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永远的校园教学目的: 1.了解北大,走近北大,感受北大,思考北大 2.借助演讲、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思辨说理的能力 3.对比谢冕心中的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并揣摩这种差异的根源,从而树立正确的大学观、人生观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理想中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 教法与学法: 1课型:讲读课、公开课、研讨课、活动课 2教法:质疑、讨论、辩论 3教具及能力培养方向: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材料);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诵读文章,感知大意;第二课时主要展开拓展、延伸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03年2月25日,在首都北京发生了二起震惊中外的爆炸案,先后
2、发生在清华大学的荷园餐厅和北京大学的农园餐厅,虽然比不上恐怖份子驾机撞毁世贸大楼那样引人注目,但在很少发生恐怖流血冲突的中国大陆来说,这的确也算得上是惊天动地的事情了,最引人深思的是:恐怖份子为什么要选择清华和北大进行作案呢?案情侦破之后,答案浮出水面,而这个答案竟让人哭笑不得,因为犯罪谷子声称:“制造爆炸案的目的是为了出名。” 对于这起事件,我不想多作分析了,我只是想说:为什么炸清华、北大就能出名呢?那是因为这两所大学太有名了,本身就是名望的象征。我们这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从古至今那些杀人的罪犯很少留下姓名,而刺客荆轲的故事却被广为传诵,不仅仅是因为荆轲的大义凛然、高风亮节,还因为他刺杀的对
3、象是权倾天下、赫赫有名的秦王。 的确,清华、北大太有名气了,不仅是每一位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就连没有丁点儿文化常识的人可能也会对他们肃然起敬。江泽民同志作为一国主席,日理万机,我不知道他曾去过哪些大学,但我知道北大他是去过的,就在北大建校一百周年的校庆典礼上,还作了热情扬溢的讲话,因此,才有了我们课本上这篇文章。 大凡有名望的人、事、物都难得一见:比如卢浮宫珍藏的那些传世珍品;比如我们的局长、县长、市长或者更高的官员。于是我们容易对那些有名望的东西产生神秘感,认为他们与众不同,认为他们超凡脱俗,认为他们高不可攀,或许真的如此,或许未必竟然。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大著名学者、中国当代著
4、名诗歌理论家、朦胧诗派的倡导者谢冕先生用他的眼、他的手、他的心为我们搭建的北大校园,去感受北大的那一份脱俗和平凡吧! 二、感受北大 1别忙,让我们先在北大校门外驻足停留一下吧!那里有柔美的未名湖,那里有端庄的博雅塔,那里有埋头治学的伟大学者,那里有潜心读书的才子佳人,我们这群不速之客的贸然闯入会不会惊扰了那里的宁静呢?让我们抑制住急迫的心情,暂时停留在外,等候主人的邀请吧。但我们总得干点儿什么吧?对了,我们就呆在这儿畅谈我们心中的北大吧! 2请大家拿出课堂练习本,在上面写下你心目中的北大。(要求:可以写你所知道的北大,包括北大历史、北大人物、北大建筑、北大精神、北大景观、北大掌故等;也可以写你
5、想象中的北大,仍然包括以上几方面的内容。至于语言的组织,建议大家尽量采用整齐、对称的句式,比如“那里有,那里有”也可以是其它一些句式。总之,能达到美感的话,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3学生写作阶段(教师巡视) 4学生发言阶段(教师相机补充、完善) 三、补充内容 1北大历史:1898年成立,原名“京师大学堂” ,“改革维新,兴学图强”的产物,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甲午海战海战失败,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的产物);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学者、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任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网罗大批人才,活跃了学术氛围,陈
6、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先后执教,毛泽东也在图书馆任职,这一时期是北大历史上非常活跃的时期,也成为了民主运动、革命运动的中心;北大是“五四”爱国主义运动的策源地,也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地。1916年10月,国家“211工程”中首批支持的两所大学之一。“小平,你好”口号的提出者,表现了对改革开放的支持。 2北大人物:李大钊、冰心、邵飘萍、毛泽东、陈独秀、周作人、马寅初、冯友兰、梁实秋、季羡林、谢冕,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 3北大建筑:燕园、校门、红楼 侧重介绍 一塔湖图( 戏称“一塌糊涂” ) 4北大精神: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学术前沿,战斗阵地 “科学与民
7、主”的口号 5北大逸事: 优秀人物和传统: a. 郁达夫上第一堂课的故事 b. 朱光潜评中国哲学史的故事 c. 北大校园流传的段子 现实中的北大暴露出的阴暗面: a. 网上有人称“北大,你已经无耻到了极点” b. 自诩为北大才子写的书名:狗日的北大 c. 微分拓扑学教授张筑生之死 d. 北大教授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 e. 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报道 四、理性思考 说到这里,我们的心情已经变得沉重,兴冲冲的脚步或许已不大迈得开了。我们分明感到:北大虽然脱俗,但也难于免俗,甚至还有丑陋的地方。但“永远的校园”,这又是一个多么具有诱惑力的题目呀!尽管我们已变得犹疑,毕竟眼见为实,还是让我们一起走进校门,用
