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7 ,大小:497.20KB ,
资源ID:466537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46653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协同视角下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研究_陈昌华.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协同视角下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研究_陈昌华.pdf

1、doi:10 3969/j issn 1005 8141 2023 03 005协同视角下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研究陈昌华陈昌华1 1,2 2,杨家超杨家超2 2,杨小杰杨小杰3 3,刘昭强刘昭强4 4,王珂王珂5 5(1 西华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2 西华大学 国际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3 西华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4 甘孜藏族自治州科学技术局,四川 甘孜 626099;5 甘孜州林业科学研究所,四川 甘孜 626099)摘要:我国农村自然灾害频发,受灾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居高不下,同时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给乡村振兴造成重大

2、阻碍,迫切需要补齐农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这一短板。自然灾害、生态环境、乡村振兴三者之间的紧密关联性,决定农村灾害应急与生态保护之间具有高度协同性,基于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协同视角提升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是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本文从目标、机制、主体、防控、保障 5 个层面构建了农村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的协同体系,并在协同体系下提出从机制体制、监测预警、保障设施、统筹关系体 4 个方面推动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为减少灾害损失、降低“因灾返贫”风险和促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关键词:灾害防治能力;农村应急管理;生态保护;协同理论;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X43

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 8141(2023)03 0293 06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yCHEN Chang hua1,2,YANG Jia chao2,YANG Xiao jie3,LIU Zhao qiang4,WANG Ke5(1 Institute of Management,Xihua University,Chengdu 610039,China;2 Internati

4、onal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ihua University,Chengdu 610039,China;3 Institute of Emergency Management,Xihua University,Chengdu 610039,China;4 Ganzi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reau,Ganzi 626099,China;5 Ganzi State Forestry esearch Institute,Ganzi 626099,China)A

5、bstract:Natural disasters occured frequently in rural areas of China,and the affected population and direct economic losses remainedhigh At the same time,it aggravated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which severely hindere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soits urgent to fill the s

6、hort board of emergency response management of rural natural disaster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among natural disasters,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determined that there was a high degree of synergy between rural disaster emergency response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The improvement

7、of rural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apacity based on the synergistic perspective of dis-aster emergency respons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was an important path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bility This paper

8、 constructed a rural disaster emergency respons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ordina-tion system from five aspects:target,mechanism,main body,prevention and control,and guarantee Under the cooperative system,this paper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rural natural dis

9、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ability from four aspects:mechanism system,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safeguard facilities and overall relationship,which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for reducing disaster losses,reducing the risk of“returning to poverty due to disasters and promoting ru

10、ral revitalizationKey words:disaster prevention ability;rural emergency management;ecological protection;synergy theory;rural revitalization收稿日期:2022 10 26;修订日期:2022 12 03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编号:SC21A037);四川省软科学项目(编号:2022JD00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第一作者简介:陈昌华(1982 ),男,四川省宜宾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应急管理。通讯作者简介:杨家超(199

11、9 ),女,四川省西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应急管理。0引言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种多样、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广大农村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旱涝、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呈现地域分布明显、灾害种类多且灾次频发等特征。自然灾害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对高生态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农村地区的相对贫困和极端贫困构成了极大威胁1,突发性自然灾害导致我国广大农村居民面临规模性“因灾返贫”的风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巨大阻力之一,因此提升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至关重要。根据 2019 年全球自然灾害评估报告,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位居全球前列,灾害发生频次、直接

12、经济损失全球排名分别为第二位、第三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 10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受灾人口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受灾面积等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且呈现392资源开发与市场 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23 39(3)资源与环境反复回转的趋势(图 1、图 2)。2022 年 7 月 21 日,国家减灾委员会印发的“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提出构建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现代化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研究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的内在逻辑和作用机理,提出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建议,对促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图

13、 120112020 年中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统计Figure 1Statistics of natural disaster losses in China,2011 2020图 220112020 年中国不同类型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统计Figure 2Statistics of crops affect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naturaldisasters in China,2011 2020生态环境恶化会增大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和风险2,尤其是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同时突发性自然灾害又会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

