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市轨道交通监测概要 (一)、基本要求 一、设计文件中应提出工程监测的技术要求。 二、工程监测遵循的工作流程: 1 收集、分析监测资料,到现场踏勘调查; 2 编制及审查监测方案; 3 监测基准点和监测点的选点埋设、验收与保护; 4 仪器设备校验和元器件标定、检定,监测点初始值观测; 5 监测信息采集、收集; 6 监测信息处理、分析与反馈; 7 提交监测日报、周报、警情快报、阶段性监测报告等; 8 监测工作结束后,提交监测工作总结报告及相应的成果资料。 三、工程监测方案包括的内容: 1 工程概况; 2 场地地质条件、周边环
2、境条件及风险特点; 3 监测目的和采用依据; 4 监测范围和监测等级; 5 监测对象及项目; 6 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方法与保护要求,监测点布置图; 7 监测方法和精度; 8 监测频率和周期; 9 监测控制值、预警等级、预警标准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 10 监测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要求; 11 监测信息反馈制度; 12 监测仪器设备、元器件及人员的配备; 13 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及其他管理制度。 四、当工程遇到特殊情况时,应编制专项监测方案 五、基坑工程影响分区 基坑工程影响区 范 围 主要影响区(Ⅰ
3、 基坑周边0.7H或H·tg(45°-φ/2)范围内 次要影响区(Ⅱ)(一般) 基坑周边0.7H~(2.0~3.0)H或 H·tg(45°-φ/2)~(2.0~3.0)H范围内 一般影响区(Ⅲ)(轻微) 基坑周边(2.0~3.0)H范围外 六、隧道工程影响分区 隧道工程影响区 范 围 主要影响区(Ⅰ) 隧道正上方及沉降曲线反弯点范围内 次要影响区(Ⅱ)(一般) 隧道沉降曲线反弯点至沉降曲线边缘2.5i处 一般影响区(Ⅲ)(轻微) 隧道沉降曲线边缘2.5i外 注:i—隧道地表沉降曲线Peck 计算公式中的沉降槽宽度系数(m)。 工程监测等级划分 七、基坑、隧道
4、工程安全等级 工程 安全等级 等级划分原则 一级 围(支)护结构过大变形或破坏、岩土体失稳等后果很严重; 或基坑设计深度H≥20m; 或超浅埋隧道,超大断面隧道等 二级 围(支)护结构过大变形或破坏、岩土体失稳等后果严重; 或基坑设计深度10m≤H<20m; 或浅埋隧开挖道,近距离并行或交叠的隧道,盾构始发与接收区段,大断面隧道等 三级 围(支)护结构过大变形或破坏、岩土体失稳等后果不严重; 或基坑设计深度H<10m; 或深埋隧道,一般断面隧道等 八、周边环境风险等级 周边环境风险等级 等级划分原则 一级 基坑或隧道工程主要影响区内存在既有轨道交通设
5、施、重要建(构)筑物、重要桥梁与隧道、河流或湖泊 二级 基坑或隧道工程主要影响区内存在一般建(构)筑物、一般桥梁与隧道、高速公路或重要地下管线; 基坑或隧道工程次要影响区内存在既有轨道交通设施、重要建(构)筑物、重要桥梁与隧道、河流或湖泊; 隧道工程上穿既有轨道交通线路 三级 基坑或隧道工程主要影响区内存在城市重要道路、一般地下管线或一般市政设施; 基坑或隧道工程次要影响区内存在一般建(构)筑物、一般桥梁与隧道、高速公路或重要地下管线 四级 基坑或隧道工程一般影响区内存在城市重要道路、一般地下管线或一般市政设施 九、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地质条件 复杂程度 等级划分原则
6、 复杂 地形地貌复杂;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特殊性岩土需要专门处理;地基、围岩和边坡的岩土性质较差;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较大需要进行专门研究和治理 中等 地形地貌较复杂;不良地质作用一般发育;特殊性岩土不需要专门处理;地基、围岩和边坡的岩土性质一般;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较小 简单 地形地貌简单;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地基、围岩和边坡的岩土性质较好;地下水对工程无影响 十、工程监测等级 周边环境风险等级 工程监测 等级 工程安全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一级 二级 一级 二级 二级 三级 三级 一级 二级 三
