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2022)2022 届高中地理植被与土壤易错知识点总结届高中地理植被与土壤易错知识点总结 选择题 1、读田纳西河流域某地降水量与气温变化图,回答下列小题。(1)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类型及对应的植被是()A.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 B.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2)从图中可知该流域内径流的季节变化是()A.冬末春初流量大,夏秋流量小 B.春末夏初流量大,秋季流量小 C.夏秋流量大,冬春流量小 D.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 (3)该流域内河流的补给方式及水汽主要来源地是()A.冰川融水,阿巴拉
2、契亚山 2 B.大气降水,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 C.大气降水,太平洋 D.湖泊水,五大湖 答案:C A B【提示】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分析 主要的植被类型 气候类型的判读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1)本题考查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类型及植被。(2)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3)本题考查流域补给方式及降水水汽来源。【解答】(1)田纳西河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选 C。(2)由图可知降水冬末春初多,夏秋相对较少,因此河流受降水补给的影响,冬末春初流量大,夏秋流量相对较少。故选 A。3 (3)该流域内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降水所需的水汽主要来自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
3、。故选 B。2、一位探险者在其游记中这样写道:“.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密不透风的森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叮叮作响的小溪,飞泻的瀑布无处不在;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树木汇聚成一座座美丽的绿色大迷宫,让人寸步难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探险者看到的参天大树是()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针叶林 D.常绿硬叶林(2)该探险者所处地区()A.全年温和多雨 B.树木秋季落叶 C.野生动物较少 D.树干长有茎花 答案:A D【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 区域的区位分析 解析:(1)本题考查对植被类型的判断,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2)本题考查热带雨林地区的特点,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解答】(1)根据材料,板状根的参天大树等信息表述,可以判断该植被为热带雨林。故选 A。(2)热带雨林地区野生动物较多,全年高温多雨,树木四季常青,树干长有茎花。4 故选 D。3、光合有效辐射是指太阳辐射中能被绿色植物吸收而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光谱能量(简称 PAR),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FPAR)则指植被冠层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与总 PAR 之比。读秦岭南坡不同植被类型多年平均 FPAR 随时间变化图,回答下列小题。(1)秦岭南坡作物 FPAR 上升幅度最大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
5、季 D.冬季(2)秦岭南坡阔叶林和草地的 FPAR 存在较大差异,直接取决于()A.年太阳辐射量 B.生长海拔高度 C.植株高度差异 D.植物叶片面积(3)据图推测秦岭南坡植被 FPAR 随海拔的变化规律是()A.一直上升 B.先升后降 C.一直下降 D.先降后升 答案:A D B【提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主要的植被类型 5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本题主要考查了自然带(植被)。(3)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解答】(1)结合题干信息,3-5 月为春季,此时段气温回升快,降水增多,作物迅速展叶返青,植被覆盖度增加,光合作用
6、增强,作物 FPAR 迅速上升,春季成为上升幅度最大的季节。故选 A。(2)阔叶林和草地都位于秦岭南坡,年太阳辐射量差异不大;植株高度对其光能的吸收能力影响不大;生长海拔高度会影响气温和降水,进而影响植被类型和覆盖度,但不是直接因素。ABC 错误。植物叶片面积直接影响了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D 正确。故选 D。(3)秦岭南坡海拔较低处主要是耕作区,植被受人类活动干扰大,随着海拔上升人类活动减少,植被 FPAR 不断上升;但随着海拔升高,植被垂直带谱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植被覆盖度不断降低,FPAR下降明显,至山顶 FPAR 达到最小值。因此 FPAR 随海拔的变化规律