14、性3。因此,提升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需要考虑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以及与生态保护的耦合性。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应急管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更多是将农村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措施割裂开进行研究,对两者之间协同关系研究不足。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乡村生态振兴已成为两大主题,如何推进农村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降低我国广大农村居民“因灾返贫”的风险,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共同富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农村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的作用机理和内在逻辑,从 5 个层面提出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的协同路径,并基于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协同视角提出农村自

15、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1文献综述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动态变化的系统性工程,近年来关于该领域的研究可以归纳为3 个方向:一是以自然灾害类型为切入点的灾害应急管理措施研究;二是以理论和路径为切入点的灾害应急能力建设研究;三是应急管理与其他领域的协同研究。1 1基于自然灾害类型的应急管理措施国内外学者主要针对洪涝、旱灾、地震等不同自然灾害类型提出应急管理措施。对于洪涝灾害,应注重农村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通过增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推进应急队伍建设、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等措施能有效提升洪涝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4;同时,提倡地方和中央政府重视洪水风险管理,协同制定洪水应

16、急计5,并基于早期预警和应急响应的洪灾风险管理推进建立综合预警应急系统6。对于干旱灾害,构建基于多主体合作的极端旱灾应急管理模式,增设底层响应协调主体组成极端旱灾应急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7,同时也可从风险管理理念、制度体系、预警与调度系统、科技支撑水平等方面推进旱灾应急管理发展8。对于地震灾害,地震应急响应实施多部门联合协同救援9,健全地震应急组织和沟通体系10,针对地震具体情况构建持续地震危机的永久监测系统来提高地方和区域网络探测能力11,建立主动响应、联合各方救援力量、形成统一指挥的综合地震应急响应框架,实现灾害应急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12。对于森林火灾,将自主无人机(UAV)运用于森林

17、火灾的应急救援工作13,并基于预测的火灾趋势和灾害操作管理(DOM)开发了一个包括一个仓库和多个野火扑救和救灾需求点的两层应急物流系统14。此外,也有学者针对海洋灾害进行研究,如通过梳理 2011 年青岛市胶州湾海冰灾害个案,提出从应急预案、应急组织架构、灾害信息公开方面提升灾害应急处置能力15。1 2基于理论和路径的灾害应急研究近年来,许多学者也从应急机制、灾害监测预警、科技赋能等多方面进行灾害应急能力建设的广泛探索。一是建立应急管理机制体系,要完善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机制16,基于预备费视角创新性提出应急财政制度能减少自然灾害损失17,建立基于社区的自底向上的应急管理系统提高基层综合减灾水平

18、18。二是建立灾害监测预警机制,提出采取“上下分治”、重视预防预警和技术能力问责策略19,基于协同应急视阈从完善组织结构、构建支撑系统、完善运作流程等方面构建应急监测预警机制,以此提升乡村应急预警管理水平20,21。三是科492资源与环境资源开发与市场 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23 39(3)技赋能应急救援工作,以科技化、信息化引领基层应急管理创新22,将数据收集和分析与即时决策过程相结合,利用移动电话网络的数据来跟踪受灾人口的移动和流向,这有利于事中的灾害救援工作的快速开展,对受灾人群实施及时救治23。此外,也有部分学者从优化防汛应急组织设计、完善统筹协调机

19、制、建立防汛信息共享平台、利用先进科技获取更全面的灾害信息等方面综合性考虑提出灾害应急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24。1 3应急管理与其他领域的协同研究在应急能力与其他领域协同研究方面,部分学者从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视角切入研究应急管理的协同。在“三农”问题引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构建农村应急管理的动态运转机制与组织人员联动模式,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综合协调和专业监管优势,将应急管理和乡村振兴相结合为拓展应急能力提升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为探索构建生态宜居乡村的路径提供了参考25,26。此外,生态安全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部有学者以乡村生态环境问题为切入点对自然灾害和环境安全进行了协同研究,考虑生态环

