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5 ,大小:35KB ,
资源ID:4564703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45647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docx)为本站上传会员【天****】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docx

1、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摘要现今旅游者们所见到的江南市镇的硕果仅存者,如周庄镇、同里镇、南浔镇、乌镇、角直镇、西塘镇、朱家角镇等,都是经历了几百年辉煌之后,留下来的一个空壳。它们在明清时代曾经是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一度引领时代潮流,带动社会变革。本文选取“早期工业化”这一视角,展现它们给传统社会带来的变革,诸如:以丝织业、棉织业为代表的早期工业化,生丝、丝绸、棉布出口驱动的外向型经济所带来的巨额白银资本,江南市镇雇佣工人群体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地权分散化趋势与田面权、田底权的分离。从而显示社会转型过程中,江南市镇在城市化、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明清江南市镇早期工业化社会变革

2、 一提起“早期工业化”,人们习惯性的理解,就是欧洲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殊不知,它是指“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亦即工业革命之前的工业化,也就是乡村的工业化。西方学者对此早有研究,他们指出,在中世纪早期,大部分工业品生产在农村,在中世纪接近尾声时,农村的工业生产再次兴旺起来。15世纪前后,西欧各国形成一种工业乡村化与乡村工业化趋势。西方学者把它定义为“原工业化”、“原始工业化”,或“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英国是其中的佼佼者,乡村工业的勃兴是1618世纪英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显着的时代特征。促使乡村工业化早期工业化出现的因素很多,例如:农业生产的增长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粮食保障,也为

3、工业品提供了需求空间;剩余劳动力满足了乡村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等1p237259。这种历史现象也出现在中国。李伯重的着作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就是研究明后期到清前期江南的早期工业化,而并非洋务运动中的早期工业化。他的结论是:1850年以前的三个世纪中,江南工业的发展,使得工业在江南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到了19世纪初,在江南大部分地区,工业的地位已与农业不相上下,在经济发达的江南东部,甚至可能已经超过农业。用西欧的标准来衡量,此时江南农村可能已经“过度工业化”了2p16。笔者认为,李伯重的研究看似标新立异,其实是严谨的历史解读。本文试图论证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来与之相呼应

4、。 一、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一瞥 2000年,美国学者彭慕兰(KennethPomeranz)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把中国的江南与欧洲的英格兰加以比较,得到的结论是,在18世纪后期以前,亦即欧洲工业革命以前,中国(江南)并不比欧洲(英格兰)落后。对此不少学者持有异议。但从他对早期工业化的比较研究看来,至少是颇具启发意义的。彭慕兰在书中,把早期工业化叫做“原始工业化”,他的定义是为市场而不是为家庭的手工制造业。比较的结果1750年欧亚大陆许多地区,农业、商业和原始工业,存在令人吃惊的相似之处。1750年长江下游人均生产的棉布,与1800年英国一样

5、多3p15。在该书的中文版序言中,他对题目“大分流”(TheGreatDivergence,黄宗智译作“大分岔”),作了解释,说明他写此书的目的,是把中国与欧洲比较,把江南与英格兰比较,寻找一个时间节点,两者何时分道扬镳,一个走向落后,一个走向先进。结论是,欧洲的工业革命是“大分流”的时间节点,在此之前并不存在“大分流”的现象。这种观点,与先前流行的论断明代以后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大相径庭。其实在彭慕兰之前,西方学者早就发表过类似的论点。历史学家弗兰克(AndreGunderFrank)指出,15001800年的世界经济中心不在欧洲,而在亚洲特别是中国,无论从经济分量看,还是从生产技术、生产力

6、看,或者从人均消费看,欧洲都谈不上称霸。“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4p27,166167。经济学家麦迪森(An-gusMaddison)更加言之凿凿,甚至列举了GDP的数据。他说,在欧洲工业革命完成以前,中国和欧洲(不包括前苏联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1700年,中国和欧洲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分别为231(中国)、233(欧洲);1820年则分别为334(中国)、266(欧洲)。17001820年间GDP增长

7、率,中国为085,欧洲为0652p1516。对于这种说法,人们当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作为学术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根据笔者对江南市镇的长期研究来看,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业、棉织业所达到的水平,是领先于工业革命前的欧洲(包括英国)的。首先,江南丝绸业市镇及其四乡,从明中叶以来,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明中叶谢肇淛在西吴枝乘中说,蚕桑之事“湖人(引者按:指湖州人)尤以为先务,其生计所资,视田几过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代。沈廷瑞东畲杂记关于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方式,有这样的描述:“近镇人家多业机杼,间有业田者,田事皆雇西头

