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9 ,大小:2.35MB ,
资源ID:465186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4651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之”及其与“的”的关系_刘雪莹.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之”及其与“的”的关系_刘雪莹.pdf

1、作者简介:刘雪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年版,第 673 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年版,第 1675 页。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5/1957 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第 547 页。侯学超编: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746 页。朱景松: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551 页。语言学研究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之”及其与“的”的关系刘雪莹 摘要本文对现代汉

2、语中“之”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根据“X 之 Y”的语义关系对其进行分类并考察各类关系中“之”与“的”的替换情况。结构整体的语义关系、X 和 Y 的语法功能、语体色彩、韵律节奏和修辞等因素都会对此产生影响。其中“集合元素”关系中的“之”不能直接换用为“的”,该表达方式是对古代汉语同类用法的继承和保留。“之”在现代汉语中并不仅仅是与“的”对应的文言成分,而是表达“集合元素”关系的词汇库藏手段。关键词之;的;集合元素;库藏手段 中图分类号H0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5072(2022)12 0081 09DOI:10 11778/j jnxb 20221736一、引言对于现代汉语中的“之

3、”,使用者通常直观认为“之”带有文言色彩,主要出现在正式语体中或充当固定搭配的组成要素,已有研究也多关注其“文言词”的角色。例如,吕叔湘(2010)指出,“之”是古汉语遗留下来的结构助词,用法与“的”大致相当,但有些场合只能用“之”或习惯上用“之”。在 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中,“之”作为助词主要用法有两个:一是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如“赤子之心”)和一般的修饰关系(如“光荣之家”“十分之九”);二是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的解释与之类似:第一个作用是用于名词性偏正结构中,多表示修饰关系,少表示领属关系,提到“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个”;第二个作用是插入主

4、谓之间,使之变成偏正词组。书中对“之”“的”进行了辨析,指出前者是文言虚词,后者是现代汉语虚词;主要区别是“的”可以构成“的”字结构且和修饰语关系密切,而“之”与中心语关系密切,有时可与中心语一同离开修饰语。侯学超(1998)将助词“之”称为“文言词”,用于书面语,表示修饰关系或用于主谓短语中间。朱景松(2007)对“之”的解释与侯书类似,将其用法分为两种:“的”和用于主谓之间。并在“提18刘雪莹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之”及其与“的”的关系示”中指出,“文言词,只在书面语里使用”。两本著作中没有提及本文“集合元素”关系的“之”字结构。张斌(2003)也将助词“之”标注为“文言词”,用法一是连接修饰

5、语和中心语(如“十分之一”“不白之冤”);用法二是用在词语之后,凑成双音节或四音节的语言单位。完权(2016)主要分析了主谓之间使用“之”的结构,指出“NP 之 VP”也是一种“参照体目标”构式,其中“之”的作用是提高指别度。徐阳春(2002)对现代汉语中只能用“之”或“的”的用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语篇对于两者的选择作用。刘云(2010)指出,现代汉语“的”“之”的分工体现在:“的”主要用作一般语体的结构助词,“之”主要用来构词和充当一些特殊场合的结构助词。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专门对“之”进行解释,一是对“之”“的”进行比较。前人研究为我们加深对“之”的了解提供了重要参考,但对现代汉语中

6、“之”字结构的分类不够详尽,主要分为修饰语中心语和主谓结构两种,且仅将其视为文言成分。“十分之一”这类用法往往被归入第一类,而“集合元素”关系“之”字结构的其他用法(详见下文)少有提及。关于“之”“的”的比较研究,尚未系统分析两者替换时的全部制约因素。在现代汉语中“之”不完全是与“的”对应的文言成分。当“之”能够被替换为“的”时,“之”的确是“文言词”,如“军港之夜”作为曲名,简洁而正式,在歌词中就更适合使用“军港的夜”;北国之春 与“北国的春天”与之类似。但不宜就此认为“之”在现代汉语中只是与“的”对应的文言表达,因为两者只能在特定条件下互换。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种(如“系列故事之三”“人再囧途

