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素养评价(五)(第五章)(90分钟100分)【合格性考试】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风滚草是植物中的“流浪汉”,当干旱来临时,其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图1)。在风滚草找到合适环境后,重新扎根,发出新芽。移动中的风滚草受栅栏、建筑等阻挡堆积(图2),对生活、生产和生态产生广泛影响。读图,完成1、2题。1.风滚草的主要习性为()A.耐寒B.耐旱C.耐风D.耐渍2.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A.旱灾B.水源C.大风D.障碍物【解析】1选B,2选C。第1题,据材料可知,当干旱来临时,风滚草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说明风滚草能适应干旱的环境,应为戈壁
2、中的一种常见的植物,主要习性为耐旱。第2题,据材料可知,其随风滚动,说明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大风。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为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位置。读图回答35题。3.乙地的植被类型是()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4.造成丁地与乙地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气温与降水B.地形与气温C.地形与降水 D.人类活动5.丙地植被具有的特点是()A.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B.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秋冬季落叶C.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D.树叶为针状【解析】3选C,4选A,5选C。第3题,乙地位于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第4题,影
3、响植被类型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丁地为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中气温高,降水量多,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乙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丁地少,热量条件较丁地差。第5题,丙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该植被的特征具有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的特点。6.2017年9月29日兰渝铁路全线通车。乘车从兰州到重庆,可看到沿途植被景观变化明显。下图为兰渝铁路示意图。从兰州到重庆,途中看到秦岭南北自然植被类型差异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土壤C.水分D.热量【解析】选D。图中显示兰州和重庆之间横亘着秦岭,两城市分别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方和南方。其自然植被类型的差异应属于纬度地带
4、分异规律。这种规律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热量。(2017全国卷)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7、8题。7.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8.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解析】7选B,8选A。第7题,由材料可知,该景观照片拍摄于春季,图
5、中树木已发新叶,可知冬季叶落,当地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第8题,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热水土。植物是气候的反映,不同植物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在景观植物栽种时,主要根据各地区的年有效积温来选择景观植物的品种。由于年有效积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因此不同景观植物栽种范围的大小不同,即影响城市景观植物栽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9、10题。9.图中为()A.草原B.荒漠C.针叶林D.针阔混交林10.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A.纬度B.洋流C.地形D.季风【解析】9选A,10选D。第9题,沿图中一线,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
6、,因此自然带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过渡特点。第10题,图中信息说明,森林与草原分界线呈东北西南走向,说明我国南方地区森林植被东西宽度大于北方地区,是因为南方降水量大于400 mm的地区广,而我国季风区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的影响,因此其主导因素是季风。水稻土是水田中肥沃的土壤。下图是某山区梯田示意图。完成11、12题。11.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气候C.生物D.人类活动12.随着海拔升高,梯田中水稻土()A.厚度增加B.养分减少C.物质迁移加快D.化学过程强度变弱【解析】11选D,12选D。第11题,水稻土是人类在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高产稳产的耕作土壤。第12题,随着海拔升高
7、,水土流失加剧,梯田中水稻土厚度减小,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微生物分解速度慢,因此水稻土养分增多,物质迁移速度变慢,化学过程强度减弱。【知识拓展】水稻土水稻土是指发育于各种自然土壤之上、经过人为水耕熟化、淹水种稻而形成的耕作土壤。水稻土在我国分布很广,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水稻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平原、河谷之中,尤以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为集中,其中以江苏建湖一带为典型土质。水稻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它以种植水稻为主,也可种植小麦、棉花、油菜等旱作。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中近30%的锰能通过Mn2+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
