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州市现代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512020年4月19日文档仅供参考 台州市现代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2月27日 信息咨询编号:164836 总 纲 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发达农业,是历史的、动态的。现代农业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过程实现现代管理为特征,全面提升农业质量,使农业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着力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注重更新发展理念,创新经营机制,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十一五”时期,我市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这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我市将着力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农业经营主体竞争力、农业发展空间竞
2、争力、农业制度竞争力,并始终贯穿于现代农业发展全过程。在“十一五”时期,全面改变我市农业的面貌。开发现代农业多种功能。根据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我市现代农业重新定位,丰富内涵,扩充功能。不同层面的市场需求,是开发现代农业生态、休闲、文化等多种功能的导向。实践证明,开发现代农业多种功能,必须充分利用我市丰厚的民间资金,强化项目载体,示范引导,巧妙设计,逐步推进。在“十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组成中心城市“绿心”的黄岩蜜桔始祖地观光园和路桥枇杷生态观光园区;构成中心城市“绿脉”的六条名特优水果观光带;拉开椒北地区亮丽风景线的柑橘休闲观光科技园;延伸临海石奇景秀的羊岩山休闲观光茶
3、园;适应华东地区重要能源及先进制造业基地人口急增之趋势的三门湾畔“三特”观光渔村;与长屿洞天风景区相得益彰的台州南部休闲农庄;展现南部海岛风情的漩门湾观光农业园;追溯母亲河源头的永安溪、始丰溪名特优水果观光带。经过努力,我市现代农业必将包含丰富的内涵,发挥多种功能,融入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 完善现代企业经济体制。从根本上改变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农业、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经济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企业体制。积极引导农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化改造,更好地抵御风险。要建立现代农业产权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经营决策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培育现代农业
4、企业。以劳动联合、资源联合、资本联合为重点,建立互利互惠的现代农业利益均衡机制,便于以工补农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三位一体的新型经营模式,打造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农民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提高土地规模效益。探索土地承包权入股、抵押,及其参与城市化工业化的办法。我市现代农业必将经过经济体制的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增强市场竞争力。发挥现代技术驱动作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抓好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研究,力
5、争在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培育、微喷灌节水、病虫害防治、生态循环模式、农产品集配服务等方面技术取得明显成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重点推广一批适用技术,扩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应用范围。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组织动员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在农业生产、管理、流通等领域,广泛运用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动现代农业不断升级。经过努力,科技进步对我市现代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武装现代装备及设施。加强产后体系建设,装备六条优势农产品产后加工营销设施。建设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强化示范效应,使微喷滴灌节水设施
6、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的生产。有重点地在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和粮食、水果、蔬菜、茶叶、畜禽生产基地,综合配套农机化装备,建设冷藏保鲜库,进行机械化操作。配置农产品及农资的集配中心,在上海、杭州、宁波、北京、深圳等大中城市及台州各县(市、区)设立分配中心,扩大辐射半径,增强配送效果,成为现代农业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与疫病监控中心,诊断检测,控制本市动物的常见病、多发病、多种重点动物疫病,把疫病发生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内;建设市级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配备封闭运输车,及时收集病害动物及其产品,防止疫源扩散;完善全市范围内“疫苗冷库冷藏运输设备冰箱冷藏包”的动物疫苗冷链设施,构成市、县、乡三级
7、冷链体系,确保动物疫苗质量;建设畜禽生态养殖小区,达到畜牧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的养殖要求。我市农业武装现代装备,夯实基础,必将会更加现代化。选择高效生态发展道路。适应城市化工业化迅速发展的要求,进行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全市性的特色无公害农产品生态保护带。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开发与新品种引进并重,从核心层面建设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实施农产品产地编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进行标准化生产,使特色优势农产品标准基本覆盖全境。强化龙头企业,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261.6万亩,确保166万吨粮食生产能力。以规模畜禽养
