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思践悟二十大 砥砺奋进新征程2023年(第13卷)第6期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演进历程与展望牟羿名(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350117)摘 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实力,影响体育强国的建设。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回顾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历史进程,总结各历史阶段的特点,并展望未来,提出可行的建议。研究表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分为5个阶段:19491965年为初创期,特点是政府包办、效率为先;19661984年为巩固期,特点是思想、组织和训练
2、的一体化;19851991年为调整期,特点是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确立体教结合;19922007年为探索期,特点是向职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方向改革;2008年至今为深化改革期,特点是多主体协同培养,培养制度选择空间增大。展望未来提出: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深化体教融合,加固学校体育基础;深化各类体育协会的实体化改革,加深组织间的合作;制定完善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法律制度等建议。关键词: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培养 历史回顾 展望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23)06-0195-04Evolution and Prosp
3、ect of the Training of Reserve Talents for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MOU Yiming(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 Province,350117 China)Abstract:The quality of the training of reserve talents for competitive sport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
4、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and aff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a sports power.Using the literature method,logical analysis method and other methods,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training of reserve talents for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histo
5、rical stage,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future and puts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training of reserve talents for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The period 1949-1965 was the initial period,characterized by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and efficiency
6、 first,the period 1966-1984 was a period of consolidation,characteriz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ideas,organization and training,the period 1985-1991 was the adjustment period,characterized by the adjustment of problems that arose in practic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
7、tion,the period 1992-2007 was the exploration period,characterized by reforms in the direction of profes-sionalism,market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and 2008 to the present is a period of deepening reform,characterized by multi-subject collaborative training and the increasing selection space for trai
8、ning system.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such as improving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training of reserve talents for competitive spor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 of DOI:10.16655/ki.20
9、95-2813.2301-1579-7259作者简介:牟羿名(1993),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195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2023年(第13卷)第6期学思践悟二十大 砥砺奋进新征程school sports,deepening the substantive reform of various sports associations to deepen cooperation between organizations,and formulating a sound legal system for the training
10、 of reserve talents for competitive sports.Key Words:Competitive sports;Training of reserve talents;Historical review;Prospect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以下简称“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持续发展和提升综合实力的基础。为提升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出台了众多政策文件,如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发布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鼓励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并在俱乐部的建设、竞赛体系的规划、教练员与师资的建设
11、等方面均作出了指导,为我国后备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1。目前,我国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三级训练网成为摆设、业余体校规模缩小、社会组织参与后备人才培养的效益不足等2,严重影响着我国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利于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发展。基于此,在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查阅相关文献并进行逻辑分析,回顾我国后备人才培养的历史进程,展望未来发展策略,为探寻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所裨益。1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历史进程 1.1 初创期(19491965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学习借鉴苏联模式,由政府对相关资源进行计划分配3。
12、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体育工作大队,负责培养优秀的运动员,之后改名为“八一”体工队4。1952年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颁布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章程,提出举办全国性竞赛,选拔训练国家队各项运动员。1953年,各个行政区均成立体训班,负责向国家输送优秀竞技人才。1955年,国家体委相继在各省市建立业余体校,目的是快速培养优秀运动员参加国际赛事5。随后国家体委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其中包括 关于举办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应注意事项的通报 青年业余体育学校章程(草案)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章程(草案)等,形成了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体制。1959年,提出要建立重点业余体校,具体措施表现为“三集中”,即集中学习
13、、集中训练、集中食宿。这是在总结体校经验和时代变化的基础上做出的改变,也标志着重点业余体校和一般业余体校两种类型的出现。1965年,初步建立三级训练网,并逐渐形成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6。1.2 巩固期(19661984年)1982年,我国在第九届亚运会上获得的金牌与奖牌数量均居第一位。1984年,我国在第23届奥运会上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19661971年,初步建立的三级训练网遭到破坏,造成人才的断层,直到1972年业余体校的训练工作才得以恢复7。1979年,中国重返奥运,体育部门将在奥运会夺冠做为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后备人才培养的举国体制得到巩固,成为奥运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8。1979
14、年,国家体委和教育部联合颁布了 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章程,标志着其办学形式得以确立。1980年,关于将重点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逐步改办成体育中学的初步意见 的颁布,标志着体、教两部门联合培养人才的开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创办体育中学9。1979年,一些省市在重点业余体校的基础上建立体育学校,承担培养后备人才和中小学体育师资的双重责任。以北京体育大学为首,全国的体育院校均创办附属竞技体育运动学校。1.3 调整期(19851991年)这一阶段主要针对后备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在竞技体育这辆“马车”飞速行驶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高度集中的竞技体育领导