8、人为之。西头,谓石(门)、桐(乡)邑界,其地人多而田少,往往佃于他处,每于春初挈眷而来,年终挈眷而去,名曰种跨脚田”。可见,以出产“濮绸”闻名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已由农业转移到蚕桑丝织业,也就是说,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当然是乡村工业、原始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因忙于工业而无暇顾及,不得不雇佣邻近的石门、桐乡农民来种“跨脚田”。这种主业与副业倒置的现象,截然不同于传统农村,农民不再把农业作为主业,而把工业作为主业,是江南市镇早期工业化的主要特征,在丝绸业中心盛泽镇同样存在。根据实地调查,“盛泽的纺绸业,也是农村副业的一种不过盛泽纺绸业之为农村副业,和普通的有很大不同的地方,普通所谓

9、副业,如其名所示,是从属于农业的一种农暇时的职业,农民的主要收入,当然还是以农业为主。而盛泽的情形恰恰相反,从事纺绸业的农民,固然都有土地,而大部分都是自耕农,可是对于农业并不重视。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在于纺绸,这一年纺绸业如果兴盛,他们竟至于让土地去荒芜”7p187。盛泽镇的丝绸业兴盛于明末清初,因此这种现象至迟在清代中叶已经形成,也正是这种现象,才支撑盛泽镇的丝绸业中心地位历经几百年而不衰。其他资料也证明了这一变革,例如:“初,盛泽纺绸,乃是农家副业,无所谓工厂,农家织绸,卖于绸庄,为该地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农田收获,反漠视之”8p1365;“盛泽所有丝绸产品全为农村工业盛泽四乡农民,重织

10、轻耕”。你看,这两则资料明白无误地显示,畅销于海内外的盛泽丝绸,并非工厂生产的,而是农民家庭生产的,而且明确指出,这就是“农村工业”。由于农村工业的发达,农民对农业十分漠视,所谓“重织轻耕”,就是重视工业,轻视农业。看到历史上的这种情景,令人联想到20世纪80年代“苏南模式”之下,苏南农民大多进入乡镇企业务工,农田雇佣外地农民耕种的那一幕。两者之间相隔几百年,却何其相似乃尔!其次,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同样是乡村手工业的早期工业化,中国江南的丝绸业的工艺水平领先于欧洲。据严中平丝绸流向菲律宾,白银流向中国的研究,16世纪下半期由菲律宾输入美洲的中国丝绸,由于价廉物美,十分畅销,而使西班牙丝绸业在

11、竞争中落败,在美洲市场上几乎绝迹。由马尼拉大帆船运往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贩卖于西属美洲的中国丝绸的利润,最高可达成本的十倍。中国丝绸不仅是马尼拉和墨西哥西海岸阿卡普尔科西班牙商人的利润来源,而且也是墨西哥一大批丝织工人的“主要谋生之道”10。据汪敬虞的研究,16791833年的155年中,中国生丝的出口量,从微不足道的8担,上升到9920担,从19世纪40年代中期起,每年的出口量经常在5万担以上;90年代初,中国生丝出口量突破10万担。原因就在于,中国江南生产的生丝工艺精良。他指出:“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生丝在国际市场上,曾经居于领先地位,这是举世公认的”11p341342。而这些生丝,主要来自

12、江南的太湖流域的丝绸业市镇,如南浔镇、震泽镇等地,在国际市场上称为“湖丝”或“辑里丝”。“湖丝”、“辑里丝”以及用它们织成的丝绸,以其工艺精良,畅销全世界,通过“丝一银”对流,大量白银货币流入中国。据全汉升的研究,1571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西元(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更多一点,流人中国12第一册p435446。国际市场的巨额需求,刺激了江南丝绸业市镇的早期工业化进一步发展。全汉升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海上丝绸之路说得好:“中国丝绸工业具有长期的发展历史,技术比较进步,成本比较低廉,产量比较丰富,所以中国产品能够远渡太平洋,在西属美洲市场上大量廉价出售,连原来独霸该地市场的

13、西班牙丝织品也大受威胁。由此可知,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成功以前,就中国工业的发展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来说,显然有过一页光荣的历史。中国蚕丝生产普遍于各地,江苏和浙江之间的太湖区域最为重要海外市场对中国丝绸需求量非常大,因而刺激这个地区蚕丝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就业机会与货币所得大量增加,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13。再次,棉布业市镇也是如此。从松江府上海县乌泥泾镇起步的棉花种植与棉纺织业,导致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使农业经济与农家经营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一方面,棉花种植超过了传统的稻米种植,即所谓棉作压倒稻作。明末清初太仓人吴伟业木棉吟序说:“嘉定、太仓、上海境俱三分宜稻,七

