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第第9 9课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1、熙宁四年(1071 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 C.由中央掌控地方陚税 D.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 2、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之”之财的措施是()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B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 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3、北宋时,曾流传“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
2、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它折射了当时()A.重文轻武引发价值观变迁 B.守内虚外的军事部署 C.科举制不断走向公平公正 D.强干弱枝的集权思想 4、公元 997 年,宋廷岁收 2200 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 多万缗,收支却亏 1500 多万缗,“民贫乏食”而造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5、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 120 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6、
3、北宋中期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主持变法的王安石认为北宋贫困的症结在于()A.冗官冗兵导致冗费 B.中央集权过度导致地方无权 2 C.生产少及土地兼并 D.长期战争费用及缴纳“岁币”7、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回击对新法的质疑:“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下列属于他针对时弊并采取的相应“理财”措施是()A.私田出现均田制 B.商贾囤积市易法 C.边疆危机将兵法 D.土地兼并免役法 8、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A.急功近利 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
4、 D.软弱无能 9、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惟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10、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这里的“胡虏”“匈奴”应该是()A.契丹人 B.匈奴人 C.党项人 D.女真人 11、诗人张以宁路过辛弃疾墓时赋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原无北伐心。”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岳飞抗金,收复开封 B.庆历新政,触犯既得利益 C.绍兴和议,宋廷偏安江南 D.
5、北宋灭亡,蒙古统一 12、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搜集了“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岳飞抗金”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3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革去其弊又,方镇阙帅,稍命文臣权知复置转运使,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材料二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
6、其道也。文献通考 材料三材料三 帝(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宋初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其措施的基本精神是什么?2.根据材料三,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
7、赋考 材料二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4 答案以及解析答案以及解析 1 1 答案及解析:答案及解析: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政治
8、制度,在宋代,“士大夫”指文官集团(皇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表现之一是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故 A 项正确;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是魏晋时官制,排除 B 项;C 项属财政制度,D 项属军事制度,而材料反映的是行政制度,故可排除。2 2 答案及解析:答案及解析:答案:B 解析: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是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即“惟稍夺其权”,故 A 项错误;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符合“制其钱谷”,故 B 项正确;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是削弱相权,故 C 项错误;中央设置二府三司也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故 D 项错误。3 3 答案及解析:答案及解析: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了北宋时期重
9、文轻武的思想观念,故 A 项正确。4 4 答案及解析:答案及解析:答案:D 解析:联系史实可知,北宋中期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的苦难。当时,有诗描述道:“死者道路积,城市接田野,恸哭去如织”;而官府却“暴敛不暂息”。此时北宋的经济仍然继续发展,故A项说法是错误的;B项起义频繁是造反的表现而非原因;C项兵力不足说法不符合事实,此时有冗兵现象。故此题选 D 项 5 5 答案及解析:答案及解析:答案:A 解析:结合北宋时期募兵制的士兵目的及人数可知,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 选项符合题意。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方针,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5 B 选项排除。材料
10、与对地方控制无关,强调的是军事力量,C 选项排除。材料与社会贫富分化差距无关,D 选项排除。6 6 答案及解析:答案及解析:答案:C 解析:王安石认为冗官冗兵只是末节问题而不是根本,故 A 项错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属于国家结构形式的问题,与题干设问没有关系,故 B 项错误;王安石认为导致国家贫困的原因,不是开支过多,而是生产过少,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是兼并和繁重的徭役,故 C 项正确;在王安石看来,战争费用和“岁币”只是开支,不是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故 D 项错误。7 7 答案及解析:答案及解析: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
11、以理财、整军为中心,其中在平价时收购商贩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卖出去,市易法增加了财政收入,B 项正确。均田制不属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排除 A。将兵法是“强兵”措施,与“理财”无关,排除 C。免役法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使得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发展,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免役法并非是解决土地兼并而采取的措施,排除 D。所以选 B 8 8 答案及解析:答案及解析: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由题干材料“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知,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摇摆不定。A、C、D 三项与题意不符,
12、故排除。所以应选 B。9 9 答案及解析:答案及解析:答案:C 解析:司马光的评价完全否定新法,是政治攻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法的负面影响,即实行过程中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用人不善,导致青苗法变质为官府辗转放高利贷的苛政,C 项正确。6 1010 答案及解析:答案及解析:答案:D 解析:岳飞的历史贡献是抗击金军,金朝是女真人建立的政权,D项正确。1111 答案及解析:答案及解析:答案:C 解析:1212 答案及解析:答案及解析:答案:C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16 年契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1960 年赵匡胤建立北宋;1005 年北宋与辽达成澶渊之盟;1044 年,北宋与
13、西夏达成和议,北宋与辽、西夏 并立;南宋抗战派将领岳飞抗金,1141 年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南 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故小明同学探究的主题应是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故选 C项。1313 答案及解析:答案及解析:答案:1.藩镇割据问题。削弱武将、宰相和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2.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即边事可预防。巩固其统治地位。解析:1414 答案及解析:答案及解析:答案:1.法令:方田均税法。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解析:1.根据材料一“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结合王安石变法内容可知是方田均税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结合所学,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均摊赋税等角度回答。7 2.根据材料二“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归纳为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第二小问从王安石变法背景,即积贫积弱和社会矛盾等角度来回答。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和内容。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