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第一章 总论.1第一节概述.11.1 国内外聚氯乙烯发展概况.11.2 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91.3 聚氯乙烯工业展望.11第二节厂址的选择.14第三节PV C生产方法的评述及选择.193.1 生产路线的评述及选择.193.2 工艺实施方法的评述及选择.23第四节工艺配方的确定及主要设备的选定.264.1 工艺配方的确定.264.2 主要设备的选定.29第五节 原料及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主要技术规格及用途.315.1 氯乙烯的性质.315.2 聚氯乙烯的性质.325.3 几种助剂的性质.325.4 去离子水的技术规格.38第六节影响反应及产品质量的因素.396.1 温度的影响.3
2、96.2 压力的影响.406.3 配料的影响.406.4 搅拌的影响.426.5 氧的影响.426.6 反应介质酸碱度的影响.436.7 杂质的影响.43第七节聚合反应机理和特点.43第八节聚氯乙烯工艺流程叙述.458.1 聚合.458.2 气提.458.3 离心、干燥.46第二章工艺计算.46第一节物料衡算.461.1 聚合釜的物料衡算.461.2 出料槽的物料衡算.511.3 气提塔的物料衡算.531.4 离心机的物料衡算.551.5 干燥塔的物料衡算.561.6 包装的物料衡算.57第二节热量衡算.582.1 聚合釜夹套、内冷管的传热能力.582.2 计算聚合釜冷却水的用量.642.3
3、计算物料由进口温度上升到反应温度需要的热量及热水量.642.4 计算热水槽加热的蒸汽量.65第三节设备的选型及计算.65第三章非工艺部分.73第一节自控部分.73第二节生产控制分析.75第三节环境保护.76第四节 非工艺设计项目的条件及分析.79后记.93参考文献.94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概述1.1国内外聚氯乙烯发展概况1.1.1聚氯乙烯的基本性质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简称 PV C,比重 1.35T.46(20),不溶于水、酒精、汽油,在酸、酮、氯化脂肪煌和芳香煌中能溶胀或溶解。在常温下可耐任何浓 度的盐酸,90%以下的硫酸,50-60%的硝酸及20%以下的烧碱
4、溶液,对盐类相当稳定。PV C是一种热塑性树脂,是世界五大通用合成树脂之一,其生产能力和产量在通 用合成树脂中仅次于聚乙烯。PV C具有优良的耐化学腐蚀性、电绝缘性和阻燃性,质 量轻,机械强度高,易加工,可用于生产建筑材料、包装材料、电子材料、日用消费 品等,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建筑、交通运输、电力电讯和包装等各领域。1.1.2国内发展情况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以及建筑业等对聚氯乙烯消费的强劲 拉动,我国聚氯乙烯的生产能力增长很快,2003年以来,我国聚氯乙烯行业发展速度 惊人,新建、扩建项目纷纷上马,产能迅速扩大,20002007年,我国聚氯乙烯产能 年均增长率达25%,但
5、从2006年起,产能增速呈现放缓趋势。2007年,我国聚氯乙烯 产能达1208万吨/年,同比增长24.5%,2008年PV C产能为1581万吨/年,同比增长 9%,成为世界第一大聚氯乙烯生产国。截至2009年10月底,我国聚氯乙烯的生产能力 达到约1700万吨/年。预计到2012年,我国聚氯乙烯的总产能将超过2400万吨/年。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基础建设、包装材料、电子电气制品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对聚氯乙烯树脂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从2005年开始我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PV C消费 国,约占全球总消费量的28%,2007年我国聚氯乙烯树脂的表观消费量达到1026.76 万吨,产品自给率增加到94.