8、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审视北大吧!请大家速读永远的校园一文,把你对北大的理解告诉我,把“永远”的原因告诉我。 自由灵魂 学生根据文章随机概括 “永远”的原因 治学精神 教师根据情况适当提示 独立思想 自由乡土 永远抗争 成长 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过程与方法: 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之路的道理。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之路的道理。教学方
9、法: 表格归纳课前准备的教具: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材料)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作者介绍:l 拉索尔贝克,是美国著名记者和专栏作家。代表作有成长黄金时代。迄今为止,他共出版了17部作品。l 拉索尔贝克,出生于1925年,母亲是乡村教师,父亲是工人。拉索尔天生羞怯,体格瘦弱,性格内向,资质平常。父亲死后,他随母亲从农村辗转来到城市,寄居在舅父家中。时势的艰辛,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过早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分担了家庭的责任。历经人生变故而愈发意志坚强 的母亲就把年幼的他推向一家之主的位置。在母亲的不断引导、敦促甚至驱使下,拉索尔八岁做了报童,之后学过音乐,当过仓储市场搬运工、
10、邮局小职员等。经过不断尝试和数次失败,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自尊和他人的尊重。太平洋战争爆发,拉索尔应征入伍,成为预备役海军飞行员,退役后从地方小报的调查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成为一名优秀作家。(二)作品介绍:l 成长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单亲家庭中的小男孩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成才的故事。l 成长既是典型的美国式的励志故事,也可以说是一本家庭教育指南。即使在今天,书中所提及的问题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二、新授内容(一)课文片段精读,学会感知和领会l 仔细阅读“我”推销星期六晚邮报的片段,思考:l 1、母亲为什么要逼着“我”去
11、推销星期六晚邮报?l 母亲发现我缺乏闯劲,在八岁的时候就让“我”在街头推销星期六晚邮报,这是母亲对“我”进行的强化训练,以让“我”尽早适应竞争。l 2、在推销的过程中,发生了那些事?最终的结果怎样?l “我”先是找了一个热闹的地方,等着“人”来买,结果是一份也没有卖掉。然后是在母亲的指导下,按遍了镇里大多数人家的门铃去推销,可还是卖不完那三十份杂志。最后,母亲让多丽丝和“我”一起去推销,结果多丽丝成果显著,而“我”最终也没能掌握推销的技巧。l 3、课文写多丽丝兴致勃勃地推销星期六晚邮报有什么用意?l 多丽丝伶牙俐齿地推销杂志的行为与“我”的推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现出多丽丝的性格与“我”的性格
12、不同。(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l 思考:1、“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l “我”是一个性格内向、喜欢安静又颇有主见的小男孩形象。 “我”缺乏闯劲,羞怯畏缩,不敢多说话;在卖杂志的过程中,不敢敲别人家的门,见有人开门就惊慌失措;遭受挫折后,就想放弃,推说自己“没有推销员的天赋”。同时,我渴望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我喜欢读书,我的阅读对象很多。在某种程度上,“我”也不乏韧性和闯劲,当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后,就暗下决心在这条职业道路上走到底。l 2、从全文看,母亲具有哪些性格?请读出这些句子并进一步分析。本文用了怎样的记叙方式交代的?l “我”的母亲她率直、泼辣、急于求成
13、,“她难以掩饰她的厌恶”,又毫不隐瞒她的高兴,她很自信,希望“我”有所建树,对“我”不思进取的性格十分失望却毫不自怨自艾。她又是开明的,一旦发现“我”在生意场上已没有指望,便为“我”留意新的“行当”。于是,她发现了“我”的写作天才,并鼓励我当个作家。l 插叙l 多丽丝呢?l 多丽丝是一个性格开朗、大胆热情、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形象。课文细致刻画了她帮助家里人洗碗碟、敢于向商店老板讨回公道、伶牙俐齿地推销杂志、厉言警告哥哥用卖杂志的钱买苹果等几个情节。从中可以看出,她既是我性格的对立面,也是母亲性格的继承者。三、巩固小结路是走出来的,成功是不断尝试的结果。四、拓展回忆、说说:母亲最让我感动,最让我难
14、忘的一个细节课外作业:1、写出你的座右铭,谈谈你的理解。2、以“我的成长”为题,写一篇300字的片段。要求:情感真挚,语言流畅。3、本课的拓展练习。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我很重要教学目的:1、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只要我们为光明而奋斗,每一个“我”都是一道独特的美丽风景。2、学习、领会文章善于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论据,巧譬博喻,反复论证;造语简练,多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整齐流畅,适于诵读的写作特色。教学设想:1、以“为什么我很重要”作为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来领会文章的主旨。2、探讨“集体主义”与“我很重要”、“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和理解“我很重要”的内涵