7、级 三级 (二)、监测项目及要求 一、明(盖)挖法基坑围(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项目 序号 监测项目 工程监测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1 围护桩(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 √ √ √ 2 围护桩(墙)、边坡顶部竖向位移 √ ○ △ 3 围护桩(墙)体水平位移 √ √ ○ 4 围护桩(墙)结构应力 ○ △ △ 5 立柱结构竖向位移 √ √ ○ 6 立柱结构倾斜 ○ △ △ 7 立柱结构应力 ○ △ △ 8 支撑轴力 √ √ √ 9 顶板应力 ○ △ △ 10 锚杆、锚索拉力
8、√ ○ △ 11 土钉拉力 ○ △ △ 12 地表沉降 √ √ ○ 13 竖井井壁支护结构净空收敛 √ √ √ 14 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 △ △ 15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 △ △ 16 坑底隆起(回弹) ○ △ △ 17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 ○ △ △ 18 地下水位 √ √ √ 19 孔隙水压力 ○ △ △ 注:1 √——应测项目,○——宜测项目,△——可测项目; 二、盾构法隧道管片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项目 序号 监测项目 工程监测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1 管片结构竖向位
9、移 √ √ √ 2 管片结构水平位移 ○ △ △ 3 管片结构净空收敛 √ √ √ 4 管片结构应力 ○ △ △ 5 管片连接螺栓应力 ○ △ △ 6 地表沉降 √ √ √ 7 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 △ △ 8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 △ △ 9 地层与管片的接触压力 ○ △ △ 10 孔隙水压力 ○ △ △ 注:1 √——应测项目,○——宜测项目,△——可测项目。 三、矿山法隧道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项目 序号 监测项目 工程监测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1 初支结构拱顶沉降
10、 √ √ √ 2 初支结构底板竖向位移 √ ○ △ 3 初支结构净空收敛 √ √ √ 4 隧道拱脚位移 ○ △ △ 5 中柱结构竖向位移 √ √ √ 6 中柱结构倾斜 ○ △ △ 7 中柱结构应力 ○ △ △ 8 初支结构、二次衬砌应力 ○ △ △ 9 地表沉降 √ √ √ 10 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 △ △ 11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 △ △ 12 围岩压力 ○ △ △ 13 地下水位 √ √ √ 注:1 √——应测项目,○——宜测项目,△——可测项目。 四、周边
11、环境监测项目 监测对象 监测项目 工程影响分区 主要影响区 一般影响区 建(构)筑物 竖向位移 √ √ 水平位移 ○ △ 倾斜 ○ △ 裂缝 √ ○ 地下管线 竖向位移 √ ○ 水平位移 ○ △ 差异沉降 √ ○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 路面竖向位移 √ ○ 路基竖向位移 √ ○ 挡墙竖向位移 √ ○ 挡墙倾斜 √ ○ 桥 梁 墩台竖向位移 √ √ 墩台差异沉降 √ √ 墩柱倾斜 √ √ 梁板应力 ○ △ 裂缝 √ √ 既有城市轨道交通 隧道结构竖向位移 √ √ 隧道结构水