14、分宜木棉”14。康熙嘉定县志卷一风俗说,嘉定一带甚至达到了“棉九稻一”,乃至专种棉花不种稻米的程度。另一方面,棉花种植以及对棉花的深加工纺纱织布,为农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农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万历上海县志卷一风俗说:“其衣食全赖此”。也就是说,原先的副业一变而为主业,与丝绸业市镇一样,工业成为主业,农业成为副业。无怪乎美国学者黄宗智要把这种变革称为“棉花革命”15p4。松江因而成为全国的优质棉布生产中心,号称“衣被天下”。正德松江府志卷四风俗说:“俗务纺织,他技不多。而精线绫、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绒毯,皆天下第一要之,吾乡所出,皆出于实用,如绫布二物,衣被天下,虽苏杭不及也”。值得注意的是

15、,这些棉纺织品都是农家手工织机上生产出来的,也就是说是乡村工业的产品。而纺纱织布业带动了市镇的染布业、踹布业,更加具有乡村工业的特色。纺纱织布的收入,明显超过种植业。乾隆时上海县人褚华在木棉谱中说,“以一手摇轮,一手拽棉条而成一缕,小儿女用以消夜而已”,如果纺纱出卖,“夜以继日,得斤许即可糊口”。未成年的女孩,每天纺纱,即可“糊口”。如果织布,收入更高。咸丰紫堤村志说:“贫民竭一日之力(织布),赡八口而有余”。这与英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彭慕兰说:“戴维莱文(DavidLevine)对英格兰农村纺织业的研究说明一个农村纺织工人的收入不能养活一个家庭”3p87。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棉布业市镇生产的棉布

16、,是仅次于丝绸的出口品,在西方世界风靡一时。以嘉定、宝山一带生产的“紫花布”(用紫色棉花纺织成紫色棉布),做成长裤,流行于19世纪法国市民中间。并且在雨果的小说中有所反映,被称为“TheModemLibrary。这种紫花布裤子,也是19世纪30年代英国绅士的时髦服装,如今还作为文物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中。可见当时江南市镇出口的棉布品质是上乘的,19世纪30年代的西方人称它“在色泽上和质地上仍然优于英国制品”。它价廉物美,英国东印度公司收购中国棉布,每匹价格不过白银034两。英国棉布根本无法与之竞争。从18世纪80年代起,英国商人就企图开辟英国乡村生产的棉布在中国的市场,然而都卖不出去,原因是价格大

17、大高于中国棉布,又不合中国服式之用11p369370。这就表明,在欧洲工业革命发生之前,欧洲国家和中国一样处在手工业阶段,或者说是早期工业化阶段,中国江南市镇劳动密集型的手工棉纺织业,以其工艺的精良,使得欧洲国家的手工棉纺织业相形见绌。 二、“早期工业化”与全球化贸易 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所带来的优质生丝、丝绸、棉布,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出口海外,使人们看到了初露端倪的“外向型”经济。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的果阿(印度)、里斯本(葡萄牙)航线,长崎(日本)航线,马尼拉(菲律宾)航线,把生丝、丝绸、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运往各国。西班牙人的“马尼拉大帆船”(ManilaGalleon)则把从福

18、建月港等地运来的中国商品,销到美洲墨西哥、秘鲁、巴拿马、智利。后起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把中国商品卷入规模更大的全球化贸易之中。这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历史大变局,是汉唐时代的陆上丝绸之路,或宋元时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所无法比拟的。法国年鉴派大师布罗代尔(FemandBraudel)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16世纪“各种协力促成的运动”是西班牙前往美洲。从贸易角度看,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分流,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同菲律宾的马尼拉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他认为,这种远

19、程贸易对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起到巨大影响。从事对外贸易的中国商人,在1638年日本实行闭关锁国后,同荷兰商人一样,甚至比荷兰商人更加有效地参加日本列岛的丝绸与白银的贸易;他们在马尼拉接收大帆船从阿卡普尔科运来的白银;中国始终派人出外经商,中国的工匠、商人和货物深入到南洋群岛每个角落16p167197,432435,647。因此一本有关马尼拉大帆船的专着说:“中国往往是大帆船贸易货物的主要来源,就新西班牙(墨西哥及其附近广大地区)的人民来说,大帆船就是中国船,马尼拉就是中国与墨西哥之间的转运站,作为大帆船贸易的最重要商品的中国丝货,都以它为集散地而横渡太平洋。在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当无拘无束地谈及

