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的理论依据摘 要 宏观 经济 稳定政策虽然是 现代 各国政府常用的稳定经济运行的工具,但稳定政策的 理论 争论从来没有间断过。对不同经济学流派的政策主张及其理论依据的回顾并 分析 表明,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仍是我国前几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关键词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积极财政政策一般而言,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稳定政策(stabilization policy)专指政府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总需求水平,以减缓或消除经济活动水平波动的政策。由于这种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控制总需求水平来实现经济稳定,因而通常称为需求管理政策(demand manageme
2、nt policy)。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些经济学家主张也可以通过增加有效供给的办法稳定经济,故称之为供给管理政策(supply management policy)。因此,现在所说的稳定政策包括了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给管理政策,但更多的还是指需求管理政策。一、需求管理政策(一)古典学派的政策主张:无需稳定政策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萨伊等古典经济学家创立的“自由放任”学说是古典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在古典理论体系里, 社会 的充分就业是在市场机制的相互作用下自动完成的,其思想根源在于着名的萨伊定律,即供给会创造其自身的需求。按照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1)实际工资率和就业都由劳动的供给与需
3、求决定,劳动需求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劳动供给由实际工资决定,当实际工资价格达成均衡时,劳动市场实现充分就业。(2)在资本存量既定的情况下,劳动的供求相等决定了实际产出的水平。(3)在劳动市场中,实际工资率会不断变动,直到劳动供求相等时才稳定下来;在资本市场中,利率也是不断变动的,直到投资与储蓄相等时才稳定下来。工资价格下降为什么能自动消除失业?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经济体系中一旦出现失业现象,实际工资就会被迫降低,雇主就会雇用较多的劳动力,就业和实际产出因此增加。在较高的实际产出水平下,储蓄就会增加,使利率下跌,直到投资增加量足以抵消较高水平的储蓄为止。因此,经济体系中不会存在非自愿性失业。
4、既然经济体系中业已存在充分就业,政府就无需干预经济。那么,政府应该干什么?按照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政府主要做三件事:(1)维持国内安定;(2)抵御外来入侵;(3)建立健全 法律 体系,解决公民间的争端。与此相应,政府的税收和支出应当保持在最小规模;不仅预算规模要小,而且预算还要保持年度平衡。这就是古典经济思想的廉价政府和健全财政观念。在健全财政观念中,平衡预算原则是核心。古典经济学家主张平衡预算的理由有以下几方面。(1)不平衡预算(预算赤字)会导致政府发行公债,而发行公债必然会减少私人 企业 用于生产目的的可贷资金。(2)政府借债会导致市场利率上扬,继而对私人投资活动产生不利 影响 。(3)不
5、平衡预算(预算赤字)会增加债务负担,当债务到期时,政府必然会,通过增税的办法来筹资,以偿还债务。而增加税收不仅会削弱人们的储蓄能力,还会抑制人们的工作积极性。(4)不平衡预算(预算赤字)往往是因过度开支所致,产生通货膨胀压力。此外,古典经济学家主张年度预算平衡还有两个理由:一是政府支出是非生产性的,政府的赤字支出更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二是年度预算平衡是控制政府支出增长的有效手段。从上述古典学派的经济均衡观(市场机制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和健全财政观不难看出古典经济学家的政策主张,即政府应当追求不干预政策或自由放任政策。最好的政府就是最小的政府,把财政操作限定在最小范围的政府,财政政策不起作用,因此
6、也就无需用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运行。(二)传统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主张:需求管理政策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促使经济稳定上,自由市场的运作没有效率,市场经常不能出清,大多数工资和很多价格不是完全灵活变动的,市场机制不能完全自行调节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本点是:(1)古典学派关于充分就业自动实现的假设不成立,因为劳动供给是货币工资率的函数,而不是实际工资率的函数;在货币工资率由工会决定的情况下,工资具有向下的刚性。(2)就业量是总有效需求的函数,取决于一国的总支出。(3)自由竞争过程不能自动地产生吸收所有生产性资源的总需求,总需求不足是由消费不足或储蓄过度所致。(4)减少消费并不一定会导致资本积