6、6%。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表观消费量出现近10年 来首次负增长,为929.69万吨,同比下降11%。2009年18月,虽然产量及出口量 同比均有所减少,但是由于进口量的增加,导致表观消费量达到728.1万吨,同比增 长16.3%,预计今后几年我国聚氯乙烯树脂的需求量将以年均7.1%的速度增长到2012 年总消费量将达1250万吨。未来我国聚氯乙烯树脂消费将朝着以硬制品为主的方向发 展。华东、华南及华北是PV C的主要消费地区,消费比例累计83.6%,其中华东、华 南地区是PV C净流入区域,市场极为广阔。华北地区PV C产销基本平衡,中西部地区 则是PV C净流出区域。长三角地区的PV
7、 C贸易商是全国最聚集的地区之一,对国内市 场具有导向性作用,引领其他地区的PV C市场。以PV C和烧碱为核心的氯碱工业的发展能带动和促进包括上游煤炭和电力行业,以及下游建材、轻工和冶金等在内的一大批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因此,建设PV C项 目对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带动上下游多种相关产业发展,改善地方基础设施条件,发展地方经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1.1.3国内市场分析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PV C行业持续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2005年国内PV C 树脂总计生产能力达到约900万吨/年,产量为649.2万吨,比2004年增29.0%;净 进口量为151.2万吨,表观消费
8、量为800.4万吨。十五期间,我国PV C产量年均增速达到19.7%,消费量年均增速12.0%o 2005年,我国PV C产能居世界第二位。1200-1计量单位:万吨35.0%30.0%25.0%20.0%15.0%10.0%5.0%0.0%附图2 我国PV C表观消费量 计量单位:万吨2003年 2004 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I-1表观消费量 一增长率附图3:中国PV C产量与GDP增长率对比图:20012032 2:03 2 0C4 2C0E 20C6i|U|HP代产里 一一U国3P.普三率11.001U.bUA in.nn、nn a.OCR4 blK3.00
9、%7.5OK7.00%i bitt3.0m我国PV C生产的分布很广,除重庆、海南、甘肃、青海、西藏外,各省市区都有 PV C生产。2003年以前,国内的PV C产能大多集中在华北及华东等东部沿海地区。2005 年,华北、华东等东部沿海地区PV C产量为412万吨,约占全国PV C总产量的63.5%;西部省区产量增加至120万吨,约占18.5%。附图4:中国PV C产量分布华北-口华东 华中 口西北 西南 东北 口华南;国内现有PV C树脂生产企业70多家,近几年随着一批新建、扩建项目的建成,行业产能集中度大为提高。2005年产量在20万吨以上的企业7家,在10-20万吨的 企业有13家,在5
10、-10万吨的企业有20家。10万吨以上(含10万吨)企业的产量合 计约419.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4.6%。2005年我国主要PV C生产企业情况如下:我国PV C生产的原料路线仍以电石法为主,仅上海氯碱、齐鲁石化、北京化二、生产厂产量(万吨)工艺路线中国石化齐鲁股份有限公司56.8乙烯法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41乙烯法,电石法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36.2乙烯法天津乐金大沽化学有限公司27.9进口单体法宜宾天原股份有限公司25.2电石法四川金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4.4电石法河北沧州化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22.1进口单体法、电石法天津渤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9.2进口单体法、电石法新疆天业
11、股份有限公司19电石法江苏江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8进口单体法,电石法苏州华苏塑料有限公司17.6进口单体法昊华宇航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5.8电石法山西榆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4.5电石法北京化二股份有限公司14.2乙烯法新疆中泰化学股份有限公司14.1电石法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1.8进口单体法,电石法宁夏金昱元化工集团有限公司11.6电石法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11.3电石法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1.1电石法天津大沽化、锦化氯碱等几家企业采用乙烯氧氯化工艺,一些东部沿海企业采用进口 V CM或EDC生产PV C。由于近几年国际原油价格一路走高,使得乙烯、EDC、V CM的价 格也随