20、菲律宾的时候,有如谈及中华帝国的一个省那样”17p63;12p425426。这种盛况与江南市镇有着密切的联系,出口的生丝、丝绸主要来源于太湖流域的丝绸业市镇。正如全汉升所说:“中国国内蚕丝遍布于各地,而以江苏和浙江之间的太湖流域最重要”13。全汉升所说的生丝与丝绸的出口,“以江苏和浙江之间的太湖流域最重要”,指的就是江南丝绸业市镇集中的地区。这些市镇及其四乡以出产优质生丝与丝绸而闻名于世,被称为“湖丝”湖州及太湖周边出产的生丝的通称,它的着名品牌“辑里丝”就是南浔镇辑里村为中心的地区生产的湖丝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一份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

21、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每年贩运湖丝并绸缎等货,自二十余万斤至三十二三万不等,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至少之年亦买价至三十余万两之多。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18。清楚表明,在清朝官方指定的唯一贸易口岸广州,出口商品以丝货为主,而这些丝货大多是来自太湖流域的湖丝与绸缎,每年的交易额在白银数十万两至百余万两上下,决不是一个小数字。太湖流域湖丝与丝绸的出口欧洲,从17世纪70年代起,有了历年的统计数字。据统计,16791833年的155年中,每年的出口量,从8担上升到9920担;从19世纪40年代中期起,每年出口量常在5万担以上;

22、到90年代初,出口量第一次突破10万担;20世纪20年代,出口量曾达到19万担的高峰;18451929年的85年中,仍然保持年增长率35的上升势头11p341342J。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五口通商以后,湖丝不再辗转至广州出口,而是就近在上海出口,刺激了出口数量的猛增。湖丝集散地南浔镇的丝商到上海经营出口贸易者日渐增多,成为上海丝业巨头,例如陈煦元,“侨沪数十年,为丝业领袖,能通译西语,而出以笃诚,中西丝商倚为长城”19。资料表明,进入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湖丝的全盛时期,1890年以后的几年中,年输出量达10万担上下。刘大钧吴兴农村经济谈到辑里丝深受西人欢迎,外销日趋增加的走势时说:“大约自

23、1870年左右而后,至1920年后止,为时五十年,丝业贸易兴畅,蚕桑区农民繁荣,乃造成湖州蚕桑事业之全盛时期”20p121。周德华吴江丝绸志也说,上海开埠后,上海成为主要辑里丝出口市场,而辑里丝主要来自湖州的南浔镇与吴江的震泽镇。光绪六年(1880年)仅震泽镇一地出口的辑里丝就达5400余担,占了全国生丝出口总量的十五分之一21p3738。从上面简要的分析中,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南丝绸业市镇在全球化贸易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棉布业市镇的棉布出口也是如此。早在晚明时期,中国棉布已经畅销海外,16世纪后期有了记载。17世纪初,被称为Cangas的中国棉布,由澳门向望加锡和交趾支那出口。与此同

24、时,中国棉布由澳门运往日本长崎。18世纪初,中国棉布运往俄国,称为Kitmka的中国棉布在对俄出口商品中占据首位。18世纪30年代,中国棉布首次由英国东印度公司运销英国,以后几乎遍及欧洲国家及北美大陆11p367368。而这种畅销海外的中国棉布,主要来自江南市镇。严中平指出,大量江南棉布进入海外远程贸易,甚至18至19世纪间远销英国等海外市场22p3233。全汉升说得更加明确:“早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开始购运南京棉布(Nankeen)。南京为清代江苏省治,两江总督驻在那里,可以说是江苏的代表,故外人称江苏出产的棉布为南京棉布。在鸦片战争后不久,一个在上海附近考察的英国植物学者

25、说:在上海附近种植的棉花名曰南京棉花,用它纺织成的棉布,叫做南京棉布”12第二册p638639。全氏征引HBMorse和RFortune的论着,揭示了西方人心目中十分流行的概念:“南京棉布”(Nankeen),实际上就是南京这个地名的英译。它充分表明,远销海外的中国棉布主要是江苏生产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既然“南京棉布”的定义是“上海附近种植的棉花”纺织成的棉布,那么与其叫做南京棉布,不如叫做上海棉布,或松江棉布,更为确切。事实上明清两代松江棉布无论在数量与质量上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并且畅销于海内外,号称“衣被天下”是名副其实的。17861833年的48年中,英国、法国、荷兰、瑞典、丹麦、西

