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素养评价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合格性考试】(选择题每小题3分,非选择题15分,共30分)1.东周后半期诸夏各国“政逮于(卿)大夫”,政“自大夫出”,诸侯的土地人民逐渐被少数强宗夺去。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诸侯的土地人口被夺走B.东周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C.卿大夫与诸侯共同执政D.卿大夫逐渐演变为最强宗【解析】选B。诸侯的土地人口被夺走是种现象而不是实质,故A错误;政“自大夫出”等现象表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遭到破坏,故B正确;材料无法看出卿大夫与诸侯共同执政,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卿大夫逐渐演变为最强宗,故D错误。2.春秋时代的列国争霸战争产生了一系列的霸主,霸主制度为中国维持了相当
2、程度的秩序,避免了无中心(中央)后的大混乱。这一现象()A.反映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B.说明春秋时霸主制取代了分封制C.说明春秋无义战的观点有失偏颇D.表明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的结束【解析】选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与材料中强调的霸主制度的作用不符,故A错误;取代了是完成时,春秋时期是分封制走向瓦解的时期,霸主制取代了分封制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根据材料“霸主制度为中国维持了相当程度的秩序,避免了无中心(中央)后的大混乱”肯定了霸主制度的积极作用,说明传统意义的“春秋无义战”观点有失偏颇,故C正确;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并未结束,直至秦朝统一,故D错误。【补偿训练】春秋后期,大夫执政是一种
3、潮流,鲁昭公被以季氏为代表的“三桓”赶出鲁国后,一直住在晋国直至死去。史墨分析的原因是:鲁君世从(纵)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大夫执政是一种历史的倒退B.大夫执政说明宗法分封制已经被废除C.鲁国已经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D.大夫执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解析】选D。由材料中“鲁君世从(纵)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等信息,可知大夫执政比较注重争取民心,政治较清明。故D正确。宗法分封制被彻底废除是在战国时期以后,故B、C均不符合史实。A的说法本身存在错误,故排除。3.(2019江苏学业考)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括和当时很多人一样,经常瞅准时机购买田宅。这种贵
4、族官僚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的现象反映了()A.春秋战国的纷争 B.土地私有制形成C.宗法制正式确立 D.武将地位的下降【解析】选B。本题的关键信息“战国时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贵族官僚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是属于地主私有土地,故B与题意相符。【深化点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改革,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途径。4.据盐铁论记载战国
5、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齐之临淄三川之二周。富冠四海,皆为天下名都”。其中没有一处是秦国的城镇,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秦国()A.社会经济极度的落后B.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C.受到了其他国家孤立D.尚未完成社会的转型【解析】选B。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故A错误;商鞅变法中有“重本抑末”的规定,结合题干信息可以得出秦国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故B正确;战国时的秦国和其他诸侯国有正常的交往,故C错误;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完成了社会转型,故D错误。5.(2019江苏学业考)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有一个学派,班固称它“留意于仁义”,韩愈说它“合乎人与义”。该学派是()A.儒家 B.墨
6、家 C.道家 D.法家【解析】选A。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留意于仁义”。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这三位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与题中“仁义”“人与义”相符,故本题选A。【拓展延伸】比较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1)从主要观点看:孔子孟子荀子政治思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仁政”“仁义”“王道”、礼法并施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民贵君轻君舟民水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 (2)从影响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善,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7、。 材料商鞅少好刑名之学,在三晋之一的魏国开始其政治生涯,其间耳濡目染,深受三晋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商鞅入秦变法,结合秦国具体情况,制定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乃至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法律,并且前后推行这些法律长达10年之久,以致“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商鞅变法的意义重大而深远,“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1)根据材料,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9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深受三晋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得
8、出受晋国影响较深;根据材料“结合秦国具体情况,制定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乃至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法律”得出措施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思想、习俗等方面;根据材料“并且前后推行这些法律长达10年之久”得出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商鞅变法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得出影响深远。 第(2)题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实行郡县制推动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开阡陌封疆肯定土地私有制推动封建经济的形成,从而推动秦国向封建社会转型得出加速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对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材料“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得出实现了富国强兵;根据材料“商鞅相孝公,
9、为秦开帝业”得出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答案:(1)特点:受晋国影响较深;措施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思想、习俗等方面;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2)意义:加速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对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等级性考试】(选择题4分,非选择题16分,共20分)7.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A.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
10、约束 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D.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解析】选D。材料中呈现的齐鲁两国因为盟誓而重修于好,但这并不等同于盟约对各诸侯都有约束力,故A错误;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鲁国是周公的封地,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宗族观念,故B错误;从时间判断,此时处于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周王室衰微,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从齐国君主退兵,说明认可盟誓有“世世子孙无相害”“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的功效,进而得出这一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尚存在着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故D正确。【补偿训练】 “
1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动荡变革【解析】选D。题干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到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坏,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山西浑源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材料二春秋时期“共主衰微,王命不行”,战国时期“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据许倬云先生统计,春秋259年间,就左传记载,共计大小战役1 200余次,和平时间为78年;战国的242年中,共计战役460余次,和平时
12、间89年。材料三就百亩之田而言,周礼小司徒云,“上地家七人”,但至战国之初,却成为“上农夫食九人”(孟子万章下),土地生产力增加28.57%,而人口则更大幅度地增加。(1)根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测当时哪些社会生产情况?(4分)(2)材料二、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4分)(3)还有哪些史实既是以上材料所述社会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也是构成这个时代特征的重要内容?(8分)【解析】第(1)题要依据材料中的考古发现进行合理推测。第(2)题根据材料二、三,从政治、经济、人口等角度归纳时代特征。战争与和平、人口与生产力是反映一个时代发展的重要而显著的内容。第(3)题要依据唯物史观,理解思想意识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也是时代特征在文化上的反映,结合所学归纳各家思想中与时代特征相关的内容即可。答案:(1)手工业水平,农业生产使用牛耕。(2)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大发展)。(3)“百家争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主张“仁”“礼”;法家提倡法治、激进的功利主义、实行君主集权制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6 -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