7、是先升后降。故选 B。4、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两个不同时期典型植被景观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6 (1)图示区域的经度范围最有可能是()A.0-15EB.30E-45E C.110E-125ED.45W-60W (2)与玉木冰期气候相比,现代气候()A.低纬度地区较冷干 B.中纬度地区较暖湿 C.高纬度地区较冷湿 D.温带地区较暖干 (3)甲处典型植被()A.季相变化非常明显 B.形成深受洋流影响 C.一般具有耐旱特征 D.在各大洲均有分布 答案:A B C 7 【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解析:(1)主要考查自然带的分布。(2)主要考查与玉木冰期气候相比,现代气候的变化。(
8、3)主要考查植被类型。【解答】(1)由自然带从南向北的更替方向,可知位于北半球理想大陆的西侧。30E-45E 赤道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110E-125E 为亚洲东部地区,30N 附近为亚热带季风气候。45W-60W 位于美洲东部地区,低纬度地区位于海洋中。故 0-15E 符合题意。故选 A。(2)低纬度热带沙漠范围向北扩大,热带地区暖干。中纬度森林的分布范围向高纬度扩大,气候变暖湿。与玉木冰期相比,高纬度地区大陆冰后退缩小,出现了多年冻土和苔原,气候变暖湿。温带地区气候变暖湿。故选 B。(3)甲为地中海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适应夏季高温少雨的气候特征。故选 C。5、我国某河流,每年的
9、 12 月至次年 3 月上旬,河道出现“连底冻”(从水面到河底全断面冻结成冰)现象。下图示意该流域降水、径流量年内分配。完成下列小题。8 (1)该流域所属的自然带可能是()A.温带草原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针阔混交林带 D.高寒荒漠带 (2)与 7 月相比,4 月径流量较大的主要原因()A.降水量较大 B.高山冰雪融水多 C.下渗量较小 D.地下冻土融水多 答案:A C【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 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分析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读图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9 (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读图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1)
10、图中显示,该流域降水集中在 68 月,但降水最多的月份降水不到 80mm,年降水量约 300mm 左右,在我国应属于半干旱区,因此所属的自然带可能是温带草原带,A 符合题意;降水量不足 400mm,很难生长森林,B、C 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当地 4 月河流径流量明显增加,说明当地 4 月气温高于 0,有大量积雪融水补给河流,由此排除当地是高寒荒漠带的可能性,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2)图中显示,当地 7 月降水量最大,而 4 月降水量小,因此 4 月径流量较大的主要原因不是降水量较大,选项 A 不符合题意。如果当地河流 4 月径流量是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则随着气温升高,高山冰雪融水量会不断
11、增多,而当地 5 月后河流径流量下降,说明 4 月径流量不是来自于高山冰雪融水,而来自于季节性积雪融水,选项 B 不符合题意。4 月积雪融水量较大,地下有很厚的冻土,下渗量较小,融水大多形成径流,导致径流量大,而 7 月降水量较大,地下冻土大多融化,大量雨水下渗,形成径流量不大,选项 C 符合题意。4 月地表温度升至 0以上,而地下温度变化慢,地下冻土融水少,而 7 月地下温度已升至较高,因此 7 月冻土融水量可能更多,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6、俄罗斯雅库茨克地区冻土发育广泛,植被类型丰富、覆盖度高。研究发现,植被因为反射太阳辐射能力不同,影响地表温度,从而影响冻土层厚度;通过截留积
12、雪和降低风速影响气温,从而间接影响冻土层厚度。图8 示意俄罗斯雅库茨克地理位置,图 9 示意雅库茨克中部植被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各题。10 (1)甲、乙、丙、丁的植被类型依次为()A.针叶林阔叶林草原草甸 B.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草原 C.针叶林阔叶林草甸草原 D.阔叶林针叶林草原草甸(2)该区域植被对冻土层的影响是()A.冬季森林截留积雪多,地表温度高 B.冬季草地降低风速强,地表温度高 C.夏季森林反射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低 D.夏季草地反射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低(3)该区域永久冻土层最厚的是()A.B.C.D.