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12 唐诗五首唐诗五首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指的是唐代以前形成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歌形式,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和七言体等,大致押韵,不讲究平仄,句数不限。其发展轨迹大致为: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知识链接知识链接 近体诗是隋唐出现的新诗体,有绝句、律诗两种。律诗通常为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绝句为四句。
2、根据每句字数可分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律诗是格律诗的一种,有五律和七律之分。五律每句五字,八句共四十字。七律每句七字,八句共五十六字。律诗两句为一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且只押平声韵。野望野望黄鹤楼黄鹤楼使至塞上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野野 望望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
3、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其诗多以酒为题材,嘲讽周孔礼教,流露出颓废放纵的消极思想,表现对现实的不满。王绩于隋末举孝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县丞。简傲嗜酒,屡被弹劾。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今属山西万荣)之时。背景资料背景资料1.订正字音 东皋()徙倚()落晖()驱犊()带禽归()检查预习检查预习 go x y hu d qn2.2.词语释义词语释义 薄暮:徙倚:落晖:犊:采薇:傍晚。徘徊。落日。采食野菜。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
4、齐不愿做周的臣子,遂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小牛,诗中指牛群。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朗读指导朗读指导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这片自由的山野。1.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
5、作用?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作用: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内容探究内容探究 2 2.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诗人是怎样描绘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诗人是怎样描绘眼前之景的?眼前之景的?所见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
6、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1.1.请从请从“景景”与与“情情”的关系这一角度,赏析野的关系这一角度,赏析野望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联。一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的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品味赏析品味赏析 2.2.最后两句表最后两句表现现了了诗诗人什么人什么样样的情的情怀怀和追求和追求?这两句写牧猎者虽相见却不相识,表明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生活。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仿徨。表明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
7、却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近景远景结合,静景动景结合。“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静态描绘,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上唯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态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此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写法探究写法探究
8、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总总 结结 首联:写诗人百无聊赖、仿徨的心情抒情 野 望 颔联 写薄暮中所见景物写景 近景和远景结合 颈联 动态和静态结合 尾联: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之情抒情结构图示结构图示黄鹤楼黄鹤楼 崔颢(?754),汴州(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其最为人称道的诗作就是黄鹤楼,据说李白曾为之搁笔,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
9、录其诗四十二首。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有“天下绝景”之称。它是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登楼游赏,吟诗作赋,留下不少千古佳作。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曾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1985 年,修葺一新的黄鹤楼再次屹立在长江之滨,其丰姿令人振奋。知识链接知识链接1.1.订正字音订正字音 崔颢()昔人()千载()萋萋()鹦鹉()检查预习检查预习 ho x zi q yng w2.
10、2.词语释义词语释义 昔人:去:悠悠:晴川:历历:萋萋:乡关:烟波:离开。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飘飘荡荡的样子。晴日里的原野。分明的样子。草木茂盛的样子。故乡。烟霭笼罩江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朗读指导朗读指导 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晴日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繁茂长满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11、?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1.1.诗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诗句是句是哪一句?引用神话传说哪一句?引用神话传说有何作用?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表达了作者怎样样的情感?的情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胜迹,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间蒙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内容探究内容探究 2.2.怎样理解本诗的颔联?怎样理解本诗的颔联?
12、“黄鹤”所指甚明,除了“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盖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诗人对世事难料的嗟吁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了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此地空余黄此地空余黄鹤鹤楼楼”和和“白云千白云千载载空悠悠空悠悠”中都有中都有“空空”字,字,试试比比较这较这两个两个“空空”字字的意的意义义作用有何不同。作用有何不同。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
13、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前两前两联联中出中出现现了三个了三个“黄黄鹤鹤”,两个,两个“空空”字,会不会字,会不会显显得重复得重复啰嗦啰嗦?试试分析。分析。不会。“黄鹤”一词反复出现,形成音节上回环往复的特点,使整首诗的开头具有音韵美。第一次提到“黄鹤”,是起笔,没有实写,而是从传说而起,是过去传说中的黄鹤(楼),是虚写。第二次提到“黄鹤”,是紧接第一句并与之呼应,是实写,是写现实中眼前实际存在的黄鹤楼,由此,第一、二句一实一虚相结合,加深了人去楼空的落寞之感。第三次提到“黄鹤”,又是虚写,实际
14、上是首联意思的进一步深化。“一去不复返”,是永远不再回来的意思,是一种彻底的寂寞;下一句“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实写,但把这种感觉扩大到整个宇宙,引发人无尽地遐思。这四句虽三次用“黄鹤”,两次用“空”,虽不合格律,却浑然天成,不着痕迹,给人的感觉是流畅自然、声韵协调、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亦无“拗律”之感。诗人不仅没有因形害意,反而“以意得形”。3.3.说说你对说说你对“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萋鹦鹉洲”两句的理解。两句的理解。这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所见的景物(晴空下,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
15、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幅境界阔大、色彩鲜明的画面。4.4.诗人在最后感叹诗人在最后感叹“烟波江烟波江上使人愁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他又在,他为何而愁?他又在愁什么呢?愁什么呢?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思乡的感慨。诗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个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个字?在在对对全全诗诗整体感悟的基整体感悟的基础础上,上,请简请简要分析要分析本诗本诗尾尾联联中是如中是如何表达何表达这这种感情的。种感情的。“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
