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人教版人教版 20222022 年高中地理地球上的水知识汇总大全年高中地理地球上的水知识汇总大全 选择题 1、研究表明,泥炭地(泥炭沼泽)的排水(灌溉)系统对水循环和碳循环都有着显著的影响。英国某低洼地曾经一度是被淹没的。因深渠与排水管网的修建完善而能够快速通过该系统排水,该地如今即便已经成为农业高产之地,却仍然不时会遭遇洪水的侵袭,或在其上空形成“乌碳云”(云的颜色近似乌碳颜色)的阴霾现象。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该泥炭地的形成关键依赖于()A.土壤肥力下降 B.植被腐化 C.成土母质的形成 D.森林砍伐 (2)该排水系统对泥炭地水循环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表径流下
2、渗蒸发水汽输送 A.B.C.D.(3)该地上空形成“乌碳云”的阴霾现象,其主要是由于()A.泥炭地干燥易燃 B.地下水的过度抽取 C.全球变暖加剧 D.泥炭受侵蚀流失 答案:B C 2 A【提示】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本题考查泥炭地的形成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由材料可知,该地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长期积水,有利于泥炭沼泽的发育,且泥炭地(泥炭沼泽)本质上是部分腐化分解植被储量的长期厚积结果:土壤肥力、成土母质、森林砍伐与泥炭地的形成影响较小。故 B 选项正确。(2
3、)本题考查排水系统对泥炭地水循环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泥炭地(泥炭沼泽)的排水系统对水循环和碳循环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在于地下水位线下降,伴随着下渗和蒸发量的改变,干性的泥炭层容易破碎而被侵蚀流失。故 C 选项正确。(3)本题考查“乌碳云”阴霾现象的形成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泥炭层顶部的植被会从大气层中吸收二氧化碳,当泥炭地(泥炭沼泽)干涸之后,气体侵入土壤更深层或土壤里的空气含量更高,会造成碳元素的分解更甚,而释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干燥的泥炭本身也会燃烧而释放出碳元素,形
4、成“乌碳云”的阴霾现象。故 A 选项正确。2、下图为谢贝利河示意图。谢贝利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山地,其上、中、下游分别流经山地、高原、平原。谢贝利河支流主要在上游,中游支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河流上游地区最大流量出现在 49 月。在特大洪水年份可与朱巴河汇流,注入印度洋。由于下游河床较高,在干旱年份,谢贝利河消失在与朱巴河汇流处东北面的一系列沼泽和沙滩中。据此完成下列各题。3 (1)谢贝利河上游水汽主要来自于()A.植被蒸腾 B.地中海 C.印度洋 D.大西洋(2)谢贝利河中游支流多为季节性河流的原因是()降水干湿季明显,流量不稳定 支流汇水面积小,补给量小 经济活动发达,用水量大 中游落差大,
5、水流速度快 A.B.C.D.(3)谢贝利河与朱巴河汇流处东北部河床高的原因主要是()A.地壳抬升,河床升高 B.岩性坚硬,侵蚀作用弱 C.海潮顶托,海沙淤积 D.地势低平,泥沙淤积 答案:C A D【提示】4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分析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谢贝利河上游水汽的主要来源。(2)本题主要考查了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分析。(3)本题主要考查了谢贝利河与朱巴河汇流处东北部河床高的原因。【解答】(1)谢贝利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游最大流量出现在 49 月,结合海陆位置可得,此时由于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携带大量印度洋水汽跨越赤
6、道,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右偏形成西南风,遇埃塞俄比亚高原山地抬升,形成地形雨,补给河流。故选 C。(2)谢贝利河中游流经高原地区,地势起伏较小,河流流程短,汇水面积小,距离山地较远,水汽抬升作用较弱,降水量较少且年变化大,流量不稳定,正确。季节性河流的形成主要与自然条件相关,且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错误。中游落差大与材料给出的中游流经高原不符,错误。故选 A。(3)谢贝利河与朱巴河汇流处东北部地区为平原地形,存在一系列沼泽和沙滩,由于下游地区降水少、蒸发旺、支流少等原因,导致干流水量较少(尤其是干季),泥沙沉积,使河床抬高,D 对。该地区地形为平原,远离板块交界处,A 错。材料并未提
7、及本地区的岩石性质,无法获得有效信息,且河流下游地区以堆积作用为主,岩性松软的可能性较大,B 错。距离河流入海口较远,同时朱巴河是常年河,海沙受潮流影响小,海沙淤积少,C 错。故选 D。5 3、2005 年 7 月中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侵袭,给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下图为“相同降水量下的城市化前后地表径流过程曲线”。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一般而言,城市降水的强度和频度高于郊区,这是由于()A.城市位于城市环流的高压区 B.城市位于城市环流的低压区 C.城市建筑物使暖湿气流长期滞留 D.城市大多位于沿海地区(2)关于甲、乙两条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甲代表城
8、市化前的地表径流曲线 乙过程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 甲的长期后果可能造成城市水荒 乙过程下渗量小于甲过程 A.B.C.D.(3)甲曲线最大值提前于乙曲线最大值的主要原因是()A.天然调蓄能力强 B.城市热岛效应 C.下垫面透水能力好 D.植被覆盖率降低 答案:B 6 C D【提示】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城市化的利弊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2)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城市化的利弊。(3)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利弊。【解答】(1)随着城市的发展,热岛效应加强,中心城区地表温度高于郊区,盛行上升气流,气压较低,降水强度和频率较大。故选 B。(2
9、)甲径流最大值较高且出现的时间较早,而乙曲线径流最大值出现时间较晚且较低,说明乙过程中径流速度较慢,且下渗较多,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而甲则相反,长期下去会导致城市地下水不足,出现水荒。故选 C。(3)一般城市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硬化面积过大,水流速度较快,必然导致地表径流最大值出现的时间要早些。故选 D。4、水平衡是某个地区在某段时间内,水量收入与水量支出之差,等于储水变化量(收入大于支出为正值,收入小于支出为负值,收入等于支出为零)。读图,回答下列问题。7 三峡库区流量收支时间变化图(1)三峡库区水位基本不变,维持在低水位状态的时段在()A.2 5月 B.4 7月 C.6 9月 D.10