答案:A C D【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3、 解析:11 暂无解析【解答】略 略 略 7、读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学分布略图,完成下列小题。(1)图中甲、乙、丙的植被依次是()A.草原、荒漠、森林 B.森林、草原、荒漠 C.森林、荒漠、草原 D.荒漠、草原、森林 (2)引起自然景观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从东向西气温增高 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 C.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D.从东向西海拔增高 答案:B C【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 12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1)本题考查主要的植被类型。(2)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解答】(1)图中从甲到乙再到丙地,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由温带季风气候过渡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带依次为森林
14、带、草原带、荒漠带,B 正确。故选 B。(2)图中自然带的变化体现的是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基础因素为水分,表现为从东向西降水减少,C 正确。故选 C。8、在非洲赤道附近的东非大裂谷和马赛马拉高原之间有一片茂以森林(下图),这里常年持续的降雨形成了小气候区。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导致马赛马拉草原与东非大裂谷之间降水丰富的根本因素是()A.纬度位置 B.赤道低气压 C.热力环流 D.地形差异(2)茂以森林的植被类似于()A.雨林 B.季雨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13 答案:D A【提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主要的植被类型 解析:(1)本题考查了气候的影响因素。(2)本题考查了植被
15、类型。【解答】(1)茂以森林地处东非大裂谷与马赛马拉高原之间,茂以森林常年湿润就是因为马赛马拉高原冷气流下降和裂谷上升的干热气流共同影响,在这里形成锋面雨,所以此处降水丰富的根本原因是两侧地形不一样,D 正确。故选 D。(2)由材料可知,这里常年持续降雨,又因为它在热带地区,所以此处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类似于热带雨林的植被,A 正确。故选 A。综合题 9、某高中学生利用中秋节,对华北平原贾鲁河流域附近的土壤进行野外观测调研,同学们成功制作了土壤剖面,采集了剖面图中不同土层的土样样本,回校后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酸碱性测定实验,并撰写研究性报告。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4 (1)写出甲处土壤垂直方向
16、 A、B、C 代表的土层的名称。(2)简析甲处土壤样本自上而下土壤颜色是否有变化,并解释其变化的原因。(3)近些年,甲处土壤出现盐碱化现象,为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当地农民可以采取的改良措施。答案:(1)A:耕作层;B:犁底层;C:自然土层。(2)自上而下颜色由深变浅;耕作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暗;犁底层土壤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层,未经过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3)引淡淋盐;秸秆覆盖;营造防护林网;增补有机肥;深耕改土等。解析:本大题以华北平原的土壤剖面图为材料,涉及土壤的分层、土壤颜色、土壤改良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17、(1)图中甲处为耕作土壤,其自上而下 A、B、C 分别代表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2)土壤颜色受土壤中有机质、矿物质等含量的影响。耕作土壤中,受人类活动影响大的耕作层有机质含量较高,颜色最深;犁底层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土壤紧实,有机质含量较小,颜色较浅;该地属于华北平原河流堆积地貌,自然土层为沙质沉积物,颜色最浅,未经过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3)15 土地盐碱化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加之不合理的灌溉所致,因此应该采取喷灌、滴灌等节水方式,改良水利,加强灌溉、排水、放淤、深耕改土等管理;同时,增施有机肥采用秸秆还田、采用施入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化学物质以改善土壤沙质特性;采用轮