20、境脆弱性的影响,提出建立适应性的防灾减灾和生态风险防范机制27,采用生态减灾制度来减少自然灾害风险28,从环境风险评估与防控、水环境风险防控工程和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升环境应急能力29。但是,将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进行协同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两者协同的内在逻辑、作用机理、路径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通过上述文献梳理,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灾害应急管理内部理论和实践的完善,鲜有从协同视角将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并探讨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不难发现,农村灾害应急与生态保护衔接的跨界复杂性和多元综合性决定了其衔接过程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将两者合为整体进行研究有助于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意义。基于此

21、,本文基于协同视角探索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的内在逻辑、作用机理和协同体系,并在协同体系下提出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对策建议,为解决因灾返贫问题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2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的协同机理2 1内在逻辑理论模型的构建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乡村振兴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如图 3 所示。农村的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自然灾害特别是重大灾害的发生会降低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势必会引起水土资源分布失衡、生态环境恶化,毁坏资源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危及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要坚持自然、生活、生产三大系统协同发展30,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22、三效并举31,坚持走农村绿色发展振兴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2。自然生态安全指的是自然生态系统能够维持自身结构、功能与自然演变的状态33,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与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及造成影响有密切关系。同时,自然灾害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暴露性和脆弱性,会引起生态环境风险和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生态损失34;自然灾害频发会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进而导致农村居民大规模返贫,影响乡村振兴的和乡村发展的步伐,乡村的社会韧性35 会提升乡村灾后恢复和发展的能力;乡村安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的重要一步,对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视会防止自然环境发展低质化和提升人们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加强灾害风险防治管理能

23、降低自然灾害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36。乡村生态文明战略的推进是为了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37,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的必要条件,乡村振兴通过法律法规、财政支出等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会促进环境公共价值的实现38,同时有助于增进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和促进人们共同富裕。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乡村振兴任意两者之间通过不同影响因素产生相互耦合作用,三者形成一个闭环关系体,为研究农村灾害应急与生态保护协同奠定了理论基础。图 3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框架Figure 3Internal logical framework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natu

24、raldisasters rural revitalization2 2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的作用机理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乡村全方位振兴的重要支撑与生态基592资源开发与市场 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23 39(3)资源与环境础,生态安全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逻辑起点与目标指向39。乡村振兴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共同富裕的基础,新时期脱贫攻坚侧重解决农村居民因灾规模性返贫问题,自然灾害会冲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同的灾害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会造成农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提升农村自然灾

25、害防治能力能有效阻止“因灾返贫”问题,同时推进农村防灾减灾建设能提升乡村环境安全水平,而防灾减灾体系设立会有效减少灾害发生造成的损失。生态保护的必要性对农村灾害应急提出了迫切需求,农村灾害应急能够提高乡村居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从而支撑生态保护。生态保护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维度和关键一环,是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生态保护的目标要求和支撑点,又是农村灾害应急的必然结果,具体作用机理模型如图 4 所示。在政府的协调统筹下,以生态环境安全和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为最终目标层面的切入点,各方利益主体应该以协同思维指导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推进生态保护和灾害应急的多方位协同,集成整合

26、多方面资源和信息,构建利益主体兼容发展的关系体,增强农民内生动力,提升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防止农民因灾规模性返贫,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美丽家园,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图 4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的作用机理模型Figure 4Action mechanism model of disaster emergency and ecologicalprotection3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的协同体系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创立了协同理论,该理论认为系统要素之间通过有意识的行为进行集成后协同运作产生的整体效用要大于各部分总和的效用40。协同理论在跨机构协作领域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将各个

27、分散的跨机构系统进行集成整合,构成相互协调、配合、支持的综合协同系统。基于协同理论,本文从目标、机制、主体、防控、保障五个层面提出农村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的协同路径框架体系(图 5)。当然,农村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的协同系统是复杂多变的,内部协同是基础,外部协同是关键,内外部协同相互促进。除了单一层面的协同之外,还存在着涉及多层面之间的交叉协同关系,参与主体进行分工合作、资源互补、优势共享,共同追求协同发展目标最大化。图 5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的协同框架体系Figure 5Collaborative framework system of disaster emergency response an