15、。教学重点:体会和理解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首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录象(播放“2005年春节晚会中最出彩的一个舞蹈节目千手观音”)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2、那么请大家看看下面几个名人说过的名言: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保罗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鲁藜泥土(短诗)提问:这三句名言有什么共同之处?明确:强调谦虚,认为自己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事实就是这样,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就是“谦虚”,大家习惯地说“我不行”、“我不
16、重要”了;同时,我们也听惯了别人说“我不重要”了。就是在现代社会,我们也提倡要注重“集体主义”的力量。但是,现在却有一位女性勇敢地发出了“我很重要”的宣言。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她是怎么跟我们说明“我很重要”的。(二)整体感知:1、通过预习,相信大家对课文应该有初步的了解了吧,有些同学会不会没有预习呀?现在给大家再一次机会,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找出文章写“我很重要”的句子。并思考:作者认为“我很重要”,文章是从哪几方面进行具体阐述的?2、提问:文章是从哪几方面进行具体阐述的?我们也就是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明确:要从亲情、友情、事业三个层面揭示。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
17、重要吗?父母作为孩子,我们是父母生命的组成和延续,父母给予我们情的倾注和爱的奉献,我们的身上,聚满了亲人关注的目光(爱的承载)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伴侣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遮风避雨的大伞,是温暖他们幼小心灵的太阳(爱的传递)。面对后代,我们有胆量说我不重要吗?孩子我很重要,不只为父母,还为了孩子;不只为爱的接受,还为了爱的付出。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朋友作为朋友,我们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知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才有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美谈,才有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佳话。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很重要。事业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18、,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生长人类进化中重要的一环生命诞生的偶然性对于事业,我们应该是自己的主宰,有自己的主见,而不应“人云亦云”,迷失自我,丧失自信,缺乏创新。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了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能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羊肠小道;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很好,却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每个人都是万物之灵;每个人都是人类不断进化的成果;每个人的出生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们断定自己是否重要的角度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认为的?明确: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作者认为:“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
19、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那为什么“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明确: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开始用排比句式连续地说“我不重要”。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前,社会不重视个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时代的进步,个体才得到重视,现在国家正式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这里是破旧立新。、人们为什么不敢说“我很重要”?明确:因为自古以来就强调谦虚,这样会被人觉得狂妄自大、大言不惭,遭到攻击。因为“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正是由于所受的教育和传统的价值观念使然,作者从开始的担心别人的批判到后来响亮地向世界宣布“我很重要”,其中经历了一