10、12月(2)三峡水库对鄱阳湖补水的时段在()A.4 7月 B.7 10月 C.10 12月 D.12月次年4月 (3)每年都要将三峡水库的库容腾空(水位由175米降至145米)的主要目的是()A.增大水库调蓄洪水能力 B.增大库区水面保障生物繁殖 C.冲刷沉积于水库的淤泥 D.确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 答案:C D A【提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8 水循环的意义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读材料可知,收入大于支出为正值,水位升高,收入小于支出为负值,水位下降,收入等于支出为零,水位基本不变。读图可知,12 6月期间入库水量小于出库水量,水位下降,6 9月入库与出
11、库水量持平,水位最低,且没有变化。10 12月入库水量大于出库水量,库区水位升高,故选。(2)每年1月至次年4月,鄱阳湖地区正处于枯水期;此时三峡水库的补水为鄱阳湖区的居民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故选。(3)在洪水来临之前腾空库容是为了迎接汛期大洪水,增大三峡水库的调蓄能力,确保长江荆江河段和洞庭湖(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故选。5、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1)图中 a、b、c、d、e 分别表示()A.蒸发、地表径流、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 B.下渗、地表径流、蒸发、水汽输送、地下径流 C.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9 D.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12、、地表径流(2)下列有关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促使陆地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影响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 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 A.B.C.D.答案:C D【提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意义 解析:(1)本题考查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环节。(2)本题考查水循环的意义。【解答】(1)读“水循环示意图”,图中 a、b、c、d、e 分别表示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故选 C。(2)水循环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但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仍然是有限的,错误;水循环影响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正确;目前人类活动
13、深刻地影响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错误;水循环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正确。10 故选 D。综合题 6、读我国新疆地区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坎儿井位于山麓地带,主要由地下的暗渠和地面上的竖井、明渠、蓄水池组成,是我国新疆人民为适应干旱环境而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或灌溉系统。图 1 为新疆部分地区示意图;图 2 为坎儿井剖面结构示意图;图 35为塔里木盆地新月形沙丘景观图。(1)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新月形沙丘是由风力 (侵蚀或沉积)形成的。(2)坎儿井灌溉区的主要地貌类型是 ,塑造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3)塔里木盆地公路分布的规律是 ,其影响因素是 。(4)坎儿井的最大水量出现
14、在 季,因为其补给水源主要来自 。(5)坎儿井暗渠输水属于水循环的 环节,与明渠输水相比,暗渠输水可减少 ;坎儿井蓄水池的主要作用是 ;该区如果过度灌溉,易出现的问题是 。(6)坎儿井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 (人地关系)。答案:(1)温带大陆性气候;沉积(2)冲积扇;流水沉积(3)呈环状分布在盆地边缘;聚落分布(或者绿洲、水源分布)11 (4)夏;冰川融水补给(5)地下径流;蒸发;调蓄水量;盐碱化(6)人地伙伴论 解析:(1)该地位于我国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新月形沙丘主要由松散的、颗粒细小的物质组成,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2)从题中“坎儿井位于山麓地带”可知
15、,坎儿井集水区主要分布在山前的冲积扇地区,冲积扇是流水堆积形成的。(3)从图中分析,塔里木盆地公路呈环状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区,该地区水源充足,有聚落城镇分布,交通需求较大。(4)坎儿井的主要补给水源来自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夏季冰雪融水量最大,也是坎尔井水量最大季节。(5)坎儿井暗渠输水属于水循环地下径流环节;该地气候干旱,与明渠输水相比,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受天气影响小,蒸发量小,流量稳定。暗渠流出地面后,就成了明渠,蓄水池在暗河出口处,具有蓄水和调节水作用。该地蒸发强烈,如果过度灌溉,易出现土地次生盐碱化问题。(6)坎儿井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而修建的,利于当地灌溉和生产,其成功
16、经验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改造自然、人地和谐共处的地理科学重要思想。所以答案是:(1)温带大陆性气候;沉积。(2)冲积扇;流水沉积。(3)呈环状分布在盆地边缘;聚落分布(或者绿洲、水源分布)。(4)夏;冰川融水补给。(5)地下径流;蒸发;调蓄水量;盐碱化。(6)人地伙伴论。【小提示】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人口往往集中在水源充足的绿洲地带。干旱地区的地貌以风力作用为主,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冲积扇是流水堆积地貌。7、阅读利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2016 年 5 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将安徽 8 个城市纳入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将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