7、之泰囧”等),本文称之为“集合元素”关系,表达此种关系时,不能将“之”直接替换为“的”。其他用法中“之”与“的”的差别也不仅仅是文白之别,如例中“决斗之期”若换用为“的”必须将“期”同时替换为“日期”:我还知道他们的决斗之期并不是初一,而是十五。(古龙陆小凤传奇)实际使用中“之”能否由“的”替换,受到结构整体的语义关系、组成成分的语法功能、语体色彩、韵律节奏和修辞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全面考察“之”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本文首先对“之”的全部用法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能否被“的”替换的制约因素,并证明现代汉语中的“之”具有独立语法地位,而不仅是与“的”对应的文言表达。本文现代汉语语

8、料主要来自北京大学 CCL 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 BCC 语料库以及在网络中搜集得到的语料。有些例句出现用字不当或符号错误的现象,若不影响文本分析,则不进行改动,尽量表现例句的本来面貌。因为代词“之”与“的”不具有可比性,因此仅考虑现代汉语中用作助词的“之”。词语中出现的“之”,如“加之、随之、当务之急、甘之如饴、之乎者也”等,无论其性质如何均不纳入考察范围;“之于”“之所以”“之流/类”等属于固定搭配,“X 之又 X”(如“玄之又玄”“改之又改”)属于构式也不予讨论。二、现代汉语助词“之”的用法(一)现代汉语中“之”的使用情况我们将“之”出现的结构表示为“X 之 Y”,X 与 Y 分别表示“

9、之”的前项和后项。28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inan Journal(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2022 年 12 月No.122022总第 287 期Sum No.287张斌主编: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第 719 页。完权:“的”的性质与功能,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年版,第 144146 页。徐阳春:谈“之”、“的”互补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 年第 4 期。刘云:“之 X”的词汇化及其动因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0 年第 3 期。1“之”的搭配成分在“X 之 Y”结构中,X 可以是名词(短语)、数字、数量短语,也可

10、以是形容词或动词(短语),如“赤子之心、三分之一、五年之期、光荣之家、订婚之事”;Y 可以是名词(短语)、方位词、数词、形容词或动词(短语),如“爱国之心、月亮之上、十之八九、三年之久、生之享乐”。当 Y 为方位词时,“之”与 Y 结合得较为紧密,与词接近且具有抽象用法,如“大庭广众之下”;“之前”和“之后”可以独立使用,已经可以看作词了。X 和 Y 对音节数量的选择有明显的倾向性,前者以双音节居多,后者以单音节居多。吴永存(2007)对 82 008 条“之”字例句中的 20 000 条进行统计发现,B 项(即本文的 Y)为双音节词的例句仅有 223 例;单音节的例句有 19 777 例,占

11、总数的 98.9%。“X 之 Y”整体以四音节为主,也有更多音节的用法,如“秦汉之际生死存亡之际独立运动要告终之际”“两年之内思考范围之内短短的几个世纪之内”。实际上,“X 之 Y”的音节数与 Y 本身的音节数和使用频率相关。如果“之 Y”是“之称、之际、之分、之初”等高频使用的表达,结构整体虽以四音节为常,但不必一定受此限制。2“X 之 Y”的语义关系类别根据 X 与 Y 之间的语义关系同时结合语法关系,可以将“X 之 Y”分为以下几类:(1)领属关系这里指广义领属,X 是 Y 的领有者,Y 可以是具体的事物或人,也可以是抽象的内容,例如“妇女之友、东洋之花、智者之举、社会之痛”等。(2)修

12、饰关系修饰关系进一步分为两种:一种是定中修饰关系,主要由形容词、名词充当定语,如“权威之作、精神之钙、雷霆万钧之力”;一种是状中修饰关系,如“如此之丰富多彩、非常之难”。(3)限定关系限定关系特指限定成分由动词(短语)充当的偏正关系,如“作恶之人、可读之书”;中心语以名词为主,也可以是动词,如:要“鸣”,而且要作龙吟虎啸排山倒海之“鸣”。(微博)(4)同一关系同一关系中 X 和 Y 表示的实际语义相同,这一名称,我们借鉴了丁声树(1999)对于名词修饰语进行分析时使用的“同一性”说法。Y 主要有两种性质,一种是名词,如“胜败之分、世界名城之列、抗争之名”,“名”就是“抗争”;一种是形容词,如“