20、个怎样的思想过程?这一过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对自己小声说不习惯(但是我说了)声音放大一点说激动(我这样说了)大声对世界宣布勇敢(我终于说了)昂头响亮地宣布骄傲(我坦然说了)变化原因:作者和我们都认识到了“我很重要”是心灵对生命的承诺。(三)合作探究:、既然整篇文章都是在向我们说明“我很重要”,题目也是“我很重要”,但作者为什么从“我不重要”说起?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呀?明确:(1)立意新颖、深刻。一直以来,我们的价值观念都是强调他人他物的重要,否定自我的;重视自我、肯定自我是一种需要批判的个人主义倾向。这篇文章从反面立意,充分肯定了自我的重要,这样的立意是新颖的。说它深刻,就是它的这种对自
21、我的发现与肯定,反映的是一种对生命的重视,是对人的一种发现,是人的价值的一种回归。(2)开始运用排比句式连续地说“我不重要”,跟后面的前后“我很重要”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文章标题“我很重要”换成“我最重要”行不行?明确:不行。“我最重要”就是“以我为中心”,一切从“我”出发;是极端个人主义,事事处处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很重要”是说要充分了解生命的价值,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体现生命的意义。也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还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请大家找出这些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来。明确: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
22、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比喻、夸张)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位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作为随处可见的人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们不重要。(排比)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无数祖先进步的痕迹储存于脑海深处。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土地。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比喻)我们的生命
23、,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比喻、反问)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夸张)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比喻、反问)(四)知识点点拨:比喻:1、比喻比喻即打比方。例:池塘像一面镜子。其中“池塘”叫本体,“镜子”叫喻体,“像”叫比喻词。本体、喻体、比喻词三者构成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比喻。2、特点:比喻中所涉及的两个事物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类的。它是利用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另一事物来形容说
24、明这一事物的。、作用:通过这种形容说明,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通俗,使语言表达形象生动给人以活生生的印象。4、比喻的分类:明喻、暗喻、借喻。联系:明喻和暗喻都有本体、喻体、比喻词。区别:比喻词不同;明喻用“如、像、似、仿佛、好像、像-一样”之类的词;暗喻用“是、为、成为、变成、化作”之类的词。(例:她的眼泪立刻化作倾盆大雨,滔滔而下。)借喻只有喻体,没有本体和比喻词。例:(蓬头、赤脚,一群还没有睡醒的猪猡从楼梯上冲了下来(夏衍包身工);第8段,“我是由无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
25、么文雅的举动!-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第15段,“概率垒就的金字塔”是说我们生命的诞生“充满了人所不能把握的偶然性”“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机遇的产物”。)(五)总结:、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于“我”很重要还是不重要,还是要在现实生活中用心感悟的。孟子老先生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认为“我很重要”,同学们是否也这样认为呢?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吧。提示:如果你认同作者,可就作者提到的“我很重要”的理由或其它理由来谈;若不认同,可想想还有什么比“我”更重要的东西?明确:其实“我很重要”与“我不重要”的观点都有道理。()前者主要是从珍爱生命,重视个人价值的角度谈的。要珍爱生命,欣赏生
26、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因为“我很重要”。也是这篇文章要表现的中心。()而后者则是从个人和集体的辩证关系谈的。可见,选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现在的社会,大学生轻生的例子屡见不鲜。几乎每所高校都有学生跳楼、自杀,在2006年,华南农业大学一周内就有四个学生跳楼自杀,其中还不乏即将毕业的优秀研究生。所谓天之骄子,他们的条件会很差吗?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放弃生命呢?大家再想想,我在上课前放的一段录象,是2005年春节晚会中最出彩的一个舞蹈节目千手观音。优雅曼妙的舞姿、美仑美奂的造型,让观众的感官和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和震撼。很难想象,这21位舞者是生活在无声世界的聋哑人,他们平均年龄17岁,最