15、机制出现弊端,表现为机制死板、关系不畅、经费不足、效益较低等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问题10。国家体委为此颁布 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 通知 的意见 和 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试着去调整体育事业的发展重点,也标志着社会化、科学化的改革新思路的确立,提高了培养效益。(2)学训矛盾在举国体制模式下不断突出,后备人才培养的渠道单一等问题暴露。国家体委和教委在1985年为此联合颁布 关于学校开展业余训练培养高196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学思践悟二十大 砥砺奋进新征程2023年(第13卷)第6期水平运动员的通知,从此高校开始招收高水平运动员,也标志着
16、体教结合制度的开端11。1991年,国家体、教委两部门联合发布 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和 体育运动学校办学暂行规定,明确指出体育院校的发展要符合体育和教育的规律12。另外,在此阶段,随着传统项目学校建设的不断推进,体工队逐渐学院化,这些措施都体现出后备人才培养向体教结合方向的倾斜13。1.4 探索期(19922007年)这一阶段后备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逐渐走向成熟,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彰显了举国体制的优越性。19931997年,国家体委先后成立20个运动项目的管理中心,对篮、足、排进行了职业化改革,举办职业联赛,被视为后备人才培养的市场化、社会化的开端14。2001年,我国获得第29届夏
17、季奥运会的举办权,为此,国家体育总局先后颁发布 20012010奥运争光计划纲要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 和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 等文件,提出要建设各类训练基地,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把奥运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当作重点,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认证工作在全国范围也同步开展。1.5 深化改革期(2008年至今)这一阶段后备人才培养的选择空间增大,仰仗于政府对竞技体育管理的进一步简政放权,体现出多元培养模式并进,效率和效益均有提高的特点,后备人才培养的制度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在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我国开始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努力奋进。2008年,中共中央发布的 关于深化行政管理
18、体制改革的意见 提出“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中心思想。2010年,负责推动和引导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的成立,对后备人才培养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竞技体育“管办分开”的标志是2015年中国足球协会调整改革方案 的发布,足协正式脱离国家体育总局,大大激活了社会组织参与后备人才培养的积极性。2016年,竞技体育“十三五”规划 提出:冬季项目与夏季项目人才共享,着力培养冬季项目后备人才,标志着跨项选材在我国的首次正式实施。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 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 确立多元化培养的地位,指出在后备人才培养中各级各类体校是主体,学校体育是基础,社
19、会组织的力量作重要补充。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颁布 意见,体教融合制度应运而生,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走向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后备人才培养逐渐融入教育系统。2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展望 2.1 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后备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要深化体教融合。体教融合作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理论基础的重要理论之一,要将其根植于后备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用以改善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首先,要坚持意见 的中心指导思想,完善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中长期规划,要坚持在“融”字上下功夫,厘清体、教两部门的工
20、作重要和职责,并且坚持一体化推进原则。其次,三级训练网将“金牌”作为运动员的培养目标,造成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缺失甚至伤病的出现,影响了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要转变这一培养理念,落实将体校文化教育融入教育体系的措施,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最后,要坚持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深化体校改革,向体校、社会、高校等多元化培养方向发展。2.2 深化体教融合,加固学校体育基础首先,要完善后备人才培养的制度引领,在宏观上对后备人才培养的全局进行调控和指导。其次,要分层分级建立符合青少年体质特点的竞赛体系,充分发挥竞赛的积极作用,达到竞赛为培养服务的目标。最后,要打造学校体育特色,学习全国的成功经验,如清华模式、南体模式
21、、北体模式等,从中学习借鉴,用以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也要从失败的案例中汲取教训,少走弯路,夯实学校体育基础。2.3 深化各类体育协会的实体化改革,加深组织间的合作2015年,先后28家各类体育协会脱离国家体育总局各自开展工作,它们承担起部门体育公共服务,引领着体育制度的改革15。在此之后,各种创新的赛事体系开始建立,如全国体校U系列锦标赛、1h交通圈体育197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2023年(第13卷)第6期学思践悟二十大 砥砺奋进新征程竞赛活动等,更加拓宽了运动员的参赛机会,使运动员能够更好地表现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多更好的
22、培养机会。因此,要加强组织间的合作和体育协会的深化改革,发挥平台的整合能力,将各类各级体校的资源集合起来,成为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司的重要补充力量。3 结语 纵观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道路是坎坷的,充满着各种挑战,但总体是不断奋进发展的。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阶段,全面建设体育强国,要坚持以体教融合为主的后备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夯实学校体育基础,加强社会组织间的合作与改革,同时也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参考文献1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 EB/OL.(2020-09-21)2022-11-20.https:/ 阳艺武,吕万刚,
23、郑伟涛.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评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3):44-49,74.3 钟秉枢.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4 王文龙,崔佳琦,米靖,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的演进逻辑与展望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范式J.体育学刊,2021,28(6):51-58.5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郭建军在2014年全国业余训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J.青少年体育,2015,(1):1-4.6 刘仁盛,庞立春.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7,53(4):42-47.7 孟凡花,程传银,尤传豹
24、.新中国体育运动学校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10-13.8 杨桦,陈宁,刘建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演进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1-7.9 张玉莞尔.我国青少年业余体校的历史沿革D.北京体育大学,2019.10 鲍明晓.构建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新机制J.体育科学,2018,38(10):3-11.11 钟秉枢.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之路的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2):5-10.12 柳鸣毅,但艳芳,张毅恒.中国体育运动学校嬗变历程、现实问题与治理策略研究J.体育学研究,2020,34(3):64-77.13 王楠.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2013(6):60-62.14 田丽敏,李赞,熊文.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改革:制度变迁的阶段划分、变迁特征及其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5):23-27,75.15 张祥府,孙晋海,代刚.共同体视域下我国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历史演进、逻辑理路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48(2):138-142.198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