13、7 000 人之多、四代之久”等,“多”指的就是“7 000 人”这个数量。(5)陈述关系陈述关系中,X 一般充当主语,Y 充当谓语对 X 进行陈述,Y 可以是形容词(短语),如“人数之多、做事之不讲究、生活之严肃”;也可以是动词(短语),如:黔江之变化令人兴奋。(CCL 人民日报 1996 年)(6)“集合元素”关系“集合元素”关系中的 X 相当于某个集合,而 Y 代表集合中的一个或多个元素。X 可以是纯数字成分、含数字成分和非数字成分,而 Y 主要有纯数字成分和非数字成分两种,常见组合有以下几种(见表 1):38刘雪莹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之”及其与“的”的关系吴永存:现代汉语“之”字结构的多

14、角度考察,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丁声树等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45 页。此处数字指的是表示数字关系的情况,“满怀感恩之 2013”类表达中虽然 Y 为数字,但标记的是年份,不能归入这一类。表 1“集合元素”关系“之”字结构的组成XY“X 之 Y”用例1纯数字纯数字十之一二、五分之一2含数字纯数字三关之一、欧洲十大美丽古堡之三3非数字纯数字情况之一、海淘教程贴之三4非数字非数字广东通志 之 澳门、冬季安全行车之“轮胎那些事”吕叔湘(2010)提到了部分含数字的用法(“之一/二”和“分 之”),但未提及其他。表 1 第一类形式主要表达比例关系

15、;第二、三类常用来表示排序或介绍集体中的某个/些个体;第四类常用来表示电视节目、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中某个系列的组成部分,在网络表达中愈加常见,这类表达是名词短语性质,经常充任标题或讨论的话题,也可以充当句子中的主语、宾语和中心语等,基本不作定语。(二)“的”与“之”替换时的制约因素徐阳春(2002)在总结只能用“的”的短语时指出,偏向(即本文的 X)为拟声词时不能使用“之”,但实际语料中存在“轰隆之声”“的笃,的笃 之声”“簌簌之声”等用法。可见,若只考虑X、Y 的性质或韵律特征等单一因素,并不能解释“之”与“的”的替换规律。有些“之”字短语表示的并非字面含义,如“重赏之下”表示“在重赏的激励

16、下”,对于这种具有引申含义的“之”字结构,本文不予讨论。在字面语义明确时,“之”与“的”的替换情况也较为复杂,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影响:1“X 之 Y”的语义关系上文根据“X 之 Y”结构的语义关系对其进行分类,不同类别中“之”与“的”替换时受到的制约不同。当“X 之 Y”表示“集合元素”关系以及 Y 为形容词的同一关系时,无论是否满足其他要求,“之”都不能用“的”来替换;其他语义关系中的“之”则可能由“的”来替换。“集合元素”关系中“之”不能直接换用为“的”,Y 位置的数字成分通常需添加表示序数的成分“第”,一般情况下还需使用“中”,如“羊皮卷之三”,可表达为“羊皮卷(中)的第三卷”;“广东

17、通志 之 澳门”表达为“广东通志 中的澳门 ”。“中”用来限定范围是 X,“的”充当“X 中”与 Y 之间的助词,“中的”不构成一个语法单位。“羊皮卷之三”虽然可以说成“羊皮卷的第三卷”,看似用“的”替换了“之”,但这时 Y 位置的数字成分必须加“第”来明确表示次序,“第三卷”与“三”并非完全对等,Y 已经发生了变化,故不能认为此时“之”与“的”可以互换。现代汉语中的数字表达一般需要与前缀“第”或量词组合才能独立使用,但在表示“集合元素”关系的“X 之 Y”中却能够独立出现,正是由于这一结构作为构式存在而允准的。在同一关系当中,如果 Y 是形容词,不能将“之”换成“的”,这时更适合使用指示副词