12、之攀高,国内的乙烯法PV C企业的生产成本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使 得电石法PV C的成本优势得以突出表现。在国内PV C需求不断增长情况下,电石法PV C 生产企业纷纷扩大产量,形成扩能高潮。近几年国内新增PV C产能大部分为电石法,电石法在我国PV C产量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在石化原料高价位下的价格竞争中,电石 法PV C凭借成本的优势成为了国内市场价格主导。2005年我国PV C生产总量中,电石法占63.4%,乙烯氧氯化法18%,进口 V CM和 EDC单体为原料的占18.6%扣除进口 EDC和V CM为原料的产量 国内PV C生产中77.9%仍采用的是电石乙快路线,采用乙烯氧氯化法
13、的仅占22.1%。1.1.3.1消费及需求预测PV C制品可采用挤出、注塑、压延和吹塑等多种塑料加工方法,品种繁多,涉 及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近十年来,我国PV C的表观消费量增长相当快,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 16.6%。PV C 消费增长较快的领域主要是建筑业,用作上下水管、门窗、壁板等;其次是包装业,用作薄膜和片材等。近年来,随着中国建筑业和农业灌溉的快速发展,以及塑料给 排水管道等的推广,国内PV C的消费结构有了不少变化,硬制品比例逐年上升,已 接近60%o目前世界人均消费PV C树脂达5.5kg发达国家人均PV C消耗量多在12-16 kg,而我国PV C人均消费量约6.0k
14、g。因此,我国PV C市场仍然潜力巨大。根据近年来国 内相关工业领域的发展情况和今后的发展规划预测,今后我国市场对PV C的需求量 仍将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建筑和包装行业仍将是主要增长点,同时电子电气、汽 车、农膜、灌溉用管材管件和医疗器械等领域PV C的需求量也将有明显的增加。根据各应用领域的发展计划及其消费量的增长预测,预计2010年中国PV C树脂 的需求量将达到1200万吨左右。2015年中国PV C树脂的需求量将达到1700万吨左 右。目前我国PV C主要消费地区在华东、华南和华北地区。华东地区PV C加工业发 达,山东、上海、浙江、江苏和浙江的PV C消费量占国内总消费量的40%左
15、右;华南 地区的广东省和福建省市场容量很大,生产严重不足;华北地区PV C产销基本平衡。预计未来国内PV C消费仍将以华东、华南和华北地区为主。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 开发力度的加大及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兴建,中西部地区PV C的下游加工 将持续快速发展,PV C消费量将会不断增加,西部地区将成为既江浙、闽粤地区之后 的新的PV C下游制品加工聚集地。1.1.3.2.进出口情况随着产能的不断增加及反倾销等因素影响,我国PV C国内供需关系正在发生明显 改变,进口逐渐减少、出口快速增加、净进口量持续下降,预计到2010年,我国PV C 产能将有所过剩,将由PV C净进口国逐渐成为净出口国。由
16、于我国PV C产能的扩大及受反倾销的制约,进口聚氯乙烯树脂从2003年开始呈 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7年PV C进口 130万吨,2008年为106万吨,同比减少3%,为自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从近年我国PV C进口情况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2008年排名前五位的海关是:广州、九江、杭州、上海、厦门。从进口国家来看,美 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台湾为主要的进口国家。附图5我国PV C进出口情况随着中国聚氯乙烯产能增加及我国电石法在原油价格大幅上涨情况下体现出的竞 争优势,我国自2006年起开始大量出口,出口数量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 75万吨,2008年金融危机削减了国外市场对一
17、PV C的需求,略有回落。从国别来看,印度、俄罗 斯联邦、埃及、巴西以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我国PV C的主要出口国家。附图6我国PV C进口来源地附图7 我国主要出口国家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下跌,国内外能源成本对比优势发生了逆转,进口 PV C纯粉数量将会有所回升,而国内坚挺的煤炭价格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走高,将继续对PV C 出口企业构成成本上的阻力。1.1.3.3.产品价格分析近几年我国PV C进口量很大,国内市场的PV C价格和国际市场的变化日趋同步。2000年国内各地PV C市场价格稳定在7000-7500元/吨。2001年,在国际市场价的 影响下一路下跌,上半年约降至6450元/吨,下