16、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颈联颈联写登楼所见的繁荣景象,而尾联却写清冷写登楼所见的繁荣景象,而尾联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思乡的愁绪。黄鹤楼写了诗人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全诗起笔高耸,情感奔腾旋转,顺势起伏。以情写景,以景写情,情与景水乳交融。清人沈德潜曾评价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总总 结结 据元代辛文房所撰唐才子传记载,李白曾登黄鹤楼,兴之所至,欲题诗纪念,但当
17、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便只在崔诗下面题了一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李白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如他在金陵游览凤凰台时,就写下了著名的登金凤凰台。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黄鹤楼 首联:神秘传说巧用典故 颔联:岁月易逝睹物生情 凭吊古迹 颈联:登楼所见描写景物 思念家乡 尾联:浓浓乡愁借景抒情结构图示结构图示使至塞上使至塞上 王维(701761)
18、,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前期诗歌风格浑厚,气象壮阔,富于清新的生活气息。后期诗歌多反映诗人的隐逸生活,其间富有山水田园情趣。其边塞诗多慷慨激昂,显示出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王维信奉佛教,人称“诗佛”,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王维擅长绘画艺术,他的诗和画被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
19、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背景资料背景资料1.1.订正字音订正字音 征蓬()属国()汉塞()萧关()逢候骑()燕然()检查预习检查预习 pn sh si xiojyn2.2.词语释义词语释义 单车:问边:属国:征蓬:逢:候骑:都护: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慰问戍边的将士。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用来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一辆车,表明这次出使随从不多。遇到。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唐代边疆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诗中指前线统帅。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
20、都护/在/燕然。朗读指导朗读指导 1.1.通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通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犹如蓬草般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我在萧关巧遇巡逻侦查的骑兵,告知我都户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奋勇作战。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2.2.使至塞上是一首律使至塞上是一首律诗诗,你能分,你能分别简别简要概括每一要概括每一联联的内容的内容吗吗?首联叙事,写使者进入边塞。颔联写景,蕴含了郁愤之情。颈联写景,描绘出沙漠中的典型
21、景象。尾联叙事,写到达边塞后的所见所闻。1.1.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交代了出使目的和经过的地方。“单车”写其轻车简从。“欲问边”,意谓要到边疆去察看情况、慰问将士,这是出使的目的。内容探究内容探究 2.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颔联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颔联“征蓬出汉塞,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归雁入胡天”两句。两句。比喻比喻,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既写边既写边塞景色,也言事塞景色,也言事,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北方的天空。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对比强烈,既表现了行程的艰苦遥远表现了行程的艰苦遥远,又暗
22、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3.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什么景象?具写出了什么景象?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两句抓住沙漠中的这两句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典型景物进行刻画,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孤烟垂直、落日浑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特壮丽的景象圆的奇特壮丽的景象。画面开阔,意境雄。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浑。一个一个“圆圆”字,一个字,一个“直直”字,不仅字
23、,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者的深切感受,形象地描写出大漠中奇异形象地描写出大漠中奇异风光并寓悲凉孤寂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风光并寓悲凉孤寂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也从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环境。4.4.尾联写到达边塞后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尾联写到达边塞后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感情?尾联两句借侦察骑兵之口,点明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流露出诗人对边塞将士的赞叹。苏轼曾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结合苏轼的观点,赏析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
24、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诗中有画”的特色,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鉴赏评价鉴赏评价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
25、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再次,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袤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时分,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云天。一幕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渔家傲渔家傲秋思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这首词表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作品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
26、里,可谓大手笔。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使至塞上中,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自然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全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将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象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总总 结结 首联:出使经过 使至塞上 颔联:边塞情势 奇特壮丽的风光 颈联:大漠风光 抑郁孤寂的内心
27、尾联:战事紧张 结构图示结构图示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其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继往开来的伟大意义,给后代诗人以强烈的鼓舞和启迪。代表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月下独酌等。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所作。李白此行,乘船由水路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这时候的李白,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入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
28、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背景资料背景资料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朗读指导朗读指导 1.1.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凝聚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乘舟远行。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2.2.试从全诗结构的角度,说说你对题目试从全诗结构的