8、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来源。根据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示意图,完成13、14题。13.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茶叶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A.B.C.D.14.森林中的枯枝落叶绝大部分变成了土壤中的()A.B.C.D.【解析】13选A,14选B。第13题,根据题意“锰元素”为矿物元素,因此来源于成土母质。结合图形各自比重,比重最多的为成土母质。第14题,根据题意“森林中的枯枝落叶”为有机质的来源,结合图形各自比重,比重最小的为有机质。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受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完成15、16题。15.自然发育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是()A.黑土B.红壤
9、 C.水稻土D.寒漠土16.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岩石表面发育为“年幼”土壤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的沉积作用B.风力的侵蚀作用C.苔藓类生物活动D.高等植物的生长【解析】15选A,16选C。第15题,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水分充足,植被丰富,为土壤提供大量有机质。但与华南相比,东北地区年均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速度慢,土壤中有机质积累更多。干旱严寒地区植被稀少,土壤发育程度较低,有机质含量少。水稻土属于耕作土壤,非自然发育而成。第16题,岩石发育为土壤需要经过外力的风化作用形成成土母质,并有生物提供有机质。高等植物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难以在成土母质上直接生长,而苔藓类等低等生物生命力较强,可以
10、在成土母质上生长并提供一定有机质,发育为“年幼”土壤。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如图所示的过渡关系。据此完成17、18题。17.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成土母质B.气候C.生物D.地形18.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A.赤红壤B.砖红壤C.红壤D.黄壤【解析】17选B,18选B。第17题,土壤母质影响土壤类型,经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但不是富铝土最主要成因;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强烈分解,使得氧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其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生物因素对不同类型
11、土壤的形成影响差不多;富铝土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因素会影响其形成,但不是主因。第18题,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红壤、赤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气候干燥,土壤铁铝含量较少;根据热量和干湿变化规律判断,南方气温较高,东部沿海湿润,所以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黄壤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较低,铁铝含量较少。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的土壤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19.图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A.黑土、水稻土、红壤 B.水稻土、黑土、红壤C.红壤、水稻土、黑土 D.红壤、黑土、水稻土20.关于a、b、c三种土壤的正确叙述是()A
12、.a土壤可通过掺入砂子、施用石灰等方法进行改良B.b土壤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松嫩平原和江汉平原等地C.c土壤是腐殖质长期积累演化形成的D.a、b、c三种土壤中,c土壤的透气性最好【解析】19选D,20选A。第19题,a的有机质含量最低,是我国南方贫瘠的红壤;b的有机质含量最高,是我国北方的黑土;c的水分含量最大,是水稻土。第20题,红壤改良可以采取增施有机肥、掺入砂子、石灰中和等措施;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水稻土是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形成的;水稻土的透气性最差。二、非选择题(共30分)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植物猎人”是指四处寻找珍稀植物,并引种他乡获取利益的探险者。20
13、世纪初,英国“植物猎人”威尔逊三次进入中国四川省西部的贡嘎山区,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和种子,将很多珍稀的园林植物引种到了英国。此后,贡嘎山的壮丽风光引起国际登山界的关注,但登顶难度远大于世界上所有8 000米级的山峰。1987年,我国在贡嘎山的海螺沟成立了集冰川、温泉、原始森林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区。磨西镇位于海螺沟的沟口,过去以种植业为主体,现已成为海螺沟风景区的旅游接待基地。下图为贡嘎山局部地区示意图。 (1)从气候角度分析贡嘎山吸引英国“植物猎人”的主要原因。(2)从磨西镇到河流源头,树种的丰富度先升后降,分析其原因。【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植物猎人”是指四处寻找珍稀植物,并引种他乡获
14、取利益的探险者。所以贡嘎山吸引英国“植物猎人”的主要因素是该区域分布有大量珍稀植物和该地植物能够在英国存活(两地气候特征相似);读图可知贡嘎山纬度较低,海拔高,垂直方向水、热条件变化较大,垂直地域分异显著,植被种类多;英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贡嘎山海拔较高的部分区域气候温凉,与英国气候相似,便于引进植物存活。第(2)题,影响树种的丰富程度的因素可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分析。沟口地区海拔较低,水热条件较为丰富,但植被种类少,主要考虑人类活动(根据材料过去以种植业为主体,现已成为海螺沟风景区的旅游接待基地)的影响;随着海拔升高受人类活动影响减小,同时受地形抬升,降水增多,树种增多
