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0 ,大小:155KB ,
资源ID:4563600      下载积分:14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45636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丰****】。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丰****】,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样本.doc)为本站上传会员【丰****】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样本.doc

1、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课题委托单位: 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主持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课题参加单位: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1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前言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是在罗清泉省长、 周坚卫、 李春明两位副省长的直接过问与指导下进行的。 年7 月, 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罗清泉省长的批示, 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参加的联合课题组。规划的具体组织领

2、导和协调工作由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规划的集中调研工作从 年4 月中旬开始, 至5 月底结束。 年7月1日, 省政府主要领导听取了课题组工作汇报, 并对规划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希望。 年10 月初, 课题组对各单位承担的规划初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并提出了修改方案。 年11 月12 月, 城市圈办公室将修改后的规划总报告第二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3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征求意见。 年12 月, 课题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 并于3 月初再次将修改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2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进一步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 于 年4 月进行了第三次较大的修改。 年5 月

3、15 日, 在湖北省黄冈召开的”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 扩大) 会议”上, 罗清泉省长、 周坚卫常务副省长、 李春明副省长及省政府所属的30 多个厅、 委、 局负责同志和武汉城市圈所属9 市市长, 听取了课题组长所作的规划要点汇报。省领导对规划给予充分的肯定, 并希望抓紧进一步完善和组织专家论证评审, 及时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 年7 月29 日, 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持, 邀请由吴良镛院士、 吴传钧院士、 邹德慈院士、 叶大年院士及陆大道院士等15 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 对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进行了评审, 最终结论为: ”规划基础工作扎实, 图文并茂, 思路清晰

4、, 创新性强, 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规划研究成果。为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评审专家们一致经过评审。”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根据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总体要求, 突出产业布局、 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发展、 市场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 并经过整合、 协调, 以及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水土资源空间保障体系、 空间管治和配套区域政策加以实施。规划期限为 2020 年。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注意同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相衔接; 在规划方法上, 以”战略-目标-路径”分析为主, 采用遥感与GIS 技术和多种数学模型, 力求将定性研究与定量

5、研究有机结合, 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是一项专家与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产物, 也是集四个单位20 多位科研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由于我们水平有限, 工作深度还不够, 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课题组 年4 月15 日2目 录第一章发展背景条件与发展战略. 5第一节战略地位 . 5第二节发展的优势、 劣势、 机遇与挑战 . 6第三节发展定位 . 8第四节建设的基本原则 . 8第五节发展目标 . 9第六节发展思路与建设途径 . 10第二章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主体功能分区 .10第一节资源环境承载力 .10第二节主体功能分区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10第三节主体功能分

6、区 . 2第四节按开发类型的分区管治 . 4第三章工业发展与一体化布局 . 6第一节工业发展目标与思路 . 6第二节延伸 10 大优势产业链 . 7第三节重点建设七大特色产业带 . 8第四节工业支柱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 8第五节工业重点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 10第六节工业一体化布局的空间结构 . 12( 3) 京九线发展辅轴。北起麻城, 沿京九铁路, 南至黄梅小池镇。沿线工业尚处于发展和集聚阶段, 以纺织、 医药、 化工、 建材、 食品工业为主. 13第七节工业集聚区建设 . 14第四章现代农业发展与一体化布局 . 16第一节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 . 16第二节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 16第三节建

7、设六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 17第四节重点发展八大优特农产品生产、 加工基地 . 18第五章服务业发展与区域市场建设 . 19第一节服务业发展方向与思路 . 19第二节金融服务业发展与金融市场建设 . 19第三节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市场建设 . 20第四节物流服务业发展与物流基地建设 . 21第五节旅游业的发展与布局 . 22第六章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建设 . 23第一节城镇体系现状与问题 . 23第二节城镇化水平预测 . 23第三节武汉城市圈九市市区人口规模预测 . 23规划期内武汉城市圈9 市市区人口、 规模见表4。. 23第四节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 . 24图10 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图

8、. 26第五节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 26第六节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与产业分工 . 27第七节城市圈内九市发展的空间指引 . 28第八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途径与对策 . 29第七章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 30第一节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思路与目标 . 30第二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 31第三节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 32第四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 33第五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布局 . 34第八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 34第一节生态环境现状 . 34第二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 35第三节工业化与城镇化对环境压力预测 . 36第四节提高环境承载力的途径与对策 . 36第

9、五节生态景观系统格局 . 37第六节生态示范区建设 . 37第九章社会发展及保障体系建设 . 38第一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 38第二节统筹教育的发展 . 39第三节文化的融合发展 . 40第四节卫生与健康保障体系建设 . 40第五节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40第十章城市圈的土地利用保障 . 41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 41第二节土地利用保障目标 . 42第三节土地需求分析 . 42第四节土地保障程度分析 . 43第五节土地保障措施与对策 . 44第十一章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对策与保障措施 . 44第一节深化改革, 突破行政体制障碍 . 44第二节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 .