18、半年继续下降到5000元/吨左右。2002年年初由2001年年底的低价位逐步回升,到4月份上升至6000元/吨左右,以 后一直在此价位横盘整理。2003年在反倾销的影响下,进口货源减少,而国产树脂 增加有限,市场始终处于货源偏紧状态。原料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提高,也支 撑市场价格的走高在2004年依然继续发展其价格仍然是向上的走势,全年在8300 元/吨上下波动。2005年以来,由于大量电石法装置的投产,PV C供求格局发生深刻 变化,对市场价格产生较大的冲击。国内PV C市场价格回落,2005年上半年探底至 6000元/吨,下半年回升至6500 7000元/吨。2006年19月,国内PV
19、C市场价格 在6500-7500元/吨之间波动。今后一段时期,国内PV C市场将处于一种充分竞争状态,价格走势主要取决于 市场对新建和扩建电石法产能的吸纳程度和速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可能的激烈竞 争近几年国内PV C树脂的年平均价格如下:年份1997199819992000200120012002 20032004 2005价格(元/吨)7500 6800 6800 7600 5900 59006800 83006500 70001.1.4.国外市场分析聚氯乙烯(PV C)是五大通用合成树脂之一,世界产量和消费量仅次于聚乙烯和聚丙 烯,列第三位。聚氯乙烯树脂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能,既能生产硬制
20、品,又可加 入增塑剂生产软制品,因此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建筑、公用事业和日常生活等各个 领域。据美国CMAI统计,2004年世界PV C生产能力达到3523万吨/年。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德国、法国和中国台湾省是PV C产能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北美PV C生产能 力约占世界总能力的25.5%,西欧约占18.7能 亚洲约占41.3能 其中日本约占7.2%,世界其它地区约占14.5%。2004年,世界PV C产量达到3004万吨,开工率85%左右。亚洲是世界PV C最大的 产销地,产量约为119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9.9%。近两年世界PV C的贸易量有较大的增加,2004年达到900万吨左右。美
21、国、日本、韩国、台湾省和东欧是PV C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中国大陆是PV C的主要净进口地区,非洲、中东、澳洲也是净进口地区。世界PV C贸易流向主要是从北美出口到亚洲|,以 及亚洲内部的流通,世界范围PV C的供应比较充足。附表:2007年世界各地区PV C的供需情况(万吨)国家或地区能力产量进口量出口量消费量北美899.4748.959.396712.2拉丁美142.713242.934.7139.5西欧657.3619.6346.9361.3604.9亚洲1454.81199310270.71238.7东欧199.1160.142.799.2102.7非洲42.738.622.17.25
22、2.8中东112.4926332.9121.3澳洲151410.5024.6合计3523.33004.2897.49022996.7附表:20042010年美国、加拿大PV C产能扩增情况 单位:万吨/年公司名称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总计西湖013.613.6000027.2信科00003003060吉昂000020.40020.4台塑000018.10018.1OxyV inyls00-150000-15新增总计013.6-1.4068.5030110.7产能合计771.12784.73783.37783.37851.86851.86881.8881.8新产
23、能增幅1.70%-0.20%0%8%0%3.40%12.60%世界PV C生产集中度较大,约50%的产能集中在规模最大的前15家公司。日本信 越化学公司(Shin-Et su Chem ica l Co.)是世界产能最大的PV C生产公司,在美国和 日本拥有全资PV C生产厂,并在世界一些其它PV C生产企业中拥有股份;中国台湾省 的台湾塑胶工业公司是目前世界第二大PV C生产公司,在美国和中国台湾省拥有PV C 生产装置;美国 Occident a l Pet roleu m 和 Georgia Gu lf、比利时 Solvin、法国 Tot a l F ina Grou p 德国 V in
24、nolit、英国 Ineos 挪威 N orsk Hydro 日本 Tosoh 和韩国 LG Chem ica l等公司的生产能力也较大。世界50%左右的生产能力集中在前十四家公司。国外PV C行业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竞争,目前的企业格局已基本确立和完善,生 产规模大、竞争能力强的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合理的产品结构和完善 的市场营销体系大大增强了抗风险能力。目前尽管国外PV C生产能力仍在较快发展,但几乎都是现有企业的扩产改造,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几乎看不到新的PV C企业出 现,国外PV C行业已成为高资本投入、生产高度集中的产业之一。世界PV C的生产以乙烯为原料的占90%以上,
