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课捕蛇者说课件l(长春版九年级上)教学目标1.了解柳宗元。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2.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在熟悉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重点l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l2.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难点l1.理解文中“而”等虚词的用法和含义。l2.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l一、导入新课。l同学们,“毒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提起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恐怖”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那你们想知道天天面对这种毒蛇,而且以捕蛇作为自己职业的人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吗?今
2、天我们就来看看一千多年前永州人的捕蛇的奇特生活。(通过学生对毒蛇的认识,引导他们体会捕蛇者的艰辛,一方面能使学生对主题有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l二、介绍作者及“说”这种文体。l请同学们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强调重点内容。l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做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但这次革新很快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
3、柳州。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他擅长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l“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曾经学习过马说。这种文体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涵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涵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这些特点。三、朗读课文,纠正字音。l1.教师范读。l2.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正字。l啮()腊()挛()()l瘘()疠()当()其租入l嗣()几()死者数()矣l莅()蹙()殚()l踣()曩()隳()l恂()缶()谨食()
4、之l熙()以俟()夫()l3.请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四、疏通文义。l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含义理解不清楚的词句;也可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实词。l2.学生之间互相讨论。l3.教师强调重点实词。l4.分组请同学串译文章,再读课文。l五、布置作业。l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第二课时l一、朗读导入。l1.齐读全文。l2.提问背诵第3、4自然段。l二、讲解新课。l1.分析课文,齐读文章,请几位同学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l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l明确:分为三部分,第1 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交代了捕蛇的缘由。第2、3自然
5、段,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有甚于捕蛇。第4 自然段为第三部分,点明赋敛之毒有甚于蛇的主旨。全文是按照“缘起访查询问抒发情感”的顺序来写的。l3.这篇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情,主要写的是哪件?l明确:共写了两件。即捕蛇的危险和赋敛的毒害,以后者为主。l三、学习文章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方法。l一篇好的文字,最重要的是能够给人一种影响和力量。作为“说”这种文体,更要具有这样的特征。学过这篇文字之后,我们都不禁为那些为自己的存活而不惧毒蛇的永州人而扼腕。作者是如何通过娓娓的叙事带给我们震撼的力量的呢?l1.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l例如,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着力去写毒蛇之毒、捕蛇之险,但因献蛇
6、可以顶替交纳租税,所以永州人就争相捉毒蛇。通过这一对比,已暗示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第3自然段中,为了说明“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这一情况,作者又把捕蛇和纳税作了一系列对比。例如:文中写出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路,到处“死者相藉”,而蒋氏却能“以捕蛇独存”。乡邻们被逼税的悍吏们责骂骚扰,“哗然而骇”,被弄得鸡犬不宁;而蒋氏尚能“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甘食其土之有”。乡邻们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仅仅两次。纳税或者捕蛇,最终都是死路一条,可是蒋氏因捕蛇,可以死在交纳租税的乡邻们之后。通过具体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l2.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l课文中对毒蛇的形象及剧毒的描写,对乡邻生存状态的描写,对悍吏骚扰情况的描写,对蒋氏感情的发展变化、内心活动、神情的描写,都生动传神。l五、布置作业。l完成课后“积累”和“思考与讨论”。板书设计l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