8、殖场治理为重点,构建“能源生态型”、“能源环保型”、“综合利用型”的循环模式,多层次地开发、利用。同时,摆脱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资源瓶颈,加快农业外向发展,“走出去”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争取达到50%,在更大的空间取得生态高效。我市现代农业坚定不移地选择生态高效的发展道路,将对加快实现农民的小康生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有所贡献。构筑风险防御体系。在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之下,积极防御,建设金清新闸二期、湖漫隧洞排涝、栅岭汪隧洞排涝、临海防洪二期、三门防洪等项目,除险加固原有江堤及设施,抵御我市现代农业地处东南部沿海所面临的最大灾害台风。对原有水库、水闸、保护大片农田的中小河流
9、堤段及其设施除险加高加固,新建大中型水库及防洪避洪工程,抵御我市现代农业地处西北部山区所面临的洪涝灾害。以当地政府支农资金为主体、农业担保公司为载体,构建资金融通信用体系,解决现代农业资金不足及其资金借贷的风险问题。从当地财政中安排农业保险补贴资金,既以实力较强的保险公司为依托,对当地优势农业产业和设施农业实施保险,又以产业协会为载体,开展各产业内部的互助合作保险,减轻现代农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强化农业行政执法,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体系,将病、虫害危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35%以下。我市现代农业依然是弱质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风险,需要政府扶持和积极防御。
10、台州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我市处于浙江中部沿海发达区域,与温州、宁波二市毗邻,介于东经12017- 12156,北纬2801 - 2921,倚靠括苍山脉、天台山脉和北雁荡山脉,面临东海,大陆岸线745公里,陆域9411平方公里,12海里以内海域7316平方公里,岛域276平方公里。“七山一水二分田”,是这块土地陆域部分的基本特征。在城市化工业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市调整农业结构,不断地发展现代农业。 一.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背景(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1. 特色主导产业初步形成我市现代农业得益于自然资源的多样性,以市场为导向,朝着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格局演变,初步形成了水果、茶叶、瓜果蔬菜、畜禽
11、、经济林、花卉、水产等七大特色主导产业:由灵江、澄江、椒江两岸的早熟蜜柑和本地早,玉环楚门文旦,温岭城南高橙所组成的特色优质鲜销柑桔产业;北部四县(市)及黄岩西部的高山优质茶叶产业、高山蔬菜产业、竹木产业、低山丘陵优质杨梅产业;以温岭箬横为核心的大棚西瓜产业;以临海上盘为中心的沿海西兰花产业;以温岭、玉环、路桥、临海为主的沿海大棚葡萄产业;以温岭、仙居山区为主的优质三黄鸡养殖业。在特色主导产业中,连片种植面积万亩以上的基地15个,面积达到26.87万亩;集中养殖上万头的基地23个。现代农业在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上,尚有很大潜力。 2. 产、加、销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市现代农业不断地向生产、加工、
12、销售环节延伸,一体化发展,有的已取得较好的效益。 ,全市县级以上各类农业龙头企业403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4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3家、农业产业化国家级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150亿元,其中,销售超亿元的18家、农业龙头企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8:1。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初步建立,拥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62个、资产总规模5.8亿元、年交易农产品近200万吨、年交易额55亿元。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先后发展379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60多家农业产业协会,入社社员4万人,带动农户20多万人,年销售农产品20多亿元,成为现代农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联接点。农业剩余劳动力加快转移
13、,先后转移了188.45万个,占61.52%,还将不断地转移;从事现代农业的农业劳动力,绝大多数接受了农(林、牧、渔)业部门组织的短期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其中的近10万名农民具有一定的现代农业技术和驾驭市场的本事,成为职业农民和经纪人。现代农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三位一体的新型经营模式,一体化发展,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3. 生态高效日益显现自本世纪以来,我市在省内率先启动实施农产品“358绿色行动”,制定了 至 全市绿色农业发展规划和目标,连续开展了五次声势浩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月活动,完成了300万农民安全农产品知识培训;编制修订各类农业标准311项,基本覆盖全市主要农产品;建立农业
14、标准化示范区76个,标准化推广和辐射面积达到102万亩;建成了110个、面积达116万亩的绿色农业生产保护区。农产品绿色认证全省领先, 全市共有15只有机食品、70只绿色食品和186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241个农产品生产基地经过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开展农产品生产无公害乡镇建设,积极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制度,初步构建了农民自管、基地联管、市场监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面禁止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明显改进。农业品牌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农产品共注册商标975个,每年保持新增注册100个以上,其中有9件商标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18件被认定为市著名商标。17个农产品获浙江