10、45第三节提升城市圈经济国际化水平 . 45第四节制定促进城市圈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 . 45第五节制定相应的空间管治体系 . 45第六节加强法制建设, 优化市场一体化环境 . 46第七节建立武汉城市圈工作协调推进机制 . 46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 48武汉城市圈成立于 年。在地域上位于湖北省东部, 行政区划包括武汉市、 黄石市、 鄂州市、 孝感市、 黄冈市、 咸宁市、 仙桃市、 潜江市和天门市。土地面积5.78 万平方公里, 年底总人口3086.73 万人, GDP 总量3999.8 亿元( 见图1) 。图1 武汉城市圈行政区划图第一章发展背景条件与发展战略第一节 战略地位( 1)

11、处在中国东西与南北两大发展轴线长江经济带和由京广铁路与京珠高速公路组成的复合轴线构成的”十”字型一级发展轴线交汇处, 是”中国弓”的发力点( 见图2) 。( 2) ”中部之中”的区位优势。地处中国中西部的结合部和长江流域的中游, 在中部地区五省中居中心位置。为今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3) 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 处在国家二级城市群前列的战略地位。武汉城市圈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明显低于沿海地区的”长三角”、 ”珠三角”、 京津冀、 辽中南和山东半岛城市群, 但在中西部地区各城市群中则处于前列。( 4) 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 占据着”大半壁江山”的地位。 年, 武汉城市圈土地面积

12、、 总人口、 GDP 总量, 分别占湖北省的31.1%、 51.2%和61.3%。图2 武汉城市圈区位分析图第二节发展的优势、 劣势、 机遇与挑战1、 优势分析( 1) 良好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多样, 平原水域面积广阔。87 平原占土地总面积的50%, 丘陵占30%, 山地占20%。其中天然河流及湖泊占土地总面积的9.6%( 加上水库、 坑塘等则高达16%) 。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四季分明、 热量丰富( 无霜期250300 天) 、 光照充分、 降水充沛( 年降水10001600 毫米) , 水热匹配较好。( 2) 相对较好的资源基础。水资源保障程度较高; 土地资源优于沿海地区, 开发利用潜

13、力较大; 矿产资源中, 非金属矿( 盐矿、 石膏、 建材) 资源丰富, 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好; 农副产品资源量大质优; 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3) 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武汉历史上是”九省通衢”, 现为全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 高等级公路主枢纽, 长江中游最大的航运中心, 全国第三大通信业务指挥调度中心、 电信光缆环网的交汇中心。( 4) 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长期作为国家粮棉油主产区而形成的较坚实的农业基础; 初步建成了门类较齐全, 以钢铁、 汽车、 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轻纺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 以物流、 现代商贸、 信息通信、 房地产、 旅游和文化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已初具规模。( 5)

14、科技教育与智力资源优势。武汉市科教综合实力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仅次于北京、 上海, 居第三位; 中部地区人才与智力资源最密集地区, 其中武汉东湖地区是中国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第二大智力密集区。2、 制约因素( 1) 工业化水平不高( 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起始阶段) , 综合经济实力不强( 年人均GDP12958 元) , 对周边城市带动能力较弱。( 2) 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失衡, 表现为: ”一产”比重较高( 占GDP12.8%) ; ”二产”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且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26.2: 73.8) ; ”三产”以传统服务业为主, 制约了工业化、 城镇化的发展。( 3) 行政体制分

15、割严重。导致各自为政, 市场分割、 相互封锁和贸易壁垒等普遍存在。( 4) 观念和体制障碍。影响发展的传统观念和内陆意识较强, 国企改制任务艰巨, 影响发展的体制、 机制问题有待解决。( 6) 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的”三农问题”的长期性与复杂性。3、 发展机遇( 1) 经济全球化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 2)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与促进中部崛起的宏观政策机遇。( 3) 湖北省建设武汉城市圈战略决策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机遇。( 4) 三峡工程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带来的机遇。4、 面临的挑战( 1) 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与市场风险加大的挑战。( 2) 沿海地区及周边城市群加