25、其余为以乙快为原料。以乙块为原 料的PV C生产国主要有俄罗斯、波兰、南非和中国。今后,以乙快为原料生产PV C所 占比例还将继续减少。从聚合方法上看,悬浮法占90%,乳液法占5%,本体法占3%,溶液法占2%。发达国家PV C树脂品种牌号很多,西欧有800多个,日本有600多个,美国有300多个。2004年世界PV C实际消费量约2997万吨,其中北美约占23.8%西欧占20.2%,亚洲占41.3%,其他地区占14.7%。近年世界PV C的消费年均增长率约为3.5%。1.2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聚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热塑性树脂,经成型加工、改性后可以制造硬质、软质、泡沫等塑料制品。经特殊加
26、工后,可制成卫生级食品包装材料。人们细致观察,聚氯 乙烯渗透并牢固占领各种不同的用途和制品。在短暂的塑料简史中,电线电缆工业很 早就采用了 PV C。由于PV C的独特性质,经过适当的加工而应用于电线电缆制造上,结果电器制造业得以提高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并把它的应用范围扩展到其他领域 中去。世界PV C树脂消费以硬制品为主,占总消费量的64%,软制品占36%。在PV C消费 中软制品中用量最大的是膜和片;硬制品中用量最大的是管材和管件。PV C最大的终端消费市场是建筑行业,约占PV C总消费量的55%,主要用于生产 管材、管件、板材一、型材等。包装行业约占总消费量的8%,电气电缆约占7%,家
27、具装 潢约占5%,其他为25%。PV C是由液态的氯乙烯单体(V CM)经悬浮、乳液、本体或溶液法工艺聚合而成,其中悬浮工艺在世界PV C生产装置中大约占90%的比例。在世界PV C总产量中均聚物 也占大约90%的比例。聚氯乙烯塑料一般可分为硬质和软质两大类。硬制品加工中不 添加增塑剂,而软制品则在加工时加入大量增塑剂。聚氯乙烯本来是一种硬性塑料,它的玻璃化温度为8085。加入增塑剂以后,可使玻璃化温度降低,便于在较低的 温度下加工,使分子链的柔性和可塑性增大,并可做成在常温下有弹性的软制品。常 用的增塑剂有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酯。一般软质聚氯乙烯塑料所加增塑剂的量为聚 氯乙烯的30%70%。
28、聚氯乙烯在加工时添加了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着色剂、填 料之后,可加工成各种型材和制品。PV C的主要用途具体如下:一般软塑料制品。利用挤出机可以挤成软管、塑料线、电缆和电线的包皮。利 用注射成型的方法并配合各种模具,可制成塑料凉鞋、鞋底、拖鞋等。薄膜。利用压延机可将聚氯乙烯制成规定厚度的透明或着色薄膜,用这种方法 生产的薄膜称为压延薄膜。也可以将聚氯乙烯的粒状原料利用吹塑成型机吹制成薄膜,用这种方法生产的薄膜称为吹塑薄膜。聚氯乙烯塑料薄膜上可以印花(如印制包装装 潢图案和商标等)。薄膜的用途很大,可以通过剪裁、热合方法加工成包装袋、雨衣、桌布、窗帘、充气玩具等。宽幅的透明薄膜可以建造温室和
29、塑料大棚,或者用作地膜。涂层制品。将聚氯乙烯糊状涂料涂敷在布或纸上,然后在100以上将它们塑 化,就可制成有衬底的人造革。如果将聚氯乙烯软片用压延机直接压延成有一定厚度 时,就制成无衬底的人造革,可压出各种花纹。人造革用于制造皮包、皮箱、沙发和 汽车的座垫、地板革以及书的封面等。泡沫塑料。软质聚氯乙烯在混炼时加入适量的发泡剂,经发泡成型法可制成泡 沫塑料,用做泡沫拖鞋、凉鞋、鞋垫、坐垫和防震缓冲的包装材料,也可以用挤出机 制成低发泡硬质板材,可代替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利用热成型法可将聚氯乙烯制成薄壁透明容器,或用于真空吸塑包装材料。这 种方法制成的片材也是优良的装饰材料,。糊状制品。将聚氯乙烯分
30、散在液体增塑剂中,使其溶胀和塑化成增塑溶胶,再 加入乳液(一种胶粘剂)、稳定剂、填料、着色剂,经过充分搅拌,脱气泡后,可配制 成聚氯乙烯糊状制品,可用浸渍法、浇铸法、搪塑法涂敷在各种制品表面,起保护(防 腐蚀)、美化作用。硬管和板材。聚氯乙烯中加入稳定剂、润滑剂和填料,经过混炼之后,可用挤 出机挤成各种口径的硬管、异形管、波纹管,用做下水管、引水管、电线套管或楼梯 扶手。用压延法制成的聚氯乙烯薄片经重叠热压,可制成各种厚度的硬质板材,它可 以切割成所需形状,然后利用聚氯乙烯焊条用热空气流焊接成各种耐化学腐蚀的贮槽、通风管道和各种形状的容器、反应罐。八)PV C其他门窗有硬质异型材料组装而成。在
31、有些国家已与木门窗铝窗等共同占据门窗的市 场;仿木材料、代钢建材(北方、海边);中空容器。聚氯乙烯消费结构在不断改变,中国PV C的消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软制品,主要包括电线电缆、各种用途的膜、铺地材料、织物涂层、人造革、各类软管、手套、玩具、塑料鞋以及一些专用涂料和密封剂等。二是硬制品,主要包括各种型材、管材、板材、硬片、瓶等。近几年,我国PV C消费构成变化较大,硬制品比例不断提高,现在我国硬制品比例 已近60%。目前我国PV C消费结构如下:PV C是应用最广泛的热塑性树脂,可以制造强度和硬度很大的硬质制品如管材和消费领域薄膜塑料鞋及鞋底材料电缆料革制品其他软制品消费结构()125.