15、农业名牌称号,21个获台州名牌产品称号,还有一批农产品获各级农博会的金奖;有6个农产品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0个农产品经过国家原产地保护;有13个农产品规模生产地获“中国特产之乡”称号。品牌农业已成为我市现代农业生态高效的凝结点。4. 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我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重大战略决策,抓住机遇,开展了一系列现代农业接轨活动:组织了“走进上海、走近台州”台州现代农业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建立上海台州农产品配送中心,参加了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浙江农业博览会等系列活动;发展农产品自营出口,建立农产品出口基地,出口增长幅度均保持在20%以上,其中,临海上盘西兰花成为中
16、国最大的西兰花出口基地,黄岩成为国内最大的出口罐头生产基地;建立健全农业招商项目库,开展多渠道招商引资活动,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据统计,近年来我市共引进农业外资项目68个,累计投资额达到4860.89 万美元,外资的结构不断改进,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分片考察国内主要农业区域,掌握境外拓展农业的情况,构筑与拓展所在地的协作平台,促进我市现代农业走出去。在拓展境外发展空间的同时,我市现代农业的生态、休闲、文化等功能已经显现,农业的内涵进一步丰富。5. 设施和装备更加现代化全市以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为主体、以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为辅的现代农业网络基础飞速发展,电信本地网光纤累计达到25万芯公里,光纤到村
17、率达97.5%,市区高达100%,建成了基于IP的高速宽带城域网;广播电视光缆已实现了县、市、区主干网联网,几乎所有乡镇和84.5%的村实现有线电视联网,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6.8%和98.0%;全市从市到各县市区农业局建立了10M带宽的城域网,拥有独立域名的网站和局域网;网上建立了农产品市场行情、农业技术、绿色食品、农业法律法规、农业标准等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开通了百万农民电子信箱。我市现代农业具有较强的信息设备提供能力、信息传输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我市畜禽饲养机械、果蔬收获采摘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保鲜冷藏机械、植保机械、排灌机械飞速发展,至 ,农业机械总动力165万千瓦、农业
18、机械原值达 160560万元,先进适用机械得以推广,发挥了骨架支撑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市现代农业拥有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9座、小型水库305座,总库容17.87亿立方米,防洪面积136.965万亩;千亩以上海塘江堤总长458公里,保护农田142万亩;还有大量以沟渠路为主的配套设施。所有这些,都提升了我市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二)“十一五”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我市在“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正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总体上却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北三县农业与南部板块的农业发展相互不协调,城乡农业
19、没有一体化,局部地区还存在抛荒现象,科技贮备薄弱,优势农产品的种子种苗受制于其它地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与此同时,外界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突出表现在中国经济正处于WTO后过渡期,将逐渐失去过渡期所拥有的优惠政策,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也在加大,而且,国内中西部地区也搞市场经济,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这对东部沿海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市现代农业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突出反映在农民增收的困难上。 ,我市农民,亦即占全市总人口的50%,人均纯收入为6009元,远低于小康生活水平,特别是,在北三县和黄岩西部地区,近15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4000元。因此,我市有必
20、要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实现农民的小康生活,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二.规划期限与规划编制依据(一)规划期限 至 。(二)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 1号4.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5.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2020年)6.其它相关法规、政策和文件、规划等。三.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农业全局,正确定位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条件下的现代农业功能,用工业理念经营现代农业,以进一步细分的市场为导向,立足创新,加快转型,挖掘
21、潜力,增强市场竞争实力,力争在现代农业结构优化、生态高效、休闲观光、境外拓展、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建成沿海发达农业。(二)规划目标及其指标体系1. 规划目标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建设一个多种功能、广阔空间、现代装备、集约经营、完整产业体系、资源循环利用、风险防御且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生态高效的沿海发达农业。2. 指标体系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可分解为如下指标体系:台州现代农业“十一五”发展目标指标体系序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四级指标单位 1农业总产值总值亿元183.17207.22农业亿元65.87703林业亿元2.8444牧业亿元18.323.25渔业亿元96