18、,如“7 000 人之多”“四代之久”可表达为“7 000 人那么多”“四代那么久”;Y 为名词时,则可能替换为“的”,如“抗争之名、世界名城之列”可以说成“抗争的名义、世界名城的行列”。2 X 和 Y 的语法功能在有可能由“的”替换“之”的语义关系中,还要考虑 X 和 Y 的语法功能。在领属关系、修饰关系、限定关系、陈述关系以及 Y 为名词的同一关系“之”字结构中,如果 X 和 Y 均能够独立使用,则可以直接替换,如“上帝之手上帝的手”“生命之花生命的花”“可读之书可读的书”“生活48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inan Journal(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19、2022 年 12 月No.122022总第 287 期Sum No.287“X 分之 Y”是表示比例关系的固定结构,“分”已无实际语义,因此归入第一类。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年版,第 673 页。徐阳春:谈“之”、“的”互补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 年第 4 期。之严肃生活的严肃”。如果 X 或 Y 其中任意一者是不成词语素,都需要将其换用为语义相当的词语,再使用“的”,如“妇女之友妇女的朋友”“世界名城之列世界名城的行列”“蝶之舞蝴蝶的舞蹈”。那么为什么“之”可以与单音节不成词语素匹配而“的”却不能呢?对于 Y 来说,与 Y 和“之”“的”的组合

20、方式有关。结构助词“之”来源于指示形容词(另文讨论),是前附于 Y 的,无论单音节Y 是否成词,韵律上“之”与 Y 都形成一个双音节单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感,如“妇女之友”韵律结构形成“妇女|之友”;而“的”是后附于 X 的,所以 Y 无法与“的”形成一个韵律单位,当 Y 是单音节不成词语素时,便无法自足,如“*妇女的|友”。虽然与韵律因素相关,但因为“之”“的”附着特点的不同,根本上是 Y 的语法功能决定了两者是否可以使用。对于 X 来说,“的”要求 X 是成词语素则同时涉及语体色彩因素,以“蝶之舞”为例,现代汉语不能单用“蝶”,它便不能连接定语标记“的”。3 语体色彩、韵律节奏和修辞语义关

21、系和语法功能两个因素是刚性制约,影响到“之”能否直接被“的”替换;而语体色彩、韵律节奏和修辞的影响则是柔性制约,关系到“的”替换“之”后整体表达是否顺畅优美的问题。相比之下,“的”是口语化的表达,而“之”更有文言色彩,如“精神之钙”在语义关系上是修饰关系,X 和 Y 都可以独立使用,能够直接使用“的”表达为“精神的钙”,语义没有差别,但后者不如前者文雅;“非常之难”与“非常的难”与之类似。“今日之事”是修饰关系的表达,“今日”和“事”均可独立成词,满足语法上的要求,但“今日的事”不符合我们的语感,因为“今日”书面色彩浓重,与“的”和“事”不匹配,换成“今天的事”则十分自然。语体色彩因素在各种语

22、义关系的“之”字结构中都存在,最广泛地影响人们的语感。在韵律层面,吴永存(2007)对 CCL 语料库现代汉语“之”的 8 万多条用例进行了统计,其中四字格出现 58 000 多例,占总数的 71%。可见四字格作为自古以来备受青睐的结构依然具有绝对优势。这种韵律上的影响客观存在,如“书籍”比“书”更加正式,似乎更适合与“之”搭配,但“可读之书”比“可读之书籍”更为常用。因为现实表达的需要“之”字结构可以突破四音节的束缚,如“如此之丰富多彩”“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等。此外,分析“之”“的”的使用,不能局限于短语层面,还要考虑全句的修辞需求。在例中,如果只看“之”字所在短语,可以换用为“国家落后、国

23、力不振、国运危难的时候”;但其后还有两个“的”,从避免重复的角度来看,“之”不宜换用为“的”。爱国主义通常是在国家落后、国力不振、国运危难之际的一种特别强烈的时代要求。(CCL 当代 CWAC AHE0024)“之”与“的”的替换问题非常复杂,上述几方面因素从不同层面进行制约,彼此之间亦有关联,多个因素经常同时产生影响。三、助词“之”的“集合元素”关系考察(一)“集合元素”关系的用法“集合元素”关系类“之”字结构是较为特别的一类,“的”无法仅依靠自身替换其中的“之”。Y 为数字性成分的使用尤为普遍,“三分之二”“百分之一”这类比例关系的表达因为高频使用显得58刘雪莹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之”及其与

