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想知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方法?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施行的再熟悉、再思索,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升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今天,朴新我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反思教学一 发挥新教材的特点,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同学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图画情景的展现,使同学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同学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同学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同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和故事
2、情境中,同学在玩中学,学中玩,同学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入。例如教学可爱的校园一课可以采纳互动教学策略。利用书本图画情境导入,让每个孩子观察校园中的各种建筑、树木、花草,观察教室的各种摆设,同学不知不觉参加到数学活动中。然后,教师让同学互相提问、互相解答,要求同学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学习中培养同学的提问题意识和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同学在生动活泼的施行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从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既有所学,又乐在其中。又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时,教师引导同学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问
3、题,教师再加以点拨,同学就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让同学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对小同学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同学熟悉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同学对数学经验的积存,让同学在学习数学知道之前及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数数前,由于同学刚入学,互相之间还比较陌生,我就制定了自我介绍的活动,介绍内容必须包括家里有几口人这样,就把要学习的数数的知识孕伏在其中了。 又如,教学高矮时,前一天,我对同学说: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要告诉全班同学,是爸爸高些,还是妈妈高些?同学回家后将认真观察
4、比较,无形中就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在生活实际中了。随着新课程教学实验的不断深入,我发现知识的课前孕伏应该有一个条纹的规划。为此,老师要在学期之初对整册教材进行研究、分析,找到知识的孕伏点,规划知识的孕伏周期,然后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校沟通,通过一系列实验作业,让同学经历几天、几个周,甚至几个月的感受之后再学习数学,培养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同学热爱数学的情感。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同学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热情,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数学反思教学二 重视课前备课预设,让课堂变得有趣 每个教师都知道,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
5、对所教授内容的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同学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制定要关注同学学习过程。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同学怎样学。 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同学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教学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就地取材:教师先让同学分粉笔:有6粉笔,每3枝放在一个粉笔盒里,必须要几个粉笔盒?这个知识是同学早已掌握的。接着教师让同学拿出7粉笔,还是要求每3枝放在一个粉笔盒里,必须要几个盒?同学按照刚刚的方法去分,分到最后还剩下1枝粉笔,这时有的同学拿着剩下的1粉笔不知往哪里放好,放在分好的粉笔盒
6、里吧,可每盒只能放3枝,再单放1个粉笔盒吧,又不够3枝,怎么办?从而产生了问题。这时教师提问题:你知道这1枝粉笔叫什么数?话音刚落,有的同学便喊道:余数。教师马上接着说: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同学在动手操作中自然而然地发现了新问题,使同学了解了问题的提出,熟悉了余数,并激发出同学激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同学积极主动地去思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使同学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自己一定要学好数学。 重视课后教学反思,让课堂变得高效 我们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熟悉。回味课中的成功之处,并且
7、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这样会使自身的教法越来越活,教师水平大大提升。 找准不够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同时应当站在同学的角度,审阅同学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疑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革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同学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高效性。 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老师将知识全部教给同学,重要的通过教师同学学会了学习,最终达到不教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知道同学课前预习,课堂中用科学的方法学习,课后学习反思,在生活中学习,学会自学将一些让同学能适应社会的知识教给同学。这样,我觉得正是小
8、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的最终目的吧。 数学反思教学三 1、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同学的一般思维。 以同学为主体的核心是以同学的思维为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让同学在我们展开的过程中去交流、探究和解决,让同学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心得和内化的过程,就是培养同学革新精神和施行能力的过程。 例如:教学带分数乘除法时,先出示一组算式,同学练完后说出计算法则,再出示例题,引导同学观察并讨论(1)与过去学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2)能否化成形式计算?这样老师只在疑点上提出疑问,同学经过议论、思索,就能正确地掌握计算方法。又如教学例题时,让同学小组讨论:能化成的分
9、数乘法计算吗?同学通过议论总结出带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质疑、点拨,激发了同学求知的欲望,启迪了同学的思维 2、以引活为手段,培养同学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它不拘泥于常规,追求事物新颖的设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同学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例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除用做减法想加法外,还同意激励同学用破十法或凑十法求差。如:12-5=?算法1、因为7+5=12所以12-5=7.算法2、12-5=2+(10-5)=7.这样教学,既使同学掌握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求异思维的能力。 数学反思教学四 重
10、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注重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实际上是注重获取数学知识经历的体验,它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精心制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使它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能科学有序地引导同学开展探究活动,让同学的心智得以运动,并经历这种心智运动所伴随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同学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于是同学推测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再引导同学举实际例子验证推测是否正确;当同学发现推测不正确后,引导同学在计数器上用算珠任意摆数、试除,由同学自主发现算珠个数是3的倍数时,摆出的数能被3
11、整除;这时引导同学思索:摆出的数与算珠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导同学发现: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样同学经历了推测、验证、实验、发现的过程,自然能获得深入的体验,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 在落实三维目标中,有的教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三维目标中游离出来,力图创造一种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对同学施以说教式的教育,这实质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曲解;还有的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教学,毫不遗漏地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同学,同学能否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体验和感受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可以被忽略的,这仍然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
12、从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情境要能沟通教师与同学的心理,调出同学的既有经验,又要能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主动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要制定好这一情境的程序,让同学在这一程序中开展观察、操作、推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例如,在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上课伊始,老师很神秘地请同学考考自己,让同学随意说出一些分数,如 1/2,5/6,7/25,7/15教师很快推断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并让两个同学用计算器验证,结果全对。正当同学又高兴、又惊
13、奇时,教师说:这不是老师的本领特别大,而是老师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想,从而创设了展开教学的情境。教师紧接着问:这个规律是存在于分数的分子中呢?还是存在于分数的分母中?当同学观察7/25与7/15分子相同,但7/25能化成有限小数,而7/1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发现规律存在于分母中。教师追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同学兴趣盎然地讨论开了:有的同学说分母是奇数的分数,但7/1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1/2却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同学又说分母应是偶数的分数,但5/6不能化成有限小数,7/25却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时教师启发同学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从而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正当同学有大功告成之态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出8/24与6/24,为什么分母同是24,化成小数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同学的认知又激起了新的冲突,从而再次引导同学通过施行、思索、发现必须是一个最简分数这一重要前提条件。 同学在知识内在魅力的激发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冲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这样同学的学习就变成了参加一种活动,经历一个过程,获得一种体验。 第 8 页 共 8 页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