22、.161105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年增长率%11.376农民人均纯收入元6689 100007集约经营开发多种 功能休闲观光带条0 89休闲观光园个1 615拓展发展空间“走出去”农业总产值亿元30 7017集约经营农业技术救灾储备种子万公斤105 10518品种区试站及繁育基地个2 719特色优势农产品标准覆盖率%809020科技进步贡献率%456521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县级以上)产值亿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家18 3022产值亿元以下农业龙头企业家385 47023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值千万元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家30 10024产值百万元以上千万元以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家80 200
23、25农民培训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万人19 1626每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5 527支撑体系机械装备总动力万千瓦288.63 32028农业劳均机械动力千瓦0.93 1.2329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亩261.6 261.6 30粮食生产能力万吨166 16631现代信息技术覆盖率%658532自然灾害防御体系沿海防台标准年 一遇10-20年一遇33山区防洪避洪覆盖率%80-9095四. 现代农业发展任务四. 现代农业发展任务(一)开发现代农业多种功能1.区域化布局现代农业多种功能要在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框架下,结合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市场为导向,审视现代农
24、业现有功能,提出结构调整的方案,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现代农业区域化布局。要推动优势农产品向适宜区域适度规模集中,突出农产品区域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形成合理的现代农业生产力布局。针对台风等自然灾害,调整作物茬口结构,有重点地发展经济价值高、在台风来临之前就可收获的农产品,进行合理布局和品种搭配,形成具有自我避灾能力的现代农业功能区域化布局。2.把握各种功能开发特点根据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积极发挥农业固有生产功能的同时,以不同层面的市场需求为导向,稳步推进,有序发展现代农业多种功能。把现代农业现有产业,与城市游览观光景点、工业企业区域环境美化相结合,与农业科技
25、园区、农业研发中心相结合,与名人名居名艺名产民俗文化相结合,巧妙设计,注重特色,永续发展。加强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实行现代农业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搭配不同季节的农产品品种,解决现代农业季节性生产与全年观光经营的矛盾,延长可观赏期。坚持现代农业多功能开发项目化管理,民间投资为主,政府立项补助,示范引导,带动我市现代农业多种功能的开发。3.有重点地开发休闲、观光、生态等多种功能重点建设组成中心城市绿心的黄岩蜜桔始祖地观光园和路桥枇杷生态观光园区;构成中心城市绿脉的六条名特优水果观光带;拉开椒北地区亮丽风景线的涌泉柑橘休闲观光科技园;延伸临海石奇景秀的羊岩山休闲观光茶园;适应华东地区重
26、要能源及先进制造业基地人口急增之趋势的三门湾畔“三特”观光渔村;与长屿洞天风景区相得益彰的台州金泉休闲农庄;展现南部海岛风情的漩门湾观光农业园;追溯母亲河源头的永安溪、始丰溪名特优水果观光带。我市现代农业将发挥多种功能,以丰富的内涵,融入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之中。(二) 完善现代农业经济体制1.调整组织结构要对传统体制下所遗留下来的各类农业服务组织,进行分类调整,优化重组,充分发挥其独立职能;培育和壮大产值上亿元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涉农企业上市,增强龙头的带动能力。变革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大力推广合作制、合伙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各种协会、研究会、理事会、联合体等组织形式;搞好农产品流通
27、服务组织,协调各种生产要素,提供资金、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增强风险应变能力。继续探索农业产业协会的职能作用,促进产业的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大力推进订单农业、股份农业和租赁农业的发展,探索建立分散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2.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深入贯彻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积极引导现代农民,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组建专业合作社,扩大合作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改造,建立健全合作社的产权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经营决策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引进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机制,把合作社、公司溶为一体。对农业合作社整体进行新的探索,进行新的整合,组建现代农业产业协会
28、。3.探索土地资源使用机制要确保家庭承包责任制度30年不变,坚决纠正和消除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权益的各种行为。积极探索农地制度改革,赋予承包农户更加充分的土地产权;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按照农户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充分得益;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权入股、抵押的办法。改革农地征用制度,积极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参与城市化工业化的路径和办法。4.加强保障体制建设要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尊重和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推行村务、财务和镇务公开,半数以上的会计委托代理中心达到规范化要求,每年完成1500个村的财务审计。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致力于消除政