24、“的”的关系吴永存:现代汉语“之”字结构的多角度考察,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形式固定,但将其归入“集合元素”类是合理的,区别只在于比例关系更加强调元素数量而非元素名称。“集合元素”关系最显著的特点是将元素限定在某个集合范围之内,“其中之一”是现代汉语的常见表达,“中”字的出现更明确体现了这种关系。“集合元素”关系与领属关系的“之”字结构相似,也符合 Langacker(1993、2008)的“参照体目标(eference-Target)”理论。这与“NP 之VP”作为“参照体目标”构式(沈家煊、完权 2009;完权 2016)相一致。“集合元素”关系中 X作为一个集合充当参照

25、点,为目标 Y 提供所处范围。但它与表示范围或地点领有的定中结构(如“囊中之物”)不同,X 由 Y 组成且所有 Y 是同质的。“X 分之 Y”小类也是如此,是由抽象的同质要素组成一个集合。Y 位置出现的数字以“一、二、三”最为常见,其中“之一”最多。当“分”出现时,均表示基数,即强调所占比例;“分”不出现时,如果 X 为非数字性成分,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进行判断,既可以表示基数,也可以表示序数。例如:周迅被媒体评为内地演艺圈“四小花旦”之一。(CCL 鲁豫有约红伶)Safari 与 edge 是体验最差,最难用的浏览器之二,没有之三了。(微博)冲击之一:复关后近期内北京市工业系统 80%以上的

26、行业和 5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冲击之二:冲击之三:。(CCL 1994 年报刊精选)例是基数用法,表示周迅是“四小花旦”中的一员;例中“浏览器之二”也是基数用法,指浏览器集合中的两个;例“冲击之一/二/三”则是序数用法,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个冲击”。“之 Y”表示序数的用法进一步发展,“之一”甚至“之四”出现了作为独立语法单位使用的例子,通常作“没有”的宾语,如:今天是我过的最开心的生日,没有之一。(微博)例表示今天的生日是唯一的最开心的生日,这样的表达需结合前后两个分句才能理解。已有研究已经注意到了“没有之一”的这种新用法,这一表达多需要与“最”组合使用,表达强烈的主观色彩(王卯根

27、2011;吉益民 2017;张翠吉 2018)。王卯根(2011)指出,“最 XN,没有之一”是“最 XN”结构与“最 XN 之一”的组合重构,“没有之一”否定最高级表述对象与评价对象之间存在群体/个体关系;吉益民(2017)则认为“最 M+H,没有之一”的直接衍生母体为“最 M+H+之一”,这一修辞构式旨在固化并凸显评价对象与表述对象之间的极性等同关系。“之一”的这种用法类推出其他数字形式充当“没有”宾语的用法,如:最喜欢的两部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 超脱,没有之三。(微博)#权力的游戏#第五季最让人心痛三个表情没有之四。(微博)例表示没有喜欢的第三部电影,例“没有之四”强调最让人心痛的表情只

28、有三个。虽然同样充当“没有”的宾语,但“没有之一”与“没有之三/四”等实现表义的方式不同。正如吉益民(2017)的分析,“没有之一”为元语否定构件,意在取消“最 M+H”极性语义表达中可能存在的群属性和模糊性。“没有之一”是通过对语言表达本身的否定来实现排他的,以为例,否定的是“最开心的生日之一”这种表达,从而实现强调唯一性的目的;而“没有之三/四”表示没有“第68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inan Journal(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2022 年 12 月No.122022总第 287 期Sum No.287Langacker,onald W,“efere

29、nce-point construction”,Cognitive Linguistics,Vol.4,1993,pp.1 38Langacker,onald W,Cognitive Grammar:A Basic Introduc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p.83 84沈家煊、完权:也谈“之字结构”和“之”字的功能 ,语言研究 2009 年第 2 期。完权:“的”的性质与功能,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年版,第 144146 页。王卯根:“最 XN,没有之一”格式的来源及特点 ,当代修辞学 2011 年第 3 期。吉益民:论构式