26、班牙、意大利等国商船从广州购买的“南京棉布”,共计4400余万匹。各国商船从广州购买的“南京棉布”最多的一年是1819年,共达330万匹,价值170余万银圆。18171833年的17年中,各国商船从广州购买的“南京棉布”共计1900余万匹,平均每年110余万匹,价值达78万银圆左右。18041829年的25年中,美国商船从广州购买“南京棉布”330余万匹,平均每年120余万匹。美国商船从广州购买的“南京棉布”,大部分运回本国,小部分运往欧洲、西印度群岛、南美洲、马尼拉及夏威夷等地。在美国机械化棉纺织业大规模发展之前,那里的消费者也是“南京棉布”的好主顾12第二册P638641。中国的这种全球化

27、贸易,使大量生丝、丝绸、棉布流向各国,由于海外各国始终处在结构性贸易逆差之中,导致白银货币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据弗兰克研究,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了37000吨和75000吨白银,各有27000吨和54000吨运到欧洲,两个世纪合计81000吨。在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39000吨)又转手到亚洲,其中17世纪为13000吨,18世纪为26000吨。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入中国。另外,有3000吨到10000吨,甚至高达25000吨白银是从美洲直接通过太平洋运到亚洲,而这些白银的大多数也最终流入中国。此外,日本至少生产了9000吨白银,也被中国吸收。因此,在1800年以前的两个半世纪里

28、,中国从欧洲和日本获得了将近48000吨白银,通过马尼拉获得10000吨甚至更多的白银。这些加起来,中国获得了大约60000吨白银,大概占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4p208。也许人们对这些数据有所怀疑,但是在没有新数据取代它以前,我们可以由此得出结论:这无论如何是中国早期工业化和全球化贸易所创造的一个奇迹。三、江南市镇的内部变革:雇佣工人群体、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工商业人口比重的增大 从上述分析中,已经察觉到,早期工业化给江南市镇带来了有别于传统社会的变革。这种变革从内部来看,主要表现在雇佣工人群体、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以及工商业人口比重的增大。江南市镇是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随着早期工

29、业化的发展,市镇上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踹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乾隆吴江县志卷下风俗,谈及绫绸业的发展时,回顾道:明代成化、弘治(14651505年)以后,“土人(引者按:指吴江本地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盛泽镇上机坊老板雇佣的“佣织”,有机工(操作织机的工人)、曳花(在提花织机的高架上“提花”的工人)等,人数多达几千人。乾隆盛湖志卷下风俗称:“中元夜,四乡佣织多人及俗称曳花者约数千人,汇集东庙升明桥,赌唱山歌,编成新调,喧阗达旦”。除了受雇于机坊的机工、曳花数千人,还有加工丝绸的

30、炼坊、染坊、踹坊的工人,人数有多少呢?据沈云盛湖杂录说,清末时“凡炼绸之坊十余,染坊三十余,踹轴等坊亦如之,业此者近千人”。盛泽镇(包括四乡)鼎盛时期拥有人家万户,其中机工、曳花有数千人,炼坊、染坊、踹坊等的雇佣工人又有近千人,几乎可以说至少有一半人家以此为生,盛泽镇有一个庞大的雇佣工人群体,是毋庸置疑的。庞大的雇佣工人群体,构成了劳动力市场。盛泽镇附近的黄溪市,丝织机坊“雇人织挽”,闲时解雇,忙时雇佣,因此有了如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的劳动力市场。等待雇佣的工人,每天清晨聚集于固定的地点长春桥、泰安桥的桥堍,等待雇主召唤。道光黄溪志卷一风俗说:“以待人雇织,名目走桥,又曰找做”。这些等待雇佣的工

31、人都有一技之长,在丝绸生意兴隆时,老板为了笼络工人,往往百般迁就:“每逢节候,肴馔必更丰焉”,工人“或食无兼味,辄去而他适”。一到生意清淡季节,老板便辞退工人,这些工人因“无人雇织”,往往沦为乞丐,“沿途求乞以为常”。这些工人显然是早期的无产者,而那些雇主则是早期的资产者。另一个丝绸生产与交易中心濮院镇的情况也是如此。每天都有大批工人聚集在劳动力市场太平桥头的太平巷,等待雇佣。这些人都有一技之长,嘉庆濮院琐志卷一机杼说,这些工人或“人兼数事”,或“专习一业”,“衣于是,食于是,尽其力而终身”,是终身的雇佣工人。关于劳动力市场,该书写道:“织工、曳工或遇无主,每早各向通衢分立,织工立于左,曳工立