16、快发展与竞争赶超带来的挑战。( 3) 伴随工业化、 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引发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挑战。第三节发展定位( 1) 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与重要增长极。( 2) 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3) 中部崛起的首位城市圈和重要战略支点。为实现上述发展定位, 武汉城市圈必须努力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即: 由发育型城市圈转变为较发达的城市圈; 由”一强众弱”型城市圈转变为”一核多强”的城市圈; 影响范围由以省域为主扩展到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第四节建设的基本原则市场主导, 政府推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依靠市场力量, 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城市圈内的优化整

17、合。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制定公共政策, 创造公平、 开放的市场, 解决一体化发展中相互关联的重大问题, 为全体人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双赢多赢, 互惠互利。以双赢多赢为目标, 实现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利益共享、 联动发展, 形成互惠互利、 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统筹规划, 重点突破。坚持规划先行, 统筹基础设施、 产业、 城乡、 市场、 生态环境建设。并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切入点, 重点突破。坚持特色, 错位发展。武汉城市圈内”1+8”市, 应坚持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扬长避短, 发展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 与武汉市实行错位发展、 合理分工与合作。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区域经济合作。鼓励企业之间的竞争

18、与合作, 以企业的扩张带动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的发展。9第五节发展目标活力的城市圈。经济增长又快又好,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 产业发展后劲增强。 2020 年, GDP 以高于全省23 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GDP 总量翻两番半( 见表1) 。人均GDP 在 和 年, 分别跨越工业化中级台阶( 2400 美元) 和工业化高级台阶( 4800 美元) 。表1 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阶段性目标预测值目标层 具 体 指 标 年 年 年 年 2020 年经济发展:目标经济总量指标GDP( 亿元) 3291 5179 7276 12261 19746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406 493 5

19、71 711 874;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 1504 2452 3539 6098 9821;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1382 2234 3167 5451 9051;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128 205 292 514 8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105 1866 2764 6707 1510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475 2405 3470 6253 11021经济增长速度指标:GDP 增长速度( %) 10.5 12.0 12.0 11.0 10.0;第一产业增长速度( %) 4.8 5.0 5.0 4.5 4.2;第二产业增长速度( %) 11.7 1

20、3.0 1 3.0 11.5 10.0;第三产业增长速度( %) 11.0 12.8 12.6 11.5 10.7;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 11.1 12.5 12.5 12.0 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 13.9 14.0 14.0 13.5 12.3;经济运行质量指标农产品加工增值率( %) 28.0 32.0 35.0 45.0 55.0全员劳动生产率( 元/人) 18491 26102 33802 50827 74682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 %) 3.5 5.2 6.5 10.0 15.0经济结构优化指标:三次产业结构( %: %: %) 12:46:42 1

21、0:47:43 8:49:43 6:50:44 4:50:46工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 %) 40.5 41.5 43.0 45.0 4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 8.1 10.0 11.1 13.2 15.8经济外向度指标:出口总额( 亿美元) 20.5 50.0 95.0 170.0 300.0经济外向度( %) 10.1 15.7 21.0 30.0 36.0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18.5 26.1 46.0 85.0 120.0社会发展目标:人口与城镇化指标总人口( 万人) 3068.4 3145.7 3186.8 3247.3 3298.8人口自然增长率( )

22、 2.8 3.0 3.0 2.5 2.0城镇化水平( %) 39.6 46.9 50.1 55.6 61.2科技教育指标R&D 经费投入占GDP 的比重( %) 1.5 2.0 2.5 3.0 3.5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 25.2 28.0 30.0 33.0 35.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21 25 30 35 40信息化指标邮电业务总量( 亿元) 135.9 229.6 340.2 640.7 1154.6固定电话普及率( 部/百人) 16.2 25.6 32.8 36.5 40.2移动电话普及率( 部/百人) 18.2 35.0 45.2 49.3 53.4互联网普及率(

23、 户/百万人) 35450 64187 100189 250701 402571人民生活质量指标人均GDP( 元/人) 10727 16464 22833 37757 598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人) 7381 10229 13065 19197 27560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人) 2642 3463 4242 5895 8077恩格尔系数( %) 42.6 38.0 35.0 32.0 30.0万人拥有医生数( 人/万人) 15.1 16.8 18.0 20.0 22.0资源和生资源保护指标基本农田保护率( %) 81.0 81.0 81.0 81.0 81.0万元GDP 能耗