30、“最 M+H,没有之一”,汉语学习 2017 年第 2 期。张翠吉:“(最),没有之一”探析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 4 期。三/四”个同类事物,通过排除其他选项来表现事物的唯二(或唯三)性。因此,后者可以根据实际表达需要出现更大的数字,例如:11侃侃而谈真的是我这二十多年人生里最难的四个字,没有之五。(微博)因为上述不同,导致“没有之一”和“没有之二”“没有之三”并举的用法令人费解,如例12:12李小龙是我最佩服的人,没有之一没有之二没有之三。(微博)值得注意的是,不存在“没有之二”单独使用的用例(只有与“没有之三”等并列出现的情况)。根据例 11,“之一”以外的

31、数字一般表示序数,“之三”“之四”的表义基本与“第三”“第四”相同。“没有之二”单独使用也表示没有“第二”,没有“第二”即强调唯一性,这种语义通过“没有之一”就可以实现,故一般不会见到“我只喜欢这部电影,没有之二”的说法。例13中“之四”与“第一/二/三”并列使用,更能说明它们在表义上具有共性。13茭白第一,茼蒿第二,芹菜香菜第三,我心目中最讨厌吃的菜没有之四了、宁愿酱油拌饭也不吃这个。(微博)“之一/二/三”独立使用的新生用法由其在“集合元素”关系中表示元素的用法发展而来,这种用法正逐渐流行,而其究竟能否在今后成为大众广泛接受的日常表达,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二)“集合元素”关系的历时考察“集

32、合元素”表达在网络中使用得越来越普遍,但这并不是“X 之 Y”的创新用法,我们考察了分属不同时代的材料发现,这种用法古已有之。1 秦汉时期诗经 中“之”大量使用,但没有出现“集合元素”结构,可能与诗歌体裁的特殊性有关。秦汉时期其他作品中开始出现这类用法,但数量不多,如:14出门,使以三分之一行;半道,使以二乘。(左传哀公八年)15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左传 中表示数字关系,以无“分”而直接使用数字的用法更为常见。文学或音乐作品部分内容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相似,如例16中“大明之首章”表示 大明 八章中的第一章:16楚人许之,乃免叔孙,令尹享赵孟,

33、赋大明之首章。(左传昭公元年)古代汉语中非数字“集合元素”关系还可以用来表示人,而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会指人,如例17中成人讨伐的是齐师中“饮马于淄”的人:17齐师围成,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论语 中没有出现表示数字的“集合元素”关系,只有非数字用例:18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大夫之贤者”“士之仁者”分别表示大夫当中品德高尚的人和士中品性仁义的人。墨子 中表数字关系的“集合元素”用法多使用“X 分之 Y”,也有不用“分”的用例,见例19 20。在各种文本中尚看不出“分”的出现对表义功能和语法功能的影响,因此这里

34、暂不考虑其差别。19岁馑,则仕者大夫以下皆损禄五分之一;旱,则损五分之二;凶,则损五分之三;馈,则损五分之四;饥,则尽无禄,禀食而已矣。(墨子七患)20若易五之一,以楹之抟也,见之。(墨子经说)78刘雪莹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之”及其与“的”的关系“三国之一”的分析存在争议,且这种用法极为少见,故不予赘述。比例关系中也可以不出现“之”,如例21中“十一”表示“十分之一”,与“半”和“三分之二”对举使用,但这种用例较少:21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孙子兵法军争篇)九章算术 是算书,书中大量出现“X 分之

35、Y”,如:22今有十八分之十二。问约之得几何?答曰:三分之二。(九章算术方田)2 魏晋南北朝以降魏晋南北朝时期,例句不多,数字和非数字用法依然都在使用,表示比例时仍有不使用“分”的情况:23其城南临汉水,北带通逵,南面崩水三分之一,观其遗略,厥状时传。(水经注卷二十七)24若览之而悟者,亦仙药之一草也,吾何为哉!(抱朴子勤求)25东岸有故城,险带长河,戴延之谓之逯明垒,周二十里,言逯明,石勒十八骑中之一,城因名焉。(水经注卷五)例25中“十八骑中之一”出现了“中”字,使得“集合元素”关系更为明确。这一时期佛经标题中已经系统使用“之”,如:26a 大施品第三之一/二(北凉译经)b 诸菩萨本受记品