32、于右。来雇者一目了然,谓之巷上”。嘉庆濮川所闻记卷二坊巷夜写道:“太平巷,本福善寺,西出正道。阖镇织工、曳工,每晨集此以待雇”。棉布业市镇也有数量可观的雇佣工人群体。与朱泾镇齐名的枫泾镇就是一个典型,光绪枫泾小志卷十拾遗引吴遇坤天咫录:“康熙中,里中多布局,局中多雇染匠、砑匠,皆江宁人,往来成群”。染坊、踹坊雇佣的染匠、砑匠数量巨大,以致“往来成群”,经常与镇民发生冲突。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终于酿成一桩大案。该书写道:“(染匠、砑匠)扰害闾里,民受其累,积愤不可遏,纠众敛巨资,闭里门、水栅,设计愤杀数百人后死者家属数百人,各以白布缚首,持械复仇”。你看,被镇民“设计愤杀”的染匠、砑匠竟有

33、数百人之多,家属数百人上街复仇,可见枫泾镇雇佣工人群体决不是一个小数目,光死者就有数百人,可以推测全部雇佣工人必定是它的数倍,可能有几千人也未可知。江南市镇作为一个工商业中心,其人口结构不同于乡村,号称“工贾艺术杂处”,即以工商业为主,各行各业各色人等杂处之地。在市镇上,最有势力的是那些牙行花行(棉花牙行)、布行、丝行、绸行、米行等,以及仰食于牙行的领投业(领头业,中介掮客),脚行脚夫(搬运业),还有从事打行(打降)、白赖(白拉)的市井流氓。其次就是沿着大街小巷开设的数以百计的各行各业的店铺,他们与牙行一起形成由老板与伙计组成的商人群体,即所谓坐贾。此外还有行商,即从全国各地来此贩买丝绸、棉布

34、、粮食等商品的客商,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商帮与会馆聚集起来的商人群体。再次是各种作坊机坊、炼坊、染坊、踹坊以及其他手工业作坊,由作坊主与雇工构成的工人群体。当然也有聚居于此的士大夫,以及市镇周边的亦工亦农的农业人口。市镇人口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工商业人口比重的增大。例如濮院镇,几乎全镇居民都从事丝织业,工商业人口占有绝对优势。乾隆时人杨树本在濮院琐志卷一机杼中说:“他邑之织多散居,濮院之织聚一镇,比户织作”。所谓“比户织作”,就是家家户户都在从事丝织业。这可以从沈廷瑞东畲杂记得到印证:“(濮院镇)机户自镇及乡,北至陡门,东至泰石桥,南至清泰桥,西至永新巷,皆务于织”。你看,全镇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35、都在从事丝织业,务工人数之多,可想而知。至于商业,镇上牙行有绸行、丝行、桑叶行、菸叶行、六陈行(粮食牙行)、麻皮行等。还有各种商店,据民国时期的统计,洋广杂货2家,水果行2家,米行2家,黄麻号2家,酱园1家,茧厂1家,小米店7家,茶馆15家,酒店6家,川酱店3家,饭店8家,铁店3家,糖果店3家,以及棺材店、旅馆、腌腊店等,从业人员应该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加上加工丝绸的炼坊、染坊、踹坊,按濮川所闻记所说“每坊佣者数十人”的标准来推算,雇工人数不是一个小数目。盛泽镇的情况就更加明显了。前面已经提及,盛泽镇上受雇于机坊、炼坊、染坊、踹坊的工人达到几千人之多。这是工业人口,那么商业人口有多少呢?商业人

36、口业也不在少数。据1946年的统计,全镇商店五六百家,他们是棉布业25家,南北货业21家,丝商业62家,新药商业12家,酒酱商业34家,米粮商业44家,绸布新衣商业10家,百货商业15家,鲜肉商业20家,腌腊商业18家,面饭菜馆商业38家,国药商业13家,旅馆商业15家,茶叶商业7家,桐油瓷席商业16家,烟纸蜡烛商业51家,绸商业89家,绸领业68家,肥料商业21家等23。这五六百家商业字号的店主与伙计加在一起,说它数以千计,肯定不是夸张。因此,工商业人口在全镇总人口中占据大多数,是不成问题的。由于明清时代的地方志缺少关于人口统计数字,尤其是关于人口的职业分布的统计数字,难以量化分析。嘉庆珠里