24、( 吨标煤) 1.36 1.2 1.0 0.9 0.8生态建设指标森林覆盖率( %) 30.9 33.0 35.0 43.0 26.1水土流失治理率( %) 23.5 25.8 27.5 30.2 33.0主态环境目标环境污染治理指标环保投资占GDP 的比重( %) 0.8 1.0 1.2 1.5 2.0大气环境质量达标率( %) 95.0 96.0 97.0 99.0 100污水处理率( %) 45.8 65.0 80.0 90.0 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65.2 80.0 90.0 95.0 100快捷的城市圈。建成快捷的城际交通, 城际间实现可达、 通畅、 迅速。形成一小时

25、城市圈。安全的城市圈。建成完善的灾害监测与防控体系, 包括自然灾害和疾病防控等。生态型城市圈。建成绿色、 宜居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圈( 见表1) 。第六节发展思路与建设途径1、 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在推进城市圈建设中,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 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用新型工业化的思路统率城市圈一体化进程。坚持推进城市圈一体化建设。加快实现城市圈内五个一体化进程, 即: 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 城乡建设一体化、 市场一体化、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 见图3) 。坚持梯度推进与非平衡推进相结合。

26、既要实行从核心圈到紧密圈, 再到辐射圈的渐进推动, 同时又要打破常规,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图3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思路框架2、 建设途径突破行政区划体制束缚, 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 逐步实现”八同”, 即: 规划同筹, 交通同网, 信息同享, 金融同城, 市场同体, 产业同链, 科技同兴, 环保同治。以经济的一体化为基础, 实现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二章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主体功能分区第一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1、 资源基础较好, 承载能力较大( 1) 水资源保障程度较高。包括客水在内的多年平均水资源量7169 亿立方米, 人均水资源量23350 立方米, 约为全国人

27、均水资源量的10 倍。( 2) 土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人均土地面积为0.187 公顷, 明显高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0.132 公顷) 、 中原城市群( 0.151 公顷) 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0.159 公顷) 。( 3) 能矿资源短缺与丰富并存。金属矿产资源后备储量不足, 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 能源资源具有潜在优势。2、 环境本底条件较好, 尚有部分容量( 1) 大气环境总体状况良好。其中城市圈9 市SO2 浓度均低于国家环境空气二级标准( 0.06mg/m3) , 但武汉、 黄石和黄冈三市剩余容量已不大; NO2浓度除武汉外, 均可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0.04mg/m3) , 各市有较

28、多余量; 可吸入颗粒物( PM10) 浓度, 除咸宁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外, 其它8 个城市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 0.10mg/m3) 。( 2) 水环境状况形势严峻。城市圈COD 总容量为44.72 万吨/年, 每年最大允许排放量为54.9 万吨/年, 现剩余容量为25.7 万吨/年; 氨氮容量为1.55 万吨/年, 每年最大允许排放量为1.92 万吨/年, 现已超标排放, 没有剩余容量。第二节主体功能分区的指标体系与方法根据武汉城市圈的水、 土、 生态环境保障能力分析, 选取发展的适宜性、 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统筹考虑未来的人口分布、 产业布局、 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 经过建立指标体系

29、, 选取三个一级指标、 16 个二级指标( 见表2) , 以县( 市、 区) 为基本单位, 对武汉城市圈的区域空间进行单项功能区划分( 见图4) , 最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软件进行单因素图形叠加, 综合分析划定以下四类主体功能区。( 1) 数字高程及坡度分析图 ( 2) 森林分布图( 3) 水土流失图 ( 4) 人均GDP 图( 5) 经济密度图 ( 6) 城镇化水平现状图图4 武汉城市圈主体功能区划部分分析图表2 武汉城市圈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单因素分区 约束因子 量化指标指标说明开发适宜性开发成本自然灾害地震、 地面沉降、 洪水、 海侵等影响影响土地使用成本地形地貌坡度、 河

30、网密度等影响建设工程成本区域保障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家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 水源地等禁止开发土地性质各种性质的土地是否适宜建设现有开发密度开发强度地均GDP 表征区域开发的现有强度, 单位: 万元/平方公里工业增加值/GDP表征区域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开发强度社会基础 人口密度表征区域人口聚集的现状, 单位: 人/平方公里发展潜力自然开发潜力GDP 土地占用潜力现状单位GDP 的土地占用量/最大承载力下单位GDP 的土地占用量, 表征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潜力或简单用非耕地的保有量GDP 水资源占用潜力现状单位GDP 的水资源占用量/最大承载力下单位GDP的水资源占用量, 表征区域水资源