7、累,相反,储蓄增加也可能导致失业、国民收入下降、能力闲置,从而减少资本形成。(5)当需求增加时,私人投资上升,则需求的增加也同时意味着消费增加;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不是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的,它们一同增减。(6)利率变动未必能使储蓄和投资达到均衡,投资不足经常存在。由此可见,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基于需求不足概念,总需求不足使得生产过剩,导致失业。为了消除失业,前提是解决总需求不足 问题 。因为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经济的生产能力没有被充分利用之前,就业和产出水平是由总需求水平决定的。换言之,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前,总需求的变化只会引起实际产出和就业的变化;而一旦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总需求的变化就只会引起价
8、格水平的变化。在凯恩斯看来,增加总需求主要有两种 方法 ,一是增加消费支出,二是增加投资支出。在短时间里,增加消费支出不太容易,因为在此时间里消费倾向比较稳定。这样,解决总需求不足问题的重担就落在了第二种方法上,即增加投资支出。可是,在经济衰退期间,私人投资萎靡不振,要增加总投资支出,就只有依靠公共投资支出。因此,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就要对经济加以干预,放弃年度平衡预算观念,一方面增加支出,特别是要增加公共工程方面的公共投资支出,另一方面大幅度减税,刺激民间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回升,实现充分就业。后来,在凯恩斯的财政政策理论基础上,着名经济学家汉森(Hansen,1941)提出了“补偿性财政政策”
9、(compensatory fiscal policy),勒纳(Lerner,1943)提出了“功能财政准则”(functional finance norm)。补偿性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财政收支的调整,或补足民间需求短缺,或抵消民间消费过旺,维持经济稳定;功能财政准则主张放弃平衡预算原则,强调财政收支变动对国民收入总水平的影响。无论是补偿性财政政策还是功能财政准则,为了调控社会总需求水平,都要求政府不仅要充分发挥财政的自动稳定器作用,还要积极运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工具。在经济萧条时期,因需求不足,国民收入处于低于充分就业均衡水平,政府应该增加财政支出,增加总需求,补充私人投资和私人消费的不足;
10、而且还要间接刺激私人投资和私人消费的增加,减少税收,从而增加消费,刺激投资,使总需求上升,以消除现实投资与充分就业所需投资之间的缺口,促进经济的复苏。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应该减少财政支出,压缩总需求;增加税收,从而减少私人消费,限制私人投资。这样做的目的是消除通货膨胀缺口,抑制经济过热。总之,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是在整个经济周期内,实行“逆经济风向而动”的反周期财政政策。如今,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普遍用三个主要宏观经济模型来分析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稳定作用。这三个宏观经济模型是收入支出模型、JSLM模型和ASAD模型,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说明。 图1 三个宏观经济模型间之间的关系 收入支出模型
11、解释IS曲线;流动偏好理论解释LM曲线。IS曲线与LM曲线共同得出了ISLM模型,解释总需求曲线(包括该曲线的位置和斜率)。总需求曲线又是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的一部分,经济学家用该模型解释政策变动等对国民收入的短期影响。在分析财政政策的作用时,用收入支出模型分析财政政策的作用,目的要说明财政政策是如何影响总需求的;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的作用,旨在说明财政政策在什么情况下更有效以及要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与货币政策相配合;用ASAD模型分析财政政策的作用,主要在于说明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应选择怎样的财政政策类型,或者说何时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何时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三)货币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政策
12、主张:需求管理政策无效在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之际,新自由主义抬头,出现了货币学派和新古典学派。他们极力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强有力的干预,认为旨在调控总需求水平的财政政策,不仅不会稳定经济,反而会使经济更加不稳定。1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货币学派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各国奉行凯恩斯主义后,通货膨胀不断加剧的 历史 背景下产生的,其代表人物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因此也称“芝加哥学派”,其中最主要的学者是弗里德曼。货币学派以其现代货币数量论为依据,强调货币在影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核心地位。他们认为,货币供给在短期决定名义国民产出的变动,而在长期则是决定价格水平的主要