32、278.18.5消费领域硬片、板材管材、管件门窗、异型材其他硬制品消费结构()1017.522.98.8管件、门窗和包装片材,也可以加入增塑剂制造非常柔软的制品如薄膜、片材、电线 电缆、地板、合成革、涂层和其它消费性产品。硬质制品目前占PV C总消费量的65 70%,今后PV C消费量进一步增长的机会主要是在硬质制品应用领域。目前PV C在建筑 领域中的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一半以上。1.3聚氯乙烯工业展望据美国CMAI预测,未来4年全球聚氯乙烯需求将以4%/年平均增速继续增长,与产 能增速基本相当。大多数新增产能将集中在亚洲,特别是中国,使亚洲占全球产能份 额由44%增长至2009年时的48%。
33、由于中国将新增相当数量的生产能力使得2009年之前 开工率将继续维持在85%左右。市场人士指出,今年仅中国就增加了200万吨/年以上,约占新增产能的40%,由此也导致中国开工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为中国大多数中国 产能为电石法聚氯乙烯,而只能内销。北美地区由于缺少新增产能,开工率将高于世 界平均水平。由于受到飓风袭击,今年4季度北美聚氯乙烯供应异常紧张,预计明年仍 将维持供应紧张态势,因为没有新增产能,而且OxyV inyls可能会在明年关闭埃德蒙顿 的15万吨/年生产装置。虽然信越公司正规划在路易斯安娜州Pla qu em ine新建一套59 万吨/年装置,但不可能在2007年之前投产。今年
34、前9个月北美聚氯乙烯需求同比下降 T3%,去年北美需求增幅高达6%,预计2006年需求将增加3%-5%,主要取决于住房和 建筑市场的发展状况。2007年国内PV C市场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变数较多。影响2007年国内PV C市场走向 的主导因素仍然是供需关系,总体看过剩加剧的态势不会有太大改观。由于产能由于 近几年产能迅猛扩张,国内PV C供需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据专家预测,2007年全国 PV C产能仍将继续增长,估计将达1502万吨,因为国内几家规模较大的新装置将投入生 产,届时将对市场产生明显影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国内市场PV C产品需求,尤其是建筑使用PV C管材、农业灌溉管
35、、农用膜等的需求量将大增。同时,PV C深加工技术在快速发展,特种PV C、糊树脂等新产品市场处于快速增长的临界点,总之,未来国内PV C市场潜力无限。1.3.1.聚氯乙烯工业发展趋势1.未来几年,中国PV C行业的发展速度、产业布局、竞争模式都将发生变化。首先,PV C行业进入高成本时代。高成本首先是来自原油的成本压力,虽然目前 国际油价刚刚遭受了惨烈的暴跌,但是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油价将会是一 种趋势。其次,国内煤炭价格和电价都对PV C市场构成影响,以电价为例,08年7月 1日起,东部氯碱行业电价平均涨幅在0.03元/千瓦时,电石单位电耗以3250千瓦时 计,PV C单位耗电石以
36、1.42吨计,电石法PV C成本上升138元/吨。此外,运输成本 也大幅提高。随着经济发展,资源消耗的高成本趋势必将导致PV C行业的高成本。但是高成本的压力也将成为一种倒逼机制,逼迫氯碱行业加快整合步伐、优化产 业链、加大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提高产业竞争力。其次,下游行业发展趋缓。PV C工业前些年得以高速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得益 于下游行业的发展支持。但目前与高速发展的产能相比,PV C下游行业发展则有趋缓 迹象,下游需求并没有给生产的高增长以强劲的支撑。除了型材与管材还保持了一定 的增长外,其他下游行业增速都明显减缓。薄膜增长率从2007年的12.4%降低到2008 年上半年的2.5%,
37、塑料编织袋从31.5%降低到24.5%,人造革从18%降低到9.1%,D 用塑料制品从16.1%降低到8.3%,包装容器从8.3%降低到-16%。由于下游增速减缓,PV C供过于求矛盾更加突出。2.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的趋势。(1)软制品和硬制品消费需求增长速度不同。硬制品的消费增长速度较快,软制 品的消费增长缓慢,硬制品的消费增长将超过软制品的消费增长,硬制品的消费总量 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高。尤其是表现在建材需求上,PV C管材、塑钢门窗等需求量越 来越大。(2)消费行为呈现多样化和层次化。社会的发展是飞速的,人们的消费观念和 消费结构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尤其在欧洲I,对于环保的重视,使得PV
38、C常常面对不 够环保的争论仍旧没有结束。人们在选用PV C制品消费的时候可能会考虑使用其替代 品。(3)某些产品将被同类的替代品淘汰。科技的发展就是越来越方便人们的生活,替代品的出现正是其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就如计算机的换代升级一样,替代品的出 现以其更优异的性能和相对较低的价格取得竞争优势,往往被人们优先选用。替代品 的出现也促进了 PV C行业寻求技术上的进一步的突破,促进行业的发展。譬如PV C农 膜的发展将受到PE膜阻碍,市场将进一步的萎缩。PV C瓶受到PET的挑战。PV C管材 受到PE、PP-R等管材的挑战等。2.PV C硬制品,诸如管材、型材将成为市场上的主力军。国际上PV C