15、;海拔继续升高,水热不足,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树种减少。答案:(1)贡嘎山的纬度较低,高差大,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显著,植物种类多。贡嘎山的较高海拔地带,气候温和湿润,与英国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相似,利于植物引种。(2)沟口地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树种较少;随着海拔升高,受人类活动影响减小,降水增加,树种增多;高海拔地区气温低,仅适宜耐寒树种的生存,所以树种减少。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塔斯马尼亚有“世界最纯净岛屿”之称,是著名的“苹果之岛”。岛上植被茂密,苹果园和农场多分布于谷地排水较好的地带,这里的土壤源自河流冲积和火山灰沉积物,果蝇很少,从而使产出的苹果嫩绿而美味。
16、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游客。但研究显示,近几年塔斯马尼亚岛的土壤厚度不断变薄,对苹果的生长开始产生不利的影响。下图示意塔斯马尼亚岛的位置。(1)比较M、N两地的土层厚度和土壤肥力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谈谈如何保护塔斯马尼亚岛的土壤。【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河流,N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区,以侵蚀为主,土层薄,土壤肥力差。M地位于河流下游,流水沉积作用明显,土壤厚度大,肥力高。M地纬度及海拔比N地低,且位于向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更优越,植物生长更为茂盛,为土壤提供的有机质更多,土壤更肥沃。第(2)题,土层变薄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引起的,保护土壤的
17、措施主要是从植被保护、控制生产规模及游客数量,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差异:M地土层厚度大于N地;M地土壤肥力大于N地。原因:M地位于河流下游,流水沉积作用明显,土层厚度大;M地纬度及海拔比N地低,水热条件更优越;且M地位于向阳坡和迎风坡,故植被生长更为茂密,有机质来源更加丰富,土壤更肥沃。(2)保护岛上植被,减少流水对土壤的侵蚀,控制苹果种植的规模和密度,保持土壤肥力;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减少游客对土层的踩踏和剥蚀;对已破坏的土层,进行人工修复,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保护土壤生态的意识。23.(2019皖江名校联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同时并不断
18、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中国东北黑土地是发育于冲积洪积物、砂质风积物等成土母质,有黑色腐殖质表土层的土壤,这类土壤颗粒较细、性状好、肥力高,是适宜农耕的优质土地。中国的黑土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行政区域涉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东部的部分地区。但自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开垦以来,东北黑土区逐渐由林草自然生态系统演变为人工农田生态系统。长期的高强度利用,加之土壤侵蚀,东北黑土区由“生态功能区”逐渐变成了“生态脆弱区”,严重影响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下图是东北黑土地开垦后有机质变化图。(1)简析东北黑土地腐殖质表土层形成的气候条件。(2)推断黑土
19、颗粒较细、均匀一致的原因。(3)分析黑土开垦后土壤有机质的变化过程及原因。(4)下列黑土保护措施中,请选择一例说明其提高土壤肥力的原理。大豆玉米轮作;秸秆免耕覆盖还田。【解析】第(1)题,分析土壤腐殖质层形成的气候条件需要从有机质的积累和消耗两个角度考虑,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冬季寒冷干燥不利于有机质的消耗。第(2)题,可以从成土母质的特点决定土壤的性状进行分析。第(3)题,可以从有机质的分解和消耗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应从土壤肥力的概念入手,结合具体的措施进行分析。答案:(1)东北黑土地地处中纬度,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湿润,生长季雨热同期,形成了茂密的草原和森林植被,秋
20、冬落叶,枯枝落叶在土壤积聚;冬季漫长,气候寒冷,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土壤中有机物质积累大于分解,进而形成了腐殖质表土层。(2)黑土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地形平坦,地表多流水或风力沉积物;成土母质的颗粒大小决定土壤的性状,以流水或风力沉积物为主的成土母质颗粒较细且均匀。(3)黑土开垦后初期,土壤有机质快速下降,黑土开垦后期,土壤有机质下降速度减慢,趋于稳定。黑土地开垦初期农田作物代替了自然植被,作物被收获后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减少,有机质消耗速度快于积累速度,有机质快速下降;黑土开垦后期,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低,有机质的分解速度相应下降,再加上人类施用肥料,使积累和消耗趋于平衡,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稳
21、定。(4)选择:玉米、大豆轮作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大豆根部可以固氮,轮作玉米可以使土壤营养物质富集更加全面,维持土壤养分平衡;可显著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土壤通水透气的能力。选择:秸秆免耕覆盖还田是将产自土壤的有机物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也可改善土壤物理结构,使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向良性转化;还可保护土壤免受风蚀和水蚀,减少黑土流失。【等级性考试】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极地或高山冰川退缩区形成的冰川裸地是研究植被原生演替的理想场所。海螺沟冰川退缩区(2934N,10259E)位于贡嘎山东坡,青藏高原东南缘,在长达2 km的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完整