28、d ecological protection3 1目标协同坚持“生命共同体”共识理念,实现协同目标最优化。理念是行动的指导,先进正确的理念能够指导行动实现协同目标的最优化,本文借鉴“生命共同体”理念41 引导农村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协同体系建设,确保各要素通过对共识理念的倡导能融合为一个有机系统,进而发挥出整体效应。同时,“生命共同体”理念也需要各方参与主体合作建立信息692资源与环境资源开发与市场 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23 39(3)和资源的协同共享体系,推动协同双方实现协同目标的最优化,信息资源协同共享模式的建立能促进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的有机协同,提高

29、参与部门的协同性和效率,以目标协同为切入点能防止农民因灾规模性返贫,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美丽家园,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3 2机制协同完善跨机构管理机制体系建设,推动协同机制规范发展。农村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在机制体系建设上具有内在协同性,其共同目标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面对农村日趋多变的自然灾害和复杂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要依托农村当前的实际情况,应急机制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应当采取多元化的协同手段,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原则11,以发展和完善多元主体间的跨机构协同机制为基点,加快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立法进程,从生态安全层面构建应急管理

30、法律法规和配套制度,建立生态保护和灾害风险防范制度,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订和衔接,建立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一体的协调指挥平台。3 3主体协同健全“多元联动、内外结合”模式,形成多元主体参与格局。农村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的参与主体在大体上来说是一样的,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的协同体系需要建立“多中心”的协同主体,各项政策和措施的落地,需要不同层面的行动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建设,不同社会群体的共同支持,完善社会和市场力量有序参与建立联控防灾的协同体系,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深度整合、协同运作”42。在协同体系建设中,积极吸引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合作共建,促进农村生

31、态环境保护和农民的幸福生活共赢。3 4防控协同强化监测预警和风普成果应用,提升灾害协同防范能力。推进农村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的协同,需要从强化监测预警和风普成果应用入手,提升政府部门应对灾害风险的主动性,不断完善信息网络和各类突发灾害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根据自然灾害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采用科学手段和设备对生态环境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记录,利用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对灾害相关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与分析,建立高效科学灾害事故防治、应对体系,强化监测预警和风普成果应用,明确综合管理部门人员分工,发扬防灾减灾部门的系统合力,促进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3 5保障协同依托科技和人才资源力量,筑牢灾害协同应急保障基础

32、。科技和人才是推动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协同的重中之重和基本保障,在科技支撑方面,以技术协同为基础,推进科技的跨领域运用,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智能平台实现跨界协同的信息融合和数据共享。在人才协同方面,发挥城乡教育资源融合发展的联动作用,形成相互挂钩的、常态化的人才互通互育机制,为农村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发展培育人才、输送人才,城乡人才交互协同能够提升集生态保护和应急管理知识于一体的多功能人才素质。4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对策4 1完善城乡综合协调机制体制目前,我国农村应急管理模式缺乏主动性、灵活性和系统性,乡村应急预案和救援设施不完善,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都是当前乡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健全

33、应急管理机制体系、预案管理制度和协调生态综合减灾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重要政策性难题。农村基层是我国政策制度实施的最终落脚点,村镇是政策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在协同视角下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的法制法规层面,应切实做好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加强应急和生态组织建设,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完善救灾应急响应机制和建立健全灾害信息跨部门互联互通机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完善城乡灾害综合风险防范体系和应对协调机制,确保应急救援资金筹集和使用到位,优化国家生态保护机制建设,建立常态化教育机制和实施多途径多手段宣传,增强居民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尤其是提高居民自身对自然灾害处置能力,以此促进乡村振