29、策性歧视,逐步提高农民的国民待遇,确保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发展权。拓宽渠道,广开财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结合“撤村建居”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社区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确保现代农业所积累的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三)发挥现代科技驱动作用1.调整农业科技结构要认真贯彻浙政发 31号、32号文件,充分认识改革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历史机遇,解决农技推广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素质不高、待遇不落实的问题。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理顺关系,明确职能定位,科学设置机构,合理定岗定员,落实人员待遇,建立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更新人员、调整知识结构,积极引进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立志奉献,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专业人员,加
30、快农技推广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重组基层推广体系,鼓励技术资本合作,发展民营科研组织,鼓励和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参与农技服务。形成组织形式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协调发展的农业科技服务新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和“少养人、买服务”原则,推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有效地提供现代农业技术服务。要在整合农技资源方面有新突破,打破乡镇行政区域,按照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探索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技推广新模式。2.推广农业新技术要根据农业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技术公开性的特点,以
31、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重点,以增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全面提升农业科技的基础实力、创新能力和转化效力。各级政府在多渠道、多形式对农民进行转产转业培训,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现代农业多种功能开发创造条件的同时,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建设,全面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育现代农民;至 ,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6万人,“十一五”期间“绿色证书”培训共100万人、共培训新型农民20万人,农业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平均达到9年。经过农村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加速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实现农技推广零距离。到 ,力争
32、在动植物品种改良、节本增效技术、产后加工升值、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高效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较大突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配置省级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1个、水果种质资源库及繁育基地3个、家禽种质资源库及畜禽繁育基地4个。3.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要以保护城乡消费者权益,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建设,经常性地检验检测与监督管理,逐步形成既适合国内市场需要、又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加强农业标准建设,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面向国际的农
33、业标准。到 ,全市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项目100项左右,特色优势农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0%。二是加强检验检测,逐步建立起以市农产品质检机构为骨干,县(市)农产品质检机构为补充的分工明确的以农业投入品、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的三级检测网络,满足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各环节的检测需要。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开展以制度为保证、技术标准为基础、日常监管与例行监管相结合、产地和产品认证为手段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4.建立合理、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体系要注重农业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控制标准、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生态农业技术;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设施农业技术,资源