31、开发利用的潜力GDP 污染物排放现状单位GDP 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最大承载力下单位GDP 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表征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开发的潜力区位交通潜力通达性 表征未来区域生产要素市场流通的便捷程度第三节主体功能分区1、 优化开发区主要包括武汉中心城区和”黄鄂黄”城镇组团的黄石、 鄂州中心城区以及武( 汉) 黄( 石) 经济发展走廊沿线较发达地区( 见图5) 。今后该区域应实行严格的土地总量控制, 提升产业结构, 引导国内外投资投向高技术产业、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 有计划转移传统产业, 优化空间结构, 治理环境污染, 创造良好的人均环境。2、 重点开发区主要包括 ”仙( 桃

32、) 潜( 江) 天( 门) ”、 ”孝( 感) 汉( 川) 应( 城) ”和”咸( 宁) 赤( 壁) 嘉( 鱼) ”三个城镇组团, 以及京广-京珠发展轴、 长江-沪汉蓉发展轴和( 武) 汉十( 堰) 发展轴沿线城镇, 是支撑城市圈未来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主要载体。今后该区域应重点加快工业化、 城镇化步伐, 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 以及限制与严禁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为此, 要适当扩大土地供给,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3、 限制开发区主要包括大别山及幕阜山的山前丘陵低山区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风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周边地区, 以及各类分蓄洪区等。今后应坚持保护

33、优先、 适度开发的原则, 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 加强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 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4、 禁止开发区主要指依法设立的各种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 水源地保护区和自然条件不适宜开发建设的灾害易发区。 依法实行强制性保护, 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 鼓励生态移民, 强化生态建设, 搞好生态保护。图5 武汉城市圈主体功能分区图4第四节按开发类型的分区管治1、 重要交通走廊地区主要包括铁路、 高等级公路等交通走廊沿线地区( 见图6) 。该类地区要优先保证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研发创新基地的选址, 鼓励发展先进制造业、 物流园和物流基地, 以及文化旅游

34、休闲等设施的布局, 限制一般加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禁止污染工业布局; 积极引导农村居民点合并整理, 控制城镇居住区的无序扩张。图6 武汉城市圈按开发类型分区管治图2、 长江沿岸地区大致为长江沿岸两侧各5 公里纵深范围。按照开发类型, 可分为港口物流园区、 港口后备岸线、 临港工业区、 城镇建设区、 生态保护区等类; 按照开发强度, 又可分为优化开发区和潜在开发区。其中, 对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 坚持”深水深用、 浅水浅用”的原则, 合理使用, 综合开发。协调好城镇生活岸线、 港口物流园区岸线、 船舶和临港工业岸线、 停泊基地岸线等的布局。鼓励临港工业和物流园区建设, 严格控制重污染企业布局

35、, 引导蓄洪区居民及企业搬迁。3、 环湖地区主要指重要保护水域沿岸陆地5 公里范围和入湖河道上溯10 公里及沿岸两侧各1 公里范围。属于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优先发展生态农业、 休闲观光农业。控制湖泊的养殖密度和捕捞强度, 对部分生态敏感的湖泊, 有步骤地实施退渔还湖。4、 大别幕阜丘陵山区该区绝大部分为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可根据山区的特色, 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 适度发展生态旅游, 有步骤地实施生态移民, 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力以内。5、 武汉中心城近郊区要划定城市建成区和生态控制区范围。鼓励先进制造业扩大规模, 形成系列; 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以及休闲旅游、 观光农业和体娱乐业;

36、 搞好卫星城或城镇组团建设; 分流中心城区的人口与产业; 重视营造水网景观, 治理环境污染, 防止污染企业对中心城区的包围。第三章工业发展与一体化布局第一节 工业发展目标与思路1、 工业发展目标到2020 年, 将武汉城市圈建成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体, 工业结构合理、 分工明确、 特色鲜明、 运行高效、 布局合理的工业化水平较高地区, 并成为中国中西部工业总量和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具体目标为: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时期,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4%, 2020 年为12%。工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贡献率从 年的9.86%提高到 年的12%和202

37、0 年的1415%; 资金利税率相应地从10.9%分别提高到12%和15%; 全员劳动生产率从 年的71907 元提高到 年9 万元和2020 年的12 万元。工业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到 年培育70 个在全国居前三位的拳头 产品, 30 个国家级名牌; 销售收入50 亿和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分别达20 家和7 家。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年初步建成较规范的技术创新、 研发和创新服务体系。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12%, 2020 年达18%。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在 年5.75 吨标煤基础上, 年降至5.0 吨标煤, 2020 年达4.0 吨标煤。人力资源优势得到较充分发挥。 年均向工业转移劳动力20万人, 2020 年为15 万人。2、 工业发展思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科技先导原则、 经济社会效益原则, 集聚发展原则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工业总量不断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