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节好数学课的标准一节好数学课的标准 作者: 陈天智 (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 广西崇左江州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六班 ) 评论数/浏览数: 3 / 434 发表日期: 2010-12-22 15:38:57 一、一节好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当准确、适度。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达成的总目标是: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增强学好数学的信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具体应包括: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 总体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教学活动,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是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他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二、一节好课,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以取得最大的学习效
3、果并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直接教学法。研究表明,以教师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比较适用于低年级的课堂。这种教学法能够改善学生的模仿技能,其局限性在于学生较少有机会去探索和建构数学概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以儿童认知和构建主义为基础的,其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是:(1)学生应有机会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思想,从建构数学的过程中懂得数学;(2)教师应该懂得每个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是不一样的;(3)教师应该用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来调整教学;(4)有效教学的意义在于学生有机会探索知识而不是一味地模仿老师。基于这些基本教学理念而产生的教学策略对一个数学老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些教学策略包括:(1)创造
4、一个数学的学习环境并学会倾听学生的数学思想。(2)提出有讨论价值的数学问题。(3)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建立不同的模型来理解数学。(4)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数学思想并证明自己的数学结论。三、一节好课,教学观念:从“传统”走向“现代”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教育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是以观念变革为先导的,一系列关系全局的重大突破,无不得益于观念的转变,可以说,人们在更新观念中前进,又在前进中不断更新观念。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导向,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教育实践。在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学观念必须首先转变更新。 价值观:将“教育就是为了升学” 转变为“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最大价值”。 课程观
5、:将“课程是固定的、封闭的、一成不变的” 转变为“课程是灵活的、开放的、可变化的生态系统。” 教学观:将“教学是课程的传递,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 转变为“教学是课程的发展和创新,是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教师观:将“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是学生命运的主宰者” 转变为“教师是探究知识的组织者,是学生合作的伙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质量观:将“以学业成绩、考试分数作为教学质量的惟一标准” 转变为“以促进学生生存与发展为本,将知识化为能力,将能力化为财富的教学质量”。 学习观:将“学习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阶段性目的” 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终身受益性”。 人才观:
6、将“培养少数高、精、尖人才为宗旨” 转变为“人才是多层次、多元化、专业化为宗旨,人人都有作为,人人都能成才”。 评价观:将“评价是评判、是监督、是检查、是选拔与淘汰” 转变为“评价是了解、是促进、是提高、是完善的过程”。四、一节好课,教学内容应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学内容的组织应当科学、系统。 教学内容应是经验信息和即时信息的统一体。作为经验信息,它具有确定性、唯一性、静止性的特征;作为即时信息,它具有变动性、多样性、发展性等特征。任何一节课,都涉及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表述,这种组织与表述都应当做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逻辑性与系统性相统一,遵循可接受性原则,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密度适宜,循序
7、渐进。封闭式的教学过程是预设的,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是生成性的。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则是其重要的基础。理解和钻研教材,应以标准为依据,注重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思想,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育价值;对教材的“再创造”,突出地表现为选择更切合所教班级学生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流程。在具体实施教学方案,把“预设”转化为生动有趣、富有实效的教学活动时,教师的“预设”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师生双方的互动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比如,学生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有差异,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提出质疑等等,这都需要教师适当的调节预案,以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反对以教案为本
8、位,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备课,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人”,要从以“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要让学生在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上下功夫,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搜集学习的信息,真正走向教学内容的开放。五、一节好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当紧凑、合理。? 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应当层次分明,合理有序,衔接紧凑,过渡自然。教与学的活动安排合理,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交流与评价的空间,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各类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效地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或能力。选择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
