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徐志摩徐志摩教案目标:教案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教案重点:教案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教案难点 教案难点:诗的欣赏方法。教案方法教案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1 课时 教案过程:教案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同学回忆关于离别的诗词: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
2、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了解康桥,问: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明确: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浏览图片)2、作者简介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现代散文家。主要著作有诗集 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1897 年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足的家庭,是家中的独子,原名徐章垿。因为
3、小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后改名徐志摩。1916 年考入北大,与 16 岁的张幼仪结婚。1918 年赴美留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邂逅了林徽音。林徽因,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丈夫梁思成(梁思成,建筑学家,梁启超的儿子。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她的文学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 等。1922 年 3 月,与张幼仪离异,8 月回国
4、。1923 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 年印度泰戈尔访华,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同年认识陆小曼并相恋。1926 与陆小曼结婚。1927 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30 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1931 年 11 月 19 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 35 岁。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2/4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康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 年徐志摩远涉重洋,从美国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在这里,他度过了一年多真
5、正悠闲自在、贮满诗意的新生活。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三、指导朗读 三、指导朗读 1、听朗读带,正字音。河畔 pn 荡漾 yng 青荇 xng 榆阴 y 揉碎 ru 浮藻 zo长篙 go 漫溯 s 斑斓 ln 笙箫 shng xio2、学生自由朗读(2 分钟)3、指名朗读4、体会、找差距感情:依依惜别的深情 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5、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6、齐读,品味感情。四、整体感知四、整体感知1、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明确: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 19
6、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没有“只恐双溪舴艋舟”的重量“没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长度)2、问:除了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情感有没有变化?明确:第 1 节难舍难分,第 2、3 节欢喜和眷恋,第 4 节沉醉,第 5 节激动不已(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第 6 节情绪低落,第 7 节难舍难分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明确: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
7、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明确:“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明确: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
8、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五、赏析诗歌的“三美”:五、赏析诗歌的“三美”:音乐美。音乐美。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3/4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2、韵律和谐。启发: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有)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每一小的节 2、4 句压韵
9、,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板书:韵律和谐)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绘画美。找出意象。1、好。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并有什么特点?(意象)明确:诗歌多采用色彩绚丽而形象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巧用动词,动态的画面美: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撑篙、漫溯、放歌、挥一挥。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 2、3、4 节请同学集体朗读。3、问:第一节中三个“轻轻的”和最后一节两个“悄悄的”有何用意?明确:(1)实写诗人轻轻来到和悄悄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
10、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表面上显得洒脱飘逸,实际上蕴含着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2)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他唯恐惊破心中之梦,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4、问:为什么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喻为“夕阳中的新娘”?明确:(1)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娇柔、婀娜的美好姿态,浸透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2)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突现了康桥在作者心中的地位。(3)“柳”是自古以来诗人在离别时善用的意象,表达出作者对康桥依依不舍之情。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
11、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秦楼月,年年柳色,霸凌伤别”“杨柳岸晓风残月”等,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5、问:“招摇”常含贬义,用在这里恰当吗?换成“摇晃”行不行?“甘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招摇”是用拟人的手法写康河的水草随微波起伏飘荡的状态,仿佛在对诗人招手挽留。如果换成“摇晃”,就表现不出康桥对诗人欢迎的态度和亲密的关系。在这样诗情画意中,诗人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热烈的爱恋。4/46、问:“清泉”一般是碧
12、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明确:榆荫下的那一潭清泉叫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年轻的徐志摩也就在这里成为拜伦思想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他那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正像天上的霓虹一般美丽,沉淀在潭水中,幻化成彩虹似的梦。这清泉暗喻诗人的青春,是诗人的梦想与追求,也沉浸着他康桥生活的美好回忆。7、问:诗人为什么要“放歌”?但最终诗人“放歌”了吗?是什么使得诗人的情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明确:“放歌”就是放声歌唱,因为诗人泛舟寻梦,觅得了“一船星辉”般的回忆,眼前的美景和内心的欢喜幻化成梦一般的境界,达到了喜悦的极点,禁不住想要放歌。没有,是离别之情,让昔日车水马龙、夏
13、虫鸣叫的康桥也沉默了。而“我”更不愿惊扰心爱的康桥,只能默默感伤,悄悄作别。8、问: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以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对母校热爱、依依惜别的深情.小结: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荡漾”“招摇”“揉碎”“沉淀”,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三)建筑美。(三)建筑美。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2、每一节有几行?(4 行,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六、小结:六、小结: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一曲悠扬的轻音乐,是一副流动的风景画,桥的秀美,景的迷人,诗人的洒脱,都成了我们每一个读者心中灵动的音符,开启了我们对诗意的认知,也引领着我们度入辉煌的诗歌殿堂!七、布置作业七、布置作业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