17、功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疏解非核心功能,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新融入地区将发挥区住优势,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12 材料二:2016 年 67 月,长三角地区连日暴雨导致多地次生灾害发生,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图甲为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和 A 区域河网示意图,图乙为图甲中 A.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图。(1)分析 A 区域河网密布的原因。(2)指出 A 区域 1991-2010 年河网密度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3)比较 A 和 B 两地因暴雨引发的次生灾害差异,并分析其原因。(4)从产业协作角度,分析长三角城市群扩围对上海和新融入地区的积极影响。答案:(1)A 区域属于亚
18、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人工开凿运河 (2)特点:水域面积减少,河网密度下降。河道泥沙自然淤积;城市化建设,填埋河道;农业围垦 (3)差异:A 地洪涝;B 地滑坡、泥石流。原因:A 地为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B 地为低山丘陵,地势起伏大,水流速度快 (4)上海可利用新融入地区资源、劳动力优势,向其转移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拓宽发展空间,发挥更大的区域辐射引领作用;实现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全面升级,并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新融入地区可利用上海科技、人才、资金、管理优势,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进13 程。解析:(1)A 区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
19、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为平原地形,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有人工开凿运河把大小河流水系相连,形成水运网。所以河网密布。(2)A 区域 19912010 年城镇面积增加,城市化建设,填埋河道。河道泥沙自然淤积,农业围垦,导致水域面积减少,旱地增加。所以河网密度变化特点是河网密度下降。(3)结合 A 和 B 两地位置差异分析,A 地位于河流下游平原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因暴雨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是洪涝。B 地位于河流上游的低山丘陵区,地势起伏大,降水充沛,水流速度快,因暴雨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是滑坡、泥石流。(4)长三角城市群扩围的影响,主要从产业转移、等级,区域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角度
20、分析。有利于上海利用新融入地区资源、劳动力优势,向其转移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实现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全面升级,并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拓宽发展空间,发挥更大的区域辐射引领作用。扩围的影响,有利于新融入地区利用上海科技、人才、资金、管理优势,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小提示】城市化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城市化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加。因大雨、暴雨或长期降雨量过于集中而产生大量的积水和径流,排水不及时,致使土地、房屋等渍水、受淹而造成的灾害称为洪涝灾害。泥
21、石流形成具备以下 3 个条件,即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大量的水源。城市群(又称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等)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其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材料二: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14 材料三:城市水循环示意图。(1)比较该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年降水量的差异并从热
22、力环流角度说明原因。(2)根据表中数据变化,从水循环角度推断该城市中心区易发生内涝的原因。(3)近年来,每到汛期我国许多城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试分析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措施。答案:(1)城市中心区降水量多于郊外平原区;城市中心气温高,形成上升气流(2)城市中心区降水多,下渗量少,转化为地表径流多,超过了排水能力,形成内涝。(3)增加城市绿地;使用透水砖(增加通透式路面);改善城市排水系统。解析:(1)根据表格降水量信息可以判断,城市中心区降水量多于郊外平原区。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城市中心气温高,形成上升气流,气流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降雨,所以降水较多。(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城市中心区降水
23、多,但由于城市建设,地表硬化,下渗量少,转化为地表径流多,降水量超过了城市的排水能力,形成内涝。(3)根据城市内涝的成因,主要是降水量超过了城市的排水能力。主要措施是增加城市绿地,使用透水砖,增加通透式路面。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提高排水能力。所以答案是:(1)城市中心区降水量多于郊外平原区;城市中心气温高,形成上升气流(2)城市中心区降水多,下渗量少,转化为地表径流多,超过了排水能力,形成内涝。(3)增加城市绿地;使用透水砖(增加通15 透式路面);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小提示】试题以城市内涝作为考查背景,考查了热力环流对城市局部降水的影响,城市建设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了解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理,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内涝形成的原因。城市化过程中,地表硬化,导致下渗减少,降水量超过城市排水能力。治理措施要根据内涝原因分析。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