9、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的“组织”作用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前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好的教学方案至少应具备以下特征:对教学目标有正确的定位;对“学情”(如:学生已有哪些知识和经验?可能产生什么困难和问题?原因是什么?)有深入细致的分析;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从学生实际出发恰当地展开过程。二是在课堂实施方案进行教学活动时,组织好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使学生获得知识;通过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根据实际教学的情况对“问题”的难度进行调整;关注学生的差异,引导每一
10、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质疑”,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结果给予恰当的评价;注重给学生以“示范”。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学生的意见等),以及师生的平等、互动和分享。六、一节好课,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当灵活、恰当。 教学方法的适当选择以及灵活运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要使课堂教学更加富有生机,充满活力,必须善于进行教法与学法的改革与创新。 (1)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现状,选择或探究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值得指出的是,一节好课所选用的教学方法一般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多法并用,适度调控,才能优势互补,教有特色。? (2)应注重
11、“双主”作用的发挥,特别提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应做到: 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支持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或解答,或讨论,或质疑,或交流。通过这种充满信任、情景交融、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格身心在紧张(适度的)和愉悦中都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学过程突出主体意识,要调整到50%以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行为和效果,大于50%才算基本符合要求,小于等于50%都应视为不符合要求。 教师应当善于变换自己的角色,不仅当好知识的传授者,更应使自己成为
12、学生学习知识的诱导者(启发引导学生自行探索知识、获取知识)、鉴赏者(鉴别、赏析学生学习、研究的成果价值)。同时,教师还应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知识的积极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诱导学生思维的参与和开发上。 (3)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自如地使用相关教具,积极探索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形象,深刻领悟教学内容的真谛。 (4)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教法的改革和创新应有利于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优质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改进学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七、一节好课,教学艺术的展示应当精彩、多姿。 教学
13、不但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反映了教师教学基本功以及其他相关能力的强弱。 (1)教师的语言表述应当准确、清晰、简炼,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心理学认为,无论是口头语言,面部语言(表情)还是身体语言(动作),都是人与人进行交流的工具,也是正常人用来思维的武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优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的口头叙述,丰富的面部表情,极具感染力的动作姿势,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重要条件。从教师信赖的目光中,学生会感受到鼓舞和力量;从教师得体的手势里,学生会领悟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韵;从教师抑扬顿挫的话语中,学生仿佛陶醉在美妙的乐章里。 (2)教师的操作技能(如板书、
14、作图、计算机演示等)应当熟练规范。书写应纲目有序,工整适时,布局合理,作图和演示应动静结合,清晰形象、生动美观。 (3)教师应具备较高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机敏、恰当而又果断地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到仪表端庄大方,教态质朴自然,努力使课堂气氛热烈和谐。八、一节好课,教学效果的反馈应当精良、前瞻。 (1)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得到较好的训练,基本的思想方法、基本的活动经验应得到一定的培养,思维水平及思想道德水平应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学目标应得到全面的落实。 (2)学生探索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应得到较大的提高,自信心应得到一定的增强,继续学习的潜能应得到有效的开发。? (3)学生的参
15、与面应广,参与积极性应高,思维应活跃,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及问题解决等目标达成度应高,情感与态度得到培养。 一节好课,其效果还应当更加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应进一步注重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旧问题的解决到新问题的诞生,必将激励着学生锲而不舍地走向新的探索的征程。九、一节好课,应该体现较深的个性特色。 在个性特色方面要有创造性增值意识。要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此吓唬来的个性特征、创造精神与探索勇气进行鼓励和支持。一节好课,应该体现出教师个人特点的课,是由某些创新尝试或灵感火花的课。要允许教师大胆创造,允许教师的探索有所失误、有待完善,一节无瑕疵的课不是真课,是假课。
16、十、一节好课,应体现 “五个实”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提出“五个实”,即: (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扎实”指的是好课是有意义的,它的意义性体现在好课是符合当前课程标准要求的,符合相应的教学任务和要求的,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 (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充实”指的是有效率的,即在教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教学可以充分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丰实”指的是教学是富有成果的,这种成果是生成性的,教学相长可以说是它的具体表现。 (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平实”则强调了好课是常态下的课,它不是摆设,不是修饰,而是具有非常强的普适性,好课的原则或者理念,不需要特殊的条件支持就可以实现。 (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真实性”则主要是提醒我们必须关注好课的缺点,通过反面来认识和学习 “好课”,而避免不实的夸张或者歪曲。 由此可以看出,叶澜教授视“好课”为常态下的有待完善的课,侧重于其真实性,使课堂教学评价从 “表演课”中摆脱出来。当然,“好课”与“真实、平实的课”之间并不能简单划等号,“好课”应该是“真实的课”,但“真实的课”不一定就是“好课”。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