13、因素。他们强调:(1)市场应从政府干预中解脱出来,应最大限度地依赖市场的力量。只有摆脱政府无效率的“看得见的手”,市场才会更有效率地发挥作用。(2)控制通货膨胀比减少失业更具有意义,因为适当的失业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而通货膨胀会破坏自由经济的正常 发展 ,导致市场功能的丧失,从而政府应集中精力医治通货膨胀。在政策主张上,货币学派反对凯恩斯学派的相机抉择财政政策,要求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货币学派反对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理由主要有两点。第一,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具有明显的政策时滞,无法适应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的需要。第二,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为了扩大社会总需求而采取的增加财政支出的措施,很可能产生“排
14、挤效应”,使社会总需求水平保持不变。在社会总资源固定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增加就会多占用实际资源,相应减少私人部门可用于消费和投资的资源。货币学派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确定一个固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比如年增长3或4),一般情况下不轻易变动;这个增长率应在价格水平稳定条件下,与预期实际国民收入的长期平均增长率相一致。货币学派主张单一规则货币政策的逻辑是:(1)在弗里德曼看来,每次大的、主要的通货膨胀都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急剧增加,而每次大萧条也都是由于货币供应量急剧下降的结果。他据此认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放在控制货币供应量上。(2)在控制货币供应量时,不能采取凯恩斯学派的相机抉择货币政
15、策,而是要使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保持大致相当,每年按固定的比例增加货币供应量。因为,如果采取相机抉择政策,就会像采取相机财政政策一样,不仅存在时滞,而且政策执行者在扩大或收缩货币供应量时容易出现判断上的失误,使经济更加不稳定。可以看出,货币学派鼓吹恢复“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他们极力反对凯恩斯学派的赤字财政政策,认为凯恩斯学派的财政政策不是减轻而是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性。在他们看来,要使经济稳定增长,又没有通货膨胀,政府必须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压缩财政支出,实施预算平衡的财政政策。2新古典学派的政策主张。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了严重
16、的通货膨胀与 经济 停滞和大量失业同时并存的“滞胀”困境,凯恩斯学派经济学所倡导的由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进行“需求管理”的一套政策措施出现了危机。这时,以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士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新古典学派对凯恩斯学派的 理论 和政策主张提出挑战。新古典学派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两个假定前提之上。第一个基本理论前提是理性预期假说,即假定每个经济行为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因此,除非发生非正常的扰乱,经济行为主体可以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做出正确的预测。第二个基本理论前提是“持续的市场出清”,即假定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各种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随供求状况而相应变化,那么,在每一种产品和每一种生产要
17、素的市场上总会有一个价格使它们的供求平衡,而实际上还存在的失业,也只是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基于上述理论,新古典学派的政策主张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政府应该放弃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因为理性的经济行为主体能够预测一些有规则的政策及其 影响 ,并同时做出相应的反应,抵消了政策的实际效果,这就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无效性定理(policy ineffectiveness theorem)。其次,财政政策的目标应该放在防止或减少通货膨胀上而不是失业上。新古典学派虽然认为财政政策不能对产出、就业和其他“实际”变量产生影响,但却承认这些政策对一般价格水平等产生规则性的效果。在他们看来,政府为
18、了制止通货膨胀,就应该制定并公布一些永久不变的规则,如规定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制定一个平均来说能使预算平衡的税率等,使经济行为主体不因财政政策的频繁干预而产生持续的通货膨胀预期,实现稳定价格水平的目的。由此可见,新古典学派全盘否定稳定政策的有效性,主张用规则的财政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四)新凯恩斯学派的反击:需求管理政策的复兴面对各种对立经济学派的批评,一批被帕金(Parkin,1984)称为“新凯恩斯主义者”的中青年经济学者(包括曼昆、斯蒂格利茨、萨默斯、阿克洛夫等)敢于反经济自由主义潮流,坚持传统凯恩斯学派的基本信条,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新凯恩