12、平位移 √ √ 隧道结构变形缝差异沉降 √ √ 轨道结构(道床)竖向位移 √ √ 轨道静态几何形位(轨距、轨向、高低、水平) √ √ 隧道、轨道结构裂缝 √ ○ 既有铁路(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地面线) 路基竖向位移 √ √ 轨道静态几何形位(轨距、轨向、高低、水平) √ √ 注:1 √——应测项目,○——宜测项目,△——可测项目; (三)、监测方法 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监测对象和监测项目特点、工程监测等级、设计要求、精度要求、场地条件和当地工程经验综合确定,监测方法原则应合理易行。 一、水平位移监测 1、测定特定方向的水平位移宜采用大地测量
13、法和传感器监测法。大地测量法包括小角法、方向线偏移法、视准线法、投点法、激光准直法等。 2、测定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可视监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交会、导线测量、极 坐标等方法。 3、当监测点与基准点无法通视或距离较远时,可采用GPS测量法或三角、三边、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 二、竖向位移监测 竖向位移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测量、电子测距三角高程测量、静力水准测量等方法。 三、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测斜) 基坑围护桩(墙)体和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宜在桩(墙)体或土体中预埋测斜管,采用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的水平位移。 四、净空收敛监测 矿山法初支结构和盾构法管片结构
14、的净空收敛可采用收敛计或全站仪进行监测。 五、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可埋设磁环式分层沉降标,采用分层沉降仪进行监测;或者埋设深层沉降标,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监测。 六、倾斜监测 建筑倾斜监测应根据现场观测条件和要求,选用投点法、激光铅直仪法、垂准法、倾斜仪法或差异沉降法等方法。 七、裂缝监测 建(构)筑物、桥梁、既有隧道结构等裂缝监测内容包括裂缝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必要时尚应监测裂缝深度。 八、爆破振动监测 爆破振动监测可采用振速传感器或加速度传感器,以及相应的数据采集设备。 九、孔隙水压力监测 孔隙水压力监测可根据工程测试的目的、土层的渗透性和测试期的
15、长短等条件,选用封闭式(电测式、流体压力式)或开口式孔隙水压力计(包括各种开口测量管、水位计)。 十、地下水水位监测 地下水位监测宜通过钻孔设置水位观测管,采用测绳、水位计、渗压计等进行量测。 十一、岩土压力监测 基坑围护桩(墙)侧向土压力、盾构法及矿山法隧道围岩压力宜采用界面土压力计进行监测。 十二、锚杆、锚索和土钉拉力监测 锚杆、锚索和土钉拉力宜采用专用测力计、钢筋应力计或应变计进行监测,当使用钢筋束时宜监测每根钢筋的受力。 十三、结构应力监测 结构应力可通过安装在结构内部或表面的应变计或应力计进行量测。 (四)、监测频率 频率应根据施工工法、施工进度等情况,结合监
16、测对象和监测项目的特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当地工程经验综合确定,监测频率应合理、有效且有利于监测工作的开展。 一、明(盖)挖法基坑工程监测频率 施工进程 基坑设计深度(m) ≤5 5~10 10~15 15~20 >20 基坑 开挖 深度 (m) ≤5 1次/1d 1次/2d 1次/3d 1次/3d 1次/3d 5~10 — 1次/1d 1次/2d 1次/2d 1次/2d 10~15 — — 1次/1d 1次/1d 1次/2d 15~20 — — — (1次~2次)/1d (1次~2次)/1d >20 — —
17、
—
—
2次/1d
二、盾构法隧道工程监测频率
监测对象
开挖面与监测点或监测断面的距离
监测频率
开挖面前方
周围岩土体和周边环境
5D
18、象
开挖面与监测断面的距离
监测频率
开挖面前方
周围岩土体和周边环境
2B