34、永续利用技术,土壤综合改良技术等的研究,解决资源危机,实现自然资源的深度开发。把农业的化学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 推广环境污染少的施肥技术、农药防治技术,转变过去主要依靠化学物品高投入的技术推广方式。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加快山地造林、防护林、城乡绿化、农田林网的建设步伐,改进生态环境。对所出现的高效益种植组合、生态畜牧业、立体农业、间套复种等不同农作制度,赋予不同的技术组合,跟踪服务,提高农业技术综合效益。(四) 武装现代农业装备及设施1.构建农业信息平台要对全市的农业部门,配置与电子政务相衔接的自动化系统,把政务信息发布与农民信息咨询相结合,成为现代农业公共政策服务的平台;政务公开、农
35、民技术咨询信息化率均在95%以上。配置农业地理信息、农业产业发展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三大系统,实现信息可共享,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成为现代农业社会管理的平台;政府管理信息化率、办公自动化率均在95%以上。配置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开展网上交易,成为现代农业市场信息及市场交易的平台;市场信息信息化率达95%,电子商务率30%,现代物流配送信息化率35%。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宽带通村率95%以上,农业企业及合作社信息化率60%;用信息化改造农业机械化,有重点地使用精准设施和电脑操作系统,农业信息化程度居国内领先水平。2.配置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36、要建设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强化示范效应,使微喷滴灌节水设施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的生产。有重点地在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和粮食、水果、蔬菜、茶叶、畜禽生产基地,综合配套农机化装备,建设冷藏保鲜库,进行机械化操作。产、学、研、推部门联合,集中攻关,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急需农机产品及关键技术。注重生产试验,推广农机新产品新技术,淘汰落后、老化的农业机械,促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利用农作物耕、种、收的时间差,组织农机跨区作业,在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其它农业机械的跨区作业,同时,大力发展配套农具,提高农具配套比,拖拉机和农具配套比从1:1.02 提高到1:2,促进农业机械多种作业。建立和完善购机补
37、贴专项资金、农机报废更新专项资金、农机化示范基地项目资金、农机安全村建设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基本形成农机化投入长效机制。建立以国家农机推广服务机构为基础,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个体服务相结合的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农机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机化政策扶持体系建设,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技术,使农业机械装备更好地发挥作用。 要有重点地配置现代农业机械。在路桥区金清镇建立“万亩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取得经验,向全市推广粮食生产全程机械装备;至 ,耕作机械化达到85%,收获机械化75%,种植机械化5%,排灌、植保作业机械化与半机械化作业相结合达90%。在温岭市东浦农场、温岭市高新果园示范基地,试
38、行水果生产机械装备,并向全市推广;至 ,全市果园灌溉机械化达60%以上,果园植保机械化半机械化95%以上,产后商品化处理60%以上,果品产后商品化加工、深加工增值率200%。在黄岩西部山区,建立 亩高山蔬菜喷滴灌机械示范基地,向仙居、天台、临海等高山蔬菜主产区扩展;至 ,新增高山蔬菜机械灌溉面积10万亩,菜园植保机械化半机械化95%,高山蔬菜产后保鲜、储藏、加工机械化水平60%,高山蔬菜产后增值率200%。在临海、三门茶叶示范基地,引进茶园管理、喷灌、采摘、名茶加工等机械,向全市推广;至 ,全市茶叶灌溉机械化10%,茶园植保机械化半机械化95%,茶叶加工机械化水平90%,茶叶产后增值率300%
39、;建成6条优势农产品产后加工营销保障体系。3.完善农产品现代物流基础设施要发挥我市现有物流资源、重要交通枢纽、大规模农产品集散地的区位优势,加强整合,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共同配送,网络化物流。重点建设台州市农产品现代物流中心、台州市农产品会展中心、农产品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加强农产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在充分发挥现有产地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在上海、杭州、宁波、北京、深圳等大中城市及台州各县(市、区)设立分配中心,扩大辐射半径,增强配送效果,成为现代农业物流配送体系。4.强化动物及其产品安全保障工程要建设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与疫病监控中心,诊断检测,控制本市动物的常见病、多发病、
40、多种重点动物疫病,把疫病发生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内。建设市级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配备封闭运输车,及时收集养殖场、屠宰场、市场上检出或查出的病害动物和产品,防止疫源扩散。完善全市范围内“疫苗冷库冷藏运输设备冰箱冷藏包”的动物疫苗冷链设施,构成市、县、乡三级冷链体系,配备消毒药、防护服等其它防疫物资的储备库,确保动物疫苗质量。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包括非免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免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进行免疫、封锁、净化、扑杀, 达到免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要求。建设畜禽生态养殖小区,实现养殖小区污染物达标排放,在标准化生产、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管理、环境治理等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畜牧业生产专业化、标
41、准化、规模化、生态化,畜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畜产品标准直至绿色食品标准。至 ,全市动物疫病监控覆盖率100%,畜禽产品质量监测覆盖率80%,动物疫苗冷链覆盖率100%,动物无害化处理覆盖率90%,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覆盖率95%,畜禽生态养殖小区12个。(五)发展高效生态农业1.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基地要以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实行境内与境外、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技术改造与创新发展、功能互补与错位发展的有机结合,优化种植业、提升林业、调优畜牧业、提高渔业,农林牧渔结构调整到34:2:11:53。要按照不同层次消费的需要,充分发挥区位条件和农业自然资源优势,调整品种结构,进一步加强对规模