19、斯学派。新凯恩斯学派继承了传统凯恩斯学派的基本命题,如劳动市场上经常存在着超额劳动供给;经济中存在着显着的周期性波动;经济政策在绝大多数年份是重要的(Greenwald and Stiglitz,1993)。同时,新凯恩斯学派吸收了新古典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一些思想, 发展 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比如,吸纳了新古典学派的理性预期假设,放弃了传统凯恩斯主义模型中经济人的适应性预期假设;以工资粘性和价格粘性代替传统凯恩斯学派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的概念;以工资粘性、价格粘性和非市场出清的假设取代新古典学派的工资弹性、价格弹性和市场出清的假设,并将其与宏观层次上的产量和就业量等 问题 相结合,从
20、而建立起有微观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在有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新凯恩斯学派反驳了需求管理政策无效的论点。首先,新凯恩斯学派反驳了货币学派的一个核心论点,即规则可以创造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环境。他们认为,需求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会受到外部因素的猛烈冲击,这些外部因素包括预期变化、 政治 事件、世界性经济因素(例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亚洲 金融 和经济危机)或世界性政治事件(例如伊拉克战争)等。由于需求的外生变化常常是不规则的,而且变化的程度不一,所以经济很可能经历时期长短不规则且程度不同的周期,恪守规则就会引起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同时,新凯恩斯学派对政府是否能真正遵
21、循固定的规则提出质疑,并且认为,面对迅速变化的经济,政府要设计出适当的规则几乎是不可能的。斯蒂格利茨指出,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当货币流通速度出人意料地降低之时,如果采用按固定不变的比率扩大货币供给的规则,很可能使经济陷入严重的困境,经济也许会呈现一次大衰退。因此,新凯恩斯学派不但认为相机抉择的政策是有用的,而且是有效的。其次,新凯恩斯学派对新古典学派关于理性预期在使政策无效方面的作用提出质疑。新凯恩斯学派虽然承认具有理性预期的个人的反应确实会部分抵消政府的政策效果,政府需要考虑私人部门对政府政策措施的反应,但人们不可能总是理性地、及时而迅速地作出抵消性反应。许多关于人类行为的实证 研究 表
22、明,即使在最有经验的经济预测专家身上,也会存在非理性预期的成分。私人部门即使对某些政策能够而且会采取抵消性行动,但对另一些政策可能并没有这样做。比如,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往往采取刺激投资需求的税收优惠措施。具有理性预期的消费者,如果知道税收优惠刺激了投资从而他们的未来收入会提高的话,可能会把这些未来收益的一部分拿来在现在消费,而现在消费增加正是政府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新凯恩斯学派相信,政府在稳定经济方面比在使经济不稳定方面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二、供给管理政策(一)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无条件的供给管理政策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美国迅速崛起一个新的经济流派,即供给学派。该学派的主要代
23、表人物是拉弗、费尔德斯坦、万尼斯基、罗伯茨等。该学派虽然兴起的时间不长,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和政策体系,但是,由于他们对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机制有独特的 分析 ,提出了治理“滞胀”经济痼疾的“新方案”,因此,他们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直接影响了一些西方国家的财政政策的制定,特别是得到了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热烈拥护。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主张就是恢复“萨伊定律”的作用,而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是萨伊定律能起作用的前提条件。因此,供给学派反对政府过多干预,主张放宽或取消各种限制条件和规章制度,恢复 企业 自由经营,让市场自行调节经济活动,以激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在政策主张上,供给学派否定凯恩斯的
24、“需求管理”政策,主张实施“供给管理”政策。他们认为,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出现的经济“滞胀”,完全是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所造成的后果。因为,片面刺激需求,会使储蓄下降,利率上升,从而投资下降,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在他们看来,供给是需求的惟一可靠的源泉,所以,政府应主要刺激供给而不是需求。增加实际工资会刺激劳动力的供给;刺激储蓄,储蓄可以转化为投资,投资增加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生产量,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他们认为,财政政策的最有力的工具是减税。由于税率对经济活动的刺激最为有效,所以,降低边际税率将直接提高资本和劳动的税后收益。经济主体是否扩大经济活动,或增加储蓄和投资,要看边际税率的高低