27、小的只有13岁。21位聋哑演员近乎完美的演绎了千手观音有关爱的主题。领舞者邰丽华,中国唯一登上两大世界顶尖艺术殿堂美国卡内基音乐厅和意大利思卡拉大剧院的舞蹈演员。身为聋哑人,他们尚能克服困难,珍爱生命,演绎出如此的成功,让人惊叹、崇敬。、对比之下,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意识到“我很重要”的好处。同学们,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但这一过程有着不同的量和质。生命中不会永远快乐,也不会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让人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呢?一句话:活着就好!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活着,就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重视自身的
28、价值,因为你并不是被世界冷落或遗忘的一株小草,而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我的母亲课前自主【走进作者】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
29、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躏辱投湖自尽老舍文学创作历时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识记积累】字音:文绉绉(zhuz
30、hu) 庶祖母(sh) 佃户(din) 侮辱(w) 眼翳病(y) 吹笙(shng) 摹画(m) 敷衍(f yn)形近字: 拆(拆桥) 徒(学徒) 摹(描摹)柝(击柝) 徙(迁徙) 蓦(蓦地)【课文初探】1课文第13节主要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请结合课文认真分析2作者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说明【文段精析】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
31、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便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
32、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
33、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1选文第1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选文中,能体现母亲是“严师”的事件有哪些?3选文中,能体现母亲是“慈母”的事件有哪些?4请找出选文第5段的中心句绝品一、课程名称:七年级下
34、册绝品二、学生分析: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小说还只停留在感受和理解的层面上,还不具备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对本文主题的把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还需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三、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小说中两个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人物对祖国艺术珍品的保护与热爱,培养爱国主义情操。3、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写文中的短句。四、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文为一篇文章人物形象为重点,所以本课主要分析文中人物。五、课程实施:1、导入: 中国的书画艺术是世界公认的东方艺术瑰宝之一,有许多的同学都很喜欢书画,下面就请同学欣赏几幅书画作品。(出示电脑动画)
35、同学们看出来这几幅画中的区别了吗?(同学们会回答有的经过装裱?有的未经装裱。)同学们知道装裱有什么作用吗?(同学们可能会回答美观、易于悬挂、易于保存等。)这里面最重要的作用是经过装裱的作品更易于保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绝品,体会一下围绕一幅古画的保护的人和事。2、默读课文:思考文中有哪些内容能够被称为绝品。 (学生的回答可能很多,教师可以归纳为主要是以下几个点:文中的那幅古画、常先生的装裱技艺、刘三爷与常先生的为人、二人之间的友情。)3、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1)根据文中的情节分析刘三爷的性格特点。 刘三爷考过秀才,现在做商人,于是儒雅与豪气便可以在他身上同时存在了。他为人豪爽对友情十分重视
36、,他信任常先生,常先生推荐的字画“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那幅唐代珍品被行家鉴定为揭品不值几文,他也没有怨恨朋友,并且在常先生突然归来时,仍能够热情相待,可见他做人的大度。(2)马氏是在家境败落的情况下,逼不得已才把这些字画卖了,刘三爷为什么要赎回这些画?既然已经赎了回来,为什么还要送给王商人? 在刘三爷家境最窘迫的时候,因为对友情的珍视,自己冒雪去把画赎了回来。在他知道了常先生的一片苦心是为了保护这些国宝之时,毅然把这些画送给了可以收藏这些画的王商人。他对朋友、对国宝的这种情感着实令人敬佩。(3)联系全文,常先生把这幅画揭为三层的目的是什么? 常先生是一位用装裱店主掩盖真实身份的革命党。在国
37、家危亡的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想拯救国家,拯救民族。在那动荡的年代里,一些艺术珍品随时都有可能流失甚至会被毁坏。团此他选择了刘三爷这位珍爱艺术的“儒商”来收藏这些字画。对于那幅宝中之宝的唐代珍品,常先生为了避免它被别人认出来巧取豪夺而把它改头换面。并且他也相信刘三爷能够信任他,能够不负他的所托。(4)既然是为了保护这些国宝:为什么常先生不把这些画送给刘三爷而是卖给他呢? 因为常先生考虑到自己的特殊身份,总有一天会被人知道。那个时候他送给刘三爷的这些画很可能就成了送给刘三爷的罪名。他是替朋友考虑才这样做的。同时,他把这些画卖给刘三爷,既保护了国宝,又为革命筹集了经费,可以说一举两得。 4、刘三爷和