37、小志似乎是个例外,在它的卷二户口一栏,有朱家角镇人口分类统计,除了户数(1502户)、口数(5937口)以外,把人口分成:男口、女口、幼童口、幼女口、店伙口、雇工口、奴仆口、婢女口、僧口、道士口、女尼口等。其中店伙口267,雇工口99,是最值得注意的,表明在这个镇上,工商业人口中最底层的人数有366人。可惜的是,它没有统计开设牙行、店铺、作坊的人口数,以及从事棉纺织业的人口数,因此仍然无法估计工商业人口的比重。我们不得不寻求民国时期的人口统计数字,来弥补这一缺陷。日本满铁上海事务调查室关于嘉定县各市镇的人口分类统计,大致可以窥见清代市镇的人口构成。尽管当时嘉定县盛极一时的棉纺织业(土布业)已经

38、衰落,但是号称“银南翔”的嘉定县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南翔镇,农业人口明显少于工业人口,更少于商业人口。该镇农业人口838,工业人口957,商业人口1126,工商业人口共计2101,是农业人口的25倍24p6。又如,吴江县的震泽镇,据江苏省吴江县震泽镇经济概况提供的数据,该镇四乡“修丝为业者不下五千户”,即使以每户一人计,也有5000人之多,镇东北栅“有丝车460座,工人1300人”35。据新编吴江县志记载,镇上纯商业单位331家,从业人员1146人;饮食业99家,从业人员196人;服务业45家,从业人员121人,商业人口合计1463人35p85。震泽镇的工商业人口大大超过农业人口,是毫无疑问的。与

39、此相关联的是以市镇为中心体现出来的乡村的城市化,即介于县城与乡村之间的小城市的形成。明清时期这一地区的大镇,人口都在万户以上,例如南浔镇、乌青镇、盛泽镇、罗店镇、双林镇、濮院镇等。当时这些市镇,实际上已经具备县城乃至府城的规模,正如康熙乌青卷一疆域、乾隆乌青镇志卷二形势所说:“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一些中小型市镇也有数千户人家,而且商贾辐辏,富庶繁华,迥然区别于乡村,成为新兴的小城市。这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模式。美国学者绕济凡(GilbertRozman)和赵冈的研究揭示了这点:英国及日本的城市人口集中于大中型城市,在英国占城市人口的74,在日本占城市人口的71。中国则不然,不足一半的人口

40、是在大中型城市中,其余都散居于小城市及市镇中。中国的7100个小型城市,大部分是市镇25p140142。四、江南市镇的外部变革:地权的分散化趋势,田面权与田底权的分离 随着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在江南市镇的四乡,出现了土地所有权的分散化趋势。这种现象在道光、咸丰以后更加明朗化。曹幸穗的论文论旧中国苏南土地占有关系的演变及其推动力26,论述了这一点。他指出,随着近代化的步伐,新兴工商业城镇的发展,使得“乡居地主”向“城居地主”转化,离乡地主携带着从土地上积累起来的财富进入城镇,把土地资本转化为工商业资本。与工商业利润比较,出租土地所得的地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最富有者对购买土地已不感兴趣,地权的分

41、散化趋势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由于土地关系变化比较缓慢,我们不妨透过民国时代及稍后的农村调查资料,来看清代至少是晚清时期江南市镇四乡的这种变革。据20世纪30年代初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对无锡20个村1035农家土地占有状况的调查,地主所有的土地,在耕地总面积中只占有473,平均每户占地不过545亩,与其他农户相比,不占很大优势27。据1923年南京东南大学的调查,上海周边地区农村的地权更加分散化。上海洋泾、陆行、漕河泾、蒲淞、法华,川沙九团,嘉定第七区、第十四区,宝山城区,占地50亩以上的农户为零,青浦章练塘、宝山江湾占地50亩以上的农户为1;上海闵行,青浦金泽、七宝,宝山真如、刘行占地50亩

42、以上的农户为2;大多数农户占地都在30亩以下28p316319。1991年本人与日本学者滨岛敦俊、潼山冈曾在嘉定县调查,所得土地改革档案资料见,1950年土地改革以前,清末民初的嘉定县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状况十分明显。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219,人均占有200亩;富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80,人均占有55亩;中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88,人均占有26亩;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212,人均占有10亩。中农和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60,很显然,这是一个自耕农占优势,而地主不占优势的地区。具体到一个镇嘉定县娄塘镇,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地主所有的土地仅仅占全部耕地的1470,合计1163123亩,