39、硬制品的平均消费比例约占PV C总消费量60%以上,中国目前的硬制 品消费比例占大约是30%,国家在今后的发展上支持管材和型材的发展,以便能代替 钢材和木材。起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作用。3.市场潜力巨大,供给和需求都将不断上升,短期内仍将是供不应求的局面,继 续处于高速增长期。从整个世界的PV C市场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北美洲和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PV C 消费市场,向今后几年,拉美和亚洲的中国将是PV C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4.市场竞争多元化并日益激烈,价格趋于合理。首先,PV C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多极化。中国的PV C企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彼此 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日本、韩国、台湾、欧美等国和
40、地区的许多PV C企业均看好中国 的市场,凭借雄厚的实力纷纷向中国扩张,或在中国建厂,或与中国企业组建合资企 业,或技术许可,或直接输入PV C产品。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也都爱发展 新兴PV C业,有时也向中国输入PV C产品。因此,国内的PV C市场的竞争将呈现多极 化的趋势。其次,PV C制品与其他同类的塑料制品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由于其它的同类 塑料制品也在不断的开拓市场,对下游制品的研究也从未间断过。同类制品的替代作 用和优势显现,各自之间的市场竞争也n趋激烈。1.3.2.聚氯乙烯工业发展的改进措施和建议1、把原料路线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在新建的大型PV C项目中,应尽量多提
41、供单 体的商品量,甚至仅建设单体生产装置。2、国内乙烯法生产厂家应把开发、引进高聚合度、新型PV C树脂作为今后发展的 重点,大力开发新产品,以占领高端市场。3、促进氯碱工业与石油化工相结合。氯碱企业与石油化工企业联合,可以更好地 利用资源优势、发挥产业链优势、增强风险能力,走氯碱和石油化工相结合的模式,将促进我国PV C生产大型化、经营国际化,以最少的资金取得最大的效益。4、由电石法生产路线向乙烯法生产路线转变。从节能降耗、合理利用资源、发展 循环经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讲,乙烯法PV C仍然是国际上最先进 和最具有竞争力的PV C生产工艺。加强乙烯法生产,对于降低成本,增强国
42、际竞争力 十分有利。5、消化引进技术,用其中先进部分改造国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尽量采用计算控制代替计算机控制。6、提高硬制品在总PV C制品中的比重,大力发展硬制品使用领域。面对国际发展趋势,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来讲,要把握三个发展方向,以求得进 步。一是企业向规模化、大型化和集约化发展。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2000年至2005 年,我国将有约年50万吨聚氯乙烯拟建项目建成投产,届时我国聚氯乙烯生产能力将 达到年300万吨。根据我国石油化工发展规划,几套年产20万吨以上的聚氯乙烯装置 将在2005年以后实施。如这些项目如期完成,则新增聚氯乙烯能力约为年200万吨,届时我国将形成几个大型聚氯乙烯
43、生产企业。二是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引进和采用先进的二氯乙烷法等多种生产工艺,改进聚 合釜,以提高聚氯乙烯生产装置的性能;应用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系统,使生产实现现 代化,逐步淘汰一些无竞争力的小型电石法装置。三是产品向专业化、多样化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除普通型聚氯乙烯树脂外,大 力增加特殊用途的品种、牌号,例如,型材、管材、电缆用的专用料等的产量和质量 也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这“三套马车”保驾,我国聚氯乙烯行业必将取得大的进步。预计到2010年将 达到5000万吨。第二节 厂址的选择化工厂的建设必须根据拟建设项目的性质对建厂地区及地址的相关条件进行实地 考察和论证分析,最后确定建设地点。厂址
44、选择是一项包括政治、经济、技术的综合 性工作。必须贯彻国家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多方案比较论证,选出投资省、建设快、运营费低、具有最佳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厂址。1.2.1厂址选择的重要性和原则要求(一)厂址选择的重要性厂址选择是指在相当广阔的区域内选择建厂的地区,并在地区、地点范围内从几 个可供考虑的厂址方案中选择最优厂址方案的分析评价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厂址 条件选择是项目建设条件分析的核心内容。项目的厂址选择不仅关系到工业布局的落 实、投资的地区分配、经济结构、生态平衡等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问题,还将 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项目投产后的生产经营,可以说,它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项目投