25、,即看增加活动所增加的净收入是否合算来决定。如果边际税率过高,(1)人们就会以闲暇代替工作,从而劳动力供给减少;(2)人们将收入更多地用于消费而不用于储蓄和投资,从而资本供给减少;(3)经济活动将更多地由市场转入地下,从而损害经济效率。由此可见,减税可以增加供给,提高经济效率。供给学派除了反对政府以高税率征税外,还反对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力求平衡预算。(二) 现代 凯恩斯主义者的政策主张:有条件的供给管理政策然而,现代凯恩斯主义者针对供应学派的核心思想减税会提高生产率、增加产出、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逻辑提出质疑,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实施供给管理政策实现的经济扩张,“仅仅是穿着供给学派外衣的需
26、求方经济学的复出”。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看,减税会增加消费和总需求。一项大规模的持久性的减税,通过乘数效应必将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明显移动(如图2所示,ADAD)。与此同时,按照供给学派的观点,减税会刺激劳动和资本的供给增加,推动潜在产出的增长,从而使总供给曲线(AS)向右移动(ASAS)。可是,经济统计结果表明,短期内潜在产出的增加十分有限,从图中可以看出,减税只使AS曲线略向右移动。因此,现代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短期内,供给学派的减税引起的经济扩张,主要来源于减税对总需求的影响,而非对潜在产出和总供给的影响。 图2 供给学派的减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尽管如此,现代凯恩斯主义者在强调需求管理政策
27、的同时,也提倡供给管理政策,只不过是有条件地实施供给管理政策。首先,如果失业不是需求不足因素造成的,政府可以采用供给管理政策来解决。其次,在现实产出低于潜在产出之前,政府主要采取需求管理政策,而当现实产出接近潜在产出之时,政府应更加重视采取供给管理政策。三、需求管理政策与供给管理政策的配合无论从政策的出发点还是从政策的作用机制上说,需求管理政策与供给管理政策都有一定的区别。首先,需求管理政策适合于控制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或需求不足失业,但供给管理政策适合于控制其他类型的通货膨胀和失业。其次,需求管理政策属于短期政策,旨在使现实产出接近潜在产出;而供给管理政策则是一种长期政策,旨在持久地促进长期经
28、济增长,或者说使潜在产出不断增大。再次,需求管理政策属于总量政策,旨在使总需求与总供给保持基本平衡;而供给管理政策则属于结构政策,旨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等,确保经济有效增长。当然,从政策的影响来看,要把需求管理政策与供给管理政策的经济影响截然区分开来,也并非易事。各种政策都会产生供给效应和需求效应。例如,许多供给政策都涉及到增加政府支出,比如在再培训计划上的支出,在研究与开发项目上的支出,在 工业 重新布局方面的支出。因此,在不增税的情况下,这些方面的支出都将使总需求增加。同样,旨在加强激励的减税,也属于供给政策,在不削减政府支出的情况下,也会增加总需求。所以,政府
29、在安排各种供给政策时,重要的是要考虑这种政策对需求的影响。同理,需求管理政策也常常有供给效应。如果降低利率刺激了投资,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这是一种需求效应。但是,投资增加也会提高生产能力,这又是一种供给效应。总之,供给管理政策常有需求效应,而需求管理政策也常有供给效应。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把这些次级效应考虑进来很重要。在认识到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给管理政策的这种联系之后,如何使这两种政策有效配合?现代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何时以需求管理政策为主、何时以供给管理政策为主,主要取决于经济中总供求的情况。如图3所示,如果产出为Q 1 ,总需求为AD 1 , 图3 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给管理政策的配合:现代凯恩斯
30、主义分析表示潜在生产力还未完全利用,那么,恰当的政策就是要增加总需求而非总供给。然而,如果经济正接近充分就业,总需求为AD 2 ,产出为Q 2 ,那么,恰当的政策就是要增加产出,实行供给政策,使 AS曲线向右位移(比如移至AS 2 ),产出就会增加(比如提高到Q 3 )。这样,既能增加就业,又防止出现通货膨胀压力。那么,现代凯恩斯主义的这种分析,是否意味着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应实施供给政策?回答是否定的。如前所述,为了增加潜在产出,政府时刻都要以供给政策管理经济,但由于市场机制对供给的影响更直接、更迅速,所以,政府更需要采取需求管理政策,以便把潜在产出转化为现实产出,或反过来说,尽可能地使现实产出趋近于潜在产出水平。因此,我们认为,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仍然是治理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的有效 方法 , 自然 也成为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