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论文摘要: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就是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达到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性的普遍要求之目标。论述主体性原则涵盖的内容: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和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阐述教师在道德教育中主体性原则的各项要求,并阐述依照这一原则实施道德教育必须注意克服偏离道德原则、忽视启蒙教育等方面可能出现的偏向。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在校学生的内在德性,培育和造就学生的理想人格。经验证明,要达到道德教育的目标,不仅要考虑选择正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依据什么原则、选择怎样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以实施教育的问题。
2、笔者认为,主体性原则是 现代 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贯彻的重要原则。1在道德教育中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必要性所谓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就是在道德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实现培育和造就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的普遍要求。它包括这样3个方面的相互关联的实质性要求:一是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二是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三是始终把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任务。那么在道德教育中为什么必须坚持并遵循上述主体性原则的要求呢?11竞分痘挥教师曲i体性是实现道德赦盲目标的重要保证道德教育的本质决定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具有教育、管理、协调、研究等基本功能,是规定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塑造完
3、美人格的主导因素。诚然,道德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交流活动,但这种交流需要调动、呼唤和诱导,需要一种“动力源”,而这种“源”的性质如何,力量大小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他们在道德教育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一是只有教师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才能深刻认识道德教育的时代要求,从而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束缚,自觉地挖掘和培育学生的主体性。二是只有教师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才能正确评价、引导、影响学生。英国心 理学 家海纳特说:“在教育 科学 领域里,大家几乎一致认为今天的学校忽视主体性,而且常常跟主体性敌对”。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教师缺乏主体性。三是只有教师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才能增强自身的人格力量,
4、从而去激励、感染学生。道德教育既是说服教育人的活动,更是身体力行的示范和引导。理想的人格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而教师主体性显然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实质体现和基本构成同时,它也是作为一种人格力量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育化作用。12竞分尊重并痘挥学生曲主体性,是迭成道德教育目标曲关键在道德教育中,学生既是客体也是主体。作为客体,学生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的对象,他们的知识、智能、道德品质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形成和完善。道德教育之所以存在,正是建立在它的对象需要和可能教育的基点上的。但是学生绝不是被动、消极、机械的客体,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活动着的人;他
5、们也有不同层次的需求、理想、信念,并会形成动机展开自觉的活动;他们对教师的作用常常会给予有选择地反应,而这种反应的性质和方向都会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进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教育目标的达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道德教育中,他们接受什么教育或不接受什么教育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育,往往取决于他们内在的自我教育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使教育过程转化为自我教育过程,是道德教育过程的最完善的体现形式,也是达成道德教育目标的关键。道德教育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它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能与不能的矛盾,而且还有信与不信、爱与不爱、知与行的矛盾。如此诸多矛盾的
6、解决,仅靠外在力量的驱使是不行的。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可见,道德教育归根到底还得依赖于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13把培养学生的道德i体性作为道德教育曲中心任务之一是现代道德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现代道德教育不同于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显着特点在于它是 发展 人、完善人的教育,是培养和完善人的独立人格的教育。而现代人的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固然仍然有赖于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塑造,但学生自身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却起着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因为人的独立性在现代社会获得日益充分的发展而更为突出。现代道德教育不同于传统道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要培养的不是道德的执行者而是
7、自由的、有创造个性的道德人。这就要求不只是简单地把道德教育的重心放在“化理论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方面,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培养这种“化理论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的主体理性、主体智慧和主体能力。只有造就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目标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我们强调必须把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作为现代道德教育的一个中心任务。2在道德教育中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具体要求主体性原则作为道德教育活动的重要原则,它有以下方面的具体要求。21教师要根据时代要求、教育对象的特点和人的品德霞生残展砚律创造桂地宴钝遵德教育教师是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的对象施加道德影响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在道德教育活动中
8、不能干篇一律、按部就班,而必须因人、因时而异设置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运用教育手段以创造性地开展道德教育活动。为此,教师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211传统道德教育与现代道德教育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在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设置上,就是要把传统美德纳入“现代道德”教育体系之中,防止将二者分割开来;这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就是要注意把改造借鉴传统教育观念、模式和方法与更新教育观念、模式和方法结合起来,防止囿于“传统”之中或抛弃一切“传统”两种极端现象的产生。212时代对道德教育的一般要求与具体要求的关系道德教育与时代发展是一致的,道德教育的成败在根本上取决于它是否反映现实道德关系,