29、角度,说说你对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的理解。的理解。“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3.3.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主旨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首诗通过写游途中的景观,流露出诗人的欣喜、激动之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不舍之情。简析本诗各联的内容,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说说其简析本诗各联的内容,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说说其具备怎样的表达效果。具备怎样的表达效果。首联:陈述诗人离开家乡,乘船过荆门要去楚地漫游。紧扣题目,交代出游目的地。内容探究内容探究颔联:移步换
30、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地写出了整个行程中的景物变化。颈联:比喻、想象。写坐在船上,低头看水中明月,犹如飞下的天镜,抬头看飘荡在碧空的朵朵云霞,由于光的折射,形成了非常壮观的美景。颔联和颈联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寻求理想的热情,抒发了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尾联:采用拟人手法,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前来送别,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1.1.颔联颔联中的中的“随随”和和“入入”字用得好,字用得好,请请你你说说说说好好在哪里在哪里。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江
31、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品味赏析品味赏析 2.2.你能说出本诗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吗?你能说出本诗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吗?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移步换景”的写法。“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无限情意。渡荆门送别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当时,年轻的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壮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潮澎湃,壮丽的山河因此而增添了生活的光彩。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
32、奔流,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格调轻快,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中间两联,尤以颔联为佳,气象博大,气势飞腾。“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和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字里行间种种奇想,言尽意远,韵致清扬。总总 结结 唐代送别诗中的名句。唐代送别诗中的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明
33、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首联:荆门外远渡的地点 楚国游此行的目的 渡荆门送别 颔联:山尽、江流写远景 颈联:明月、云霞写近景 尾联:故乡水送行舟抒发思乡之情结构图示结构图示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
34、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长庆三年(823)春,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望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自己对春天西湖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背景资料背景资料1.1.订正字音订正字音 贾亭()早莺()啄春泥()没马蹄()白沙堤()检查预习检查预习 ji yn zhu m t d2.2.词语释义词语释义 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乱花:迷人眼:没
35、:行不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初春时早早飞来的黄莺。向阳的树。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各种颜色的花。使人眼花缭乱。掩没,盖住。游赏不够,意思是反复游赏。不满足。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朗读指导朗读指导 1.1.通读全诗,说说这首诗的大意。通读全诗,说说这首诗的大意。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使
36、人眼花缭乱,才长出的矮矮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欢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觉得游赏不够,就再去看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2.2.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从哪里看出来的里看出来的?早春。“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早莺、新燕”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向阳的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乱花”“渐欲”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浅草”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3.说说诗人的游踪。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最后到湖东的白堤。1.1.哪句诗说明诗人已
37、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哪句诗说明诗人已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色中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内容探究内容探究 2.2.读颔联,诗人为什么不用读颔联,诗人为什么不用“处处处处”而用而用“几处几处”,不说不说“家家家家”而说而说“谁家谁家”?“处处”“家家”说明鸟很多,不符合初春时节的自热景象。“几处”“谁家”则很好地说明了初春时节万物复苏伊始,鸟儿也只是三三两两出来活动的景象。同时,“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
38、生丰富的联想。3.3.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的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的?通过哪句诗可以通过哪句诗可以看出来?看出来?骑马。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从“浅草才能没马蹄”可以看出来。4.4.这首诗通过描写西湖初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这首诗通过描写西湖初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人怎样的感情?本诗通过描绘一幅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展现了恬淡、闲适心境。1.1.钱塘湖春行中,诗人最喜爱的是景物是什么呢钱塘湖春行中,诗人最喜爱的是景物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可知,诗人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诗人最爱湖东的白沙堤,因为因为这里绿柳成荫。这里绿柳成荫。相较于其
39、他地方的景色,白沙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其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品味赏析品味赏析 2.2.这这首首诗诗的的颔联颔联和和颈联颈联从从动动植物的植物的变变化化角度角度描写描写了了季季节节特征,用特征,用词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处并并进进行品析。行品析。“争”字生动地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大自然带来的勃勃生气。“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准确地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美景。移步换景。全
40、诗以“行”字为线索,以“春”字为着眼点,从孤山寺写到贾公亭,结尾又写到白沙堤,足迹遍及大半个西湖,中间转换不露痕迹,衔接自然。诗人就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拍下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写法探究写法探究 钱塘湖春行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让人迷恋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光沐浴下的勃勃生勃勃生机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欣然观景的形象,表达出春色喜人、生机盎然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其乐的感情。自得其乐的感情。总总 结结描写西湖美景的宋诗名篇。描写西湖美景的宋诗名篇。饮湖上初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孤山寺水涨云舒钱塘湖春行 贾公亭莺歌燕舞 热爱西湖 西湖边花开草长 赞美春光 白沙堤绿柳成荫 结构图示结构图示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