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目 录 1.编制依据、 编制范围及设计概况 2 1.1编制依据 2 1.2编制范围 2 2.工程概况 2 2.1工程简介 2 2.2.地质情况描述 3 2.3设计基本参数 3 3.施工概况 3 3.1现场施工情况 3 3.2山体开裂及初支变形情况 4 4.处理方案 5 5 6 6 7 1.编制依据、 编制范围及设计概况 1.1编制依据 国家的法律、 法规和铁道部、 湖南省的相关管理制度规定; 本项目采用的标准、 指南、 验标、 工法、 定型图、
2、通用图、 标准图等; 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湖南有限责任公司下发的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湖南有限责任公司关于项目建设管理的规章制度; 新建长沙至昆明铁路客运专线湖南段站前CKTJ-1标段施工承包合同; 客专用材料、 机械设备、 机具等相关规程、 标准、 质量文件; 《新建铁路长沙至昆明铁路客运专线( 长沙至玉屏段) 施工图官家山隧道设计图》, 图号: 《长昆客专施( 长玉段) 隧004A-01~06》、 《长昆客专施( 长玉段) 隧004A-07~08》、 《长昆客专施( 长玉段) 隧变004-1-01~02》; 4月7日由娄底建设指挥部组织设计、 监理及
3、施工单位的”官家山隧道DK44+065~+150段初支变形及地表开裂处理方案会议纪要”; 现场踏勘调查的相关资料。 1.2编制范围 新建铁路长沙至昆明铁路客运专线官家山隧道( DK44+065~DK44+150) 工程。 2.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 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官家山隧道进口里程为DK44+065, 出口里程为DK44+542, 隧道全长477m, 其中暗洞长为428m, 明挖段长为49米( 进口段DK44+065~+072为明挖段) 。全隧位于直线上, 全隧为3.8‰的单面下坡。本隧围岩级别为IV、 V级软弱围岩, 进口段为浅埋偏压, 裂隙发育且不能确定, 岩体较破碎,
4、 地下裂隙水较发育, 存在微弱发育岩溶。隧道总体风险等级为中度复杂。 2.2.地质情况描述 官家山隧道地貌属低山丘陵区, 山体多未见基岩出露, 植被茂密, 隧道范围内据调查及勘探深度范围内所揭露的地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层粉质粘土, 震旦系下统金洞家组砂质板岩。岩层呈单斜构造, 岩层产状: 355°<45°。隧道范围内岩石风化强烈、 风化不均、 围岩性差、 节理裂隙无法确定。未见地下水, 基岩中含少量基岩裂隙水, 水位和水量受季节降雨影响较大。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物探测试结果, 该隧道内有两条断层经过, 其中拟推断层F1与线路中线交于DK44+480, 与中线的夹角为27°, 北东南西走向
5、 倾角近于直立, 倾向大里程, 破碎带及影响带宽度约10m; 推断断层F2与线路中线交于DK44+372, 与中线的夹角为21°, 北西南东走向, 倾角较陡立, 倾向大里程, 破碎带及影响带宽度约9m, 该断裂构造对工程影响较大。 隧道DK44+065~+132段围岩为褐红色、 青灰色, 变余结构, 板状结构, 节理裂隙发育, 全风化~强风化砂质板岩, 岩体破碎, 呈碎块状, 且隧道洞身位于山体半山腰中, 左上方存在严重偏压( 山顶最高点标高为150.5m) , 右下方是一陡坡。 2.3设计基本参数 设计在DK44+072~+090段右侧紧贴衬砌外缘施作挡土墙及护拱; DK44+095
6、~+120段右线线路中线右侧施作2.5m*2m锚固桩6根, 距离衬砌外缘4m, 桩长均为20m。 设计进口段DK44+072~+132为Vb偏压, 初支厚度30cm, C30喷混凝土, 采用I22a型钢, 每榀间距0.6米, 拱部采用Ф25中空锚杆L-4m, 边墙采用Ф22砂浆锚杆L-4m, 1.2*1.0m( 环×纵) ; 二衬厚度50cm, C35钢筋混凝土; 仰拱衬砌厚度60cm, C35钢筋混凝土, 仰拱填充采用C20混凝土。 3.施工概况 3.1现场施工情况 官家山隧道由出口往进口掘进, 5月8日开工, 2月14日从DK44+132处施工, 于4月1日在DK44+072设