22、的从裸地到先锋群落再到顶级群落的连续植被原生演替序列。下表示意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不同演替阶段样地植被特征。据此完成13题。样地编号冰川退缩时间林分密度(株hm2)郁闭度主要树种组成2015年裸地1998年3 7700.278川滇柳、冬瓜杨、沙棘幼树群落1980年31 0700.947冬瓜杨、川滇柳、沙棘中树与大树、云冷杉幼树与小树群落1966年16 7440.830冬瓜杨、川滇柳、沙棘小树、云冷杉幼苗群落1958年2 5740.757冬瓜杨大树、云冷杉小树与中树群落1930年5760.843云冷杉中树与大树、冬瓜杨大树群落1890年3780.807云冷杉顶级群落1.海螺沟冰川退缩区,种间竞争力最
23、强的树种是()A.川滇柳、冬瓜杨B.云冷杉、沙棘C.冬瓜杨、云冷杉D.沙棘、川滇柳2.在植被原生演替过程中()A.植被郁闭度升高B.地表径流流速加快C.气温日较差增大D.土壤发育趋于成熟3.与同一演替阶段北美冰川退缩区相比,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单位面积植被生物量大是由于海螺沟()A.生物群落结构较稳定B.水分和热量条件较好C.植物的种类复杂多样D.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小【解析】1选C,2选D,3选B。第1题,从表中可以看出,冰川退缩的时间越早,植物越成熟,越接近顶级群落。结合表中阶段主要树种可知,冬瓜杨、云冷杉开始较早,且存在时间较长,故种间竞争力最强。第2题,在植被演替过程中,冰川退缩的越早,裸地被
24、风化的越严重,经过植被不断生长、死亡,土壤中的有机质越来越多,土壤越成熟;植被的郁闭度不是一直在升高;同样由于植被的增多,植被的涵养水源功能增强,地表径流会减慢;由于植被的增多,气温日较差在减小。第3题,抓住设问重点词“生物量大”,就是枝繁叶茂,即植被生长的较好,主要受水分和热量条件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稳定与群落发展的时间有关,与生物量无关;生物量大,不是种类繁多;人类活动干扰程度主要影响生物群落的稳定性,不影响生物量的大小。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1m2)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储量,是反映土壤特性的重要指标,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
25、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读表完成4、5题。草地类型面积/104km2土壤有机碳储量(19821988年)土壤有机碳储量(20112012年)土壤有机碳密度/kg Cm-2碳储量/PgC土壤有机碳密度/kg Cm-2碳储量/PgC草甸草原17.255.801.006.651.15典型草原28.963.310.963.410.99荒漠草原12.560.700.090.270.03总计58.773.482.053.692.174.该地区最可能位于()A.内蒙古B.新疆C.贵州D.西藏5.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是因为()A.年均温相对较高B.降水量最少C.植被覆盖率低D.有机质分解慢【解
26、析】4选A,5选D。第4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判断,该地应位于内蒙古地区。第5题,读材料结合上题分析,草甸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所以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碳密度高。二、非选择题(共10分)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植被覆盖度反映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以及植被生长的茂盛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长状态和生长趋势。我国华北平原光热资源丰富,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同一农业耕作区内,不同农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下图示意华北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
27、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1)说明该地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2)试推测同一农业耕作区内不同农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的原因。(3)分析该地耕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出现双峰值的原因。【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示曲线,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8月份。按季节划分,从春季开始上升,夏季达到最高,此后开始下降,冬季最低。主要因为华北平原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覆盖率上升。8月份,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此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枯萎或叶落,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第(2)
28、题,在同一农业耕作区,不同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叶片大小、植茎高度均不同,因此植被覆盖度的大小差异明显。第(3)题,根据材料,该耕地生态区位于华北地区,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45月份正值冬小麦生长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作物收获后,地表植被覆盖度下降。小麦收获后,播种玉米等作物,8月份玉米、高粱等达到生长期峰值,植被覆盖率又出现峰值。答案:(1)趋势: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8月份(春季开始上升,夏季达到最高,此后开始下降)。原因:华北平原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8月份,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此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2)(同一农业耕作区)不同农作物的种植密度(植株密度)、叶片大小、植茎高度均不同,因此植被覆盖度的大小差异明显。(3)45月份峰值原因: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45月份正值冬小麦生长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 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植被覆盖度下降;8月份玉米、高粱等达到生长期峰值。14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