19、测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累计值(mm) 变化速率(mm/d) 累计值(mm) 变化速率(mm/d) 累计值(mm) 变化速率(mm/d) 绝对值 相对基坑深度(H)值 绝对值 相对基坑深度(H)值 绝对值 相对基坑深度(H)值 围护桩(墙)顶水平位移 土钉墙、型钢水泥土墙 — — — — — — 30~50 0.5% 3 灌注桩、地下连续墙 15~25 0.15% 3 20~30 0.2% 4 20~40 0.3% 5 围护桩(墙)顶竖向位移 土钉墙、型钢水泥土墙 — — — — — — 30~50
20、0.8% 6 灌注桩、地下连续墙 20~25 0.1% 3 20~30 0.2% 4 20~40 0.3% 4 围护桩(墙)体水平位移 坚硬~中硬土 型钢水泥土墙 — — 3 — — 4 40~50 0.4% 6 灌注桩、地连墙 20~30 0.15% 30~40 0.2% 30~40 0.4% 中软~软弱土 型钢水泥土墙 — — 3 — — 4 50~70 0.5% 6 灌注桩、地下连墙 30~50 0.2% 40~60 0.3% 40~60 0.5% 立柱结构竖向位移 10~20 0.2%
21、 3 10~20 0.2% 3 10~20 0.2% 3 地表沉降 坚硬~中硬土 10~30 0.15% 3 20~35 0.2% 3 30~40 0.3% 3 中软~软弱土 20~40 0.2% 3 30~45 0.3% 3 40~50 0.4% 3 围护墙结构应力 (50%~100%)f (70%~100%)f (80%~100%)f 立柱结构应力 支撑轴力 最大值:(50%~100%)f 最小值:(70%~100%)fy 最大值:(70%~100%)f 最小值:(60%~100%)fy 最大值:(80%~100
22、f 最小值:(50%~100%)fy 锚杆、锚索拉力 注:1 H—基坑设计深度,f—构件的承载能力设计值, fy—支撑、锚杆、锚索的预应力设计值 二、竖井井壁支护结构净空收敛监测控制值 监测项目 累计值(mm) 变化速率 (mm/d) 竖井井壁支护结构净空收敛 30 2 三、盾构法隧道管片结构竖向位移、净空收敛监测控制值 监测项目 累计值(mm) 变化速率 (mm/d) 管片结构沉降 坚硬~中硬土 10~20 2 中软~软弱土 30~40 3 管片结构隆起 10 1 管片结构差异沉降 0.04% Li — 管片结构净空收敛 错
23、缝拼装 10或0.2% D,取小值 3 通缝拼装 50或0.2%D,取小值 3 注: Li—沿隧道轴向两监测点间距,D—隧道开挖直径。 四、盾构法隧道地表沉降监测控制值 监测 项目 工程监测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累计值(mm) 变化速率(mm/d) 累计值 (mm) 变化速率(mm/d) 累计值(mm) 变化速率(mm/d) 地表沉降 坚硬~中硬土 10~20 3 20~30 4 30~40 4 中软~软弱土 20~30 3 30~40 4 40~50 4 地表隆起 10 3 10 3 10 3 五、矿山法
24、隧道支护结构变形监测控制值 监测项目及范围 累计值(mm) 变化速率 (mm/d) 拱顶 沉降 区间 10~20 3 车站 20~30 底板竖向位移 10 2 净空收敛 10 2 中柱竖向位移 10~20 2 六、矿山法隧道地表沉降监测控制值 监测等级及区域 累计值(mm) 变化速率 (mm/d) 一级 区间 20~30 3 车站 40~60 3 二级 区间 20~40 3 车站 40~70 3 三级 区间 30~50 3 七、地下管线沉降控制值 管线类型 累计值(mm) 变化速率(mm/d) 燃气
25、管道 10~30 2 雨污水管 10~20 2 供水管 10~30 2 八、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控制值 监测项目 累计值(mm) 变化速率(mm/d) 道路路基沉降 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 10~30 3 一般城市道路 20~40 3 九、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隧道结构变形控制值 监测项目 累计值(mm) 变化速率(mm/d) 隧道结构沉降 3~10 1 隧道结构上浮 5 1 隧道结构水平位移 3~5 1 隧道差异沉降 0.04%Li — 隧道结构变形缝差异沉降 2~4 1 注:Li—沿隧道轴向两监测点间距。 十、一般既有铁路路基沉降控制值 监测项目 累计值(mm) 变化速率(mm/d) 路基沉降 整体道床 10~20 1.5 碎石道床 20~30 1.5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