7、计明暗分界处出洞贯通。到当前为止二衬已施作至DK44+123.4( 暗洞还剩51.4m) ; 仰拱已施作至DK44+103( 暗洞还剩31m) ; 中台阶已施作至DK44+072( 拱腰, 初支按设计施作并紧跟) 。 进口段锚固桩于 10月21日至 12月24日施工完成, 挡土墙于 12月28日至 3月3日施工完成, 护拱于 2月20日至 3月11日施工完成。 本隧在施工过程中, 由于地质情况有变化, 在DK44+435~+445及DK44+132~+368段暗洞部分进行了变更。 3.2山体开裂及初支变形情况 1月23日过后, 官家山隧道在施工期间下雨天数达到47天。 4月2日上午雨
8、中, 安全员在DK44+072明暗交界处左侧仰坡发现有一道裂缝, 随即组织人员对隧道周边进行排查, 发现: 裂缝自隧道中往左40度连接板再往下1.5m处向仰坡坡口线发展, 坡口裂缝点距离隧道中心21.3m, 仰坡处裂缝宽度约为2cm。裂缝走向从坡口往大里程基本平行于隧道走向发展, 长约40m, 0~20m裂缝宽度为2~5cm, 20~40m裂缝宽度从2cm~0cm过渡。另在DK44+090处中往左17.5m处有一道裂缝, 长度约5m, 宽度约1cm。 发现裂缝后, 于4月2日下午, 在主裂缝处设置了4个水泥块裂缝观测点, 4月2日~6日水泥块监测点监测数据如下表( 单位: mm) :
9、 序号 测点 位置 2日 3日 4日 5日 6日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1 DK44+085 布点 5 5 5 5 15 15 15 15 2 DK44+090 布点 5 10 15 20 45 50 50 0 3 DK44+095 布点 0 0 0 0 5 5 5 5 4 DK44+100 布点 0 0 0 0 0 0 0 0 裂缝自监测起, 变化最大为DK44+090左32.25m处裂缝, 自布点起到6日增加至5
10、0mm, 加上监测点埋设前裂缝已张开至50mm, 裂缝总宽度已达到100mm, 特别是4日晚上大雨后一个晚上的变形量增加了25mm。 洞内收敛量测自开挖至今DK44+080~+110段左侧明显发生了围岩收敛情况, DK44+097典型断面中数据反映隧道左侧拱肩最大变形量往洞身收敛45.5cm, 扣除预留变形量15cm后, 还侵入二衬净空30.5cm, 右侧拱腰最大变形量为超挖21.6cm扣除15cm预留变形量, 已外张6.6cm。经观测, 4月7日至今变形已暂趋稳定。 4.处理方案 一、 为稳住初期支护的变形, 现场采取洞内临时仰拱及加设临时型钢支撑加固措施, 根据现场量测情况及初支变形
11、情况, 分为3种形式进行加设: ( 1) DK44+072~078、 DK44+079.2~100.2、 DK44+100.2~114段临时支撑钢架, 钢架采用I22a工字钢, 纵向间距为1.2m, ”米”字型支撑; 加固形式如下图所示: ( 2) DK44+078~079.2段临时支撑钢架, 钢架采用I22a工字钢, 纵向间距为0.6m, 环形拱架加十字形支撑, 采用电焊与原初支钢架焊接; 加固形式如下图所示: ( 3) DK44+072~DK44+100.2段采用增加临时仰拱及临时支撑为下阶段换拱提供安全保障, 临时仰拱采用
12、 I22a工字钢, 纵向间距同初支钢架间距0.6m, 连接筋采用Φ22钢筋, 环向间距1.2m, 喷射C30混凝土封闭, 仰拱填充采用C20混凝土回填; ( 4) 拱墙临时支撑钢架纵向间采用Φ22螺纹钢连接, 每根连接筋长度 L=1.5m, 主要连接部位为竖向及横向钢架处, 电焊焊接, 钢架间节点处, 采用角钢焊接加固。 二、 DK44+123.4~DK44+114.5段经实测局部初支面经凿除部分喷射砼后, 最大侵入4cm, 采用增加钢格栅骨架措施后进行该段二衬施工, 格栅间距0.6cm一榀; 施作后加紧跟进未侵限部分二衬施工。格栅加强形式见下图: 三、 对
13、DK44+114~+072段从大里程逐环开始, 按照先墙后拱的顺序对每环初期支护侵限的拱架进行分段分部拆除进行置换, 每次只能更换一榀拱架。 四、 上台阶换拱施作至6m后拆除该段临时仰拱, 并施作此段下台阶初支, 下台阶初支完成6m后, 紧跟仰拱初支及仰拱二衬混凝土施工, 及时封闭成环。换拱、 下台阶初支、 仰拱初支及仰拱二衬完成9m( 即二衬台车长度) 时, 及时施作钢筋混凝土拱墙二衬进行封闭。 五、 洞内换拱作业流程及工艺要求 ( 1换拱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换拱工艺流程图 施 工 准 备 拆除套拱及钢支撑 凿除换拱部份喷射混凝土 切