18、作、间作等耕作方式,加强农业管理。10、读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1)土壤是由 A_、B_C_、水分等物质组成。(2)土壤中的矿物质(无机盐)源于_,包括岩石碎屑、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3)土壤中的有机质来源于有哪些?(4)土壤的空气来源于_,但其_与大气明显不同,它不连续,各处成分_,且湿度_。它存在于未被_占据的空隙中,它的含量取决于_的增减,土壤水分是_渗入土壤内部,充填土壤中的空隙,形成土壤中的水分。答案:(1)矿物质 有机质 空气(2)岩石的风化作用(3)动植物的遗体、动物排泄物及其部分分解的有机质和腐殖质,以植物组织为主。(4)大气 性质 不同 大 水分 水分 大
19、气降水 解析:本题考查土壤的物质组成、各物质成分形成和影响因素,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16 (1)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其中含量最多的是矿物质,故 A 为矿物质;含量最少的是有机质,故 B 为有机质;因此,C 为空气。(2)土壤的发育起始于岩石的风化。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了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包括了岩石碎屑、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3)生物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为土壤提供有机物。动植物的遗体、动物排泄物及其部分分解的有机质和腐殖质,是土壤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且以植物组织为主。(4)土壤的空气来源
20、于大气,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其性质与大气明显不同。土壤中的空气不连续,各处成分不同,存在较大差异,且土壤中湿度明显高于大气。土壤中存在空隙,被空气或水分充满,土壤中的空气正是存在于这种未被水分占据的空隙中,它的含量取决于土壤中水分的增减。而土壤中的水分是由于大气降水渗入土壤内部,充填土壤中的空隙,形成土壤中的水分。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 2017 年 12 月开始,经过几十天的物资运输和筹备,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于 2018 年 2月在难言岛正式开工建设。该岛东临特拉诺瓦湾,西侧高原广布,冷空气活动频繁。研究发现,罗斯海新站西风强劲。材料二:图 1 为特拉诺瓦湾周
21、边地形、罗斯海新站附近示意图,图 2 为该站部分时段地表反照率变化图。(反照率是地表反射的辐射量与到达地表的太阳总辐射量之比)。(1)简析罗斯海新站物资筹备、奠基开工选择此时段的原因。17 (2)建站时,科考队员发现该地碎石遍布,几乎无土壤,推测其原因。(3)试从地形地势角度分析罗斯海新站西风强劲的原因。(4)请说明图示时段内罗斯海新站附近反照率极值出现的时间及原因。答案:(1)12-2 月,白昼时间长;太阳高度角大,气温相对较高。(2)气候寒冷,冻融作用强,岩石风化形成碎石;植被发育差,生物风化作用弱,几乎无土壤。(3)海拔高,气温低;西部高原与新站间地势落差大,大量冷空气在重力作用下向东部
22、海湾下滑;西部山谷发育,狭管效应增强风力;西侧海湾冰面广布,平坦开阔,摩擦力小,故该区域盛行西风且风力强劲。(4)2 月初出现极大值;4 月下旬后出现极小值。2 月初降雪量最大;4 月下旬后该地出现极夜。解析:本题以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为背景,考查影响工程建设的自然条件、地貌景观及成因、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相关自然知识。重点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联系基础的能力。(1)12 月至 2 月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南极地区处于极昼期,白昼时间长,太阳高度角大,气温相对较高,这些都有利于物资运输和工程先期建设。(2)岩石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前提基础,因此需从物理风化和生物风化两个角度回答。南极洲纬度高,终
23、年气候寒冷,岩石裸露,冻融作用强,岩石风化形成碎石;终年酷寒,植被发育差,生物风化作用弱,土壤发育条件差,因此几乎没有形成土壤。(3)抓题目要求重点从地形地势角度分析,读特拉诺瓦湾周边地形、罗斯海新站附近等高线数值和弯曲方向可知,该地区西部海拔在 1000 米以上,是高原山谷地形,有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有温差、摩擦力等。该站西部纬度高且海拔高,集聚的大量冷空气在重力的作用下滑下(据图中等高线分布及等高线密集区分布),通过山谷狭管效应增速,出山谷后的海湾冰面广布,平坦开阔,摩擦力小,风力强劲。18 (4)通过理解反照率定义(反照率是地表反射的辐射量与到达地表的太阳总辐射量之比),确定影响因素为积雪量和太阳辐射量。积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因此反照率极大值出现应为积雪量大,读图 2 该站部分时段地表反照率变化图,可知 2 月初出现极大值;原因是 2 月南极气温相对较高,降雪略多,地面出现积雪。图 2 显示 4月下后出现极小值,原因此时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南极地区的极昼消失,极夜范围扩大,当极夜发生时,地表接受不到太阳辐射,因此反照率出现极小值。小提示: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