42、总量、发展方向、产业动态、研究重点和开发领域等方面宏观调控管理,在产品特色方面有新的突破及其向高级化发展,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主产区集中,构筑全市性的特色无公害农产品生态保护带,形成区域优势、规模优势和集聚优势。大力发展种子种苗产业,依托特色产业,重点抓好种子种苗的繁育、引进、推广一体化建设。大力发展立体种养模式,充分利用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序列的立体农业结构,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至 ,建成13条特色无公害农产品高效生态保护带,其中,种植业为8条,畜牧业为5条。2.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要把培育、催生农业龙头企业与“扶大、扶强、扶优、扶特”结合起来,重点对产品竞争力强、带动农
43、户多、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和成长型中小企业予以支持;要借鉴工业企业在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做法,以经过政策扶持和项目引导等有力措施,加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农户多、发展有潜力的农业骨干企业。鼓励有竞争力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过联合、兼并、重组等途径,提高企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水平;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工商企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业,走发展非农产业扶助农业的路子,培育产加销相衔接、贸工农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 。同时,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按照“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实施力度,优化基础设施配套,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一批特色企业,形成特色
44、企业群。3.积极发展循环农业要把发展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循环农业发展载体建设,根据不同区域,推广循环农业高新技术和发展模式。以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推广减量化、精准化的施肥用药技术,避免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加快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加强园区设施农业的组装配套,注重农产品良种、良法配套,完善农产品高效、优质、高产生产综合体系,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高效化生产;优化农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特色和绿色企业群,实现有害污染园区内的闭路循环消化。以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为重点,推广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推行以沼气工程为主体的“能源
45、生态型”、“能源环保型”、“综合利用型”的工程技术模式,采用生态养殖技术,全面实现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尿的资源化利用,解决畜禽养殖污染和有机肥、能源紧缺的问题。以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为载体,从整体区域范围,探索发展生态经济的路子,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安全评价、预警、监测和保障体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多层次建设循环农业经济。加强农副产品综合利用,严禁焚烧秸杆,鼓励企业和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4.加快农业外向拓展要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加大现代农业境外拓展的宣传力度,营造众所周知的发展氛围。政府重视,出台支持现代农业境外拓展发展空间的政策,明确向华东、华南、华西、华北、华中板块的拓展方向,提出可供
46、现代农业近期拓展的重点区域,构建快速反馈的境外现代农业信息平台。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外建优质农产品基地,加强对外建基地的管理和建设,实现外建基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绿色化和优质化。对单个农民境外拓展所造成的现代农业成功率低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其它经济组织,发挥她们对广大农户的牵引作用,增强境外现代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建议各级政府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外拓农业的协调,及时处理外拓基地企业在生产和建设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建立外拓农业专项扶持资金,保障外拓农业的健康发展;各有关部门的支农资金,在项目的安排上给予优先考虑。各涉农部门建立外拓农业基地联系点制度,及时解决外拓基地技术咨询等服务工作;对规模较大、开发内容较多的外拓农业基地,农技部门要整合力量,重点研究,上门服务;优先安排外拓农业所需的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项目,鼓励农技人员到外拓基地进行技术承包,研究开发新产品;分别境外拓展地区的不同发展条件,进行相关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提供技术巡回服务。 (六)健全现代农业配套体系1.防洪减灾体系要根据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对防洪减灾的总体要求,结合各流域自然地理特征和洪水特点,制定易涝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方案,明确各农业区域防洪建设主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