34、兴背景下农村应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和政策机制体系协同规范化。4 2健全灾害信息监测预警网络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是当前显著提升各类自然灾害风险防控能力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自然灾害的发生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巨大影响,灾害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对预知自然灾害发生和进行防范准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灾害监测还处于不断完善阶段,各监测部门呈现出相互独立的现象,虽然灾害监测部门之间存在关联点和共同性,但是其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合作,造成了一些重复多余的工作,影响了监测预警的效率和协同性。同792资源开发与市场 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23 39(3)资源与环境时,各风险

35、监测部门对监测结果的应用不足,对监测到的风险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导致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监测预警方面,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监测预警系统和优化自然灾害监测站点布局,加速灾害地面监测站组网,健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深入推进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摸清生态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建立分区域分灾种的防灾减灾数据库,提高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综合研判能力,完善多部门、多灾种、多手段协同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精准度,形成联防联控工作格局,为防止生态系统遭受自然灾害破坏做好充足的准备,是提升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助推乡村振兴、构建生态宜居农村的必由之

36、路。4 3加强应急协同保障系统建设目前,在基于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协同视角的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体系发展中,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协同体系,在综合体系中对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运用明显不足,物资储备体系不完善,协同发展的组织体系不完善,这是目前协同体系建设遇到的重大瓶颈。在保障设施方面,充分发挥科技赋能的作用,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和关键技术研发,要加快网络通信技术、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以及高科技技术成果综合集成转化,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能有效实现各部门的信息数据共享,科学调整应急物资的种类和规模,优化救灾物资的区域布局,助力应急基地、应急装备、应急物资储备库(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以技术、人

37、才协同为基点,以新兴科学技术为动力驱动农村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协同进程,培养应急、生态知识为主、多类学科知识综合发展的专业性人才队伍,完善应急救灾物资体系,完善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组织体系,筑牢协同防御应急防线,使城乡融合发展的联动产生“1+1 2”的协同效应,对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具有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4 4推动社会力量和市场资源协同共赢农村基层组织是实现自然灾害防治的关键承接点和核心发力点,协同体系强调“协同”与“融合”,要求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协同应当做到统筹、统领与统一,综合协同系统不仅需要从宏观方面做出顶层设计,同时离不开针对基层社区的底层设计,农村自然灾害

38、防治能力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应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共建机制,推动农村的发展需要部门联保共治,推进基层社区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健全“多元联动、内外结合”模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统筹组织市场、社会人才及国际力量和资源协同合作,深入组织开展综合减灾示范村创建,大力推广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农村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和多元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整合和合作共赢,助推乡村振兴、构建生态宜居农村。5结论我国频发的自然灾害给农村居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和破坏,甚至导致规模性因灾返贫,阻碍乡村振兴步伐,因此加强农村自然灾害防治

39、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是降低灾害损失、促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本身就要求多领域、多组织的协同和协作,其中生态环境恶化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动因,因此农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不能忽略生态环境的影响,将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进行协同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但仍然需要突破诸多理论局限、制度限制和路径不清。本文首先探讨了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阐述了农村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的需求和支撑关系,为协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然后,从目标、机制、主体、防控、保障 5 个层面构建了农村灾害应急和生态保护的协同体系和协同路径;最后,在协同视角下从机制体制、监测预警、保障设施、统筹关系体4

40、 个方面提出提升灾害防治能力的对策建议,推进协同视角下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参考文献:1 庞淼 西部生态脆弱社区气候变化适应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J 农村经济,2019,(10)93 100 2 程欣,帅传敏,王静,等 生态环境和灾害对贫困影响的研究综述 J 资源科学,2018,40(4)676 697 3张艳军,陈敏,冯江 论人类活动、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关系J 中国环境管理,2003,(1)30 32 4 张海凤,孔锋 透视我国农村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防范及提升对策 J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2022,53(9)13 24 5Lumbroso D,Stone K,Vinet F A

41、n assessment of flood emergencyplans in England and Wales,France and the Netherlands J NaturalHazards,2011,58(1)341 363 6 Kreibich H,M Mller,K Schrter,et al New insights into flood warn-ing reception and emergency response by affected partiesJ NaturalHazards Earth System Sciences,2017,17(12)2075 209

