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琵琶行教案优秀3篇篇一: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课型:鉴赏课授课时间:一课时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一导语设计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
2、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二教学过程设计(815(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1、诵读正音: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字词,教
3、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2、明确内容: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在叙事中充满着丰富的感情(教师明确)。请学生根据叙事文章的特点概括每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口头总结)。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琵琶女的凄凉身世?诗人为什么流泪最多?(学生自由回答)琵琶女月夜奏琵琶,我闻琵琶已叹息凄凉话身世,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为君翻作琵琶行,满座重闻皆掩泣讲析:诗人以叙事起笔,直写秋江月夜送客,用“枫叶荻花”、“江浸月”这样极富动感的景物和“惨将别”这样“典型”的情怀,描绘出一幅寂寞凄凉的图画,给人以萧瑟凄惨的感受。一个“忽”字,别生情怀,美妙的琵琶声使主人客人一时忘掉悲伤的情感,从而引出下文。接
4、下来诗人依次展开一幅幅画面,一是写琵琶女的身世(通过琴声及其“自言”),一是写诗人的感受。最后,这两方面的内容交汇融合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人生体验上。写琵琶女的身世是叙事,写诗人的感受是抒情。然而,诗章到此并未结束,由于琵琶女和诗人有着相同的人生体验,才有“莫辞更座谈一曲”,才有“满座重闻皆掩泣”的描述。所以,全诗以叙事起笔,中间交叉着描述与抒情,最后以叙事结尾。这实际上是一种首尾照应的圆型结构,体现了一种结构上的对称美。第一段:开头几句应读得沉重舒缓,“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第二段:“寻声”一句可轻声读出,以示情节由此开端。“移船”句
5、至“未成曲调先有情”应读得轻缓诚恳。“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欢乐、晚第四段: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慢读;“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写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请求,应读得恳切。第五段:结尾两句余味无穷,读完上句宜稍稍延长,再缓缓读出下句。(三)、品味美妙的音乐描写,欣赏语言的形象美1、请一位同学按以上的诵读指导朗读第二段,然后再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读。2、第二段对音乐的
6、描写非常成功,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那么诗人是如何将这无形的音乐表现得如此美妙的呢?、用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美妙、节奏的变化,使读者能通过文字领略到美妙的音乐形象。诗人选用普通的声响作喻体,将诉诸听觉的音乐形诸文字,使那飘渺即逝的无形音乐变得仰之可视,俯之可感。这些美妙的文字对刻画音乐形象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教师示例后请学生分析。)如急雨:形容乐曲之浊重沉响,节拍急促。如私语:形容乐曲之轻柔尖细,委婉缠绵。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明快清脆。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悦耳动听。、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学生找出描写诗人“听”的感受的诗句
7、并作简要的分析,然后教师归纳)诗人对音乐的描写可谓声情并茂,真切感受人;更重要的是诗人从旋律节奏的仰扬快慢的变化之中“听”出了琵琶女的“有情”,“听”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一个“漂沦憔悴”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为后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受抒发作了厚实的铺垫。、用环境描写表现音乐的魅力。(由学生分析,教师启发性提示。)3、全班集体朗读第二段。(四)、课外拓展(预先印制好,下课时发给学生)1、比较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分别指出其描写音乐的目的。2、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琵琶行亦是绝作。然身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闻邻船有琵琶女,不问良贱,即呼使奏技
8、,此岂居官者所为?岂唐时法令疏阔若此?盖特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闻歌者一首云:“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则闻歌觅人,竟有其事,恬不为怪矣。(赵翼欧北诗话)、赵翼认为白居易不应该不顾身份地邀请琵琶女弹奏琵琶。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的?(可从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风及其能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角度回答。)、琵琶女“沉呤”片刻、“放拨插弦”之后,主动“自言”身世,而歌女“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
9、差异?(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你爱读琵琶行和夜闻歌者两首诗中的哪一首,为什么?篇二:预习题:篇二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3、结合小序,理清叙事脉络,概括各段内容。4、找出诗中的三次音乐描写,思考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篇三:琵琶行的优秀教案篇三一、琵琶行相关知识1、参见洪迈容斋随笔“琵琶亭诗”“白公夜闻歌者”“琵琶行海棠诗”“白公咏史”等条目。2、“瑟瑟”别解:明杨慎升庵外集:“白乐天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今详者多以为萧瑟,非也。瑟瑟,本是宝(石)名,其色碧。此句言枫叶赤、荻花白、秋色碧也。或者咸怪今说之异。余曰:曷不以乐天他诗证之:其出府归吾
10、庐诗曰,嵩碧伊瑟瑟;重修香山寺排律云,两面苍苍岸,中心瑟瑟流;蔷薇云,猩猩凝血点,瑟瑟蹙全匡;闲游即事云,寒食青青草,春风瑟瑟波;太湖石云,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沉沉;又云,隐起磷磷状,凝成瑟瑟胚,亦状太湖石也;早春怀微之云,沙头雨染斑斑草,水面风驱瑟瑟波;暮江曲云,一道残阳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诸诗以瑟瑟对斑斑,对苍苍,对猩猩,岂是萧瑟乎?”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杨升庵云:白乐天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此瑟瑟是珍宝名,其色碧,故以影指碧字。最为赏音!而陈晦伯以瑟瑟谷中风正之。夫诗人吟讽,用意不同:白自言色,刘自言声,又岂相妨?而必泥以萧瑟之瑟字耶!杨又引白一道残阳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正之,尤
11、为妙绝。”7月第1版3、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音哀以思,其辞丽以则。十九首云:“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及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与此篇同为千秋绝调,不必以古、近、前、后分也。(唐宋诗醇卷二十二)香山琵琶行,婉折周详,有意到笔随之妙。篇中句亦警拔。(黄子云野鸿诗的)以上摘自吴熊和主编唐宋诗词评析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4、琵琶行作法:这一篇琵琶行仿佛江潮涌处,余波荡漾,有悠然不尽之妙。凡作长题,须步步映衬,处处点缀,在组织处,在悠扬处,笔意总须层出不穷,并须处处顾到主意,要细腻熨帖,要联贯回护,才能尽长篇歌行之妙。12月第2版二、扩展阅读听颖师弹琴韩愈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勿以冰炭置我肠!注:颖师:西域僧人,“颖”是其名,“师”对僧人的尊称。昵昵:亲昵的样子。跻攀:登攀。丝篁:丝竹等弦乐器,这里借指音乐。滂滂:流淌的样子。诚能:确实擅长(弹琴)。冰炭:比喻心中忽冷忽热,忽忧忽喜。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