14、除连接筋及钢筋网片 拆 除 原 拱 架 凿除侵限部分围岩 安设拱架施作初期支护 拆除临时仰拱 下台阶开挖及支护 仰拱及二衬跟进施作 ( 2) 充分利用换拱台车长度, 采用先墙后拱顺序开挖, 且每次只能开挖一榀, 开挖主要以人工风镐开挖为主, 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开挖预留变形量由设计的15㎝增加到25㎝。 ( 3) 换拱段落初期支护参数: 喷射混凝土厚30cm, 型钢钢架采用I22a, 纵向间距0.6m, 钢架每端脚部设6根锁脚锚管, 长度4m。 ( 4) 拆除侵限初期支护施工注意事项: a. 风镐凿除喷射混
15、凝土之前, 必须先把喷射混凝土的凿除部份与不需凿除部份在分界处切开分离, 以防对不凿除部份混凝土造成损坏。 b. 不能大面积拆除初期支护, 每循环拆除纵向长度为一榀钢架( 0.6m) , 防止塌方及冒顶。 c. 凿除喷射混凝土时如果锚杆垫板被破坏则需按设计要求更换。 d. 拆除后必须及时初喷。 ( 5) 更换钢架施作要点: a. 钢架施工流程如下图所示 b. 喷射混凝土凿除后, 拆除钢架, 人工清除欠挖围岩土, 初喷4cm混凝土后施作定位锚杆, 挂设钢筋网片。 c. 把加工好的钢架运至作业平台上拼装钢架, 就位调整后定位, 在钢架与围岩的空隙处加设混凝土垫块, 楔紧钢架。按
16、设计要求焊纵向连接筋。 d. 喷射初支混凝土。 e. 钢架施工允许偏差需符合规范要求, 钢架垂直于隧道中线, 上下、 左右允许偏差±5cm, 钢架倾斜度不得大于2°。 ( 6) 下台阶及仰拱、 二衬施工 a. 上台阶换拱施作至6m后拆除该段临时仰拱, 临时仰拱采用机械拆除。 b. 临时仰拱拆除后施作此段下台阶初支, 下台阶左右两侧需错开施工, 左右错开间距不小于3m, 下台阶开挖支护每循环进尺不得超过1.2m, 即2榀型钢架。 c. 下台阶初支完成6m后, 紧跟仰拱初支及仰拱二衬混凝土施工, 及时封闭成环。仰拱每循环浇筑长度不得超过6m。 e. 换拱、 下台阶初支、 仰拱初支及仰
17、拱二衬完成9m( 即二衬台车长度) 时, 及时施作钢筋混凝土拱墙二衬进行封闭。 5、 监控量测 ( 1) . 在隧道换拱的全过程中到二衬施工前, 要求连续进行拱顶下沉量测及水平净空收敛量测, 以判断围岩动态和指导安全施工。 ( 2) . 施工前, 在该段初期支护钢架上布置监控量测点, 拱顶下沉及净空收敛观测点按每5米一个断面进行布设, 以观测围岩及初期支护结构的变化, 换拱作业需在围岩量测数据显示稳定后, 进行逐榀更换。 ( 3) . 换拱施工完的初期支护上每5米设置一组观测点, 而且在换拱施工完2小时内进行第一次观测, 观测频率为每天2次, 直至二衬施作完成后为止。
18、 ( 4) . 根据现场量测数据绘制位移-时间曲线图, 在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进行回归分析, 以推算最终位移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 回归分析为建立下沉量( U) 随时间( T) 发展的时态函数, 根据测点位移变化速率判断围岩稳定状况, 当隧道周边变形趋势有明显减缓趋势, 则说明隧道变形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当变化速率过快、 过大, 或当位移-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时, 说明位移出现反常的急剧增加现象, 表明围岩及支护已呈失稳状态, 应及时加强支护并停止换拱作业。 6、 洞内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 1) . 安排专职人员对隧道状况进行每天两次以上巡视, 观察拱部喷射混凝土状态, 具体
19、包括洞身裂缝、 掉块、 异常情况, 另外对山体变化状况进行观测。发现异常状况的部位、 形状、 数量作好施工记录, 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 ( 2) . 为了确保人身安全, 除施工人员外, 原则上不允许其它人员进入该施工段内, 并对洞内施工人员进行出入登记记录, 全面了解洞内施工人员情况。 ( 3) . 拆除拱架时不得使用爆破拆除, 使用风镐进行人工凿除。拆除时, 要随时注意围岩情况, 如发现围岩破碎及掉块现象, 立即停止拆除, 用喷射混凝土封闭拆除面后进行径向注浆, 以稳固围岩。 ( 4) . 风镐凿除混凝土时, 下方严禁站人, 割除连接筋、 钢筋网以及清理欠挖时, 作