42、2(下转第 327 页)892资源与环境资源开发与市场 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23 39(3)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J 经济研究,2021,56(4)4 23 17高洁宇,彭静 武汉市农业多功能分类量化评价及驱动力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9)156 165 18 刘建志,房艳刚,王如如 山东省农业多功能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分析 J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2)2901 2915 19 岳兴程,汪五一,张云佳 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特征J 统计与决策,2021,(21)98 103 20 张俊婕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

43、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及障碍因子分析J 经济体制改革,2022,(2)87 94 21赵霞,韩一军,姜楠 农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 J 农业经济问题,2017,(4)49 57 22 田真平,谢印成 创新驱动下我国农村产业融合演进机理研究 J 长白学刊,2020,(3)104 111 23高维龙,李士梅,胡续楠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机制分析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化视角J 当代经济管理2021,43(11)53 64 24 Bond S,Hoeffler A,Temple J GMM estimation of empirical growthmodels J Cepr

44、Discussion Papers,2001,159(1)99 115(上接第 298 页)7张乐,王慧敏,佟金萍 云南极端旱灾应急管理模式构建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2)161 168 8许玲燕,王慧敏,马显莹,等 云南旱灾风险管理框架及对策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2)103 108 9张元芳,胡艳艳 我国农村乡镇基层组织地震应急管理现状及分析J 西北地震学报,2013,(S1)211 214 10 W Wang,H Chen,A H Xu,et al Analysis of the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and emerge

45、ncy response of the Jiuzhaigou earthquake J Natural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18,18(6)1771 1783 11 Margheriti L,Chiaraluce L,Voisin C,et al apid response seismicnetworks in Europe:Lessons learnt from the LAquila earthquake e-mergency J Annals of Geophysics,2011,54 392 399 12 Najafi M,Eshghi

46、 S,Eshghi K A framework for earthquake emergencyresponse in Iran J Scientia Iranica,2020,27(5)2604 2620 13Al Kaff A,Madridano N,Campos S,et al Emergency support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for forest fire surveillanceJ Electronics,2020,9(2)260 14 Z Z Yang,L Q Guo,Z L Yang Emergency logistics for wildfi

47、re sup-pression based on forecasted disaster evolutionJ Annals of Opera-tions esearch,2019,283(1 2)917 937 15 徐阳 我国海洋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青岛市的案例分析 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6)83 90 16 黄君洁 应急财政能否减少自然灾害损失?基于预备费视角 J 学习与实践,2021,(9)52 62 17 金红磊 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J 人民论坛,2021,(10)70 71 18 K Feng,S Sun Understand

48、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omprehensive disaster reduction in Chinas rural areas:Lessons from coping with the COVID 19 epidemic J Sustainabili-ty,2021,13(7)3642 19 成海燕 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责特点、逻辑及优化 基于19982018 年的实证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5)122 132 20 岳清春 协同应急视阈下的监测预警机制研究 J 消防科学与技

49、术,2016,35(1)4 21 岳清春 协同应急视阈下的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J 消防科学与技术,2017,36(7)1013 1015 22 程建平,魏子凯 农村社区应急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12(02)49 53 23 Gething P W,Tatem A J Can mobile phone data improve emergencyresponse to natural disasters?J PLoS Medicine,2011,8(8)e1001085 24 谌舟颖,孔锋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碎片化及综合治理研究

50、 J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2022,53(8)1 14 25 李文武 应急人助力乡村振兴大有可为N 中国应急管理报,2021 04 17(003)26 温志强,崔钰琳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应急管理的模式建构与体系设计 J 改革与开放,2019,(20)54 57 27 许学工,颜磊,徐丽芬,等 中国自然灾害生态风险评价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5)901 908 28 黄智宇 生态减灾制度实施的困境及对策 J 生态经济,2016,32(4)214 218 29 虢清伟,陈思莉,黄大伟,等 跨国界河流水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现状分析及建议J 环境工程学报,2021,15(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