36、第四之一/二/三/四/五/六(北凉译经)隋唐五代时期用例,如:27每两二十四铢,则一钱重二铢半以下,古秤比今秤三之一也。(通典食货九)28请别立农官,取州郡户十分之一为屯田人。(通典食货二)唐诗的标题中也出现了佛经标题的用法:29 a 梦李白二首之一b 长相思二首之二c 塞下曲四首之三明清时期的使用情况与之类似:30古者以麻为五谷之一,若专以火麻当之,义岂有当哉?(天工开物乃粒)31罚而当,居二十分之二,月粮得实惠,明号令,居二十分之一。(练兵实纪戚继光)标题中的用例如:32明季三朝野史卷之二虽然“集合元素”类“之”字结构在各个时期的用例数量均不多,但根据上述历时语料可知,这是汉语自古以来就使

37、用的表达手段。四、结语本文对现代汉语中助词“之”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根据 X 和 Y 之间的语义关系对其进行分类并考察了各类关系中“之”与“的”的替换情况。不可否认,在很多情况下“之”可以与“的”替换且最主要的差异在于“之”带有文言色彩,但“之”是否能够替换为“的”,并非简单涉及语体色彩一个因素。“X 之 Y”结构整体的语义关系、X 和 Y 的语法功能、语体色彩、韵律节奏和修辞因素都会产生影响。“集合元素”语义关系中的“之”不仅不能直接换用为“的”,而且没有其他助词可以替88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inan Journal(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2022

38、年 12 月No.122022总第 287 期Sum No.287换,这是“之”在现代汉语中承担的一项重要功能。库藏类型学理论中“语言库藏(linguistic inventory)”指的是特定语言系统或某一层级子系统所拥有的语言手段的总和,包括语音及韵律要素、词库、形态手段、句法手段等(刘丹青,2011);“显赫范畴(mighty category)”是其核心概念之一(刘丹青,2012)。类型学研究不仅要关注语言中的库藏手段,还应该关注库藏手段的显赫度。助词“的”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显赫范畴,不同于多数语言区分领属标记和非领属标记的情况,“的”广泛适用于中心语出现或不出现的各类定中结构中,并

39、且发展出其他用法,如焦点标记、语气助词等,其显赫性很容易掩盖“之”在现代汉语中发挥的作用。相比之下,“之”显然不够显赫,但并非只有显赫范畴值得关注。在表达“集合元素”关系时,“X 之 Y”结构中只能使用助词“之”,无法直接换用为“的”,可见它是现代汉语中表达该语义关系的词汇库藏手段,具有“的”所不具备的表义功能。因此对于现代汉语中的“之”,我们应该合理认识其地位。“之”不只是与“的”对应的文言表达,与其简单说“之”带有文言色彩,倒不如承认这种表达方式是对于古代汉语同类用法的继承和发展。如果认为“之”是文言“遗留”成分,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独立的表达功能,这是不符合语言事实的。AbstractThe

40、 Particle“zhi”in the Modern Chinese and Its elation with“de”LIU Xueying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usage of“zhi”in the modern Chinese,and it classifies“X zhi Y”according to the semantic relations between X and Y It examines the replacement of“zhi”with“de”,which is influenced by the semantic rela

41、tion of the structure,X and Ys grammatical functions,register,prosody and rhetoric“zhi”in“set-element”structure,which is reserved of the similar usage inclassical Chinese,cannot be directly replaced with“de”Therefore,“zhi”in the modern Chinesecannot be simply regarded as the classical Chinese variant of the attributive marker“de”It is the particlein the modern Chinese inventory to express the relation of“set-element”Key Words:zhi(之);de(的);set-element;inventory means责任编辑李小雨责任校对王桃98刘雪莹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之”及其与“的”的关系刘丹青:语言库藏类型学构想 ,当代语言学 2011 年第 4 期。刘丹青:汉语的若干显赫范畴: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 ,世界汉语教学 2012 年第 3 期。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