43、其中自耕863252亩,出租299877亩,绝大多数土地是自耕,只有少数出租,可见这是一些小地主,从他们所有土地只占1470来看,地主经济在那里处于弱势地位。而富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1060,中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720,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2730,中农和贫农的土地占到6450,如果加上富农的1060,自耕农经济占有绝对优势(7510)。这些数据给予人们一个强烈的印象:土地所有权高度分散化,自耕农经济占有绝对优势,决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松江县的情况也是如此。1950年土地改革前对松江县新农乡的调查显示,各阶层所有的土地占全部耕地的比率分别是:地主2734,富农2077,中农3944,

44、贫农1194。富农、中农、贫农所有的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215,大大超过地主的2734,自耕农经济占明显优势。而且该乡地主所有土地的将近一半(4163)是自耕田,还有1911的土地是佃人田,可见是规模不大的小地主29p141142。195个地主,平均每户出租土地3762亩,这些地主中,54户在上海市,49户在松江县城,62户在泗泾镇,都属于“城居地主”30p482。1950年对南汇、川沙、上海三县各阶层土地占有状况的调查表明,地主所有土地的比率,比嘉定、松江地区更低:南汇1329,川沙1498,上海1800。这三个县地主所有土地的比率都不超过20,大大低于中农所有土地的比率(南汇44735、川沙

45、4012、上海4030),而且也低于贫农所有土地的比率(南汇2231、川沙1819、上海1803)。这三个县地主所有土地的绝对数也很低,每户平均低于50亩,分别是:南汇地主户均3215亩,川沙地主户均4463亩,上海地主户均3225亩30p769。这种令人惊讶的事实,恐怕是大大出于一般人的意料的。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已经接受了一个权威的论断:“大量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广大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情况是复杂的,不可一概而论。在工商业高度发达的苏南地区,就不是如此。但20世纪50年代初,一些学者鉴于苏南的特殊性,提出“苏南无封建”的看法,结果遭到严厉的批判。其实

46、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苏南无封建”是可以探讨的,不必一棍子打死。如果把这种现象与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联系起来,并且进一步把它与上海等大城市的近代化联系起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基于同样的背景,随着地权的分散化趋势,江南市镇四乡普遍出现田面权与田底权分离的现象,也就是说,在同一块土地上,形成两个所有权田面权与田底权,以及两个所有权人田面业主与田底业主。这种现象被当时人称为“一田二主”。最为典型的史料就是光绪周庄镇志卷四风俗中的一段话:“俗有田底、田面之称,田面者佃农之所有,田主只有田底而已。盖与佃农各有其半,故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佃农或易,而田主亦不易。有时购田建公署,架民屋,而田价必田主与佃农两

47、议而瓜分之,至少亦十分之四也。”周庄镇志的编者陶煦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敏锐而精确地把田面权与田底权分离后形成的“一田二主”的本质揭示出来,实属难能可贵。因为直至今日,一些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没有达到陶煦的水平,不承认有“一田二主”的存在,不承认田面权是一种所有权,武断的下结论:“田面权就是永佃权”。这种看法,由来已久,也事出有因。在笔者看来,田面权与永佃权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是两种不同的物权,简单地说,前者是所有权,后者是使用权。从陶煦的话中可以知道,当一块耕地被征用于建造公署民屋时,它的田价必须由田底业主(田主)与田面业主(佃农)均分,不能由田底业主(田主)一人独吞。所谓“

48、两议而瓜分之”,就是田底业主与田面业主各占50,最低限度田面业主也要占40,也就是说,田面的价格与田底的价格相差无几。如果“田面权就是永佃权”,永佃权人可以获得50至40的地价,岂非咄咄怪事!田面权是一种所有权,田面具有独立的价格,被民国时期的调查所进一步证实。1918年关于江苏省物权习惯的调查报告,其中一则为“一田亩上设定两个所有权”,说得很透彻:“查江苏佃户租种田亩,有肥土之称,又呼为田面,即佃户于业主田亩上有相当之地价,不啻一田亩而设定两个所有权人于其上”31p317。你看,明白无误的写着:“一田亩设定两个所有权人于其上”,即田底所有权人与田面所有权人,也就是“一田二主”。如果“田面权就是永佃权”,就无法解释该调查报告所揭示的现象。这也证明了陶煦的论断在苏南是有普遍性的。1934年10月10日上海大晚报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