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本身从目的、内容、形式到方法,都将发生根本性转变。信息技术应该与课程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使学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信息技术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信
2、息技术整合于课程才是有效的。信息技术应该像其它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性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将整合的进程大略分为三个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作为演示、交流和个别辅导的工具;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作为资源环境建设、信息加工、协作和研发的工具;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引起了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组织架构的全面变革。目前,大多数教学都属于第一阶段,也就是最低级的阶段:教师可以从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中选择合适的部分用于教育教学;也可以利用PowerPoin
3、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个阶段虽然教师应用一些多媒体课堂演示工具展示或演示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辅助教学,但是所有的教学都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教材或简单的课件内,按照教材的安排和课时的要求来设计教学活动。整个教学仍是以“知识”为中心进行,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引入只是有助于得到减轻了教学工作量,而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影响性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的变革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传统的课程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增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如
4、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等),并要求各门课程都必须根据时代发展有所革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是课程内容革新的一个有利促进因素,这必将促进传统的教学策略和理念的变革。信息化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正在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资源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了传统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既有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也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水平通讯功能与专家、教师等交流,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助于课程评价的变革和改善信息技术作为自测的工具,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也可以作为教师电子测评的手段优化评
5、价过程,革新传统的课程评价观与方法。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主要的是带来学习方式的革命学习者将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同时数字化学习也将成为学习看未来发展的方向。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性制约因素1教师素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角色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程设计者、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环境构建者等新型角色转变。教师必须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新的学习需要,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方法等。当前,我国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整体上比较低,很多教师尚未树立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的新观念,不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
6、方法与手段技能,难以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教师素质不高将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性制约因素。2学生素质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也是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不应该仅作为传统的教学工具出现,也应该作为学习者的学习和认知工具,这就涉及到学习者的信息素养水平。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性较大,有些学生对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有相当地了解,能够熟练地通过网络来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并将其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最具有现实性的条件。3物质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性还体现在其物质基
7、础上,必须考虑物质条件,关注其物质水准。如:硬件、软件、潜件建设等。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1对课程整合内涵的认识误区其一,一些教师认为“在课程中使用计算机就是整合”。他们认为只要在课堂上使用了计算机或网络(如简单地使用PowerPoint演示课件,上网查查资料)就是课程整合。这种整合只是一种手段,没有和内容结合起来,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教师在课堂上用演示文稿替代板书,可能有助于节省时间,但是并没有提高教学效率。换言之,在一节课里,不见得你用了计算机、用了多媒体,或者上了网就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了。其二,在课堂上运用了计算机和网络,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使用黑
8、板和粉笔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应该是适合什么用什么。如:数学公式的推导,学生需要看到一步一步的推导过程;就语文学科来说,教师在板书的时候,有个示范作用(例如笔画),不能用课件演示一下就完了。其实,教师板书的过程就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教学中,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和手段。其三,一些教师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开发观摩课件,一遇评优课、公开课就手忙脚乱地整天围着课件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更应当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的艺术上下功夫,应该更多地借助社会和公司的力量开发课件。2对学生主体地位理解的误区其一,主体绝对化,忽视了教师的作用。强调充分发挥
9、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全权控制为新型教学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回归。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其二,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片面追求热闹。有些教师花了很多精力设计教学活动,课堂气氛很活跃,看似学生占了主体地位,但是教学效率不高,教学目的也没有达到。3对学习资源的误解其一,对网络资源过分依赖,忽视其它教学资源。网络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提供学习资源来讲,网络不是惟一的,还有很多其它资源可以利用(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图书报刊、广播、报告会、图书馆等等)。因此对于资源的调用不应只局限于网络。其二,过分偏重素材性资源。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大量素材性的资源罗列在一起提供给学生,大部分学生获得的都是无层次、不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资源。这易产生知识被割裂的效果,最终于教学无补,与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要求不符。4对于技术支持的误解惟技术主义,过度依赖技术支持。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应过度依赖技术。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方式,多媒体材料可以创设情境,教师的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想象、生活实例列举等都可以创设情境。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