9、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 规律 。因此,不同时代要求不同的道德教育,同一时代的不同阶段其道德教育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同。可见,教师在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设置与选择上既要注意时代的一般要求,也要强调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既坚持道德教育的方向性,也体现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及时性。213社会对道德教育的普遍喜求与具体教育对象的关系社会道德教育的普遍要求是针对学生整体而言的,然而,由于学生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社会影响及生活经验不同,各个个人原来的道德品质构成也不尽相同。存在着道德水平上的差异性。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根据不同层次的个体提出相应的道德要求,使道德教育既能引导较低道德水平个体的
10、发展,又能满足较高道德水平个体追求完善的要求。22赦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进德知识和缱行自我造德赦育的主体挂作为造德赦育的中心环节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引发、爱护和不断培养学生学习道德、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主能动性。为此,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221摆正教师与学生的位置教师必须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正确地对待学生,切忌把学生仅仅当作自己任意“改造”的对象或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受动者,以致由于居高临下、缺乏平等交流而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道人为的感情屏障,导致双方只有“形”的结合,没有“神”的沟通。22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作为主体性因素引入道德教育之中,变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
11、道德教育模式为“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教育模式,使道德教育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特定的道德交流活动。223”引导“为主的教育方式以“引导”为主,突出“引导”,重在“引导”,通过各种形式的“引导”把学生学习道德的主动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引发和调动起来,并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和强化。23赦师要把遵德砚范 教育 、观念赦育与能力教育、个性教育结合起耒迁行整体赦育对学生进行道德整体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履行道德义务,达成道德使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中特别是作为道德主体的道德智慧和道德实践能力。为此进行整体教育时应做到以下几点。231调整道德教育目标模式调整传统道德教育的目标模式,把培养独
12、立人格精神和独立自主的道德能力引入道德教育的目标系统之中。 现代 道德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简单地接受和认同各种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而是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内化”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基本精神,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社会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使之成为“活的”实践理性。因此,应将提高主体道德能力和培养独立道德人格纳入道德教育的目标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既有利于 发展 人、完善人,又有利于社会道德的发展和进步。232改变呆板的教育方式改变那种以灌输某种观念为重心、以“说教”为特征的道德教育模式,使道德教育成为造就独立人格、理想人格的人格教育。传统道德教育往往采取灌输教育的形式
13、,教师做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无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选择,也不顾及他们的需要、动机和情感。在方法上往往采取压制式、说教式,把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强加给学生。由于传授的道德内容与学生无关或相差甚远或为学生的能力所不及,其结果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限制了学生的道德发展。所以,西方一些教育家指出:“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认为任何强制或灌输的方法都不可能“把基本价值体系变成我们内心的信念”。尽管,这些观点有失偏颇。灌输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有助于一元化价值目标的形成,但说它具有限制个性发展的不足却是事实因此,改变以灌输为中心、以“说教”为特征的道德教育模式,把道德灌输与尊
14、重学生的理智能力和自主意识结合起来,是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趋势。233突破传统教育局限突破传统道德教育中“纠偏教育”的狭隘眼光,注意把“纠偏教育”或“问题教育”纳入全面的人格教育之中,并突出正面的教育和引导。道德教育的职能之一,就在于强化人们的正确思想,抑制不良“品性”,提高自身免疫力。3在道德教育中应正确地坚持主体性原则在道德教育中坚持主体性原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和强化道德教育的德育功能,以实现道德教育的最佳效益和达成道德教育的理想目标,但要达到这一初衷,还必须克服如下几种可能出现的偏向。31赦师不能离开社全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在道德教育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并不是教师离开道德原则的任意妄为,
15、而是要在引导学生接受道德原则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创造性,其中包括根据具体对象和特定情境设置特定教育内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选择和设置教育内容,而是要求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必须把坚持教育内容的原则方向性、严肃性和纯洁性与设置具体教育内容的针对性、灵活性、创造性结合起来,避免可能出现的那种在教育内容设置中的随意性倾向。32赦师应防止出玩淡化赶师的主体作用和教育责住的现象人的主体意识是由弱趋强的,这在个体道德的发展中,便表现为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道德的他律性决定了道德教育离不开道德启蒙教育。因此,在他律阶段,教师采取外部调控诸如各种赏罚、评价命令等手段是必要的。同时。也正是因为人的道德发展必
16、须经过“他律”阶段的特点,所以要求教师进行道德启蒙教育,并在启蒙教育中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把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一项中心任务来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道德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那么,当一个人的道德发展进入自律阶段以后,道德启蒙教育是否还有必要呢?实际上个体道德的他律和自律内容是随着社会文明进步而逐步丰富和升华的,因此,道德启蒙教育和自我教育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在不同阶段二者的程度不同而已。作为教师有责任将启蒙教育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因为强调自我教育而忽视应有的启蒙教育,致使淡化自身的作用与责任。33教师力戒把严格曲“规范化”教育与独立人昔教育对土起来在道德上严格要求学生并不是要扼杀学生的独立性、自立性和创造性,更不是要泯灭学生的“自由意志”,而是按照道德原则规范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的选择,防止个性的任意发展和行为选择的“任性”。因此,严格的“规范化”教育并不是扼杀个性,相反,它有利于促使学生实现合乎社会道德要求的个性发展,塑造符合道德理想的独立人格。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