系统刚度增大,减小了所需最小临界减摆阻尼系数,系统稳定区域增加,且随速度增大,不同系统刚度所需减摆阻尼系数相差越来越小。4结 论(1)随缓冲器行程由 100增大至 300 mm,支柱式前起落架系统刚度增加,摆振收敛比例由 0.21减小至 0.16,表明在缓冲器行程允许调节范围内,增大系统刚度,可提升其防摆性能。(2)随缓冲器行程由 100增大至 300 mm,支柱式前起落架系统刚度增加,在滑跑速度为 40 m/s,减摆阻尼为 105 N m s/rad,支柱式前起落架受激励后初始摆角增加 0.123

31、,收敛至第四周期消耗时间增加了 0.008 s,表明其对外界激励的敏感性增加,收敛速度下降。因此在支柱式前起落架防摆设计阶段,需合理增大系统刚度。(3)在滑跑速度小于 60 m/s 时,速度越小,不同系统刚度所需减摆阻尼系数相差越大;在滑跑速度大于 60 m/s 时,系统所需减摆阻尼系数均为零。因此在设计阶段,应重点关注低滑跑速度时是否能满足防摆要求。参考文献1周进雄,诸德培.起落架结构参数对飞机机轮摆振的影响J.应用力学学报,2001,18(1):121-124.ZHOU Jinxiong,ZHU Depei.The influence of landing gearstructural p

32、arameters on aircraft wheel shimmy 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2001,18(1):121-124.(in Chinese)图12 不同刚度组合的临界减摆阻尼与滑跑速度关系曲线Fig.12Relationship curves between critical shimmy dam-ping and sliding speed of different stiffness combinations表 4摆振计算结果Table 4Calculation results of shimmy序号123刚度组合刚度组

33、合 1刚度组合 2刚度组合 3初始扭转角/()3.1633.2353.286第四周期扭转角/()0.6670.5820.521消耗时长/s0.4690.4730.477扭转角收敛比例0.210.180.16图 11 不同刚度组合时的摆振曲线Fig.11Shimmy curves with different stiffness combinations71第 14 卷航空工程进展2向宗威,冯广,姜义尧,等.飞机起落架结构间隙对摆振稳定性影响研究进展 J.航空工程进展,2022,13(3):86-95.XIANG Zongwei,FENG Guang,JIANG Yiyao,et al.Rese

34、arch progress on the effect of structural clearance of aircraft landing gear on shimmy stability J.Advances in Aeronaut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22,13(3):86-95.(in Chinese)3RAHMANI M,BEHDINAN K.Interaction of torque linkfreeplay and Coulomb friction nonlinearities in nose landing gear shimmy sc

35、enario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2020,119:103338.4SATEESH B,MAITI D K.Vibration control of an aircraft nose landing gear due to ground-induced excitationJ.Journal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2010,224(3):245-258.5寇明龙.支柱式前起落架摆振稳定性研究 J.航空科学技术,2014,25(9):19-23.KOU Minglong.Study on t

36、he shimmy of nose landing gearJ.Aeronautical Science&Technology,2014,25(9):19-23.(in Chinese)6THOTA P,KRAUSKOPF B,LOWENBERG M,et al.Influence of tire inflation pressure on nose landing gear shimmy J.Journal of Aircraft,2010,47(5):11-16.7ARREAZA C,BEHDINAN K,ZU J W.Linear stability analysis and dynam

37、ic response of shimmy dampers for main landing gears J.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2016,83:1-9.8杜进,魏小辉,蔡佳圻,等.油液压缩性对飞机摆振特性的影响 J.航空工程进展,2015,6(2):171-176.DU Jin,WEI Xiaohui,CAI Jiaqi,et al.Effects of oil compressibility on landing gear shimmyJ.Advances in Aeronaut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5,6(2

38、):171-176.(in Chinese)9THOTA P,KRAUSKOPF B,LOWENBERG M.Bifurcation analysis of nose landing gear shimmy with lateral and longitudinal bending J.Journal of Aircraft,2010,47(1):87-90.10 GORDON J T.Perturbation analysis of nonlinear wheel shimmy J.Journal of Aircraft,2002,39(2):305-317.11 RAHMANI M,BEH

39、DINAN K.Parametric study of a novel nose landing gear shimmy damper concept J.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2019,457:1-15.12 陈大伟.起落架摆振的非线性分析及控制 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CHEN Dawei.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landing gear shimmy D.Nanj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2012.(in C

40、hinese)13 陈勇,黄华阳,张健.基于有限元法的飞机前起落架防摆刚度设计 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7(4):85-87.CHEN Yong,HUANG Huayang,ZHANG Jian.Stiffness design of preventing front wheel shimmy based on FEM J.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8,37(4):85-87.(in Chinese)14 张健,陈玉红,郑华,等.某型飞机前起落架摆振性能研究J.飞机设计,2019,39

41、(2):32-36.ZHANG Jian,CHEN Yuhong,ZHENG Hua,et al.Research on the shimmy performance of the nose landing gear of a certain aircraft J.Aircraft Design,2019,39(2):32-36.(in Chinese)15 张红,方威,孙琳,等.一种起落架航向刚度模拟方法:CN106202802B P.2019-02-12.ZHANG Hong,FANG Wei,SUN Lin,et al.A simulation method for heading st

42、iffness of landing gear:CN106202802BP.2019-02-12.(in Chinese)16 汪文君,李志蕊,汤阿妮.起落架摆振的子空间模态参数辨识 J.现代机械,2019(2):5.WANG Wenjun,LI Zhirui,TANG Ani.Modal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of subspace of landing gear shimmy J.Modern Machinery,2019(2):5.(in Chinese)17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飞机前起落架防摆设计要求:GJB50972002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43、,2002.China Aviation Industry Corporation.Aircraft nose landing gear anti-shimmy design requirements:GJB50972002S.Beijing:Standards Press of China,2002.(in Chinese)作者简介:冯 广(1982-),男,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起落架稳定性分析与设计。向宗威(1997-),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起落架稳定性分析与设计。姜义尧(1992-),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起落架稳定性分析与设计。金 军(1964-),男,学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起落架稳定性分析与设计。余好文(1993-),男,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起落架稳定性分析与设计。蒋炳炎(1963-),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型飞机起落架设计,虚拟样机仿真技术。(编辑:马文静)72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