45、 产后的经济效益。所以,厂址选择问题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一环,必须从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运用系统观点和科学方法来分析评价建厂的相关条件,正确 选择建厂地址,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二)厂址选择的原则1、基本原则根据我国基本国情,选厂工作是在长远规划的指导下在指定的一个或数个地区(开 发区)内选择符合建厂要求的厂址。在选厂址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厂址位置必须符合国家工业布局,符合所在地区、城市、乡镇总体规划布局。(2)节约用地,不占用良田及经济效益高的土地,并符合国家现行土地管理、环 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法规有关规定。(3)有利于保护环境与景观,尽量远离风景游览区和自然保护区,不
46、污染水源,有利于三废处理,并符合现行环境保护法规规定。2、厂址选择的要求化工企业为高污染,高危险企业,因此对选址有严格的要求,具体要就如下:项目要求原料、燃料 及产品销 售.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及产品销售地区,运输方便。.燃料质量符合要求,保证供应。面积.厂区用地面积应满足生产工艺和运输要求,并预留扩建用地。.堆存废料、废渣所需面积应满足工厂服务年限的要求。.居住用地应根据工厂规模及定员,按国家、省、市所规定的定额,计算所需面积。.施工用地应根据工厂建设规模、施工人数、临建安排等因素考虑。外形与地形.外形应尽可能简单,如为矩形场地长宽比一般控制在1:1.5之 内较为经济合理。.地形应有利于车间布
47、置、运输联系及场地排水;一般情况下,自 然地形坡度不大于5%。,丘陵坡地不大于40%。,山区建厂不超 过60%。为宜。气象.考虑高温、高湿、云雾、风沙和雷击地区对生产的不良影响。.考虑冰冻线对建筑物基础和地下管线敷设的影响。水文.地下水位最好低于地下室和地下构筑物的深度;地下水对建筑基地质础最好无侵蚀性。.了解蓄水层水量。工程地质.应避开发震断层和基本烈度高于九度地震区,泥石流、滑坡、流 砂,溶洞等危害地段,以及较厚的三级自重湿陷性黄土、新近堆 积黄土、一级膨胀土等地质恶劣区。.应避开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区、采空区,以及古井、古墓、坑穴 密集的地区。.场地地基承载力一般应不低于0.IMpa。交通
48、运输.根据工厂运货量、物料性质、外部运输条件、运输距离等因素合 理确定采用的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空运)。.运输路线应最短,方便,工程量小,经济合理。给水排水.靠近水源,保证供水的可靠性,并符合生产对水质、水量、水温 的要求。.污水便于排入附近江河或城市下水系统。协作应有利于同相邻企业和依托城市(镇)要科技、信息、生产、修 理、公用设施、交通运输、综合利用和生活福利等方面和协作。能源供应.靠近热电供应地点,所需电力、蒸汽等应有可靠来源。.自备锅炉房和煤气站时,宜靠近燃料供应地;煤质应符合要求,并备有贮灰场地。居住区.要有足够的用地面积和良好的卫生条件,工厂应位于居住区夏季 最小风向频率的
49、下风侧并要有一定的防护地带。.配合城市建设,宜靠近现有城市,以便利用城市已有的公共设施.靠近工厂,职工上下班步行不宜超过30m in,高原与高寒地区步 行不宜超过1520m in。施工条件.了解当地及外来建筑材料的供应情况、产量、价格,尽可能利用 当地的建筑材料。.了解施工期间的水、电、劳动力的供应条件,以及当地施工技术 力量、技术水平、建筑机械数量、最大起重能力等。安全.工厂与工厂之间,工厂与居住区之间,必须满足现行安全、卫生、1.2.2总平面布置的基本要求防护环保各项有关规定。.必须满足人对水、电源的要求。其它.厂址地下如有古墓遗址或地上有古代建筑物、文物时应征得有关 部门的处理意见和同意
50、建厂文件。.避免将厂址选择在建筑物密集、高压输电线路地工程管道通过地 区,以减少拆迁。.在基本烈度高于七高地区建厂时,应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土壤分布 区建厂。厂址不应选择在不能确保安全的水库下游与防洪堤附近。总平面布置,应在城市规划、工业区规划和总体布置的基础上,根据生产流程、防火、安全、卫生、施工等要求,结合内外部运输条件、场地地形、地质、气象条件、建设程序以及远期发展等因素,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确定。基本任务是结合厂区各种自然条件和外部条件确定生产过程中各种对象的空间位 置,以获得最合理的物料和人员的流动路线,创造协调而又合理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组织全厂构成一个能高度发挥效能的生产整体。具体要求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