20、业台车下严禁过往人员。 ( 5) . 钢拱架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①在钢拱架制作和搬运过程中, 应将钢拱架构件绑扎牢固, 以防止发生整体构件或连接铁件碰撞伤人、 车辆倾覆、 构件坠落等事故。 ②钢拱架的架设应由专人按规定的信号进行指挥, 随时观察围岩动态或初喷射混凝土层的变化情况, 防止落石或坍塌引起伤人事故。 ③架设时, 应采用纵向连结件将相邻的钢拱架连结牢固, 防止钢架倾覆、 掉拱或扭转、 变位等造成安全和质量事故。 ④对钢拱架应经常检查, 如发现扭曲、 压屈等现象或征兆时, 必须及时采取加固措施。必要时应使其它人员迅速撤至安全地带, 防止因坍塌造成伤亡事故。 f. 喷射
21、混凝土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①在喷射混凝土作业开始前, 应详细检查围岩受喷面, 彻底清理危石, 浮石。采用合适的降尘措施, 控制施工现场空气中粉尘含量。对从事喷射作业的人员, 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进行喷射作业时, 必须配带防护用具( 防尘口罩、 防护面罩、 眼镜、 胶皮手套、 劳保雨鞋等) 。 ②在开始喷射作业时, 应由专人仔细检查管路、 接头等, 防止喷射时发生因软管破损或接头断开等引起的生产乃致工程质量事故。 ③当采用人工喷射时, 应配备辅助喷射支架, 防止在发生管路堵塞时因喷嘴剧烈振动而引起的危害。当转移喷射地点时, 必须首先关闭喷射机; 在有条件时应采用机械手喷射, 在喷嘴前方不
22、得站人。 ④在处理管路堵塞时, 喷头应有专人看护, 以防消除堵塞后, 喷头摆动喷射伤人事故。 ⑤在喷射混凝土施工时, 为避免供料、 拌和、 运输、 喷射作业之间的干扰, 应有统一的联络信号和联络方法, 喷射作业应由班组长按规定的联络信号和方法进行指挥, 防止因喷射手和机械操作人员之间联络不佳造成事故等。 7.应急预案 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因隧道坍塌事故造成的人员伤害、 财产损失。使事故应急处理工作迅速、 高效和有序进行, 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 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1) 安全物资准备 A、 配足必要抢险物资, 如砂子、 灭火器、 急救药品、 纱布、 强光电筒、 安全标示。作业现
23、场始终保持一部车辆全时段在工地值班。 B、 施工区域灯光照明按照100W/㎡配置, 做到不留死角, 以便于换拱施工中险情观察和出现险情后人员迅速撤离。 ( 2) 坍塌事故应急救援过程和步骤 报警→人员撤退→清点人数→与隔离体联系→向隔离体或掩体内送风送水送食物( 若需要) →现场确定可行抢救方案→救治伤员→施工现场清理和善后处理。 A、 报警 最先发现坍塌事故的人员, 应在第一时间报分部,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分部在接到报警后也应在第一时间内报项目部, 并组织事故应急抢险队赶赴现场展开工作。 B、 接警处理 当接到坍塌事故报警后, 迅速赶赴现场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并将情况立即汇报有
24、关上级部门及建设指挥部。 C、 应急疏散 事故应急抢险队及时组织引导事故现场及周围的人员按次序疏散到安全地带。 D、 安全防护及救护 事故应急抢险队负责安全防护救护的人员应立即请求急救, 对事故现场设置警戒线, 对事故现场的伤员进行救助。 E、 出现塌方人员受困具体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 如发生塌方人员受困, 事故应急抢险队开展救援工作拟用的方案有三种: 从隧道顶部打竖井通往封闭区输送空气和食物; 从坍体下方打小坑洞通往被困人员所在位置实施人员救助; 直接用挖掘机挖开实施人员救助( 短距离的处理措施) , 最终采取何种措施由技术保障组根据发生事故后的具体情况而定, 直至救出受困人员。后勤保障人员负责应急救援物资的保障供应工作, 要确保应急抢险物资供应。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