38、常先生虽身份、处境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共同地表现出对祖国艺术珍品的热爱,从中表现出了他们什么样的精神? 刘三爷和常先生在那样动荡的年代之中,能够不顾个人利益,而保护这些国宝,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5、本文使用了大量的短句子,运用精练含蓄的语言刻画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两人深厚的感情,也写出了他们伟大的爱国之情。相信你读完之后会有很深的感受,请你模仿本文的语言,写一段文字阐述一下你对做人或友情的理解。 本题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练习写不同风格的语言,教师可以先简单讲解短句有什么特点,如何写短句,然后再让学生仿写。一碗清汤荞麦面教学目的: 1学习小说所表现
39、的面对艰难而不屈服的精神及其社会根源性。 2体会小说人物形象。 3掌握以物为线索展开情节的结构形式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体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意义。 2难点:人物形象对塑造整体环境的作用。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自读,思考下列问题:(一)1母子三人为什么要在顾客都散尽后,才去北海亭面馆吃面?2他们为什么连续三年都在同一时间到北海亭面馆吃面? 3那女人购买阳春面时,为什么“怯生生地问”“可以吗?”4在这母子三人身上,主要体现了怎样一种精神?(二)1他们已经好几年没有再来北海亭面馆吃面了,老板夫妇为什么还要年年将二号桌上摆好“预约席”的牌子? 2在老板夫妇身上,主要体现了怎样一
40、种社会公德?二、导入:同学们已步入激情如火的青春季节。我们知道人在旅途上,不可能总是春色满园,鸟语花香,还有西风落叶,雨雪冰霜。在你的人生之舟即将起航的时候,多品味一些人生的酸甜苦辣,多解读一些人生的艰难曲折,那么你将会更加自信与坚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味在日本引起强烈共鸣、产生深刻影响的当代小说一碗清汤荞麦面,体会一下母子三人在除夕夜同吃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感受吧。象中国人人包饺子一样,日本在除夕之夜都要 吃荞麦面,称为年越荞麦.日本人讲究讨口彩,过年吃荞麦面,长长的面条, 寓意人们的缘分长久,幸福常在.三、复述:小说以一碗面为线索,以北海亭面馆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我们读小说要掌握的第
41、一要素,通过课前的预习,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了,学生复述。四、分析课文:(一)小说的主人公是母子三人,小说是怎样来塑造这三个主要人物的。这母子三人为什么要在顾客都散尽后,才去北海亭面馆吃面? .他们为什么连续三年都在同一时间到北海亭面馆吃面? 那女人购买清汤荞麦面时,为什么“怯生生地问”“可以吗?”在这母子三人身上,主要体现了怎样一种精神?写人物往往抓住哪几方面的描写?(语言描写)问:找出母亲四次要面的语言描写,并注意这四次说话的区别:生答:唔清汤荞麦面一碗可以吗? 唔一碗清汤荞麦面可以吗? 唔两碗清汤荞麦面可以吗? 唔三碗清汤荞麦面,可以吗? 讲解:(黑体板书)“唔可以吗”,符合日本人的说话
42、方式, 更符合母亲当时的心理难为情害羞(每一次都一样?)前三次难为情一次比一次轻第一次把要面数量“一碗”放在后面。第二次第三次比第一次少了一个省略号第三次比第二次增加数量,一碗变成了两碗最后一句不是难为情,因为这时候他们已经战胜了困难语气非常平静综合:前三次吃面,店主夫妇都是少收钱多给面。读过小说我们不难理解,命运的不幸,生活的艰难,在母亲心中刻上了深深的伤痕,每当除夕夜来临,他都有一种难以述说的复杂心情,既要与孩子过年又不愿在人前表现家境的窘迫,以至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只得在顾客散尽时候去。三人要一碗面的尴尬,这样晚的时间因吃一碗面而麻烦人的歉疚,使得母亲每次都怯生生的发问。问:母亲由非常害羞
43、地开口要一碗清汤荞麦面,到少一些害羞,再到非常平静地说出要三碗清汤荞麦面,这里面有一个变化发展,其原因是什么?提示:这是因为他们母亲三人战胜了困难,经济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他们依靠母亲对儿子的爱护,儿子对母亲的孝敬,兄弟之间的友爱,或者概括地说,是一家人的团结拼搏,负重奋进共同战胜了困难。再看母子三人前面三次吃面时的外貌衣着打扮(学生找、读)综合:母亲三次穿的都是一件不合时宜的斜格子短大衣,这件大衣到后来就褪了色,两个孩子第一二次穿的是崭新的衣服,第三次弟弟穿了哥哥的旧衣服,哥哥穿了中学生制服。这些细节描写让我们母亲母亲对儿子的无私奉献和深切关爱,也暗示了一家人互相理解共渡难关的精神。母子
44、三人面对困难没有退缩,而是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理解。团结、不屈、向上、奋斗是这个家庭从逆境走向光明的关键因素。过渡:可是除了这个关键因素之外,还有无其它因素?生答提示:那就是店主夫妇的作用不能抹杀。3团结,不屈,向上,奋斗,是这个弱小家庭从逆境走向光明的关键因素。可是,除了这个关键因素,还有没有别的因素呢?(二)母子三人为什么连续三年在同时间同一家面馆吃面?第三次后他们好几年没有再来北海亭面馆吃面了,老板夫妇为什么还要年年将二号桌上摆好“预约席”的牌子? 在老板夫妇身上,主要体现了怎样一种社会公德?他们主要给予了母子三人以什么?拟生答:店老板夫妇给了母子三人以帮助,以温暖,以尊重,以同情,以祝福,以鼓励。师生共同分析:母子三人第一次去吃面的时候,店老板就多给了半碗面,这是帮助。第二次,老板将熄灭的炉火点起来,这是温暖。老板娘建议给三碗面,而老板说:“不行,他们会尴尬。”这是尊重第三次,为了少收50元钱改了价格板,这是尊重。第三次,当老板夫妇获知母子三人的不幸遭遇后,面对面蹲着掉泪,这是同情。每一次,老板娘都以一句“谢谢,祝你们过个好年”送走母子三人,这是祝福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